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中医养生论文
医学毕业论文浅谈睡眠的中医保健养生
浅谈睡眠的中医保健养生从中医睡眠的保健养生谈如何提高睡眠质量及不同类型失眠病人如何从各方面克服睡眠障碍,从而提高睡睡眠质量,达到身心健康。
睡眠中医基础理论养生保健一个人7天只喝水不进食还能存活,可是不睡眠,则只能活4天。
充足的睡眠加上适量的运动、均衡的营养及平和的心态成为保证人体健康的四大要素。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心理压力的加大,睡眠障碍的人群也在逐年增加。
有资料统计,我国的失眠者为总的人口的20%-30%,其中老年人约占70%。
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乃是人类的必需。
如果一个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白天会产生种种不适的感觉,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无力、警觉性差、情绪不佳等。
要是被长期严重的失眠困扰,更会造成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等80多种严重的疾病。
美国的一位著名专家廉德门特指出睡眠“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目前,睡眠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备受人们的瞩目。
睡眠障碍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失眠。
它既由精神因素诱发,也可因机体疾病引起,且与工作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习惯、年龄的大小、受程度,均有密切关系。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早醒,或睡而易醒,时睡时醒,甚至彻夜不眠,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不佳。
中医学称之为“目不暝”、“不得眠”、“不得睡”等,《难经》始称“不寐”[1]。
中医学关于失眠的成因,主要观点有二。
一为阴阳说,《灵枢·口问》认为“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2]。
二为神主说,即如《景岳全书·不寐》所日:“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而中医学又认为人体生命的活动,全靠人身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来推动,而从中医纠其根源,失眠之阴阳说与神主说实则相通也。
现从中医睡眠机制、辩证用药及心理调节等方面谈睡眠的保健养生。
1提高睡眠质量是关键1.1睡子午觉中医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
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之睡眠对于现代人来说身体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不管你拥有多少金钱,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么一切都是虚无的。
那么现在我就谈谈健康睡眠对人的周重要性。
养生讲“三分调,七分养”,是指人体脏腑失调的时候,虽然用特别的食品、保健品或药物进行调养,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还有七分,是要通过在日常睡眠、饮食、情志、运动等诸方面养成良好习惯,使人体尽快恢复平衡并保持平衡。
如果您想脏腑平衡、身心安康,就必须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做到“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而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们只谈睡眠的重要性,由于睡眠对于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正常生理活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能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
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清代医家李渔曾指出:“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
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老百姓常讲:“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人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不要跟太阳对着干。
长期晚睡或睡眠不足对身体有哪些伤害?晚上9点到凌晨3点是养肝护胆的最佳时间。
人如果长时间过子时(23点-1点)不睡,就会伤胆伤肝。
初期表现为眼圈黑,眼睛干涩、疲倦、内凹,头晕、头痛,精神疲倦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的还会出现脏腑失衡和各种病症。
1、眼部疾病:肝开窍于目,过子时不睡易引起肝虚,出现视力模糊、老花、迎风流泪等症状,还会形成青光眼、白内障、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等眼疾。
(所以眼睛有问题,一般就是肝有问题而引起的)2、出血症状:肝有藏血、调节血液的功能,过子时不睡,会造成肝血不足,还会引起吐血、流鼻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耳出血等出血症状。
3、肝胆方面疾病:子时胆要更替胆汁,胆经旺时人若不睡,胆汁更替不利,过浓而结晶成石,久之即得胆结石。
中医毕业论文 失眠的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
中医毕业论文失眠的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中医毕业论文失眠的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引言:失眠是指患者在晚上入睡困难、持续睡眠时间较短或经常中途醒来,导致白天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等原因,失眠问题日益严重。
而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是一种有效且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本篇论文将详细探讨中医非药物疗法对失眠治疗的临床应用。
一、中医理论与失眠治疗方式1. 中医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失眠是由于人体原有的阴阳失衡、气血不调等内因所致。
因此,针对不同的失眠原因,采用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失眠问题也有独特的疗效。
针灸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通畅,以缓解失眠症状。
