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主要文论观点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第一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一)主讲人:徐正英教授郑州大学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名称约定俗成的两个:中国文学批评史(文批史)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古代文论)讲者认为不太全面:1、文学批评讲古人对古代作家作品的评介;文学理论讲文学的理论原则。

2、我们所学习的则既有理论原则,又有作家作品。

例如,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学的作用)“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文学的本质,文学理论)“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齐气:女人味)(作家评点)“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

”(评介作品)因此,讲者认为应该称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1、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评介。

2、对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学说的讲解与阐释。

3、对古代重要文学观念演进轨迹的勾勒。

4、对古代重要文学理论批评篇章和专著的导读。

5、介绍古人对古代重要作家作品以及文体等的评介情况。

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作用1、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提供借鉴。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从不讲形象的,而讲语言美:声色之美;抒情写景)2、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文学史。

3、有助于我们阅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4、能提高我们的写作修养和写作技能。

5、提高民族自信心。

四、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阶段分期法:1、第一种观点:郭绍虞“三分法”从先秦到南北朝———文学观念的演进期限从隋唐到北宋————文学观念的复古期(讲者存疑,认为不全面)从南宋到现代————文学观念的完成期2、第二种观点:张少康“五分法”先秦时期———萌芽产生期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唐宋金元———深入开掘期明清时期———繁荣鼎盛期(讲者存疑)近代———中西结合期3、第三种观点:王运熙“四分法”(最为讲者推崇)(1)先秦两汉时期———萌芽发展期特点:①文论资料多是片断言论,多数散见在先秦诸子之中。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4、“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

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6、“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关于文学批评原则的论述。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中国文学史批评理论

中国文学史批评理论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识记: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理解:春秋时代所谓的“赋诗言志”的内涵: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周南》、《召南》)。

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记、乐记》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这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

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

中国文学的批评观点

中国文学的批评观点

中国文学的批评观点中国文学的批评观点是指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和理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批评观点:1.现实主义批评:现实主义批评强调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反映和表现,关注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它强调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能。

2.浪漫主义批评:浪漫主义批评注重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个性表现,强调作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它关注作品中的情感冲突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3.象征主义批评:象征主义批评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事物和形象都具有象征意义,通过分析象征元素来解读作品深层含义。

它强调作品的形式和语言特点。

4.结构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内部的结构和组织,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强调文学作品的语言游戏和符号系统。

5.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问题,分析作品中的性别歧视和压迫。

它强调女性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地位和声音。

6.马克思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阶级和意识形态问题,分析作品中的社会矛盾和生产关系。

它强调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7.后殖民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问题,分析作品中的文化霸权和身份认同。

它强调文学作品与文化权力的关系。

8.接受美学批评:接受美学批评关注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接受过程,分析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它强调读者的主观感受和审美经验。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批评观点,不同的批评观点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国文学时,可以运用不同的批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习题及方法:1.习题:现实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中的应用示例。

方法:首先,了解现实主义批评的特点,即强调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反映和表现。

然后,选择一部中国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分析其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最后,阐述作品如何通过现实主义批评的角度展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映。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3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3讲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 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 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 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陷,邪辞知其所离, 遁辞知其所穷。”
荀子论乐,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开山之作,对中国 音乐研究影响甚大。最明显的是《礼记· 乐记》。《乐 记》是继《乐论》之后一部音乐美学专著,现存十一 篇,收于《礼记》卷十一和《史记》卷二十四。其基 本思想属于荀子学派的著作。《乐记》的文学理论批 评价值,主要在它对艺术本质特征的阐述。
《乐记》的内容主要有:
公孙丑问道:“请问先生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善于 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又问:“请问什么 是浩然之气?”孟子说:“难以说清楚的呀。它作为一种气,最广 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 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 力了。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 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亏心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又问:“什 么叫做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呢?”回答:“偏颇片面的话,我知道 它的偏颇片面之处,言过其实的话,我知道它缺失之处,邪曲的话 我知道它离开正义之处,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理屈词穷之处。”
荀子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的本性在于“仁”。荀子反其道而行 之,认为人性本恶,人对各种欲望的追求和满足才是人类共同 的本性。功名利禄、声色饮食之美,都是人所共同追求的。荀 子的“文学”,泛指学术文化,包括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也包 括诗歌、音乐等文学艺术。荀子认为“文学”是人加强本性改 造、知书达礼、进身上层社会的重要环节。这样,文学的功利 性被强化了,变成统治者的一种工具。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 “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 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 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说的。

(2)兴, “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使之思想受到感发, 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 “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 “群居相切嗟”, 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 “怨刺上政”, 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 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六义说: 《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 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三体): 风: 民歌雅: 正声颂: 祭祀(三用): 赋: 陈述、铺叙比: 打比方兴: 先言他物, 引起所咏之物﹞4.六观说: 刘勰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个方面作为评论文章的角度, 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 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 三观通变, 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 六观宫商。

