幼儿运动中运动量的判断

合集下载

大班幼儿运动量的影响元素与控制策略

大班幼儿运动量的影响元素与控制策略

大班幼儿运动量的影响元素与控制策略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二部分第一条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可见关注幼儿健康,在学前阶段是处在首位的。

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先要注意年幼的儿童。

”而关注幼儿的健康,除了做好日常的保育工作之外,让幼儿健康成长最积极的措施就是培养幼儿热爱运动的兴趣。

一提到运动,无可避免地会谈到运动量,因为幼儿在活动中运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身体的发育与发展,同时也影响到幼儿运动的成效。

若运动量过小,运动对幼儿身体的刺激也就较小,这就起不到锻炼幼儿身体的和增强身体机的目的;反之,若运动量过大,运动的刺激超出了幼儿身体机能的承受力,对幼儿身体健康反而有害;只有适宜的运动量,才能使幼儿的身体承受适宜的生理负荷,从而有效地增强幼儿身体器官、系统的适应性,提高幼儿机体的功能。

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其运动量的调整又有所不同。

本文就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运动量的影响元素与控制策略展开初步探讨。

一关注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运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了关注运动量的重要性幼儿期,人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幼儿的骨骼还没有完全骨化,尚处于不断的骨化的过程中,因而软骨较多,骨骼比较柔软,骨也较细且硬度差,容易变形;学前儿童肌肉组织相对较少,肌纤维细嫩,肌肉含水分较多,故肌肉的力量较弱,肌肉能量储备也较差;心脏心腔小,心肌薄,心脏收缩力小,心跳快;肺组织的弹力纤维少,肺活量小,呼吸弱;神经系统易兴奋,注意不集中。

幼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活动握好幼儿的运动量是相当重要的。

依据人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年龄特征,幼儿期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特征,但思维的能力较差,发育不成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语言能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趣、爱好表现不明显,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应变能力弱,但喜欢玩耍、游戏、好动,且在很易陷入盲目兴奋的状态,不会很好地自己去调整运动量,只要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即使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也不会停下来,这是幼儿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体育课运动量知识

体育课运动量知识

体育课运动量运动量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做练习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

合理安排课的运动量,对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培养优良品德都要重要的意义。

因为运动量过小,就不能使有机体得到必要的锻炼,也不利于技能的提高,甚至会产生松懈情绪。

而运动量过大就会有碍机体的正常发育,甚至有损健康,使学生产生畏难、丧失信心,降低对体育的兴趣,有时还会导致伤害事故。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体质和课的任务以及教学的条件,合理确定和安排运动量。

一、体育课运动量安排的方法:1.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量开始要逐步上升,从整个课的结构来看,以基本部分的后半部出现运动强度的高峰为宜,然后逐渐下降,到下课时恢复到相对平静的状态。

2.运动量应以中等强度(一般认为心率约在130—170次/分)、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为主。

因为这种强度正是人体处于需氧量和吸氧量相等的稳定状态。

最大血输出量和最大氧摄取量的限度,属于有氧代谢过程的适宜强度。

对发展身体效果最好。

3.高中生的体育课,以适当降低强度,提高密度为好,并应注意运动量节奏。

把练习与休息,运动量大的与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应避免连续进行大运动量练习,也不要让学生长时间的等待或休息4.以本班大部分学生的年龄、健康等状况为基础,结合课的任务、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条件,合理安排课的运动量,并注意区别对待二、调节运动量的方法:要掌握适当的运动量就要善于调节运动量。

决定运动量大小的因素主要是练习的数量、强度、密度、时间和质量等。

数量:练习的次数、重量、距离的综合。

强度:单位时间的生理负荷。

密度:练习之间间隔的长短和课中练习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时间:一次课的总时间。

质量:技术的正确规格和要求。

以上诸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练习的数量、强度、密度和时间与运动量成正比。

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些因素的增减来调节运动量。

如增减练习的重复次数、增减练习的时间改变练习的速度和幅度、改变练习间隔的时间、增减器材的重量和采取专门的休息等,来调节运动量。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评价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评价

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评价,是为了掌握幼儿体育活动的现状,了解幼儿、教师的发展状况,同时为促进幼儿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评价的对象、内容繁多,评价的途径、方法、手段和类型也多样。

如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幼儿体质评价,每一种形式中就包含很多内容和环节。

因此在评价中要贯穿于体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着眼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每一个方面;为形成幼儿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理念奠定良好基础;为体现幼儿自主精神提供最大可能。

也就是说要注重幼儿发展状况、幼儿活动兴趣、动作学习过程和表现、个体成长规律。

一、幼儿园体育工作评价(一)组织管理1.领导高度重视,将“体育活动”纳入整个幼儿园工作的议事日程,在每学期保教工作计划中有体现,落实措施明确、具体;2.领导定时检查体育活动实施状况并有记录,发现问题能及时整改;4.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健康领域的教育研究。

(二)环境设施1.有安全、充足的运动场地。

户外场地夏天时有遮荫,冬天时有日照。

场地类型丰富,适宜幼儿进行不同类型的活动。

能因地制宜拓展幼儿运动空间,创设丰富、自然的活动场地,能充分利用现有场地灵活开展体育活动,注重环境安全;2.有计划地及时添置、更新和维护体育设施和器材,确保运动设施和器材的安全;3.有不同功能的大型体育设施,中、小型体育玩具充足,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幼儿身体协调发展的需要;4.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运动游戏资源,包括民族传统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自制玩具和材料丰富。

(三)实践活动1. 在园幼儿、教职工全员参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 坚持幼儿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确保1小时科学体育活动。

3. 坚持每天开展体育游戏活动及民族特色体育活动。

4. 能根据季节选编幼儿体操,体育活动形式多样,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内容丰富有趣。

5. 每周有计划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亲子运动会,每月向社区开放体育设施1—2次。

