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人物李鸿章

合集下载

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

评价索引1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 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 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 全部努力了。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 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 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 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 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 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 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 罪盖棺犹未定;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乱 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订正一些最基本的历 史事实。 评价历史人物要分析历史人物成长的时代 和各种社会条件。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处理好个人和人民群众 的关系。 评价历史人物要具体地分析人物思想发展 的各个阶段。
东方俾斯麦
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一生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 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 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 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 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 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著有《李文忠公全 集》。
李鸿章所签条约
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 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 日《天津条约》,同年6月《中法新约》;1895年4月中 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 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 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 联军《辛丑条约》等。与耆英、桂良、奕欣(此三人也 是公认的卖国贼)相比,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签定不平 等条约最多的大臣。其中《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 《辛丑赔款》本为四亿五千万两,平均每名中国人赔款 一两,“卅九年还清, 年率四厘,母子利息”,共约十 亿两库平银。另加民间赔款二千多万两,以关税、盐税 作保。中国从此失去关税主权,国内工业倍受摧残。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摘要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

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

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

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

这是一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

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

”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及远东事物,因此李鸿章说啥法国人就当是啥了。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评价1.序言 (1)2.李鸿章简介 (1)3.生活的时代背景 (2)4.为华工争取权利 (3)5.李鸿章与太平军 (4)6.伴随李鸿章的30多个条约 (5)7.洋务时期贡献 (7)8.简评 (9)9.历史人物对其评价 (10)10.个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10)1.序言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2.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3.生活的时代背景三千年之大变局,海禁大开,强林环绕的时代。

是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自1840年英国人用舰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中国人沿海岸修筑的所有整齐对称的炮台和花费巨银买来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舰队,没有一次阻挡住“蛮夷”的入侵:“自道光中叶以来,外患渐深,至于今日,危迫极已。

人物评价---李鸿章

人物评价---李鸿章

人物评价---李鸿章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屹立不倒,着实不易。

李鸿章却在内忧外患的近代做到了。

作为“常青树”,李鸿章以“做人更做事”的风格著称于世,然而世人对李鸿章却因为李鸿章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长期将“卖国贼”的帽子扣在李鸿章头上。

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这位备受争议的清末重臣的地位也逐渐获得一些较为公正的评价。

我们评价李鸿章,必须得从李鸿章的身份出发,李鸿章是晚期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士大夫。

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

然而李鸿章还是较为开明的,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创办江南织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近代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他还积极创见中国的海防,筹划北洋水师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至于争议最多的对外战争极力妥协,压制爱国军民的反侵略热情,战后签订《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这确实是李鸿章一生最不光彩的地方之一,但这些不是李鸿章可以决定改变的,很难想在弱肉强食、强盗横行,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作为一个弱国的外交大臣如何能够取得平等的发言权,他背后更深刻的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我们评价李鸿章,不需要无聊地替他的失败去辨解,去掩饰,去粉刷添彩,也无需大动肝火地去无端指责他的失败,更无需很无聊地把他描写成为一个没事情就去逗弄八哥的人,没事就去取悦太后和皇上的人,没事就与小女人嘻嘻哈哈的人,没事就与翁同和在大殿上嚼舌头的人。

李鸿章有过错,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然而史实证明在北洋舰队在与日本海军血战的时候,防守大清国东北边境的清军却在一发不可收拾的逃跑,以致日军仅放了一排枪就度渡过了鸭绿江,然后长驱直下攻占金州,大连,旅顺,海城。

我身边的历史人物---李鸿章

我身边的历史人物---李鸿章

我身边的历史人物----李鸿章由于数据调查看出有30%的人并不十分了解李鸿章这个人物,而认识的人中70%都是从中学课堂了解的,所以不得不在此先做个介绍了。

摘要: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左宗棠说他:“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康梁:“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1895)二三月、庚子(1900)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

”梁启超:“只懂洋务,不懂国务”张之洞:“朝廷内外对西方军事、内政和外交“稍知之者,唯一合肥(李鸿章)。

国不用之而谁用乎。

”青年毛泽东曾说:“李鸿章是船,清政府是水,舟大而水浅,李鸿章这艘船在水里无法航行,施展不开。

”在问卷调查数据中70%的人都认为“李鸿章”三个字是“刽子手”“卖国贼”的代名词。

他对内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外与列强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二三十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可谓罪莫大焉!虽然多数人都对李鸿章一骂了事,可是事实是如此吗?数据表明仍有26%的人认为他是无奈的,那么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据史料记载,1901年,李鸿章在屈辱中辞世。

