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政治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第4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4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2024---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周第学时教案计划授课时间:2024年月日实际授课时间:2024年月日专业:班级:科目:《哲学》(新教材)课时:2课时授课地点:授课形式:讲授参考教材:第5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2、能力目标: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3、情感目标: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教学重点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难点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学情分析1.中职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不高,对德育课学习热情不高,这给上课带来一定难度。

他们有的是非不分,有时也很叛逆。

这就要求正确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做人。

在上了一个星期的高二年级后,我发现学生整体素质比较普通,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如何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是我目前来说最需要做的。

2.结合有的班级都是女孩子,有的班级都是男孩子,去边学习氛围不高的情况下,我会将更多有趣的,当下青少年热衷的实例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不是一味“埋头学习”让他们做真正的课堂主人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每个孩子都能够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哲学与人生这门学科,本身理论性较强,让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本章节应当结合相应案例,相应视频进行学习,方可达成教学目标。

在本次教学中,为使学生听理论性较强课程更感兴趣,加入了大量视频分析环节。

2.教学措施和方法。

倡导启发式教学,采取合作探究、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客观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人生实际出发,通过知识学习与案例分析,融入学生所需要的哲学与人生知识。

包括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小组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活动、知识竞赛等,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并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等。

高中思想政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5)》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5)》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温故知新:通过关键词对上节课知识进行回顾,从而引出这节课与上节课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体系。

二、导入新课:熟知教学目标,从宏观上掌握本节课知识点。

播放视频《百年回眸》,通过各时期的照片掌握我国发展的历史,从东亚病夫到世界强国,中国用实力向我们展现了发展的历程。

三、新课讲授:(1)在中国发展史中截取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思考:共产党为什么可以用小米加步枪打败敌人?学生: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符合新事物的规律和趋势。

带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开始自主探究一,完成表格新旧事物的含义需要学生自主完成通过视频中的图片,让学生明白不能通过事物的形式、时间、力量来判断新旧事物,从而引出判断标准: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趋势。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1、优势;2、趋势。

通过关键词,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点。

总结归纳:事物前途是光明的(2)自主探究二:我们要实现光明的前途,是不是一帆风顺的?播放视频《那年花开月正圆》片段,通过视频可以更加直观的让学生明白道路曲折的原因。

(3)如果我们把两个探究的结论综合起来,不难发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播放图片:中国入世——13 年的谈判;韩朝首脑会谈——11 年的等待。

一看就知道:随堂练习(4)播放图片《荀子劝学》,思考:跬步、小流与千里、江海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不显著的变化与根本性质的变化完成自主探究三: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在完成区别时,通过图片:水的变化,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什么是量变与质变,以及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性质的变化。

在讲解质变的时候还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通过动态图:苹果腐烂的过程,让学生更为直观了解到,质变有前进上升的,也有消极落后的,只有前进上升的才能被叫做发展。

在讲解二者的联系时,引用漫画,让学生感受从一个到整体的变化。

其中,量变必须要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引出“适度原则”。

通过新旧三步走,让学生体会阶段性的量变和质变,以及新质基础上的量变。

高中政治必修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一:宁夏夏进乳业公司的变化
观察图片讨论:夏进公司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哲学观点?
提高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
新课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吴忠市依托地域优势,发展势头强劲,但繁荣的背后却是“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即:高污染、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瓶颈!
人生感悟: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学生阅读材料
学生读书并结合材料,四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
1、你对以上观点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2、我市经济的发展态势给我们揭示了怎样的哲学道理?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教材内容,交流:
不足:事例较多,若能更好的连贯一致,则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个
人介绍
省份:宁夏回族自治区学校: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回民中学
姓名:蔡金兵职称:中学高级教师
邮箱:caijinbing123@
通讯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回民中学政治组
蔡金兵,男,中共党员,1994年7月参加工作,长期从事政治教学研究工作,现任高二年级政治备课组长。多篇论文在国家级、自治区级、地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高中政治必修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姓名:蔡金兵
工作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回民中学
课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课时数
1课时
教案背景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

高中思想政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0)》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0)》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规定为:一.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和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

因此本节课框题设二个目:(1)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2)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比较新旧事物、理解并准确表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2) 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3) 理解并准确表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对事物发展方向前进性、道路曲折性及发展两种状态的学习,提高能力。

(2)提高学生处理理想与挫折、目标与过程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2) 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一方面要脚踏实地,同时又要善于抓住机遇的良好习惯。

设计思路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遵循《课程标准》从对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导入导入到情景分析又回到情景回归的教材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探讨“活动探究”问题、归纳和总结哲理观点,联系实际运用典型事例来分析蕴涵哲理观点,运用故事、讨论等具体的事例,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景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学情分析学生初步认识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哲学基本观点,带着好奇来学习。

