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少数民族世界遗产的认识
少数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少数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简介少数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指由我国政府认定并加以保护的代表着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项目,涵盖了民间艺术、民间舞蹈、传统音乐、民间戏剧、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间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
这些项目不仅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传统技艺1. 手工艺少数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手工艺占据着重要地位。
其中,蒙古族刺绣、壮族银饰制作、藏族唐卡绘制等项目均展现了少数民族丰富的手工艺传统。
这些技艺不仅代表了民族工艺水平,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2. 建筑艺术另外,在建筑艺术领域,侗族吊脚楼、土家族吊脚楼等建筑风格独特的民居,也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部分。
这些建筑不仅是居民的居住场所,更是文化的象征和传承。
三、民间传统医药在民间传统医药方面,藏医药、苗医药、医药等都具有独特的特色,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得到了保护。
这些医药传统不仅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对现代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保护与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定并非是简单的荣誉称号,更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社会和民间组织需要联手共同参与,加强对这些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最好的保存与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体验这些独特的文化传统。
五、个人观点少数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智慧。
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些项目的保护力度,同时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传承工作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六、总结少数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每一项项目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增添新的光彩。
为什么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为什么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在当今社会,许多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
随着世界的发展和进步,我们不仅需要保护主流文化,更需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那么,为什么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呢?一. 保护历史记忆和文化多样性少数民族文化是传承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有助于保存历史记忆,还能丰富文化多样性。
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对少数民族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二.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是各个民族相互交融的结果,它既可以反映出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也能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同时也能够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三. 保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都遭到了破坏。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涉及到文化传承,还涉及到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都与自然息息相关,因此,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保护地球和人类生存的需要。
四. 激发创造力和经济活力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少数民族文化还能够成为当地的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也能够激活地方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
总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尊重和维护各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充满文化多样性和和谐共处的世界。
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引言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由非主要民族群体所形成和发展的文化。
这些文化在丰富国家多元文化的同时,也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一面。
本文将重点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定义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由非主要种族或民族所创造和传承的独特文化形态。
这些文化通常包括语言、宗教、习俗、艺术和传统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常常以与主要民族文化有明显区别的方式表达和展示。
特点1. 多元性: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由于地域、历史、族群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少数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宗教信仰、习俗、舞蹈形式、服饰风格等。
2. 传统性: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少数民族文化往往保留了很高程度的传统性。
传统的习俗和活动在少数民族社区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保护。
这些传统的文化元素不仅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生活方式,也是他们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3. 融合性:尽管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传统,但多数情况下,它们也受到了来自周边少数民族以及主要民族文化的影响。
这种融合性使得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和演变,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元素,发展出更多元化的新形式。
影响1. 社会认同:少数民族文化对于少数民族群体来说,是维系自身社会认同和共同体感的重要媒介。
通过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少数民族群体能够保护和强化自身的身份认同,增加对主流社会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2. 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整个社会的历史记忆和多元性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族群之间的差异和共通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旅游业发展:具有独特和吸引力的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许多少数民族社区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手工艺品吸引了大量游客。
这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少数民族社区带来了经济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认识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藏族
认识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藏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而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中,藏族文化无疑是最为著名和独特的代表之一。
今天,我们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一起来探索藏族文化的瑰宝吧!一、藏族悠久的历史和地理背景藏族是中国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西藏和云南等地。
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之一,藏族人口众多,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藏族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古老的吐蕃王朝是藏族的传承和象征。
此后,藏族人民在高山之间建立了一个独特的社会制度,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和文化传统。