3. 中草药疗法中草药疗法是中医中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的理论,使用特定的草药或草药配方,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改善失眠问题。
4.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按摩,以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的疗法。
推拿按摩可以帮助身体放松,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对失眠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二、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对失眠治疗的临床应用1. 针灸疗法在失眠中的应用针灸疗法在失眠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八神连锁穴为例,通过对该穴位进行针灸刺激,可以达到镇静安神、改善失眠的效果。
2. 中草药疗法在失眠中的应用中草药疗法在治疗失眠中也有着显著的效果。
如黄连素配伍川芎,可以清热解毒、舒肝理气,帮助缓解失眠问题。
3. 推拿按摩疗法在失眠中的应用推拿按摩疗法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以舒缓神经、放松身体,从而改善失眠问题。
例如,对太阳穴进行推拿按摩,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神经紧张,对失眠患者有显著的疗效。
三、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的优势与不足1. 优势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具有疗效确切、无副作用的优势。
相对于西医药物治疗失眠可能出现依赖性和副作用等问题,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取得了更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关于睡眠的探讨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提到睡眠,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随时随地都想睡,吃饭间隙都能打个盹,有人却整日无眠,看到枕头就想哭,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睡眠是个技术活,而且是一门大多数人都没有掌握的技术。
我先给大家看一个所谓全球公认最健康的作息时间表:早上7点起床,7点20到8点吃早饭,8点半到9点避免剧烈运动,9点到10点做困难性工作,10点30让眼睛休息一下,11点吃点水果,12点到12点30吃午餐,13点到14点午睡,14点到16点做创意性工作,16点喝杯酸奶,16点10分到19点做细致性工作,19点开始运动,20点看电视或看书,22点洗个热水澡,22点30上床睡觉。
看完我想说,这张时间表对普通上班族极其不友好,我相信没有几个人早饭能吃40分钟,而且还能吃到8点,上下午的工作性质还能自己选!工作中又可以喝酸奶,又可以吃水果!当然,玩笑归玩笑,这张时间表从生理学上还是没什么毛病的,但从中医上说问题就大了。
中医讲究整体思想,辨证论治,整体思想决定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辨证论治决定了中医是个体化医学,也就是针对的是不同的人,而不是千篇一律。
下面我从中医理论阐述一下关于作息的几个问题。
睡眠时间要顺应四季变化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生物钟应当顺应大自然的规律。
健康的睡眠,不仅有赖于正常的作息规律,而且还要顺应四季变化,适应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
一般来说,春、夏季节适宜晚睡早起,每天需要睡5个小时至7个小时。
秋季适宜早睡早起,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在7个小时至8个小时。
而冬季则适宜早睡晚起,每天需睡8个小时到9个小时。
中医讲究睡子午觉《黄帝内经》中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说明睡眠与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
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子时是晚23时至凌晨1时,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是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
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有利于人体养阴、养阳。
中医与睡眠健康的调节与保护
中医与睡眠健康的调节与保护睡眠是人体正常的生理需求,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睡眠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中医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医在睡眠健康调节和保护方面的应用。
一、中医理论与睡眠中医学认为,睡眠受到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共同调节。
睡眠问题主要与心火、肝火上炎、心脾不调、肝胆不和、肺胃失和等相关。
根据不同的情况,中医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
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相关的穴位,调整身体的能量平衡。
在睡眠问题中,中医师通常会选择头部、手臂、足部等与睡眠相关的穴位进行针灸。
例如,足三里是一个重要的睡眠穴位,针灸足三里可以舒缓紧张的神经系统,从而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2. 中药治疗中医药材广泛应用于睡眠问题的治疗中。
根据病情和体质,中医师会开出相应的中药方剂。
例如,具有安神、降火、调理心脾的药材如黄连、黄柏、白术等可以用于治疗失眠问题。
这些中药能够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睡眠质量。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通过推动和按摩人体的筋骨肌肉,以达到舒缓和放松的效果。
针对睡眠问题,中医师通常会根据个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推拿手法和穴位按摩。
推拿按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体,达到睡眠调节的目的。
二、日常生活中的睡眠保护除了中医疗法,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健康习惯也对于睡眠的调节和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1.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身体调节和睡眠正常化非常重要。
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早上起床也要保持一致。
这样可以让身体的体内时钟固定下来,更好地适应作息规律。
