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

合集下载

介绍脂质体的结构和功能

介绍脂质体的结构和功能

介绍脂质体的结构和功能脂质体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分子,它们在细胞膜和细胞内部起到关键的结构和功能角色。

本文将介绍脂质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 脂质体结构脂质体是由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组成的分子。

头部通常是磷酸基团,而尾部是甘油和脂肪酸的组合。

头部和尾部通过磷酸二酯键在一起,形成一个叫做磷脂的分子。

磷脂可以自组装成layer或micelle类似的体型。

其中,layer指的是两层分子相互堆叠形成的结构,而micelle指的是一层分子在水中组成的球形结构。

这些自组装的分子可以进一步组合成不同类型的脂质体。

脂质体的头部还可以结合其他分子,比如胆固醇和糖脂。

这些分子通过与磷脂分子的静电相互作用和氢键结合来加强脂质体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2. 脂质体功能脂质体在生物学中有多种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包括结构、传递和保护。

以下是这些功能的概述:(1)细胞膜结构。

细胞膜是一个由脂质双层组成的薄膜,主要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

在细胞内外界面,脂质体起到分子与其他生物分子进行相互联系的作用。

脂质体可以帮助细胞膜形成,使其更加稳定、有韧性和可塑性。

(2)分子传递。

脂质体可以作为药物传递系统,将药物嵌入到其内部,然后运输到目标细胞或组织。

脂质体通过与目标细胞膜相互作用,释放其负载物(药物或其他分子)到目标细胞内。

(3)保护功能。

脂质体同时也是重要的保护系统。

它们可以将膜的坏死细胞等物质包裹在其内部,防止毒素侵袭和代谢产物累积,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4)体外诊断工具。

脂质体也是一种在体外用于诊断疾病和监测疗效的工具。

例如,脂质体可以包裹荧光染色剂,对目标对症状进行诊断。

总之,脂质体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分子,其在细胞和人体内的生物功能和医学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研究。

这些有趣的生物化学和医学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脂质体

脂质体

SUV(小单层)
静脉给药后可分 配进入实质细胞 ,静脉给药后血 中的半衰期长 静脉给药后易被 网状内皮细胞捕 获;体内稳定性 比MLV差
LUV(大单层)
可包封蛋白质、 核酸等大分子, 包封容积大,包 封率高
第五节 脂质体的分离、质量评价及稳定性研究 一、脂质体的分离
1
2
3
凝胶柱 层析法
透析法
离心法
第三节 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
• 一、作用机理 • 1、吸附
• • • • • • 2、脂质交换 3、内吞/吞噬 4、融合 5、渗漏 6、扩散 7、磷酸酯酶消化
• 二、影响脂质体作用的因素 • 1、脂质体的大小
• • • • 2、脂质体的表面电荷 3、脂质体的组成 4、药物的包封方式 5、给药途径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一、脂质体的组成
脂质体系由磷脂为膜材及附加剂(如胆固醇)组成。
磷脂为两性物质,其结构上有亲水及亲油基团。 胆固醇也为两性物质,其亲油性大于亲水性。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二、脂质体的分类 (一)根据脂质体的结构类型分类 1.单层脂质体:小单层脂质体(SUV)、大单层脂质体(LUV) 2.多层脂质体(MLV) 3.多囊脂质体(MVV) (二)根据脂质体的荷电性质分类 1.中性脂质体:不含离子的脂质体。 2.负电性脂质体 :含酸性脂质如磷脂酸和磷脂酰丝氨酸等 3.正电性脂质体:含碱基(胺基)脂质如十八胺等
• 四、去污剂分散法:
• 方法:去污剂达到临界胶束浓度,与脂质 形成混合胶束,然后从混合胶囊中去除去 污剂,得到脂质体。
• 五、钙融合法
• 方法:向磷脂酰丝氨酸等带负电荷的磷脂 中,加入Ca2+,使这相互融合形成蜗牛壳圆 桶状,加入络合剂EDTA,除去Ca2+,即产生 单层脂质体。

脂质体的介绍PPT课件

脂质体的介绍PPT课件
利用脂质体作为基因转染 的载体,提高基因转染效 率和安全性。
基因沉默研究
利用脂质体传递小干扰 RNA等分子,实现基因的 沉默和功能抑制。
基因编辑技术研究
利用脂质体传递基因编辑 工具,如CRISPR-Cas9系 统,实现基因的精确编辑 和修复。
05பைடு நூலகம்
脂质体的挑战与前景
稳定性问题
储存稳定性
脂质体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聚 集和融合,影响其药物传递效果。
逆向蒸发法
逆向蒸发法的优点
逆向蒸发法可以制备出粒径较小 、粒度分布较窄的脂质体,且制 备过程中可以加入多种药物,制 备过程简单、快速。
逆向蒸发法的缺点
由于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可能对 药物产生影响,且制备过程中需 要控制温度和压力等参数,操作 难度较大。
其他制备方法
微射流技术
通过高压水射流将药物和脂质材料混 合在一起,形成脂质体。该方法可以 制备出粒径较小、粒度分布较窄的脂 质体,且制备过程快速、高效。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新材料
新型脂质材料如聚乙二醇脂质体、胆固醇脂质体等,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生物 相容性,提高了药物的包封率和靶向性。
新技术
纳米技术、超声波技术、微流控技术等在脂质体制备中的应用,提高了脂质体 的制备效率和均一性,同时为脂质体的功能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脂质体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工艺成本
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复杂,需要精密的 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增加了生产 成本。
市场前景与展望
药物传递领域
化妆品领域
脂质体作为药物传递系统在肿瘤、感染等 疾病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脂质体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可 提高皮肤对营养成分的吸收,改善皮肤状 况。

