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的对立——《清兵卫和葫芦》人物赏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清兵卫与葫芦 课文分析
清兵卫与葫芦课文分析这是一篇思想深刻、描写细致的短篇小说。
主人公清兵卫的命运令人同情,前途令人担忧;家长的武断专制、扼杀个性的做法更令人气愤。
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将——1.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注重发展自己的个性。
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
1910年,与有岛武郎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对当时主X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X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所瞩目。
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
作者从此进人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1917)相继问世。
从1921年开始,他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
这是他的代表作,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苦闷的思想道路上的探索历程。
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
为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
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意的眼睛。
他后期的作品还有《万历红瓷瓶》(1933)、《台风》(1934)、《早春的旅行》(1941)、《寂寞的一生》(1941)以及战后创作的《灰色的月亮》和《被腐蚀的友情》等。
二、相关知识1.白桦派——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由以文艺刊物《白桦》(创刊于1910年)为中心的作家与美术家组成。
《清兵卫与葫芦》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兵卫与葫芦(日)志贺直哉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
自从发生了这件事此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
过了不久,他又有了取代葫芦的东西,那即是绘画,此刻他正热中着绘画 ,, 清兵卫经常买了葫芦来玩,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
他可以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取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
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洁净了,而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断地把表面擦亮。
他关于这喜好异样专心。
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内心依旧想着葫芦,突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
“这葫芦真好!”内心这么想着,再认真一看,连自己也惊讶了。
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小巷里去了。
清兵卫感觉可笑,就高声地笑了起来,跑过了半条街,仍是不由得地笑。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日学校里下学回来,他也不跟其他孩子一同玩,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
一到夜晚,就坐在起居室里整理葫芦;整理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而后去睡觉。
次日清晨起来,马上又翻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很多水珠。
他永久不倦地看着,看过以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旭日的檐廊下,而后上学校去。
他关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爱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
并且他全部的大略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时的东西。
“一个儿童子,却喜爱这类玩意,, ”他爸爸很不快乐地看了眼说。
一位来探望他做木工的爸爸的客人说:“阿清,这些其实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异点的来呀。
” “这样的好呀。
”清兵卫不过这样回答了一句。
有一天,清兵卫走事后街,看见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马上说:“让我看一看。
”此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一般的,他却喜爱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看你是个小哥儿,就廉价点算一毛钱吧。
”“好,你别卖给他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
《清兵卫和葫芦》人物赏析(2)
《清兵卫和葫芦》人物赏析(2)《清兵卫和葫芦》人物赏析其次,作者通过几件小事就栩栩如一生地描写出热衷收集葫芦的清兵卫。
看到柜台后的光头也不仅感叹“多么漂亮的葫芦啊!”。
到任何一家商店首先问有没有葫芦。
从学校回家的路上,也不和其他孩子玩,而是一个人在街上到处搜集葫芦。
在搜集过程中,清兵卫不是象其他人那样为了金钱而搜集古葫芦,而是对葫芦的外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对葫芦的保存方法也有一套独特的方法——每日擦拭。
由于这样的热衷势必影响了学习。
影响了与其他人的正常交往,所以父亲就认为他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将来没有出息,最后以老师来家访告状为因由,将儿子搜集的葫芦全部砸碎了。
作者没有直接写出父子谁对谁错,而是通过老师没收的那个上品葫芦随后送给了学校的.杂役,最后几经转手卖了一个天价,来肯定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也有其正确性。
而对父亲没有一个批评字词,只是不经意地刻画父亲对孩子不问缘由,不问青红皂白的那分独断、专横,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在父权日益渐弱的当今仍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
《清兵卫与壶卢》这篇短篇小说以简洁凝炼的文笔写出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问的不对等,即身份、地位、人格的不对等,也写出了作者因这些不对等而产生出的苦恼,表明了作者对皇权、父权、夫权的明确立场,这是志贺直哉心境式短篇小说很具有代表性的佳作。
志贺直哉在白桦派作家中是颇具特色的。
他早年受到的儒家思想教育,规范着他的思想倾向,作品中深厚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伦理自觉,尤其那深沉典雅的心境和清淡含蓄的深蕴,都具有东方色彩,其作品中无一不蕴含着传统文化的韵致。
同时,他对人性作深邃的观察,对于庸俗与虚伪有惊人的敏感与强烈的憎恶,他具有理想主义的热情,主张善比单纯的美更美,他举起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旗帜,要求充分地发展个性和自由地表现自我。
他把东方的禅学与西方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等调和得恰倒好处。
作为白桦派的代表作家,志贺直哉与武者小路都主张人道主义,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清兵卫与葫芦》解析
许多图样,这年小瓦特才刚好6岁
整,客人吃惊地說:“这孩子真了不
英国瓦特创造了
起!"
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
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 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 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
你很优秀,真的!
