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铮先生在复旦大学的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读后感(共9篇)
最后一课读后感(共9篇)最后一课读后感(一): 《最后一课》读后感人们啊!爱惜自己祖国的语言吧!这是我读了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心灵深处的感受。
文中的小弗郎士,是一个不喜欢语文课的孩子,甚至觉得士兵们训练,都比上语文课有趣多了,然而,当他走进了教室,发现语文课和以往不一样了,韩麦尔老师说出了让他震惊的话,韩麦尔老师说:“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我们的国家被侵略了,德国人不让你们学习自己国家的语言了。
但是,请你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国家的语言,因为自己国家的语言都不会,别人会笑话你,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法国人,而你们连自己国家的语言却不知道怎么说。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喜欢语文的同学,写字马马虎虎的同学大有人在,作文也不好好写的人也不在少数,有的大胆的孩子就直接在本子上写:“我不会写。
“他们真可耻,可他们不知道,如果国家的语言没人重视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写一些报告或者求职简历的时候,“的地得”都不能够正确使用,多么可悲啊。
以前,我从来没想过语言是多么重要,语文课多么重要。
我们的学习时间,大多数,用在了英语背诵单词和大量做数学题上面了。
殊不知,语文课才是唯一个,能让我们受益终生的学科。
这篇文章让我想了很多,反思了很多。
文字是一个国家的尊严,不单单是一门学科那么简单,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不重视语文不爱惜自己国家的语言呢?请大家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非凡英语学校四年级邬博良指导老师:王颖最后一课读后感(二):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更精确一点,拜托,急需!急!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最后一课读后感(三):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400字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记叙了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领土,学校决定“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在停课之前,郑振铎先生上的最后一堂课的情景以及当时学生们的心情让我感动.读着这篇文章,我觉得心情异常沉重,文中很多场景打动了我,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强盗,从此我们的祖国又重新站立起来了!看,我们现在多么幸福,上课时,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听老师讲课,休息时,我们可以挽着父母的手去公园里嬉戏,我们每天都能吃到丰盛可口的饭菜,甚至可以去肯德基享受洋风味的乐趣!你看,我们的城市多么美丽,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宽敞笔直,一棵棵树木正茁壮成长,一朵朵鲜花正灿烂绽放.这一切,都来源于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来源于先辈们为之付出的智慧和汗水!但是,今天,直到今天日本人仍然没有死心.他们仍然想霸占我们的钓鱼岛,仍然想侵占我们的东海油田,仍然想篡改教科书企图掩盖那段罪恶的历史,仍然在参拜他们死去的刽子手!面对这一切,我们必须不忘国耻,时刻记住这段令中国遭受痛苦和磨难的历史,面对这一切,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掌握知识,钻研科学,为振兴中华作出自己的贡献.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报国壮志,深深地教育、影响着我们!最后一课读后感(四): 《最后一课》的感想课文《最后一课》的读后感想!有的传上来,不需要太多,有就行!【最后一课读后感】算了,把秘密给你吧,以后就不用麻烦别人了,自己去看吧拜托~!这是出版社的网~·里面是教师用书最后一课读后感(五): 《最后一课》感想100字《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时隔70年,当二次大战中德国侵略者的铁蹄再次践踏美丽的法国领土时,面对似曾相识的景象,人们不能不感慨历史的轮回.最后一课读后感(六): 读《最后一课》有感作文读《最后一课》有感《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都德,他写了无数小说,而《最后一课》是都德的代表小说汇集。
清华、北大、复旦、武大校长毕业典礼致辞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2012年07月03日来源:凤凰网讲座作者:卢新宁《大学问》毕业季特刊主题: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时间:2012年7月1日地点:北京大学卢新宁,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级本科生,《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精彩摘要: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
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演讲全文: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谢谢你们叫我回家。
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
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
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
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