2. 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度劳累和长期压力是导致失眠和睡眠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护睡眠健康,要学会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减少压力的积累。
可以通过放松身心的活动,如瑜伽、冥想等,来缓解压力。
3. 调整睡眠环境睡眠环境对于保证良好睡眠质量很重要。
中医养生综述论文
中医养生综述论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近些年来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在社会上备受关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综述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综述论文篇一【摘要】从古至今,许多养生学家都认为睡眠与养生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时间和时限、睡眠的环境、睡眠的姿势、睡眠的情态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前人已为后世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关键词】睡眠;养生睡眠,通常认为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
良好的睡眠是产生和储备能量的过程,就像车子开一段时间后需要进入加油站充电加油一样,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疲乏的细胞,产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强的免疫力。
1 睡眠时间和时限1.1 时间:我国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 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作了相应的论述。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明•谢肇撰的《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说:“读书不可过子时, 盖人当是时, 诸血归心, 一不得睡, 则血耗而生病矣。
”晋•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也说:“寝息失时,伤也。
”1.2 时限: 吴清忠认为人体造血的最佳时段是从下午天黑之后到午夜一点,而且必须是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一个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点以前累计有8小时的睡眠。
[1]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的《老老恒言•昼卧》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
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
《灵枢•大惑论》也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在中医来看,睡眠其实就是一种人体阴阳交替的现象,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就有利于人体养阴和养阳。
由此看来,睡眠更注重质量与有效性,即以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作为标准。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精选5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下面是中医养生论文范文,请参考!中医养生论文篇1中医养生术疗效研讨如果阴阳不调,身体就会产生疾病;只有阴阳相互平衡,身体气血运动上下及谐,并总是处在“平衡”,才能身心健康无病。
所以,传统养生术的治病原理,必须也存在于阴阳变化之中。
对阴盛阳虚病人,就应选择练习动功,其经由练功各身体不断变化,起到舒筋活络功能,以求助阳胜阴;而对阴虚阳亢病人,则应选择练习静功,就是采取坐、卧、站等身体姿势,意念集中以及各种呼吸方法习练,以求养阴助阳。
阴阳相互平衡体现在传统养生术中就是指动作方向上与下、开与合、屈与伸、俯与仰对称;动作速度快与慢、松与紧互根互用;呼吸中呼与吸相互依存;意念导引中兴奋与抑制相依相存等。
调理脏腑身体功能活动中心是五脏,五脏作为身体化生之所,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维持人生命活动。
脏腑功能状态是否正常,决定身体身心健康及疾病,脏腑失调是身体失去身心健康病理基础。
传统养生术习练中,所有动作是以腰作为主宰命门相火旺盛,肾气则充溢。
肾阳相火是其他脏腑生理活动原动力。
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心主身之血脉”,传统养生术习练,强化了气血运动功能,使周围毛细血管开放增多,体质强化。
五行中,肝属木,肝木喜畅达而不宜抑郁。
传统养生术注意动静结合,放松入静,能使肝气舒及条达,肝火自降。
传统养生术中许多功法。
如腹式呼吸,能使胃液等消化腺分泌增多,强化了气血循环,改变了腹内压,以此对肠胃起到“按摩”功能。
综上所述,传统体育保健能使脏腑调及,这就是传统养生术何以能全面强化体质道理。
传统养生术能使身体中枢及内分泌产生变化。
习练后作为中枢介质多巴胺活性降低。
习练者会轻松、安宁。
这意味衰老过程变慢,系统功能强化。
所以,传统养生术能够调理脏腑,延年益寿。
扶正怯邪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元气充盈是否,能够决定人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睡眠中医养生对睡眠质量的重视与调理
中医养生睡眠中医养生对睡眠质量的重视与调理睡眠是人体的重要活动之一,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中医养生传统中,对于睡眠质量的重视与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睡眠与养生的关系,以及中医对于睡眠质量的重视和调理方法。
I. 睡眠与中医养生的关系睡眠是人体恢复能量和修复身体的重要途径,它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阴阳之分,而睡眠则是阴阳的相互转化过程之一。
充足的睡眠可以调和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稳定情绪和提高工作效率。
II. 中医对睡眠质量的重视中医注重人的整体健康,从调整体内环境入手,通过调理五脏六腑以达到促进睡眠的目的。
中医养生认为,睡眠质量的好坏与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中医主张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睡眠质量:1. 调整饮食中医认为,饮食对睡眠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在晚餐时,应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过量的油腻和辛辣食物,以免对消化系统造成负担。
同时,应避免过饱和饥饿的状态,确保身体处于满足但不过度负担的状态。
2. 调整作息时间中医养生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合理控制作息时间,尤其是睡眠时间。