——妈妈,我 想要跳到月亮 上去。
——好啊,不 过一定要记得 回来喔。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 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 姆斯特朗
关于“父亲” 教员的家访让清兵卫紧张害怕后又“透了一口大
气”,但葫芦最终还是没有逃过父亲的魔爪。我们来 看看父亲在得知情况后的所作所为。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看出清兵卫的父 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如何?你觉得他的父 亲爱不爱他?为什么?
从父亲的言行中可以感受到父亲的骂、揍,是希望 孩子“有出息”。但是因为粗暴、自以为是,不理解孩 子的童心童趣,以为清兵卫的痴迷葫芦只是贪玩,毫无 意义。他非要按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儿子,而不懂得尊重 孩子的个性。
再举例: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第2、5段和第4、6段其
实是有承接关系的。作者把最基本的信息放在最前面,
然后写如何收拾葫芦,随后跟一段最有趣、最生动的信 息(第3段),紧随其后,把看葫芦的信息加以拓展, 但是并不说完,而是另起一段详细交代清兵卫收拾葫芦, 对前面说他收拾葫芦的第2段进行补充,然后才以“大 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来对前面的信 息做个收束。不枝不蔓,却又有所摇摆。
老师家长和社会: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 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正确 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 健康成长。
张扬个性 尊重他人 学会沟通 永不放弃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
《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
《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清兵卫与葫芦》是一本让人充满感慨的小说。
通过讲述清兵卫与葫芦这对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好朋友的故事,作者深入揭示了成长的意义、友情的力量以及人性的善恶。
小说以一个虚构的古代故事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一个叫清兵卫的贫穷少年和一个叫葫芦的聪明狡猾的葫芦娃之间的一系列故事和冒险。
他们相互帮助,不畏艰险,最终战胜了邪恶的势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首先,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成长的意义。
在故事开始的时候,清兵卫是一个懦弱而没有自信的少年。
正是在与葫芦的冒险中,他逐渐变得勇敢起来。
他学会了冒险,面对恐惧,处理问题,最重要的是,他学会了信任自己。
通过这些经历,清兵卫不仅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自信,也意识到了成长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勇气。
其次,这本书强调了友情的力量。
清兵卫和葫芦之间的友谊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尽管他们性格迥异,葫芦聪明而狡猾,清兵卫善良而胆怯,但他们在困境中互相扶持、互相支持。
葫芦为了帮助清兵卫不惜冒险,清兵卫也能为了葫芦付出所有。
他们的友谊不仅让他们共同面对困难,也让他们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定。
最后,这本书探讨了人性的善恶。
在故事中,除了清兵卫和葫芦这两个主要角色外,还有许多其他人物。
有些人表现出善良和正直,而有些人则展示出邪恶和欺骗。
这给读者带来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虽然有些人被金钱和权力蒙蔽了眼睛,变得自私而残忍,但仍有人保持着善良和正义的本性。
通过这些角色的对比,我们看到了善良和邪恶之间永恒的斗争,以及善良和正义的力量。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给人以快乐和欢乐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成长、友情和人性的思考。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纷争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勇气和智慧去面对困难,需要信任和支持的友谊来帮助我们度过难关,需要保持善良和正义的本性去战胜邪恶。
《清兵卫与葫芦》不仅是故事,更是一堂真正的人生课堂。
《清兵卫与葫芦》
教员
冷漠无情
教员对于清兵卫的爱好表现出冷漠无情的态度,他无法理解清兵卫的热情和天赋,对他的葫芦收藏毫 无兴趣。
权威专制
教员在课堂上对清兵卫进行嘲讽和打击,展现出权威和专制的性格特点。
04
艺术特色与风格
艺术特色
独特的叙事手法
故事以一个普通小男孩清兵卫为主角,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世界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还引发了人们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和思考。
05
影响与评价
影响
01
文学价值
《清兵卫与葫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 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主人公清兵卫对 葫芦的热爱和追求,作品具有较高的 文学价值。
02
传播效果
《清兵卫与葫芦》作为一部短篇小说 ,传播广泛,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了 作者的作品和创作风格。
03
启示作用
小说中清兵卫因被迫放弃葫芦而失去 了童年的快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 启示,即应该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兴趣 和爱好。
对现实的思考
教育启示
社会观念
艺术价值
我认为这个故事对我们现在的 教育有很大的启示。它告诉我 们,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 和天赋,而不是一味地将他们 引导到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向上 。
故事中的教员代表了一种社会 观念,那就是对不同个体的压 制和抹杀。这种观念在现实中 仍然存在,我们需要警惕并努 力改变这种状况。
细腻的心理描写
作者通过清兵卫的内心独白和与其他角色的对话,深入揭示了他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 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清兵卫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鲜明的角色塑造
故事中的角色形象鲜明,个性独特。无论是清兵卫、他的父母、老师还是葫芦匠,都有自 己独特的语言、行为和性格特点。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冲突,进一步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
《外国小说欣赏》之《清兵卫与葫芦》
扼杀的可能之门。
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与父亲沟通?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你会怎样对待孩子的喜好?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老师,你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 你们有什么兴趣爱好?受到了怎样的对待?你们希望父母和
可以删去, 且不可删去, 件及以上的
不影响主线 否则影响情 事。
故事。
节完整性
哪些文字体现出清兵卫“热衷于葫芦”?