而现在他们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
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
学之诤友而士之君子
学之诤友而士之君子作者:刘梦溪来源:《青春期健康》2012年第05期2012年3月10日下午3时52分,我个人一向所欣赏的朱维铮教授不幸逝世。
闻讯后打电话给朱夫人,话未出口,已彼此泣下。
维铮年仅七十有六岁,正值学问的盛年,不知有多少未竟的课业,尚待他宵衣旰食以付。
他走得太早了。
如果不是长期溺嗜烟酒,悲剧应不致发生。
但若离斯二瘾,也就少了维铮特有的豪气。
天地有大美,惟难得其全耳,奈何奈何!人生一如艺术,总在这里那里留下遗憾。
当十年前我卧病的时候,因思念老友而不时出现维铮先生在学术会议上醉酒战群儒的场面,不禁为之慰释而喜。
他的雄睨多士的意气,他的与乡愿决绝的率性与直声,大家将永远记得。
谨成一联以志哀:博通经史,雄睨多士,微言从此失诤友;坐阅古今,使气命诗,率性常留遍学林。
并重刊三年前写的一篇关于维铮的文字,兼志其人其学,以为纪念焉。
他的不可一世的书生意气,一则由于不为人所理解的思想的苦痛,二则由于“高明者”的知性傲慢,三则是性情的直率与天真,最后也许还要加上长期走不出“中世纪”的“闲愁胡恨”。
没想到朱维铮先生也去参加今年11月杭州的马一浮研讨会。
我们对马持论固异,见面交谈却能生出快意。
我喜欢他的直言无隐的风格。
其实我们吵过架,但很快重归于好。
我因此说维铮是“学之诤友而士之君子”。
会后去沪,与维铮同行,候车闲话,得聆他非常时期的非常经历,益增了解。
复旦演讲后的餐叙,维铮夫妇在座,《走出中世纪》(增订本)和《走出中世纪二集》两书,就是此时所赠。
最近才断续读完。
读维铮的书,如对作者本人,音容意气充溢字里行间。
他气盛文畅,有时竟是“使气以命诗”。
但理据充足,合于《诗》“大雅”的“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名物考史,诗文证史,非其所长,也非其所好。
他相信在历史的陈述中可以发现历史的实相。
置于两书卷首接而相续的6万多字的长文《走出中世纪——从晚明至晚清的历史断想》,就是这种历史陈述的典要之作,最能见出维铮治史的卓识与功力。
2021年杂谈——朱维铮教授的《中国史学史讲义稿》
【摘要】中国史学史,何谓史学?史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问。
而梁启超先生也曾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其专述中国先民之活动,供现代中国国民之资鉴者,则曰中国史。
”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不仅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具有伟大的意义,而且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史学史;梁启超;史学研究看到题目,单从字面上的字就能看出他的著作都与中国史学有关。
《中国史学史讲义稿》原是上海复旦大学的教授朱维铮先生的上课讲义稿。
而这本书,是其学生廖梅和姜鹏在朱教授故去后整理而成。
关于作者,也许他没有像梁启超先生那样的史学家“人人皆知”,但是,朱维铮教授在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依旧给后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朱维锋,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和梁启超有着“血缘关系”,两位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但是如果从学术史脉络说,朱维铮是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再传弟子,也是章太炎、梁启超、陈寅恪学术传人。
也就不难理解在《中国史学史讲义稿》中可以看到梁启超的一些观点。
朱先生在其1979年制定的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就曾说明“中国史学史这门课的设置,便是为了帮助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对于中国史学的发展过程,有个简单而系统的认识。
对于少数有志与从事中国史学遗产研究的学生,则起到了引导入门的作用。
”这就是朱先生上这门课的目的,也是让读者看完这本书而解决的一个问题,让我们知道中国史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中国史学史,何谓史学?史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问。
而梁启超先生也曾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其专述中国先民之活动,供现代中国国民之资鉴者,则曰中国史。
”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不仅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具有伟大的意义,而且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2八位校长
1.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何处落脚不成材周其凤:1947年生于湖南,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吉林大学校长。
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硕士。
2008年11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同学们,2008年的秋天,你们来北大求学;两个月后,我回到北大,担任校长。
四年来,我和大家一同学习、一同生活。
北大教给大家很多,而大家也教给我这个校长很多。
我们曾经一起在新年狂欢夜上唱歌,我努力学习你们所使用的话语,用心来体会你们这代人的快乐和郁闷。
只要有时间,我会到未名BBS上看一看,认真阅读校长信箱里面的每一封来信。
……我感受到每位同学和我一样,深爱着北大。
这里我向大家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你们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当然也有批评和建议!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了北大的发展和进步,也希望在未来,同学们一如既往地支持北大、帮助北大!同学们,未来是全新的,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北大给了你很多,但给不了你们所需要的全部。
