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
【VIP专享】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散文家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散文家散文家是一种常见的作家型式,因为散文是一种比较随性,短篇的文章。
常为杂志,报章所采用。
比较著名的散文家有朱自清、冰心、徐志摩、张爱玲、郁达夫、黄永武、孙犁、劳伦斯、博尔赫斯、茅盾、宗璞、王鼎钧、珙玮、卞毓方、沈从文、钱钟书、张晓风、刘心武、逸盈玮、刘湛秋、陈染、韩春旭、逸名、汪建中等。
1、宗璞,女,原名冯钟璞,。
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
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弦上的梦》(1978年12月《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
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王鼎钧,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人,一生流亡,阅历不少,读书不多,文思不俗,勤奋不懈。
1949年去台湾,1978年后移居美国纽约。
主要作品:(一)抒情散文--《情人眼》(情话)《碎琉璃》《灵感》《左心房漩涡》《心灵分享》《活到老,真好》《海水天涯中国人》《山里山外》《看不透的城市》、代表作《开放的人生》。
(二)小品文--《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意识流》《随缘破密》《千手捕蝶》。
(三)杂文--《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
(四)自传回忆录--《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3.卞毓方江苏盐城人。
1944年生。
著名散文作家、教授、高级记者。
现供职于人民日报文艺部。
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日语专业,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
已出版《雪冠》、《岁月游虹》等多部作品。
近年来在散文界长啸而出,独树一帜。
1949_1976散文三大家

1949_1976散文三大家
1949到1976散文三大家是杨朔、秦牧、刘白羽。
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朔山东篷莱人。
其散文特点是:结构精巧,富有诗意。
他的《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在发表的当时,以及80年代的一段时间,被看作是当代散文名篇,选入各种选本和中学语文课本中。
然而在写作的个人想像空间有了更大拓展的80年代中期以后,杨朔散文的“生硬”在读者的阅读中便急速凸显,“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模式,也转而为人们所诟病。
秦牧,广东澄海人,出版过《秦牧杂文》。
50年代,除中篇小说外,散文集有《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文艺随笔《艺海拾贝》。
80年代出版的散文集有《长街灯语》等近十部。
其散文特点:知识性文学性结合,“熔知识性于文学性之中”。
秦牧60年代散文的写法,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合。
那些被广泛称道的作品,如《古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土地》、《花城》等,得益于有更多的情感的融入。
刘白羽,北京人。
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报告文学和散文集。
《红玛瑙集》收入了作者60年代初最具特色的那些散文作品,如《日出》、《灯火》、《长江三日》、《樱花漫记》等。
其散文总的特点是:豪放激越。
因为他参加了40年代的内战,这是他感受和想像的“资源”,也是评价生活的标尺。
这决定了他经常采用现实生活场景
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构思方式。
散文中记叙事件,描绘场面,但最主要是抒发那种激越的感情。
中国著名散文家及其作品介绍

中国著名散文家及其作品介绍中国的文学历史悠久,散文作为文学体裁之一,也在中国有着丰富的发展历程。
而在中国散文史上,也留下了一批著名的散文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及其代表作品。
1. 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之一。
他以尖锐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弊病和历史的荒谬。
他的散文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狂人日记》和《呐喊》。
《狂人日记》以一名精神病患者的视角,描写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愚昧。
文章中的“狂人”,被视为是鲁迅自己对周围社会的审视和抨击。
在《呐喊》中,鲁迅则通过一系列小说,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习俗和黑暗的面貌,同时也探究了革命和个人自由的重要性。