二、藏族文化的宗教信仰与建筑艺术藏族文化的核心是宗教信仰,其中最重要的是藏传佛教。
佛教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深深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藏族地区,可以看到许多壮丽的佛教寺庙,比如著名的布达拉宫和扎什伦布寺。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藏族建筑艺术的杰作,充分展示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技巧。
三、藏族传统服饰和艺术手工藏族的传统服饰是他们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性通常穿着蓝色的长袍,而女性则以五彩缤纷的长袍和珠宝为特色。
这些传统服饰不仅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
此外,藏族人民还以其精湛的手工艺闻名,比如藏毯、唐卡和铜器等。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藏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四、藏族传统音乐和舞蹈音乐和舞蹈在藏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藏族音乐以其深情、悠扬的曲调和特殊的音色而闻名于世。
传统的藏族舞蹈则充满力量和激情,展示了藏族人民对自然和神圣的崇敬。
藏族音乐和舞蹈一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在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在庆祝和社交活动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每年的藏历新年等传统节日,都会有丰富多彩的音乐和舞蹈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五、藏族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藏族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第一章概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不同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和传统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历史上的战争和政治动荡,许多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传统遭受了破坏和损失。
因此,中国必须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以确保它们得以传承和延续。
第二章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之一,它代表了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这些文化遗产反映了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例如,蒙古族的“草原之舞”表现了他们的牧民生活;藏族的唐卡画和雕塑反映了他们的佛教信仰和文化传统;苗族的“揪花节”展示了他们的传统音乐和舞蹈。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第三章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
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例如敦煌莫高窟、雅布赖大佛寺、木塔等等。
还有很多民间传统艺术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政府部门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修缮。
民间组织和个人也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他们对宗教节日、传统技艺、祭祀活动等进行记录和保存。
第四章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
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加强民族语言教育、培训传统手工艺人、建立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等等。
同时,向公众展示和推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也是传承的一种方法。
很多文化节庆活动、展览和博物馆都向公众展示、宣传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第五章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发展有很大关系,更融入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构成了具有多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大家庭。
同时,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推动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挖掘并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共存和传承。
领略少数民族文化多彩民俗表演
领略少数民族文化多彩民俗表演在世界的东方,存在着一个多元而富饶的国家——中国。
中国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其中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表演。
今天,我将带你领略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彩民俗表演,希望能让你感受到这个国家的多元魅力。
1. 彝族的火把节火把节是云南彝族举办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它通常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在这一天,成千上万的彝族人民身着盛装,手持火把,欢聚一堂。
他们围绕营火跳跃、载歌载舞,表演热烈而充满活力的节目。
火把的摇曳和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夜空,也点燃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
在这个独特的民俗表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彝族人民勇敢、热爱生活的精神。
2. 哈尼族的田园歌舞哈尼族是居住在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以耕种为生,田园文化深入他们的生活和民俗表演之中。
哈尼族的民俗表演通常会呈现出耕种、播种、收割等田园生活场景。
男女青年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他们的舞蹈动作轻盈而舒展,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讲述了他们对土地的感激之情。
观赏哈尼族的田园歌舞表演仿佛让人置身于大自然中,享受到大地母亲的恩泽。
3. 藏族的唐卡表演藏族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衍生出许多独特的艺术形式。
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唐卡艺术。
唐卡是一种用颜料绘制的立体图像,通常描绘佛教故事和宗教意义的场景。
传统的唐卡表演中,藏族艺人会在现场绘制一副唐卡画,以表达对佛教文化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观赏唐卡表演,我们可以沉浸在宗教氛围中,感受到藏族人民虔诚信仰的精神世界。
4. 傣族的泼水节傣族是云南和广西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泼水节庆祝活动。
泼水节通常于每年的农历四月间举行,旨在庆祝丰收和预祝来年的繁荣。
在泼水节中,人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水桶、水枪,相互泼水,载歌载舞。
这个活动不仅仅是抒发情感和娱乐的方式,也代表了傣族人民对于水的崇敬和对生活的感激之情。
参与泼水节的民俗表演,我们可以体会到傣族人民热情、欢乐的生活态度。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1. 引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延续和民族的魅力。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遗忘、流失和传承困境的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少数民族创造、发展、流传并对他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认同起到重要作用的实践、表达、表演和知识体系。
根据其特点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与实践、自然与宇宙知识系统等几个大类。
3.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它代表着民族的独特性、多样性和传统智慧。
它具有文化、历史、学术、社会和经济等多重价值。
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还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塑造民族形象、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目前,我国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挑战;另缺乏专业人才和资源、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也制约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5.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与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采取多样化和综合性的策略与措施。
建立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框架,加强法治保护。
培养和储备专业人才,加强研究与传承能力建设。
还应该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提高公众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