脂质体

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s)是由卵磷脂和神经酰胺等制得的脂质体(空心),具有的双分子层结构与皮肤细胞膜结构相同,对皮肤有优良的保湿作用,尤其是包敷了保湿物质如透明质酸、聚葡糖苷等的脂质体是更优秀的保湿性物质。

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人工膜。

在水中磷脂分子亲水头部插入水中,脂质体疏水尾部伸向空气,搅动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直径25~1000nm不等。

脂质体可用于转基因,或制备的药物,利用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内部生物学定义:当两性分子如磷脂和鞘脂分散于水相时,分子的疏水尾部倾向于聚集在一起,避开水相,而亲水头部暴露在水相,形成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的封闭囊泡,称为脂质体。

药剂学定义脂质体(liposome): 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体。

脂质体的分类1.脂质体按照所包含类脂质双分子层的层数不同,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

小单室脂质体(SUV):粒径约0.02~0.08μm;大单室脂质体(LUV)为单层大泡囊,粒径在0.1~lμm。

多层双分子层的泡囊称为多室脂质体(MIV),粒径在1~5μm之间。

2.按照结构分: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多囊脂质体3.按照电荷分:中性脂质体,负电荷脂质体,正电荷脂质体4.按照性能分:一般脂质体,特殊功效脂质体组成和结构脂质体的组成:类脂质(磷脂)及附加剂。

脂质体脂质体如注射给药脂质体的粒径应小于200nm,且分布均匀,呈正态性,跨距宜小。

2、包封率和载药量包封率:包封率=(脂质体中包封的药物/脂质体中药物总量)×100%一般采用葡聚糖凝胶、超速离心法、透析法等分离方法将溶液中游离药物和脂质体分离,分别测定,计算包封率。

通常要求脂质体的药物包封率达80%以上。

载药量:载药量=[脂质体中药物量/(脂质体中药物+载体总量)]×100%载药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临床应用剂量,故载药量愈大,愈易满足临床需要。

脂质体

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s)是由磷脂胆固醇等为膜材包合而成。

磷脂分散在水中时能形成多层微囊,且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微囊就是脂质体。

脂质体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含有表面活性剂的脂质体。

按性能脂质体可分为一般质体(包括上述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和多相脂质体等)特殊性能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超声波敏感脂质体、光敏脂质体和磁性脂质体等。

按电荷性,脂质体可分为中性脂质体、负电性脂质体、正电性脂质体。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恶性肿瘤的靶向给药治疗方面极具潜力。

为克服脂质体作为载体的靶向分布不理想、稳定性较差的缺点,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型脂质体,如温度敏感型、PL敏感型、免疫、聚合膜脂质体。

前体脂质体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提供了克服脂质体不稳定的较好思路。

脂质体作为目前最先进的,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四代给药系统成为靶向给药系统的新剂型。

脂质体的靶向性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给药方式、给药部位和粒径来调整其靶向,另外,还可在脂质体上连接某种识别分子,通过其与靶细胞的特异性结合来实现专一靶向性。

靶向性是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最突出的优点,脂质体进入体内后,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从而使所携带的药物,在肝、脾、肺和骨髓等富含吞噬细胞的组织器官内蓄积。

1.天然靶向性是脂质体静脉给药时的基本特征,这是由于脂质体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天然倾向产生的。

脂质体不仅是肿瘤化疗药物的理想载体,也是免疫激活剂的理想载体。

2. 隔室靶向性是指脂质体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进入体内后,可以对不同部位具有靶向性,可以通过各种给药方式进入体内不同的隔室位置产生靶向性。

在组织间或腹膜内给予脂质体时,由于隔室的特点,可增加对淋巴结的靶向性。

3. 物理靶向性这种靶向性是在脂质体的设计中,应用某种物理因素的改变,例如用药局部的pH、病变部位的温度等的改变而明显改变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引起脂质体选择性地在该部位释放药物。

脂质体结构

脂质体结构

脂质体结构
脂质体是由脂质分子组成的微小颗粒,它们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脂质体可以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形成,膜双层的结构使得它们可以包裹水溶性分子,从而在细胞内部或外部运输这些分子。

脂质体的结构包括脂质双层、脂质头基团、脂质尾基团和各种脂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脂质双层是脂质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由两层脂质分子组成,其中疏水性的脂质尾基团朝内,亲水性的脂质头基团朝外。

这种结构使得脂质体可以在水性环境中形成,同时保持内部的水溶性分子不受外界干扰。

脂质头基团是脂质体中最外层的部分,它们通常包含羟基、酮基、胆固醇等官能团,并负责维持脂质体表面的稳定性。

脂质尾基团是脂质体中最内层的部分,它们通常是由碳氢链组成,具有疏水性。

这种结构使得脂质体可以通过氢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形成紧密的膜双层结构。

除了脂质双层、脂质头基团和脂质尾基团之外,脂质体还包括一些其他类型的脂质分子,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肌醇、糖脂等。

这些脂质分子在脂质体的结构和功能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总之,脂质体的结构非常复杂,不同类型的脂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排列方式和数量都会对脂质体的性质产生影响。

