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病例分析——腹外疝
腹外疝
腹股沟区:前外下腹壁 三角区 下界:腹股沟韧带 上界:髂前上棘至腹直肌 外侧缘的水平线 内侧界: 腹直肌外侧缘
1. 直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直疝三角 区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不入阴囊。 2. 斜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 深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 出浅环入阴囊。(最多见,85%-95%) 斜疝发病人群:男多女少,右多左少
发病:占腹外疝第三位 常见部位:腹直肌切口(下腹部多见,因腹直肌后鞘不完整), 多见于纵形切口
病
因
1.腹壁肌层,肌纤维多为横行,纵形切口必切断纤维 2.缝合时易滑脱,已缝合后受横向牵引力易致切口哆 裂 3.肋间神经切断,腹直肌强度降低 4.操作不当 5.术后明显腹部胀气,肺部并发症致剧咳—腹内压骤增 6.术后愈合不良
又称疝门,即是腹壁薄弱部分或缺损部)
疝囊(壁腹膜憩室样突出) 典 型 疝内容物(进入疝囊腹内器官或组织)--小肠最多,大网膜次之 疝囊体
组
成 疝外被盖(疝囊以外的各层组织)
1.易复性疝(疝内容物易回纳)
2.难复性疝 3.嵌顿性疝
4.绞窄性疝
5.儿童疝(疝环柔软,嵌顿后少绞 窄)
概念:疝内容物不可回纳或不可完全回纳, 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者。 常见病因:内容物反复突出,疝囊颈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受损, 产生黏连,不可回纳。 内容物:大网膜多见,多无血运障碍,无严重临床症状。 特殊类型——滑动疝:病程长,且内容物不断进入疝囊时的下 坠力量将疝囊颈上方的腹膜逐渐推向疝囊,以至于盲肠、 乙状结肠、膀胱随之下移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
外侧壁:腹壁下动脉 内侧边:腹直肌外侧缘 底边:腹股沟韧带
特点:腹壁缺乏完整的腹 肌覆盖,且腹横筋膜较 周围部分薄弱。 腹股沟直疝在此由后向前 突。
普外腹股沟疝病例讨论
腹横肌
腹股沟区解剖层次
腹横筋膜 腹膜外间隙
腹膜
内环口体表投影: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
腹股沟管
•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 外1/3腹内斜肌
• 后壁:腹横筋膜、腹膜 内1/3腹股沟镰
• 上壁:腹股沟镰的弓状下 缘
• 下壁:腹股沟韧带、腔隙 韧带
腹股沟疝类型
• 斜疝(indirect hernia) 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
囊
入阴囊
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 半球形,基底较宽 状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
疝块不再突出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系
嵌顿机会
较多
极少
一般术中可区别斜疝与直疝
鉴别诊断
• 睾丸鞘膜积液 • 交通性鞘膜积液 • 精索鞘膜积液 • 隐睾 • 急性肠梗阻 • 肿大淋巴结 • 子宫圆韧带囊肿
•内科疾病史: 高血压:有、病情已控制、高血压用药情况倍 他乐克1/2#QD 肾脏疾病:有泌尿道结石 其他:腹主动脉瘤
•手术外伤史: 腹主动脉造影+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1年余,耻 骨上前列腺摘除+膀胱切开取石术3年余,上消 化道出血2年。
专科检查 Special Exam of Area of Concern
呼吸:20次/分钟;体温(口):36.9度;脉搏:90次/分 钟;血压:111/56mmHg; 神清,精神可,皮肤巩 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全身未见 皮疹。心肺查体无殊。腹部平软,无压痛及 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Murphy‘s征阴性,麦氏点压痛阴性,脐下可 见8cm左右正中切口,左侧腹股沟区可及一肿 块,大小约5x5cm,质地软,边界清楚,按压 可回纳,咳嗽时可及冲击感。双侧睾丸大小
腹外疝 ppt课件
两口 四壁 ▪ 内口:深环 是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 ▪ 外口:浅环 是腹外斜肌的三角形裂隙 ▪ 前壁: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外 1/3有腹内斜肌 ▪ 后壁:腹横筋膜和腹膜 ▪ 上壁: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 下壁: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腹壁下A、V 腹膜