这位晚清显赫一时的人物,身前和身后都遭诟病。

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是毁誉不一。

毁之者往往总是把他和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些屈辱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诸如甲午海战的失利,《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李鸿章 一个悲惨时期的悲剧式人物

李鸿章 一个悲惨时期的悲剧式人物

李鸿章一个悲惨时期的悲剧式人物在清末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有不少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但能权倾朝野达二十年以上者不过两人:慈禧太后和李鸿章。

我们的暂且不谈慈禧太后(她本身就是以太后身份在朝,只不过当初权势微弱),因为国人对她的评价极多,并且也较为准确,而对李鸿章的评价似乎又起波澜,有说他是“千古罪人”的,也有说他是“了不起的枭雄”的。

我认为,不能简单地用“千古罪人”或“了不起的枭雄”对其进行一刀切式的评价。

先让我们看一看李鸿章所处的是什么时代。

李鸿章所处的中国清末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行将走向衰亡的历史大变革的时期,而这个时期的中国,是一个积弱积贫的时代,是一个处处挨打的时代,也是一个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的时代,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都跑到中国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中国在一切对外方面,基本上是无主导权的(弱国无外交),别说强国瞧不起中国,就连一些弹丸小国和西方殖民地国家也瞧不起中国,甚至连在海外的华人也对自己的祖国瞧不起(看一看新加坡华人的表现,再听一听老华侨谈中国人现在腰板挺起来了的话,你就会知道,以前的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是啥样)。

国人常将这段历史称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它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最悲惨的时期。

-悲惨的中国近代史,其起点虽然被史学家们划在1840年,但是,若要追究领导责任的话,我一直认为,首先是被称为大清盛世皇帝之一的乾隆皇帝。

乾隆帝当朝60年,另有5年的太上皇(实权在手),而能真正能称的上盛世的时间不过只有二十多年,终乾隆一朝,大部分时间是在走下坡路(说是盛世,水分太重)。

因此,中国积弱始于乾隆朝,作为君王责任是有不可推卸的。

就在乾隆皇帝为自己的“十全”功绩沾沾自喜(自称为“十全老人”),为“天朝大国”能自给自足而极为自豪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却正处于迅速的上升期——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个强壮的小个子成长起来了,而一个高大的巨人却衰弱下去了,等到1840年时,强壮的小个子认准衰弱的巨人无反手之力时,就闯进国门出手了,以后所发生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西方民主国家的)真理!在此国情之下,李鸿章能有何作为呢?挨了打的巨人要想还手就必须考虑,是先武装头脑还是先武装双手,还是两者同时武装?李鸿章认为应该先武装双手,为达到这一目的,其他一切都要让位,而要武装双手的前提就是要开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与李鸿章

洋务运动与李鸿章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是一个带有时代和社会深刻印记的最突出的复杂和悲剧人物之一。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化实践的第一人,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国际上封建主义完全衰落,资本主义正在全球范围里逐步确立。

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在洋务企业的吸引下,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也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

因此,可以说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刺激、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在此意义上说,李鸿章不愧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位杰出的实践者。

当然,李鸿章之所以要主持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导致其终不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化的性质。

洋务运动以“练兵制器”、技术、官办为中心。

主要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可以说近代化的万里长征才刚刚起步。

在经济上他的洋务企业尽管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本身却带有浓厚的封建官僚性质;在政治上,洋务运动根本没有涉及到改革封建专制体制;在文化上,仍然顽固地认为中国的儒家思想美妙无比,因此其近代化还停留在“器物”层面上,对外国的学习还停留在浅层次上。

我们应看到李鸿章作为封建官僚,他对近代化的认识是极为有限的。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艰难地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功不可没。

其历史局限性也是应充分看到的。

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给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启迪;人类的文明是全球性的,中西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艰难曲折充满斗争的。

走进李鸿章-毁誉参半的一生

走进李鸿章-毁誉参半的一生

走进李鸿章——毁誉参半的一生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摘要:李鸿章作为一个影响了晚清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汉族官僚。