6. 活动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有趣,符合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及均衡发展的需要,并能渗透相关的教育。

简析大班幼儿户外体育游戏运动量的适宜性

简析大班幼儿户外体育游戏运动量的适宜性
交 流、合作 、分享 自己所创造 出的 的体 育游 戏 观 摩 和 展 示 活 动 ,通 致 有开始部 分、准备部分 、基 本部
玩 法 ;能 向 老 师 学 习 、 商 讨 、 展 现 过在 活动 中认 真记录教师在 环节上 分 和结束部 分 4个环节 ,每个 环节
自己的玩 法,从而使 大班幼 儿的体 的时间和练 习时间 的分配 ,从而计 中幼儿都会有 一定 的游戏练 习时 间 质和 品质 得到 良好的发展 。 算 出本 次体 育游 戏活动 中幼儿 的运 和 间歇时 间,其 中,幼儿 的练 习密 动密度 是否适 宜,此外我们 安排教 度 ( 幼 儿做练 习的时 间与课 的总时 间的 比例 )是否合适 ,较大地 影响 着 大班幼儿 的运动量是 否适宜 ,因
幼儿 园体 育游戏 是十分 重要的 , 高度 紧张而产生 不适反应 ,甚至造 戏 需要不能得 到相应 的满 足,在较 短 的时 间 内幼 儿不 能 充分 地探 索 、 尤 其对于 大班幼儿 来说 ,他们 身体 成损伤 的现象 。 因此 ,在 大 班体 育游 戏 中,适 发现 、合作 、创新 出各种游戏 的玩 的各项机 能都在飞 速发展 ,适 宜的 体 育游 戏 不仅 能 增 强 大 班 幼 儿 体 宜 的运 动量对于 大班幼儿 的各方面 法 。 一 般 而 言 ,大 班 幼 儿 体 育 游 戏 5 — 3 0 mi n为宜 。 质 ,而且对 于大班幼 儿各项 品质 的 发展 是十分重要 的 。在一年 的实践 活动 的时间 2
发 展都起 着积极作 用 。在体 育游 戏 研 究中,我们查 阅 了大量 的关于大 2 . 2 练 习时 间的 分 配 中,幼儿 能积极动 脑、探索 、创 造 班 幼 儿 户 外 体 育 游 戏 运 动 量 的 资 在 体 育 游 戏 中幼 儿 练 习 时 间 的 出不 同的游戏玩法 ;能与 同伴相 互 料 ,每月组织大班教师进行 1 ~2 次 合 理分配是很重 要 的,体 育游 戏大

探讨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运动量安排的策略

探讨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运动量安排的策略

探讨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运动量安排的策略摘要:《规程》和《纲要》均强调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身体的健康尤为重要,而户外体育活动则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园以户外体育活动为园内特色,注重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体能锻炼,而且《纲要》中指出幼儿园体育活动每天不少于1小时,时间是有保证的,如何保证运动量呢?所以在体育活动中一定要考虑运动量的问题,那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如何合理来安排孩子们的运动量呢?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不合理的运动量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问题。

我们在保证户外体育锻炼的时间的同时,应该考虑如何保证幼儿的运动量,接下来,我以大班体育活动为例对运动量的合理安排进行分析,如何好更科学的合理安排孩子在体育活动中的运动量,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班幼儿体育活动运动量策略一、体育活动运动量合理安排的意义在体育活动中,运动量是反映幼儿园各项体育活动锻炼情况的重要考核标准。

如果运动量过大,孩子增加心率,增加心脏的负担,影响孩子身体的发育,若运动量太小,会影响孩子的体能,身体发育比较慢。

那么,合理安排运动量在体育活动中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合理安排孩子体育活动的运动量,促进幼儿身体机体的发育。

促进幼儿神经系统的灵敏反应,提供良好的发展智力教育的条件。

活动时心跳加快、循环加快、呼吸加快、加深,从而使心脏功能和血管弹性增强,并可使呼吸肌力量增强,肺的通气量增加,呼吸系统的适应性和抗病性提高,从而使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

因为体育活动能增加骨细胞营养物质的供给,使骨密质增厚,骨骼更结实、强壮,能使肌纤维增粗,增强肌力、弹力和肌肉、肌腿、韧带的弹性,有利于增强关节的柔韧性和坚固性,从而使锻炼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能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身体机体的更好的发育。

其次,合理安排孩子体育活动的运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幼儿在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运动经验的同时,可以让幼儿更敏锐地感知,更细致、更精确地观察,可以让身体运动更协调、更准确、更灵活,也可以发展幼儿的认识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判断力。

如何合理安排幼儿体育课的运动量

如何合理安排幼儿体育课的运动量

1262019年2月刊(总第70期)幼儿体育中图分类号:G8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9)2-126-02如何合理安排幼儿体育课的运动量陶 宏(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体育课是幼儿园体育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促进幼儿在体、智、德各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是指在教师的组织下,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以幼儿身体动作的练习为主要内容,且注重幼儿身体的全面锻炼与发展。

体育课中的运动量大小将直接影响幼儿的身体发展。

如果运动量过小,对幼儿的身体机能起不到刺激作用,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反之,运动量过大,则超出了幼儿的生理和心理负荷,会损坏幼儿的身心健康。

可见,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量,对增强幼儿的体质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一节好的体育课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能否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量,本文认为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体育课运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正确了解幼儿体育课中的运动量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荷量。

由完成练习的数量、强度、密度、时间及动作的准确性和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所决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幼儿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参考数据为:体育课运动强度平均心率为130~160 b/min,运动密度为30%~60%。

运动强度是指人体身体完成练习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

运动密度也称为练习密度,是指在课中幼儿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我国幼儿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最佳运动强度:幼儿的平均心率应在140~170 b/min,最低不宜低于130 b/min,最高一般不宜超过170b/min(平均)。