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会感受到逆境的苦涩,体悟到面对十字路口时的彷徨与困惑。
人生难免会有低谷,但在那时要把它作为放慢脚步、思考人生、积蓄力量的阶段。
要相信人生有起有落、有喜有忧。
无论选择了怎样的人生路径,无论遭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你们都要永远牢记北大人的精神和品格,脚踏实地、心无旁骛,朝着设定的人生目标,志存高远,再出发!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读书学习、探索新知的习惯。
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学习能够重塑人生。
读书学习,是让你们长久葆有敏锐思维、开阔视野、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的最好方法。
过去四年,你们接受了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广泛汲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领域的学术精华。
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选择继续深造,我都希望你们能保持永远学习、探索新知的人生状态。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曾经任教于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钱穆先生,与同代其他思想家、学问家不同,他没有念过大学,更没有留过学,他从乡土中完全靠自身努力,通过勤奋始一而终的学习最终成为史学巨擘。
1993年复旦大学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纪实
开篇子夜凯旋归1993年8月30日,《解放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载了新华社于8月29日发自新加坡的一条消息:上海复旦大学代表队今天下午在此荣获第一届国际(中文)大专辩论会冠军。
台湾大学队获亚军。
复旦大学蒋昌建同学被评为本届辩论会“最佳辩论员”。
子夜。
虹桥机场。
喧闹了一天的国际航空港渐渐平静下来了。
大厅里,灯光依然是那么明亮,上书“热烈欢迎复旦大学辩论队胜利归来”一行大字的横幅分外醒目,横幅下站着5位手持鲜花的女大学生,一派喜气洋洋。
此时此刻,当晚最后一架班机——从香港飞来的MU536Y已缓缓着陆。
来了,夺冠归来的将士们走过来了:那走向欢迎人群的步履掩饰不住连日来唇枪舌剑的疲惫,而胜利的微笑依然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顷刻间,凯旋归来的教练和辩手们被鲜花、掌声、摄像机、话筒、闪光灯所包围。
领队兼教练俞吾金教授轻轻地推开了上海电视台记者伸过来的话筒:“你们还是多采访我们的队员吧。
”只见他紧紧地握住了迎上前来的校党委副书记宗有恒、秦绍德、程天权的手,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细心的严嘉从箱子里取出了一束特别包装的鲜花,穿过人群,来到了辩论队负责人张霭珠老师面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个躬:“张老师,这束鲜花是我们特意在新加坡为您选的。
”张霭珠接过鲜花,眼眶禁不住湿润了。
蒋昌建、姜丰,一个是“最佳辩论员”,一个是唯一的女选手,此时此刻,纵然是“雄辩滔滔”、“词锋锐利”,也杀不出记者们轮番进攻的重围。
在凯旋的队伍里,细心的人们注意到,顾问王沪宁教授、辩论队联络员、复旦大学人事处处长张一华没有露面。
悉知内情的人告诉笔者,他们已于10个小时前返沪:他们把鲜花和荣誉留给了队员们。
在横幅前,队员们合影留念。
秦绍德宣读了杨福家校长访美返沪途中在香港给参赛队发来的传真:“热烈祝贺你们取得的胜利,盼继续努力,为振兴复旦共献智慧。
”“复旦人太棒了!”作为一个老复旦人,并曾率领复旦代表团出征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会的上海市高教局常务副局长伍贻康教授显得异常激动,“复旦再次夺冠决非偶然。
朱维铮经学史研究浅谈
朱维铮经学史研究浅谈前言朱维铮先生是当代学术界著名的史学家、经学家,被称为“最后的经学大家”。
而他的一名学生曾表示:“朱维铮老师主要的贡献是在经学史,而不是经学,因此民间和媒体传言的‘最后的经学大家’其实不是对朱先生恰当的评价。
对经学非常了解的人通常称为经师。
经学史非常重要,属于学术史的一个分支,朱老师的主要学术贡献之一是对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发展演变有很好的梳理。
”的确,他给中国近代学术研究带来了“经学史”视野。
所以本文旨在对朱维铮老师经学史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和讨论。
一、朱维铮先生主要研究概述朱维铮师承陈守实先生,他继承陈守实在制度史、明史研究中的成果,将复旦的中国史学史朝更加扎实的方向发展,成为历史系最具特色的专业之一,在历史研究中独辟蹊径、颇具特色。
他在中国史学史、学术史、近代史、思想文化史、学术交流史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
同时,朱维铮还继承了周予同提倡的中国经学史研究。
自1950年代起,就开创和坚持经学史的研究和教学,整理了一批经学史研究资料,培养了一批经学史研究人才,相关论著也为当代中国经学史研究奠定了基础,成为当前海内外中国经学史研究领域最有成就、最有代表性的学者。
他整理编辑的《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是经学史领域具有丰碑意义的文献。
而他自己的多篇论文在该领域同样具有典范意义。
朱维铮经学史研究的最大特色,是强调经学演变和政治史之间的关系,把经学史界定为中国中世纪的统治学说史,因此有别于儒学史或孔学史。
二、经学史相关基本概念朱维铮先生在《中国经学的历史》一文中为“经”和“经学”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所谓经,我认为特指汉建元五年始立‘五经博士’起,得到在位君主认可的、所谓由孔子亲授的五类或六类儒家著作。
所谓经学,我称作中世纪中国列朝的统治学说。
”朱维铮先生认为“封建社会”的概念不适合中国,因而引用了西方“中世纪”这一概念。
谈到经学的涵义,在这里有必要指出朱维铮先生在《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一文中首次系统地提出的:“经学、儒学和孔学,并非同一概念”。
历史学家朱维铮昨去世
■贺圣遂 复旦大学出版社董事长
我跟朱先生经常接触。朱先生 发病以前最后一次见面,就是我们 一块儿喝酒。