人们应尽量在晚上10点至次日凌晨2点的时间段内入睡,这是人体肝脏排毒的黄金时间段,也是促进睡眠质量的最佳时段。
而且,早起亦有益于调整人体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
3. 调理情绪中医养生强调情志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而稳定情绪对于促进良好睡眠也至关重要。
中医主张通过调节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过度兴奋或抑郁情绪的影响。
4. 运动锻炼中医强调适度的运动对于促进睡眠质量的重要性。
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体力,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进而改善睡眠质量。
然而,运动的时间不宜过晚,以免过度兴奋导致难以入睡。
III. 中医调理睡眠的方法中医养生提倡天人相应的理念,通过一些方法来调理睡眠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1. 中药调理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因此中药成为了一种调理睡眠的重要方法。
中医治失眠研究论文
中医治失眠争辩论文随着社会的进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增大,失眠已经成为一个影响人类进展的社会问题,在我们身边很多人,被失眠扰乱了正常生活,很多家庭成员也受到干扰,不少人甚至被失眠夺去了生命。
笔者依据近几年治疗此类病例,在此对失眠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做一些探讨,意在抛砖引玉,求得同道的挂念。
1病因病机失眠亦称不寐,《灵枢·大惑论》称为目不暝,并具体地论述了其病机:“卫气不得于入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
《内经》亦有“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
邪气入侵脏腑迫使卫气行于阳分,不得行于阴分,则阳盛于外阴虚于内而不得眠。
《灵枢·营卫生会篇》特地论述了老年人“不夜暝”的病因病机,“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昼不精,夜不寐”。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大病后不得眠侯》说:“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营卫不和,故生于冷热。
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
若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
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也”。
指出脏腑机能失调和营卫不和是不寐的主要病机。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曰:“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
说明肝经血虚,魂不守舍,影响心神担忧而不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说:“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尺之也。
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担忧则不寐,其所以担忧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证”。
综观古今医家对不寐的病机生疏,不外乎脏腑、阴阳、气血失衡,营卫失和的缘由却多种多样,大的方面格外感与内伤,致使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心神担忧而成本病。
由外感病引起者,主要见于各种热病过程;由内伤引起者,则多由于情志不舒、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痰热内扰、胃气不和所引起。
关于中医睡眠的作文800字
关于中医睡眠的作文800字常言道:“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不觅仙方觅睡方。
”好睡眠比滥吃补品更有益于健康。
关于睡眠,中医是这样看的:《黄帝内经》曰:“昼精而夜瞑”。
睡眠其实是人对自然界昼夜节律的一种生理适应。
一日之内,天地阴阳规律性地消长变化,形成白昼阳气盛与黑夜阳气藏的特点。
古代人便是在这样的自然规律之下,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习惯。
因此形成人体白昼清醒,夜晚困意来袭至入睡的生理节律。
若无法顺应此节律,便出现“失眠”。
失眠,中医又称“不得卧”“目不瞑”“不寐”等之名。
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运用中医药根据失眠阶段性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有部分失眠证患者主要表现为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等,中医应从脾胃论治。
如伴有头晕目眩、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者,应辨证为心脾两虚,治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选用归脾汤为主方加减;如伴有食欲不振、食后作胀、消化不良,舌质淡红苔厚、脉濡缓者,应辨证为脾胃失和,治以调理脾胃、消积导滞,选用保和丸为主方加减;如伴有脘腹胀满、嗳气矢气、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白、脉涩滞者,应辨证为脾胃气滞,治以健脾燥湿、理气和胃,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加减;如伴有胸胁胀满、情绪欠佳、消化不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者,应辨证为肝胃不和,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选用柴芍六君汤为主方加减。
中医讲求天人相应,效法自然是睡眠养生调理的不二法则。
效法自然为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以指导睡眠养生调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倡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节律,春天应当晚睡早起(结合现代需要,晚睡建议23点前就寝,早起可参考于5~7点起床);夏天应当晚睡早起(同春季);秋天应当早睡早起(早睡建议在21-22点之间就寝,早起参考春季5~7点);冬天应当早睡晚起(早睡同秋季21-22点之间,晚起指大约在日出7点后起床)。
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研究论文
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研究论文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它对人体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其中对睡眠理论的研究也是深入到了人体的内部机理层面,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
