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第一章+绪论
旅游文化第一章
第一节:旅游文化的概念、结构、特征和功能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创造一切物质成果 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和成果的总和
第一节:旅游文化的概念、结构、特征和功能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
几种主要的关于旅游文化的理解
1.旅游+文化论 陈辽(1987年)认为:“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
• (三)旅游文化不是对一般文化的简单援引,而 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繁荣。反过来,旅 游文化的研究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一般文化 的内容。 • (四)随着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旅游文化也可 以成为一种可以销售的产品,从而创造可观的 经济效益。 • (五)我国是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社会主义国 家,旅游文化从内容到特点上都有不同于别国 的特色。
4.碰撞论
即“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 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旅游文化
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 旅游媒体内在的及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 (一)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必须以对一般文化 的研究为基础,离开了一般文化,旅游文 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 (二)旅游文化是就一般文化与旅游主体—— 游客的旅游活动(一般包括吃、住、行、游、 购、娱六个方面)联系最密切的角度开辟研 究领域的,不能脱离旅游的实际谈论旅游 文化。
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民族文化论 喻学才(1987年)认为:“所谓旅游文化,指的
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世世代代的旅游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民 族或本国家文化”
3.主体论与客体论
周谦等(1990年)认为:“旅游文化是指与 自然风光、古迹遗址有关的历史掌故、民俗文化、 文学艺术、传统故事及百科知识等” 冯乃康、窦石等(1990年)认为:“旅游者或 旅游服务者在观赏或旅游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出来 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
旅游文化学课程讲义
上编旅游文化理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文化课该讲些什么内容?如果课程或教材名为“旅游文化”,通常是介绍跟旅游相关的文化知识。
如果课程或教材名称为“旅游文化学”,通常从纵横两条线展开。
纵向的线索梳理旅游文化的源流;横向的线索沿着旅游的主体、客体、中介体、客源地与目的地社会环境等方面展开。
第二节国内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基本认识一、“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在旅游中的普遍显现。
”从静态结构看,它包括三个层面:旅游的观念层面、旅游的制度层面、旅游的物质层面。
从动态过程看,它“包括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中介体(旅游制度和企业)、旅游客体(旅游对象)和旅游社会环境四个环节的文化。
”──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地过程和结果。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旅游文化是由旅游活动引发的出发地(久居地)、目的地、旅游主体三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创造,是一种非定居文化。
与之相对的是定居文化。
──章海荣《旅游文化学》二、“旅游文化学”的界定㈠概念“旅游文化学是有关旅游活动及其文化现象的学科体系。
”(谢贵安)“旅游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的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波)概括:旅游文化学是研究旅游文化的科学。
㈡旅游文化学的相关学科支撑学科:旅游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涉及学科:历史学、地理学、美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各类文化知识。
结论:旅游文化是一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三、旅游文化系统、结构及其特征㈠旅游文化系统出发地社会环境文化子系统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旅游文化系统旅游中介体文化子系统旅游客体文化子系统目的地社会环境文化子系统㈡旅游文化结构1、旅游文化物质层指旅游过程中的物质实体,包括旅游设施、旅游商品、旅游吸引物等。
2、旅游文化制度行为层指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包括政策、法规、民俗等。
旅游文化第一章
交融性
汉、唐、明是中原地区与西域及其以远地 区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尤以唐朝为盛。 当时的绘画、歌舞、服饰、器具大多带有 西域文化的风尚,唐时,胡舞龟兹曲风靡 长安,“洛阳家家学胡乐”。少数民族乐 器也多有传入内地,并且沿用至今。
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历史悠久
生命力强 积淀深厚
第三节
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
保持旅游地社会文化风貌的独特性 认识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和脆弱性