2. 林语堂林语堂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位著名文化名流,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
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独特,充满着幽默和智慧,深得读者喜爱。
他的散文作品以《墨池记》为代表,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人生哲理,也有文化意义。
《墨池记》通过一个介绍和评价工具箱的故事,阐述了人生的各种境遇和心理变化。
其中的“墨池”,则被视为是一种对诗书文化的追求和思考。
林语堂的散文作品,注重了文化的传承和人生的思考,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有着积极意义。
3. 郑振铎郑振铎是中国散文发展历程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深入生活,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损失。
他的散文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蚕》和《天上的花》。
《春蚕》以春蚕的生命周期为主题,展现了一个不起眼的生命在自然循环中的重要性。
文章中,春蚕被视为是对人性和生命的一种启示,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保护自然。
而《天上的花》则阐述了郑振铎的观点,即“自然即文学,文学即自然”,并通过描写自然和文学的结合,表达了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和思索。
4. 钟理和钟理和是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品格高远,内涵深刻,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散文家【VIP专享】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散文家散文家是一种常见的作家型式,因为散文是一种比较随性,短篇的文章。
常为杂志,报章所采用。
比较著名的散文家有朱自清、冰心、徐志摩、张爱玲、郁达夫、黄永武、孙犁、劳伦斯、博尔赫斯、茅盾、宗璞、王鼎钧、珙玮、卞毓方、沈从文、钱钟书、张晓风、刘心武、逸盈玮、刘湛秋、陈染、韩春旭、逸名、汪建中等。
1、宗璞,女,原名冯钟璞,。
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
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弦上的梦》(1978年12月《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
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王鼎钧,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人,一生流亡,阅历不少,读书不多,文思不俗,勤奋不懈。
1949年去台湾,1978年后移居美国纽约。
主要作品:(一)抒情散文--《情人眼》(情话)《碎琉璃》《灵感》《左心房漩涡》《心灵分享》《活到老,真好》《海水天涯中国人》《山里山外》《看不透的城市》、代表作《开放的人生》。
(二)小品文--《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意识流》《随缘破密》《千手捕蝶》。
(三)杂文--《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
(四)自传回忆录--《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3.卞毓方江苏盐城人。
1944年生。
著名散文作家、教授、高级记者。
现供职于人民日报文艺部。
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日语专业,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
已出版《雪冠》、《岁月游虹》等多部作品。
近年来在散文界长啸而出,独树一帜。
对文学规范的奋力突围——论“当代散文三大家”的“文学史行为”以及对他们的再评价

学史行 为 ” , 具 有特 殊 的意义 。 实际 上 , 中国古代文 学
史评 价 “ 要求恢 复 与 发 展先 秦 两汉 散文 朴 质 、 自北朝 以至 当时流行 的骈 偶 浮艳 文风 ” 【 1 ] 8 6 的唐宋 古文 运动 ;中国现 代文 学史 评
对文学规范的奋力突围
— —
论“ 当代 散 文 三 大家 ” 的“ 文 学 史行 为 ” 以及 对 他们 的再 评价
刘 江
( 柳 州铁道 职业技术 学 院 科 研处 , 广西 柳州 5 4 5 0 0 7 )
摘要 : “ 当代散 文三大家” 的作 品, 尽 管存在着这样 那样的缺 陷, 但是他们对工农兵 文学、 中国现 代文学 、 中国古
例外 。 这 也就是说 , “ 当代散文 三大家 ” 的作 品也 是工 农兵 文学 。正是如 此 , 所 以要认识 这 “ 当代散 文 三大 家” 的作 品 , 以及 他们 在 文学 史 上 的地 位 , 必 须在 工
三位散 文作家 作这样 的称 谓 , 却 是频频见 诸报 刊 , 这 有 目共 睹 。同时 , 他们 的作 品 , 如 同 同时 期 的小说一 样 ,曾经经历过 热烈 赞扬—— 完 全否定— — 基本 肯 定 但仍存 争议 的 阶段 。 然 而笔 者认 为 , 此前 的论者都 还 只是就 作 品论 作 品 , 没 有 从作 家 的“ 文学 史行 为 ” 或者说创 作精 神上来 评价 他们 ,因而对 于他们 总 是 缺乏充 分的 、 本 质 的认识 。 这 就不可避 免地带 来文 学 史 的遗憾 。实 际上 , 评价 某一作 家 的贡献 和地 位 , 作