2 合理安排运动量应遵循幼儿的生理特点2.1 体育课运动量的安排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循序渐进。

因为人的机体在运动过程中出生理活动能力呈现一定规律性,由活动能力低→逐渐上升→最高水平→保持一定时间→出现疲劳→活动能力逐渐下降,是一个上升→稳定→下降的规律。

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

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

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教师们都知道幼儿园体育活动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但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测量、评价幼儿的运动量是否达到却缺乏专业技能。

体育活动中的运动量又直接关系着幼儿身体发育和健康,影响着体育活动的成效。

体育活动运动量取决于活动时间、密度和强度。

长期以来,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多以观察法,凭借对幼儿的面部表情、汗液分泌、运动情绪等来判断幼儿运动量的大和小,但这种评价方式难免失准。

为此,合理地分布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时间、科学测定幼儿运动密度和强度、保障体育活动在增进幼儿体质和健康方面的效果,要求我们每位幼儿教师必须掌握这一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时间分布体育活动运动总时间是保证幼儿运动量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

运动总时间太短就不能保证足够的运动量,对幼儿的身体就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反之,运动量太大则有损害幼儿的身体健康。

所以,科学地安排体育活动各部分的时间是教师备课环节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

1.开始部分约1-2分钟,主要用于排队、交代要求。

2.准备部分约3-6分钟,主要用于运动量不大的、有针对性的准备练习活动。

3.基本部分约10-22分钟,主要用于主要的学习内容。

4.结束部分约2-3分钟,主要用于放松。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密度1.密度是指体育活动中幼儿实际练习时间与全课程总时间的比例,标志着单位时间内运动练习的重复次数。

实际练习时间总和运动密度= ------------------------------×100%活动的总时间2.体育活动的密度一般在40-60%为适宜。

三、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强度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决定体育活动运动量大小的核心要素。

1.运动强度测定方法:(1)准备秒表、登记表。

(2)选定测定对象:1—2名,中等水平,事先谈话。

(3)一般通过心率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和运动后恢复情况(生理负担曲线)以及体育活动各部分的平均心率与安静时的心率之比来判断体育活动的强度。

体育活动中如何有效控制幼儿运动量[论文]

体育活动中如何有效控制幼儿运动量[论文]

体育活动中如何有效控制幼儿的运动量[摘要]:幼儿进行体育运动时,运动量过大,超越了幼儿身体的承受范围,损害幼儿的健康;运动量过小,达不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只有在各种动作练习的过程中采取一定的诊断、促进和补偿,才能促进幼儿机体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体育运动幼儿运动量陈鹤琴先生认为:“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要强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儿童。

”所谓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荷量以及消耗的热量,由完成练习的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间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和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所决定运动量的大小。

如何在体育活动中控制幼儿的运动量,如何在同一阶段使每个幼儿的机能得到发展,下面结合小班体育活动《乌龟春游记》进行分析。

活动目标:1.练习两手屈膝着地爬的技能。

2.体验体育游戏的快乐,增强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

活动重难点:两手屈膝着地爬的技能。

活动准备:1.活动前佩戴好乌龟指套(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乌龟);2.《我是一只乌龟》歌曲;3.地毯铺成一排成小桥,桌子排成山洞。

活动过程:1.引题我是乌龟妈妈,孩子们,美丽的春天到了,妈妈带你们去春游吧!2.热身运动(2分钟运动量:小)(1)真开心,我们一起跳个快乐舞吧!(2)幼儿随音乐模仿动作(重点活动腿部、膝盖、手臂、手腕等部位的动作)点评:对活动中所涉及的身体部位进行预热,既保护身体关节的作用,也让身体有个准备过程。

3.练习手膝着地爬(5分钟,运动量:稍大)(1)小乌龟是怎么走路的?现在,小乌龟快爬到妈妈身边来,我们商量一下去哪里春游呢?(2)幼儿讨论春游地点,并决定一个终点站。

点评:热身运动的音乐较活泼,而且有一定的时间和运动量,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运动量,适当地休息更利于之后的活动。

(3)孩子们,跟着妈妈出发喽(教师带领幼儿有方向地爬行,并观察幼儿的爬行姿势)!(4)我们休息一下,快到妈妈身边来。

刚才,你们是怎么爬的?(5)个别幼儿示范爬的动作,引导幼儿观察手膝爬的姿势。

幼儿园体育课运动量的调查分析

幼儿园体育课运动量的调查分析

幼儿园体育课运动量的调查分析一、问题提出体育课是教育机构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基本组织形式。

体育课的运动量是衡量幼儿体育课实施效果最为关键的指标,闭它直接关系着幼儿身体的发育和健康,影响着幼儿体育活动的成效。

体育课的运动量取决于课程的时间、密度和强度。

时间指标包括体育课的总时间和各部分时间的分配;密度是指幼儿运动时间与总时间之比;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运动量。

为了有助于教育者更科学、合理的安排幼儿园体育课的运动量,保障体育课在增进幼儿体质和健康方面的效果,本研究从以上方面对重庆市城市幼儿园体育课的运动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重庆市主城区5所城市幼儿园抽取大、中、小班各1个,共15个班作为样本班。

在样本班中按幼儿体能和运动技能好、中、差三个层次分层抽取2名幼儿,共90名幼儿作为样本幼儿,其中男童48名,女童42名。

(二)研究方法用秒表记录体育课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各部分的时间,然后计算体育课的总时间和各部分时间所占比例;密度是用幼儿实际练习时间占总时间的比来衡量的,即幼儿实际练习时间/总时间×%;强度是通过测查幼儿在安静时、体育课各部分结束之后和课后10分钟的脉率情况以及脉博指数(平均脉搏/课前安静时脉博)来反映的。

最后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幼儿园体育课总时间安排基本合理体育课的总时间是保证体育课运动量能促进儿童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

