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秋狝的失落
从避暑山庄看清王朝的盛衰
从避暑山庄看清王朝的盛衰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或承德离宫,它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耗时约90年建成,是清帝消夏避暑、宴飨娱乐、处理朝政的夏都,是北京紫禁城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占地约564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朝,兴盛于乾隆朝,衰败于慈禧,惨于军阀,耻于日本,历尽沧桑,避暑山庄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的政治舞台,一部避暑山庄史就是一部特殊的清史稿,在避暑山庄的曲折历程中或隐或显地映射着清王朝的盛衰。
一、避暑山庄兴建的历史背景公元1661年,年仅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继位,是为康熙皇帝。
此时的边疆局势日益紧张,国内形势也动荡不安,先后发生了“三藩叛乱”、中俄战争、察哈尔蒙古亲王布尔尼叛乱、准噶尔蒙古噶尔丹叛乱等一系列战事,而令康熙更深感不安的是,曾经骁勇善战的八旗兵勇在上述战争中的表现平平,甚至滋生厌战、畏战情绪,清军有的在战斗中临阵脱逃,有的自做伤残,甚至一人生病,数十人以护送为名借机返回京城,致使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
至此,康熙皇帝认为必须加强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皇帝亲自率满蒙八旗北上巡视,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旗等蒙古王公敬献牧场的名义设置了以习武绥远为目的的木兰围场。
围场建立后,习武木兰既成定制,并被垂为家法。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命令以一万二千人的规模分三班口外行围,随行的不但有皇室成员、各部官员,而且蒙古上层人物也都聚集会场。
行围期满后,清政府和蒙古王公还要举行盛大的庆功和告别宴会,宴会后清帝再“赏宴”蒙古王公,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至此礼成。
可见木兰行围不仅是清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清廷笼络蒙古贵族,筹划北方边事的一项重要措施。
由于“秋狝”规模盛大,时间达二十多天,需要大批物资,而且围场离京师很远,长达八百里的路程和狩猎往返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中途需要休息,朝中主要奏折又必须飞驰递送、及时处理,为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古北口至围场之间修建一系列行宫,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开始,沿北京至围场的秋狝路线先后修建了二十几座行宫,经过比较,由于热河行宫处于北京与木兰围场的中间地带,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北方,是满清皇帝家乡的门户,还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于是将这里作为众行宫之中枢,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大规模修建。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第三部分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离骚》第三部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译文] 早晨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初开的花瓣。
[出典] 战国屈原《离骚》注:1、《离骚》第三部分屈原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2、注释:余既滋兰两句:用大面积培植兰蕙等香草来比喻广泛培育众多人才。
滋:培植。
畹:古代地积单位。
树:栽种。
畦留两句:也是以培植众多香草来表示广泛地推荐与培养人才。
畦:田垄,这里用作动词,分陇栽种。
杂:掺杂栽种。
杜衡、芳芷:香草名。
冀枝叶两句:继续用香草比喻人才,表示等待贤才成长时能够得到作用,改革政事。
冀:希望。
峻茂:高大茂盛。
竣:同“俟”,等待。
刈:收割。
虽萎绝两句:仍承上用比,意思说:自己培育、推荐的人才即使遭受摧残打击倒也无妨,最可悲的是他们的变节与堕落。
萎绝:枯萎。
何伤:何妨;不要紧。
芜秽:荒芜污秽。
比喻人才变质。
众皆两句:意思是说,这帮小人贪婪成性,追逐名利没有满足的时候。
众:指群小。
竟进:指对权势利禄的争相追逐。
凭:满。
厌:足。
求索:对权势财富的追求索取。
羌内两句:意思是说,那么小人对自己宽容,却用卑劣的心理衡量别人,因而生出嫉妒之心。
内恕己:意思是对己宽容。
量:估量。
兴心:生心。
忽驰四句:意思蠊,疯狂地追逐权势财利,并非我心中所急。
我怕的是时间流逝,渐渐衰老,无所作为,不能留下美好的名声。
忽:急速。
驰鹜:狂奔乱跑。
追逐:指追求权势财富。
所急:急于去做的事。
木兰围场 Microsoft Word 文档
木兰围场开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原为清代皇家御用猎区。
周长千余里,面积10400平方公里,与现在的围场县总面积相等。
此后清帝定期举行北巡秋猎,史称“木兰秋狝”。
木兰围场建立后,沿途设有行宫。
其中热河行宫后来发展成为清代最大的皇家离宫—避暑山庄。
因此也就有了先有木兰围场,后有避暑山庄之说。
1991年,经建设部报请国务院批准,将东起围场县莫里莫、西至围场县与内蒙古多伦县分界线、南至围场县大唤起、北至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将军泡子之间的2324平方公里的森林和草原规划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即木兰围场景区。
木兰围场是旅游名城承德继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之外的又一著名景区。
木兰围场景区可划分为塞罕坝、御道口、红松洼、龙潭沟等景区,绿色是这里的主调。
木兰围场景区的植被覆盖率高达98%,森林占三分之一,有林地面积100多万亩,主要树种为落叶松、樟子松、白桦和云杉。
林区有野生动物100余种。
其中豹、鹿、天鹅、黑琴鸡、细鳞鱼等珍稀动物数量可观;草原里、森林旁数不清的花草,千姿百态,竞相开放。
这里还是滦河与辽河的发源地之一,众多的河流、湖泊孕育出了这方美丽的世界。
到了这里,您无需刻意寻找,就会发现美景就在您的身边。
有的朋友可能会疑惑,中国有的是丰美的草原和天然的牧场,康熙皇帝为什么偏偏要选在这里建立皇家猎苑呢?这还要从清朝的历史背景讲起。
康熙初期国家并不安定。
南方有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三藩的叛乱,西北有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等少数民族首领的骚乱,东北是沙俄对我国黑龙江上游流域雅克萨的侵占。
在这内忧外患并存的危难时期,康熙皇帝采取了先南后北、南北分治的战略:首先集中精力用8年时间的征战彻底平定南方三藩之乱,北部则暂时通过宗教首领来协调蒙古各部之间的关系,为南方平叛创造有利的环境。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廷在解决了南方“三藩”这一最大的内忧之后,康熙皇帝随即着手解决北方民族分裂和沙俄入侵问题。
在如何有效地解决北部边防问题上,康熙皇帝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办法。
木兰围场和秋狝大典康乾盛世的狩猎文化
总共4o次的射猎成果 ,非常详尽 ,颇有 自得之况。 罢围 ,哨声响起 ,宣告围猎结束 ,将士们就在营
地点起熊熊篝火 ,满汉官兵席地而坐,烤炙猎物,同 进野餐,同时还载歌载舞 ,吟诗赋对 ,共享行围胜利
红、镶红、正蓝、镶蓝陈列 ,其中以黄旗为核心 ,两 的欢乐。
翼 以右红旗和左 白旗延伸围拢 ,末尾的蓝旗则负责领