➢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 细节描写:把老头子的秃脑袋错看成葫芦。
情节“摇摆”
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 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 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 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 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来自节发展开端: 痴迷葫芦
发展: 没收葫芦
倒
高潮: 砸碎葫芦 葫芦卖出高价
叙
结局: 改变爱好
小说的叙述顺序
顺叙
倒叙
插 叙 补叙|追叙 平叙|分叙
按时间顺序 记叙。
把结局或后 面其他情节 提前叙述。
中断主线叙 用一小段话 记叙同一时
述,插入其 对前文进行 间、不同地
他相关片段。 补充介绍, 点发生的两
清兵卫 与 葫芦
【日本】志贺直哉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有一次母亲带他到 郊外去游玩,别的亲友家的孩子,有的爬山, 有的游泳,惟独爱因斯坦一人默默地坐在河 边,凝视着湖面。这时,亲友们不安地问爱 因斯坦的母亲:“您的孩子是不是神经有毛 病啊?还不趁早带他去医院检查检查?”母 亲说:“我的小爱因斯坦没有任何毛病,他 不是发呆,而是在沉思。”
清兵卫与葫芦的读后感
清兵卫与葫芦的读后感《清兵卫与葫芦》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和勇气的故事。
通过主人公清兵卫和他的朋友葫芦之间的友情,以及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毅力,让人深受感动。
清兵卫是一个孤儿,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他从小就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的态度。
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遇到了葫芦,从此两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葫芦是一个开朗、乐观的男孩,他总是能给清兵卫带来快乐和勇气。
两人在一起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共同面对。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揪心。
清兵卫和葫芦在生活中遭遇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他们从未放弃。
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坚持自己的梦想,如何珍惜友情。
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需要学习的品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
清兵卫和葫芦的形象鲜明而丰满,他们的性格各异,但又互补。
清兵卫坚毅、勇敢,葫芦开朗、乐观,两人在一起就像是一对完美的搭档。
他们的友情让人感动,他们的勇气和毅力更是让人敬佩。
通过这本小说,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友情的伟大和珍贵,也可以学到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友情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力量和勇气。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学会像清兵卫和葫芦一样,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相互扶持,共同面对。
总的来说,《清兵卫与葫芦》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小说,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的伟大和勇气的重要。
通过主人公们的成长和奋斗,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和感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受益,感受到友情的温暖和勇气的力量。
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
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清兵卫与葫芦是一部极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作品,作者王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刻画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这部小说以其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深深地触动了我。
小说中的主人公清兵卫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年轻人,他在家乡的乡村里长大,一直以来都对自己的家乡和家人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在小说中,清兵卫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正义的追求。
他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深受启发。
另一位主人公葫芦则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女性形象,她在小说中展现了自己的坚强和独立,成为了清兵卫生活中的重要支持者和伙伴。
葫芦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勇敢和坚强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女性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情节曲折,充满了悬念和惊喜,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作者王蒙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丰富。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命运,他们在生活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清兵卫与葫芦是一部充满了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深深地触动了我。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小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丰富,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感受其中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
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清兵卫与葫芦》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古华。
这部小说以清朝末年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清兵卫和一个葫芦的故事。
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元素,同时也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浓厚的中国风情。
清兵卫是一个典型的清朝官兵,忠诚、勇敢、有担当。
他在小说中的形象非常饱满,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
他对国家、家庭和朋友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守护家国,他不惜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
清兵卫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坚韧、勇敢和忠诚让人敬佩。
而葫芦则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机智的小孩,他在故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葫芦的聪明和勇敢为清兵卫解决了许多困难,同时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乐趣和情趣。
葫芦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机智和善良让人喜爱。
整个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作者通过清兵卫和葫芦的冒险经历,展现了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和民族精神。
故事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元素,描绘了清朝末年的政治动荡、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
同时也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浓厚的中国风情。
通过阅读《清兵卫与葫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让人回味无穷。
同时,故事中的一些情节和台词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清兵卫的“忠义”、“忠心耿耿”等台词,葫芦的“机智”、“勇敢”等形象。