了解脂质体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细胞膜的特性和细胞过程的控制机制非常重要。

- 1 -。

脂质体.ppt.pptx

脂质体.ppt.pptx

5.作为基因工程载体 运载核酸至动物细胞 ,运载核酸至植物细胞 .
6.人造血液代用品----- 血红蛋白脂质体 血红蛋白脂质体是一种无抗原、无病毒而携氧、 可用于复苏的液体制品 , 目前正在动物模型上 开展其安全性、有效性及药物动力学研究。

给药途径
脂质体的给药途径主要包括 (1)静脉注射;(2)肌内和皮下注射;(3)口服给药;(4) 眼部给药;(5)肺部给药;(6)经皮给药;(7)鼻腔 给药。
五 脂质体的特点
1、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肝、脾网状内皮系统的被 动靶向性。用于肝寄生虫病、利什曼病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疾病的防治。如肝利什曼原虫药 锑酸葡胺脂质体,其肝中浓度比普通制剂提高 了200~700倍。 2、缓释作用:缓慢释放,延缓肾排泄和代谢,从而 延长作用时间。 3、降低药物毒性: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降低心脏 毒性。 4、提高稳定性:如胰岛素脂质体、疫苗等可提高主 药的稳定性。
3、免疫脂质体:脂质体表面联接抗体,对靶细胞进行识别, 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如在丝裂霉素(MMC)脂质体上 结合抗胃癌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3G 制成免疫脂质, 在体内该免疫脂质体对胃癌靶细胞的M85杀伤作用比游离 MMC提高4倍。 4、热敏脂质体:利用在相变温度时,脂质体的类脂质双分 子层膜从胶态过渡到液晶态,脂质膜的通透性增加,药物 释放速度增大的原理制成热敏脂质体。例如将二棕榈酸磷 脂(DPPC)和二硬脂酸磷脂(DSPC)按一定比例混合,制 成的3H甲氨喋呤热敏脂质体,再注入荷Lewis肺癌小鼠的 尾静脉后,再用微波加热肿瘤部位至42℃,病灶部位的放 射性强度明显的高于非热敏脂质体对照组。 5、pH敏感性脂质体:由于肿瘤间质的pH比周围正常组织细 胞低,选用对pH敏感性的类脂材料,如二棕榈酸磷脂或 十七烷酸磷脂为膜材制备成载药脂质体。当脂质体进入肿 瘤部位时,由于pH的降低导致脂肪酸羧基脂质化成六方 晶相的非相层结构,从而使膜融合,加速释药。 总之,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是临床应用较早,发展最为成熟 的一类新型靶向制剂。目前,美国FDA批准上市的脂质体 产品有两性霉素B、阿霉素脂质体。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 脂质体有丁胺卡钠霉素。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

新型磷脂材料
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 稳定性,能够提高脂质体 的疗效和安全性。
纳米技术
纳米脂质体具有更小的粒 径和更高的靶向性,能够 实现对病变组织的精准治 疗。
智能化技术
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对脂 质体制备过程的精准控制,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个性化医疗需求下创新发展方向
定制化脂质体
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定制具有特定功能和疗效的脂质体。
03
典型药物脂质体制剂案例分析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
阿霉素脂质体
将阿霉素包裹在脂质体内,可降低药物毒性,提高疗效,广泛用于 治疗多种恶性肿瘤。
顺铂脂质体
顺铂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但其肾毒性较大。通过脂质体包裹, 可降低肾毒性,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的分布。
米托蒽醌脂质体
米托蒽醌是一种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脂质体剂 型可提高其水溶性,降低心脏毒性。
05
挑战、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当前面临挑战和问题剖析
01
02
03
稳定性问题
脂质体在储存和运输过程 中容易发生聚集、融合和 泄漏等现象,影响其稳定 性和疗效。
靶向性问题
传统脂质体缺乏主动靶向 性,难以实现对病变组织 的精准治疗。
规模化生产难题
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复杂, 难以实现大规模、高效的 生产。
新型材料和技术在脂质体领域应用前景
广泛应用前景。脂质体型剂可提高生长因子的稳定性和靶向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4
脂质体在化妆品和食品领域拓 展应用
化妆品中作为包裹活性成分载体
保护活性成分
脂质体能够包裹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防止其氧化和降解,从而保持其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脂质体

脂质体
将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冲液
磷脂、胆固醇与脂溶性药物共溶 于有机溶剂
制备方法
4.逆相蒸发法
W/O乳剂 超 声
混合,超声处理直至形成稳定的W/O乳剂
制备方法
4.逆相蒸发法
蒸发
有机溶剂
磷酸盐 缓冲液
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 达到胶态后,加入磷酸 盐缓冲液,旋转使器壁
上凝胶脱落,继续减压
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得 到脂质体水性混悬液。
制备方法
制备方法
5.冷冻干燥法
作用机理:
吸附 adsorption
脂交换 lipid exchange 磷酸脂酶消化 内吞 endocytosis 扩散 融合 fusion
膜间转运与接触释放
吸附
内吞、融合
优点
靶向性
细胞亲和性
长效性
优点
组织相容性
降低毒副作用
保护稳定性
应用概况
• 1971年英国莱门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于药物载体。 • 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脂质体的研究工作 • 2000年,世界脂质体产品销售额为12亿美元。2005年,达 33亿美元,增长率为175%。 • 国外已上市的脂质体药物品种有两性霉素、多柔比星和柔红 霉素,均为抗癌药物。抗癌药物脂质体是脂质体最重要的应 用。目前还有约30种脂质体抗癌药物正在临床试验或等待批 准上市。
1 抗癌药物脂质体
应用
2 主动靶向脂质体 3 基因治疗用脂质体
药品名 阿霉素
柔红霉素 长春新碱 紫杉醇 顺铂 维甲酸 羟基喜树碱 氨基喜树碱 拓扑替康 依立替康 Lurtotecan 阿糖胞苷
商品名 Myocet Doxil Caelyx Dox-sl LED MCC-465(免疫脂质体) DaunoXome Onco TCS VincaXome LEP SPI-77 ATTA-IV

