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传统,开拓创新 ──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一)
外科学的发展史
外科学的发展史KEY WORDS surgery,TCM; medicine, history;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1 秉承传统是进展创新的基础此外,明清时期尚有其他一些杰出的外科学家与著名论著。
明代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
清陈士铎《外科秘录》、顾世澄《疡医大全》等有丰富的内容。
吴师机的《理骈文》专述药物的外治法,总汇了我国清末往常的外治诸法。
2 近半个世纪来中医外科学的继承、进展与创新中医中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使我国治疗烧伤的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抢救大面积重度烧伤病例的成功,表达了中医中药的巨大优势。
中医药在操纵烧伤感染、减轻中毒症状、降低败血症发生率方面有积极作用;在维持有效血循环与微循环、改善与恢复心肾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促进机体抗休克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安全渡过休克、败血症期,从而降低了病死率。
烧伤恢复期应用益气健脾、扶正养胃中药,对促进体质复原,加速创面愈合,亦有重要的作用。
对中小面积烧伤的治疗,国内各地运用了许多不一致构成、不一致剂型的中草药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药外敷治疗烧伤创面的特点是湿润暴露疗法,不仅具抗感染、减少渗出、消炎止痛的作用,而且由于外敷药形成屏障,有防止创面再感染的作用,更有促进创面愈合、促进上皮再生、减少疤痕的作用。
烧伤后疤痕增生,应用中药内外治疗后,血运改善,凸出的疤痕可逐步软化与平复。
在烧伤防治的实验研究方面,成绩亦是显著的,在理论研究上,湿润暴露疗法打破了西医学传统的、保持创面干燥成痂的概念。
湿润疗法这一理论,是结合中医“创伤、溃疡”论治思想与现代烧伤局部微循环研究理论提出的一种新概念,这是建立在传统的中医药外敷治疗烧伤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的。
相信不久,湿润疗法的理论将更臻完善,随着这一理论的完善与实施,将为进一步发掘传统的中医药、单方、验方、祖传秘方开拓广阔的道路,烧伤后疤痕的防治亦将取得新的突破[4~7]。
中医外科学常用方歌
中医外科学常用方歌一、中医外科学方剂的基本概念中医外科学常用方剂,是中医外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这些方剂由中药组成,根据病情和病因,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常用方剂的组成和功效1、麻黄附子细辛汤:此方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具有温阳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湿痹痛等病症。
2、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药组成,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虚寒厥、胃脘冷痛等病症。
3、逍遥散:由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炙甘草等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气郁结、脾胃不和等病症。
4、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等组成,具有清肝泻火、利湿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小便赤涩等病症。
5、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柴胡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证,如胸痛、心悸、失眠等。
三、方剂的加减和使用原则使用这些方剂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症状进行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要注意使用原则,如遵循医嘱、注意剂量、注意禁忌等。
四、常用方剂的现代研究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这些方剂中的中药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对于治疗各种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同时,也发现了这些方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需要在使用时加以注意。
五、总结中医外科学常用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治疗各种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在使用这些方剂时,应遵循医嘱,注意剂量和禁忌,并根据具体病情和症状进行加减。
也要注意现代医学对这些方剂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情况,以便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中医外科常用方歌中医外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独特的理论和经验在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中医外科的方剂应用是中医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独特的配伍原则和作用机制,为各种外科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第三讲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及中医的整体观
第三讲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及中医的整体观【提示语】继承与创新是中医学理论的永恒主题。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继承,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创新是中医学继承发展的需求,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产生的源泉,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
我们今天学习中医,本身也是一种继承,同时,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健康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前人所未遇到过的挑战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大胆创新,而不是抱着老祖宗的东西固步不前。
传承中医,赢得挑战,新的中医成果自然也会不断出现。
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是个永恒主题。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
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继承,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继承发展的需求,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产生的源泉,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
打个比方。
中医最初只是几个简单的哲学理论,包括气血、津液、阴阳、五行这些观点。
是通过人们在很长时间、在不同领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才慢慢的形成了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先秦中医著作。
那么,原来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吸取了《难经》思想的精髓后,创立了六经辨证,写了《伤寒杂病论》。
也就是说,张仲景写的东西也是继承和创新,发扬了老祖宗的东西。
有很多人,宣称自己是经方派。
除了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的方子,其他的一律不认。