”可以了然作品的优劣。

5.风骨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 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 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明朗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

1.为中国文论奠定基础的是儒家和道家文艺思想其主要论域分别是文艺的外部规律和文艺的内部规律。

2.“诗言志”说出自《尚书·尧典》朱自清先生称之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纲领”。

“志”的内涵是指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3.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因此在美学思想上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即“尽善尽美”。

4.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主要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为后世“文气”说奠定基础的是孟子的养气说。

6.荀子的文学思想已包含了后世“明道---征圣----宗经”思想的萌芽。

荀子在《乐论》中还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提出“以道制欲”的重要命题。

7.汉代儒家文艺思想的纲领性文献是《礼记·乐记》和《毛诗大序》。

8.司马迁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为发愤著书和实录精神。

9.扬雄认为汉大赋在其社会作用方面表现出劝而不止的缺陷因而讥之为雕虫小技。

10.班固指出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而可以发挥“观风俗,知厚薄”的认识作用。

11.王充谓《论衡》的主题就是“疾虚妄”。

12.《文心雕龙》中被刘勰称之为“文之枢纽”的几篇文献是《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13.在审美观上钟嵘《诗品》以“自然英旨”即自然美作为最高美学原则。

他还指出获得这种美的途径“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14.唐初魏征倡导南北融合,亦即“气质”与“清绮”并重的文学观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5.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倡导汉魏风骨,直接启发了殷璠关于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均备”说的提出。

16.王昌龄诗论专著是《诗格》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诗歌意境的论述。

他指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

17.皎然诗论专著《诗式》把能否创造诗禅合一的诗境看作是决定诗歌艺术水平高下的关键。

18.新乐府诗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是不再沿袭乐府古题而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在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19.韩愈的古文理论主要由以下几个观点构成:文以明道、气盛言宜、不平则鸣、陈言务去。

中国文学批评史主要文论观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主要文论观点

(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有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提出了“尽善尽美”说。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辞达”说"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

中国文学批评史基本知识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基本知识点

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在中国文学史上,批评作为评价、解释和引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贯穿了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批评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史,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也有其独特的演变。

先秦时期,批评主要是以诗歌为主要对象,对于诗歌的评价常常是建立在道德、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标准之上。

其代表人物是《诗经》里的《白云篇》、《大雅》等作品。

汉代以后,文学批评开始逐渐强调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

代表人物有刘向、班固等。

唐代,文学批评经历了一个高峰期。

此时的文学批评不仅有关注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更多地关注了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哲学内涵,体现出文学和哲学的融合和联系。

代表人物有韩愈、柳宗元等。

宋代文学批评更趋于理论化,开始涉及文学思想的研究和文学史的编纂。

同时,宋代甚至出现了批评文学作品的教科书,如《文心雕龙》、《笺注小窗幽记》等,这些作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元明清时期,文学批评逐渐转向具体作品的评价和分析。

明代的毛晋和清代的王士禛、林纾等,他们的批评集大成了文学批评学的经典。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逐渐被学界重视。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文学批评学发展的高峰期,诸如鲁迅《文艺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名文章的发表,重要地促进了中国文学批评学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工具主义和商品化的特征日益突出,开始兴起对文学批评的商业化趋势。

同时,丰富多样的文学批评形式和方式也在不断涌现,如学术报告、研讨会、专辑、论文集等,这些形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总之,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息的历史进程。

在各个历史时期,批评理论方法和批评思想不断演变和丰富,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

在今后文学批评的发展中,需要重视批评营造和道德约束,打破单一的学术边界和文化壁垒,构建多元化的文学批评学体系。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雕签之文,徒费日也。雕文刻镂,伤农事也。(扬雄《太玄经》) 大文弥朴,质有余也;鸿文无范,恣意往也。 (扬雄《太玄经》) 扬雄之论,以《六经》为本。《法言》云:“书不经,非书也; 言不经,非言也;言书不经,多多赘矣。”《吾子》篇亦云:“好书 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又曰:“不 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观书者譬诸观山及水,升东岳而知众 山之峛崺(lǐ yǐ )也,况介丘乎;浮沧海而知江河之恶沱也,况枯泽 乎。”
第一讲 道家的文艺思想
庄子还提出“言不尽意”的思想。他说:“世之所 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又借轮扁 的口气说:“(斲轮)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 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 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
孔子许多话,其实不在论文学,然后人引申而用之于论文学。如: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 也》) 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 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ò)犹犬 羊之鞟。” (《论语·颜渊》)
第一讲 儒家的文学观:孔子的文艺观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诸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史的内容? 简而言之,就是 研究和探讨中国的 古代文学理论与中 国古代文学理论的 对应关系。
诸论
文学批评之形式,皆有六端。自成一书,条理必具, 如刘勰、钟嵘之书,一也;发为篇章,散见其集,如韩愈 论文论诗诸篇,二也;甄采诸家,定为选本,从此去取, 窥其意旨,如殷璠之《河岳英灵集》,三也。亦有选家, 间附评注,虽繁简异趣,语或不一,而望表知里,情态毕 具,四也;宗旨具在,而见于他人之书,如山谷之说,五 也;见于他人诗文,如四灵之论,见于《水心集》者,六 也。 (朱东润)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一)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一)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一)简介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是一部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进行回顾和梳理的著作。