腹膜外脂肪和壁层腹膜
后壁腹横筋 膜和腹膜
上壁腹内斜肌、腹 横肌的弓状下缘
内口
外口
下壁腹股沟韧 带和腔隙韧带
腹股沟管解剖
斜疝
直疝
腹股沟斜疝与直疝动画示意
腹股沟解剖内面观
腹股沟管的解剖
▪ 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 带之间的空隙
腹内压增加:慢性咳嗽、便秘、晚期妊娠、腹
水、排尿困难、婴儿嚎哭、举重、呕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外疝病理解剖
疝囊:疝囊颈+疝囊体+疝囊底 疝内容物 疝外被盖 疝门:命名依据
疝的组成
▪ 疝环 ▪ 疝囊 ▪ 疝内容物 ▪ 疝被盖
疝 环 ▪ 是疝突向体表的门户 疝 囊 ▪ 壁层腹膜经疝门向外突出形成的囊袋 疝内容物 ▪ 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 疝外被盖 ▪ 疝囊以外的各层组织
临床表现
▪ 症状 腹内脏器组织移位而突出于体表出现 包块。嵌顿或绞窄者,除伴有局部胀痛外, 若内容物为肠管,则可引起机械性肠梗阻症 状,如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
▪ 体征 呈现部位、大小、形态不一的包块。
辅助检查
▪ 血常规 ▪ 腹部立位平片 ▪ 电解质
治疗原则
▪ 易复性或难复性疝 早期手术,以免嵌顿或 绞窄
腹内疝 腹外疝
腹股沟疝 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90% 直疝(direct inguinal hernia)5% 股疝3-5% 其它腹外疝:切口疝、脐疝、白线疝
腹外疝
腹外疝 - 诊断检查:
• 1.病史 询问发病时间,有无慢性咳嗽、经常呕吐、便 病史 询问发病时间,有无慢性咳嗽、经常呕吐、 脱肛、尿道狭窄、包茎、膀胱结石、排尿费力、 秘、脱肛、尿道狭窄、包茎、膀胱结石、排尿费力、 腹部手术、外伤等病史,既往有无疝嵌顿史。 体 腹部手术、外伤等病史,既往有无疝嵌顿史。2.体 注意腹部有无异常膨隆或凹陷、腹水、肝脾肿大、 检 注意腹部有无异常膨隆或凹陷、腹水、肝脾肿大、 站立时有肿块突出等。老年人应检查有无前列腺肥大。 站立时有肿块突出等。老年人应检查有无前列腺肥大。 胸部有无一侧呼吸运动度受限、呼吸音减弱,肋间饱 胸部有无一侧呼吸运动度受限、呼吸音减弱, 以及在胸部可否听到肠鸣音或振水音等膈疝体征。 满,以及在胸部可否听到肠鸣音或振水音等膈疝体征。 腹股沟疝应注意疝的外形及疝环大小, 腹股沟疝应注意疝的外形及疝环大小,站立或咳嗽时 内容物是否降入阴囊,能否复位。 内容物是否降入阴囊,能否复位。必须了解有无绞窄 或嵌顿情况,并确定疝的种类。 或嵌顿情况,并确定疝的种类。应与阴囊内其他疾病 鉴别,疑有阴囊内积液者,应作透光试验。 辅助检 鉴别,疑有阴囊内积液者,应作透光试验。3.辅助检 胸部透视了解有无肺部疾病。疑有膈疝者, 查 胸部透视了解有无肺部疾病。疑有膈疝者,应摄 侧位胸片,并作钡餐、钡灌肠等检查以确定诊断。 正、侧位胸片,并作钡餐、钡灌肠等检查以确定诊断。
腹外疝 - 病因:
• 其发生与该处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加两大 因素有关。( 。(一 腹壁强度减弱: 因素有关。(一)腹壁强度减弱:属于解剖结 构原因,是疝发生的基础, 构原因,是疝发生的基础,有先天性和后天性 两种情况。先天性的如腹膜鞘状突未闭, 两种情况。先天性的如腹膜鞘状突未闭,腹内 斜肌下缘高位,宽大的腹股沟三角, 斜肌下缘高位,宽大的腹股沟三角,脐环闭锁 不全,腹壁白线缺损等,有些正常的解剖现象, 不全,腹壁白线缺损等,有些正常的解剖现象, 如精索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区, 如精索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区, 也可造成该处腹壁强度减弱。 也可造成该处腹壁强度减弱。后天获得性原因 有手术切口、引流口愈合不良、外伤、炎症、 有手术切口、引流口愈合不良、外伤、炎症、 感染、手术切断腹壁神经, 感染、手术切断腹壁神经,肥胖者过多的脂肪 浸润,老龄的肌肉退化萎缩, 浸润,老龄的肌肉退化萎缩,以及胶原代谢异 常,致坚实的筋膜组织为疏松而有微孔的结缔 组织层或脂肪所代替的解剖方面原因。 组织层或脂肪所代替的解剖方面原因。
《外科学》人卫第9版精品课件—腹外疝(案例分析)
(2)多普勒超声检查 沿腹股沟纵切可见一多层分布的混合回声区,宽窄不等,远端膨大,边界整齐,长约4~5cm。
(3)腹部X线检查 可见阶梯状液气平。
04 思考题
(1)简述该病人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2)简述该病人的鉴别诊断。 (3)简述该病人的治疗原则。
05 解题思路
1.简述该病人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诊断: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合并肠梗阻。 诊断依据: ①右下腹痛并自扪及包块3小时; ②有腹胀、呕吐,类似肠梗阻表现;腹部平片可见阶梯状液平,考虑肠梗阻可能;腹部B超考虑,