为便于行围和促进禽兽繁衍 ,清廷在木兰围场周 围13(kO ̄,里的范围内,还划分出了72个小型围场。各 围 之间 ,距离远近不等 ,多者二三十公里 ,少者一二公 里 ,分布在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两 山之 间或四面环 抱的山沟里。虽然各 个围场 自有特点,但 皆竖以柳条 木栅 ,作为界线来 区别内外,俗称 “柳条边 ,同时 还严格规定 “蒙古 、民人毋得阑入”,如果有人胆敢 私 自入 内打柴、采摘野菜的话 ,就会遭到重罚——这 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 自然保护区。
. 立于清嘉庆十二年 (1807年).是木兰围场中唯一一块由嘉庆皇帝所立的御笔碑 御制文 《木兰记》.记录了木兰围场的形成、作用及恢弘气势。
族 。 善 统 和 文 :有讲武 !十 月 对 , 清 军 旗兵的 演 兵 习 ;取 了 全
鬲 ’ 万 的
l西 厄普 入 侵 等 主 中原
声势浩大的行围队伍
众所周知 ,狩猎文 化在彰显 人的生存能 力的 同 时 ,还是 人类认识世 界的一把钥 匙。从 民间狩猎来 看 , “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 “不入虎穴 ,
行围前 ,御行营护军必须先期到达 围场 ,选择地形 , 在水草丰美的地方建御行营 ,扈从官兵再依次安帐 , 行营周围还会设置巡逻和卡伦 (即清代的哨所)。围 猎时 ,八旗将士必须按正黄、镶黄、正白、镶 白、正
木兰秋狝原因初探
黑龙江大学_硕士研究生课程名称:__中国古代史通论___________任课教师:___周喜峰______________开课学年/开课学期:___________________学时/ 学分:____________________所在教学学院:___研究生学院___________专业名称:___中国古代史___________学号/姓名:_____2111049___刘玉_____教师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课教师签字(章):_________近年来对“木兰秋狝”文化研究的文章很多,大体分成两大部分:针对“木兰秋狝”文化本身的研究;针对当今木兰围场之地的生态、旅游等问题的研究。
而在木兰秋狝文化本身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文化自身整体性研究、相关时间和事宜的考证、与当时的军事、政治等各方面关系的阐述这三个方面。
其中代表性论著主要有:李景瑞、铁男《满族围场的由来及其历史作用》(《满族研究》1999/02)、孙克勤《皇家猎苑——木兰围场》(《北京档案》2007/01)、安忠和《木兰围场始置时间新考》(《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03)等。
浅谈清代木兰秋狝的兴废原因摘要:清代的木兰秋狝别具特色、意蕴深厚,是重要的国家大典。
其兴起固然与加强武备、绥服蒙古有关,但也是满人骑射传统的继续。
而木兰秋狝的废止主要是由于当时历史环境的变化,但也与清朝皇帝兴趣的减弱、自然环境的恶化密不可分。
木兰秋狝的兴废是与清廷的兴衰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木兰秋狝、绥服蒙古、康熙、乾隆中国古代在不同的季节打猎有不同的称呼。
从木兰秋狝到避暑山庄———康熙年间热河的兴起与区域社会变迁研究
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从木兰秋狝到避暑山庄㊀㊀ 康熙年间热河的兴起与区域社会变迁研究李红阳㊀王慧珍(上海大学社会学院ꎬ上海200444)[收稿日期]2018-06-20[作者简介]李红阳(1989-)ꎬ男ꎬ山西晋城人ꎬ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ꎻ王慧珍(1991-)ꎬ女ꎬ内蒙古呼伦贝尔人ꎬ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ꎮ[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 (15ZDB028)[摘㊀要]㊀顾朗日㊁韦伯㊁芒福德对城市历史社会学的考察是在西方卓越标准下进行的类型学研究ꎬ同时施坚雅构建的城市理论体系难以阐释中国历史上农牧交错地带所兴起的城市及其引起的区域社会变迁ꎮ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倡导的 中心地学说 为农牧交错地带的城市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ꎬ而热河是农牧交错地带城市兴起的典型代表ꎮ康熙年间玄烨发起木兰秋狝并在之后肇建避暑山庄ꎬ反映了清廷在治边方略上从以武力为主转变为以柔绥为主ꎮ以避暑山庄的兴建为契机ꎬ热河从一个欠开发的地区转变为新兴的城市ꎬ并引起了区域社会的重大转变ꎬ集中表现为人口增长㊁生态类型迁移和地方管理体制升格ꎮ[关键词]㊀中心地学说 ㊀康熙年间㊀木兰秋狝㊀避暑山庄㊀热河[中图分类号]C911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19)05-0047-10[文献标识码]A[DOI]10 13262/j bjsshkxy bjshkx 190505一㊁引㊀言㊀㊀城市历史社会学是西方社会学研究中十分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ꎬ也是探讨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的一条可行路径ꎮ一般认为ꎬ城市历史社会学与城市史研究密切相关ꎬ但是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城市史是一种关于众多城市的研究ꎬ而城市历史社会学则是关于城市本身的研究ꎮ[1](P555)因此ꎬ城市历史社会学研究的是历史演进中城市的兴起㊁发展与困境ꎬ而在这些差异化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相应的人口变化和管理体系的变迁ꎬ类似的变化和变迁也会明显地影射在城市本身的发展中ꎮ通常情况下ꎬ城市的兴起㊁发展与困境往往与国家的政策㊁宗教的兴起㊁民族74的融通等因素密切相关ꎬ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类型与规模ꎬ而且也塑造了城市本身的布局与功能ꎮ顾朗日㊁韦伯㊁芒福德对城市历史社会学的考察是在西方卓越标准下进行的类型学研究ꎬ同时施坚雅所倡导的城市理论体系亦颇具影响ꎮ(一)比较研究中的类型学范式在城市历史社会学研究中ꎬ顾朗日(NumaDenisFusteldeCoulangs)具有开创性的贡献ꎬ他区分了 城邑 与 城池 之间的不同ꎬ认为城邑是宗教性和政治性的家族或者族群联合体ꎻ而城池则是一种集会的场所ꎬ并且应该成为家族或者族群联合体的庇护所ꎮ[2](P126)在这种区分下ꎬ顾朗日发展了一种以东西城市比较模型为基础的类型学概括ꎬ并着重思考古希腊 罗马城市的阶段性特征ꎮ马克斯 韦伯(MaxWeber)对于城市的研究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宏大视野ꎬ他尝试性地比较了西欧㊁中国㊁美索不达米亚㊁埃及㊁伊斯兰社会城市之间的明显差异ꎬ认为 与西方相反ꎬ中国和整个东方的城市都缺乏政治上的自主ꎬ东方的城市不是远古时代的哪种城邦ꎬ根本不知道中世纪的城市法ꎬ因之不可能拥有政治特权 ꎮ[3](P13)因此ꎬ韦伯所论证的西方城市的独特性和优势性ꎬ无疑是在强调西方城市所谓的盟誓团体(swornconfraternity)是资本主义兴起的必要条件ꎮ[1](P569)芒福德(LewisMumford)则十分关注对 巨型城市 的研究和解释ꎬ他认为巨型城市是城市衰落的开始ꎬ因为 在资本主义迷思的影响下ꎬ城市专注于变大ꎬ专注于权力ꎬ生产和分配工具的拥有者让生活的其它任何方面都服从于财富的获取和展示 ꎮ[4](P289)因此芒福德并不认为巨型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正常形态ꎬ他强调这种巨型城市的发展体现着一种 东方专制主义 的倾向ꎮ从顾朗日㊁韦伯㊁芒福德对城市历史社会学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如下特点:一是他们对发展一种类型学的坚持ꎬ并在这种类型学的宏大研究中强调比较的重要地位ꎬ于他们而言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经得起检验的经验判断ꎻ二是他们的研究中体现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学术立场ꎬ实质上是用西方城市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卓越标准来评判其他文明类型的城市ꎬ并以此来体现西方城市的独特性㊁优越性和唯一性ꎮ(二)城市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影响显然ꎬ上述研究的路径是在目的论的引导下所进行的比较研究ꎮ这类研究是否完全考量了可比性的问题呢?