通过阅读《清兵卫与葫芦》,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清兵卫和葫芦的形象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他们忠诚、勇敢、聪明、善良,这些都是中国人民传统美德的体现。
同时,他们为了守护家国、保护人民,不惜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这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通过阅读《清兵卫与葫芦》,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故事中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打白骨精》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
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清兵卫与葫芦》是中国知名作家贾平凹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清兵卫和葫芦之间的故事,探讨了人性、命运和生活的意义。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深受读者喜爱。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启发,对于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清兵卫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年轻人,他在小说中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家人和朋友的爱和责任。
他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善良和勇气,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有坚持正义、勇敢面对,我们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另一方面,葫芦这个角色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他是一个看似平凡,实际上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生活的追求和对世界的好奇的人。
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让我深受感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葫芦一样,对待生活充满热情,对知识充满好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更多的价值。
通过这部小说,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清兵卫与葫芦》,我受益匪浅。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真实,也让我对待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提高自己,我一定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也会像清兵卫和葫芦一样,对待生活充满热情,对待世界充满好奇,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九年级语文上册 8 清兵卫与葫芦课文分析
清兵卫与葫芦一、精巧的结构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
这一流派的作家不满当时的自然主义与唯美主义风气,主张尊重自由的个性。
这篇小说就体现了这一主张。
小说采取倒叙的手法,开头便交待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衷绘画了。
那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自己曾那样热衷的葫芦呢?小说留下了悬念。
这个开头与小说结尾遥相呼应,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从第二段开始,到“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
”是第二部分。
这部分主要写清兵卫如何痴迷地喜爱着葫芦。
第二段写清兵卫制作葫芦方法别具一格,点出了清兵卫对此道的痴迷。
然后写他由于对葫芦太痴迷,以致错把老头子的秃脑袋看成了葫芦。
他每天都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天到晚除了上学吃饭,时间几乎都花在葫芦身上。
这部分极力描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更是加深了读者的疑问,既然这么喜欢葫芦为什么又放弃了这个爱好呢?这是为下文张本。
从“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到“清兵卫沉默了”是第三部分,写出了清兵卫独立的个性。
清兵卫只喜欢形状周正的平常葫芦,这受到家里的客人及父亲的批评。
大人们喜欢奇特点的,但清兵卫却只认为“这样的好啊”,淡淡的一句话,写出了他的执拗,甚至懒得去反驳大人们的偏见。
当客人与父亲津津有味地说起那个有名的马琴葫芦时,他则直爽地说“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
”这句话招来了父亲的呵斥,他则以沉默表示自己的执拗。
从“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到“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商,价钱是六百块”,是第四部分,这部分写的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清兵卫在后街发现了一只葫芦,异常兴奋,跑回家拿钱把葫芦买下。
平时清兵卫天天去街上看葫芦,但惟独这次这样激动,从清兵卫的反常表现来暗示这个葫芦的非同寻常,是悬念和伏笔。
接着写清兵卫把这个葫芦带到学校,并在修身课上摩擦被教员发现,葫芦被没收。
这部分以教员对学生爱好的难容,写出了这个社会对孩子个性的扼杀。
清兵卫与葫芦阅读答案
清兵卫与葫芦阅读答案清兵卫与葫芦阅读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兵卫与葫芦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兵卫与葫芦(日)志贺直哉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
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
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
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
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
他能够自己把葫芦ロ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装上塞子。
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
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オ十ニ岁的小学生,放学回来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
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
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
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去。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
所以卖葫芦的店铺纵使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ロ的带皮葫芦。
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
“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
”一位客人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是呀,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向他那边看了一眼。
“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清兵卫与葫芦》赏析
——《清兵卫与葫芦》赏析
小说形象塑造的方法
▪ 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 侧面描写
环境衬托 人物对比
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 1.主要人物的作用:
▪
揭示小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
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
送给你们的话:
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 发展自己的个性; 要学会尊重别人的个性。
清兵卫对葫芦天才般独到的审 美能力遭到了老师、父亲的粗 暴扼杀,他的第二个爱好—— 喜欢绘画会得以保持吗?清兵 卫以后的生活又会发生什么样 的变化呢?
请续写小说
析人物
▪ 痴迷葫芦 ▪ 有非凡的艺术天赋、独到的审美力 ▪ 个性独立
论主旨
▪ 批判了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 ▪ 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谈感悟
▪ 人的追求总是容易被他人所阻 挠或者干扰,但是人应该保持自己 最初的追求,因为这种最初的追求 可能包含了个人的天命所在.