品 的成 就 当然 是重要 的 方面 , 但 不是 唯一 的方 面 。 而 从某 种意 义上 说 , 在 文 学史 上 进行 变革 、 创 新 的“ 文
简论当代五名家的散文创作

简论当代五名家的散文创作自从被发现以来,散文创作就在文学史上位居很重要的位置。
散文创作既可以是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可以是随函的生活方式。
在当今的中国,散文的影响实在是太强大了,以致于可以说,没有散文,当代中国的文学就不会有多大的发展。
今天,在当代中国散文创作领域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家,为当代中国文学作出了贡献。
首先,谈到当代中国散文创作,莫不说梁文道先生。
梁文道,1943年出生于四川,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
梁先生擅长地使用“森林散文”有着独特的风格,力求深沉、抽象而又包含深广的思维,是当前当代中国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
其次,还有王小波先生。
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山东,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他创作的散文,把中国传统文化、社会时代思潮、文学审美等多种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突破传统,较少使用抽象思维,而使用更多的生活的细腻,简洁的语言,表达思想也更加精确,著述文章也会夹着些怀旧的哀伤,成为当代散文的经典作品。
再次,杨绛女士也是当代中国的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
1910年出生于湖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俱乐部会员。
她的散文笔调清新淡雅,融汇了日常生活和历史文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读者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更能够理解她对于当代文章的评价。
此外,还有张爱玲,1917年出生于上海,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张爱玲的散文以梦幻、诗意、精致的叙事特色为主要特征,结构也极具优美的层次,具有强烈的画面和情感意象,对于人们的思想感受有着深刻的影响。
另外,谈到当代中国的散文,不得不提到鲁迅先生。
鲁迅,1881年出生于浙江,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研究会会员。
他的散文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思想,文学理论,让他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以前卫、豪放、激进、自由的文体,描写社会生活,深刻地表达了他的政治思想,把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创造出一派生动的气氛。
杨朔

人物评价
杨朔是新社会的歌者。他的散文鲜活开朗,爱憎分明,是从古典文学脱胎出来的。杨朔的人与文,颠覆了布 封“风格即人”的法则。(《北京晚报》评)
(杨朔的散文)称得上一清如水,朴素简洁,清新俊逸,遂使人低徊吟诵,不能去怀。(中国现代作家冰心 评)
杨朔的文章散发着新的光彩,他的笔,仿佛渐渐地从先前的直叙通向一条幽美的曲径,其中蕴藏着一丝含蓄 的艺术力。(评论家、作家洁泯评)
杨朔
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
01 人物经历
03 个人作品 05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个人生活 04 创作特点 06 后世纪念
杨朔(1913年4月28日-1968年8月3日),山东省蓬莱县(今蓬莱区)人,原名杨毓瑨,字莹叔。中国现 代作家、散文家、小说家、全国政协委员,与刘白羽、秦牧并称为“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
后世纪念
1980年9月15日,三百余人在北京“和大”原址的大礼堂参加了杨朔的追悼会。追悼会由时任文联副主席夏 衍主持,时任对外友协副会长林林致悼词。
参考资料 1 《蓬莱仙境》节选 杨朔 朗诵:于芳 .央广网[引用日期2020-11-06] 2 白红梅.浅谈中国当代散 文三大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第2期). 3 陈祖芬:文革期间文化名人自杀档案 .胡耀邦史料信 息网[引用日期2022-10-10] 4 杨朔 .中国山东网[引用日期2020-11-08] 5 作家杨朔文革中离奇之死 .凤凰网[引 用日期2020-11-08] 6 杨朔 .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2021-02-16] 7 胡蓬.情、景、理的交融──论杨朔散文的深邃 意境[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第2期). 8 抗战时期杨朔的出版活动和文学创作 .中国作家网[引用 日期2020-11-10] 9 王维国.论杨朔的小说创作[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第4期). 10 “三千里江山”的诉说 .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2020-11-10] 11 杨朔的“樱花雨” .网易[引用日期2020-11-08] 12 杨朔同志追悼会在北京举行[J].新文学史料,1980,(第4期). 展开全部 收起