处理好古建筑群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资料:亿元投资“砸死”昭陵(2004、 5、7《大河报》)
投资一亿元复建起来的永昭陵,看上去是比其他各陵多了个建筑的外壳,但也因此丢 失了历史在其身上积存的厚重。
眼下的永昭陵与未被开发的“田野宋陵”相比,犹如一个毫无历史沧桑可言的孩子。 面对今人的“造孽”,站在永昭陵前杜甫大道上的诗圣“气得直拍手” ---你在哪里见过 忧国忧民的诗圣如此浪漫,两手张开好象泰坦尼克号上的情圣一般?只有杜甫老家的人才 敢这样颠覆诗圣吧?据说,这杜甫雕塑的含义是“开放的巩义欢迎你”。
•旅游制度行为文化
•旅游精神文化
相互交织渗透
按照旅游的基本要素划分
•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客体文化 •旅游介体文化
第二节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地域性 民族性 承袭性
交融性
地域性:
文化的地域性差异 ――形成地缘文化
美国学者爱尔伍德在《文化进化论》一书中提 出自然环境说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人类的文化, 像树上的果实一样,依照气候和其他地理条件而产 生。地域文化是当地人与自然界进行长期抗争和适 应的结果。东西方这两个不同的地域就孕育了千差 万别的文化。
旅游学概论——旅游学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与阅读书目
申葆嘉《旅游学原理》的逻辑体系
• 第一单元 总论 • 第二单元 旅游宏观运行 • 第三单元 旅游微观运行 • 第四单元 旅游运行的接待地影响 • 第五单元 定义与学科:旅游现象的学术研究
对申葆嘉学术思想的分析
研究视角:宏观视角,以群体为出发点 基本观点:
(1)旅游是一种多元化的社会现象。 (2)旅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3)旅游现象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 (4)旅游现象呈现出经济外壳与文化内涵双重 结构,是商品化了的文化。
申葆嘉自述《旅游学原理》
旅游是什么? “旅游是社会现象”,旅游的前身是什么?旅游
,不关注经济
其他著名学者关注的问题及其观点
• 终极之问皆困惑 • 属性体系说不清 • 分支学科都痛苦
终极之问皆困惑——旅游现象的本质
旅游现象是什么:广义与狭义之之争——国际国内皆困惑 广义的定义:艾斯特定义,为国际通用,特点是强调非盈
利,认为旅游本质上是“空间”上的“暂时性”移动,强调 了异地性和暂时性。 代表人物:申葆嘉、保继刚…… 关于异地性与暂时性:概念性定义与技术性定义 问题的症结:旅游与旅行不加区分,于是便有了商务旅游、 探亲旅游、会展旅游、医疗旅游……
于是,旅游学呈 现为一个综合性学科或交叉性学科,而不是一种专 门化的知识体系。
旅游学的当前面貌之二:理论严重滞后失真
– 概念匮乏:学界缺乏归纳概念(概念化)的能力,却有硬造概念 的冲动。
– 命题随意:如:旅游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旅游文化可以追溯800 万年的历史;新婚旅游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蔚然成风……
旅游文化学绪论绪论
社会、经济、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
整体,在保持和增进发展机会的同的,满足
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需要,实现经济和社
会的统一发展。
严格来讲,可持续发展涉及“发展”和 “可持续性”两个层面,旅游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满足需要和发展 (2)公平性和持续性 (3)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限制 (4)协调性
中国旅游文化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是不断 由贵族文化走向大众文化的;中国古代旅游既有近
游传统,也有远游传统,治学与旅游相结合,一直
是广大读书人相沿不改的传统;中国传统的旅游哲
学十分强调变化,人的因素十分看重,祟尚真实性,
强调自然本色而反对人为雕凿,重视游览艺术,自 觉地保存旅游史料,十分注意把发展旅游和实施仁 政结合进行。
2、加强我国旅游文化建设的举措
(1)注重人的作用的发挥 (2)善于利用传统文化
(3)增强创新意识
(4)提高管理水平
总之,21世纪,人们将会因科学技术的 迅猛发展而更易于贴近和交流。同时,由于 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文化价值更加深刻地影响着各国人们的生产 和消费,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精髓和灵魂,中国 旅游业只有拥有旅游文化这一深厚的底蕴, 才能富有特色,富有青春和朝气,走上可持 续发展的道路,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
三是对模拟景观给予了空前的注视; 四是对域外旅游文化和国内地域旅游文 化给予了重视;
五是在对旅游文化的特征认识上,这一阶
段对旅游文化的美学特征特别关注。
1、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研究
2、对旅游文化学科地位的研究 3、对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的研究
旅游文化学全套课件 第1章--旅游文化学导论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研究的深入
80年代,旅游人类学家将旅游者作为一个需要休闲、为摆脱一些社会 束缚而远游的人来研究,旅游活动的文化性质得到了广泛和深刻的论证。 进入90年代,西方的旅游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 论著方面,尤瑞的《旅游者的凝视》(1990);亚利· 里德的《旅 行者的心灵:从基加马治到寰球旅游》(1991);玛丽· 路易· 普拉特的 《帝国主义的眼睛:旅行写作与跨文化的演变》(1992);卡伦· 卡普兰 的《旅行质疑:后现代对位移的讨论》(1996);杰姆· 克勒福德的《旅 行文化》(1997);C.T.威廉斯的《旅行文化》(1998)。 □专业研究刊物方面,除《旅游研究年报》(1973年创刊)外、还出现了 英国的《旅游管理》、澳大利亚的《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1990 年创刊)等一大批专业性强、内容全面深入的旅游文化研究刊物。 □ 学术交流上,除了定期的旅游文化国际年会,各国、各地区还有为 数众多的各类研讨会。