因此,对这些问题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和辩证思维能力较差,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综合应用教材资源,从而是学生更容易理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

【教学难点】1. 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2.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高二政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优秀教案

高二政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优秀教案

高二政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优秀教案(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

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课堂探究:(1)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2)如果让你改动这幅画,你会怎样做?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1)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筌之所以无法改动此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挟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幅画。

一旦改动,则失去了其整体的功能。

(2)不改。

因为整体与部分又是辩证统一的。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又是相互作用的。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相互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

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二是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

特别是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整体与部分还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探究提示: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部分是整体的部分。

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手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一旦离开人这个整体,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了。

课堂练习: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呜?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B.系统和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C.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D.整体功能总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答案:C解析:作为包含关系选择题,D项说法有误,应排除。

高中政治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优秀教案(2)

高中政治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优秀教案(2)

高中政治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优秀教案(2)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请同学们看书第46页"议一议":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

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

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1992年9月18日,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

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反而被正法。

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们被依法处决。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联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虚假“联系”?(学生举例议论,教师进一步引入。

)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这种主观臆造联系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大量无视客观联系、甚至破坏客观联系的现象。

如:有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借破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

(可请学生举例,教师也可介绍一些典型事例:淮河污染、黄河断流、国土荒漠化等,还可放中央电视台2台播放的"千秋万代话资源"节目。

)上述这些事例都是人为地破坏自然资源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结果必然又危及人类。

这就是无视事物的普遍联系所造成的恶果。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2.强调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以及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提高理论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作业布置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八单元第二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理解发展的含义、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2.掌握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提高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教材和时事政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文字表述要清晰、逻辑性强,体现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发展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前。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时事政治,选择一个热点问题,如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改革等,运用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并撰写一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某一领域,如经济、科技、文化等,运用发展的观点,提出一个创新性建议,并阐述其理由。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发展的基本概念、原因和动力等基础知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实际运用能力有待提高。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他们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热情,但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观点偏颇、论证不充分等问题,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情,结合其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最新-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政治教学教案 精品

最新-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政治教学教案 精品

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政治教学教案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具体要求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3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4规律的概念。

导入新课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观点,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板书请同学们先读一下这一课的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先从总体上了解一下本课的基内容。

学生阅读后,教师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辅助板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第一框的内容——普遍联系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也是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弄明白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他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第一节坚持联系的观点板书一、事物是普通联系的板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高一地理课上学过的知识,然后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农业区禁止捕杀青蛙?林业区禁止捕杀狐狸?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自己制作的投影片或小黑板"庄稼--蝗虫--青蛙--蛇--鹰"之间的食物链,说明动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事物的变化必然对另一事物发生影响,某种动植物的兴衰往往会使其他动植物呈现出相应的兴衰变化。

高中思想政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8.2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规定为:(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和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

(2)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

本节课框题设二个目:二、教学目标:1、识记理解运用新旧事物的含义2、衡量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新事物为什么能够战胜旧事物?3、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来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在前进中出现的困难以及人生道路的曲折4、学会运用量变、质变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难点: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四、学情分析:学生此前已学过唯物论的基本知识,和辩证法部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课,本课作为前一节课的方法论,学生学习本课有一定的延续性。

此部分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学习将有一定的兴趣;发展的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对美术班班学生特别是世界观、方法论、哲学的关系搞不清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上有一定难度。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思想认识内化,情感升华。

五、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探讨“活动探究”问题、归纳和总结哲理观点,联系实际,运用典型事例来分析蕴涵哲理观点,运用故事、做实验、讨论等具体的事例,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景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高二政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高二政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要认识和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看做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认识和明确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要认识和理解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能力方面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觉悟方面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习,树立战略意识。

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框的重点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三点要求。

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使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难点“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回顾提问: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是什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变化发展的反面是什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世界)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下面看故事体会导入新课: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自幼从军,没有文化,常常闹出笑话。

吴主孙权常常劝他学习。

鲁肃当上都督以后,仍认为吕蒙不过是一介武夫,有点儿瞧不起他。

有一次,在与吕蒙的辩论中,甘拜下风。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吕蒙由没文化到有学问说明了什么?鲁肃怎样才能避免尴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教师归纳)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人和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道理。

讲授新课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学生翻书浏览,了解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学生齐声朗诵三句话)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都是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过程。

可以说,事物就是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高二政治必修3坚持发展的观点教案

让学生认识到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高二政治必修3坚持发展的观点教案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来为大家讲一下关于《高二政治必修3》中的一节课——《坚持发展的观点》。

这节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发展是每个国家的中心任务,也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这节课中,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因为只有了解这些问题和矛盾,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发展的内在矛盾。