腹部包块内可能为肠管可能; ③有轻度毒性反应或是中毒反应,如 T 37.8℃,P 101次/分,白细胞中性分类78%; ④腹股沟区包块位于腹病人的鉴别诊断。 (1)睾丸鞘膜积液:鞘膜积液所呈现的肿块完全局限在阴囊内,其上界可以清楚地摸到;用透光
试验检查肿块,鞘膜积液多为透光(阳性),而疝块则不能透光。 (2)交通性鞘膜积液:肿块的外形与睾丸鞘膜积液相似。于每日起床后或站立活动时肿块缓慢地
存在;尤其是病人比较肥胖或疝块较小时,更易发生这类问题而导致治疗上的错误。 (6)此外,腹股沟区肿块还应与以下疾病鉴别:肿大的淋巴结、动(静)脉瘤、软组织肿瘤、脓肿、
病例汇报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
天津医科大学 屠燕 刘晶晶 董雅红 钟欣 杨晶晶 冉继荣
一、病例介绍
患者张法忠,男性,52岁,天津人, 已婚。
入院前半年无明显诱因,患者发现 右腹股沟区可复发性肿物,约 5×4cm大小,无疼痛,可站立、行 走,劳动咳嗽时出现,平卧用手推 送可还纳消失,当时未予理会,偶 有坠胀不适。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 科。
左腹股沟区解剖层次
前面观
后面观
腹股沟管解剖
内口:即内环或称深环 外口即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下方的三角形
裂隙
管的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在外侧1/3有部 分腹内斜肌。
后壁:是腹横筋膜及其深面的腹膜壁层,后 壁内、外侧分别有腹横肌腱(或联合肌腱) 和凹间韧带。
腹沟股斜疝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入院诊断为右侧腹股沟疝。
患者入院时血压170/120mmHg,有高 血压病史一年余。
无其他遗传病史,无青霉素过敏史、 外伤史。
曾于2010年6月曾于人民医院行痔手 术,已痊愈。
患者入院后,精神、食欲可,睡眠佳, 大小便正常,情绪良好。
入院后遵医嘱给予外科护理常规,二级 护理,普食,并对病人给予观察,择期 手术治疗。
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 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 纳消失。
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术前)
知识缺乏:缺乏预防 腹内压升高的有关知 识
疼痛 与疝块突出有 关
焦虑 与疾病有关
有受伤的危险 与高 血压病有关
术前晚灌肠,防止术 后腹胀及排便困难。
减少活动,卧床休息; 注意观察腹部情况。
术后暂时不能下床活动; 防止剧烈咳嗽;保持排 便通畅。
腹外疝演示课件
06 其他类型腹外疝
脐疝
01
02
03
定义
脐疝是指腹腔内容物由脐 部薄弱区突出的腹外疝。
症状
脐部出现可复性肿块,站 立或咳嗽时出现,平卧时 消失。
治疗
大多数脐疝可自愈,若不 能自愈或发生嵌顿,需手 术治疗。
腰疝
定义
腰疝是指腹腔内脏经腰三 角或腰背筋膜突出形成的 腹外疝。
症状
腰部出现可复性肿块,咳 嗽或用力时出现,平卧后 消失。
05 白线疝
白线结构特点及功能
白线是位于腹壁正中线上的坚 韧纤维束,由腹横筋膜和腹横 肌腱膜在正中线上交织而成。
白线的宽度和强度因个体差异 而异,它对于维持腹壁的稳定 性和保护腹腔内脏器具有重要 作用。
白线作为腹壁的重要结构之一 ,能够抵抗腹腔内压力,防止 内脏器官向外突出。
白线疝临床表现及诊断
情况称为嵌顿性疝。
绞窄性疝
肠管嵌顿后如不及时解 除,肠壁及其系膜受压 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 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 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
。
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
诊断方法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进行诊断。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腹部和腹股沟区域是否有肿 块、压痛等异常表现。同时,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等,以进一步确诊。
临床表现
腹外疝的典型表现为腹壁出现可复性包块,患者站立或咳嗽时包块突出,平卧 后包块可回纳。如发生嵌顿或绞窄,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诊断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可明 确诊断腹外疝。对于不典型病例,可进行诊断性穿刺或腹腔镜检查以确诊。
02 腹股沟疝
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
腹外疝ppt课件