本文将围绕黄帝内经中的睡眠理论进行探讨。
黄帝内经中睡眠的基本原理黄帝内经中,认为人体的睡眠与自然界有着很大的联系。
“天之寒热,阴阳之移,人之精神,因之而动,是谓之根株。
”它将人体的精神活动和自然界的阴阳寒热联系在了一起,认为人体的生物周期有着与自然生物周期同步的稳定性,因此在自然界阴阳寒热的作用下,人体的精神活动会随之而动。
在夜晚,温度下降,天气变得寒冷,人体自然而然地会产生睡眠困意,以保证身体的休息和恢复。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指出,人体的睡眠和饮食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睡眠可以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时人体也需要一定的能量保障睡眠质量。
因此,如果一天的饮食摄入不足,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另外,黄帝内经从五个方面对睡眠的特点进行了阐述。
分别是:1.睡眠有规律性。
即人体在睡眠中有自己的生物钟,产生规律性的周期性变化。
2.睡眠有自然性。
即睡眠的状态不是人为强制而来的,而是自然生理需要的一种自发的状态。
3.睡眠有密切的生理及心理关系。
即人在睡眠中大脑的电生理活动、心血管系统、呼吸功能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4.睡眠有睡醒相互转换。
即睡眠和醒来是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的过程。
5.睡眠的需要因人而异。
黄帝内经中睡眠与疾病的关系养生理论认为,睡眠充足可以有助于消除疲劳,保护心理和身体健康,并提高机体免疫力。
而睡眠不足则会引起头痛、胸闷、失眠、心慌、易激动、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甚至引起各种疾病。
黄帝内经中认为,睡眠不足、失眠等症状与内脏、经脉、气血、五行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失眠多由肝郁、热盛、痰浊等因素导致的,而肝主筋,筋主张摄,肝能调节血液供应,从而维持睡眠和醒来的周期。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养生作为中医学的支点之一,根于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养生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
本文整理了8篇优秀的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论文写作与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之第一篇:基于健康管理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模式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养生保健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养生保健市场却呈现一片乱象,对中医保健技术挖掘不够,技术研究浅薄,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尤其突出。
该文提出了将健康管理引入中医药养生保健的服务模式,有利于整合本产业资源,完善政策法律环境,带来发展资金,改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促进中医药养生保健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养生,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产业中国古代即有圣人不知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治未病,中医治病,下医治已病等思想,都体现了现代健康管理的预防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的理念。
健康管理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提升健康水平,摆脱亚健康状态,与中医简、验、廉、效的特点有相似性,由此中医养生保健与健康管理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1 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1.1 中医药健康产业份额少,服务单一我国的医疗体系仅面对民众个体疾病发生后的应对,并且这个体系还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用于健康服务产业现有资产的80%为占人群总数20%的病患人群服务,占人群总数80%的亚健康和健康人群的健康服务,却仍处于萌芽阶段[1],以单一中医技术为主打的如按摩、足疗、药浴、中医经络养生研究所、古方养生会所、养颜养生馆、药膳会馆等此类服务机构并不能系统地满足民众对于健康的要求,整个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缺少提供整体健康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的机构。
中医心理养生对睡眠障碍的影响分析论文(共2篇)
中医心理养生对睡眠障碍的影响分析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论述中医心理养生对睡眠障碍的影响睡眠障碍是指在合适的的睡眠环境中不能进行正常的睡眠,主要表现为人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过早觉醒和睡后无恢复感,可引起躯体功能障碍或明显不适感。
据报道,15%~30%的成年人和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人睡、再人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问题。
由此可见,睡眠障碍在我们身边轻易可见,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深大,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健康问题了。
目前,西医对睡眠障碍的治疗以药物为主,副作用大。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医心理养生在人类的心身健康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中医心理养生方法对睡眠障碍的影响也受到了很多人们的关注。
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因此,本文着重论述中医心理养生对睡眠障碍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睡眠障碍提供参考依据。
一、睡眠障碍治疗现状(一)西药治疗目前,用于治疗失眠症的西药主要有苯二氮卓类药物、非苯二氮卓类药物、褪黑色素类药物及抗抑郁药物等。
(二)中药治疗现今在中医治疗角度,主要从辨证论治、专方治疗和单味中药治疗这三个方面治疗睡眠障碍。
辨证论治较多的体现在临床应用上,可以称得上是中医学的特色了。
从其辨证思想看,中医对睡眠障碍进行治疗的基本方法为,首先就是调和营卫,然后根据而实者则是对其采用祛痰、化湿、清热等方法,进行分型论治[5]。