作者汇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阐述。

北方学派北方学派是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该学派主张“文以意为本”,注重对文学中的思想性进行探索和解读。

在该学派的影响下,不少文学理论家开始对文学的社会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行为主义批评行为主义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较为前卫的流派。

该学派主张将文学作为行为的反映,通过对文学中人物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来揭示文学的意义和内涵。

该学派对于文学创作中的行为倾向和社会背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新时期批评新时期批评是近年来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热点。

该批评致力于解读和评价当下文学中的新现象和新趋势,关注文学与社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同时,新时期批评也面临着来自文化多元化和个体化的挑战。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是一部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态势的全面梳理和回顾。

通过对各个学派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演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文革时期批评文革时期是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

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和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的影响下被迫离开文坛,文学创作受到了极大限制。

批评也被限制在一定的框架内,批评文学作品的重点转向了形式和意识形态的问题上。

“后现代”批评“后现代”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相对新兴的流派。

该学派主张重新审视和挑战传统的文学范畴和权威,关注文学领域中的多元性和异质性。

该学派的出现,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化环境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东方主义批评东方主义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流派。

该学派关注中国文学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试图借鉴西方文化批评的现代方法,挖掘中华文化中的共性和特殊性。

该学派对于文学与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探索。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通过对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回顾和梳理,展现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2、背境知识的掌握 批评的对象是文学,文学理论讨 论的对象亦是文学,文学是根本,没 有对古代文学史的清楚知解与掌握, 要学好这门课是困难的。要求学习者 在学习中温故而知新,从文学现象到 文学理论都有清楚的了解与准确的认 知,做到既有感性的文学感受,又有 理性的归纳分析。

其二,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古代文论, 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认 识,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对中国的哲学、 宗教、经济、历史等有一定的了解与认 识,从而加深对古代文论的深切理解与 把握。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 ‚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 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论语· 八佾》) 李泽厚:‚《诗经》在古代不只是抒 情的诗篇,而且更是类比的推理、联 想的思维,用在公(如外交辞令)私 (如上述对话)生活中。‛ (《论 语今读》)
:献诗讽谏说 《国语· 周语》:‚故天子听政,使 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 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 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 而不悖。‛
一、‚诗言志‛说 此说出于《尚书· 尧典》: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 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 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 石,百兽率舞。‛
3、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思辨能力。 4、必须对本课程具有一定的喜爱之情。 唯其如此,方能将本课程学好。
文学的产生
所说文学的“审美”或者“美感”,并非 纯粹的感觉经验。我们知道猫爱吃鱼老鼠 爱大米,但那绝不是审美经验。无论是有 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如果没有心理的中 介,它在美学上就没有意义。身体感觉的 心理构成才是有趣的和实质性的。

对中国文学批评的认识

对中国文学批评的认识

对中国文学批评的认识
中国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批评实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首先,中国文学批评强调的是文以载道的思想,即文学作品应该承载一定的道德和政治观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尤为突出,许多批评家都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教化作用,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向真、向美。

其次,中国文学批评强调的是整体性思维,即文学作品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不能仅仅从局部或细节来评价。

这种思维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也有所体现,许多批评家都认为作品的整体风格和主题应该得到重视,而不是仅仅关注个别词句或修辞手法。

此外,中国文学批评还强调了作品的意境和神韵,即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也非常普遍,许多批评家都认为作品的意境和神韵是评价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文学批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它以文以载道、整体性思维、意境和神韵等思想为核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在当今社会,中国文学批评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可以为文学作品提供理论支持,还可以为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兴、观、群、怨”:“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

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温柔敦厚”:儒家的诗教。

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

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

“大象无形”由此类推。

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

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坐忘”“心斋”:庄子提出的命题,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原意是讲对“道”的体认,须有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

这一理论和审美心理、艺术心理是相通的。

在艺术创造或艺术欣赏时,也须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

所以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指与物化”:《庄子·达生》说有一个叫倕的能工巧匠,他用手指旋转画出的图形超过了用规矩画出的图形,其原因就是“指与物化”,即手指和所画的对象达到融合为一的化境。