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人物。

一生奔波劳累,是洋务运动中做事最多的的人。

最后却落得被时人、后人唾骂的卖国贼。

今天,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偏见,全面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李鸿章忠于自己的朝廷,而且倡导了洋务运动,着实为清朝做了很多好事,尤其是军事现代化以及船舶机械加工制造业上,这些我们都应当给与肯定,可是同时,他所签的一些不平等条约,实属无奈,作为一个外交官,表现出了清朝的国力衰微,李鸿章却被后人冠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

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

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整个晚清,慈禧代表清王朝满族贵族的最高统治者,太平天国后,清朝权力中心下移,地方汉族大员崛起。

湘系,淮系,北洋。

当中时间最长,做事最多的就是李鸿章。

赫德代表洋人和西方势力。

这足见李鸿章的分量。

甲午战争使他一生事业名声扫地,他也承认自己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没想到甲午一战,把我这个纸糊的灯笼给捅破了。

在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横扫中国江南地区,清朝的“八旗”,“绿营”不堪一击。

是靠汉族大员的团练才将其平定。

其中就包括李鸿章的淮军。

过去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被称为是他的一项“罪证”。

经过了太平天国,捻军两次大规模的内战后,李鸿章凭借军事力量起来了。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人物之李鸿章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人物之李鸿章

李鸿章,是一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 19 世纪下半叶的历史无法回避的人物。

1876 年的中英《烟台条约》、1885 年的《中法新约》、1895 年的中日《马关条约》、1896 年的《中俄密约》、1901 年的《辛丑条约》都是他签订的;而其中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丧权辱国莫此为甚;因此,他也成了“卖国贼”的代称。

然而,标签式地给李鸿章下断语,似乎不够客观公允。

在甲午海战 120 周年、《辛丑条约》签订及李鸿章逝世 113 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无法对这个历史人物作出准确的评价。

所谓盖棺论定,并不适用于李鸿章。

李鸿章死后,最早对他作出评价的人,是他的政敌梁启超。

梁启超在李鸿章撒手人寰 49天(恰为民俗七七忌辰)时著成的《李鸿章传》,以其“元气磅礴,锐思驰骤,奔砖走石,飞眉舞色,使人一展而复不能自休”(近代史家张荫麟语)的文字激荡人心,更因其对李鸿章的评价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公正客观、入木三分而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李鸿章的崛起,内倚其坚忍之品格,外藉曾国藩之提携,创建淮军,荡平苏南、浙北及上海境内骁勇强悍的太平军,肃清横行江淮齐鲁十余年的捻军,军事上的成就一时无二。

他是洋务运动的开拓者,北洋军阀的祖师爷,晚清第一重臣。

“自同治元年(1862)以迄光绪二十七年(1901),凡四十年间,李鸿章无一日不在要津”,“世界之人,殆知有李鸿章,不复知有北京朝廷”。

梁启超一方面高度评价李鸿章,“现今五十岁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无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

另一方面,批评李鸿章“不学无术”。

说李鸿章“不学”,是批评他昧于世界大势,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舍弃其根本,洋务运动只学其皮毛。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

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

中国近代历史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代历史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评价晚清权臣李鸿章,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安徽合肥人。

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1898,李鸿章赴欧洲。

在俄国接受沙皇贿赂(此情节疑是日本伪造消息,存疑),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

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李鸿章在1901年签定了卖国的《辛丑条约》。

1901年11月去世。

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好人.但是生不逢时,被推到了浪尖口,结果被人们骂为汉奸.这实在是千古大冤,西太后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也有人说“李鸿章在历史上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写的一手好字,是个大才子。

死后也没留下什么遗产,可谓也是个清官”。

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有好有坏,让人感到可惜,中国就是在他那个年代才开始衰败的,所以他也是有责任的.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这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李鸿章历史评价

李鸿章历史评价

李鸿章是个功过分明的“双面人”。

前期,在中国近代史课本中,只看到其被否定的一面;后期,在报章中,更多读到他被肯定的一面。

妙联怒斥“鬼子”李鸿章,1823年生,安徽合肥人,世人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

1900年秋,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携光绪帝西逃,失踪一段时间后出现,命洋务大臣李鸿章与列强代表议和。