他给人的感觉很严厉,其实他 对学生很好,我看到他怎么批评学 生,又看到他怎么精心给这些学生 改论文。他严厉的外表下有一颗慈 悲的心,这是我能感受到的。他就 这样一个人,一生认真读 书,认真 教书,认真做人,我觉得 他体现了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气度、气魄。
句话,让后人永远记住,那就很了 铮的学术贡献,并赞其为“ 低调的
不起了。检Leabharlann 自己的一生,朱维铮 大师”。认为他在经学史领域的研究,最重
而朱维铮则始终谦称自己为
要的三句话是“: 经学史是中国中 “ 一名中国历史研究的从业者”。
世纪的统治学说史”“、 经学演变 对于大师的定义,朱维铮说“: 大
中 有 着 明 显 的‘ 学 随 术 变 ’特 师就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德才
星期日 文化
责任编辑 邱俪华
星期日 执行编辑 倪卫文
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 开拓者和建设者
历史学家朱维铮昨去世
□晨报记者 林颖颖
著名历史学家 复旦大学资深 特聘教授朱维铮因病医治无效 于 昨天 15 点 52 分在 上 海 新 华 医 院 逝世 享年 76 岁
朱维铮 1936 年生 祖籍江苏 无锡 1960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 史系中国古代史专门化 留校任 教 朱维铮是中国经学史 中国思 想文化史 中国学术史 中国史学 史 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史 等多个领域的著名历史学家 在海 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曾获德国汉堡 大学荣誉博士 他师承陈守实 周 予同先生 继承了复旦优秀的史学 传统 治学能力和成果 在早年即 为学界所瞩目 是 1980 年 代 文 化 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 开拓者和建 设者 主持整理 编选和校注多种 重要典籍 是促进国际文史学术交 流合作的先行者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再探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能够将鸦片战争置于晚明至清中期的时空框架下进行分析,形成“历史的”思维方式。
2.通过对战争的独立探究,在尽可能分析史料的基础上,验证以往的结论并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
3.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形成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本课难点:批判性思维的生成。
三、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展示材料:道光甲午秋九月,培奉天子命,驰驿来粤,提督海上诸军。
当斯时也,培迎养老母吴太夫人在苏松镇署。
获闻恩音,即谕培曰:“尔年力强壮,正当图报圣恩之时,将来建功立业,遂汝素志,即此足以显亲。
汝携眷速赴新任,移忠作孝,不必分心以母为念。
”……培忍泪叩辞,只身赴粤。
莅位后,惟公务无分巨细,事事尽心,以遵慈训,报慰母怀耳。
——《延龄瑞菊图》跋设问:你知道材料中的“培”指的是什么人吗?你从材料中看到了什么?(设计意图:以一幅跋文导入,引出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关天培,创设一个母慈子孝的意境,使学生感受这位深受儒家理念熏陶的爱国英雄在未来的战争中必定是精忠报国,与下文其在战争中的惨败形成鲜明对照,为进步分析作铺垫。
)【知识框架】请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填写本科框架结构。
教师展示PPT,共同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梳理。
原因:鸦过程:片战争结果:影响:在师生共同梳理的基础上,设问:你对鸦片战争有何认识?在学生表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一场战争,特别是一场失败的战争,我们今天去讨论它,你认为最有讨论价值的地方是什么?肯定是失败的原因。
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
你认为中国为什么失败?学生回答:因为腐朽的封建制度或因为中国的落后等。
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认为中国腐朽,怎么体现出来?历史不能单靠讨论,你没有史料那都是乱讨论,你要有证据才能解决问题。
下面我就来提供一些史料,我们看看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高三的复习首先是基本知识的回归,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搭建框架,对基本史实进行有效的回顾,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朱维铮
中国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01 人物简介
03 讲授课程 05 主要著作
目录
02 学术生平 04 社会职务 06 个人成就
07 人物事迹
09 学术谱系
目录
08 传世作品
朱维铮(1936.07.14~2012.03.10),男,祖籍江苏无锡。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门化,留 校任教。朱先生治学严谨、功力深湛,是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学术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 流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的著名历史学家,在海内外享有史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诸职十多 个。现仍兼《九州学林》常务编委和多个学术文化机构的学术顾问。
二十多年来相继应聘担任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哥廷根大学、海德堡 大学、埃森高等文化研究院,韩国高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等客座教授十五次。曾任 台北驻市学者。2006年由德国汉堡大学授予荣誉哲学博士。近年曾任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重读近 代史”的专栏作家。