他认为有了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子就可以了,灵活运用之后,可以保罗万象,所有的病都会看,就可以行走江湖。
当然,这样子确实可以在很多领域内行走江湖。
如果学的好的话,也有可能成为伤寒大师、金匮大师。
但这种观点未免狭隘。
我想,这也是张仲景本人不愿意看到的一种结果。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之所以称经方、经典,是因为它为我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我们尊重它、学习它、研究它。
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去创新的发展它。
你看后世很多医家,包括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等。
他们都是有创新的。
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的发展和传承,源远流长。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中医药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
中医药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地域传承等。
传承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一定的医德医风。
同时,传承中还需要注重开发新的传承方式,发挥传承者的主观能动性,将传统的经验和现代的科技手段相结合。
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
创新可以激发传统中医药的活力和生命力,推动中医药走进现代社会。
创新包括从中草药研究到制药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等多个方面。
比如,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草药进行分析和提取,制造出更加纯净、有效的中药制剂;在研究中草药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加方便、实用的中草药保健品;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个性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发展是中医药的目标。
中医药的发展需要注重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市场需求等。
政府需要加大对中医药的支持和投入,建立健全的中医药法规和政策体系;高校和研究机构需要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科研力量的建设;医疗机构需要积极推广中医药的应用和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中的作用。
总之,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砥砺前行,才能让中医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 1 -。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PPT
国际交流与传播
学术交流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促进中外医 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文化传播
通过出版书籍、举办展览、拍摄纪录片等方式,向国际社会传播中 华传统医学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临床合作
与国外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临床诊疗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 合作,提高中华传统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融合中医与西医理
论
将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 理论与西医的生理病理、解剖免 疫等知识相结合,形成更全面的 医学体系。
联合治疗手段
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中医的针灸 、推拿、中药等疗法与西医的手 术、药物、放化疗等手段相结合 ,提高治疗效果。
交叉学科研究
开展中医与生物学、物理学、化 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挖掘传统 医学中的科学内涵,为现代医学 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是指中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实践和思想,包括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领域。
特点
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以和为贵、注重预防等。
历史背景与发展
历史背景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在长期的实践 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 法。
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传统医学文化 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与现代医 学相互融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 了重要贡献。
01
系统整理和研究传统医学典籍和民间疗法,挖掘其中的精华和
特色。
创新诊疗技术和方法
02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研发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提高中医药临
床疗效。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03
加强中医药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中医药科
中医外科工作总结推动中医外科手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中医外科工作总结推动中医外科手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中医外科工作总结推动中医外科手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中医外科作为中医学的一大分支,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中医药和外科技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致力于解决外科疾病和病变的问题。
本文将对中医外科工作进行总结,探讨如何推动中医外科手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中医外科的特点中医外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综合治疗:中医外科注重综合治疗,将中医药与外科技术相结合,通过针灸、推拿、汤药等手段,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促进伤口愈合和恢复。
2. 辨证施治:中医外科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3. 以病为中心:中医外科的治疗目标是以病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成功率。
二、中医外科工作的进展和成就近年来,中医外科在手术技术创新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1. 开展新手术:中医外科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手术方法,如微创手术、内窥镜技术等,将现代医学技术与中医理论相结合,有效改善手术效果。
2. 提高手术成功率:中医外科医生通过丰富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不断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3. 深化学术研究:中医外科医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对中医外科理论的认识与探索,为中医外科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三、推动中医外科手术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思考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医外科手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我们应该:1. 加强学术交流: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等活动,促进中医外科医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手术技术经验。