沈祖祥:旅游文化的研究对象,即是通过对 旅游内部三个相互关联、运动的结构的演变过程进 行 系统研究,描述旅游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运动 规 律(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1999)。 喻学才先生: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 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喻学才,《旅游 文 化》,2002)。 章海荣:旅游活动实际促成的是一种文化进入到 另一种文化环境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事实。旅 游 文化的研究视野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部分:旅游主体 文
二、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一)主要观点 加法利(Jafar Jafari)等:目的地国民族文 化,客源国文化,以及主体和客体、媒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交 际碰撞产生的文化都是旅游文化的研究范畴(肖洪根,1994)。 马波:旅游文化学以旅游文化现象、旅游文化本质以 及旅游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与旅游学有着一 个基本共同的结构(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1998)。 谢贵安:旅游文化学应抓住旅游主体----中介体----客 体----社会环境的各个环节,研究旅游主体文化人格和民族旅 游 性格的塑造过程(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1999)。
旅游文化学第-章绪论PPT课件
05
旅游文化的影响与价值
旅游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旅游活动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增进 文化理解和认同。
推动社会进步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 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提升国家形象
旅游活动能够展示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有助于提升国 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旅游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文化互 动和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旅游来促进文化交流和保护文化遗 产。
旅游文化学的未来趋势
未来,旅游文化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与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更 全面地揭示旅游文化的内在机制和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旅游文化学的国际化趋势将更加明显,研究将更加关注全球范围内的旅 游文化现象和问题,推动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同时,可持续旅游发展将成为旅游文化学的重 要研究方向,以实现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
旅游文化的特征
01
多样性
旅游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背景下的
旅游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为旅游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体验。
02
互动性
旅游文化具有互动性的特点,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与当地居民、旅游从
业者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有助
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民俗风情旅游文化
总结词
民俗风情旅游文化是指以地方民俗文化为特 色,通过民俗活动和表演展现地方特色的文 化形式。
详细描述
民俗风情旅游文化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手工 艺、民间音乐舞蹈等。这些地方通过展示地 方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游客了解和体验 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同时,这种文 化形式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不同 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旅游文化绪论
旅游文化绪论第一章绪论旅游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研究依据,同时又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它既是旅游管理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又是文化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因而,要弄清楚旅游文化的概念,首先要弄清楚旅游和文化的概念。
第一节旅游文化的概念一、关于旅游:学生异地读书、农民异地打工、三峡大移民、华侨回大陆定居、学者到外地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安排了一些参观。
旅游活动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在古代中国,旅游其实是一种仕人、学子、士大夫等地主官僚阶层的社会活动,特别是在唐宋以后,旅游已经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游览风光、愉悦心情、增长见识的功利性特色,也可以说这时候的旅游是精英旅游。