奠定朱维铮学术基础的第二个特殊机缘,是他遇到了周予同。周予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主持编写......
传世作品
朱维铮或许像一些人所说,留下的传世作品太少了,凭着他的才气和勤奋,他确实应该多留下几部著作。朱 维铮或许后来为声名所累,不敢轻易出手,最能表现他学识与见解的《中国史学史》《中国经学史》其实都没有 出版,前者他至少讲了三十遍,后者也不下于十多次。他个人太看重这些了,因而一遍又一遍地检视增补,不厌 其烦。
朱维铮师承著名学者陈守实、周予同先生,在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 中国学术史、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被公认为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 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是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先行者。他继承了复旦优秀的史学传统,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著名教育家 中国历史学家朱维铮简介
著名教育家中国历史学家朱维铮简介本文导读:2006年曾获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博士,这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首个荣誉博士,也是自季羡林之后德国高等学府授予中国人的第二个荣誉博士。
他师承陈守实、周予同先生,继承了复旦优秀的史学传统,治学能力和成果在早年即为学界所瞩目,是19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主持整理、编选和校注多种重要典籍,是促进国际文史学术交流合作的先行者。
2012年3月10日逝世,享年76岁。
学术生平朱维铮1936年7月14日出生于江苏无锡。
1955年进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就读,1960年毕业于中国古代史专业,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
2006年被德国汉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
这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首个荣誉博士,也是自季羡林之后德国高等学府授予中国人的第二个荣誉博士。
曾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学术顾问、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顾问,原中国史学会理事,原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顾问,原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徐光启研究会会长,北美《亚洲评论》顾问等学术兼职。
朱维铮师承著名学者陈守实、周予同先生,在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学术史、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被公认为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是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先行者。
他继承了复旦优秀的史学传统,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朱维铮早年受学界前辈亲炙。
他留校之初,即担任陈守实教授的助教。
1962年,他在《历史研究》上发表《府兵制度化时期西魏北周社会的特殊矛盾及其解决:兼论府兵的渊源和性质》一文,多受瞩目。
后调任周予同教授的学术助手,协助主编教育部委托的《中国历史文选》,期间博研典籍、贯通古今。
该书作为国内高校文科相关专业的首选教材,沿用数十年、屡经修订,累计发行量达50余万册。
朱维铮是中国经学史研究的重要传承者。
他承续钱玄同、周予同一脉,无论环境艰难还是喧嚣,都长期坚守在经学史领域,整理了大批经学史研究资料,培养了一批经学史研究人才,成为当今海内外最有成就的经学史家之一。
朱维铮,已然远去的“士大夫”
朱维铮,已然远去的“士大夫”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2年第19期2012年3月10日15时52分,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先生在上海新华医院去世,享年76岁。
朱维铮先生继承了经学研究的正统,是有士大夫或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气息的最后一代人,被誉为“最后的经学家”。
噩耗传来,复旦大学校园抹上了一层浓浓的悲伤气氛,更有媒体惊呼:“又一位史学大师化羽去了,这是中国历史学界的重大损失。
”火气大、讲话不讲情面是朱维铮给外界的一个主要印象,在学术上他更是不会随大流、人云亦云,也因此得罪很多人,常常遭人骂。
比如他说“孔子是私生子”一度遭到很大非议。
因为这个原因,他还曾受到威胁,但他说:“要我向他们道歉,否则就到法院告我。
我一直在等他们的传票,传票来了我自己去辩护,我把当年写作的东西都找出来,就等着他们找我打官司。
”复旦大学文博系主任杨志刚是朱先生的学生,他表示,朱先生脾气大,但对学生,除了课业上的责难外,一直平易温和。
他求学时常去朱先生家请教问题,“朱老师经常躺在床上跟我聊天,一点架子都没有。
这种言传身教的机会,太难得了。
”朱先生的另一位学生,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廖梅谈到朱先生给她的最大影响时表示,先生治学的方法是让事实说话,这也是他对学生的教诲。
“朱先生是一个通过学术研究的语言表达个人现实关怀的学者,一方面他很真性情,一方面他也守住了学术界限。
”廖梅说,“我最后一次看望先生是星期六下午,他虽然身体已经非常衰弱,但生病期间,凡有人拜访,他都坚持起身,坐到椅子上和人聊天。
这不单是他的顽强,也是他对人的尊重。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易中天评价说:“先生脾气大但架子不大,骨头硬却内心柔软,可谓既有风骨又很谦和,极具学人风范。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纲也是朱维铮的学生,他回忆起1986年的一次会议:“那是一个中国文化史研究的重要会议。
朱先生要我们都写一份会议纪要交上去。