脂质体

脂质体

抗肿瘤 药物载 体 抗寄生 虫药载 体
激素类 药物载 体
抗菌药 物载体
(抗炎甾体类激素)脂质 体可富集于炎症部位,在 较低剂量下发挥疗效,从 而减少副作用。防止激素 口服失效
脂质体可迅速被网状内皮细胞 摄取,利用这一特点,可用含 药脂质体治疗RES系统疾病, 如利什曼氏病和痢疾是某种寄 生虫侵入网状内皮细胞引起病 变
脂质体
Liposomes
临床药学:吕亚青
起源
1965年英国学者Banyhanm和 Standish提出,将磷脂分散在水中 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 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 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囊泡中央 和各层之间被水隔开。 1971年英国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 于药物载体。
定义
脂质体:也称为微脂粒,是一种具有靶向给药功能的新型药物制剂,是利用 磷脂双分子层膜所形成的囊泡包裹药物分子而形成的制剂。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相变温度(Tc): 磷脂都有特定的相变温度Tc,决定Tc的因素: 磷脂种类;极性基团的性质;酰基侧链的长 度和不饱和度,侧链长Tc高,链的饱和度高 Tc高。Tc以下为“胶晶态”,以上为“液晶态”; 磷脂发生相变时,“胶晶态”、“液晶态”和“液态” 共存,出现相分离,使膜的流动性增加,易 导致内容为泄露。
胆固醇
制备普通载药脂质体,胆固醇是必须的 添加物,用量一般为CHO:PC=0.3~1
(摩尔比)。胆固醇与PC和药物的不
同,存在最佳用量。在一定范围内,脂 质体的粒径、氧化稳定性、物理稳定性 与胆固醇添加量成正相关,超出范围时, 超过膜负荷,会造成部分脂质体破裂。
磷脂和胆固醇的组合
1,3 亲油基团;2亲水基团;4季铵盐型阳离子部分;5磷酸酯型阴离子部 分 结构特点: 双分子结构:磷脂分子的亲水端呈弯曲的弧形,形似“手杖”,与胆固醇分 子的亲水基团相结合,形成“U”形结构,两个“U”形结构相对排列,则形成 双分子结构。

脂质体

脂质体

脂质体的研究76期基础药学基地班耿红健 09104103摘要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层构成的具有水相内核的脂质微囊。

最早是1965年被英国Banghan 等人作为研究生物膜的模型提出的,其一经发现,就引起生物学家、药学家的兴趣。

它能使药物对淋巴及网状内皮系统具有一定靶向性,同时具有降低药物毒性、缓释性、组织亲和性、提高药物稳定性、提高疗效、改变给药途径等多优点。

但未加修饰的脂质体靶向性不强,而修饰脂质体膜表面是提高其靶向性和稳定性、延长体内循环作用时问的一种效途径。

目前已研制出多种不同功能的脂质体,例如长循环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温度敏感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等等。

脂质体为给药途径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关键词:脂质体脂质微囊给药途径药物载体靶向组织亲和AbstractLiposomes are formed by a bilayer lipid cores with aqueous microcapsules. Was first in 1965 by the British, who Banghan biofilm model as a research made, one is found to lead to biologists, pharmacists interest. It makes drugs on lymphatic and 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 has a certain target, while a decrease of drug toxicity, slow release, tissue compatibility, increased drug stability, improve efficacy, to change th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other advantages. But unadorned targeted liposome is not strong, and modified liposome membrane surface to improve its targeting and stability, extended circulation in vivo role of a effective way to ask. Has developed a variety of different functions of the liposomes, such as long circulating liposomes, pH sensitive liposomes, temperature-sensitive liposome, so long circulating liposomes. Liposomes as drug delivery means of opening up a vast space, bring the gospel to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Key words: lipid microencapsulated liposome drug delivery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targeting organizations pro-前言脂质体(1iposomes)是一种新型药物载体,[1]是由类似于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层微小囊泡,可以包裹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主要材料是磷脂和胆固醇。

脂质体技术——精选推荐

脂质体技术——精选推荐

脂质体技术一、什么是脂质体?脂质体是指药物被一层或多层脂质双层包封成的微小囊泡,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是一种人工制备的磷脂类生化物质,具有生物膜双分子层结构、并排列有序。

脂质体按照其大小及和层数(脂质体中双分子层的数目)一般分为三类:多层囊(MLV),大单层囊(LUV)和小单层囊(SUV),其主要成分是磷脂。

小单室脂质体的粒径在0.02~0.10μm之间,大单室脂质体的粒径在0.1~1μm之间,多室脂质体是双层或多层同轴心的脂质双层,粒径在1~5μm之间。

脂质体具有人体细胞生物膜的特性与功能,影响细胞的活性,是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所必需的基础物质之一,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长效性、包容性、亲脂性和亲水性。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制剂的研究一直备受广大制剂工作者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立脂双层囊泡(脂质体)技术已经成熟,并且已用于制药工业中的药物释放剂和某些化妆品的配制。