发展是一种内在的矛盾,因为发展需要资源,而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保和节能,那么他们可能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更多的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发展的内在矛盾,进行全面协调的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

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教育不公等。

例如,现在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同时,我们的教育体系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学校分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这些问题会影响学生的未来。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们需要启发学生对未来的思考与探索。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世界的变化,我们面临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

比如,未来的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我们需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这堂课的核心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各种社会问题,启发学生对未来的思考与探索。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的发展,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谢谢大家!。

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人教必修4)

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人教必修4)
二、学情分析
在高二政治教学中,学生对发展观的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往往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上,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章节的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在认知发展方面: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发展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如何运用发展观分析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2.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充满好奇和热情,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我国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这些问题。
3.学生在能力与方法方面: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局限于表面现象,难以深入挖掘问题本质。此外,学生在合作探究、表达观点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4.学生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程度不一,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人教必修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发展的概念,认识到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中的一种前进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是客观世界永恒的主题。
2.使学生掌握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能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待我国及世界的发展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3.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如此重要?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发展的概念、特点及发展观的内涵,强调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是客观世界的永恒主题。
2.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发展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应用,举例说明如何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案例
(二)
马车与火车赛跑
师:依据背景材料预设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回答。
生:探究解决问题。展示、质疑
补充。
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知识点小结
原理(世界观):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苦干”的精神,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
教学重点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教学过程
流程
活动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观看中美贸易战“美国对中兴下达
7年禁令”视频
师:播放视频生:表达感想
创设情境,为进入主题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
问题导学
合作探究

结合导入的时政背景;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发展我国的芯片产业?
生:小组合作探究,表达
讨论成果;
师:总结概括点拨答案。
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和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做题能力
课堂小结
知识体系展示
布置作业
合作探究答案梳理,练习案习题。
变与发展的关系
知识点小结
原理(世界观)+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要求我们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实现事物的飞越。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

中职哲学与人生教案: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全2课时)

中职哲学与人生教案: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全2课时)
从哲学上看,生命的进化过程和我国舟几天事业的进展历程有什么共同之处?
1.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发展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纵观历史进程,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国家进人了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在一种社会形态内部,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也是不断发展的。
不要消极悲观、 畏难退缩、自暴自弃,而要冷静思考、善于反思,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应对挫折,从而度过逆境,迎来顺境。
三、思导行
顺境出人才。
逆境出人才。
运用所学哲学原理,谈谈你对上述两种观点的看法。结合生活和专业学习中的经历,谈谈如何对待顺境与逆境,并组织班级辩论会或讨论会进行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制定“顺境五戒”“逆境五戒”,提醒自己在顺境、逆境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并和同学交流分享。
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1教案
编号:
备课组别
政治组
课程名称
哲学与人生
所在
年级
主备
教师
授课教师
授课系部
授课班级
授课
日期
课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3、理解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须战胜旧事
要抓住时机,实现质的飞跃。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物的飞跃。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在人生发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攀登人生的新高度。

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教学目标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具体要求教学重点(l)联系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3)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4)规律的概念。

导入新课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观点,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板书)请同学们先读一下这一课的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先从总体上了解一下本课的基内容。

(学生阅读后,教师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辅助板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第一框的内容——普遍联系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也是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弄明白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他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第一节坚持联系的观点(板书)一、事物是普通联系的(板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高一地理课上学过的知识,然后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农业区禁止捕杀青蛙?林业区禁止捕杀狐狸?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自己制作的投影片或小黑板"庄稼--蝗虫--青蛙--蛇--鹰"之间的食物链,说明动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事物的变化必然对另一事物发生影响,某种动植物的兴衰往往会使其他动植物呈现出相应的兴衰变化。

高二政治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教案 人教版

高二政治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教案 人教版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一、高考考点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发展观。

二、知识结构三、重点、难点剖析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①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一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些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与它的周围事物相联系,而这些周围的事物又与其周围的事物相联系。

这样,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纵横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割断横的方面的左邻右舍的联系,也无法割断纵的方面的古往今来的联系。

(4)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1)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①因果联系的含义: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②因果联系的特点: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③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区别: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政治教学教案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具体要求教学重点(l)联系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3)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4)规律的概念。

导入新课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观点,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板书)请同学们先读一下这一课的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先从总体上了解一下本课的基内容。

(学生阅读后,教师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辅助板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第一框的内容――普遍联系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也是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弄明白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他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第一节坚持联系的观点(板书)一、事物是普通联系的(板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高一地理课上学过的知识,然后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农业区禁止捕杀青蛙?林业区禁止捕杀狐狸?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自己制作的投影片或小黑板"庄稼--蝗虫--青蛙--蛇--鹰"之间的食物链,说明动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事物的变化必然对另一事物发生影响,某种动植物的兴衰往往会使其他动植物呈现出相应的兴衰变化。