2. 提高医疗水平:中医外科医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医疗水平,通过进修学习、参加培训等方式,掌握更多先进的手术技术和治疗方法。
3. 加强科研力量:加大对中医外科科研的投入,培育科研人才,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为中医外科手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史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史可是个大话题,咱们得好好聊聊。
想想啊,咱们的祖宗们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用草药、针灸什么的治病了。
可别小看这门手艺,那个时候的医生可都是“草根”出身,既要懂得人体结构,还得会各种草药的药效。
老百姓见了病,第一反应就是找老中医,传统的疗法深得人心,就像邻居家的炖汤,暖心又暖胃。
再往前推,古代的医学书籍就像是个宝藏,像《黄帝内经》这样的经典,里面的内容可是五花八门,不仅有对疾病的分析,还有对人体的理解。
哦,那时候的医生简直就是“万能”,能治内伤,也能解决外伤。
你要是摔了个跟头,赶紧找个老中医,推拿一下,外加点中药,立马就能让你感觉好一些。
可见这门技术早就和咱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了。
到了唐宋时期,中医外科学就更是发展迅速了。
那时候的外科医生真是牛啊!不仅仅会针灸,连一些外科手术都敢上手。
那可是个勇敢的时代,外科手术可不是说切就切的,得有一身过硬的本事。
手术的时候,旁边还得有个助手,咕咕嘟嘟地给你递工具,简直像是一场“舞台剧”。
在这种环境下,医术不断地提升,甚至还出现了《外科正宗》这本书,汇集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咱们再往近看,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医外科学的地位也开始水涨船高。
那时候的外科医师们可是名声在外,个个都是能人,能打能斗,治病救人,真的是个“江湖”地位。
外科手术的技巧也在不断演变,越来越多的新方法被引入。
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外敷药来治伤,感觉就像给伤口贴上了个“护身符”,神奇又有效。
进入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西医和中医开始相互影响。
许多外科手术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同时又保留了中医的独特优势。
比如,中医的经络理论就和现代的生理学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治疗方式。
老中医们可没闲着,积极参加各种研讨会,吸收新知识,真的是“学无止境”。
这时候,中医外科学的研究也逐渐系统化,很多医院开设了专门的中医外科科室。
医生们就像个大厨,调配各种药物,结合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外科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中医外科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思政目标1.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一一塑造克服困难、善于发现、脚踏实地的探索精神。
2.中医外科学的成熟过程——倡导传承精华、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
3.中医外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一一培养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育人目标1.了解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强调中医外科学的成熟过程,提升学生的工作作风。
3.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强化学生的科研态度。
二、课程思政融入知识点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及成熟。
三、课程思政融入方式1.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一一塑造克服困难、善于发现、脚踏实地的探索精神。
2.中医外科学的成熟过程——倡导传承精华、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
3.中医外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一一培养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课程思政元素工作作风、科学精神、探索精神五、教学引入中医外科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逐渐成熟等不同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几千年来先辈们留下的诊治经验,内容丰富,是今天继承发展中医外科学的“源头活水”。
课程基于“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的主题,通过导入外科鼻祖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故事,引出学习、科研要有克服困难、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对中医外科学发展历史的深入了解,展开科学探索精神教育的意义。
导入从华佗发现酒具有麻醉作用,再到发现曼陀罗花能麻醉,最后发明麻沸散的过程,为我们诠释了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六、教学展开展开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成熟,是一代代的中医先辈们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在总结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创新,最终造就了中医外科学的成熟和繁荣。
探索是面对困难做出的主动出击,是对未知世界的揭示。
师:华佗在行医的过程中,因为没有麻醉药,每当为伤者进行手术治疗时,伤员们大多忍受不了手术的痛苦,晕厥甚至死亡时常发生。
中国医学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医学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医学史上的瑰宝。
中国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学实践方法。
这种传统医学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中,正在不断地创新,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和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中国传统医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医学家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逐渐形成以阴阳五行理论、辨证论治和经络学说为核心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生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医药学家在疾病治疗和保健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华佗的《黄帝内经》、李时中的《千金方》等。
这些古籍以其严密的思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医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中国医学的传承传承是把文化遗产承续下来的过程,是把人类智慧传递给下一代的途径。
中国医学的传承始终十分重视,传承的方式多样,如从师传徒、师徒结对、讲学等。
传承以技艺授业、知识传承为主,通过实践、教学和培训等形式,为中国医学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承中,传统的理论和技术被不断地改良、升级,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人民的使用。