中国历史上的司马迁、李白、苏轼、陆游、徐霞客、顾炎武等等都是足迹遍天下的人,他们的旅行都是伴随着对世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他们的文化经验重点不是在知识的增量,而在观念的改变上,在其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上,因此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与中国旅游活动的开展几乎同步,西方国家关于旅游活动的记载也屡见于史册。
但是由于科技不够发达,交通工具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等多种因素,直到20世纪中期以前,世界旅游还停留在初步阶段,属于传统旅游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起来,大众旅游的形式开始形成,旅游进入他的现代时期,旅游业也成为许多国家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
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旅游理论方面的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学术界目前通行的关于旅游的概念不下十余种,综合起来,又都侧重于三个主要方面侧重三个主要方面1、强调动机。
认为旅游活动在于消遣、休息或是为了丰富其经历和文化教养。
2、突出时间。
认为旅游是在某个国家或地区逗留至少超过二十四小时的旅行活动。
3、重视空间。
认为旅游是离开定居点到较远的地方逗留。
因而,在这里我们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旅游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第一章 绪论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文化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魅力所在。
文化因素社会因素 个人因素 心理因素 购买者传统观念社会流行 年龄 学习 民风民俗参考群体 性别 感觉 民族性格家庭角色 职业 动机 思考方式地位 生活方式 信念 亚文化 阶层 自我观念 态度 购买决策过程(EBK 模式):确认问题 搜集信息 判断选择 购买决策 购后评价 社会心理模式:认识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一般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所处的社会团体、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
第一节、文化的界定1999年《辞海》将“广义文化”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我们认为文化泛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语言文字、性格特征、社会心理、传统道德、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物质和精神要素以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狭义的文化则是指排除广义文化概念中的物质性的部分,将文化限定在人类精神活动创造及其结果层面。
第二节、旅游文化概述一、旅游的文化属性旅游的文化学角度定义:旅游是一种以体验他乡异域文化风情,丰富阅历、满足精神享受为目的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特殊生活方式。
旅游的AIEST定义:旅游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住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永久居住,亦不从事赚钱活动。
1)旅游主体文化属性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为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旅游活动对旅游主体而言,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又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另外,旅游者的进入及其所带来的异形文化或异质文化,对旅游地原有的文化信息系统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旅游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产品,无论是旅游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还是其旅游服务,都应该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3)旅游介体的文化属性旅游介体是指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和从事旅游经营与管理的部门和企业。
旅游文化-绪论
•
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旅游 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 的关于旅游的文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 从广义上说,它是一门从文化方面研究人类 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 • 从狭义上说,它研究的是在现行的市场经济 社会中,人们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所创造的旅 游文化遗产,如何创造具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 的新旅游文化的问题。
• 民俗文化与旅游 民族成员的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换、交通、 工艺、家庭、村落、结盟社会结构、岁时风俗、 婚丧嫁娶、道德礼仪、禁忌习俗、口头文学、心理 特征、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反映了各个民族的特 点。民俗的社会性、稳定性、传播性、变异性对游 客很有吸引力,从而使得民俗文化成为最有特色的 旅游资源。 要有选择的开发,发挥民俗的综合性效益
总得来说,中国古代文化主要强调人的 内在教养、德行。与现代文化定义不同。 • 古代:civilization 文明,教化 • 现代:culture 知识、文化程度