由于脂质体具有无毒性和免疫原性,适用于生物体内降解,能够保护被包封的药物,能缓解、控释药物,具有靶向性,可以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等优点,利用脂质体包裹药物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二、脂质体与皮肤的作用1、穿透性:由于脂质体外膜与人体细胞外膜结构及成分相似,因此完整的脂质体可以穿过角质细胞、角质细胞之间的间隙和皮肤附属管道开口直接穿透皮肤进入作用部位。

2、水合性:脂质体提供了外源性脂质双层膜,使角质细胞间结构改变,脂质双层中疏水性尾部排列紊乱,脂溶性药物可通过扩散和毛细管作用进入细胞间隙,使角质层湿化和水合作用加强,从而能轻易透入表皮的角质层并到达皮肤的各个部位。

3、融合性:脂质体提供必须脂肪酸和类脂双层膜,脂质体磷脂与角质层脂质融合使角质层组成和结构改变,形成一种扁平的颗粒结构,通过脂质颗粒间隙,脂质体包封的药物便于进入皮肤,经由脂质交换、融合作用,维护皮肤的生理功能。

三、脂质体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特点:1、能融于水中的人造细胞膜同仁堂脂质体是一种尖端高科技的活性成分载体,由磷脂双分子构成,内含净水的微型囊泡,囊泡内能包囊定量的养分及精华素,其平均直径为100纳米,是人体细胞直径的1/200~1/300,能轻易穿透人体皮肤表层,与细胞融合,发挥功效。

(2024年)脂质体完整版

(2024年)脂质体完整版

2024/3/26
关键参数控制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一些关键参数,如温度、时间、 pH值、搅拌速度等,这些参数对脂质体的粒径、分布、包封 率等性质有重要影响。通过合理控制这些参数,可以制得符 合要求的脂质体产品。
10
03
脂质体药物传递系统 设计与评价
2024/3/26
11
药物传递系统概述及作用机制
2024/3/26
18
05
脂质体安全性评价与 监管政策解读
2024/3/26
19
安全性评价方法及标准介绍
急性毒性试验 通过单次或多次给予动物高剂量 的脂质体,观察短期内出现的毒 性反应,以评估脂质体的急性毒 性。
局部刺激性试验 将脂质体应用于动物皮肤或黏膜 表面,观察其引起的局部刺激反 应,以评估脂质体的局部安全性 。
前景展望
3
随着脂质体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有 望开发出更高效、更安全的脂质体药物,为肿瘤 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2024/3/26
16
基因治疗领域应用探索与挑战
基因载体的研究
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能够将外源基因导入靶细胞,实现基因治疗的目的。目前,研究
人员正在探索如何提高脂质体基因载体的转染效率和靶向性。
自然代谢。
缓释性
脂质体可在体内缓慢释放药物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给 药次数。
2024/3/26
靶向性
脂质体可通过改变其组成和粒 径,实现对特定组织或细胞的 靶向传递。
降低毒性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 可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性
,提高治疗安全性。
13
设计策略及实例展示
设计策略
阿霉素脂质体
根据治疗需求和药物特性,选择合适的磷 脂类型、粒径、电荷等参数,构建具有特 定功能的脂质体药物传递系统。

脂质体(liposomes)

脂质体(liposomes)

选取不同的分散法
Liposome Preparation
Mechanism of Vesicle Formation
例:维生素B12脂质体制备法
取DPPC和DMPC分别与DCP或 SA按摩尔比(9:1)混合均匀 圆底烧瓶中25ml氯仿溶解, 混合脂类10-4mol/L 旋转薄膜蒸发器上,48℃真空 蒸发至呈干燥薄层

脂质体是一种定向营养物(药物)的载 体,它具有类细胞的结构,进入体内主 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改变被包封药物 的体内分布,使营养物(药物)主要在 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中蓄积,从而 提高营养物(药物)的效果。
四、脂质体的作用机理
脂质体与普通基质的对比
五、脂质体的特点及其机制
药物组织分布可控性 在制备过程中,可通过改变表面的性质。如 粒大小、表面电荷等,提高脂质体药物对靶 区的选择性和定向性,控制药物的组织分布。 缓释性 药物被包在脂质体内,在组织中的扩散速度 降低,在血液中释放减慢,从而延长药物发 挥作用的时间。
七、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1.薄膜法/干膜分散法(TFV) 2.逆相蒸发法 3.复乳法 4.熔融法 5.注入法 6.冷冻干燥法 7.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8.离心法 9.前体脂质体法 10.钙融合法 11.加压挤出法
1、薄膜法/干膜分散法(TFV)
将磷脂等膜材溶于适量的氯仿或其它有机溶剂 减压旋转除去溶剂,脂质在器壁形成薄膜 加入缓冲液,振摇 形成大多层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s)
一、脂质体概述


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将磷 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形成 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 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隔开。 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 子小囊称为脂质体。

脂质体

脂质体

脂质体
• 脂质体(liposomes)是将药物 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泡囊。
Ⅰ Ⅱ Ⅲ 脂质体的应用概况 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脂质体的剂型特点