如体育课总时间太短就不能保证足够的运动量,对幼儿身体就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反之,运动量太大则有可能损害幼儿的身体健康。

调查显示:重庆市城区幼儿园各年龄班体育课的总时间为:大班27.1分钟,中班20.7分钟,小班10.3分钟。

按照已有的相关要求,幼儿园体育课的总时间应为大班25--30分钟,中班20-25分钟,小班10--15分钟。

幼儿园体能测试标准

幼儿园体能测试标准

幼儿园体能测试标准幼儿园体能测试是对幼儿进行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综合测评,旨在了解幼儿的身体发育状况和运动能力水平,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

体能测试标准的制定对于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介绍幼儿园体能测试的标准内容。

首先,幼儿园体能测试包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两个方面。

身体素质测试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柔韧性等指标的测量,而运动能力测试则包括跑步、跳远、投掷等项目的测试。

这些测试项目旨在全面了解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

其次,幼儿园体能测试标准应当科学合理。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测试标准应当有所区别,考虑到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合理确定测试项目和评分标准。

同时,测试标准应当符合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发展需求,能够有效指导教师进行体育教学,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

再次,幼儿园体能测试标准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测试项目和评分标准应当简单明了,方便教师进行测试和评估。

同时,测试标准应当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为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最后,幼儿园体能测试标准的制定需要多方参与,包括体育专家、幼儿园教师、家长等,形成科学合理的共识。

同时,测试标准的实施需要定期评估和调整,以适应幼儿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的变化。

综上所述,幼儿园体能测试标准的制定应当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各幼儿园能够重视体能测试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测试标准,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

体育课运动量

体育课运动量

体育课运动量运动量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做练习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

合理安排课的运动量,对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培养优良品德都要重要的意义。

因为运动量过小,就不能使有机体得到必要的锻炼,也不利于技能的提高,甚至会产生松懈情绪。

而运动量过大就会有碍机体的正常发育,甚至有损健康,使学生产生畏难、丧失信心,降低对体育的兴趣,有时还会导致伤害事故。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体质和课的任务以及教学的条件,合理确定和安排运动量。

一、体育课运动量安排的方法:1.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量开始要逐步上升,从整个课的结构来看,以基本部分的后半部出现运动强度的高峰为宜,然后逐渐下降,到下课时恢复到相对平静的状态。

2.运动量应以中等强度(一般认为心率约在130—170次/分)、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为主。

因为这种强度正是人体处于需氧量和吸氧量相等的稳定状态。

最大血输出量和最大氧摄取量的限度,属于有氧代谢过程的适宜强度。

对发展身体效果最好。

3.高中生的体育课,以适当降低强度,提高密度为好,并应注意运动量节奏。

把练习与休息,运动量大的与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应避免连续进行大运动量练习,也不要让学生长时间的等待或休息4.以本班大部分学生的年龄、健康等状况为基础,结合课的任务、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条件,合理安排课的运动量,并注意区别对待二、调节运动量的方法:要掌握适当的运动量就要善于调节运动量。

决定运动量大小的因素主要是练习的数量、强度、密度、时间和质量等。

数量:练习的次数、重量、距离的综合。

强度:单位时间的生理负荷。

密度:练习之间间隔的长短和课中练习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时间:一次课的总时间。

质量:技术的正确规格和要求。

以上诸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练习的数量、强度、密度和时间与运动量成正比。

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些因素的增减来调节运动量。

如增减练习的重复次数、增减练习的时间改变练习的速度和幅度、改变练习间隔的时间、增减器材的重量和采取专门的休息等,来调节运动量。

简析运动量在幼儿早操活动中的合理安排

简析运动量在幼儿早操活动中的合理安排

幼儿早操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 基本组织形式,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环 节,是增强幼儿体质的有效手段。幼儿早 操活动作为幼儿一日生活开始阶段进行的 体育活动,其不止是一套徒手操或器械操, 更是通过队列队形、基本体操动作(操节)、 身体的基本动作(体能)的练习锻炼幼儿 身体,培养其正确的身体姿势、促进幼儿 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能活动在早操中活动 强度的把握尤为重要,运动量在幼儿早操 活动中的合理安排意义突显。运动量过大, 将会影响幼儿一天的学习和生活;运动量 过小,达不到身体锻炼的效果。以下是笔 者在早操活动中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量的 几点看法。
1 幼儿早操的结构
幼儿早操活动是指幼儿园在早晨开 展的、以基本体操为主要内容的一种锻炼 活动,包括队列队形、律动、基本体操, 如徒手操、模仿操、武术操、韵律操、轻 器械操、辅助器械操、体能游戏等。其被 分为 5 个环节:热身运动、队列队形练习、 操节、体能活动、放松活动。
1.1 各环节运动量的安排
1.1.1 热 身 运 动 环 节 (1) 热 身 形 式: ①采用直线走、圆圈走、圆心走等;②采
拍站立且两臂向上;双数纵队 4 拍全蹲且 的操节动作要简单易学,富有童趣。让幼
两臂向下。局部与整体变化,如大班级组 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锻炼。中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有 6 个班,3 个班 4 拍先全蹲,另 3 个班 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的协调能力和身体
4 拍先站立。1 个大圆变成 2 个同心圆或 控制能力,因此可以对幼儿提出适当的要
变化:小班不要求有过多的队列队形变化。 部位的配合,有节奏地进行举、摆、绕、
中大班可进行一些简单的队列队形变化。 振、踢、屈伸、绕环、跳跃等单一或组合
左右变化—四路纵队变成二路纵队、二路 动作的身体练习。小班的幼儿年龄小,动

2021上半年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真题及答案

2021上半年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真题及答案

2021年上半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真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新生入园时,幼儿园要进行()。