结果每个人的纪要都被朱先生用红笔划掉了三分之二。
朱维铮——最后一课
朱维铮——最后⼀课
这“最后⼀课”也是朱维铮52年教书⽣涯的最后⼀课。
将近两个⼩时的课程临近末了,他对教师⾥两百多位复旦师⽣说,要认识中国、认识世界,恐怕有⼏条要防⽌:
第⼀,我们不要把⾃⼰变成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其实这还不是中华民主主义者,⽽是⼤汉民族主义者;
第⼆,恐怕我们眼睛要向内,最主要的是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了中国的问题,才能解决历史上会“积弱”的东西;
第三,恐怕我们在观念上要有⼀个正确的认识。
我们现在的许多认知,对中国与世界的认知,其实停留在孔夫⼦的时代。
有的时候,连林则徐、连李鸿章他们的认知都没有达到。
“不要把自己变成狭隘的人”
“不要把自己变成狭隘的人”编者按3月10日,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朱维铮先生逝世,享年76岁。
2011年12月15日,朱维铮最后一次走上复旦大学课堂,这也是他52年教书生涯的最后一堂课,题目是《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
10天后,朱维铮住进了医院,再也没能走出来。
以下为讲课内容节选。
我要求你们各位要学点历史,懂得一点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的区别:第一个要区别的是,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族类的概念;第二,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空间概念;第三,历史上的中国后来变成了一个文化概念,这个文化概念和统治中心是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历史上的中国,到了明清六百年,中国和首都文化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我们在讲历史上的中国,应当要弄清楚,当时自称中国的人很复杂,有一些自称中国的人是把我们统属于中华民族的一些重要的民族都排斥在外了。
比如说满洲人,它把满洲作为第一―就是把满蒙汉八旗作为第一等人,被征服的汉族、被征服的其他民族都是二三等人。
这是歧视。
比如说朝廷里面,满汉分野极其鲜明。
后来满汉分野不那么清楚了,把分野变成了一个承认不承认我的统治的问题,慈禧太后就是这样。
慈禧太后是什么人?搞不清楚;到底是不是满人的后代?也不清楚。
她是满洲八旗里汉军旗人的后代吗?也不清楚。
但这个老太婆是很厉害的,谁得罪了她,她就宰了谁。
慈禧绞杀了戊戌维新,扶植了义和团,招来了八国联军的侵略。
到了以后,她为了要保存自己,求得八国联军的原谅,要求四万万中国人,每人出一两银子替她赎罪。
这就是后来的《辛丑条约》,赔款一直到1949年解放还没有赔完。
因为连利息在里面,有9亿多两银子,所以长期用帝国主义控制着的中国海关收入做担保。
慈禧这样的一个人,还有人赞美她,说你看她晚年要改革。
我说她那是假改革,她用改革的名义来搅乱人家的思想,使自己逃脱舆论的指责,为自己继续镇压反对派制造理由。
可以讲,是慈禧和满洲皇室自己把王朝给搞完了。
但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要坚持搞革命?成就了谁?当然成就了一批新贵。
朱维铮教授获得汉堡大学荣誉哲学博士学位
作者: 王维汇[1,2]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校友;[2]汉堡大学博士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F0002-F0002页
主题词: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汉堡;哲学;Michael;评审委员会;历史学;研究生
摘要: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朱维铮教授,最近获得德国汉堡大学的荣誉哲学博士学位。
汉堡大学亚非学院于7月14日举行了授予仪式。
院长傅敏怡博(Prof.Dr.Michael Friedrich),向来自德国和欧洲多所大学的汉学家与研究生,宣布了由大学的学科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的这一决定,并宣读了由他签署的证明书。
朱维铮:“硬骨头”的思想启蒙者
朱维铮:“硬骨头”的思想启蒙者
黄薇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12(000)007
【摘要】在囚室中踱步的他,忽地想明白"我应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头脑。
"日后他多次告诉学生,自己曾是个很听话的人,但从这天起,他决定再也不用别人来替他思考2012年3月10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因肺癌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享年76岁。
噩耗传来,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黄薇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81
【相关文献】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读朱维铮《重读近代史》 [J], 丁国强
2.宋恕与《明夷待访录》--兼论朱维铮的“归功于章太炎”说 [J], 孙卫华
3.朱维铮先生与中国史学史研究 [J], 宁腾飞
4.求真是历史课堂不懈的追求r——读朱维铮的《重读近代史》 [J], 徐彬
5.朱维铮:"文化热"的理性应对者 [J], 李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语文】低调的智者朱维铮: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
【高中语文】低调的智者朱维铮: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摘要】每年的高考作文都会以一些时下社会热点或已经过时但对人有启发的素材作为命题参考素材,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低调的智者朱维铮”素材就是其中的一例。
2022年3月10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伟正在与疾病搏斗一年后76岁时留下了遗憾。
朱维正是晚清儒家经典大师孙逸让的第二个弟子。
他也是章太炎、梁启超和陈寅恪的学术继承人。
朱维正的学习世界是通过真实的学习资源和优势的结合创造的。