实质上历史上的文明类型各具特色㊁各有特点ꎬ再加上各个文明的自然环境㊁人文环境都存在极大差异ꎬ因之类似比较研究的说服力是值得商榷的ꎮ对类型学研究范式最大的挑战在于施坚雅所提出并倡导的宏观区域学说ꎬ这一学说基本奠定了他城市体系理论的基础ꎮ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导出 核心 边缘说 等级 规模说 区域发展周期说等ꎬ这使其理论更加系统整齐ꎬ因此被称为施坚雅模式ꎮ施坚雅认为宏观区域作为一种 活动空间的划分ꎬ展示了事物的相互关联 创造了一系列功能区域与网结(Nexus)ꎬ而功能区域的内部分化构造了联系各种活动的功能体系 ꎮ[5]这种宏观区域学说最大的贡献在于摒弃西方中心主义传统ꎬ主张以区域社会为切入点来思考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文明成果ꎮ如今ꎬ施坚雅模式广为学界所熟知ꎬ以区域学说为理论取向的研究已然取得丰硕成果ꎬ这些研究涵盖史学㊁地理学㊁民族学㊁人类学等不同的学科门类ꎮ而以历史社会学为研究视角的成果并不多见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麦思杰ꎬ他以明清时期帝国火政及其演变为中心ꎬ对西江流域的地方动乱㊁人口流动及商业贸易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ꎬ认为以区域的眼光审84北京社会科学㊀2019年第5期视城市的社会变迁能够发现帝国时期存在的社会转型ꎮ[6]宏观区域学说对于解释历史上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是十分有利的ꎬ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无法规避的问题ꎮ首先ꎬ各个区域之间是否存在着一条清晰的界限ꎬ这条界限如何划定?其次ꎬ两个区域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交错地带如何处理?以何种方式认识这种地带上出现的城市及其所引起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二㊁区域与区域社会㊀㊀(一)宏观区域研究的优势与不足区域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术语ꎬ它的划分由两个标准中的一项构成:①构成事物的同质性考虑ꎬ可产生一系列正式的或者划一的区块ꎻ②就事物的内在联系而言ꎬ可产生一系列功能性或者节点性的区块ꎮ[7](P247)施坚雅在«十九世纪中国地区的城市化»一文中正是根据第二个标准将中国分成了九大区域ꎬ分别是西北㊁华北㊁长江上游㊁长江中游㊁长江下游㊁岭南㊁东南沿海㊁云贵和满洲ꎬ并在此划分的基础上对1893年中国的城市化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ꎬ其中不乏批判性思维和真知灼见ꎮ[8](P57)施坚雅的宏观区域研究无疑规避了大而化之的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带来的弊病和缺陷ꎬ转而寻求一种更为稳妥的区域研究视角来审视中国古代的城市和历史发展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是学术研究领域的一次关键性突破ꎬ其引发的学科影响不容置疑ꎮ从施坚雅的理论模型出发ꎬ所谓区域社会就是以某一区域为基础形成的社会ꎬ这个社会存在着人口流动㊁商业发展㊁行政机构㊁学校教育㊁宗教形态等具体化的事物ꎬ这些事物是构成一个社会机体不可或缺的成分ꎮ施坚雅在进行九大区域的划分时曾指出ꎬ 这九大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农业中国的所有区域ꎬ即那片中国人把安土重迁的农业作为传统生活方式的地方 ꎮ[8](P57)显然ꎬ这 九大区域 不包括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游牧世界ꎬ尤其是蒙古高原㊁青藏高原㊁新疆等地并不在施坚雅探讨的范围之内ꎬ而这些地区实际上也存在为数众多的城市ꎬ包括拉萨㊁格尔木㊁乌鲁木齐(迪化)㊁呼和浩特等ꎬ这些城市的形成和兴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ꎮ另外ꎬ还有一些兴起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城市恰恰位于施坚雅所划分的区域边缘ꎬ比如热河(现称承德)就位于华北区域西北部的边缘地带ꎬ此类城市也不在他研究和探讨的范围之内ꎮ面对这些城市ꎬ尤其是在区域边缘地带兴起的城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角和方法来考量ꎬ显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学术课题ꎮ(二) 中心地学说 及其适用性施坚雅进行区域划分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Walter)倡导的 中心地学说 (centralplacetheory)ꎮ这种观点认为城镇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ꎬ是区域的核心:城镇位于广大乡村中心的地点ꎬ起着周围乡村中心地的作用ꎻ中心地依赖于收集输送地方产品㊁向周围乡村人口提供所需货物和服务而存在ꎮ[8](P1-2)由此而论ꎬ只要存在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空间地域就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区域ꎬ无论这个区域的大小如何㊁民族成分如何㊁生态类型如何ꎬ而一旦这一区域形成就能够发挥区域社会的调节功能和管理功能ꎮ以这样的理论视角为出发点ꎬ也就跳出了施坚雅区域划分的藩篱而能够对中国历史上的非农业区域展开研究和探讨ꎮ这样的一种尝试并不是要否认以往研究所形成的有益成果ꎬ而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上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展开研究ꎮ 中心地学说 实际上为非农业区域社会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ꎬ而区域社会94从木兰秋狝到避暑山庄 康熙年间热河的兴起与区域社会变迁研究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人为的历史过程ꎬ其肇兴是随着城市的出现而逐渐成形的ꎮ因此ꎬ 中心地学说 为农牧交错地带的城市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ꎬ而热河是在农牧交错地带所兴起之城市的典型代表ꎮ(三)热河的区位优势及其在清代历史上的重要性热河(现称承德)位于东北㊁华北和蒙古高原的交接处ꎬ实际上也处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错地带ꎮ清前期的热河北部和西北部是蒙古族㊁东北部是满族㊁南部是汉族ꎬ位于多个族群聚居区的中心地带ꎬ是清政府实施边疆管理的理想地域ꎮ康熙帝正是看上了其绝佳的区位优势ꎬ因之以发起木兰秋狝和肇建避暑山庄为契机ꎬ推动了热河的兴起和区域社会的转型ꎮ长期以来ꎬ学术界对木兰秋狝和避暑山庄的研究缺乏历时性的考察ꎬ[9-10]没有从中探讨清廷治边方略所出现的微妙变化ꎻ同时对热河的研究则往往偏重于长时段的历史考察和史学研究ꎬ[11]忽视了从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出发进行解读和分析ꎬ也很少尝试用社会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ꎮ实际上ꎬ热河是进行城市历史社会学研究的理想地区之一ꎬ因为它的兴起与发展大大改变了清廷管控内亚局势的方式和手段ꎬ也极大地推动了清代大一统社会秩序的重建ꎮ[12](P155)康熙年间对于热河的兴起而言是关键的起始阶段ꎬ也是清代统治者开启内亚治理新模式的开端ꎬ因此对于区域社会的转型而言至关重要ꎬ只有对康熙年间热河兴起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入探究才能全面把握热河在清代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ꎮ那么ꎬ从木兰秋狝到避暑山庄的修建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ꎬ这一历史过程反映了清廷治边方略怎样的转变?避暑山庄的肇建是怎样引起热河的兴起和区域社会变迁的?