专方治疗是指在了解睡眠障碍的主要病因病机后,选择对应的主方主药进行治疗,贺弋等对中老年睡眠障碍患者采用酸枣仁合剂进行治疗,并设置了安慰剂组借以对照,研究结果发现,酸枣仁合剂即可以提高睡眠时间、也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同时,还能适度缓和患者的收缩压、脉搏和呼吸频率。
单味中药治疗就是说只采用某种单味中药制剂对睡眠障碍进行治疗。
中医养生智慧如何应用于睡眠健康
中医养生智慧如何应用于睡眠健康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睡眠问题日益普遍,成为困扰许多人的难题。
而中医养生智慧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调理睡眠的方法和理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养生智慧如何应用于睡眠健康,帮助您拥有一个宁静、香甜的睡眠。
中医认为,睡眠是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重要体现。
良好的睡眠能够滋养脏腑、恢复精力,而睡眠不佳则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
那么,中医养生智慧中究竟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可以改善睡眠呢?首先,起居有常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遵循自然的节律,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中医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按照这种方式生活,但也应尽量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
晚上最好在 11 点之前入睡,因为此时是人体胆经当令,有利于肝胆的排毒和修复。
早上则不宜睡懒觉,以免打乱体内的生物钟。
其次,睡眠环境的营造也至关重要。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卧室的布置应尽量简洁、舒适、安静、温暖。
床垫和枕头的选择要符合人体工程学,能够提供良好的支撑和舒适度。
房间的温度和湿度要适宜,一般来说,温度在 18 22 摄氏度,湿度在 40% 60%之间较为理想。
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具有安神助眠作用的香薰,如薰衣草、檀香等,帮助放松身心,进入睡眠状态。
饮食调理也是中医改善睡眠的重要手段。
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晚餐不宜过饱、过晚,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影响睡眠。
同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导致胃火上升,扰动心神。
相反,可以多吃一些具有养心安神作用的食物,如百合、莲子、酸枣仁、桂圆等。
百合能清心润肺、宁心安神;莲子能补脾止泻、益肾养心;酸枣仁能养肝、宁心、安神;桂圆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将这些食材煮粥或煲汤食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的情志调节对于睡眠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
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心神不宁,从而影响睡眠。
中医睡眠养生研究
中医睡眠养生研究【摘要】一直以来,都有学者认为睡眠是中医养生的重要途径,高质量的睡眠有利于维护人体健康,还可使人保持愉快的心情和乐观的状态。
然而影响睡眠的因素极为复杂,例如睡眠时间、环境、姿势和情态等。
事实上,我国早就有针对睡眠养生开展的研究,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这给现代中医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也为中医养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下文对中医睡眠养生进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良好的睡眠质量不仅可以平衡人体的阴阳,还可使人快速恢复疲劳,走出亚健康状态,值得深入思考。
【关键词】中医;睡眠养生;睡眠质量引言从本质上来说,睡眠养生就是指交感神经休眠,这是人体生物钟的内在要求,也是各项器官的必然需求,而在睡眠养生的过程中,副交感神经会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之下,充足且质量良好的睡眠可以帮助人体修复细胞,恢复能量,增强机体免疫力。
众所周知,睡眠质量不好的人不仅会身体乏累,还会出现情绪暴躁或低落的现象,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针对中医睡眠养生进行的研究,意在为人们提供更加理想的养生,使人们拥有高质量且充足的睡眠,释放疲惫。
一、中医睡眠养生的时间和时限研究(一)中医睡眠养生的时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不是一句单纯的谚语,而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总结出的作息规律,可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生活经验的总结,真正体现出了天人相对的观念,说明了古人对起居的态度和规律。
不光是生活中常见的俗语或谚语,古人对于睡眠养生的态度在书中也有所体现,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抱朴子?极言》等[1]。
这些都可以充分说明,早在古时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睡眠养生的重要性,并就睡眠时间进行了总结与研究。
另外,人体阳气的固护和阴阳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由睡眠时间来决定,这些足以证明睡眠养生与人体健康之间的潜在联系,必须引起重视,并将睡眠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二)中医睡眠养生的时限睡眠过程中,人体的阴阳会进行来回的交替,这是中医看待睡眠后得出的结果。
中医睡眠养生的理论研究
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医睡眠养生的理论研究研究生:张晓黎导师:何清平教授院系(部所):基础医学院专业: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向:中医养生康复理论研究完成日期:2012年5月25日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引言 (4)正文 (5)1睡眠养生概述 (5)2睡眠养生理论基础 (6)2.1自然阴阳论 (7)2.2营卫运行论 (12)2.3 五脏神主论 (14)2.4 经络循行论 (17)3睡眠养生要素 (19)3.1 睡眠时间 (19)3.2 睡眠方位 (24)3.3 睡眠姿势 (27)3.4 睡眠环境 (31)4睡眠养生调摄 (36)4.1情志调摄 (36)4.2 饮食调摄 (40)4.3 按摩调摄 (42)4.4 其他调摄 (43)5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46)结语 (48)参考文献 (49)综述 (53)致谢 (59)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0)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61)个人简历 (62)中文摘要目的:睡眠养生历史悠久,但阐述角度不同且多为零散片语,故今立足中医理论,整理睡眠养生相关论述,并结合现代研究,总结归纳构成中医睡眠养生理论体系,以丰富和促进中医养生理论发展,指导不同人群进行健康保健的实践。