这种过程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促进了其不断创新和进步。
三、中国医学的创新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推动中国医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国医学的创新包括了不断研发新的药物、疗法,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升级等。
例如,针灸、推拿、艾灸等传统疗法,在现代医疗诊疗中仍然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良、升级,以适应现代人群对医疗的需求。
另外,中药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了更加重视,为了提高其有效性以及临床治疗的安全性,中药的研发和升级也在不断地进行着。
例如,针对癌症、肝炎等多种疾病的中药新药,正在通过严格的医药审批流程,开展临床试验,以期向临床应用迈出坚实的步伐。
浅谈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最近几天,我的外甥由于扁桃体和咽部严重溃疡而发高烧四天。
就此展开了我与父亲的中医、西医治疗之争。
父亲主张既然已经发烧了,就一定要去静脉注射,那是他认为最好、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我认为静脉注射现在已经被中国人滥用,不该打针的时候打针,不该治疗的时候瞎治疗。
前两天有个博客引用了一个数据,那就是中国人人均一年要打八个吊瓶,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啊,那是对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是对中国人身体的不负责任。
我父亲的理由是全世界几十亿人口,难道不吃中药就不看病了?而为中华民族发展繁衍几千年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医学为什么现在就不被百姓所认可了呢?中医学现在面临着什么样的状况?我们作为中医人应该怎样去继承和创新中医理论这个任务已经迫在眉睫,急需我们去思考并解决。
下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中医的现状我认为,中医学现在在逐渐的消退和衰减这是不争的事实,就全国范围来看,中医学的服务领域越来越小。
一般情况下,只有地级以上城市的中医院基本还在发挥中医院的基本职能,但也只能说是中西医结合;县级以下的中医院,尤其是很多中医门诊,能真正起到中医治疗作用的就又是凤毛麟角了。
虽然西医是从明代开始进入中国的,但是最近几百年来在中国的深入人心,我们已经看到了其明显的结果,正如我的父亲。
这样一比较我们中医学的发展就更加显得缓慢了。
俗话说的好,“不进则退”,而我认为虽然发展,但发展过于缓慢仍然是一种退步。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学大会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中国中医院只有3165家,门诊量仅占全国所有医院的1/5。
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日本等国大展移花接木之术,“洋中药”发展如火如荼。
于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个莎士比亚式的经典诘问不知不觉间摆在了中医学的面前,中医学陷入了窘迫之境。
二、什么是继承新华字典中对“继承”是这样解释的:①依法承受(死者的遗产等);②泛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③后人继续做前人遗留下来的事业。
中医文化如何传承创新
中医文化如何传承创新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医学宝库中的瑰宝。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中医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传承创新,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传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传承,创新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我们要重视中医经典的传承。
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是中医文化的根基。
我们应当鼓励中医从业者深入研读经典,领悟其中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同时,加强对中医经典的教育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文化的源头和核心。
人才培养是传承中医文化的关键。
一方面,要加强中医院校的教育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教学,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人才。
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师承制度,让老一辈中医专家的经验和技艺得以传承。
通过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中医的精髓,掌握独特的诊疗方法。
除了人才培养,保护和传承中医的特色诊疗技术也至关重要。
中医的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疗法,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
我们应当加强对这些技术的整理和研究,建立规范的操作标准和传承体系,让它们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然而,仅仅传承是不够的,创新是中医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健康需求的变化,中医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在诊断技术方面,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为中医的诊断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中医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中医的诊疗提供更精准的方案。
在药物研发方面,要加强对中药的研究和开发。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
同时,结合现代制药工艺,提高中药的质量和稳定性,推动中药的产业化发展。
此外,中医文化的创新还体现在服务模式上。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doc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必须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
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
没有继承,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将得不到延续,也就无从谈创新发展;即便是创新,也不是对中医学理论的创新。
但若没有创新,则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就得不到更新和发展,自然就会变成僵死的东西,因而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因此,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确实操作好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是关系到中医学前途的大工程。
1.继承性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中医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史表明,无论是医学理论的进步,还是临床诊治技能的提高,都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及对人体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后世医家在继承前贤理论、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不断创新,而丰富和完善起来的。
《黄帝内经》的成书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但《内经》一书,即是在汲取前人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形成的。