以热河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变迁有哪些具体表现?三㊁从木兰秋狝到避暑山庄㊀㊀(一)木兰秋狝发起的背景㊁内容和意义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康熙十二年ꎬ即1673年)和布尔尼之乱(康熙十四年ꎬ即1675年)的战争之中ꎬ对满蒙八旗入关后的骄奢淫逸和武备不兴倍感震怒ꎬ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将军王㊁贝勒㊁将军大臣等ꎬ固有尽心王事ꎬ已著劳绩者ꎬ亦有观望逗遛ꎬ不思振旅遄进ꎬ竟尔营私适己ꎬ希图使安ꎬ或诿兵甲之不合ꎬ或讬舟楫之禾具ꎬ借端引目ꎬ坐失事机者ꎬ甚而干预公事ꎬ挟制有司ꎮ [13](卷71ꎬP911)因此ꎬ改善满蒙八旗的战斗力ꎬ进一步巩固满蒙联盟已成为清廷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ꎮ基于提高满蒙八旗战斗力的需求ꎬ玄烨在康熙二十年(1681)四月带领满汉大臣㊁八旗劲旅巡视边地时ꎬ在热河蒙地所辖的昭乌达盟㊁卓索图盟和察哈尔东四旗建立木兰围场: 国语谓哨鹿曰木兰ꎬ围场为哨鹿所ꎬ故以得名ꎮ地在蒙古各部落中ꎬ周一千三百里ꎬ南北二百余里ꎬ东西三百余里ꎬ东北为翁牛特界ꎬ东及东南为喀喇沁界ꎬ北为克西克腾界ꎬ西北为察哈尔正蓝旗界ꎬ西及西南为察哈尔正蓝㊁镶白二旗界ꎬ南为热河厅界ꎮ [14](P1851)从木兰围场所划定的范围来看ꎬ其大部分处于当时的蒙古辖地ꎬ表明清廷对于蒙古高原毫无疑问的统辖权ꎮ木兰围场的划定实际上为木兰秋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ꎬ康熙帝自康熙二十年(1681)之后几乎每年都要到木兰围场进行围猎ꎮ对康熙帝而言ꎬ木兰秋狝的意义在于秣马厉兵㊁统驭边疆ꎬ他曾十分明确地指出: 议政大臣等从前曾有以朕每年出口行围ꎬ劳苦军士条奏者ꎬ不知国家承平虽久ꎬ岂可遂忘武备ꎮ前噶尔丹攻破喀尔喀ꎬ并侵扰我内地扎萨克至乌兰布通ꎬ朕亲统大兵征讨ꎮ噶尔丹败05北京社会科学㊀2019年第5期走ꎬ后又侵犯克鲁伦ꎬ朕统兵三路并进ꎬ至昭莫多剿灭之ꎮ今策妄阿喇布坦ꎬ无端侵犯哈密地方ꎬ朕徵发阿尔泰及巴尔库尔ꎬ两路兵进剿ꎬ策妄阿喇布坦闻之ꎬ心胆俱碎ꎬ乃遣策零敦多卜等ꎬ潜往西藏劫掠ꎬ毁坏寺庙ꎮ土伯特地方ꎬ已被残蠹ꎬ朕又遣大兵前往ꎬ击败策零敦多卜等ꎬ复取西藏ꎬ救土伯特于水火之中ꎮ我兵直抵西藏ꎬ立功绝域ꎬ此皆因朕平时不忘武备ꎬ勤于训练所致也ꎮ若听信从前条奏之言ꎬ惮于劳苦ꎬ不加训练ꎬ又何能远至万里之外ꎬ而灭贼立功乎? [13](卷299ꎬP891)康熙帝将平定噶尔丹叛乱和阿睦尔撒纳之乱归功于木兰秋狝所形成的兵强马壮和武力强盛ꎬ也表明以武功立国的清廷统治者认为只有强盛的军事力量才能够统辖四方㊁管控边疆局势ꎮ由此观之ꎬ康熙帝每年一度的木兰秋狝表明清廷的治边政策和理念仍偏重于以军事威慑和武力镇压为主ꎮ这一方面是由于满清统治者长期以来形成的治边传统ꎬ另一方面则与康熙初年不稳定的边疆局势有着紧密关系ꎮ(二)避暑山庄的肇建与清廷治边方略的转变康熙帝在北巡和围猎的过程中建立了不少行宫ꎬ这些行宫为他处理军政事务提供了必要的场所ꎮ热河行宫的修建或许纯属偶然ꎮ康熙四十一年(1702)玄烨在北巡的过程中进驻热河下营ꎬ他被这里的绿荫㊁奇石深深吸引ꎬ在其«芝径云堤»曾题诗云: 君不见ꎬ磐锤峰ꎬ独峙山麓立其东ꎻ君不见ꎬ万壑松ꎬ偃盖重林造化同ꎮ 于是他差遣工部进行选址和丈量工作ꎬ并且在是年十一月庚戌(12月21日)颁布谕旨称: 我朝定鼎开元ꎬ万象启运ꎬ宏业更新ꎬ朕仰付天意ꎬ雨旸时若ꎬ农事兹繁ꎬ黎庶安生ꎬ万邦同祝 今习武木兰已历二十载ꎬ柔远抚民ꎬ朕所惟念ꎬ然尚无从容驻跸之所ꎮ今从臣工之请ꎬ宜于热河肇建行宫ꎬ俾得北疆之安绥 著工部㊁内务府参酌南北名园ꎬ供奉画稿ꎬ构设烫样ꎬ以呈御览ꎮ [15](P1270)热河行宫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七月正式营建ꎬ四十七年(1708)基本建成ꎮ热河行宫建成后不久ꎬ康熙帝亲题 避暑山庄 的匾额ꎬ并在山庄驻兵达655人ꎮ[16](P9)避暑山庄匠心独运ꎬ集中国南北园林于一身ꎬ参酌西洋的部分建筑样式ꎬ形成了林姿水态㊁岩斋溪阁㊁鸢飞鱼跃㊁麋鹿成群的生动情调ꎬ显示了帝王的风范和气势ꎮ此后ꎬ避暑山庄遂成为清代帝王的重要活动场所ꎬ他们在这里避暑消夏ꎬ游戏娱乐ꎬ并且处理朝政大事ꎬ召见并宴请各族王公大臣ꎮ康熙五十二年(1713)正值玄烨的六十大寿ꎬ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纷纷前来参拜祝贺ꎬ他们为博取康熙帝的欢心请求建立寺庙以示祝贺ꎬ于是在山庄正东㊁武烈河左岸兴建了溥仁寺和溥善寺ꎬ康熙帝亲自为其题写了匾额㊁匾联和碑文ꎮ[17](P10)这也是在避暑山庄之外修建佛教寺庙的开端ꎬ标志着避暑山庄的秀美景色和政治意图开始有了宗教的庇护ꎮ避暑山庄的修建不仅满足了统治者纵情山水的享乐ꎬ而且体现了清廷治边方略的另一种形式ꎬ即以怀柔和恩荫为主ꎮ这种治边方略的深入实施和推行是清廷能够全面管控边疆局势的关键所在ꎬ反映了统治者对大一统社会秩序的珍视和对边疆社会的关注ꎮ避暑山庄不仅为木兰秋狝提供了一个中心ꎬ也为清廷提供了另一个政治㊁文化中心ꎮ这个中心的设计和成型体现了清廷治边方略出现了重大转变:一是对边疆事务倾注更多的关注和支持ꎮ长期以来清廷的施政方案主要在于对汉族地区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管控ꎬ比如镇压南明势力和三藩之乱ꎮ而避暑山庄的修建则表明皇帝将在一年中的部分时间里在这里处理国家的军政事务ꎬ这对以蒙古族为主的边疆势力而言ꎬ既是极大的支持又是有效的威慑ꎮ二是武力与怀柔并举的治边方略得以全面体现ꎮ木兰秋狝的金戈铁马与避15从木兰秋狝到避暑山庄 康熙年间热河的兴起与区域社会变迁研究暑山庄的宁静优雅互为补充ꎬ文治与武功并举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ꎬ显然帝国局势的空前稳定亟须统治者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柔远抚民ꎬ以此进一步巩固和维护大一统的国家秩序ꎮ三是从康熙帝支持蒙古王公为其六十大寿修建寺庙可以看出ꎬ清廷统治者开始认识到宗教在边疆事务中的重要作用ꎬ同时这也为蒙古王公在避暑山庄周围提供了一个拜佛的场所ꎬ对笼络人心无疑具有积极的效用ꎮ宗教的突出地位在避暑山庄日后的扩建中将得到更加显著的体现ꎮ当然ꎬ这并不是说避暑山庄的修建表明康熙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方略完全放弃了武力震慑ꎬ而是说在其治边政策中将更多地诉诸仁政和教化ꎮ四㊁热河的兴起和区域社会变迁㊀㊀(一)木兰秋狝发起之前的区域社会在历史上ꎬ以热河为中心的地区长期以来是欠开发区域ꎬ这里的生态环境良好㊁牧草资源丰富ꎬ与农耕世界形成了鲜明对照ꎮ清代开国之后该地区被划归为蒙古族的游牧区域ꎬ清廷禁止任何形式的土地开垦ꎬ已开垦的地区被勒令还牧ꎬ例如顺治十年(1653年)政府还就此专门颁布禁令称ꎬ 各边口内旷地听兵治田ꎬ不得往口外牧地 ꎬ[18](P3591)顺治十二年(1655)福临重申内地农民不得 往口外开垦牧地ꎬ王公属人ꎬ有私来内地者ꎬ一律发还 ꎮ[19](卷96ꎬP753)由此而言ꎬ顺治㊁康熙初年ꎬ以热河为中心的区域作为蒙古族的游牧地带ꎬ人口稀少ꎬ人类活动的空间非常有限ꎮ但是ꎬ从这些 禁令 也恰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以热河为中心的区域正在发生缓慢的社会变迁和转型ꎬ主要表现为农耕垦殖的增加和人口流入的增多ꎮ由于清廷实施的圈地政策以及连年战争的影响ꎬ人民生活困苦㊁民族矛盾凸显ꎬ因此康熙帝改变了禁垦政策ꎬ转而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劝垦方略ꎮ康熙八年(1669)元月壬寅他谕户部曰: 旗人无地ꎬ宜难资生ꎬ应否以古北口等口外空地ꎬ把给耕种ꎮ [20](P328)户部官员在商讨之后认为可行ꎬ因之各旗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纷纷出关垦荒并且建立了庄园ꎬ这实际上是农耕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ꎮ康熙八年之后实行的 劝垦 政策促使关内人口开始流入这一地区ꎮ这一时期的移民流入主要来源有:一是由于圈地政策的实施ꎬ满洲八旗几乎尽占京畿地区的房屋和土地ꎬ因此导致 民人失业ꎬ衣食无资ꎬ流离困苦 ꎬ[20](P318)在这种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流民ꎮ二是康熙年间ꎬ社会相对安宁ꎬ关内人口迅速增长ꎬ因此引发了紧张的人地关系ꎬ再加上华北自然灾害频发ꎬ失去土地的人口沦为流民ꎮ由此而论ꎬ由 禁垦到 劝垦 