•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 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有 广义与狭义之分。 •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上立论,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 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一般而 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 属狭义文化。 狭义的文化泛指一般知识。
文
•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 1、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 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 之义,与“质”、“实”对称 • 3、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 行之义
化
• 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庄子 逍遥游》 •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 “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旅游文化学课件
6、旅游文化的功能
(1)提高旅游主体的审美与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激发了地方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加速目的地文化的演进。
(3)规范、调节与制约着旅游活动。
(4)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
三、旅游文化研究
1、旅游文化研究内容 (1)对旅游主体文化的研究 包括旅游主体的文化属性、旅游动机的文化分析、旅游审美行为的文 化分析、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分析、旅游行为层次、旅游活动对旅游主体 文化人格的塑造等方面的研究。 (2)对旅游客体文化的研究 包括对自然旅游景观、人文旅游景观以及旅游活动对旅游接待地文化 的影响的研究。 (3)对旅游介体文化的研究 包括旅游企业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管理文化等。 (4)对跨文化交流的研究 包括旅游与文化交流、中西旅游文化比较、中西旅游文化差异原因分 析、旅游文化的冲突与整合、跨文化与旅游活动及旅游经营等方面的研究。
泰勒:“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 。” (《原始文化》)
今天关于文化的定义,全世界有200余条,目前我们通用的“文 化”一词,系日本学者在翻译西方词汇时使用的,后来传入我国。现 代汉语的“文化”主要有三个义项:一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二是考古学用语;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知识水平。
三、旅游文化研究
1、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 2、旅游文化的研究方法 3、旅游文化的研究意义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功能
和特征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第一章绪论1、1977年由被称为旅游业教育先驱者的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首次提出“旅游文化”概念。
2、国外旅游文化的研究的特点:①比较注重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
②旅游文化研究已超越旅游经济的研究。
③重视应用研究而轻基础理论研究。
④旅游文化研究多以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为着眼点。
3、1984年第一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卷》分册中,第一次提出了“旅游文化”的概念。
4、旅游文化学理论研究框架:“三要素结构论”(建立在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的认知构架上)和主体结构论。
5、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者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营造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6、旅游文化学内容体系(图)21页7、旅游文化学的学科性质属于旅游学和文化学交叉与综合性质的学科8、旅游文化学研究的具体方法:①文献资料法、②调查法、③比较法、④田野工作、⑤模型或模式分析、⑥统计分析第二章旅游文化的本质与特征1、旅游文化本质与相关范畴的认识框架(图)35页2、旅游文化的特征:①一般特征:创造性、自由性、对象性、价值性、时空性、民族性、继承性②基本特征:流动性、开放性3、旅游文化定义: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旅游从业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者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营造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是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在旅游过程中以旅游目的地作为最终极的载体相互作用、共创共生的过程和结果,是由旅游活动引致并迸发出来的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称,其实质是旅游引致的人化过程与结果。
第三章旅游文化的形成、功能与地位1、旅游文化形成机制模型(图)68页2、旅游文化的功能:①改塑自然;②发展文化;③推动社会;④繁荣经济;⑤陶冶人格3、旅游文化功能:从旅游者角度:神话传说、游记文学(游记、旅游诗等)、山水画、旅游摄影和历史遗踪从旅游业角度:神化、史化、名化、附会、创造第四章旅游审美文化1、美的存在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的表现形态:优美、壮美、悲美、喜美2、审美特征:审美具有直觉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等特征。
旅游文化第一章
❖ (3)“文化派”研究者重点研究旅游者的量化标 准,文化特征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问题。