(天命就是一个人总梦想着去实现的事情)
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
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
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起揭
示或凸显主题;④推动情节发展。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切入点,从五个方面思考
▪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 教养入手
▪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 3.从分析情节入手,探究人物形象(性格)
(教 员)没收葫芦
高潮 结局 尾声
(父 亲)砸碎葫芦 (葫芦被)高价卖出 (青兵卫)改换爱好
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进入角色。
品: 抓关键词语—谈语言准确、凝练、生动 抓细节描写—谈人物个性 抓表现手法—谈表达效果
清兵卫与葫芦的读后感
清兵卫与葫芦的读后感《清兵卫与葫芦》是一部由日本作家中川李枝子所著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部小说以清兵卫和葫芦两个孩子为主角,讲述了他们在战国时期的冒险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友情、勇气和责任的重要性。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也有了很多感悟。
首先,故事中的清兵卫和葫芦两个孩子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他们在战乱的年代里,面对各种困难和危险,却始终不放弃,勇敢地面对挑战。
他们不仅拥有勇气,还有智慧,能够在关键时刻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们的勇敢和智慧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时,勇气和智慧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故事中的清兵卫和葫芦之间的友情也让我感动不已。
他们在困难时刻总是默契配合,互相扶持,不离不弃。
他们的友情让我明白了友谊的珍贵,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朋友。
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朋友的支持和帮助,而这种友情也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和珍惜。
最后,故事中的清兵卫和葫芦还展现了责任感。
尽管他们只是两个孩子,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承担起了重大的责任。
他们明白自己的使命,勇敢地去完成,这种责任感让我深受感动。
责任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也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责任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承担起责任,才能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总的来说,读完《清兵卫与葫芦》这本书,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有了很多感悟。
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我明白了友情、勇气和责任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身边的朋友,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更加有责任感地对待生活。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让人在阅读中得到了成长和启发。
《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
《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孩子出现问题,往往能从师长身上找到原因。
志贺直哉的短篇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中,12岁的小学生清兵卫喜欢玩葫芦。
他的业余时间全在玩葫芦。
每天一放学,他就一个人上街去看葫芦。
玩的时间长了,他的.眼光不知不觉高了起来。
人们都说,马琴的葫芦很好很有名,可他一看,就觉得不好。
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一个约5寸高的葫芦,模样虽普通,却感觉很好。
他喜欢得什么似的,花了一毛钱买了下来。
从此,他片刻也离不开这个葫芦,连上学都要带上。
那天上课,他偷偷地取出那个葫芦玩,被老师发现了。
老师很生气,没收了葫芦,还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
”老师很负责任,当天晚上就来家访,把这事告诉了清兵卫的爸妈。
老爸把他狠揍一顿后,将他从前收集的葫芦全部砸碎了。
老师也把课堂上没收的葫芦随手送给了校役。
2个月后,校役因手头紧张,把葫芦卖给了古董店。
稍稍谈了谈价,就卖了50块钱。
过了不久,古董店将这个葫芦卖给一个当地的富户,卖了600块。
在这个故事中,孩子由于爱好葫芦,已经练成了一副好眼光。
如果师长不加干涉,他很可能会在这方面有大的发展。
可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他从此再也不敢玩葫芦了。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孩子的爱好、特长还没充分发展,就被家长、老师联合起来毁掉了。
悲剧在于,孩子本人几乎没有选择。
这样的事一直在发生。
清兵卫后来热衷于绘画。