6. 我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个人观点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和重要性。
深刻认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
深刻认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相依共济、相扶守望、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文化具有统一性、多样性交相辉映的显著特征。
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从美不胜收的歌舞音乐到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从千姿百态的建筑到绚丽缤纷的服饰艺术,万流奔涌,共同汇聚成中华文化的壮阔江海,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又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服务。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的热切愿望。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越来越凸显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一个延绵不断、接续推进的过程,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积累的过程。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必须靠一砖一瓦来建设。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优势资源。
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只有各民族文化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才能繁花似锦、春光满园;只有各民族文化都发展起来、繁荣起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才能变成生动的现实。
二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
对少数民族的感悟
对少数民族的感悟应结合自身经历和观察进行表达,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撰写。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少数民族是我们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对少数民族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独特魅力和巨大贡献。
首先,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深厚。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些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都是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这些文化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文化视角。
同时,少数民族的服饰、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独具特色,为我们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其次,少数民族的勤劳智慧令人敬佩。
少数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勤劳和智慧。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不仅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还创造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产品,如手工艺品、美食等。
这些产品不仅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也为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此外,少数民族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少数民族中,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
最后,少数民族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他们也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保护和传承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
总之,少数民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展现出了勤劳智慧、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应该为他们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目标,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正确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正确理解和把握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概念的界定(一)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个词现在基本上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什么“旅游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和“网络文化”等等。
但究竟什么是文化,如何去定义它?简单地说,所谓文化,就是指人类创造的并在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哲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各种规范制度等等。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文化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物质层面(或称其为物质文化),即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第二层面是制度层面(或称其为制度文化),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例如婚姻制度、姓氏制度等;第三层面是精神层面(或称其为精神文化),即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成果,包括思维、语言、伦理、道德、宗教、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等。
文化起源于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结果。
文化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习得性、功用性、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及变异性。
(二)什么是民族文化?应该说,民族与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是不可分离的。
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民族是以文化来区别的,不同民族有不同文化。
世界上有几千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而所谓的民族文化,就是指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文化成果,体现民族的特点、风格、信念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国56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信仰意识、性格品质、礼仪习俗、风土人情、节日庆典等,这构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格局和文化特征。
为什么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为什么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为社会的一颗独特的文化宝藏,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什么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本文将针对这个问题展开探讨。
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之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这些文化和价值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既是保护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也是保护整个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这不仅能够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互鉴,还能够增强各国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和信任。
二、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深厚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很大,因此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保护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举措。
同时,因为民族文化有着不同于主流文化的内部组成和体现方式,使得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可以从大众文化意义上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的。