的转变体现了清廷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策略是因势利导ꎬ而这一转变引发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口外ꎬ以热河为中心的区域已经开始由游牧转变为农耕ꎬ其生态文化类型(ecosystem)正在发生质的转变ꎮ但是也必须看到ꎬ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入规模比较小ꎬ也相对分散ꎻ同时农耕垦殖的范围也不大ꎬ游牧生态类型仍占主要地位ꎮ(二)木兰秋狝发起之后的区域社会康熙二十年(1681)木兰秋狝正式发起以后ꎬ每次塞外围猎都是场面宏大㊁人烟聚集ꎬ这从现存的«圣祖木兰秋狝图»可见一斑ꎮ从这幅图中不仅能够看到人们雍容华贵的装束和一应俱全的生活用品ꎬ而且能够看到蒙古王公进献礼物的场景ꎬ整幅图的画面清晰精致㊁人物刻画细致入微㊁节奏感明快ꎬ尽显一派盛世景象ꎮ[21]而成千上万的人马如此大规模地出动需要庞大的物质供应和周密的社会服务ꎬ因之在北京前往热河行营的路上修建了八处行宫ꎬ主要有两间房㊁鞍子岭㊁哈喇河屯等ꎮ这一系列土木工程在客观上促进了区域交通条件的改25北京社会科学㊀2019年第5期善和移民的持续流入ꎮ避暑山庄的修建更是需要众多的劳动力和手工艺者ꎬ因此大量的人口聚集于此并形成了最初的集市ꎬ就如同玄烨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七月视察热河上营时看到的那样: 见各处皆有山东人ꎬ或行商ꎬ或力田ꎬ至数十万人之多ꎮ [13](卷230ꎬP303)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帝曾下诏曰: 山东民人往来口外垦地者多至十万余ꎬ余等皆朕黎庶ꎬ既到口外种田生理ꎬ今若不互相对阅查明将来俱为蒙古矣ꎬ嗣后山东民人有到口外种田者ꎬ查明年貌姓名籍贯造册移送稽查ꎻ若口外回山东去者亦查明造册移送稽查ꎬ则百姓不得任意往返而事亦得清查矣ꎮ [22](P45)这表明当时清政府已经放开从山东前往口外的移民ꎬ并且在此基础上为保证区域社会的安定开始加强稽查ꎮ实际上ꎬ康熙二十年(1681)之后ꎬ清政府对热河的移民基本上没有进行限制ꎬ对于那些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流民ꎬ政府勒令各地官府要 给予出口印票ꎬ以便前往 ꎮ[13](卷269ꎬP637)这些移民大多流入新兴的热河地区ꎬ成为当地的编户齐民ꎬ助力于这一区域的开发ꎮ(三)区域社会变迁的主要表现由于皇帝每年的定期围猎和巡幸ꎬ带来了人口的集聚效应和经济的迅速发展ꎬ土地得以迅速开发ꎬ热河作为一个城市的雏形正在兴起ꎮ从生态类型的转变来看ꎬ大量的人口在热河集聚必然会加快耕地的开垦ꎬ由此引起土地使用方式的转变ꎬ原有的游牧用地转变为农耕用地㊁宫殿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ꎬ生态文化类型由单一变为多样ꎮ从工商业发展的角度来看ꎬ热河所吸引的关内人口不仅带来了耕作技术ꎬ而且还带来了养蚕㊁织布等技艺ꎬ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ꎮ农业生产的粮食和手工业生产的工艺品不仅满足了本地人的需求ꎬ而且还能满足皇家围猎的消费需求ꎻ同时采煤业也得到了发展ꎬ 口外热河地方ꎬ人口日臻ꎬ日用浩繁ꎬ比来材薪一项采购既多ꎬ市值颇贵ꎬ闻附近山场多有采煤之处 ꎮ[22](P873)从行政建制的角度来看ꎬ康熙四十二年(1703)始建热河行宫时ꎬ康熙帝钦派一名四品热河行宫总管负责行宫建造任务和地方的社会管理任务ꎬ但伴随着人口的持续涌入ꎬ这里的民族成分日渐复杂ꎬ原有的行政建制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ꎮ为协调解决民族之间可能引起的矛盾并加强对热河地区的管理ꎬ雍正元年(1723)始设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热河厅ꎬ并设置热河满洲理事同知一名ꎬ热河的行政体制实现升级ꎮ[14](P1851)因此ꎬ木兰秋狝的发起和避暑山庄的修建带来了热河人口的集聚㊁生态类型的转变㊁行政建制的升级㊁工商业的兴起ꎬ由此热河作为一个城市基本形成ꎮ如果说避暑山庄修建之前的区域社会变迁是缓慢进行的话ꎬ那么避暑山庄的修建则引发了区域社会的加速转型ꎬ这种加速体现为热河的兴起ꎮ同时ꎬ热河作为一个城市的兴起是伴随着避暑山庄的修建而开始的ꎬ其兴起加速推动了区域社会的转型ꎮ因此ꎬ区域社会的变迁与城市的兴起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ꎬ而是在一个互动的体系中相互促进㊁相互影响㊁相互制约ꎮ城市的兴起既是区域社会变迁的结果ꎬ也是区域社会变迁的动力ꎮ(四)热河的独特性及其兴起的原因康熙末年热河作为一个城市的兴起ꎬ不是任何意义上对已有城市的模仿ꎬ而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形成的人口聚居区ꎮ这个新型的城市打破了原有以单一民族为主导的城市格局ꎬ趋向于多民族融汇于一体的新形式ꎮ当然并不是说中国古代不存在多民族共存的城市类型ꎬ恰恰相反ꎬ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城市都是多民族的聚居区ꎻ而是说中国古代所存在的城市类型很少有像热河这样从兴起伊始35从木兰秋狝到避暑山庄 康熙年间热河的兴起与区域社会变迁研究。
《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原文译文赏析
《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原文|译文|赏析《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作者从景物着手,营造离别的氛围,悲凉凄切之情更为细密深透。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原文清代:纳兰性德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
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
炎凉。
等闲瞥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
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
疑将。
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
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
荷裳。
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
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
译文及注释译文盼望着银河的出现,入夜的时候却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
刹那间,园里的蝴蝶和蜜蜂纷纷飞起,匆匆躲避。
是暖是寒。
入秋夜雨本是等闲之事,但今晚那丝丝点点的雨声却令人搅断柔肠。
应该是因为此时正是别离送友的时刻,所以这秋雨才这样让人断肠吧。
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水墨画。
能否请求高高的梧桐树和烧残的灯烛细做掂量,不要在此时再添人的愁绪池塘里,荷叶已经被秋风吹残,那今夜谁来代替荷叶为鸳鸯们遮风挡雨呢?你将上路远行,从此旅途劳顿,梦醒之时,唯有悲切的寒蝉声相伴。
注释1.木兰花慢:词牌名。
原为唐教坊曲。
《金奁集》入“林钟商调”,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
2.梁汾:顾贞观(1637一1714年),又名华文,字华峰,一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与纳兰性德相识,从此交契,直至纳兰性德病殁。
3.迢递(tiáo dì):高远貌。
4.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调悲凉凄切。
此处借指入夜后的秋雨之声。
5.西园:本为园林名,后亦泛指园林。
6.麝(shè)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
7.蜂黄:本指妇女涂额之黄色妆饰,此处代指蜜蜂。
8.疑将:仿佛、类似。
将,助词。
唐王勃《郊园即事》:“断山疑画障,悬溜泄鸣琴。
木兰秋狝与“康干盛世”
“ 三藩 ” , 时 怠于武事 的八 旗兵 临阵脱 逃或称病请 免征
政 后 的顺治帝北 巡 , 出独石 口, 经上都 河 、 库尔奇 勒河 ( 小滦河 )多伦诺尔( 内蒙古多伦县 ) 、 今 来到滦河一带 ,
驻 跸喀喇河 屯 , 然后 由古北 口还京 , 这是人关后清朝皇 帝北巡及 出塞 围猎之始 。 史载 :世祖 统一 区夏 , “ 数幸南 苑, 令禁 旅行围 , 立大狩扈从 例。 田 康 熙帝更是乐 始 ”獬 此 不疲 , 自康熙 四年 至康熙 四十九年 , 几乎 每年 都要 去 南苑 行猎 , 乃至 无论 是巡行 、 出征 , 是去疗 养 , 还 只 要 有条 件就 打猎 。 国初 , 城外 多 旷地 , 年左 右翼 “ 都 每 前 锋统领 , 有率章 京护军演 习步 围之 事 ; 承平 日久 , 田 畴屋字 , 比如栉 , 其 更无所谓 围场 , 而沿 习具 文 , 岁有 奏 报。 嘉庆六年命 停止 ” m。 凹