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研究的先驱”。
火气大、讲话不讲情面是朱维铮给外界的一个主要印象,在学术上他更加不会人云亦云,也因此得罪很多人,常遭人骂。
比如他说孔子是私生子,就一度遭到很大非议。
但朱维铮说:“历代中国尊孔,要搞清楚尊的是什么孔,提倡读经,读的是什么经。
我治中国经学史,当然仔细研究过。
很多人不懂历史,疯狂地责骂我。
真的很伤心。
"朱维铮是当今中国学术界的“异数”,但也并非是那种古板的老学究,他曾是复旦大学话剧团的台柱子,还曾是复旦大学100米短跑纪录的保持者。
学生们最难忘的是朱先生在教学上的风度和犀利,引经据典的博大,警句名言式的精深。
当然,还有他对现实始终如一的关切和大胆表达。
在2022年8月的上海书展上,病重的朱伟正来到拥挤的上海展览中心,宣传《大师》系列视频。
当时,他已经需要帮助才能登上舞台。
不过,朱伟正发表了简短的讲话。
他说:“现在我们的报纸上,大师满天飞,阿猫阿狗都可以是大师……”而对于大师的定义,朱维铮说:“大师是一位既了解过去又了解现在、既有中西知识、又有德行又有才华的专家。
他不仅是这门学科的专家,而且以卓越的洞察力、新颖的方法或智慧指出未来的方向。
许多学者都钦佩他。
这里只有一位法官,那就是历史反映受时间影响。
"2021年7月14日暨朱维铮七十华诞之际,德国汉堡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头衔。
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典礼向朱维铮的学术贡献致敬,并赞扬他为“低调的大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维铮先生的最后一课(2011年12月15日)2011年12月15日,朱维铮教授最后一次走上复旦大学课堂。
龚卫供图这是朱维铮先生整整52年教书生涯的最后一堂课,地点是复旦大学第五教学楼5301室,题目是《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复旦各个院系有200多位学生聆听了这堂课。
在历史系副主任邓志峰和姜鹏博士的陪护下,先生提前到达教学楼,走进教室时,他仍不让人搀扶,而是用了拐杖走上讲台。
授课时,先生的声音微弱,但他仍坚持讲完了这将近两小时的课程。
“就到这里!”先生讲完这最后四个字,起身退场,他仍坚持着不让学生搀扶,缓缓走进休息室。
就在先生退场时,闻讯赶来旁听并录制上海电视台《大师》节目组的所有编导都落下了眼泪。
其实了解先生病情的人多少已明白,这很可能是朱先生与大学课堂最后的道别。
十天后,朱维铮先生住进了医院,他再也没能走出来。
我要求你们各位要学点历史,懂得一点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的区别:第一个要区别的是,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族类的概念;第二,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空间概念;第三,历史上的中国后来变成了一个文化概念,这个文化概念和统治中心是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历史上的中国,到了明清六百年,中国和首都文化联系在一起。
希望你们了解这一点。
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我们在讲历史上的中国,应当要弄清楚,当时自称中国的人很复杂,有一些自称中国的人是把我们统属于中华民族的一些重要的民族都排斥在外了。
比如说满洲人,它把满洲作为第一——就是把满蒙汉八旗作为第一等人,被征服的汉族、被征服的其他民族都是二三等人。
这是歧视。
比如说朝廷里面,满汉分野极其鲜明。
到了雍正以后,大学士变成一个空名,军机大臣才是真正的执政。
但是之前的大学士、之后的军机大臣,只有到了比较晚的时候才有汉人,前面一定是满人——就是满洲人——而且一定是满洲的皇室。
过去我们不承认有满汉歧视,不承认有满汉分野。
其实过去我们称道最不讲满汉分野的康熙,在私下里讲到汉人的时候,称“那些蛮子”。
他自己的头脑里面,满汉分野非常清楚。
后来满汉分野不那么清楚了,把分野变成了一个承认不承认我的统治的问题,慈禧太后就是这样。
慈禧太后是什么人?搞不清楚;到底是不是满人的后代?也不清楚。
她是满洲八旗里汉军旗人的后代吗?也不清楚。
但这个老太婆是很厉害的,谁得罪了她,她就宰了谁。
请你们看一看我的一本小书《重读近代史》,那是写给你们各位没有耐心看长文章的人看的。
当时英国的《金融时报》要我开一个专栏,给我规定,谈中国历史,两千字一篇。
我没有办法,只好每个礼拜给他们写两千字,讲一点在我看起来中国历史上比较需要知道的事情。
《重读近代史》有一部分就是在这份报纸上发表的,另外有一部分是写好了没有发表或者后来补写的,中间有一类就是讲慈禧太后。
我后来就特别讲慈禧的改革是怎么一回事,我把慈禧的改革看作当年南宋的理学家们,讲他们在理学上和皇室的关系。
我当年把程朱学派的理学家称作王安石的“遗嘱执行人”,因为他们在政治上反王安石,但是在思想上是一致的,他们用的概念、理论都是王安石提出来的。
慈禧也一样,她绞杀了戊戌维新,扶植了义和团,招来了八国联军的侵略。
到了以后,她为了要保存自己,求得八国联军的原谅,要求四万万中国人,每人出一两银子替她赎罪。
这就是后来的《辛丑和约》,赔款一直到1949年解放还没有赔完。
因为连利息在里面,有九亿多两银子,所以长期用帝国主义控制着的中国海关收入做担保。
慈禧这样的一个人,还有人赞美她,说你看她晚年要改革。
我说她那是假改革,她用改革的名义来搅乱人家的思想,使自己逃脱舆论的指责,为自己继续镇压反对派制造理由。
好多时候,不是讲改革,就是一个改革家。
讲改革,还得有另外的东西。
谁都知道,我们中国在慈禧时代,满清王朝的腐败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程度。
比如慈禧最信任的满洲的一个亲王奕劻,他就是一个公开的大贪污分子。
谁要做官,没有几万两银子、几十万两银子送给他,你做不成。
但就是这个人,慈禧不撤他。
到以后慈禧死了,醇亲王作为摄政王当权的时候,他的政府还是要庆亲王奕劻当首相。
不要讲别的例证,就这个例证——人人都知道是最大的贪污分子、最大的腐败分子。
但是就在义和团运动起来的时候,他开始当政。
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前后后多少年?义和团是1900年,辛亥革命是1911年,这11年里面,不要说报刊公开揭露他,当时有些正直的官员弹劾他,就是搞不掉。
为什么?慈禧保他,因为慈禧需要他,没有他,慈禧贪污从哪里来?所以可以讲,是慈禧和满洲皇室自己把王朝给搞完了。
现在还有人讲,当初那些人真不该革命,本来她要改革,革命了以后,她改革不成,革命坏了事。
这是一个叫李泽厚的人,写了一本书,叫做《告别革命》,他的一个理由,我说过了。
我说你怎么告别革命?革命在哪里?你要解释。
包括戊戌变法,本身也是一场革命,包括太平天国,也是革命,我们可以批评太平天国革命本身多么糟糕,但是为什么要革命?戊戌变法,我们可以评论它变不成,但是为什么要变法?到以后辛亥革命,我们可以讲辛亥革命失败了,或者最终失败了,或者实际上失败了。