1.1.2 旅游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 旅游文化实际上是由客源文化、东道主文化和服务 文化三种文化综合而成的,这种综合过程必须在旅 游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即旅游文化是在旅游活动 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
❖ 1)自然旅游文化
❖ (1)对自然的审美活动是旅游文化的源头。
❖ (2)对自然的哲学思索影响和促进了旅游文化的 发展。旅游文化是自然观的反映,二者关系中, 自然是源,旅游文化是流。
❖ (3)对自然意识的不同导致了旅游地文化的不同。 旅游地文化的形成因素有很多,但自然环境的影 响(山水、气候、动植物等)是最基本的。
❖ 1)国内对于“旅游文化”定义的研究
❖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有这样几种主流观点: ❖ (1)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
求美的欲望而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现象。 ❖ (2)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狭义地
说,它是一门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 游文化遗产,如何立足本国本地创造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的学问。 ❖ (3)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的总和)。 ❖ (4)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 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 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 (5)旅游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有关旅游不同形态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旅游文化 是以旅游行为为核心、以旅游产品为依托、以旅游环境为背景的,系统性的场景 文化。 ❖ (6)旅游消费与旅游服务行为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文化、旅游环境文化 共同组成了这一场景文化体系。 ❖ (7)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 ❖ (8)旅游文化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旅游文化学绪论及备用
• 4、13世纪人文主义者的旅行出现。 • 5、西方旅游文化的发展: • (1)旅游主体的冒险精神和探求欲望得到
恢复和弘扬,审美意识开始萌生; • (2)中世纪的朝圣旅游促进了旅游客体的
发展; • (3)旅游设施和中介体开始恢复并发展。
21
• 三、西方民族跨越海洋并连接世界各大文 化圈
• 1、伊比利亚探险家征服海洋与连接文化圈 的壮举。
• 关于文化的定义,我们采用目前我国比较 通行的说法,所谓文化,即文明,“指人 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4
• 二、文化的结构 关于文化的结构,霍夫斯塔德提出了著名的“洋葱文化 论”(“多层文化论”)。 他认为,文化外表第一层是指服装、语言、建筑物等象征 物(symbols),第二层是民族性格(heroes),第三层是礼仪(rituals), 核心层是价值观(values),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奥的部分,它 是文化的基石。 虽然霍夫斯塔德提出的“洋葱文化论”对我们分析文化的 层次结构提出了新思路,但他提出的文化结构划分值得进 一步商榷。
31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社会环境文化的 调适与保护
一、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调适与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旅游目的地社会环境和生活秩序的维护 四、旅游目的地社会本土文化的保护 消极影响: 1、本土文化真实性降低,出现趋同化、弱化或异化 2、庸俗化、商业化 3、仆从化 4、文化遗产被破坏
19
• 二、中世纪西方旅游文化
• 1、欧洲中世纪,分裂的各国封建主世俗的政治统 治和统一的基督教教皇的神学统治,在欧洲形成 了双重统治体制,对欧洲社会及文化产生了重大 影响。
• 2、欧洲整体旅游水平受到限制,传教旅行和骑士 的行侠旅游异军突起。
(完整版)《旅游文化》第一章旅游文化总论
地位,人或物所占的地方或位置。地位决定者人或物的 功能的发挥程度和作用的大小。
1. 旅游文化在旅 游活动中处于核心 地位
旅游活动既有经济性,也有文化性 文化性是旅游活动的第一属性。
文化交融,增进相互理解和认同,减 缓摩擦 遵纪守法,恪守道德,约束行为,遏 制矛盾
2. 旅游文化在化解 旅游矛盾中具有重 要作用
02
文化蕴藏着巨大的 经济潜能
03
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质 和管理水平的关键
04
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 提高竞争力的法宝
案例1:景区神翻译
• 西安一处景区将唐代“药王”孙思邈的英文翻成了“毒枭”(drug king)。 • 该景区的错误翻译并非个案,我们在加油站、车站、公园等很多地方都能
看到令人忍俊不禁的错误翻译。比如,No dashouji(禁止打手机)、No paizhao(请勿拍照)、Gong-gong no smoking(公共场所禁止吸 烟)、Please wait outside a noodle(请在一米线外等候)……
02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Culture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
国家/民族/地区
物质财富
本书定义
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和为旅游活动 所整合的文化。
精神财富
旅游文化
旅游主体 旅游客体
制度财富
旅游介体
二、旅游文化的特征
1.对立统一性
10:00 到达茶园后,背上竹篮或带上袋子往茶园亲自体验采茶采摘生活。 12:00 把采来的茶青放在茶农家的地上晒青 12:30 在农家品尝特色午餐 13:30 参观洪恩岩景区 15:30 在茶场可观看制茶全过程及成品茶叶出产,真正了解、熟悉铁观音茶叶的生产全过程。 16:30 结束愉快的茶文化体验之旅,车返厦门或泉州温暖的家。