一
一
带地势北 高南低 , 原 、 高 草甸 、 丘陵 、 山地兼 而有之 ,
川流纵 横 , 水草 丰美 , 森林 茂盛 , 禽兽 群集 , 无论 是行 猎 习武还 是避暑 养性 , 都是 难得 的上 佳场所 。 这里 自 古为 兵家 必争之 地 , “ 天下 之脊 , 有 据 控华夏 之 防” 之 誉 , 处 内蒙古 的 中心地带 , 地 为关 内通 向关外 的重要
2o 年 3 09 月 第2 2卷第 2期
保 定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BAODI NG UNI VERS TY I
Ma .0 r2 o9
V0 _ . l 2 N02 2
【 史 学研 究 】 历
木兰秋 与“ 康乾盛世"
高三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战城南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①,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对句开起,上句“塞北途辽远”,开门见山交待了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军队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士兵高昂的斗志。
C.尾联下句以景作结,通过描绘大漠黄沙飞天的自然景色,渲染了战争的激烈,衬托出将士们的英勇卫国精神。
D.诗歌以旁观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刻画了边塞将士们豪情满怀、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情?对表现本诗的主题有何作用?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吉、凶、军、宾、嘉,所谓“五礼”,这才是礼仪之邦的根本
吉、凶、军、宾、嘉,所谓“五礼”,这才是礼仪之邦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汇,核心价值观念就是“礼”。
“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中国古代礼仪内容繁缛,《礼记》中即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
为便于了解和掌握这些礼仪,大致在春秋战国时,人们逐渐按照这些礼仪的内容,进行了类型的划分。
这就是《周礼·春官·大宗伯》篇记载的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礼仪类型,统称“五礼”。
汉代以后,历代的国家礼制虽有所演进和变化,但基本上都围绕这五礼的系统进行礼制建设。
一、“事邦国之鬼神示(祇)”的吉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qí)。
”由此可知,吉礼就是祭祀鬼、神、示(祇)的礼仪活动。
所谓鬼,指人鬼,即祖先的鬼魂;神,指天神;示(祇),指地祇,即地神。
如吉礼包括对上述天、地、人三界神灵进行祭祀的各项礼仪,如郊祀(祭祀天、地)、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
祭祀的神灵也种类繁多。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先王等。
今天北京尚存的天坛、地坛,就是明清时期皇帝举行郊祀礼,祭祀天、地的场所。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祭天的天坛为圆形,祭地的地坛为方形)天坛二、“哀邦国之忧”的凶礼凶礼,是指遭遇到凶丧祸患时,人们相互间进行的哀悼吊唁、救济抚恤的诸礼仪的总称。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先秦时期已实行五种类型的凶礼:“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木兰秋狝:大清帝国的“秋季运动会”
木兰秋狝:大清帝国的“秋季运动会”木兰(Muran),满语,汉译为“鹿哨子”或“哨鹿围”。
原本是捕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以桦皮或树木制成,长二三寸,状如牛角喇叭。
用嘴吹或吸,发出“呦呦”鹿鸣之声,引诱鹿来。
有人说是学牡鹿声,唤牝鹿来,将其捕获。
清代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境辟出专门的地方,供皇帝打猎,久之便称这个地方为木兰围场,简称木兰。
秋狝,是中国古代早就有的习俗。
春天打猎叫搜,秋天打猎称狝。
《尔雅释诂》谓:“狝,杀也”。
《释文》明确说:“秋猎为狝”。
《注》:“顺杀气也”。
《周礼·春官·小宗伯》称:“狝之日莅,卜来岁之戒”。
《夏官·大司马》说:“中秋教治兵,遂以狝田”。
《清史稿》把清代皇帝的木兰秋狝列为军礼之一,并引《周官》为依据,说“如是,则讲武为有名,而杀兽为有礼”。
其实清代皇帝的木兰秋狝应是起源于满族固有的狩猎习惯和后来为维护清朝大一统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传统。
清代的木兰秋狝,是在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入关后顺治各朝经常出猎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
主要是康熙、乾隆两朝举行的,雍正一朝未曾举行,乾隆之后逐渐废止。
和先辈相比,康熙、乾隆两朝的木兰秋狝体现为更加有目的、有组织、有固定地点和时间,遵循一定章程的一种皇帝围猎活动,也更加隆重和制度化。
木兰围场在北京东北一千余里之外,承德市北约四百里,为辽代上京临潢府所属的兴州地方,清初属翁牛特蒙古等部。
围场本身周一千三百余里,南北相距二百余里,东西相距三百余里。
顺治时期“塞外行围”已至其地。
康熙十六年(1677),当平定“三藩”之乱初见成效之时,这位大清皇帝巡视长城内外,初次在内蒙接受科尔沁、喀喇沁、敖汉、奈曼等部王公贝勒的朝见。
二十年再度巡幸内蒙,继续接见喀喇沁等部蒙古王公贝勒,并处理有关事务。
就在这次巡幸中,有喀喇沁、翁牛特藩王献地“肇开灵囿”之说和明确提出“酌设围场”,而且给前往相度地势的大批官员以各种赏赐。
围场的设立当以此为始。
木兰即将打仗的心情编写作文
木兰即将打仗的心情编写作文木兰骑着骏马,千里迢迢的来到了战场,从黄河到燕山再到战场,一路奔波,但木兰不辞辛苦,乖巧懂事的她,是为了父亲。
战场上,敌人撕叫着、浩浩荡荡向战士们进攻,木兰挥舞着长剑,骑在骏马上,勇敢的杀死了一个又一个敌人,他和战士们用聪明的才智和勇敢在战场上厮杀。
北方的寒气传输着黑唇的声音,这声音就是坚强的标志。
晚上,炎热的月光照在木兰的铠甲上,她趴在帐篷边,痴痴的望着月亮,那皎洁的月亮,并使木兰想到了爸爸的笑容。
木兰不知不觉的想起了家乡,思念起亲人来,幽静的气氛显得她格外孤单,泪水不由自主的顺着她的脸颊流下来,在她心中亲人就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但她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他们一定会打胜仗,一定会凯旋而归,木兰憧憬着,木兰盼望着,打胜仗的种子深深的在她的心中扎根了萌芽了,她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第二天,他们又回去当兵,木兰微笑着,十分自信心。
她终于捕捉了敌人的首领。
但是那个首领逃走了,木兰并不气馁,经过了十年的战争,死了不少同胞,但是他们胜利了!终于迎了和平,迎了胜利的曙光,木兰兴奋的双眼流泪,骑着骏马,追随战士们唱着凯歌,欢欣的驶往单于的明宫。
巾帼英雄——花木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第一次从大人口中听说了花木兰的事迹,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