但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要坚持搞革命?成就了谁?当然成就了一批新贵。
可是革命以后,一个最大的变化——我们结束了从秦始皇以来延续了两千年的帝国体制,建立了一个叫民国的共和体制。
从那时起,谁要搞复辟帝制的话,谁就要失败。
袁世凯,本来很多人都拥护他,后来他要复辟帝制,没几个月就完蛋了。
张勋要复辟满洲的体制,把溥仪请出来再当皇帝。
1916年搞了丁酉政变,复辟清朝的帝制,更惨,延续了前后首尾12天就完了蛋。
这就证明一点,在辛亥革命以后,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谁要复辟帝制,那就会遭到全国的人——包括非常温和的人——的反对。
章太炎在清朝末年就说过了,中国人个个都有皇帝思想。
什么道理呢?当年所谓的农民造反有一句话流传得很广——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这句话的影响,我们至少可以从隋唐时代的农民起义里看出。
那些所谓的农民造反,非失败不可,有这种思想就要失败。
但是有一条,为什么要造反?还有一条,为什么一做皇帝人家就要造他的反?这就证明帝制在中国延续不下去,勉强延续到慈禧死了,慈禧死了才三年,她的帝国就完了蛋。
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开始到以后,一直到现在,正好一百年。
今年庆祝辛亥革命一百年,这一百年,中间出过皇帝吗?出过,有一个伪满洲国皇帝。
但是其他人想当皇帝,只能用别的名称。
这证明一条,辛亥革命还是要肯定的。
我讲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为什么呢?因为从鸦片战争以后,我们以夷制夷不行了。
原先他们总结出三条,我们传统的政策以夷制夷、以夷攻夷、以夷款夷,“款”就是求和的意思。
这在当年已证明是失败的。
以夷款夷——通过这个夷狄去向那个夷狄求和。
鸦片战争的时候,拼命地想拉美国向英国求和,也失败了。
最后以夷制夷制不了,因为清朝人就是以夷制夷的能手,明朝人提出以夷制夷对付满洲,满洲人当权以后,把以夷制夷变成了以明制明,用明朝人来治理明朝人。
征服了南方以后,只要南方人不反对我,我不妨碍你去尊孔。
康熙的政策有他的一套,你只要服从我的统治,你的信仰和文化基本上都在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我允许你存在。
这是过去明朝做不到的,明朝人没有办法,最后只能学秦朝人。
我也承认长城是个奇迹,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它当年是怎么弄出来的。
所以我说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基本上就是统治的民族——或者统治的家族——自居为华夏,把其他的边疆族都叫做夷狄或者四夷或者诸夷。
这种做法,影响到以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本来是夷夏之变,最主要是中国内部的问题。
现在我说中国的范畴。
我在第一节课已经讲了,我所讲的中国的范畴,就是指1911年还存在的中国的范畴。
其实按照谭其骧先生的意见——他认为历史上的中国应当以康熙时代大清帝国的统治范畴,作为历史上中国的范畴。
当然这一条,据说当时牵涉到政治问题。
谭先生去世前感到遗憾,他说我是搞历史的,结果我在画中国历史的地图上,不能够如实地反映历史,这是他很伤心的一条。
我们现在看历史上中国与世界,要了解历史上的所谓夷狄和诸夏的历史,要了解历史上夷夏之变的过程。
到了近代以后,起了一个大变化,就是林则徐提出以夷制夷,他前面加了几个字——“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夷人的长处,反过来对付他们。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鸦片战争前就已经发现,欧洲遥远的夷狄那么强大。
派了几十条船,英国第一次鸦片战争,侵略的军队真正能打仗的才几千人,就打遍了中国的万里海疆。
所以不得不承认一条,人家比我们行,所以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是到了后来,清朝就是不肯承认,说你技术比我好,所以要讲中体西用,我的那套体制、我的那套思维方式、我的那套意识形态都比你高明,叫中体。
你的技术,我可以拿来用,就叫西用。
李泽厚又改了一下,说我们要倒过来,变成西体中用。
现在看来,我们要认识中国、要认识世界,恐怕有几条要防止:第一,我们不要把自己变成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其实这还不是中华民族主义者,而是大汉族主义者;第二,恐怕我们眼睛要向内,最主要的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眼睛要朝内,解决了中国的问题,才能解决历史上会“积弱”的东西;第三,恐怕我们在观念上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今天我就讲了一点很简单的意见,简单的意见就是,我们现在的许多认知,对中国与世界的认知,其实停留在孔夫子的时代。
有的时候,连林则徐、连李鸿章他们的认知都没有达到。
李鸿章至少还知道,光是中体西用不行,他也知道要学点西方的东西。
我们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非常狭隘的人物,把自己变成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人家一批评,我们就跟着跳起来。
孟子老早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但我希望你们各位还是要思考,多思考一点中国自身的问题。
当然我们要比较,但是这个比较不要有那么多的偏见。
我并不崇拜美国,我去了美国好多趟,我老是批评他们,我尤其不佩服他们的汉学、他们的中国学。
并不是我比他们高明,而是我认为他们比我太不高明。
我也去过欧洲很多趟,我也以为它有它的长处,我们没有学它的长处,我们整天在讲它的短处。
而你们各位光看网上的宣传,自己把自己的头脑变得非常狭隘。
我还是赞成鲁迅的话,“批评必须好处说好,坏处说坏”。
人家是好的,你要承认,人家不好的,你可以批评,但是你自己呢?你自己不好的地方,你要承认。
比如说我们的观念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历史上的夷夏之变的认知来比较一下,我们有多少跳出当年非常狭隘的观念?这个学期的课就到这里,有一点,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讲的时候,都开了一点参考书,希望你们看。
我想将来你们每个人做作业,都根据参考书自己选一个题目,做一个作业。
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