腹外疝初发时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肠 痉挛等。因此,医生在接诊时应仔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格 检查,并结合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02
腹外疝影像学检查
Chap03
腹部立位平片
可显示膈下新月状游离气 体,提示腹腔空腔脏器穿 孔
腹部平片
可发现腹股沟区或阴囊内 钙化影,有助于诊断
患者心理支持与康复辅导
提供心理支持
腹外疝患者可能因疼痛、活动受限等产生 焦虑、抑郁等情绪,应给予关心和支持,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VS
康复辅导
指导患者进行腹壁肌肉锻炼,改善局部血 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同时教授患者正 确的咳嗽、打喷嚏等动作,以减少腹内压 突然增高的风险。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发生于腹直肌外侧缘的 疝,表现为半月形包块
突出。
腰疝
肌疝
发生于腰部的疝,较为 罕见,表现为腰部包块
突出。
因肌肉损伤而形成的疝, 多发生于小腿后方,表 现为局部包块及疼痛。
05
腹外疝预防策略与健康教育
Chapter
生活习惯调整建议
保持规律作息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 过度劳累和熬夜,有助于 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和免疫 力。
MRI检查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更准确地评估疝 内容物及周围组织情况
影像学检查选择策略
1 2
首选超声检查 对于大多数腹外疝患者,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影像 学检查方法
根据需要选择CT或MRI 对于复杂或疑难病例,可根据需要选择CT或MRI 检查以明确诊断
3
结合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进 行综合判断
防。
新型治疗技术介绍
腹外疝病例
腹外疝病例嵌顿性腹外疝诊断一般较易,而嵌顿后强行挤捏疝块复位可致肠壁损伤、肠穿孔,因局部肿块消失,腹部体征明显,诊断原发病常会发生困难。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4例患者中,女1例,男3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52岁。
4例患者均有可复性腹外疝史,最短7年,最长20 余年。
女性1例为左侧斜疝,男性3例均为右侧斜疝。
4例患者中2例因腹外疝嵌顿住我院普外科治疗,另外2例为院外误诊后病情加重2.诊治方法例1为女40岁,因左侧腹股沟疝嵌顿12小时入院,伴腹痛、恶心、呕吐,入院诊断为左侧嵌顿疝,即予手法复位,补液抗感染对症治疗,15小时后病人出现腹痛加重、腹胀、发热,查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腹透见膈下少许游离气体,考虑嵌顿之肠管穿孔,即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距回盲部约15 cm处肠壁破损穿孔约1 cm×1 cm,予肠修补,术后10天痊愈出院。
例2,男50岁,因右侧嵌顿疝1天入院,行疝松解时,见肠管已绞榨缺血,尚有蠕动,还纳肠管后予补液抗炎治疗,术后36小时病患出现腹痛、腹胀、发热,体温39.5℃,查体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腹穿抽出血性液体,考虑绞榨之肠管坏死穿孔,即予剖腹探查,术中见回肠末段坏死穿孔约2 cm×2 cm,手术切除坏死段肠管,肠吻合,术后15天治愈出院。
误诊2例。
例3,男54岁,有右腹股沟疝史9年,因右侧腹股沟红肿、疼痛、发热12天在当地卫生院以右侧腹股沟脓肿切开引流,发现引流物有粪汁,以肠瘘转入我院。
体检见消瘦,右下腹压痛、轻度肌紧张,右腹股沟中点上方约3 cm×3 cm瘘口,有粪便流出,入院诊断为嵌顿性斜疝并肠坏死肠瘘,经抗炎、支持治疗1周后剖腹探查,见距回盲部约12 cm处有一约4 cm长之肠袢粘于右内环处,周围被大网膜粘连包裹,切除该段肠管及腹股沟瘘管,行肠吻合及瘘口修补,25天后治愈出院。
例4,男65岁,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天,在当地卫生院以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于第二天腹痛加剧、高热、血压下降急转我院。
腹外疝
腹股沟疝的无张力疝修补术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用腹腔镜在腹壁肌层后方,腹膜之前置一补片,达到 修补后壁的作用。
但需全麻手术,手术费用高。
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 原则上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均需紧急手术 ◆如肠管尚未坏死,可还纳至腹腔,按一般易复性