可他爸爸对他喜欢绘画的事,也开始嘀咕……许多孩子的成长环境都与清兵卫差不多:师长只重视文化学习,把孩子的其它爱好、特长视为异端末技,在“为孩子好”的旗号下,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将孩子天性发展出来的爱好一个个扑灭。
鉴于这种事一再发生,人们最好是在做父母前先培训。
不要等有了孩子后,才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
那样代价太大。
父与子的对立——《清兵卫和葫芦》人物赏析
父与子的对立——《清兵卫和葫芦》人物赏析摘要:日本著名作家志贺直哉以其惊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写作风格而被誉为“小说之神”。
其作品大部分取材于自身的生活经历,耳闻目睹的事实和个人感受。
对于志贺来说,实际生活和文学创作,互为手段与目的,息息相关。
而观其作品可以发现,与父亲长达16年的不和,成为志贺文学创作的极大动力,也是其文学的创作源泉,父子的冲突与对立是志贺文学触及最多的主题。
在与父亲对立中,接受了近代自由、平等思想以及基督教洗礼的志贺直哉开始致力于文学创作,并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日本文学史上重要文学流派白桦派的中流砥柱。
在经历了交通事故,长女夭折等事情后,志贺的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正六年终于实现了与父亲的和解,志贺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呈现出浓浓的调和主义色彩。
从最初的对立到最终的调和,也成为志贺文学的最大特色。
关键词:冲突、对立、调和志贺直哉(1883~1971)是日本小说家。
1910年4月,与武者小路实笃和有岛武郎等人创办同人杂志《白桦》,《到网走去》(1908)在创刊号上刊载,以其准确的描写和清新的风格获得广泛好评。
围绕这个刊物的一些作家与美术家,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作用形成提倡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白桦派,进而该流派成为日本近代文学中的重要文学流派。
之后,发表的优秀作品有短篇小说《清兵卫与壶卢》(1912)、《范氏犯罪》(1917)等。
还有以自传体表现个人心境而著名的短篇小说,例如,《到网走去》,《大津顺吉》(1912),《和解》(1917),《在城崎》(1917),《小学徒的神仙》(1920)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深受日本及世界文学爱好者的爱戴,经久不衰。
就是在已被称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今天,他的名篇依然被选进教材,成为不可缺少的文艺鉴赏资料。
志贺直哉由于父亲不赞同他从事文学创作,反对他与女佣的恋爱,同时也出于他对父亲注重现实利益的态度的反感,年轻时代的志贺直哉与父亲产生了极大的对立、不和。
出走路上的回应——志贺直哉《清兵卫与葫芦》解读
作者: 罗秉相[1]
作者机构: [1]宁波市四明中学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
页码: 114-118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2期
主题词: 志贺直哉;人道主义精神;早期短篇小说;白桦派;独立意识;追求个性;军国主义;出走;
摘要:�清兵卫与葫芦》语言简练、活泼、自然,是志贺直哉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小说追求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精神,正是这位非常主观的作家和父亲决裂的情绪记录。
出走与回应——天性的呼唤后人对志贺直哉的敬佩,除却这位“白桦派”代表作家被日本尊为“小说之神”的小说成就之外,基本上源于两个理由:一是反战,反军国主义;二是他终身追求并坚守的独立意识。
“无望”中的希望,“无为”中的有为——志贺直哉小说《清兵卫与葫芦》解读
“无望”中的希望,“无为”中的有为——志贺直哉小说《清兵卫与葫芦》解读摘要:《清兵卫与葫芦》是一个有关个性被压制的故事,但是从文本内部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无望”中渗透着希望,在看似“无为”的叙述中透露出有为,作者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
关键词:个性矛盾希望有为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叫清兵卫的十二岁的小孩和葫芦的故事,孩子喜欢各种各样的葫芦,甚至痴迷,可是到了最后,他的兴趣被各种各样的人阻挠,转而到喜欢绘画。
孟子云:“知人论世”。
作家志贺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他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追求个性解放,发挥人的尊严和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
从作者的背景出发,不难把这篇文章解读为一篇追求个性,尊重孩子天性的习作。
但是,这样的泛泛解读,难以触碰到文章的内在韵味,不足以产生心灵震颤。
从文本的内部出发,对文本进行结构主义封闭式解读,由点到面,由浅层到深层的解读,也许能更快洞悉“文本真相”。
首先借用结构主义的形式化手法,把《清兵卫与葫芦》的话语表层组织形式、叙事行动元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化和浓缩化,找出“深层结构关系”,以便建立一个封闭的共同叙事结构模式。
作品中,清兵卫“热衷于葫芦”,“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以至于把“老头儿的秃脑袋当成了葫芦”,这都是源于孩子的个性。
可是,这种个性遭到了反对,首先是父亲,父亲的言语和动作都充满了反对,“什么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最后甚至于在教员提出反对后“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