脂质体的应用概况
• 1971年英国莱门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于药物载体。 • 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脂质体的研究工作
1
应用
抗癌药物脂质体 主动靶向脂质体 基因治疗用脂质体
单室和多室脂质体示意图
脂质体电镜照片
纳米脂质体呈蓝色乳光
按性能
• 二 脂质体的类型
一般脂质体 脂质体 特殊性能脂质体
•热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质体
•pH敏感脂质体 •超声波敏感脂质体 •光敏脂质体 •磁性脂质体
二 脂质体的类型
•中性脂质体 • 脂质体 •负电性脂质体 •正电性脂质体
按荷电性
三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合成磷脂:
•二棕榈酰-α磷脂酰胆碱(DPPC)
•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DMPC)等。
胆固醇结构
磷脂和胆固醇分子排列示意图
磷脂和胆固醇分子排列
• 把含类脂质的醇溶液倒入水面时,醇很快地溶解于 水,而类脂分子则排列在空气一水的界面上 • 极性部分在水里,亲油的非极性部分则伸向空气中 •当极性类脂分子被水完全包围时 •极性基团面向两侧的水相,而非极性的烃链彼此 面对面缔合成双分子层
4.逆相蒸发法
蒸发
4.逆相蒸发法
蒸发
有机溶剂
磷酸盐 缓冲液
4.逆相蒸发法
4.逆相蒸发法
• 本法特点是包封的药物量大,
• 体积包封率可大于超声波分散法30倍,
• 适合于包封水溶性药物及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如 各种抗生素、胰岛素、免疫球蛋白、碱性磷脂酶、 核酸等。

脂质体制备方法范文

脂质体制备方法范文

脂质体制备方法范文
一、脂质体的组成
脂质体是由脂质复合物(lipoprotein)、脂肪酸、酯、糖醇、蛋白质、核酸等组成。

脂质体是一种经典的生物体内结构组成,它具有以下特点:(1)外部结构:由磷脂质、脂肪酸、酯、糖醇、蛋白质等复合结构
组成;(2)内部结构:由核酸、半胱氨酸、葡糖醛酸等聚合物组成;(3)功能:可以辅助细胞内外营养物的输送,参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
调节细胞活动等。

二、脂质体制备方法
1、体外制备方法
脂质体的体外制备方法涉及到脂质体溶解,分离,成膜等工艺步骤。

一般步骤如下:①将成分进行混合;②加入缓冲溶液;③悬浮离心;④分
离层次(清洗);⑤纯化(离心);⑥检测活性;⑦存储。

2、体内制备方法
体内制备方法则是通过干扰体内物质的结构和功能来实现脂质体的制备。

主要包括热处理法、辐射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等,还可结合基因技术,利用基因转染等手段来制备脂质体。

一般步骤如下:①将质粒染上其中一
种类型的脂质体;②添加表达调控因子;③转染细胞;④通过冻存、血清、药物化学等方法处理;⑤检测表达活性;⑥进行存储等。

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术第5节脂质体-2024鲜版

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术第5节脂质体-2024鲜版
冷冻干燥法
将脂质体悬液冷冻干燥后,再分散到水相中,可提高脂质体的稳定 性和包封率。
10
新型制备方法
01
超声分散法
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使磷脂 等膜材在水相中分散并形成脂质 体。
微流控技术
02
03
3D打印技术
通过微流控芯片控制流体流动, 实现磷脂等膜材的精确控制和高 效制备脂质体。
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具有特定形 状和结构的脂质体,为个性化医 疗和精准用药提供可能。
特点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能够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疗效;同时,脂质体还具有一定的缓释作 用,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
2024/3/28
5
制备方法简介
2024/3/28
薄膜分散法
将磷脂和胆固醇溶于有机溶剂中,通过旋转蒸发或真空干燥等方法去除有机溶剂,形成磷脂薄膜;然后加入 含药溶液,通过超声或震荡等方法使磷脂薄膜分散成脂质体。
2024/3/28
11
制备过程中注意事项
磷脂等膜材的选择
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磷脂等 膜材。
制备条件的优化
应对制备条件如温度、pH值、搅拌速度等进行 优化,以提高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稳定性。
ABCD
2024/3/28
有机溶剂的残留
制备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有机溶剂的残留量,以确 保脂质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他领域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应用于抗菌药物、抗炎药物、抗病毒 药物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中。
7
2024/3/28
02
CATALOGUE
脂质体制备技术
8
传统制备方法
薄膜分散法
将磷脂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后制 膜,再经超声或振荡等方式制成 脂质体悬液。

脂质体粒径范围

脂质体粒径范围

脂质体粒径范围一、什么是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组成的微小囊泡,其直径通常在10到1000纳米之间。

脂质体具有疏水层和疏水层之间的空腔结构,可以用来包裹和释放各种活性成分。

由于脂质体可以与细胞膜相似,并且对水溶性和脂溶性物质具有良好的包裹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基因传递以及护肤品等领域。

二、脂质体粒径范围的定义脂质体粒径范围是指脂质体的直径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粒径大小对于脂质体的应用性能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脂质体的稳定性、药物包裹能力以及穿透性等。

根据粒径的不同,脂质体可以分为多个亚型:1. 小脂质体小脂质体的粒径通常在20到50纳米之间。

由于其粒径小,因此小脂质体可以更好地穿透皮肤表层,对于药物的局部传递和护肤品的应用具有较高的效果。

此外,小脂质体也能够在血液中自由流动,并且更容易被细胞摄取,因此在药物传递领域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 中脂质体中脂质体的粒径范围在50到200纳米之间。

相比于小脂质体,中脂质体具有更大的包裹能力和更稳定的结构,因此在药物传递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

中脂质体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等方式给药,以实现全身性的药物传递,并且由于其较大的粒径,可以被免疫系统较好地清除。