而要“指与物化”,首先必须是“心与物化”,即物我不分的精神境界。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1、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2、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内容包括“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文本同而求异”的文体论、“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文章论、反对“文人相亲”的作家论。

3、钟嵘《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评论专著,被誉为“百代诗话之祖”。

4、刘勰的《文心雕龙》包括“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执政驭奇”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原则。

——《文心雕龙》和《诗品》是魏晋南北朝最为重要的两部文学批评著作。

5、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深入论述创作的文章,他对灵感的分析——是第一次发现中国文人有对灵感的分析,他对诗歌文体风格概括——“诗缘情而绮靡”——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

6、严羽《沧浪诗话》在宋代文论批评史中是一部最有系统的诗学理论之作。

7、元浩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后,“以诗论诗”的典范之作。

8、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组诗开创了我国诗论绝句具有“诗化色彩”的文学批评体式。

9、白居易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生实义”。

他强调“诗教”的社会政治功能,倡导继承《诗经》的风雅比兴传统,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十分重视讽喻诗的创作,突出诗文创作的宗旨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享有“广大教化生”的美誉。

10、唐代的选本:殷璠《河岳英灵集》、元结《箧中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11、唐王昌龄《诗格》有“三格”:生思(内心而成)、感思(古贤者而成)、取思(自然外物而成)和“三境”:意境、情境、物境。

12、皎然《诗式》提出了缘境、取境。

13、司空图的“四外说”: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4、黄庭坚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15、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创立“江西诗派”之名(悟入、活法)——“一祖三宗”(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16、李清照的《词论》的主旨和核心观点是“词别一家”。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批评史(上)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时期1.殷璠“兴象论”“兴象论”是殷璠从反齐梁的角度以及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

他从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角度,指出六朝人过于偏重在词藻、声律等具体形式、技巧方面,而轻视了审美意象的创造,因此提出了诗歌创作应以创造“兴象”,即艺术意象为主的思想。

“兴象”是殷璠首先提出的重要文艺美学概念,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比较隐蔽的客体形象,它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

因此说“兴象”是“可以兴”的审美形象。

标举“兴象”,反对“轻艳”是殷璠诗歌理论的基本特征。

2.王昌龄“诗境论”王昌龄著有《诗格》一书,他强调了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构思。

创作中首先要立意,但诗歌创作中的意必须与外境融为一体,然后才能产生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如“境思不来,不可作也。

”意与境的融合,就是心与物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以心击物,深穿其境,即是要求心与物能水乳交融,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又必须在创作主体“安神净虑”(“虚静”)的条件下实现。

意与境的和谐,必须任其自然,由感兴而生成,绝不是人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

此高手也。

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

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3.晚唐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偕”等著名诗歌美学范畴。

他在诗歌理论批评中,比较偏重于诗歌的艺术美,深入地探讨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

诗歌的“味外味”---“文之难,而诗之尤难。

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文学作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许多具体的景象,但文学作品的真正醇美之处在于由这些具体景象所构成的,存在于这些具体景象之外的艺术意境上,可以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丰富它。

中国文学批评史简答论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简答论述

第一章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二章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有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提出了“尽善尽美”说。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辞达”说"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

(孔子的)“文质”说与"辞达"说相联系的是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

孔子的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即是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文采与质朴的相得益彰。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接近于还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接近于还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实际上就是说,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庄子的)“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书中强调“意”是“不可以言传”的,其中一些讲出神入化的技艺的故事,如“轮扁斫轮”、“庖丁解牛”等都说明言不能尽传意的道理。

《庄子》认为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这就是所谓“言不尽意”。

既然“言不尽意”,那么,相比于意来,言就不是最重要的了,故《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这就是所谓“得意忘言”。

那么,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庄子的)“虚静”说“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庄子》)的“物化”说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

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

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

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

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祗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毛诗大序》)“讽谏”说“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

《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

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毛诗大序》)“诗六义”说《毛诗大序》以风、赋、比、兴、雅、颂为诗“六义”,提出了诗“六义”说。

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新的说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能讥刺上政,有讽刺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指诗歌有“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

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

“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毛诗大序》)情志统一说“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

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

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王充的)“疾虚妄”说王充提倡真实,反对"虚妄"。

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他在《论衡·对作》中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

他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

他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认为有“真”才有美,而“真美”又是和“善”分不开的。

只有高度真实的文章和著作才是有益于世的。

而虚妄之作是必然毫无实用价值的。

(曹丕的)文章“不朽”说 曹丕肯定文章有崇高的价值,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但可惜的是,在《典论·论文》里,他并未对这一观点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

不过,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他在文论史上已经是功不可没了。

(曹丕的)文体说(“四科”八体说)在分析作家才能个性各有所偏的同时,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他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