方法:采用经典原文研读与理论研究、逻辑整理与系统归纳的方法,从《黄帝内经》原文解读入手,结合历代医家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以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理论研究。
结果: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归纳整理,从睡眠养生理论基础、构成要素、调摄方法等三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中医睡眠养生理论体系。
研究表明:《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睡眠养生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营卫,五脏,经络;构成要素可概括为睡眠时间、姿势、方位、环境;睡眠调摄可有情志、饮食、按摩等多种方法。
结论:睡眠与养生密切相关,与中医理论相应和,本研究已初步构成中医睡眠养生理论体系,可更好的指导人们的养生实践,从而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学如何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养生学如何改善睡眠质量中医养生学这门学问可真是博大精深,它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有着不少奇妙的方法和道理。
咱先来说说睡眠这件事儿。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那阵子他被睡眠问题折磨得够呛。
每天晚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袋里像过电影似的,各种思绪乱糟糟的,就是没法入睡。
早上起来,那黑眼圈重得跟熊猫似的,整个人都没精打采。
中医养生学里提到,要想睡个好觉,得先注意饮食。
比如说,晚上别吃那些油腻、辛辣的东西。
有一次,小李忍不住在睡前吃了一顿麻辣火锅,结果肚子里火烧火燎的,躺在床上那个难受劲儿就别提了,更别提入睡了。
所以啊,晚餐要清淡些,多吃点像小米粥、蔬菜这样的食物,既能给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又不会给肠胃增加太多负担。
还有就是作息得规律。
中医讲究顺应天时,每天尽量在差不多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
这就好比给身体定了个闹钟,时间一长,身体就知道啥时候该休息,啥时候该清醒。
小李之前的作息那叫一个乱,有时候熬夜追剧到凌晨两三点,有时候又因为没事干早早躺下却睡不着。
后来他按照规律的作息时间来,每天晚上十点半准时上床,就算一开始睡不着,也闭上眼睛养神,慢慢地,身体就适应了这个节奏。
另外,中医养生还强调睡前的放松。
比如说泡泡脚,那感觉可太舒服了。
水温别太烫,泡个二十来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让整个身体都放松下来。
小李试过之后,跟我说:“哎呀,泡完脚躺在床上,感觉从脚到腿都软绵绵的,特别容易入睡。
”还有就是按摩,自己用手指轻轻按压太阳穴、神门穴这些地方,力度适中,能缓解一天的疲劳和紧张。
再说说运动。
适当的运动能让人在晚上睡得更香。
但要注意时间,别在临近睡觉的时候剧烈运动,不然身体兴奋起来,可就更睡不着了。
小李之前不知道这个道理,晚上九点多还去跑步,回来后心跳得厉害,根本没法睡。
后来他改在下午运动,晚上的睡眠质量果然好多了。
中医养生里还有个有意思的方法,就是听舒缓的音乐。
想象一下,在安静的夜晚,放一首轻柔的古筝曲或者古典音乐,那氛围,能让人的心一下子静下来。
论中医学睡眠理论的特色
论中医学睡眠理论的特色摘要: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对睡眠的研究由来已久。
早在秦汉之际,在我国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睡眠理论的内容,相关论述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和病症分类以及症状描述等多方面内容,形成了阴阳睡眠理论、营卫睡眠理论和五脏睡眠理论,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睡眠理论;睡眠障碍;心神;营卫从人类发展史上看,在很长的时期,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这样的方式生存,很大程度上是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出于无奈,最初也许没有人去注意为什么天亮了人会醒来,天黑了人要睡觉,但也由此适应了自然变化规律,正是这种与昼夜更替和谐的痛寐节律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此不谈及其他生物的睡眠),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机体功能活动正常的写照。
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睡眠有不同称谓,先秦多称“寐”、“寝”、“膜”,为其前后的文献广泛应用。
《黄帝内经》除沿用以上称谓外,以“卧”表达睡眠之义的情况比较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属此种情况,早在马王堆医书《十问》中就有“一昔(夕)不卧,百日不服”的论述。
汉代以后惯称“睡”或“眠”,以单音词形式表达,“睡眠”一词以合成词形式表义最早见于翻译后的汉文佛经,南朝慧影《智能疏》:“凡论梦法,睡眠时始梦。
如人睡眠中梦见虎威号叫,觉者见其如其梦耳。
”《黄帝内经》对睡眠有独到的认识,并形成了中医学睡眠理论的基本框架,内容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导致睡眠障碍原因及辨证治疗等。
西医学关于睡眠有抑制扩散学说、中枢学说和睡眠物质三大学说。
巴甫洛夫以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论述觉醒与睡眠,睡眠是人体的抑制扩散状态。
之后神经生理学家们,从动物实验认识了睡眠中枢。
又有对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系统研究,以及在上世纪80年代,睡眠研究者从尿中提取出“尿核贰”,该物质有引发睡意的功能,被称为睡眠因子或睡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睡眠与中医养生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327-01
【摘要】从古至今,许多养生学家都认为睡眠与养生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时间和时限、睡眠的环境、睡眠的姿势、睡眠的情态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前人已为后世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关键词】睡眠;养生
睡眠,通常认为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