A.幼儿知识与能力测评B.幼儿智力检查C.幼儿家长测评D.幼儿健康检查【答案】D幼儿健康检查2.幼儿通过塑造角色表现文艺作品内容的游戏是()。

A.角色游戏B.结构游戏C.智力游戏D.表演游戏【答案】D表演游戏3.在科学活动《奇妙的气味》中,教师准备了分别装有水、食醋、酱油等液体的瓶子。

请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幼儿在活动中使用了()方法。

A.实验B.参观C.观察D.讲述【答案】C观察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课程四要素的是()。

A.课程设计B.课程目标C.课程组织与实施D.课程内容【答案】A课程设计5.妈妈带3岁的岳岳在外度假,阿姨打电话问“你们在哪里玩?”岳岳说:“我们去这里玩。

”这反映了岳岳思维具有()。

A.具体性B.不可逆性C.自我中心性D.刻板性【答案】C自我中心性6.“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一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是()。

A.张雪门B陶行知C.陈鹤琴D.张宗麟【答案】C陈鹤琴7.保护幼儿听觉器官的正确做法是()。

A.引导幼儿遇到噪音时捂耳、张嘴B.经常帮助幼儿掏耳、去耳屎C.要求幼儿捏住鼻翼两侧擤鼻涕D.经常让幼儿用耳朵听音乐、故事【答案】A引导幼儿遇到噪音时捂耳、张嘴8.小明搭房子时缺一块长条积木,他发现苗苗手里有一块,就直接过去抢,小明的这种行为属于()。

A.工具性攻击B.言语性攻击C.生理性攻击D.敌意性攻击【答案】A工具性攻击9.毛毛第一次看到骆驼时惊呼道:“快看,大马背上长东西了。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毛毛的反应可以用()概念解释。

A.平衡B.同化C.顺应D.守恒【答案】B同化10.儿童认为规则是由有权威的人决定的,不可以经过协商改变。

这说明儿童的道德认知处于()。

A.习俗阶段B.他律道德阶段C.前道德阶段D.自律道德阶段【答案】B他律道德阶段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1.教师应当如何对待不同气质的幼儿?请举例说明。

幼儿户外体育游戏运动量适宜性问题解析

幼儿户外体育游戏运动量适宜性问题解析

幼儿户外体育游戏运动量适宜性问题解析摘要:幼儿运动量的具体意思就是说在日常体育有效活动过程当中,幼儿其自身能够承担的生理负荷。

在活动过程当中,假如运动量不足或者过少都无法实现锻炼发展体能的目标;而反之,假如幼儿运动量超出自身能够承受范围之外便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许多实践研究说明,人在开展运动时其发展是逐渐上升的。

所以在进行各项活动时,老师要及时掌握住幼儿在运动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类情况。

关键词:幼儿;户外;体育游戏;运动量;适宜性一、有针对性地选择活动目标幼儿老师要根据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兴趣和教学目标来挑选活动,因为各个阶段幼儿的体能、心理、爱好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选择活动时也有一定的差异。

幼儿老师一定开展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的体育游戏活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让幼儿的体能得到提升。

用拍皮球来举个例子,在小班阶段,这个时候的幼儿刚刚开始学习动作,他们在这个学习过程当中喜欢模仿,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力,对故事非常感兴趣,但对于各种大肌肉动作的学习发展还不够稳健成熟,例如走、跑、攀岩等,他们在运动过程当中呈现出四肢协调较差、控制不到位等特性,老师在开展活动时就可以将一些较为简易的动作加入活动,如双手滚皮球、一只手滚皮球等。

对比于小班的幼儿来讲,中班在动作方面要稍微强一些,而活动目标要求难度也会更高一些。

中班幼儿不光要发展大肌肉,在这个时期其小肌肉动作锻炼也要进行,老师要依据幼儿的各项特性来进行一只手排球、双手交换排球等活动,开展活动时可利用分组、配合的形式来进行。

对于大班幼儿来讲,他们已掌握了各项动作的技巧,同时在开展活动当中,他们的四肢非常协调、灵活。

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胜负欲,所以老师在开展活动时,可多进行一些具有竞赛性质的活动,从而来锻炼幼儿不怕苦不怕难的品质精神。

在开展活动当中,幼儿老师要对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情况有良好的掌握,进行备课准备时要考虑到幼儿身体发展情况以及需要锻炼的地方,循序渐进地提高幼儿的体能素养。

运动强度判断及不同人群运动重点

运动强度判断及不同人群运动重点

运动强度判断及不同人群运动重点运动强度判断运动强度可划分为小强度、中等强度和大强度三个级别。

监测运动强度的指标有运动中心率、运动中呼吸变化和运动中自我感觉等。

心率监测最大心率是指人体运动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快心跳频率,人体的最大心率与年龄有关:最大心率(次/分)=220-年龄(岁)。

小强度:50%~60%最大心率范围,实测心率低于100次/分;中强度:60%~85%最大心率范围,实测心率在100~140次/分范围;大强度:85%或以上最大心率,实测心率达到140次/分以上。

呼吸监测运动引起人体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变化,可以根据运动中的呼吸变化监测运动强度。

小强度:与安静状态相比,运动时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变化不大,呼吸轻松、平稳,可以唱歌;中小强度:运动中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增加,呼吸较轻松,可以正常语言交流;中等强度:呼吸较急促,只能讲短句子,不能完整表述长句子;大强度:呼吸急促,运动中不能用语言交谈。

主观体力感觉监测小强度:感觉较轻松,出汗较少;中等强度:感觉稍累了些,出汗量增多;大强度:身体感觉到累,并且大量出汗。

运动者可通过主观体力感觉控制运动强度。

一般来说,在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时,主观体力感觉为轻松或稍累。

中等强度运动对身体的刺激强度适中,主要包括健身走、慢跑(6~8千米/小时)、骑自行车(12~16千米/小时)、登山、爬楼梯、游泳、太极拳等。

初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或体质较弱的人,可从中等或小强度运动开始锻炼,循序渐进。