据考据,《内经》一书所引证的古代医著就有二十余部。
如《素问。
玉版论要篇》说“《五色》、《脉要》、《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马莳注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俱古经典名。
”顾观光亦云“马注‘俱古经典名’,其说是也。
”(《素问校勘记》)《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多宗《内经》之旨,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如《难经》在继承《内经》经络学说的基础上,对奇经八脉的循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并指出了“奇经之为病”(《难经·二十九难》),发展了《内经》经络学说的理论。
汉代张仲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临证经验,“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论。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
பைடு நூலகம்
治法则 ! 此学派的 特 点 是 以 阴 阳 辨 证 法 则 $ 将常见 的外科疾病根据临 床 表 现 分 为 阴 阳 两 大 类 $ 并且创 用阳 和 汤 % 阳 和 丸% 小 金 丹% 醒 消 丸% 犀 黄 丸 等 方 药$ 内容提纲挈领 $ 方法简要 ! 尤对外科阴证的研究 $ 有 一定的深度 ! 如书中提到 & 诸疽白陷者 $ 乃气血虚寒 其初起 毒 陷 阴 分 $ 非 阳 和 通 腠$ 何能解其 凝滞所致 $ 寒凝 $ 已 溃 而 阴 血 干 枯$ 非 滋 阴 温 畅$ 何能厚其脓 $ & 非麻黄不能 开 其 腠 理 $ 非 肉 桂% 炮姜不能解其 浆’ 寒凝 $ 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 ! 腠理一开 $ 寒凝一 解$ 气血乃行 $ 毒亦随之消矣 ’ ! 江苏无锡高锦庭 " 疡 科心得集 # $ 首先将 温 病 学 说 引 入 外 科 领 域 中 来 $ 使 外科学术得到长足 的 进 步 $ 成为新兴的一个外科学 派 ! 其以温病三焦学说为借鉴 $ 将疮疡分为上部 % 中 部% 下部 $ 分 别 以 风 温% 风 热$ 气 郁% 火 郁$ 湿 热% 湿火 作为辨证论治的准则 !& 盖以疡科之症 $ 在上部者俱 风热 $ 风性上行故也 ( 在下部者俱属湿火 % 湿 属风温 % 热$ 湿性下趋故也 ( 在中部者多属气郁 % 火郁 $ 以气火 之俱发于中也 ! ’ 将 温 病 卫 气 营 血 学 说$ 运用于火毒 炽盛型疮疡 % 疽毒 内 陷 等 的 治 疗 $ 倡 用 犀 角 地 黄 汤% 安宫牛黄丸 % 紫雪 丹 % 至 宝 丹 等 治 疗 疽 毒 内 陷% 疔疮 至今仍具指 导 意 义 ! 其 阐 述 脑 疽 % 发背的& 三 走黄 $ 陷逆证 ’ 甚为精详 $ 重 视 病 症 的 鉴 别 诊 断$ 对疡科诊 断水平的提高及其预后的判断 $ 均有重要意义 !& 心 得派 ’ % & 全生派 ’ 均是在& 正 宗 派’ 基 础 上 发 展 而 成$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 ──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一)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一)【关键词】中医外科学〔摘要〕面对现代医学的挑战,如何发展中医外科学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中医药遗产,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药、拓展中医药的“源头活水”。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重视历代文献发掘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先继承好中医外科学的传统学术思想和理论,然后才能发展创新,使中医外科学在新世纪达到崭新境界。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医学史;医学,中国传统Successionandinnovationof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aperspectiveonthehistory ABSTRACTFacingthechallengeofmodernmedicine,howtodevelop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isaques tion.Thetremendousherita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isthespringheadofthedevelopme ntandinnovationofTCM.SuccessionandinnovationisaneternalsubjectforthedevelopmentofChinese traditionalsurgery.Inordertoimprove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weshouldexploretraditionalmedica lliterature,andcarryforwardthetheoriesof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KEYWORDSsurgery,TCM;medicine,history;medicine,Chinesetraditional在现代西方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一支,它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发人深思,笔者在总结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思路,供同道共勉。
中国传统医学古老智慧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医学古老智慧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遗产,秉承了古代智慧和经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创新,仍然在当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医学在古老智慧中的发展。
一、传统医学的传承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始终强调“仁者爱人”的理念,强调人的整体健康和身心和谐。
古代的医学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并将其传承给后世。
传统医学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暂时缓解症状。
例如,在中医中,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气功和按摩等。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调整身体的内部平衡,促进自身的康复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传统医学的传承还体现在传统医学理论的传承方面。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这本古籍集中了当时的医学智慧。
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里,中医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
从五行学说到阴阳学说,从经络学说到脏腑学说,这些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至今。
这个过程中,不断有医学家进行理论的创新和修正,但总体来说,传统医学理论的传承和延续是非常重要的。
二、传统医学的创新传统医学的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医学的观念和方法受到了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医学不断进行创新,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一方面,传统医学借鉴了现代医学的一些方法和技术。
例如,中草药和针灸疗法已经被广泛研究和运用,许多中草药已经被提取出有效成分,并制成药物。
在针灸疗法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对许多疾病产生积极的疗效。
这些都是传统医学在创新中的一些成果。
另一方面,传统医学也在不断研究和探索自己的特殊方法和理论。
例如,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传统医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它注重从整体上分析和诊断疾病,同时重视个体差异。