60年代散文三大家林名词解释

60年代散文三大家林名词解释20世纪60年代以诗化散文享誉文坛而有散文三大家之称的分别是杨朔、刘白羽和秦牧。
杨朔,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海市》、《荔枝蜜》、《泰山极顶》、《画山绣水》等。
刘白羽,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
代表作有《风风雨雨太平洋》、《第二个太阳》。
秦牧,现代散文家、作家、诗人。
代表作有《土地》《长河浪花集》。
“散文”是什么?关于这一概念的界定,文学界始终有着不同的声音。
郁达夫曾言,中国古代并没有“散文”,这一概念是从翻译中产生的。
实际上,“散文”一词在南宋罗大经所著《鹤林玉露》中便有记载,恰与“诗骚”相对,指的是没有押韵的文字,即为魏晋六朝时所提出的“无韵之笔”。
不过,散文作为一种独立文类,的确是进入现代后的新生产物,尤以“五四”文学革命时提倡“美文”为标志。
郁达夫便提出,现代散文与古代文章不同,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
在这一时期,散文注重个性,其性质多为“抒情性散文”。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散文的观念有了极大拓展,在抒情性散文之外,更囊括了“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报告文学、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杂文、杂感)。
有时,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写实性的史传文学,也会被列入散文的范围之内。
50年代中期,在“双百”方针的激励下,散文出现了最初的“复兴”现象,老舍、丰子恺、叶圣陶、沈从文等名家均有佳作问世,而杨朔、秦牧也在这一时期发表了《香山红叶》《社稷坛抒情》等代表作品。
1961年1月起,《人民日报》在第8版开辟了“笔谈散文”专栏,发表了老舍、李健吾等人关于散文重要性的文章,提出“在我们的生活里,一天也离不开散文。
”(老舍《散文重要》)随后,《文艺报》《文汇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等多种报刊均加入到这次“散文大讨论”中,掀起了散文创作的又一高峰。
因此,很多人将1961年称为“散文年”。
周立波在《1959-1961散文特写选·序》中的一段话,足可概括60年代散文复兴的追求:“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 浅谈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 作者:白红梅 工作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小学教育分院汉文组 邮编:021000 内容提要:在六十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杨朔、秦牧、刘白羽被认为是成就突出,对当代散文作出重要贡献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即他们的散文各有特点,本文就这三位作家在散文创作上的不同特点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散文 选材方面 语言风格 艺术结构 在六十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杨朔、秦牧、刘白羽被认为是成就突出,对当代散文作出贡献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产生广泛的影响。杨朔的散文,诗意盎然,意境深邃,情景交融,清新优美,善于以小见大;秦牧的散文,题材广泛,博见多识,言近旨远,妙趣横生,有寓教于乐之感;至于刘白羽的散文,则激情澎湃,雄浑豪放,波澜四起,以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见长,政治宣传味浓。他们的艺术特色,创作风格各有千秋,即使是用同一体裁的文学作品,也常表现为不同的个性风格。因此,将他们进行比较,对研究和欣赏散文都很有帮助和启发。下面,浅浅地谈一下这三大家的异同。 一、从选材方面来看 由于每个作家的经历不同,审美意识有所差异,决定了他们选材范围各有不同。作为一名时代的歌者,杨朔认为散文应该“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断片,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①从这一创作思想出发,杨朔的作品努力追觅时代的足迹,题材丰富多样,且大都充满诗意及唯美色彩,诸如:《浪花》中飞溅的浪花,《金字塔夜月》中皎洁醉人的月色,《荔枝蜜》中如波涛汹涌的大海的荔枝林,《香山红叶》中吐香的红叶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秦牧的散文被读者称作知识的“花城”,有如一座收藏丰富,包罗万象的博物馆,无论是山川植物,生活艺术,还是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几乎称得上“宇宙之大,无所不谈”,让人大开眼界,目不暇接。《土地》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文章以土地为对象,时而展现新时代的风貌,时而追叙惨痛的历史,时而歌颂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时而写到古代的封疆大典,时而又将笔触延伸到殖民者的暴行。从古到今,从草木禽兽到人情世态,到故事传说,到现代科技,都囊括在一篇散文中,向读者提供了一部信息量极大的历史教材。