(教师归纳。

)以上的事例告诉我们,每个生态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每个因素都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其它因素。

而自然界又是由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可见,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呈现着极其复杂的关系。

所以,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既包括事物内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内部联系),也包括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外部联系)。

1.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问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板书)(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43页至第44页第2自然段,以巩固和加深对联系含义的理解)提问:有没有一个事物同任何事物都毫无联系、而绝对孤立存在着?(可问学生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我们找不到一个事物是与周围任何事物没有联系的事物,这恰恰证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万事方物中都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这个重点问题,课本上运用了大量的事例,详细地为我们分析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首先了解并回答课本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对联系的普遍性进行论证的?(阅读第44页第3自然段至第46页第l自然段。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对事物联系普遍性的论证,课本是从三个方面、两个角度来进行的。

三个方面,即:事物的内部、外部、整个世界,两个角度,即: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

下面请第一组同学从正面论证第一个方面,即: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请第二组同学从反面论证第一个方面。

(提示:引用实例,表明每一事物都是由内部各要素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

反面印证即:通过事例说明如果没有内部联系,事物就不能构成有机整体。

)请第三、四组同学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第二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提示:描述某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具体联系,横向联系或纵向联系。

如:第45页小栏目"想一想","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诗句讲述的就是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

反面印证即:通过事例说朗一事物失去了与周围事物的联系,该事物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同样,请第五、六组同学也分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第三个方面,即: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提示:哲学讲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三个方面。

反面印证即;通过事例说明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同学讨论,教师提出要求:必须引用实例进行分析论证,引用一些古诗、成语、歌谣、谚语进行分析也可以。

)(教师最后归纳。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使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联系的普遍性有了清楚的认识,即: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板书)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板书)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板书)(以上作法,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的信服程度和理解深度。

)总之,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那么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强加给事物的呢?人想有怎样的联系就会有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不是的。

因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请同学们看书第46页"议一议":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

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

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1992年9月18日,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

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反而被正法。

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们被依法处决。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联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虚假“联系”?(学生举例议论,教师进一步引入。

)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这种主观臆造联系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大量无视客观联系、甚至破坏客观联系的现象。

如:有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借破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

(可请学生举例,教师也可介绍一些典型事例:淮河污染、黄河断流、国土荒漠化等,还可放中央电视台2台播放的"千秋万代话资源"节目。

)公务员之家:上述这些事例都是人为地破坏自然资源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结果必然又危及人类。

这就是无视事物的普遍联系所造成的恶果。

武汉市三大湖泊之一的墨水湖,80年代以前,这里湖水清澈见底,鱼类丰富,环境优美。

其后,随着工业及生活废水的大量排入,湖区污染日趋严重,湖水臭气熏人。

甲鱼、鲫鱼、蚌类等水生动物早因无法生存而绝迹。

1997年5月6日这一天,5o多万公斤死鱼茫茫一片地漂浮在污染严重、呈墨绿色的湖水中。

死鱼的第二天,武汉环保部门调查的初步结论是:湖水长期受到污染,以及此间天气气温高,是导致死鱼的主要原因。

据环保监测人员介绍,在1997年4月22日和5月78两次对墨水湖监测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水中溶解氧从每升796毫克下降至每升3.65毫克;湖水透明度从42厘米降至32厘米,已极不利于鱼类的生存。

环境的破坏已殃及鱼类,给人类以警告。

(又如:淮河污染最严重的蚌埠市,居民居然只能靠买矿泉水煮饭了。

)这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告诉我们,由于人们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而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自觉的保护环境。

我们必须牢记,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教师一边归纳一边让学生看书第46页这一段。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凭空“创造”一种联系强加给客观的事物,也不能任意“消灭”事物之间所固有的联系。

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不是。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又一个问题: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板书)例如:书上例举的京九铁路、计算机网络的事例。

又如:“天文学家提出第四环境概念,并据此将使太阳活动预报日常化。

在天文学家看来,海洋、陆地和大气层是与地球生命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三大环境因素.而地球高层大气(10O一200公里之外)的太阳系空间,可称之为人类活动的第四环境。

其中,对人类生活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太阳活动。

第四环境首先对现代高科技产生影响。

比如太阳活动产生的各种辐射和粒子会损伤宇宙飞船和人造卫星的各种电子器件,降低其使用寿命,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把祝福化作清风,吹落一地的花瓣,每一片花瓣,都融入我深深的思念,每一天的关怀,每一声的问候,都是我在祝你拥有绚丽多彩,快乐幸福的每一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