辨证论治不仅仅是以症状来判断,还考虑了患者的生活习惯、环境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正逐渐被现代医学所认可,这表明传统医学在创新中也能够为当代医学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
论我国传统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
论我国传统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一、传统中医药的概述中医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科,它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有着复杂的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
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包含有中医学、针灸学、方剂学、中药学以及推拿学等学科,而中药则是中医药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药是指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制成的药物,其原材料具有复杂的化学组成和药理作用。
中药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使用,其疗效得到了公认,而且其研究也成为了当下一个热门领域。
对于中药的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二、传统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中医药已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可以被划分为古代、传统和现代三个时期。
1. 古代时期古代时期是中医药发展的最初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医药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例如,《黄帝内经》在药物选方、方剂的组合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传统时期传统时期是中医药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医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自己的经验总结。
例如,《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中医药的经典,它收集了上千种疾病的治疗经验,以及事实上曾经挽救过无数患者生命的药方和疗法。
3. 现代时期现代时期是中医药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中国国家对中医药发展进行大力支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医药先后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国家技术创新项目等荣誉,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
三、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的成果近年来,伴随社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医药在科技创新及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和成就。
1. 研发中药新药中药新成分、新制剂和新药物是近年来中医药创新突破的一个重要领域。
中药新药具有药理作用强、不良反应小、适应症广的特点。
目前,国内研发的中药新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利血平、绿丸等一系列新药已经面市,显示了中医药的强大治疗效果和广泛应用前景。
2. 推广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是当下医疗界非常流行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药的应用也被纳入其中,并受到广泛推广。
中国古代医学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医学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医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其传承和创新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古代医学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智慧和医学文化的独特性。
本文将分析中国古代医学知识传承和创新的几个方面,以期展现其独特魅力。
古代医学知识传承的一大特点是注重经典的学习和传授。
古代医家将自己的医学经验和智慧结晶汇编成经典著作,以供后人学习和参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黄帝内经》和《伤寒论》。
《黄帝内经》是一部包含医学理论、诊疗方法和药物方剂等内容的综合性医学经典,对于中医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地位。
而《伤寒论》则是一部关于传染病的诊疗经典,对于研究传染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些经典著作通过世代相传,几乎成为每一位医生的必修课。
现代中医学的教育中,这些经典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传承着古代医学的智慧,使其不被遗忘。
古代医学知识传承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实践经验的积累。
古代医生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渐总结出一套临床经验和治疗技巧。
这些经验和技巧传承至今,成为中医诊疗的基础。
例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就是古代医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倾听病人的描述和病情变化,以及切脉等方式,中医师可以获取病情信息,进行辨证论治。
这种实践经验的传承和应用,使得中医诊疗更加精准和个性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除了传承,中国古代医学还在不断创新发展中。
其中一个显著的创新就是中草药的研究和运用。
中国古代医学强调“药食同源”,即认为食物和药物来源相同,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
古代医学家通过对各种植物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具有疗效的草药。
这些草药在配伍和用量上有着严格的规范,经过熬煮提取后,可以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了许多中草药的药理作用,使得中草药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医药在外用疗法、针灸、按摩和推拿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多种选择。
浅谈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浅谈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摘要】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而得出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为中国人民的卫生保健和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几千年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医学事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近代以来西方医学的冲击使中医面临着艰难的生存环境,因此中医需要传承;中医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了千年,而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科技迅速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中医文化要满足现代人对医疗保健的新需求,就必须要与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科技与现代管理的发展相适应,以人为本,以科学为依据,因此中医文化需要创新。