谈判结束后,双方共同举行记者会。

忽然,日本钦差大臣小村寿太郎使出一个损招,用汉字来炫耀武力,意在羞辱清廷。

这个钦差大臣得意洋洋地说:“日本一楹联大师早就出了上联,向公众诚征下联,然而久久不得,今天只好求教于楹联发祥国的大师了。

”他随即对李鸿章说:“大人乃当今国学名士,恳盼赐联。

”之后他亮出一张白绢,上面用汉字写着:“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这是拆字联,意思为:日本驾神马,张满弓,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光“大王”就有八个,且个个举世无双,单枪匹马就能踏平中国!李鸿章用余光瞥了一眼这二十一个字,怒不可遏。

他强压怒火,思忖片刻就令人端出笔墨,又命这个日本钦差大臣研墨铺绢,旋即带着一副鄙夷的神态,大笔落素绢,一气呵成,回敬道:“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擒拿!”此下联也是拆字联,与上联针锋相对,接得严丝合缝:日本萎靡不振,却欲抢我大清龙衣,其实不过是“魑魅魍魉”四种小鬼。

这些东洋鬼子屡屡犯边,如斗胆进犯我中原,即合手将其擒拿!李鸿章的文才、急才,及其爱国情怀跃然绢上。

在场的中国人见此奇联,无不拍手称绝,深感中堂大人为他们出了一口恶气!日本钦差大臣“偷鸡不成蚀把米”,只好悻悻走开。

近代中国改革第一人时间似乎要倒回到1901年的11月7日,李鸿章就死在这个冬日,正是德宗光绪27年,也是辛丑条约签订的那一年。

李鸿章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清政府的大厦还在继续的倒下去。

李鸿章出身于科甲奋进之家,师从意欲“补天”的曾国藩,讲求经世之学。

投身仕宦,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建新军,办洋务,签条约,卖国权。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述——李鸿章摘要:李鸿章作为一个影响了晚清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汉族官僚。

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人物。

一生奔波劳累,是洋务运动中做事最多的的人。

最后却落得被时人、后人唾骂的卖国贼。

今天,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偏见,全面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爱国、帝国主义、外交人物简介: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正文:前言:中国近代史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

1840年,英国对清帝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外国资本的流入,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一个独立的国家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关于如何评价李鸿章,我想先从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入手,甲午战争使他一生事业名声扫地,他也承认自己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没想到甲午一战,把我这个纸糊的灯笼给捅破了。

现在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李鸿章军功显赫,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

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李鸿章个人简历

李鸿章个人简历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次年,授湖广总督。

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

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

1898,李鸿章赴欧洲。

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在1901年签定了卖国的《辛丑条约》。

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好人.但是生不逢时,被推到了浪尖口,结果被人们骂为汉奸.这实在是千古大冤,西太后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 ",也有人说"李鸿章在历史上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写的一手好字,是个大才子。

死后也没留下什么遗产,可谓也是个清官。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这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我认为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

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中最深痛的悲剧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中最深痛的悲剧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中最深痛的悲剧这是我正在进行的写作计划,有兴趣者可订阅,点击:我的不阉割文章写作计划订阅文章均不公开,只供稿给订阅者。

不发布于公众号上。

若想了解更多知识,可订阅。

每一篇供稿文章,都会是原创长文。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中最深痛的悲剧作者:张鸣(著名历史学者)摘要然而,李鸿章还是去了,忍辱负重地去了。

同文馆的总教习,后来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说,这么一来,李鸿章肯定会被愚昧的清人当作出卖领土的罪人所唾弃和咒骂。

但是,恰是因为这件事,丁韪良认为,李鸿章登上了中国政治家的顶峰,赢得了他的无上尊敬。

在历史上,中国人的名字,除了孔子之外,罕有越出国界的,但李鸿章却是个例外。

好多西方人,都知道中国有个政治家叫做李鸿章,美国有道菜叫做李鸿章杂烩,说明他的名字,已经进入了美国的市民耳朵里。

甚至有人,称他为中国的俾斯麦。

无疑,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是成功的。

他的事业,事实上已经超越了他一向佩服的曾国藩,自打他练淮军起,直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晚清四十年的历史,几乎每一页,都有他的痕迹。

直隶总督是清朝最重要,也最为要害的地方大员,没有人能持续在这个位置上坐上十年以上的,但他一干就是二十年。

不是直隶离不开他,而是总理衙门,确切地说,是大清的外交或者说洋务离不开他。

他主持以及影响了晚清的外交,编练了淮军和后来的练军,组建了能排在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