不同人群运动重点运动的强度过小,没有明显的健身效果;而强度过大,不仅对健身无益,还可能造成运动伤害。

3岁前。

要养成运动兴趣和习惯,培养运动灵敏性和协调性。

1岁左右,多训练四肢活动能力,如在床上翻身、练习爬行。

2岁左右,做一些动作配合运动,如蹲、趴、举手等。

建议不要让孩子久站或久坐,以免造成驼背、罗圈腿。

3—6岁。

注重发展动作控制能力,以促进生长发育。

可以进行坐位体前屈、跳舞、跳远、攀爬等,如果走、跑比较稳,可以练习单脚跳、跳绳踢建子,或用手接球、投篮、踢足球。

幼儿园体能测试标准

幼儿园体能测试标准

幼儿园体能测试标准幼儿园体能测试标准是评价幼儿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幼儿园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科学、客观的测试,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因此,幼儿园体能测试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幼儿园体能测试标准应包括哪些内容?体能测试的内容应当全面、科学,并且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一般来说,体能测试可以包括身体素质测试和运动能力测试两个方面。

身体素质测试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柔韧性等指标的测试,而运动能力测试则包括跑步、跳远、投掷等项目的测试。

通过这些测试项目,可以全面了解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

其次,如何进行幼儿园体能测试标准的制定?在制定体能测试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合理确定测试项目和测试标准。

测试项目应当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能够客观反映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

同时,测试标准应当科学合理,符合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避免过分苛刻或过于宽松。

此外,还应注意测试方法的选择和测试环境的营造,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再次,幼儿园体能测试标准的实施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进行体能测试时,应当严格按照测试标准和程序进行,确保测试结果的客观性和可比性。

同时,还应关注测试过程中幼儿的安全和健康,避免因测试而导致意外伤害。

在测试结束后,应当及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后续的体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此外,还应注重对测试结果的及时反馈,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和锻炼积极性。

最后,幼儿园体能测试标准的实施效果如何评价?体能测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应当注重测试结果的分析和利用。

通过测试结果的分析,可以了解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发现问题和不足,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同时,还可以通过测试结果的比较,评价幼儿园体育教学工作的效果,为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幼儿运动中运动量的判断

幼儿运动中运动量的判断

幼⼉运动中运动量的判断幼⼉运动中运动量的判断关于运动量1、什么就是运动量。

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指⼈体在⾝体练习中所能完成的⽣理负荷,由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及运动项⽬的特点等因素构成。

运动量就是影响运动强度的⾸要因素。

结合运动强度对运动量的影响,可以判断出运动强度越⼤运动量也就越⼤。

幼⼉在3—6岁的⽣长发育阶段其正常⼼率为120次/分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率逐渐减缓;然⽽每个⼈的⼼率增加都有⼀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叫最⼤⼼率(⼜称极限⼼率),3—6岁幼⼉的最⼤⼼率约为210次/分左右。

幼⼉⼼率越快则说明幼⼉运动强度也就越⼤,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幼⼉⼼率的变化来判断幼⼉运动强度的⼤⼩,从⽽对运动量达到科学的监测与调控。

2、影响运动量的因素运动的密度也称练习密度,就是指在⼀次体育运动中,幼⼉⾝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与运动总时间的百分⽐。

可以⽤公式:练习密度=⾝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之与÷运动总时间×100%。

运动的密度越⼤,表明运动量相对越⼤。

结合3—6岁幼⼉的年龄及⽣长发育特点,在安排其运动负荷时,练习的强度可以稍⼤⼀些,但间歇次数应多,运动密度不宜过⼤。

影响运动量的其她因素,包括运动时间与运动项⽬。

幼⼉运动时间与项⽬与幼⼉⽣理发育有着密切关系。

因为幼⼉⼼肌纤维较细,⼼肌收缩⼒量较弱,⼼容量较⼩,神经系统对⼼⾎管活动调节还不够完善。

所以,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要适宜。

⼀般幼⼉对强度较⼤且持续时间较短的运动,如60⽶、100⽶与200⽶跑,各种活动性游戏,徒⼿操及哑铃等⼒量练习等有⼀定程度的适应。

⽽对⼀些长时间紧张性运动、重量过⼤的⼒量练习及对⾝体消耗过⼤的耐⼒性练习等,则不宜过多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瞧出判断幼⼉⽣理负荷就是否合理,就是⼀项由内⽽外的综合考评机制。

它需要通过呼吸系统、⾎液循环与⼼肺功能等全⽅⾯监测后,才能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调控。

然⽽⽇常教学活动中我们没有条件进⾏各项监测与分析,因此也可以通过它们所展现出来⼀些表象对其进⾏快速的判断与调控,如实时⼼率、出汗量、⾯⾊以及呼吸频率等。

中等强度运动的判断标准

中等强度运动的判断标准

中等强度运动的判断标准
中等强度运动的判断标准
1、身体运动量:中等强度运动主要指身体运动量能达到
50%~70%最大心率(MHR)的运动。

其最大心率根据个体年龄来计算,MHR=220-年龄,例如30岁的人,MHR=190次/分钟。

从而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达到95~133次/分钟的心率。

2、身体感觉:中等强度的运动也可以从身体感觉来判断,在中等强度的运动中,可以轻松地进行谈话,但是不能进行舒适的对话。

3、疲劳度:中等强度运动的训练时间建议不要超过60分钟,训练时间逐渐加长,超过60分钟时,疲劳感便会陆续出现,此时可以考虑减弱训练强度或者提前结束训练。

- 1 -。

幼儿运动量及护理工作总结

幼儿运动量及护理工作总结

幼儿运动量及护理工作总结
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的运动量和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足够的运动量来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