第一章绪论《旅游学概论》
旅游管理学是旅游学借鉴管理学的理论,研究旅游现象而产生的分 支学科,其任务是探讨能够使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得以正常发展的管理理 论和管理方法: (1)旅游行业管理,是把旅游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来进行管理,是 政府和旅游组织对旅游末至20世纪60年代 )
➢ 该时期为旅游学研究的早期认知阶段,主要是从旅游活动带来经济 利益的角度对旅游现象进行研究,认知旅游现象的经济含义。 ➢ 这一时期的旅游学研究虽然由于西方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影响发展缓慢,但是也出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突破。即有些学者 开始提出旅游现象不单纯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多 方位、多层面的结构,需要从不同学科而不只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 但由于先前旅游活动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以及早期学者对旅游活动经济 性质的论证,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还是在旅游活动的经济研究上。
2.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即旅游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它直接体现了旅游学的学科内 容,即由对象研究而产生的与对象相对应的理论。旅游学理论体系的基 本构成便是由对旅游学对象的研究及其任务的实施而形成的相关内容。
第一章绪论《旅游学概论》
3.方法论
一个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学科与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共同之处,也 有各自的专有方法。旅游研究方法论是构成旅游学科体系的支撑系统。 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综合研究中,从其他相关学科借鉴而来的。
我们认为:旅游学是一门研究旅游活动及其引起的各种 关系(旅游主体、旅游客体与旅游媒介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讨旅游的内在本质及其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1.3 旅游学的学科体系
一、旅游学的学科性质
1998年之前,在我国国家教委划定的本科专业学科目录中,就 没有“旅游学”这个学科名称,只有“旅游经济”二级学科,这与人 们把旅游作为经济现象、用旅游经济来取代旅游学不无关系。1998年 调整专业目录时,又把旅游经济改为“旅游管理”,隶属于管理学下 面的工商管理专业。
旅游文化学概论
2.3 旅游审美客体的类型
2.3.2 社会类审美客体 社会类审美客体是把社会文化作为旅游和审美
的对象。它包括对风土人情的了解,对政治、经济 生活现象的观察,对文化、艺术和科学的考察,对 历史、考古的研究以及与特定人群的交往等。
2.3 旅游审美客体的类型
2.3.3 艺术类审美客体 艺术是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
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 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 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
2.3 旅游审美客体的类型
2.3.1 自然类审美客体 自然类审美客体是指可供旅游者审美之用,在宇
宙时空中自然形成与客观存在着的地理与生态环境的 物质总和。自然类审美客体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景观、 水域风光、天气气象和生物景观等。
3.2旅游消费行为文化
3.2.2 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文化是旅游消费的统治者,他从根本上制约旅
游者的活动和行为。 1.文化决定个体的旅游消费观念和旅游行为标准 2.文化通过社会风气、参照群体等支配旅游消费需
求满足的发展方向
3.3旅游消费文化的发展趋势
3.3.1 我国旅游主体的消费特征 1.旅游者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 2.旅游需求多样化、细分化,参与意识增强 3.文化动机、回归自然动机的强化 4.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消费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重视
3.4旅游消费文化建设
3.4.2 运用激励约束机制形成科学的旅游消费文化 1.加强法律监督 2.强化旅游管理机制 3.加强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 4.加强旅游政策的伦理导向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让大家对旅游消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介绍了旅游消费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功能,接着介绍 了旅游消费文化形成的动因,即旅游动机刺激了旅游消 费行为的产生,再次,介绍了旅游消费文化中最直观的 表现形式——旅游消费行为文化,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 有直接的影响。最后讲了旅游消费文化的发展趋势及旅 游消费文化的建设。
旅游文化学课程讲义
上编旅游文化理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文化课该讲些什么内容?如果课程或教材名为“旅游文化”,通常是介绍跟旅游相关的文化知识。
如果课程或教材名称为“旅游文化学”,通常从纵横两条线展开。
纵向的线索梳理旅游文化的源流;横向的线索沿着旅游的主体、客体、中介体、客源地与目的地社会环境等方面展开。
第二节国内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基本认识一、“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在旅游中的普遍显现。
”从静态结构看,它包括三个层面:旅游的观念层面、旅游的制度层面、旅游的物质层面。