【关键词】中医文化;传承;创新中医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历代医家长期的医疗实践与不断的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
1 中医文化1.1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体现医院整体风貌、诊疗技术水平、服务理念、人员素质、管理特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中医文化是在体现医院文化总体特征的基础上,突出中医特色优势,体现中医核心价值,彰显中医文化力量的新兴的特色文化【1】。
1.2 中医文化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治病辨证施治,强调整体,因时、因人、因地,一人一方,一时一方;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标本兼治【2】。
中医更注重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1.3中医药学是中医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其核心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充分体现中医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谦”的道德要求【3】。
中医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
一方面,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应该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医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首先,传承是中医发展的基础。
中医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和积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这些都是中医的核心价值和精华所在。
因此,传承中医首先要深入学习和掌握经典理论,以及各种治疗方法和技术。
同时,传承也需要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师承、院校教育等多种方式,培养具备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的人才。
其次,创新是中医发展的动力。
现代社会环境和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中医疗法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的需求。
例如,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同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中医疗效和安全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传承和创新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传统中医的精髓和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同时,也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使中医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保持其活力和生命力。
因此,我们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中医的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一)【关键词】中医外科学〔摘要〕面对现代医学的挑战,如何发展中医外科学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中医药遗产,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药、拓展中医药的“源头活水”。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重视历代文献发掘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先继承好中医外科学的传统学术思想和理论,然后才能发展创新,使中医外科学在新世纪达到崭新境界。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医学史;医学,中国传统Successionandinnovationof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aperspectiveonthehistory ABSTRACTFacingthechallengeofmodernmedicine,howtodevelop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isaques tion.Thetremendousherita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isthespringheadofthedevelopme ntandinnovationofTCM.SuccessionandinnovationisaneternalsubjectforthedevelopmentofChinese traditionalsurgery.Inordertoimprove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weshouldexploretraditionalmedica lliterature,andcarryforwardthetheoriesof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KEYWORDSsurgery,TCM;medicine,history;medicine,Chinesetraditional在现代西方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一支,它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发人深思,笔者在总结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思路,供同道共勉。
1秉承传统是发展创新的基础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历代著作浩如烟海,凡痈疽疖疔、瘿瘤瘰疬、诸毒虫伤、疮疥痘疹、疳癣疣痣,以及痔漏诸疾,均有论述。
据不全统计历代外科学专着约有447部,其中影响较大者有:《刘涓子鬼遗方》、《外科真诠》、《外科心法》、《外科正宗》等26部〔1〕。
据甲骨文记载,夏商时代已有外科病症名及单列专科,有疾自、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的区分。
《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划分。
《周礼》分科的记载,是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医学分科的最早记载。
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载有很多外科病,如感染、创伤、冻伤、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疾病等。
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代对疬疾(即现代医学的麻风病)的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巨著《内经》奠定了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有著名的论述如“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
《灵枢・痈疽》中载有几乎遍及身体各部位的痈疽疮疖,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术治疗脱疽。
汉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他以麻沸散麻醉后进行死骨剔除术及剖腹术。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肠痈、寒疝、浸淫疮、狐惑病的治疗方药,如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至今仍是外科急腹症的常用方。
晋末出现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中,已使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疾病。