三、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特别贫困地区,这些地区正面临农村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整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待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显得更加重要。
因为它可以帮助民族地区融入主流文化,增强地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进一步促进地区的发展稳定。
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可以促进文化价值的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记录,保护民族文化也就是重视和保存这种历史文化价值。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挖掘、整理、推广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的价值,达到保护、传承、创新、推广的目的,使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现代文化。
五、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人类文明的责任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所有人类的共同责任。
各国都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共同发起文化保护的活动,共同推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进程。
丽江古城古老的纳西族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古老的纳西族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留着丰富的纳西族传统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独特的宝藏。
在这座古老城市中,纳西族独特的历史、语言、文化习俗仍然活跃着,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本文将带您一一了解丽江古城中古老的纳西族文化遗产。
一、历史渊源丽江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起源可追溯至公元738年。
在数百年的演变中,纳西族与其它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丽江古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成为纳西族的中心,并成为纳西文化的代表。
二、纳西族的独特语言纳西族拥有独特的语言体系,属于纳西—彝语系。
该语言以音节为基本单位,拥有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结构,反映了纳西族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纳西语在丽江古城中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并成为守护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环。
三、纳西族的服饰与传统习俗纳西族的服饰繁多多样,色彩斑斓。
男性以深蓝色的长袍、白色长裤为主要服饰;而女性则喜欢穿着彩色的束腰衫、裙子和头饰。
这些服饰代表了纳西族的美学观念和生活方式。
此外,纳西族的传统习俗如纳西族年节、婚礼、葬礼等都有着独特的仪式和习俗,反映了他们独特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
四、纳西族的音乐与舞蹈纳西族拥有丰富多样的音乐与舞蹈风格。
其中以丽江古城的纳西古乐、五月街的葫芦笙、东巴文化的东巴舞等最为著名。
这些音乐和舞蹈不仅富有动感和节奏感,更传达着纳西族独特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五、纳西族的道教文化纳西族古老的道教信仰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丽江古城中的玉龙雪山是纳西族尊崇的神山,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
在丽江古城周边,有许多古老的道观,保留了丰富的道教文化和历史遗迹。
参与纳西族的宗教活动,能更深刻地了解纳西族的信仰与精神追求。
六、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纳西族的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制定相关法规与政策,增加文化遗产教育的宣传与推广,提供支持和培训纳西族的传统手工艺人等。
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纳西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使得丽江古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浅谈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的整理与保护
浅谈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的整理与保护黑龙江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多元文化遗产。
在长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经受着各种社会、文化、生态、经济等等方面的挑战,同时还遭受了外部文化侵略的冲击,不断被边缘化与淘汰。
因此,保护和整理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值得探讨。
保护和整理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意义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整理这些文化遗产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至关重要。
此外,少数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保护和整理文化遗产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整理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方法首先,要收集、整理和记录少数民族的传说、歌曲、舞蹈、习俗、节日等文化遗产。
其次,需要将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并在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进行展示和保护。
此外,增加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普及度,使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美。
通过增加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少数民族文化真正得到保存与传承。
保护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措施首先,应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保护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法规规定,并保障依法保护。
其次,应建立全面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加强对黑龙江省古代和现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一种全面的管理机制。
同时,应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培训,针对各个少数民族群体的不同文化特征,发挥文化遗产的观光、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结论在全球文化多样性和遗产逐渐失去的情况下,保护和整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加强法律制度,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培训,这些措施的实施措施能更好地促进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承,保持独特文化颜色,为国家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整体保护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的少数民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本文将对中国的少数民族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他们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少数民族的概述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地位于其地理和历史背景中。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占中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而其他55个少数民族则占总人口的不到10%。
这些少数民族分布在中国的边疆地区,如西藏、新疆、广西和云南等。
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不同,文化差异也很大。
一些少数民族如回族、壮族和苗族拥有庞大的人口,而另一些少数民族如鄂温克族、赫哲族和拉祜族等的人口较少。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和习俗,形成了各自的民族文化。
二、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中国的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语言、文字、传统艺术、建筑和节日等。
1. 语言和文字中国的少数民族使用各自的语言进行交流。
例如,藏族使用藏语,维吾尔族使用维吾尔语,壮族使用壮语等。
这些语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传承,成为这些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一些少数民族还使用独特的文字进行书写。
例如,藏族使用藏文,蒙古族使用蒙古文,朝鲜族使用朝鲜文等。
这些文字既包含了文字的功能,也传承了各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2. 传统艺术和建筑中国的少数民族在传统艺术和建筑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例如,藏族的唐卡绘画、维吾尔族的剪纸艺术、苗族的绣花技艺等都是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也表现出多样性。