长路五千年历史,无数好汉中终于冲向了一位巾帼英雄!她的精神而令我敬佩,她的经历使我兴奋万分,在夜深人静的傍晚,我还可以时时睡著自己沦为了花木兰,披上战袍,在战场上奋勇较量。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离,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长大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我也曾翻阅过诸多书籍,希望弄清楚她的身世,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是的,作为一个农户织布的柔弱女子,竟能在血流成河的战场中,奋勇厮杀,成为流传千古的英雄,怎能不让人万分敬佩呢?面对这征兵的军书,面对年迈的父母,面对正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她毅然决然的剪去了长发,披上了战袍,拿起了武器,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宋词《木兰花慢·中秋饮酒》注释赏析及译文鉴赏
宋词《木兰花慢·中秋饮酒》注释赏析及译文鉴赏《木兰花慢·中秋饮酒》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一向被推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谓“豪”,就是豪纵跌宕,横绝古今。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木兰花慢·中秋饮酒》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宋朝:辛弃疾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木兰花慢·中秋饮酒》翻译/译文《木兰花慢·中秋饮酒》译文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 ?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
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
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 ?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木兰花慢·中秋饮酒》注释①将旦:天色将晓。
《天问》:楚词篇名,屈原所作。
作者向天提出种种奇问,作品由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组成,或自然,或社会,涉及面极广,表现出作者勇于探索的精神。
及唐,更有柳宗元作《天对》,对《天问》之问逐一作答。
辛词仿《天问》体,在词中一气提出九问。
此词咏月,卓有创新:一,前此有待月诗,而无送月诗。
二,引《天问》体入词。
三,《天问》问月仅二,辛词不仅九问,且“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球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王国维《人间词话》)。
2023年木兰诗的读后感
2023年木兰诗的读后感2023年木兰诗的读后感1每个国家的历史中都会出现这个国家的女神,而中国历史上为民众所喜爱的花木兰当属中国历史上传奇般的女神之一。
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口中津津乐道,而极少有人会存疑木兰是如何在十二年长长的岁月中不被清一色的男子官兵发现自己是其实是一位女子。
《木兰诗》妙就妙在全诗最后的几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几句一下子让人打消了疑问,让人们十分自然地接受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木兰诗》最后一段写的是雄雌双兔的分辨问题,是一段对木兰的赞辞,却也从侧面烘托了当年北魏王朝抗击柔然的战斗是何等的紧迫和艰难。
当木兰与全军将士在大敌当前,同仇敌忾时,当“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困苦面前,生存与胜利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
木兰作为一名军队的将官,背负着保卫家园的重任,木兰与她的战友们在游牧部落三番五次地南下掠夺面前众志成城,大义凛然,他们谁都没有去理会战争之外的事情。
古人认为读书时应做到:“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怀疑木兰女扮男装故事的真实性。
我们从《木兰诗》中那朗朗上口的诗句中深深体会到中国文化的优美,同时也对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花木兰充满了无比的敬意。
2023年木兰诗的读后感2成长所需的是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是苏东坡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潇洒,漫漫成长路上,更需要的是花木兰的爱国志,她为了国家而留血牺牲的深深报国情。
《木兰诗》云:“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
想当年,风华正茂的花木兰,为了不让年迈的爹爹参军,竟剪去瀑布似的黑发,女扮男装,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驰骋沙场,为国立下许许多多的汗马功劳……能文能武的花木兰,爱国情深的花木兰,是我们每个青少年心目中的榜样。
有关木兰诗后续
木兰诗后续有关木兰诗后续《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木兰诗后续1木兰凯旋归来后,又恢复了女装。
正当木兰家里的人想要大大庆祝一番之时,不知可汗从哪得来的消息:木兰是女扮男装混进军营去的。
还骗了可汗12年之久,可汗当即龙颜大怒,一气之下竟说出了要将木兰“满门抄家”的气话,可是又想到木兰为自己的江山奋战多年,立下了不少的.汗马功劳。
便手下留情,还是与诸位大臣商议此事后再说也不迟。
之后,可汗把所有的大臣都召到自己的大殿上。
可汗说道:“想必诸爱卿都知道朕叫你们来朝上是什么事了吧!那,你们说吧,怎么处置花木兰这个勇敢的女子呢?”这无疑给了诸位大臣一道难题,不过还是有人站了出来。
那人说:“禀可汗,军令如山,军法如山,自古以来,从未有女子能当兵,这可是犯了‘欺君之罪’啊!并且还明知故犯,罪加一等,理当‘抄家问斩’。
”木兰知道可汗要抄她家门后并没有感到恐慌,却是很冷静。
整个城里的老百姓知道可汗要灭木兰家之后,城里的人叫了几个人当代表来到了木兰家里,说是要叫着全城的百姓去劝说可汗。
就在这时,一个守城门的小卒从城外跑到可汗的大殿上,气喘吁吁地说:“禀可汗,城外所有的百姓全在城墙之外说是要为花木兰讨个公道。
”可汗立即来到了城墙之上,只见下面密密麻麻站满了老百姓。
这时,有一个70岁的老人跪了下来,说:“可汗啊!你不能杀木兰啊!她是我们的骄傲啊!您不能让我们白发人送黑发人啊!”这时可汗被感动了,说:“好吧!朕答应你们,不杀花木兰了,还有这个女子不可参军的条例也得改改了。
以后,谁家有武艺高强的女子就能参军。
”这时,城下的人都笑了,笑声传了好远好远......木兰诗后续2公元578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鲜卑人周武帝宇文邕,为反抗突厥人的侵略大举兴兵。
梁郡宋城营郭北魏庄(今废。
现为商丘巿虞城县营郭镇)的姑娘魏木兰,为怜惜父老弟幼而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北周灭亡后,她又在隋朝军营十年,后因拒绝隋文帝纳妃而自杀。
《木兰诗》赏析
《木兰诗》赏析木兰诗百科名片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
中文名:木兰诗类型:乐府民歌朝代:北朝人物:木兰体裁:叙事诗目录原文编者简介创作背景乐府诗简介诗词赏析文章修辞教学指导相关问题解答编辑本段原文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
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的赏析
《木兰诗》的赏析《木兰诗》的赏析导语:《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木兰诗》的赏析,欢迎阅读!北朝长篇叙事民歌。
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
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
《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
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
《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