疝处理 ◆如肠管已坏死,则应切除该段肠管并行一期吻合 ◆如患者情况不允许,则可暂作肠外置,7~14天后
临床表现和诊断
易复性斜疝 • 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增加腹压 时肿物突出,平卧或用手可还纳。 还纳后压住腹股沟深环,增加腹 压时肿块不能突出
难复性斜疝 • 疝块不能完全回纳,滑动性疝尚 有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
临床表现和诊断
嵌顿性疝
•
常在腹内压骤增时突出,疝块不能 回纳,疝块增大,质地硬,伴疼痛
及触痛,可伴有肠梗阻表现
➢ 缺点:需全身麻醉、手术费用高,临床应用较少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补片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点
创伤 复发率 疼痛感
疼痛时间 术后局部牵拉感
恢复正常工作
手术前后禁忌证 应用趋势
传统疝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
大
小
10~15%
低于1%
较剧烈
小(大部分不必用止 痛药)
3月~1年半
当天即可下床
明显影响正常生活
无
3周休息,3个月轻体 1周后基本恢复正常
腹股沟疝
❖ 腹内脏器在腹股沟区突出者,称 腹股沟疝。
下界:腹股沟韧带 内界:腹直肌外侧缘 上界: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 的水平线 ❖ 依据疝囊突出部位可分为: 斜疝:由内环突出,约占95% 直疝:由直疝三角突出,约占5%
▪ 腹股沟斜疝 ▪ 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区解剖
外科学 腹外疝
补片放置位置有腹腔内、腹膜前聚四氟乙烯( e-PTFE ) , 聚丙 烯(prolene),聚酯( polyester )
32
平片: Lichtenstein 疝环充填式:Rutkow(Mesh-plug) 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GPRVS, Stoppa 腹膜前间隙和腱膜上:UHS, PHS
2020/12/22
21
鉴别诊断
❖睾丸鞘膜积液 ❖交通性鞘膜积液 ❖精索鞘膜积液 ❖隐睾 ❖急性肠梗阻
22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Groin Masses
• Inguinal hernia
Hydrocele鞘膜积液
• Inguinal adenitis淋巴结炎 Varicocele精索静脉曲张
• Pelvic: Obturator,Sciatic,Perineal
• Posterior: Lumbar:Superior triangle Inferior triangle
• Diaphramatic
2020/12/22
4
2020/12/22
5
• 上腰三角(Grynfeltt三角,GrynfelttLesgaft氏三角 ) :位于第12肋与竖脊肌 的夹角内,在下腰三角的上前方。内界是 竖脊肌外缘,上界为三角的底边鶒,由第 12肋和下后锯肌的下缘组成,外界为腹内 斜肌后缘。
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而无需进腹,相当于开放式Kugel手术。钉合方 法与TAPP相同
经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ntra Peritoneal Onlay Mesh,
IPOM):在腹腔内将补片钉合在疝缺损的腹膜上。适于切口疝、某 些腹股沟疝。为防止腹腔粘连,必须使用聚丙稀和聚四氟乙稀复合材 料(如Composix Mesh)或膨体聚四氟乙稀(e-PTFE)双面材料 (如Dual Mesh),补片价格较贵
2024年腹外疝(课件)
腹外疝(课件)腹外疝解析一、概述腹外疝是一种常见的腹部疾病,它是指腹膜、肠管或其他腹腔内组织通过腹壁的弱点或缺损突出到腹壁外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结构。
腹外疝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
根据突出的部位和病因,腹外疝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腹股沟疝和脐疝。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腹外疝的发生与腹壁的弱点或缺损有关,这些弱点或缺损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性的。
腹壁的弱点或缺损可以是肌肉层的薄弱、腹膜的薄弱、腹股沟管的松弛等。
腹内压力的增加也是腹外疝的重要诱因,如长期咳嗽、便秘、举重等。
三、临床表现腹外疝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腹壁上的肿块,通常在站立或用力时出现,平卧休息后可以消失或缩小。
肿块通常是可复性的,即可以通过手法复位。
腹外疝的肿块通常是软的,有时可以触及肠管。