同时,幼儿的护理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幼儿的运动量。

幼儿的运动量应该是适量而不过量的。

过多的运动量可能会导致幼儿疲劳和身体不适,而过少的运动量则会影响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

因此,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他们的运动量,让他们在玩耍和活动中得到足够的运动量,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

其次,幼儿的护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幼儿园中,工作人员需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他们需要确保幼儿在玩耍和活动中不会受伤,同时也要注意幼儿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此外,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幼儿,工作人员还需要提供额外的护理工作,确保他们得到适当的照顾和关爱。

总的来说,幼儿的运动量和护理工作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通过合理安排幼儿的运动量和提供良好的护理工作,可以帮助幼儿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快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希望所有的幼儿园工作者都能够重视这一点,为幼儿的健康和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运动中运动量的判断一、关于运动量1、什么是运动量。

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能完成的生理负荷,由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及运动项目的特点等因素构成。

运动量是影响运动强度的首要因素。

结合运动强度对运动量的影响,可以判断出运动强度越大运动量也就越大。

幼儿在3—6岁的生长发育阶段其正常心率为120次/分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率逐渐减缓;然而每个人的心率增加都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叫最大心率(又称极限心率),3—6岁幼儿的最大心率约为210次/分左右。

幼儿心率越快则说明幼儿运动强度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幼儿心率的变化来判断幼儿运动强度的大小,从而对运动量达到科学的监测和调控。

2、影响运动量的因素运动的密度也称练习密度,是指在一次体育运动中,幼儿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与运动总时间的百分比。

可以用公式:练习密度=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之和÷运动总时间×100%。

运动的密度越大,表明运动量相对越大。

结合3—6岁幼儿的年龄及生长发育特点,在安排其运动负荷时,练习的强度可以稍大一些,但间歇次数应多,运动密度不宜过大。

影响运动量的其他因素,包括运动时间和运动项目。

幼儿运动时间和项目与幼儿生理发育有着密切关系。

因为幼儿心肌纤维较细,心肌收缩力量较弱,心容量较小,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调节还不够完善。

所以,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要适宜。

一般幼儿对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短的运动,如60米、100米和200米跑,各种活动性游戏,徒手操及哑铃等力量练习等有一定程度的适应。

而对一些长时间紧张性运动、重量过大的力量练习及对身体消耗过大的耐力性练习等,则不宜过多采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判断幼儿生理负荷是否合理,是一项由内而外的综合考评机制。

它需要通过呼吸系统、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等全方面监测后,才能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调控。

然而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没有条件进行各项监测与分析,因此也可以通过它们所展现出来一些表象对其进行快速的判断和调控,如实时心率、出汗量、面色以及呼吸频率等。

我们认为低强度运动中幼儿心率为130一150次/分,中等强度运动心率为150一170次/分,高强度运动心里为170一190次/分,因此我们可以简单的以心率为判断运动负荷、了解循环系统机能的简单易行指标。

从整体机能反应的角度分析,运动生理负荷反应的基本规律表现为四个阶段和五个关键点。

他们分别是动员阶段、稳定阶段、疲劳阶段、恢复阶段和第一拐点(第二次呼吸点)、第二拐点(疲劳始点)、负荷强度极大值点、运动终点、转折点(恢复点)如图所示。

(摘自参考文献1)参照科学的运动规律,我们能更好的为幼儿提供科学有效的体育运动训练方法,进一步提高体育运动的运动效率。

以“袋鼠跳”游戏为例,我们将游戏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准备活动(动员阶段)、热身运动(稳定阶段)、竞争比赛(疲劳阶段)结束点评(恢复阶段)。

每个阶段我们对各个阶段幼儿的运动心率也是不尽相同的。

准备活动我们主要以关节活动为主,穿插肌肉拉伸运动,其运动强度为45%最大强度、心率为130—150次/分、时间在2—3分钟为宜。

热身运动为袋鼠跳徒手动作练习,主要以下肢跳跃动作为主,其运动强度为60%最大强度,心率为150—170次/分,时间在2—3分钟为宜。

竞争比赛阶段,此节为游戏高潮部分,幼儿通过借助袋鼠袋进行袋鼠跳练习,练习内容为接力比赛或情景游戏。

运动强度为80—90%最大强度,心率为170—190次/分,时间为10—15分钟为宜(分组练习,每组3分钟,间隔2分钟,3共组)。

随后进入整理放松阶段,运动强度由急逐渐放缓。

强度为40%最大强度,心率为130—150次/分,时间为5分钟。

主要以快走、慢跑或上肢负荷练习为主。

以上各指标和阶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幼儿适时的生理反应,做出适时调控。

适时调控方法分为两种:(1)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

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是指增加或减少每组练习的次数、整个训练课或某项练习内容的组数,其特点是负荷强度无变化,负荷时间变化较小,负荷积分量变化最为明显;(2)调整练习的强度和时间。

调整练习的强度和时间是指增减运动练习的强度和时间的方法。

这种调节方法能较明显地影响到每次训练课运动量和生理运动负荷量,常应用于年龄较小的受训者。

由此可见,遵循幼儿运动生理负荷的科学变化规律,对幼儿运动量进行监测和调控,能够更为科学的指导幼儿体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生长发育。

二、我们怎么把控运动量(一)注意活动安排的适量性。

如果运动量过小,运动对身体刺激会相应减弱,从而失去增强体质的作用,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运动量过大,运动对身体刺激会很强,超越了幼儿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度,从而损害幼儿的机体健康,如高难度的练习,会使幼儿的心血管系统、韧带、皮肤等机能无法适应;过高过难的运动会超出幼儿身体的体力负荷,使神经系统及其他器官高度紧张而产生不适反应,甚至造成损伤。

因此,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我经常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幼儿的运动量:1、安排好运动的强度与密度。