作者对于父亲这一人物的职业设置是暗藏玄机的,木匠这一职业,最讲究的就是规矩,“规”和“矩”是做木工活的两种重要工具,“无规矩不成方圆”,清兵卫的个性,在他父亲的“规”和“矩”丈量之下是“没出息”的。
其次是母亲,母亲在教员来访时“吓得只是战战兢兢不敢出声”,教员走后“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明显看得出母亲是没有什么主见,顺从于父亲的,也是反对清兵卫玩葫芦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与子的对立——《清兵卫和葫芦》人物赏析发表时间:2011-09-16T10:10:44.833Z 来源:《数学大世界(教育新导向版)》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吴尽[导读] 日本著名作家志贺直哉以其惊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写作风格而被誉为“小说之神”。
吉林省华桥外国语学院吴尽摘要:日本著名作家志贺直哉以其惊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写作风格而被誉为“小说之神”。
其作品大部分取材于自身的生活经历,耳闻目睹的事实和个人感受。
对于志贺来说,实际生活和文学创作,互为手段与目的,息息相关。
而观其作品可以发现,与父亲长达16年的不和,成为志贺文学创作的极大动力,也是其文学的创作源泉,父子的冲突与对立是志贺文学触及最多的主题。
在与父亲对立中,接受了近代自由、平等思想以及基督教洗礼的志贺直哉开始致力于文学创作,并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日本文学史上重要文学流派白桦派的中流砥柱。
在经历了交通事故,长女夭折等事情后,志贺的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正六年终于实现了与父亲的和解,志贺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呈现出浓浓的调和主义色彩。
从最初的对立到最终的调和,也成为志贺文学的最大特色。
关键词:冲突、对立、调和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08(2011)02-040-02志贺直哉(1883 ~ 1971)是日本小说家。
1910 年4月,与武者小路实笃和有岛武郎等人创办同人杂志《白桦》,《到网走去》(1908) 在创刊号上刊载,以其准确的描写和清新的风格获得广泛好评。
围绕这个刊物的一些作家与美术家,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作用形成提倡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白桦派,进而该流派成为日本近代文学中的重要文学流派。
之后,发表的优秀作品有短篇小说《清兵卫与壶卢》(1912)、《范氏犯罪》(1917)等。
还有以自传体表现个人心境而著名的短篇小说,例如,《到网走去》,《大津顺吉》(1912),《和解》(1917),《在城崎》(1917),《小学徒的神仙》(1920) 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深受日本及世界文学爱好者的爱戴,经久不衰。
就是在已被称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今天,他的名篇依然被选进教材,成为不可缺少的文艺鉴赏资料。
志贺直哉由于父亲不赞同他从事文学创作,反对他与女佣的恋爱,同时也出于他对父亲注重现实利益的态度的反感,年轻时代的志贺直哉与父亲产生了极大的对立、不和。
因此,志贺直哉的私小说、心境小说式的作品,主要描写的是“对立”。
例如,父与子的对立、社会与个人的对立、男女之间的对立等等。
日本评论家认为他“是以敏锐的神经,冷彻的目光去观察对象,以简洁凝炼的笔触去描写对象,是以写实表现而著称的‘小说之神’。
”中国的学者也评价“他的文笔简洁凝炼,语言表达准确,人物刻划传神,深受同时代的作家以及文学新人的崇拜。
”志贺直哉的“和解三部曲”——《大津顺吉》《和解》《某男、其姊之死》的主人公感情纠葛反映了作者自身的情感经历,所以被称之为自传体小说。
《大津顺吉》是以志贺直哉二十五岁时经历的事情为蓝本写的自传体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被叙述的“我”(“那时的我”)和叙述的“我”(现在的“我”)分裂的两我的距离清晰映射出了那时的作者性格的二重性。
读者不仅要读懂主人公的“我”,还要读懂这两我的距离。
本来应该有连续性的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截然分开,意在对过去的自己从他人的角度去客观认识,、加以批评,从而全面地描绘出真我。
《大津顺吉》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我的方法,写出了我的内外双重纠葛、被叙述的我的滑稽、及二我的最后统一。
追溯《和解》的时间构成以及围绕“梦想家”的叙述,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主人公“和解”之路。
在这部作品中,读者能感同身受地和作者一起体会戏剧性的和解、从不和到“调和”的变迁经历。
作者志贺直哉关于这部作品这样写道:“什么也没做,只是把事实原封不动地写了出来”。
尤其是关于主人公顺吉心境的变化开始多用“调和”一词是始于该作品的第九章,顺吉自身“一点点变得调和的心情的自己”也“渐渐调和起来了”,“自己调和的心情与父亲的关系和解也多少有些作用吧”。
作者在第九章的叙述是与一、二章相呼应的,在作品开头的一章描写的是不去见祖母是因为“不愉快”“不高兴的心情”。
二章描写了顺吉因为身体不舒服,对没有任何罪过的妻子和苛刻,让她哭泣。
之后,在连续描写顺吉的不开心中一笔带出了他的变化,就是时隔两年之后见到父亲的顺吉。
这种戏剧性的和解是从顺吉的变化切入主题、“哭泣”行为隐喻为线索、孩子的死与诞生意味着“梦想家”梦想得以实现。
《某男、其姊之死》发表于1920 年1 月6 日到3 月28 日的《大阪每日新闻》晚报上,是志贺直哉唯一的报刊连载小说。
这部作品和《大津顺吉》《和解》记叙了作者和父亲的不和的历史,是“和解三部曲”之一,评价从发表当时到时至今日都很低,仅仅用作证明父子对立事实,而未受到公正待遇。
志贺直哉和父亲之间发生的事情,在这部作品中,是以某男—芳行(被旁白弟弟称为哥哥)的形象出现的。