腹外疝的肿块有时会伴有疼痛、压迫感或不适感。
如果腹外疝发生嵌顿或绞窄,肿块会变得硬而疼痛,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四、诊断腹外疝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肿块的出现时间、大小、是否可复性等。
体格检查时,医生会观察肿块的外观、质地、边缘等,并检查腹壁的弱点或缺损。
医生还可能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超声、CT等,以确定腹外疝的类型和位置。
五、治疗腹外疝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使用疝带等来减轻症状和防止腹外疝的进展。
手术治疗是治疗腹外疝的主要方法,手术方式有多种,如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关闭腹壁的弱点或缺损,防止腹外疝的复发。
六、预防预防腹外疝的方法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腹内压力的增加、加强腹壁肌肉的锻炼等。
对于有腹外疝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腹外疝。
七、结论腹外疝是一种常见的腹部疾病,其发生与腹壁的弱点或缺损有关。
腹外疝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腹壁上的肿块,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
腹外疝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腹外疝的主要方法。
腹外疝
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突出
进阴囊
可进入阴囊
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
上部呈蒂柄状
回纳疝块后压迫内环 疝块不再突出
手术检查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嵌顿机会
较多
腹股沟直疝 多见于老年 由直疝三角突出 不进入阴囊 半球形,基底宽
疝块仍突出 疝囊颈在腹壁下 动脉内侧
极少
【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 腹外疝一般应及
直疝三角
直疝三角(Hesselbach 三角, 海氏三角)是由腹壁下动脉、 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三 者之间形成的一个三角区。
该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 且腹横筋膜比周围薄,故易发 生疝
由该处发生的疝称为腹股沟直 疝。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典型的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有一突出的肿块, 站立或咳嗽时出现,平卧后消失。疝内容物回纳后用手指 紧压腹股沟管深环,让病人起立并咳嗽,斜疝疝块并不出 现,出现者即为直疝。
外科护理学
第一节
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农民,61岁。因右腹股沟区 反复出现可复性肿块10余年,肿块不能回 纳伴腹痛4小时而入院。
10年前患者右侧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 站立、行走或咳嗽时突出,肿块突出时伴 局部酸胀及腹部胀痛,肿块可下降至阴囊, 肿块不突出时,无特殊不适。起病后患者 未做特殊处理,4小时前患者因干重体力活, 肿块再次突出,并不能回纳至腹腔,同时 伴腹痛及局部压痛,腹痛呈阵发性绞痛, 还伴肛门排气减少。
绞窄性斜疝:术中见疝内容物为小肠, 肠管色泽变黑、变暗,蠕动减弱,系膜 血管博动消失,肠管已发生血供障碍。
二、 腹股沟疝
概述 凡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 区的薄弱或缺损处向体表突出形成的 疝,称为腹股沟疝。腹股沟疝在各类 疝中的发病率最高,约占腹外疝的 90%以上,且多发生于男性,男、女 发病之比约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
腹外疝20170918
• 新乡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外科学教研室
• 姜孝奎 三附院普外科
疝的定义
腹内脏器通过腹壁先天性或后天性缺损或薄弱 区向体表突出,在局部形成一肿块者称为腹外疝。
流行病学
• 腹外疝是普外科领域里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 我国的腹外疝发病率会超过每年一百万人 • 男女比率约为15:1 • 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患者约占60%~80%.