他办的洋务产业,是自强运动中所有洋务事业中最好的。

也可以说,唯一能盈利,而且延续下去的洋务事业,无一不是出自他的手,或者由于他的庇护。

中国的轮船航运事业,铁路事业,电报事业,都是他的功劳。

在那个封闭保守迷信的岁月,办这样的事业,筚路蓝缕之功,怎么说都不过分。

然而,他却是一个悲剧,中国近代历史中最深痛的悲剧。

因为,在多少年的近代史讲述中,他都是排在第一号的卖国贼,坏名声,超过同时代任何一个人。

晚年他对人讲,他不过是一个大清的裱糊匠,干的事儿,从外面看还行,但一有风吹雨打,就露馅了。

简析李鸿章

简析李鸿章

李鸿章李鸿章是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字子黻、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

安徽合肥人。

提到李鸿章,我们都会把他与“卖国贼”、“千古罪人”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最初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之后,我对这为晚清军政重臣的看法有了一些改观,我觉得我们不应该片面的只看到李鸿章的过,从某种方面来看,他也是为有功之臣。

李鸿章是影响近代中国半个世纪之久的重要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决不能仅停留在主观印象上,而是要看其所做所为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环峙,国势危急的局面,在守旧大臣的刁难与围攻下,他清醒认识到“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在“自强”、“求富”的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建立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人才。

从影响上看,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扩张起到了抵制作用。

也许会有人说洋务运动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统治制度,只是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李鸿章作为一名清廷重臣,能从封建统治阶级的位置上迈出社会变革的一步,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决策,是一次极大的进步。

没有这样的一步,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将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中国近代民用工业将难以起步,诸多国外新文化,新技术将无以探入国门,诸多才子志士将无机会留学海外,报效祖国。

由此可见,李鸿章的努力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在1872年,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运动由军用企业向民用企业、由官办企业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

说明他已经认识到军事应以经济基础,这是洋务运动思想的一个进步。

李鸿章在任直隶总督时接管天津机器局,并扩大了天津机器局的生产规模。

在甲午中日战争前期,李鸿章积极筹办北洋海军。

在中国台湾受到日本兵的入侵的时候,有识之士提出了有关海防的问题,于是李鸿章加紧督办海军,到1888年,北洋海军建立。

李鸿章读后感5篇600字

李鸿章读后感5篇600字

李鸿章读后感5篇600字为了强国,他效仿西洋,开展洋务运动,却只学得皮毛,不得精髓。

在推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畏首畏尾,实行“官督民办”的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李鸿章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李鸿章读后感1悲情宰相——李鸿章——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数历朝历代,吾最不喜乃元及清,以一外族而入主中原,籍野蛮而统治文明,以虐为乐,嗜杀成性,残酷成性,流毒遗万年,对华夏对人类没丝毫的进步意义,彻底的反人类政权。

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故吾对清臣无一好感——盖一众言必称奴才之犬儒也。

然小儿学史,常言及李鸿章,吾知之甚少,遂购书一册,乃梁启超著《李鸿章传》也。

细读研读,竟为之击节,为之叹惋。

梁为康梁“百日维新”之首,与李鸿章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更有挖祖坟之仇(李鸿章任两广总督时,奉旨铲平康梁祖坟。

——李的祖坟也曾被太平天国铲平过。

)然任公能在李鸿章死后仅两月便著成此书,且书中并没私愤之言,还颇多为李解免之言,确乃真君子也。

李鸿章之于晚清,功过大事,愚以为有四:一曰平吴,一曰剿捻,一曰洋务,一曰外交。

平吴:师承曾国藩,仿湘军建淮军,以其八千子弟起事,转斗各地,大小数十战,始于松江,终于嘉兴,凡两岁余,平吴功成。

剿捻:李鸿章之前,各等将相已剿捻十五年,皆无所成。

李接手后,采取步步为营,坚壁清野之策略,一年余终剿捻功成。

故梁启超赞李鸿章:“鸿章之用兵也,谋定后动,料敌如神,故在军中十五年,未尝有所挫衄。

虽曰幸运,亦岂不以人事耶!” 以平吴剿捻之功,李鸿章遂成名臣重臣。

此后二十余年,专注洋务和外务。

洋务分军队洋务和商务。

然甲午一役,苦心经营二十年之北洋军队,消亡殆尽。

故梁说:“李鸿章盖代之勋名,自中日之战没。

”但当“李鸿章以一身为万矢之的,几于身无万肤,人皆欲杀”时,梁为李开解,云: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是故谓中国全国军族皆腐败可也,徒归罪于李鸿章之淮军不可也。