例如,藏族的藏式建筑、哈萨克族的蒙古包、侗族的木楼等都展现了各自民族的独特建筑风格。
3. 节日和庆典少数民族的节日和庆典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春节是中国汉族最重要的节日,而藏族的藏历新年、维吾尔族的哈尼扎节、朝鲜族的大凡日等也是少数民族重要的节日。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和保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保护。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丰富的民族构成和深厚的历史背景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化遗产。
在这些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少数民族历史的见证,更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和生活的反映。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冲击,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政策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明确,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些遗产。
我们将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包括政策的制定背景、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我们将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贡献我们的力量。
二、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化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无可比拟。
在众多文化瑰宝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生活、信仰的生动体现。
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史诗等;表演艺术,如民族歌舞、戏曲、杂技等;社会实践、节庆活动、庆典仪式等;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传统医药、天文历法、农业技术等;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为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4年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范文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篇一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和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背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背景及现状(一)政策背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二)政策现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体系。
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
这些政策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一)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此外,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
(二)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四是专业人才匮乏,难以满足保护工作的需求。
四、完善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建议(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中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
其中,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性。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地理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
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拥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习俗、信仰、艺术等多方面特点。
它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少数民族群体的重要精神财富和文化认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深入,无论是少数民族自身,还是整个国家都需要有意识地去保护和继承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这不仅是对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更是确立自身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法。
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不容易,它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
(一)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一些少数民族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极端环境中,比如高速公路、城市化发展、生态危机等原因,导致他们原来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被破坏。
少数民族的自然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经济发展和商业化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被带入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局面。
这使得许多传统的民族文化失去了传统价值和自然保护,成为开发和商业化的资源。
(三)文化冲击和文化湮灭经济全球化让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多元和频繁。
文化冲击可以导致民族文化的流失。
同时,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自身的认同和文化传统也面临失传的可能。
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方法(一)制定严格的保护法律和政策一些高度成熟的文化地区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保护和传承他们的文化。
制定符合民族特点的严格保护法律和政策,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
(二)开展文化交流和合作文化交流和合作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文化遗产知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展现多样性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化遗产知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展现多样性文化的独特韵味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
其中,传统建筑是每个民族文化遗产中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之一。
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具有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展现出多样性文化的独特韵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
一、建筑风格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风格丰富多彩,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特色。
例如,藏族的住宅多为石木结构,建筑多采用白墙黑瓦的风格,屋顶倾斜,形状仿佛藏羊的角。
而瑶族则喜欢建造吊脚楼,楼房普遍为三层或四层,整栋建筑精雕细琢,色彩鲜艳,极富装饰性。
此外,还有蒙古族的包头房、苗族的鼓楼、侗族的“嗡嘛寺”等,各有特色,令人惊叹不已。
二、建筑材料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所采用的材料也显得格外重要。
不同的民族使用的材料也有所差异。
例如,藏族的住宅大多建造于寒冷的高原地区,因此采用的建筑材料多为土坯、石头和木材。
苗族的鼓楼则采用石料和木材进行结构强化,使建筑更加稳固。
侗族的“嗡嘛寺”更是使用了非常特殊的建筑材料——蜂窝土砖。
这种建筑材料炼制过程繁琐,但建筑出来的“嗡嘛寺”却坚实耐用、气派非凡。
三、建筑装饰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所使用的建筑装饰往往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因为在这些装饰上体现了这些民族的文化、历史和艺术特色。
例如,藏族的建筑中,经常可以看到以藏式全部文化为主题的各种绘画和文字,这些装饰包含着这个民族的信仰和神话故事。
侗族的“嗡嘛寺”则通过顶部的藏经井和雕刻精美的梁柱来表达该族人民对于神灵的崇拜。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各种装饰虽然形态各异,但都带有自己民族的独特艺术魅力。
四、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保护。
许多地方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进行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和修复工作。