那些倒叙按照时间顺序本来应该插入《和解》之前,但志贺直哉谈及写作过程是这样说的:“《大津顺吉》《和解》《某男、其姊之死》是一棵树上的三个枝条,《大津顺吉》和《和解》是事实,《某男、其姊之死》是事实和虚构的结合体。
”志贺直哉围绕父子对立着重描写一个人与家庭成员之问的关系。
感情上的纠葛成为他前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
而具有代表性的描写父子对立的名篇除了上述包括中篇小说《和解》“和解三部曲”之外,还有一篇传神之作短篇就是《清兵卫与壶卢》。
在仅三千多字的《清兵卫与壶卢》中,作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热衷收集葫芦的孩子——清兵卫,清兵卫殚精竭力地收集葫芦,并且以他自己的目光寻找到了一个上品葫芦。
就在他喜欢倍至的时候,父亲却因他只顾葫芦不谙世事不好好学习而大为恼火,不问青红皂白地把他所有的葫芦都砸碎了,而其中那个上品葫芦被老师没收后随便送给了人,几经辗转,上品葫芦最后卖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价钱。
志贺在《清兵卫与壶卢》中用了首尾响应的写法。
开头三行写道“这是清兵卫与壶卢的故事。
自从这件事发生以后,清兵卫和壶卢的关系也断绝了。
但是清兵卫不久便得到了替代壶卢的东西。
这是绘画的一件事;他现今热心绘画,正同以前热心于壶卢一样。
……” 在结尾三行写道“……清兵卫现在正热心于绘画。
他得到了这个的时候。
怨恨教员的心思,和怨恨那用了铁锤将他所爱的十几个壶卢都敲破的父亲的心思,都早已没有了。
但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绘画的那件事,又渐渐的说起废话来了。
” 在首尾这二百字中凝炼地刻划出父子之间的对立是由一个接一个的矛盾构成的.而作者所叙述的仅仅是一个片断、一个矛盾。
其余则由读者自己去玩味、思索、遐想。
其次,作者通过几件小事就栩栩如一生地描写出热衷收集葫芦的清兵卫。
看到柜台后的光头也不仅感叹“多么漂亮的葫芦啊!”。
到任何一家商店首先问有没有葫芦。
从学校回家的路上,也不和其他孩子玩,而是一个人在街上到处搜集葫芦。
在搜集过程中,清兵卫不是象其他人那样为了金钱而搜集古葫芦,而是对葫芦的外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对葫芦的保存方法也有一套独特的方法——每日擦拭。
由于这样的热衷势必影响了学习。
影响了与其他人的正常交往,所以父亲就认为他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将来没有出息,最后以老师来家访告状为因由,将儿子搜集的葫芦全部砸碎了。
作者没有直接写出父子谁对谁错,而是通过老师没收的那个上品葫芦随后送给了学校的杂役,最后几经转手卖了一个天价,来肯定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也有其正确性。
而对父亲没有一个批评字词,只是不经意地刻画父亲对孩子不问缘由,不问青红皂白的那分独断、专横,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在父权日益渐弱的当今仍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
《清兵卫与壶卢》这篇短篇小说以简洁凝炼的文笔写出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问的不对等,即身份、地位、人格的不对等,也写出了作者因这些不对等而产生出的苦恼,表明了作者对皇权、父权、夫权的明确立场,这是志贺直哉心境式短篇小说很具有代表性的佳作。
志贺直哉在白桦派作家中是颇具特色的。
他早年受到的儒家思想教育,规范着他的思想倾向,作品中深厚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伦理自觉,尤其那深沉典雅的心境和清淡含蓄的深蕴,都具有东方色彩,其作品中无一不蕴含着传统文化的韵致。
同时,他对人性作深邃的观察,对于庸俗与虚伪有惊人的敏感与强烈的憎恶,他具有理想主义的热情,主张善比单纯的美更美,他举起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旗帜,要求充分地发展个性和自由地表现自我。
他把东方的禅学与西方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等调和得恰倒好处。
作为白桦派的代表作家,志贺直哉与武者小路都主张人道主义,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武者小路实笃是要建立一个“理想村”,通过社会实践去实现穷人与富人之问的平等。
白桦派的另一位作家有岛武郎则是为了基督教式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向往而创作,呐喊、奋斗,最终因未能实现而以自杀的方式来抵抗社会,来叙述他的无奈。
志贺直哉则不同,他是以平静之心用小说来写对立,写对立中的人情,通过小说去唤醒读者共同追求人道主义,共建人与人之间人格上的平等,这就是志贺直哉的文学特色,也是志贺直哉作品的深刻社会意义与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1]小林一郎(1991)《デ一夕一―日本文学史》东京法令出版社[2]于荣胜(2003)《日本现代文学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3]周作人(2005)《现代日本小说集》《两条血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4]下冈友加(2007)《志贺直哉的方法》笠间书院作者简介:吴尽,女,(1969 年—)汉族,吉林省华桥外国语学院双语学院日语教师,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副教授1. 译文引自周作人(1912 年12 月译)译作。
2. 引自互动百科:日本作家→日本小说家→日本次文化。
3. 小林一郎:《デ一夕一―日本文学史》( 平成3年东京法令出版)。
4. 于荣胜:《日本现代文学选读》。
5. 佐佐木英昭《日本文学研究资料新集21 志贺直哉·自我的轨迹》。
6.《唇寒—答福士幸次郎君—》《新潮》7. 广藤玲子《志贺直哉论Ⅲ―《和解》和《某男、其姊之死》―》8.《创作余谈》《改造》9. 同注1。
10. 同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