在体育活动中,应该以相对密度大一些、强度小一些为适宜,运动强度大的活动,则应当运动密度相应减小;反之,运动强度较小的活动,则运动密度可以相应增加。

首先:重视体育运动的结构性。

教师在安排体育活动中,应当依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认识、意志、情绪等心理特点,以及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等诸多因素,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运动,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必须考虑运动和休息交替合理。

休息并非指运动静止不动,而是根据每一个活动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安排较为轻松、安静的游戏,或者安排赋于情节的放松活动等,促使幼儿的体力尽快恢复,以便更快地适应下一个环节的运动内容。

例以中班体育游戏《小马运粮食》为例,其中有一个“小马绕过树林”的情节,由于跳的运动强度较大,连续练习的次数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

因此,我让一半幼儿扮演“小马”,一半幼儿扮演“小树”,“小树”站立,“小马”(幼儿骑着小竹竿)绕着“小树”跳,一定次数后,两类角色轮换交替。

这样使幼儿在强运动后,有了休息的时间,而这样的休息以角色身份出现,具有情景性,幼儿极愿接受。

其次,掌握体育活动的循序渐进。

体育活动的渐进性是指体育活动的内容、方法、运动负荷都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弱到强不断提高的原则。

机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理活动能力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由活动能力低—→逐渐上升─→最高水平─→保持一定时间─→出现疲劳─→活动能力逐渐下降,是一个上升─→稳定─→下降的规律,因此教师在安排体育活动时,运动量要遵循小─→大─→小的原则,并要重视运动前的准备和运动后的放松活动,准备活动要注意幼儿的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的动员,激发其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放松运动应当注意缓解幼儿身心高度的紧张和兴奋状态,以达到放松肌肉,消除疲劳的状态,这是一段缓冲的过程,它能够使幼儿的肌体和情绪由高度紧张、兴奋的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安静、平衡状态,有益于幼儿的身体健康。

2、根据年龄差异确定合理的“量”。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园体育课中,小班的活动时间一般控制在15-20分钟以内,中班为20-25分钟,大班为25-30分钟。

由于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遗传因子和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年龄阶段幼儿,在体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异。

因此,教师应注意体育活动的层次性,安排具有不同难易程度,不同运动负荷的体育活动内容,以适合不同体质、不同运动能力的幼儿。

对运动量的估计可以以中等体质幼儿为标准,对体弱幼儿减小运动密度及练习次数,在提高难度方面,不强求一律,如中班体育游戏《过矮墙》,要求幼儿助跑跨跳过一定宽度的矮墙,教师就可以设置几组不同高度的矮墙(大积木),让幼儿自由选择适合自己高度的矮墙练习,逐步提高难度。

3、注意诊断,及时反馈。

在体育活动中,一般考虑活动的强度为每分钟平均心率130-160次。

如有不达或过之现象,教师应灵活调节好活动的量。

我们每个教师都应掌握对幼儿运动量的诊断方法,提高诊断水平。

“诊”大体上有以下三种:观察法:年龄越小的孩子身心发展水平越能毫不掩饰显露出来。

因此,教师要学会“望诊”,对幼儿察颜观行。

如在体育游戏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呼吸、面色、感情、兴趣、情绪等变化,看幼儿累不累,以便及时做出判断,随时调节运动负荷,防止幼儿过度疲劳。

询问法:通过教师和幼儿谈话,向幼儿提出问题,从而了解幼儿发展的状况。

如体育游戏前了解幼儿兴趣和愿望,询问他们喜欢玩什么游戏,爱做什么动作,扮演什么角色,游戏中询问幼儿累不累等,从而了解游戏中运动负荷是否合适。

测量法:根据运动强度、运动密度和运动时间的三者关系,我们可以制定一个二维表(如图所示,以中班体育游戏《小马运粮食为例》)4、气候季节与量的关系。

在确定体育活动的量时,还要考虑到气候、季节等客观条件的影响。

一般秋冬季气温比较低,活动量可适当增大,夏季气温较高,活动量大会使幼儿产生疲劳,甚至会发生中暑,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幼儿的运动“量”。

三、激发幼儿运动兴趣,是达到运动量的条件。

《纲要》指出“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从兴趣的需要出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主选择”。

兴趣是幼儿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内在动力,为此教师要给幼儿创造一切条件,从而激起他们活动的愿望。

幼儿常常会由于一种新的活动玩具、新玩法产生强烈的参与欲,为此,我们要在这些方面多思考,引发幼儿积极参与运动活动的兴趣。

1、丰富材料,体现层次。

材料提供的丰富性可以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可选择的运动器械的种类要具有多样性;二是同一品种的器械数量要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

巧妙地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制作了幼儿喜欢、实用性强的小器械。

如有用旧报纸制作了大小不一的纸球,可以玩抛接球、赶小猪、打怪兽、踢足球等游戏;有用牛奶箱做的大鞋,可以锻炼幼儿的腿部、眼脚协调能力;有用大纸箱做的坦克车,可以锻炼幼儿的手臂、膝盖的协调能力;有用易拉罐制作的踩高跷、球杆、拉力器及举重等小器械可锻炼幼儿的臂力和平衡力;有用废旧窗帘布做的布袋和降落伞可以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等等。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前,能够预先思考。

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使用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投放。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根据不同运动区的特点,设置具有不同难易层次的运动器械与材料。

如“平衡区”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了有接触面不同大小的木板,与轮胎组合成不同宽窄的独木桥;有用竹梯和轮胎组合的具有一定高度的竹桥,有固定不动的竹桥,也有晃动的竹桥等。

在“玩车区”投放适合不同能力水平与年龄特点的童车,有四轮的童车,也有二轮的童车等。

“蹦跳区”投放大小不一的羊角球、布袋,不同高度的跳杆、可随意组合叠高的轮胎,供幼儿自主选择不同材料进行单脚、双脚、侧身行进、触摸挑、夹物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