3. 大脂质体大脂质体的粒径大小通常在200到1000纳米之间。

由于其粒径大,大脂质体常用于局部给药和局部治疗。

大脂质体可以在炎症和肿瘤等部位沉积,并释放活性成分进行治疗。

此外,大脂质体也可以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三、脂质体粒径范围的影响因素脂质体粒径范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主要因素:1. 制备方法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对其粒径范围有直接影响。

常见的制备方法包括薄膜法、超声法和溶剂法等。

不同的制备方法会导致脂质体的粒径分布有所差异。

例如,超声法制备的脂质体往往具有较小的粒径,而溶剂法则常常得到较大的粒径。

2. 磷脂组分脂质体的磷脂组分也会对其粒径范围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肠粘膜细胞
小肠
特点:
胰岛素是大分子药物,小肠无法直接吸收。而脂质体 是一种类似于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载体,它可以 和小肠粘膜细胞膜通过胞饮和胞吞作用而融合,使得 包裹在脂质体内部的大分子药物胰岛素被小肠粘膜细 胞吸收,再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血液中,发挥降血糖 的作用。
脂质体包裹胰岛素后,能防止酶
2 诱导细胞凋亡作用 凋亡 凋亡是正常细胞在有关基因控制下的程
序性死亡方式 ,肿瘤细胞正是失去了这种正常控制 而呈现无限制的增殖现象。紫杉醇能下调胞浆 IkB - a水平 ,激活 NF - kB 并促进其转移至细胞核参 与调控下游基因 。研究发现 ,紫杉醇可激活或调 节多种与凋亡相关基因或蛋白 ,如Bcl 家族、P53、 P21、Fas/ Fas配体及半胱天冬酶(Caspase)家族等 , 可诱导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目前尚 不清楚紫杉醇诱导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以及 有丝分裂阻滞和凋亡之间的关系。但研究凋亡的 重点已转移到凋亡过程中一系列细胞内具有关键 作用的蛋白质如何被特异性酶降解。凋亡发生机 制中关键环节之一是Caspase激活 ,已有研究表明 在紫杉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过程中 Caspase - 3 和 Caspase - 8 起着重要作用。
(四)、制备方法
薄膜分散法 将磷脂、胆固醇等脂质及紫杉醇
溶于氯仿中,然后将氯仿溶液在烧 瓶中旋转蒸发,使其在内壁上形成 一薄膜;将磷酸盐缓冲液加入烧瓶 中不断搅拌,即得脂质体。
三、肠溶胰岛素脂质体
目前,美国Enˉdorex公司研制的口服 胰岛素脂质体(Orasome),已进入 临床试验阶段
(二 )脂质体通过胞吞作用进入小肠 粘膜细胞
NH2
壳聚糖
脂质体的制备
用逆相蒸发法制备胰岛素脂质体混悬液。将适量磷脂和 胆固醇溶于乙醚10 mL中。称取胰岛素4 mg 溶于0.05 mol·L - 1 HCl 0.5mL ,再加入pH 7.4 PBS 2.5 mL ,然后 与乙醚液混合,振摇,浴式超声仪超声5 min ,所得乳剂在 旋转蒸发仪上减压蒸去有机溶剂,探针式超声0.5 min ,加 壳聚糖或海藻酸钠溶液在10 ℃水浴旋转孵化60 min即得 包覆的胰岛素脂质体混悬液。
电镜观察脂质体包裹药物
(Transmission electron photomicrograms of coated insulin liposomes)
A: Uncoated liposomes ( ×50 000) ; B : Chitosan2coated liposomes ( ×75 000) ; C: Sodium alginate2coated liposomes ( ×100 000)
脂质体制备技术概述
1、组成与结构理化性质及其特点 2、口服肠溶胰岛素脂质体 3、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 4、脂质体的现状与未来
一、概述
脂质体 (liposomes,或称类脂小球)是一种类似 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层微小囊泡。
分类: 1、单室脂质体:有一层类脂质双分子 层构成 2、多室脂质体:由基层脂质双分子层 将被包含的水溶性药物的水膜隔开形成 不均匀的聚合体
药物经脂质体包裹后,再用海藻酸盐包封, 可使脂质体粘合在肠道或增加制剂的转 运时间,从而有助于药物吸收,提高生物 利用度。脂质体的内水相能保护胰岛素 的结构和构象,而外部亲脂层有助于改善 跨生物屏障吸收。
脂质体药物模型
制备
壳聚糖纯化 取食品级壳聚糖5 g 溶解于 1 %醋酸400 mL 中,过滤,用 NH4OH 将滤液调至中性,过 滤,用水反复洗涤,然后冷冻 干燥。
脂质体的发展前景
一、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 ➢ 抗癌药物脂质体 ➢ 抗寄生虫和真菌药物脂质体 ➢ 多肽及酶类药物脂质体
二、脂质体作为疫苗载体 三、脂质体用于免疫诊断 四、脂质体用作基因治疗和核酸免疫中的DNA载体
脂质体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脂质体(磷脂双层载体)制剂能通 过减少药物清除,减小分布容积(Vd)和定 向转移分布来改变药物的生物学分布,从 而有利于药物向毛细管穿透性已增加的 疾病组织分布但脂质体的释放仍存在不 少缺陷.如脂质体颗粒能够快速地被汇集 进入肝脾肾脏和网状内皮系统,在循环中 易于渗漏药物