作者简介:白红梅,蒙古族,中共党员,呼伦贝尔学院小学教育分院讲师。呼伦贝尔学院优秀教师。 刘白羽的散文充满时代气息,富于革命激情,他善于捕捉和表现那些美好的事物,并融入令人深思的哲理,把“美的生活,美的思想,美的感情,变为美的文学”( 《早晨的太阳·序》)。他作品的选材,则多立足于火热的战斗和建设生活,多以大事物为重,用大镜头、转换来摄取大事物。如:《长江三日》记叙“江津”号轮船冲破惊涛骇浪,绕过暗礁险滩的三天历程;《日出》通过对高空观日出雄伟景象的描绘,想到这不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吗?蒸蒸日上的新中国不正如那冉冉升起的朝阳吗?伟大的中国人民不正象“早晨六点钟的太阳”那样富有朝气吗?抒发了他对伟大的祖国和人民的诚挚感情;《红玛瑙》中提出的从延安起步的革命者应永葆战斗青春的主题,都体现出作者的选材倾向及五六十年代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思考。 二、从语言风格来看 杨朔很注重语言的美感和文字的锤炼,他的文字凝练而优美,新意畅达,意境深远,往往使人低徊吟诵,不能忘怀。《雪浪花》着力表现浪花咬礁石的“咬”字,相当生动传神;《海市》以寻海市的“寻”来经纬全篇,甚有新颖奇巧意味;两者都很好地借鉴了古代散文“文眼”的经验。 秦牧的散文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亲切动人,潇洒自如,文笔游走灵活,读起来有一气呵成的快感,常采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他注意运用抑扬顿挫的音节和一连串的排比句,构成了声情并茂的语言气势。他擅长运用譬喻,点染和增强语言表达的色调和效果。尤其是在《艺海拾贝》中,他通过贴切生动的譬喻,把复杂深刻的文艺思想和各种艺术规律说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强。他还注意吸收古典当中的一些语言精华,使文章情浓意满,气势酣畅,显示新的活力。 而刘白羽的语言风格则是激情充沛,格调高亢,词句亮丽峭拔,声音铿锵,浓墨重彩,气势雄浑豪迈,富有充实感,具有炽热的共产主义理想色彩。有人说:“读刘白羽的散文, 就好像听到嘹亮的军号,催人上阵。” 三、从艺术结构方面来看 杨朔追求构思上的新颖与奇巧,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洞隐烛幽,见微知著,使作品的思想得到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因而具有诗的视角和容量。如《樱花雨》写日本人不忘美国投掷原子弹的惨痛史实,反对《日美安全条约》而展开的一场全国性的罢工斗争。作品没有正面去描写这场罢工运动的波澜壮阔,而是以一家旅店的侍女君子作为视角予以表现,着力渲染、透视她在罢工前后那颗深受美国兵伤害的心灵所发生的微妙的变化。她似乎生性怯弱,不敢对作恶的美国兵说三道四,但忽然间停电,宣告罢工斗争已正式开始,她忽而判若两人,变得异常的镇定和无畏,柔和的眼睛里,“隐藏着日本人民火一样的愿望”。整个罢工游行队伍意气激昂、呐喊奔腾的情景便可从君子身上以斑见豹。这样,作品便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地揭示了这场罢工运动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达到了“当诗一样写”的艺术效果。杨朔还讲究“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他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园林式结构,层层叠叠,变化多端,缜密精巧。如《荔枝蜜》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了“我”对蜜蜂由畏惧厌恶到乐意“变成一只小蜜蜂”的变化历程,将内心感受的起伏步步推进,在结尾处升华到最高点,取得了峰回路转,引人入胜的效果。 秦牧的散文则是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放纵时,笔如奔马驰骋,叙事、联想、类比游刃有余,表现出情溢于言,理胜于辞的气势;控制时,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贯穿着思想的线索。他的散文线索是内在的凝聚力,时时处处都紧扣住说理或抒情的中心,散而归一,杂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如他所说:“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一切材料统一起来……这才成为整齐的珠串”。②例如《社稷坛抒情》借助古坛发思古之幽情,写到五色土的含义,屈原的《悲回风》、《天问》的诗篇,地球的土壤和华北黄土高原的形成,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和被羁绊的命运,四方五行观念与古代思想家的探求,藩镇割据和新中国的高度统一……这些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看似纷乱,实际上以一条抒情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即以“一个历史的民族的子孙”的激情,抒唱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文章始终从不同方面汇流着、升华着作者为伟大祖国引以自豪的诗情,不失控制分寸。 