商业之洋务,亦困难重重。

关于调查李鸿章的历史实践报告

关于调查李鸿章的历史实践报告
2 和我的孙子一般大 1897 年,李鸿章接见法国大使施阿兰。施阿兰的态度傲慢,顿使李鸿章心 生不满。见到对方比较年轻,李鸿章便故意问他:“你今年多大了?”施 阿兰告诉了他自己的年龄。李鸿章遂笑着说:“你只和我的孙子一般大啊! 记得在贵国时,我曾经和你的祖父交谈过呢。”此语一出,弄得施阿兰面 有愠色,但又不便发作,真是“哑巴吃黄莲”!
关于调查李鸿章的实践报告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 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 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 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 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 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 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 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 《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 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 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 集》。
李公 故居
李鸿章生于合肥,葬归故里。李鸿章故居位于今合肥淮河路步行街 中段。故居面南背北,两扇高大厚实的朱漆大门和门前一对威武的 石狮,面对着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过 厅、中厅以及内眷所住的走马楼。古色古香的故居具有明显的江淮 官宅特点。 李鸿章故居建于19世纪末。故居当年规模很大,许多人用“李府半 条街”来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气势。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 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在十年动乱的时候,李鸿章故居遭到严重破 坏。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的督导下,合肥市政府对 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根据历史照片,在原地修复重建,现存 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但是,主要部分仍旧保留。
淮军的精神领袖
淮军是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 因为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 是中国近代军队的前身,曾是清的主要国防力量。淮军先 与英﹑法侵略军和常胜军相勾结,在上海附近对抗太平军, 继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太平天国首都天 京(今江苏南京)陷落。后。1865年至1868年间在李鸿章率 领下,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约今河北) 等地,作为清军主力与捻军作战。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 础,掌握了国家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 的重要人物 。李鸿章领导的淮军是统治阶层中一个重要的 武装政治集团,对维护统治有重要的作用。

李鸿章作文题目

李鸿章作文题目

李鸿章作文题目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题目:《晚清重臣李鸿章:历史的砥柱,时代的弄潮儿》李鸿章,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剧人物李鸿章
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的时候,人们总会给予他“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有很多人说李鸿章因为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当年在谈判桌上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

“弱国无外交”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尴尬的外交局势,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

这并不是李鸿章一个人的错。

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得以喘息近百年,虽然有助纣为虐之嫌,但我不认为中国内战对于国家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他在中国内忧外患,处于水深火热的时候,用自己的方法使中国富强,他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虽然不知道他的最初目的是什么,但是他的确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强的国力。

他对于维新派的的态度比较开朗,我想在他心里还是支持这些改革,要不然他也不会兴洋务,甚至在孙中山游说他造反后也没有杀他。

可见李鸿章内心深处还是支持革命的。

只是由于深受中国古代封建礼教的影响,不敢明目张胆的和清政府对抗。

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所做的错事,而没有看到他为这个国家所做的贡献,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将,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李鸿章有些不仁不义。

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使中国丧失了也抗衡西方水军的力量。

造成中国人名被大量屠杀。

但我们可能不知道,李鸿章根本就指挥不了这支军队。

他也是无能为力。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的评价,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足的关注。

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

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

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

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

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

他为寻找自强之路,去欧美寻访救国之道。

在出访美国的时候,他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

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

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
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

”而且这个避免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这就是李鸿章,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矛盾的人,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

戊戌变法的健将梁启超曾评价李鸿章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李氏认为自己不过是个“裱糊匠”。

适逢内忧外患,从里到外都烂透了的清王朝,“裱糊匠”将一个破屋(清王朝)装饰一新嘘嘘人尚可。

偶有小风雨修修补补也能看得过去,但真的遇到大风雨,破屋必然原形毕露,又岂是一个半个“裱糊匠”所能补补贴贴支撑起来的呢?
因此,李鸿章被冠以大汉奸,卖国贼的称号实在是有点冤枉,清王朝和西方列强相差实在是太大,李鸿章再厉害也是人,他不是神,他也有自己办不到的事情,他这能尽力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