3 抗血管生成作用
紫杉醇在体外可以抑制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在体内可以抑制鸡 胚尿囊膜血管的新生 ,其抑制作用在 3.5~14 nmol/L 的浓度下获得并 呈剂量依赖性 ,当紫杉醇的浓度低于 1 nmol/L 时 ,对血管和内皮细胞无 明显影响。同时 ,在试验所选定的浓度下 ,紫杉醇在体外未能抑制肿瘤 细胞的增殖;而在CAM体内试验中 ,以CAM胚胎10g计算 ,即使在最高浓 度14 nmol/L 下 ,只等效于0.24μg/ kg,相当于 70 kg成人 16.8μg紫杉醇的 剂量 ,远远低于常规化疗剂量 ,提示紫杉醇对新生肿瘤血管的抑制机制 与其细胞毒作用无关 ,是在非细胞毒浓度下表现出的特点。
脂质体的修饰
长循坏脂质体 免疫脂质体 糖基脂质体 温度敏感脂质体 PH敏感脂质体
二、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
(一)修饰
以聚乙二醇(PEG)作为修饰材料。 PEG的表面被柔顺而亲水的PEG链部 分覆盖,极性PEG基增强了脂质体 的亲水性,减少血浆蛋白与脂质体 的相互作用,降低被巨噬细胞吞噬 的可能,延长在循环系统的滞留时 间,因而有利于肝脾以外的组织或 器官的靶向作用。
动物药动学实验表明:
力扑素能明显提高患者对紫杉醇的耐受 性,小鼠静脉给药的LD50比紫杉醇注射 液大一倍.(紫杉醇注射液为33mg/kg, 紫杉醇脂质体为69.8mg/kg .)表明其耐受 性明显提高,为临床用药加大剂量、提 高疗效提供了空间。
(三)、制备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的 材料
紫杉醇(主药) 磷脂(脂质体的基础物质) 胆固醇(脂质体“流动性缓冲剂”) PEG
N-三甲基壳聚糖盐酸盐
( N-trimethyl chitosanchloride ,
TMC) 具有壳聚糖相同的生物学性 质,即使在中性pH 值也能溶解和有 效地降低跨上皮细胞电阻,打开肠 上皮细胞间的紧密结,通过细胞旁 路增加亲水性大分子的转运。
海藻酸盐是一种无毒、可生物降解的带 负电荷共聚物,具有生物粘附性,能延长 肠道转运时间,增加药物吸收,同时也能 有效地保护胃肠道粘膜。在低pH 环境, 海藻酸盐能缩聚,其包裹成分不释放,但 包封率低。
(二)作用机制
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到达作用部位后,发挥一系列的抗 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种: 1 细胞毒性作用: 紫杉醇属于有丝分裂抑制剂 ,它可以诱导和促进微管蛋白聚 合 ,抑制微管解聚。正常微管在 4 ℃低温或 Ca 存在下可发 生解聚。由于微管过于稳定 ,从而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使染 色体不能向两极移动 ,使肿瘤细胞阻滞于 G2/ M 期 ,最终阻 止有丝分裂的完成 ,因而对多种肿瘤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 用。
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的体内作用特点
(1)由于含有亲水基团(PEG)而能阻止血液中许多 不同组分特别是调理素与其结合,从而降低与单 核吞噬细胞系统的亲和力,可在循环系统中稳定 存在并使半衰期延长,增加肿瘤组织对它的摄取。
(2)由于癌增长部位及感染、炎症部位病变引起毛细 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含有紫杉醇的长循环脂质体 能增加药物在这些部位的聚集量.
结构与组成
结构:双分子层(与胶束区别) 组成:磷脂及附加剂
磷脂分子形成脂质体时,两 条疏水链指向内部,亲水基在 膜的内外表面上。构成的囊泡
将水相介质与外界隔离。
特点
载药脂质体特点: 1、靶向性 2、缓释性 3、降低药物毒性 4、提高药物稳定性
制备脂质体的材料
磷脂类:卵磷脂、脑磷脂、大豆磷 脂 胆固醇:调节脂质体的膜流动性
的降解作用! 此外,脂质体通过与 肠道细胞膜融合或者表面吸附,
增加了胰岛素进入细胞的途径,
有助于胰岛素的稳定与吸收
(三)口服肠溶胰岛素脂质体 材料和制备方法
材料
壳聚糖(chitosan) 是甲壳素经脱乙酰作 用后得到的一种天然的带正电荷的多糖, 在自然界为仅次于纤维的最丰富的多聚 物,具有亲水性、生物适应性、生物降解 性和低毒等特点,可以作为脂质体的稳定 组分,同时还可作为吸收促进剂。 但是,壳聚糖作为一种弱碱,需一定量的 酸才能使葡糖胺结构单元展开并转变为 带正电荷的溶液状态。在pH 中性时,壳 聚糖分子将失去电荷并从溶液中沉淀出 来,因而壳聚糖作为吸收促进剂的潜在用 途在大肠、结肠和直肠等碱性环境中受 到限制。
(3)由于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的缓释直接作用于病变 部位,增强了治疗效果。此种增加药物的治疗指 数的机制称为“被动靶向”。

力扑素是国际首次上市的脂质体剂型的紫杉醇.
与其它紫杉醇产品相比,力扑素具有以下优势: 1、避免了紫杉醇制剂因溶媒引发的超过敏反应; 2、显著降低外周循环毒性反应; 3、明显提高机体对紫杉醇的耐受性; 4、显示储库效应和被动靶向效应;
除此之外,脂质体还能诱导补体激活,导 致清除增加以及发生心血管和血液不良 事件的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