”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
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汗之辞”。
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
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一首(《文苑英华》)。
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习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
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
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
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
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刘郎已老。
不管桃花依旧笑。
要听琵琶。
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
多似浔阳江上泪。
万里东风。
国破山河落照红。
翻译“桃花”没有变,依旧开的灿烂;而“我”的心境却变了,变老了。
在这种凄苦潦倒心绪支配下,百无聊赖,我也想听听琵琶。
但我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样,家蓄歌儿舞女,我只好到歌妓深院里去听了。
一曲终了,我的情绪沉醉曲种久久不能自拔,让我理解了白居易当年浔阳江上那份自伤沦落,却逢知己的激动心情眼前东风万里,依然如故,惟有中原沦陷,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笼罩在一片落日馀晖中,尽管还有一线淡淡的红色,但毕竟已是日薄西山,黄昏将近了。
注释刘郎:指唐诗人刘禹锡。
他曾被贬至南方连州、朗州等地。
作者因战乱而流浪南方,故以刘郎自比。
重院:深院。
谢家:指歌伎居处。
浔阳江上: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两句说自己象白居易那样听琵琶后落泪伤心。
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句说面对落日映照下的大地山河,想到国破家亡,不禁感慨万端。
赏析古人在接近中年时,如果处境不利,遇上不顺心的事,便自觉老了。
谢安有中年哀乐之感,所以袁枚称谢安“能支江左偏安局,难遣中年以后情”。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写的,时年三十九岁,就在词中自称“老夫”。
因苏轼当时外放山东密州,仕途不利,心情郁闷。
朱敦儒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
宋室南渡是在钦宗靖康二年(1127),朱敦儒年四十六岁。
这首词是南渡以后的作品,作于朱敦儒四十六岁以后,故起笔便自叹“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
这里暗用两个典故。
中唐诗人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句。
《再游玄都观》诗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木兰秋狝活动指的是康熙乾隆年间,皇帝在每年秋天带领文武百官到现今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境内行围狩猎、习武骑射。
从乾隆晚期起,木兰秋狝却走上了逐渐衰落的道路。
本文试图从历史现实出来,探究其衰落的原因。
关键词:木兰秋狝衰落历史原因
据统计,从乾隆五十七年至嘉庆六年,整整十年都未曾举行一次木兰秋狝。
嘉庆帝在位的二十五年里,勉强断断续续举行了十一次木兰秋狝。
道光帝即位的第四年,曾宣布停止本年的木兰秋狝,以后在位的二十五年里,也从未提出过举行木兰秋狝之事,木兰秋狝活动到此基本废止。
木兰秋狝的衰落与废止与清王朝的衰落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统治者的个人原因
虽然乾隆皇帝刚刚即位时行围十分频繁,一般每年或每两年都会举行一次,但从乾隆五十七年起直到他去世,却从未举行过木兰秋狝。
在乾隆五十九年,他以“雨水较多,道路泥泞”i为由,宣布当年与下一年均不举行秋狝。
年事已高的乾隆皇帝此时已经对木兰秋狝失去了兴趣,并把这种态度传染给了嘉庆皇帝。
嘉庆皇帝即位后,爆发了长达九年的白莲教起义,同时,又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洪水,统治危机重重。
嘉庆帝为了不劳烦民力,决定“庶息民劳而省己过。
”ii同时,他认为秋狝近乎于嬉游,其意义不大,没有必要举行。
道光皇帝即位后,他从未到过木兰围场跟避暑山庄,那里的房屋“修理不易”iii为由,拒绝了秋狝活动。
道光四年,他便直接下谕停止当年的秋狝活动。
二、森林资源遭受破坏
木兰围场本有数目庞大的原始森林,由于一直是作为牧地使用,自古以来都多未开垦,然而,在乾隆年间起,这里的森林资源遭受了大量破坏,主要原因有两个:流民与护卫官兵垦荒、官府大面积砍伐。
康乾时期,全国人口快速增长,山东、直隶等人口大省出现饥荒,许多百姓逃往北方谋生。
不少流民来到围场偷伐树木、偷猎野兽以维持生计。
由于流民的破坏行为,围场的动物种类与数量不断减少,森林资源岌岌可危。
面对这种情况,乾隆皇帝虽然曾下旨要对这些偷伐树木的行为“既行正法。
”iv但森林资源日趋减少的状况并未改善,到了嘉庆九年,许多地方已经不能看到鹿只,只能看到“砍剩木墩和余木甚多,兼有焚毁枯枝犹在。
”v与前代相比,此时的木兰围场已然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不仅流民偷伐、偷猎,护卫围场的八旗士兵名正言顺的开荒也造成了围场当地森林资源的破坏。
康熙年间当地有护卫人员110名,乾隆十八年增至609名,嘉庆年间护卫人员多达一千余名。
而看管围场的官兵俸禄往往不能按时发放,面对如此众多人员的生计问题,朝廷不得不将围场中的一部分土地交由护卫人员进行开垦,以维持生计。
但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官员收受贿赂,将许多土地划拨给认领荒地的地主,从中获取利润。
据记载,在围场的69围中,有31围本不该划为荒地,其中包含围场的中心地区,称之为“围座“。
道光年间拨地有七十五顷,后来由于围哨官兵的增多,又增加了八十顷进行垦荒。
到了光绪年间,热河都督提出在围场开办屯垦,寓兵于农、强本固围,而围场这片皇家猎苑也由此变为开荒之地,大面积原始森林荡然无存。
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是官方的砍伐。
在乾隆年间,皇帝下旨在避暑山庄周围修建一批寺庙,即“外八庙”。
这些寺庙所使用的木料都是来自木兰围场的原始森林。
在供给外八庙修建的同时,还有许多木料被运到了京城,用于一些宫殿的修缮工作。
也有一部分卖给了商人。
官方的砍伐使原本封闭的木兰围场进入了民工和商人的视野,他们了解了木材的分布、交通线路等信息后,与看守围场的官兵相勾结,偷伐树木由此开始。
而官方第一次大
规模砍伐木兰围场的木材,应是在嘉庆四年时,乾隆之墓裕陵的隆恩殿需要整修,嘉庆下令砍伐木兰围场的木材以完成修缮工作。
原本修缮裕陵仅需要5700件木材,但经办官员却私自砍伐了60000余件木材,使14个围的森林遭到了严重破坏。
裕陵修缮后,北京圆明园、避暑山庄、外八庙等也进行了修缮,嘉庆六年,官府在围场砍伐木材12万件以上,又使40个围的森林遭到破坏。
不仅如此,在将木材从围场运出时,由于开路的需要,又将无数的树木砍伐。
自此,木兰围场的森林资源几乎破坏殆尽。
植被的减少也使原本栖息在此处的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再也见不到当初禽兽丰富、种类繁多的景象了。
而随之带来的水土流失、河流干涸、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更是对后世造成的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新的历史形势与现实困境
鸦片战争过后,世界进入近代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尤其是军事方面,当清政府还在练习传统的骑马射箭技术、操弄着大刀长矛时,西方国家的长枪大炮已经引领了新的军事技术革命。
清政府的原有军事力量显然无法适应新的军事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