• 修补重点在腹横筋膜层次上;将腹横筋膜 自耻骨结节处向上切开,直至内环,然后 将切开的两叶予以重叠缝合,先将外下叶 缝于内上叶的深面,再将内上叶的边缘缝 于髂耻束上,以再造合适的内环,发挥其 括约肌作用;然后按Bassini 法将腹内斜肌 下缘和联合腱缝于腹股沟韧带深面。
无张力疝修补术
1.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手术) 2.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Rutkow手术) 3. 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Stoppa手术)
疝的病因
腹内压增加: • 慢性咳嗽 • 慢性便秘 • 晚期妊娠 • 腹水
• 排尿困难 • 婴儿经常啼哭 • 举重 • 呕吐 • 腹腔内肿瘤
疝的组成
• 疝环 • 疝囊 • 疝内容物 • 疝被盖
临床类型
• 可复性疝 • 难复性疝 • 滑动性疝 • 嵌顿性疝 • 绞窄性疝 • 瑞契(Richter)疝 • 里脱(Littre)疝
白线疝
白线疝(hernia of linea alba)是指发 生于腹壁正中线(白线)处的疝,绝 大多数在脐上,故也称上腹疝。下腹 部两侧腹直肌靠得较紧密,白线部腹 壁强度较高,故很少发生白线疝。
白线疝
治疗:疝块较小而无明显症状者,可不 必治疗。症状明显者可行手术修补。
Bassini 法
• 切断并高位结扎疝囊颈部后,将精索游离提 起,在精索后面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腹横腱膜 弓(或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以加 强腹股沟管后壁。手术后,精索移位,临床 应用最广泛。
典型腹外疝病理组成
典型腹外疝病理组成典型腹外疝病理组成腹外疝是一种常见的腹壁疾病,其中许多病例都会伴随有疼痛和不适等症状。
据研究,腹外疝的发生与腹壁疝隙的增大有关,这通常是由于腹压增高、肌肉松弛和腹壁组织的破坏等原因所致。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典型腹外疝病理组成。
1. 组织破坏和腹壁疝隙的形成组织破坏是导致腹外疝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腹壁的不同部位,组成它的各种层次结构可能都会受到不同的伤害,从而导致疝气的形成。
例如,腹肌的骨骼肌层和腱层之间的间隙如果被撕裂或过于松弛,就会导致腹外疝。
此外,腹膜、肠道和腹壁等组织的损害也可能是疝气的产生因素。
2. 腹壁结构的松弛腹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腰肌、斜肌和腹肌等。
当这些肌肉松弛或失去张力时,腹壁疝隙的形成就更加容易。
需要指出的是,腹壁的松弛与个人的体型和年龄有很大关系。
例如,一些儿童和年轻人在腹壁的结构上仍然相当坚实,而其他人可能会出现松弛的情况,从而导致疝气的形成。
3. 腹压增加和腹壁的承受能力腹压的增加也是导致腹外疝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持重物品、便秘和打喷嚏等都会导致腹压的增加。
腹壁必须有足够的承受能力来抵抗这些压力。
一些人可能因为年龄和健康状况的变化而降低承受能力,这是导致腹外疝的另一个因素。
4. 疝袋和其组织内容腹外疝通常由疝袋、柄和颈组成。
疝袋常常是腹膜或外脂肪的壁固定在腹壁的位置上。
一些疝袋中也有肠道或脂肪等组织。
这些组织可能会导致损伤和进一步的松弛,从而产生更多腹外疝。
总之,了解腹外疝病理组成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腹外疝的原因,以便提供更恰当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我们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也希望读者们能够更加关注和防范腹外疝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病例分析——腹外疝
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
病因
1.腹壁强度降低
2.腹内压力增高
临床类型
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与绞窄性疝
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
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者。
嵌顿性疝:如疝内容物为肠管,肠壁及系膜受压,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肠壁淤血、水肿,颜色可转为深红,伴囊内淡黄色渗液积聚。
但肠系膜动脉搏动尚可触及,如及时解除嵌顿,病变肠管可恢复正常。
绞窄性疝:嵌顿如不能及时解除,肠管动脉血供逐渐减少至消失,肠壁失去光泽、弹性和蠕动能力,最终变黑坏死。
疝囊内渗液变为淡红色或暗红色血水。
腹股沟疝