从动态过程看,它“包括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中介体(旅游制度和企业)、旅游客体(旅游对象)和旅游社会环境四个环节的文化。
”──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地过程和结果。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旅游文化是由旅游活动引发的出发地(久居地)、目的地、旅游主体三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创造,是一种非定居文化。
与之相对的是定居文化。
──章海荣《旅游文化学》二、“旅游文化学”的界定㈠概念“旅游文化学是有关旅游活动及其文化现象的学科体系。
”(谢贵安)“旅游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的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波)概括:旅游文化学是研究旅游文化的科学。
㈡旅游文化学的相关学科支撑学科:旅游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涉及学科:历史学、地理学、美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各类文化知识。
结论:旅游文化是一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三、旅游文化系统、结构及其特征㈠旅游文化系统出发地社会环境文化子系统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旅游文化系统旅游中介体文化子系统旅游客体文化子系统目的地社会环境文化子系统㈡旅游文化结构1、旅游文化物质层指旅游过程中的物质实体,包括旅游设施、旅游商品、旅游吸引物等。
2、旅游文化制度行为层指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包括政策、法规、民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信仰、民族性格等)
自然环境
物质文化层 行为文化层
精神文化层
文化概论
• 词源 中文:《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 ---文治教化;社会伦理规范 西文:拉丁文cultura ---土地耕耘、作物培育 人类精神领域 (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等) 17-18世纪,人类心灵、智 慧、情操、风尚的化育(education) ---土地耕作,外在自然的人化;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内在 自然人化
教学活动形式及考试方式
• 教学方式
课堂教授与课堂讨论结合 学生自学与演讲相结合
• 评估方式 出勤率--不定期抽查 课堂提问与讨论 团队合作与演讲 考试
参考书目
• 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9年.
•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第二版.青岛出版社,200 1年.
旅游者和旅游东道社会在旅游消费和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 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 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一特殊媒介相互碰撞 的过程和结果
旅游文• 研究方法--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调查与观察 法等
• 基本特性 人的创造物而非自然物,是社会现象 人类社会活动集体创造,为社会普遍拥有和享用,不专属个人 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智慧和劳动创造的结晶,体现在物
质和精神产品中
文化概论
• 结构
物质文化-物质实体层面
行为文化---行为方式层面(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
等)
精神文化--精神观念层面(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宗
• 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第一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年
演讲一 绪论
一个文化的视角
文化概论
• 概念 广义:人类生产生活实践和创造活动的总和,即人类环境的人
造部分。与自然相对,是自然的人化。包含显在文化和隐在文 化 狭义: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 的总和。与社会经济基础及政治制度相对,精神层面和意识形 态领域。
旅游文化学
主讲:余意峰
演讲目录及学时安排
• 演讲一 • 演讲二 • 演讲三 • 演讲四 • 演讲五 • 演讲六 • 演讲七 • 演讲八 • 演讲九
绪论——一个文化的视角 (2学时) 旅游之文化传统 (4学时) 民族旅游性格 (4学时) 传统自然审美观念 (4学时) 自然山水旅游文化资源 (2学时) 建筑旅游文化资源 (10学时) 园林旅游文化资源 (2学时) 饮食旅游文化资源 (2学时) 文化旅游产品 (2学时)
泰勒,1871年,《原始文化》
旅游——文化分析的视角
• 旅游主体内在的根本动因
旅游的文化学定义:人们为了寻求文化差异,丰富阅历,获得
精神愉悦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活动和现象的总和。
• 旅游资源的灵魂
• 旅游业的文化特性
旅游文化学
• 旅游文化--罗伯特·麦金托什(Robert McIntosh) & 夏希肯
特(Shashikant Gupta).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1977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1984. • 1980s后,旅游文化定义
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
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 成果,旅游三要素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单独形成或构成旅游文 化。
• 研究内容--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 体文化
• 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