例如,云南凤庆的哈尼梯田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外,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也多次主办展览和学术研讨会,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危机,许多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都濒临灭绝。
因此,传承与保护我国少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国家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话题。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西北"花儿"、传承、保护正文:文化是民族之魂。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中华民族在和平发展的宏伟战略指引下扬帆奋进时,中华文化是我们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力量。
少数民族文化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果。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国家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话题。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少数民族都居住在远离城市的偏远乡村,还保留着许多以乡村生活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特征。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地区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贯穿着一条穿越时空、保持民族文化连续性的血脉,充分地表现出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和审美理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少数民族世界遗产的认识
一、与少数民族有关的世界遗产
中国41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与我国少数民族有关的世界遗产有18处,占我国世界遗产总数的43.9%,其中自然遗产6处、文化遗产12处、它们分别是:(1)自然景观:黄龙国家级名胜区、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大熊猫栖息地、南方喀斯特以及中国丹霞。
(2)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长城、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明清皇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丽江古城、北京颐和园、明清皇家陵寝、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和山西五台山。
二、民族地区世界遗产面临的问题
世界遗产并不是一般意义的遗产,也不是一般的资源,从它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起,就成为了世界性的资产,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全人类都有保护世界遗产的承诺与责任。
在中国,与少数民族有关的世界遗产占有高达43.9%,这些遗产无一不凝结着少数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
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是因为世界遗产而被更多的人知晓。
例如云南丽江古城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但是凭借世界遗产的地位,使它成为了国内外旅游热点城市,地方财政收入的80%来自旅游业。
可以说,世界遗产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是一块金字招牌。
但是,随之而来是这些与民族地区有关系的世界遗产目前面临许多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问题。
1、人口压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与该国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关系,会影响到遗产地的保护压力。
与少数民族地区有关的世界遗产地,虽然当地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是由于旅游所带来的流动人口很多,造成遗产地内巨大的人口压力。
特别是在节假日,短期内四面八方的巨大人流涌入遗产地,使遗产地的核心区超负荷运转。
2、商业开发过度。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客观原因,使得区域的经济发展较缓慢,社会经济等综合水平与一线城市有很大的差距。
近些年,民族地区的人们看到了世界遗产对当地旅游的促进作用,把遗产地作为赚钱工具,进行失控的旅游开发,这样也就伴随了超载、超量、错位的旅游开发。
民族地区的世界遗产过分的城市化、商业化。
有的地方在申报成功后,并没有做好规划和市场分析,就开始乱修旅游设施。
在遗产保护的核心区内大修的人造景观、宾馆、饭店,以满足更大的接待量。
3、人才匮乏。
民族地区的世界遗产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现有的管理队伍人才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管理和发展模式。
保护的观念淡薄,对遗产地重申报,轻保护;大开发,小保护。
由于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民族地区在遗产地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与国际上的保护技术有很大的差距。
以上这些民族地区世界遗产存在的普遍问题若不加以解决,将
会影响遗产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民族地区世界遗产的再认识
1、民族地区的世界遗产保护不是孤立的
世界遗产构成了丰富和协调发展当代与未来文明的一种源泉,任何一个国家有责任保护这些人类遗产并将它传给后代。
民族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生态较为脆弱,所以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更具特殊性。
民族地区保护技术和意识与发达地区仍有差距,为了更好地对全世界的宝贵财富进行保护,民族地区可以与遗产保护的高端科研机构合作,获得技术上的支持和先进理念的传授,使民族地区在对世界遗产进行保护时少走弯路,脆弱的生态禁不住做出错误行为后再进行更正。
在保护时目光和着眼点不能就只落在遗产地本身,应该将范围扩大到遗产地周围的环境,使周围的建筑与文化氛围尽量与遗产地协调,不能与遗产地形成大的反差。
只是孤立地对遗产地进行保护,长久下去周围的环境必然会对遗产地的保护与发展造成制约。
2、科学利用凸显世界遗产保护的意义
世界遗产保护的可行选择是在利用的基础上进行保护,而不是原封不动的保护。
世界遗产存在巨大的经济价值,但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要通过交换来体现,如不存在交换,那么“遗产”就变成了“遗物”,将会毫无生机,这显然违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遗产的初衷。
我们要为世界遗产这类独有、特有的资源创造价值。
列
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区每年都会涌入大量的旅游者,这是世界遗产地无法逃避的定数。
与民族地区有直接关系的世界遗产地,有很多都比较贫困,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
例如处在三江并流的怒江流域的傈僳族同胞,他们仍还在使用最原始的溜索和羊皮筏子过到江对岸。
这些民族地区可以把遗产保护与扶贫相结合,并使当地居民成为最先的受益者。
遗产管理相关部门,充分利用世界遗产产生的各种效应,吸收遗产地的居民参加遗产保护的工作,甚至参加到对遗产地利用的旅游开发中,带动当地贫困人口,提高民族地区人们生活水平。
3、遗产地旅游不是洪水猛兽
之前提到的民族地区遗产地旅游的过度开发,造成了保护和开发的不平衡,但也不能将遗产地所遇到的各类问题都归罪于旅游。
民族地区的遗产地要发展可持续旅游,通过可持续旅游达到民族地区遗产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
如果不能改善遗产地人们的生活水平,那么世界遗产连最基本的保护都做不到。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就是遗产地旅游,使群体在发展可持续旅游中获利,那么成员将会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遗产地的保护。
可持续旅游要保证遗产地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就必需在适度的容量内进行。
遗产地容量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游客的时空分布、消费习惯,以及相关方面的管理。
在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中,可以采
用门票预售体系。
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系统控制游客流量,游客只有在网上买到预订门票后才能进入景区。
这样,不会有过量的客流量给比较脆弱的遗产地景点造成压力,同时也可以进行客流的分离。
四、结语
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同构成了文明这个时间轴。
对于世界遗产,我们已经接过了“过去”这个接力棒,如何把“现在”做好,与“未来”进行交接,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民族地区的遗产地保护和传承时要将自己民族的文化,成为贯穿整个遗产地的灵魂,提升遗产地发展旅游的内涵。
民族地区遗产地旅游发展并不能走流量型的模式,要努力延长旅游者的旅游时间,努力提高旅游者的花费,形成一个收入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使“3×3=9”的思路向“2×5=10”转变。
将民族地区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兼顾,两者相互促进,把世界遗产的接力棒一棒传一棒。
作者简介:杨婧(1986--),女,纳西族,云南丽江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民族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经济,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