临床表现与诊断
斜疝
易复性斜疝:除腹股沟区有肿块和偶有胀痛外,并无其他症状。
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并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
难复性斜疝:除胀痛稍重外,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嵌顿性疝:通常发生在斜疝,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不能回纳。
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
如疝内容物为肠袢,可伴有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
绞窄性疝:嵌顿性疝进一步发展所致,临床症状严重。
长时间绞窄可继发感染,引起疝外被盖组织的急性炎症,严重者可发生脓毒血症。
直疝
多见于年老体弱者,主要临床表现是当病人直立时,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并不伴有疼痛或其他症状,平卧后多能自行消失,绝不进入阴囊,极少发生嵌顿。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鉴别诊断
1.睾丸鞘膜积液:鞘膜积液所呈现的肿块完全局限在阴囊内,其上界可以清楚地摸到;用透光试验检查肿块,鞘膜积液多为透光(阳性),而疝块则不能透光。
2.交通性鞘膜积液:肿块的外形与睾丸鞘膜积液相似。
于每日起床后或站立活动时肿块缓慢地出现并增大。
平卧或睡觉后肿块逐渐缩小,挤压肿块,其体积也可逐渐缩小。
透光试验为阳性。
3.精索鞘膜积液:肿块较小,在腹股沟管内,牵托同侧睾丸可见肿块移动。
4.隐睾:隐睾肿块较小,挤压时可出现特有的胀痛感觉。
如患侧阴囊内睾丸缺如,则诊断更为明确。
进一步检查
腹股沟疝的诊断一般不难。
对于难以鉴别的腹股沟斜疝和直疝可选用疝囊造影加以鉴别。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1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
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具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可选择保守治疗。
2.手术治疗
(1)传统的疝修补术:疝囊高位结扎、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
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最常用的方法有Ferguson法。
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常用方法有:①Bassini法;②Halsted 法;③McVay法;④Shouleice法。
(2)无张力疝修补术
(3)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3.嵌顿性和绞窄性疝
多数情况下原则上需紧急手术治疗。
题例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72岁。
发现右下腹肿物5个月,肿物站立时明显,平卧时可缩小,今晨排便时肿物突然增大,伴疼痛,疼痛逐渐加重,之后有发热、腹胀、恶心、呕吐。
晚20点来医院急诊。
既往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难20年。
查体:一般情况尚可,生命体征平稳。
右腹股沟区肿物,进入阴囊。
肿物壁张力高,有压痛。
腹部查体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
分析步骤:
1.诊断及诊断依据诊断
初步诊断:右腹股沟斜疝嵌顿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诊断依据:
(1)老年男性,慢性病程,急性加重
(2)发现右下腹肿物5个月,平卧可缩小。
约十余小时前排便时肿物突然增大,伴疼痛逐渐加重,继之发热、腹胀、恶心、呕吐。
(3)既往前列腺增生20年。
(4)查体右腹股沟肿物进入阴囊,张力高,压痛。
肠鸣音活跃,气过水声。
(5)辅助检查暂缺。
2.鉴别诊断
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人,站立时出现肿物,平卧时多可自行消失。
但直疝不会进入阴囊,极少发生嵌顿,考虑可除外。
3.进一步检查
(1)立卧位腹部X线片。
(2)血、尿、便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凝血,术前免疫,血气分析,心电图,超声心动等术前检查。
4.治疗原则
(1)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抗感染。
(2)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