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海藻治疗瘿病、狗脑敷治疯狗咬伤。
隋唐期间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观察到疮疖中有疥虫,并首先指出皮肤病与人体过敏体质有关,如在“漆中毒”条目下有“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的记载。
孙思邈《千金方》载有饮食疗法和脏器疗法,如以羊靥、鹿靥治疗甲状腺肿大;还有以葱管导尿的记载,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0年。
宋代《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提出以“五善七恶”变化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作为判断病症预后与转归的依据。
这些辉煌的成就,为后世医家传承、开拓与创新奠定了基础〔2〕。
明清时代中医外科发展鼎盛,已达成熟阶段,出现了许多著作,形成了许多学术流派。
薛己通过《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正体类要》、《疬疡机要》等著作,从各个方面阐述外科临床的整体观念,主张“治病必求其本”。
汪机《外科理例》提出“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提出“然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薛己、汪机的著作中贯穿了金元医家李东垣、张子和、刘河间等对外科病的治疗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应首推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后世称“正宗派”。
《外科正宗》细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十分完备,以陈氏40年临床实践所得经验,对当时的外科学术进行了推陈出新的总结。
陈氏倡导脓成切开,位置宜下,切口够大,腐肉不脱则割,肉芽过长则剪;善于应用刀针手术及腐蚀药;对脱疽的手术,主张先在患趾上方“拈线缠扎”,继用“利刀顺节取患指(趾)”;对手术截除息肉(鼻痔)法,挂线、结扎痔漏等,描述精详,启迪后世;并首先记载了糖尿病性脱疽“得于消渴病,发于足趾者,名曰脱疽”。
凌云鹏认为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重视开刀腐蚀等外治方法,一改过去偏于消托补的内治、轻于刀针腐蚀的保守疗法,在明代民间可谓独树一帜,可以说是外科手术家华佗以后第一个提倡外治解除外科疾病的外科学家。
《外科正宗》的学术思想,在清代得到了外科学术界的重视与推崇。
徐灵胎评注说:“见有学外科者,则今其先阅读此书,以为入门之地。
”可见当时的盛行情况。
由于这个学派是在传统的外科学术基础上发展而成,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学术领域,所以是中医外科学中核心的学派。
清代著名外科学家王洪绪,在学术上有独到的见识,所著《外科全生集》是根据他祖父王若谷秘传和自己临床经验写成的,创立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
此学派的特点是以阴阳辨证法则,将常见的外科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阴阳两大类,并且创用阳和汤、阳和丸、小金丹、醒消丸、犀黄丸等方药,内容提纲挈领,方法简要。
尤对外科阴证的研究,有一定的深度。
如书中提到“诸疽白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其初起毒陷阴分,非阳和通腠,何能解其寒凝,已溃而阴血干枯,非滋阴温畅,何能厚其脓浆”,“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
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
江苏无锡高锦庭《疡科心得集》,首先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领域中来,使外科学术得到长足的进步,成为新兴的一个外科学派。
其以温病三焦学说为借鉴,将疮疡分为上部、中部、下部,分别以风温、风热,气郁、火郁,湿热、湿火作为辨证论治的准则。
“盖以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
”将温病卫气营血学说,运用于火毒炽盛型疮疡、疽毒内陷等的治疗,倡用犀角地黄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疽毒内陷、疔疮走黄,至今仍具指导意义。
其阐述脑疽、发背的“三陷逆证”甚为精详,重视病症的鉴别诊断,对疡科诊断水平的提高及其预后的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心得派”、“全生派”均是在“正宗派”基础上发展而成,弥补了“正宗派”的不足〔3〕。
此外,明清时期尚有其他一些杰出的外科学家和著名论着。
明代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着。
清陈士铎《外科秘录》、顾世澄《疡医大全》等有丰富的内容。
吴师机的《理骈文》专述药物的外治法,总汇了我国清末以前的外治诸法。
2近半个世纪来中医外科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近50余年来,中医外科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中药结合,应用到治疗和实验研究中来。
一些常见病和疑难病的临床研究,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还取得了许多学科技术上的成果,为中国医学,以致世界医学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使我国治疗烧伤的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抢救大面积重度烧伤病例的成功,体现了中医中药的巨大优势。
中医药在控制烧伤感染、减轻中毒症状、降低败血症发生率方面有积极作用;在维持有效血循环和微循环、改善与恢复心肾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促进机体抗休克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安全渡过休克、败血症期,从而降低了病死率。
烧伤恢复期应用益气健脾、扶正养胃中药,对促进体质复原,加速创面愈合,亦有重要的作用。
对中小面积烧伤的治疗,国内各地运用了许多不同组成、不同剂型的中草药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药外敷治疗烧伤创面的特点是湿润暴露疗法,不仅具抗感染、减少渗出、消炎止痛的作用,而且由于外敷药形成屏障,有防止创面再感染的作用,更有促进创面愈合、促进上皮再生、减少疤痕的作用。
烧伤后疤痕增生,应用中药内外治疗后,血运改善,凸出的疤痕可逐渐软化与平复。
在烧伤防治的实验研究方面,成绩亦是显著的,在理论研究上,湿润暴露疗法打破了西医学传统的、保持创面干燥成痂的概念。
湿润疗法这一理论,是结合中医“创伤、溃疡”论治思想和现代烧伤局部微循环研究理论提出的一种新概念,这是建立在传统的中医药外敷治疗烧伤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的。
相信不久,湿润疗法的理论将更臻完善,随着这一理论的完善与实施,将为进一步发掘传统的中医药、单方、验方、祖传秘方开拓广阔的道路,烧伤后疤痕的防治亦将取得新的突破〔4~7〕。
中医中药在防治周围血管性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国内已成主流,各地倡用和研制了大量中成药制剂,配合针灸中药麻醉等治疗,提高了疗效,降低了本病的复发率和高位截肢率。
国外文献资料,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率较高,约占28%~33%,国内开展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截肢率明显下降,约占1.2%~13.8%。
中医中药防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国际上亦享有声誉,奚九一选用土三七、金银花、甘草等制成清脉791、811冲剂治疗脉管炎坏疽221例,临床治愈率达80.19%,截肢率仅为1%〔8〕。
顾亚夫〔9〕研制益气活血、养血清热的通塞脉丸和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总有效率达97%,截肢率仅2.9%。
裴玉昆〔10〕研制了以水蛭、地鳖虫等制成的通脉片,总有效率为93.7%,显效率79.5%,截肢率5.2%。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既有广泛的临床基础,又有科学实验依据,因此疗效稳定,有可重复性。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尤其是已形成死骨、骨腔积脓、瘢痕窦道者,属于外科极为棘手的治疗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