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
良好的睡眠是产生和储备能量的过程,就像车子开一段时间后需要进入加油站充电加油一样,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疲乏的细胞,产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强的免疫力。
1 睡眠时间和时限
1.1 时间:我国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 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作了相应的论述。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明谢肇淛撰的《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说:“读书不可过子时, 盖人当是时, 诸血归心, 一不得睡, 则血耗而生病矣。
”晋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也说:“寝息失时,伤也。
”
1.2 时限: 吴清忠认为人体造血的最佳时段是从下午天黑之
后到午夜一点,而且必须是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一个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点以前累计有8小时的睡眠。
[1]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的《老老恒言昼卧》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
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
《灵枢大惑论》也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在中医来看,睡眠其实就是一种人体阴阳交替的现象,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就有利于人体养阴和养阳。
由此看来,睡眠更注重质量与有效性,即以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作为标准。
古人说:“凡睡至适可而止, 则神宁气足,大为有益。
多睡则身体软弱,志气昏坠。
”[2]
2 睡眠环境
明高濂撰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的《起居安樂箋上卷》说:“所寝之室,名安乐窝, 冬暖夏凉,遇有睡思则就卧。
”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这“安乐窝”中度过,所以应该注意它的美化。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道林养性第二曰:“居处不得绮糜华丽,令人贪婪无言,乃祸害之源,但令素雅洁净,无风雨暑湿为佳。
”
宋代养生家温革在《琐碎录》中说:“卧处不可当风,恐患头风,背受风嗽,肩受风则臂疼,善调摄者,虽盛暑不当风及坐卧露下”。
风为百病之长,最容易侵袭人体而致病,出现头痛、耳聋、面瘫、瘾疹、肩背冷痛等。
所以卧处有风, 应该急避开, 尤其是体虚年老
之人。
《琐碎录》还说过:“卧处不可以首近火,恐伤脑。
”如果在卧具边安放火炉之类的东西,日久便会引动火气,妨碍睡眠,而且由于近火,温度可能过高,睡着后容易掀被,反而容易着凉。
北宋张君房攥写的道家典籍《云笈七签》云:“夜寝燃,令人心神不安。
”南宋真德秀《真西山卫生歌》也曰:“默寝暗眠神晏如。
”中医学也有“神安则寐”之论, 就寝即灭灯, 则目不外眩, 神守其舍也。
日光为阳气之精华, 故日间人的阳气得以增强, 处于优势, 体内的生理活动亦处于升、动的状态, 神志清醒,不易入睡。
若夜间燃灯而卧,灯光虽然不及日光纯盛, 亦为阳热之源, 可扰动体内阳气不得安伏于营阴, 阻碍人体进入睡眠的状态。
[3]此即宋末元初人李鹏飞撰养生学著作《三元参赞延寿书》中所说的“灯烛而卧,神魂不安”。
另外,齐梁时代著名医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里也说过:“凡卧讫头边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
”
3 睡眠姿势
在《希夷睡诀》中提倡右侧卧时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头,伸左足,以手置于股间。
[4]佛门称此式是“吉祥卧”。
《道藏混元经》曰:“仰面伸足睡, 恐失精, 故宜侧曲。
”《道藏》中《修真十书卫生歌》云:“卧不厌踧觉贵舒”此即“睡不厌屈,觉不厌伸。
”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寝不尸”。
《千金要方养性道林养性》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
”《老老恒言安寝》也指出:“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
于上可知,古人们均认为右侧卧睡比其他任何睡姿都好。
而现
代研究也证明了右侧卧有利于心脏功能,还有利于消化系统的运化吸收。
因为, 心脏位置较高, 有利于心脏排血, 并减轻其负担; 肝脏位于右侧最低处, 可获得较多的供血; 胃向十二指肠和小肠通
向大肠的开口都向右侧,所以右侧卧位有利于食物在胃肠内运行。
[5]
4 睡眠情态
心神是睡眠的主宰者,神静则寐,神动则醒。
大怒大喜深思则阴阳不和,神不守舍,很难入睡。
唐代李群玉《火炉前坐》:“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深夜。
”这就反映了作者因思虑而不眠的睡前情态。
古人认为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心静无欲则能入睡,心
情烦躁,杂念纷纭,常常难以入睡。
[6]古人并详细介绍了睡心的方法,战国早期庄子所著的《南华经》记载睡心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著,乃不纷驰,
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肤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
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
盖醒与寐交界关头, 渐非臆想所及, 惟忘乎寐, 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之路。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客观条件尽量睡好觉,让身体在睡眠外生命三分之二的时间里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吴清忠. 人体使用手册[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1.
[2]蒲昭和.古人推崇的睡眠养生法.保健医苑[j].37
[3]赵颖初, 腾晶.道教睡眠养生观在中医养生中的体现.中华中医药学刊[j]. 2009-9. 27(9):1941
[4]明道藏[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8: 478
[5]吴静.宋咏梅.睡眠养生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江西中医学院学报[j]. 2010-4.22(2):47
[6]宋执云,董桂兰.古代睡眠养生术浅探.安徽中医临床杂志[j].1995.7(1):62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