刘白羽个人认为“好的结构,应当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波澜四起”③。因此,他的散文结构富余变化,格局汪洋恣肆。他的笔下,有的是以对照手法制造波澜,时写历史,时写现实,时写战争,时写建设,在相反中造成结构的错落有致。有的是用重复手法,让一个诗句、一个情思、一个形象在一篇散文中多次出现。如《青春的闪光》中的“红彤彤的笑脸”、“亮晶晶的眼睛”的反复,在时空的跳跃中使几个时间、空间不相关联的生活片段,围绕着“青春”的立意而缀合起来,并显露出作者感情的节奏。刘白羽还运用艺术辨证法设计文章的波澜,例如《日出》,写了五幅关于日出的画面,先引用海涅散文和屠格涅夫小说中两段描写日出的文字,接着记叙自己两次在日出胜地想看日出未能如愿的情景,造成悬念和蓄势后,才从容地把自己在飞机上看到的日出奇景推到读者面前,产生了异峰突起的美感。 四、从表现形式来看。 杨朔的散文注重创造诗的意境,他曾经说过:“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练的古典诗章……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④。他提出了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在写每篇散文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在他的《香山红叶》、《荔枝蜜》、《茶花赋》等作品中,借用古典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在现代散文中寻求诗的意境,形成了当时被人称道的独特的“杨朔模式”,即由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与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颂歌这一抒情主题。如《雪浪花》的结尾部分描写了老泰山退场的画面,既描给了金光灿烂、辉照西天的一抹晚霞,又故意渲染了老泰山带几分孩子的天真、把野菊花插到车上的细节,尔后让他慢慢推着车,“一直走进火红的霞光里去”。这样便把自然景物的美、人物精神的美和作者抒情的美浑然一体地涵容在一幅图画里,“黄昏颂”的主题因而显得曲折悠远、诗意隽永。 十七年间,秦牧提出了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有悖于当时文学观念的创作主张,熔丰富的知识性与深刻的思想性于一炉,把自然历史知识、风土人情等纳入散文写作中,并通过直接对历史、人民、生活等抽象的概念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他认为,“丰富的知识,有助于思想的敏捷,想象的翱翔,以及作品内容的深厚和境界的开拓”⑤。如《花城》,熔广州年宵花市的风俗、节日的气氛、南国的情调、赏花人的心境于一体。这些都归一、凝聚在把“花城”作为新中国的形象来描写、来期待的意趣上,流贯着一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此外,他的散文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他张扬散文的艺术个性,大多数散文作品虽然是知识性的杂感、随笔,但仍属杂文的性质。一些传说、故事和知识趣谈新颖怪诞,使知识题材本身具有喜剧色彩,因而令散文产生了情趣性和幽默感,赏心悦目,增强了寓教于乐的趣味,如《不老》中所引用的一位法国主教在大街上看到的那个趣闻。 刘白羽的散文与贺敬之相似,即以歌颂“随着时代脉搏而跃动”的“大我”作为主体抒情的寄托,只是他不采取直接抒情的方式,而是通过大自然的雄伟景象与大我的战斗激情融合起来的方式获得一种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崇高”的抒情风格,也就是“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如《长江三日》中的巍巍群山、浩浩江流、灿烂灯光、瑰丽景色等的描写,灌注了作者情感的生气,豪迈的激情与华丽的辞藻达到了一致。有时,他在文中也实处写景,虚处生情,时而插入以情驭理的议论,如《冬日草》、《平明小札》。作者在这些近于散文诗的小札中追求意境和诗意,托物言志,状物取神,显示其短章借景抒情的又一作风。 散文三大家的作风的确有差异,但是彼此运思的一致却十分惊人。他们的作品同属于“教训文学”,他们乐于充当文学侍臣,在一个充满谬误的时代里,热衷于正统意识形态的盲目乐观的宣传和说教。在这里,先不说他们的敏感和勇气问题,因为他们决意委身权力政治,因此不可能具备独立的心智,甚至起码的认知。杨朔的《蓬莱仙境》、《海市》等还乡散记,粉饰严重,与“彭大将军”的还乡报告及搜集的民谣适成鲜明的对比;秦牧的《花城》也是三面红旗的赞歌,并非真正的风俗实录;刘白羽的名篇《长江三日》,记乘坐江轮游赏三峡山水,驰目骋怀,但其时值红旗漫天,饿殍塞途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此外,散文三大家仍是不可避免存在着不足与局限性。杨朔的散文笔调、色彩不够多样化,文字上由于过度矜持显露人工斧凿的痕迹,构思多沿袭“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模式,路数比较单调。秦牧散文存在取材过“富”,似有不忍割舍之嫌;而同一材料,又往往异文互见,给人以雷同之感。有些抒情之作,往往因涉猎材料过多而显得知识性有余,抒情反而不足;强烈的政治宣传意识,使一些作品流露出说教气,所表现的哲理失之肤浅。刘白羽的散文,由于受到当时社会风尚和时代思潮的影响,有时对生活的观察尚欠辨证眼光,易为一时光明的表象所迷惑,而不能看清隐蔽着的问题。执着地强调散文是“壮丽的生活赞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