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计算组数=13322logn
算法分析第六章答案精选全文
13
P136 算法6.5
P(i) P(1)=1/20, P(2)=1/5, P(3)=1/10, P(4)=1/20
Q(i) Q(0)=1/5, Q(1)=1/10, Q(2)=1/5, Q(3)=1/20, Q(4)=1/20
化简为整数形式
P(i) P(1)=1, P(2)=4, P(3)=2, P(4)=1
Call CreateTree(m, r-1, root, w)
Call CreateTree(r, n, root, w)
endif
endif
End BuildTree
26
P151-6
设(w1,w2,w3,w4)=(10, 15, 6, 9), (p1,p2,p3,p4)=(2, 5, 8, 1)。
7
5
3
3
9 6
3
3
P151-1
Ak(i,j) = min{Ak-1(i,j), Ak-1(i,k)+Ak-1(k,j)} , k1 ①成立,不包含负长度环. P130 ②可以使结点间的长度任意小。
4
P151-2
修改过程ALL_PATHS,使其输出每对 结点(i,j)间的最短路径,这个新算法 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是多少?
29
实现思想: 1:令(P,W)为最优解所对应的序偶,i=n-1 2:如果i>0,重复下列操作:
时间复杂性分析:T(n)=c+T(k)+T(n-k-1),此递推式保证算法
的时间复杂性为O(n),也可从递归的角度出发,递归的次数正
是结点的个数,而每次递归时间复杂性为常数,所以算法的时
间复杂度也为O(n)。
19
② Procedure BuildTree(m, n, R, Root) integer R(n,n), k TreeNode Root, LR, RR if (mn) then k←R(m,n) if k≠0 then data(Root)←k //内结点 BuildTree(m, k-1, R, LR) BuildTree(k, n, R, RR) left(Root)←LR right(Root)←RR else Root←null //外结点 endif endif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补充习题参考答案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补充题题介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2.通信子网是计算机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
试列出在计算机网络的工作中那些是由通信子网完成的?那些不是?3.简述可以从几种不同角度来对计算机网络分类。
第二章1. 在一个n 层的网络系统中,每层协议分别要求加上H i 字节长的报头。
若送往该网络的应用数据长度为A 字节,问在物理媒体的带宽中有多少百分比是用来传输有效应用数据的? 解: ∵每层协议要求加上H i 字节的报头 ∴n 层的网络系统中,增加的开销为∑=ni Hi 1 又∵ 应用数据长度为A 字节∴传输有效应用数据的有效的带宽占∑=+ni HiA A 1第三章1.简述通信系统的模型。
2.物理层协议包括哪四方面的内容?3.简述模拟数据及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及数字信号表示方法。
4.简述MODEM 和CODEC 的作用。
5.什么是数据通信?6.数据传输速率与信号传输速率的单位各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7.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容量的单位各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8.对于带宽为4KHz 的信道,若用8种不同的物理状态来表示数据,信噪比为30db ,试问按奈奎斯特定理,最大限制的数据速率是多少?按香农定理最大限制的数据速率是多少? 解:按奈奎斯特定理 C = 2H ·log 2N∵N = 8,H = 4KHZ ∴C = 24 kbps 按香农定理, C = H ·log 2(1+S/N ) ∵信噪比为30db ,30db = 10· log S/N ∴ 100010/1030==N S H = 4KHZ∴C = H ·log 2(1+1000)= 40 kbps9.对于带宽为6MHz 的信道,若用4种不同的状态来表示数据,在不考虑热噪声的情况下,该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多少?解:按奈奎斯特定理:C = 2·H ·log 2N ∵N = 4, H = 6MHZ∴C = 2·6MHZ ·log 24 = 24 Mbps10.某调制解调器同时使用幅移键控和相移键控,采用0、π/2、π和3/2π四种相位,每种相位又都有两个不同的幅度值,问波特率为1200的情况下数据速率是多少?同时使用幅移键控和相移键控 解:有πππ23,,2,0 4种相位,每个相位又有2个幅度∴N = 4×2 = 8 B = 1200 baud ∴S = B ·log 2N = 3600 bps11.信道带宽为3KHz ,信噪比为30db ,每个信号两种状态,则每秒能发送的比特数不会超过多少?解:按香农定理:信噪比为30db , H = 3KHZ∴ 1000101030==N SC = H ·log 2(1+1000) = 30 kbps 按奈奎斯特定理 C = 2H ·log 2N∵N = 2,H = 3KHZ ∴C = 6 kbps所以该信道每秒能发送的比特数不会超过6 kbit 。
组合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答案1.(a) 45 ( {1,6},{2,7},{3,8},…,{45,50} )(b) 45⨯5+(4+3+2+1) = 235( 1→2~6, 2→3~7, 3→4~8, …,45→46~50, 46→47~50, 47→48~50, 49→50 ) 2.(a) 5!8!(b) 7! P(8,5) (c) 2 P(5,3) 8! 3. (a) n!P(n+1, m) (b) n!(m+1)!(c) 2!((m+n-2)+1)! 4. 2 P(24,5) 20!5. 2⨯5⨯P(8,2)+3⨯4⨯P(8,2)6. (n+1)!-17. 用数学归纳法易证。
8. 41⨯319. 设 n=p 1n 1p 2n 2…p kn k , 则n 2的除数个数为 ( 2p 1+1) (2p 2+1) …(2p k+1).10.1)用数学归纳法可证n 能表示成题中表达式的形式;2)如果某n 可以表示成题中表达式的形式,则等式两端除以2取余数,可以确定a 1;再对等式两端的商除以3取余数,又可得a 2;对等式两端的商除以4取余数,又可得a 3;…;这说明表达式是唯一的。
11.易用C(m,n)=m!/(n!(m-n)!)验证等式成立。
组合意义:右: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r+1个出来,再从这r+1个中取一个的全体组合的个数;左:上述组合中,先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1个出来,每一个相同的组合要生复 C(n-1,r) 次。
12.考虑,)1(,)1(101-=-=+=+=∑∑n nk k k n nnk kknx n x kC x x C 求导数后有令x=1, 即知.210-==∑n nk kn n kC13. 设此n 个不同的数由小到大排列后为a 1, a 2, …, a n 。
当第二组最大数为a k 时,第二组共有2k-1种不同的可能,第一组有2n-k -1种不同的可能。
故符合要求的不同分组共有12)2()12(21111+-=-----=∑n k n k n k n 种。
1对区间分组的数据如何求加权平均数(3班)
加权平均数
通过对每个区间内的数据 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 整个数据集的平均数。
3班
指将数据分为3个班级, 每个班级内的数据具有不 同的权重。
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计算加权平均数,可以更准 确地反映整个数据集的平均水平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班 级之间的差异。
意义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对于数据分析 、决策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 析数据。
\(加权平均数 = \frac{\sum_{i=1}^{n} 数据_i \times 权重_i}{\sum_{i=1}^{n} 权重_i}\)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步骤
1. 确定数据和权重
根据题目要求,确定需要计算加权平均数的 数据和对应的权重。
3. 计算总加权值
将所有数据的加权值相加,得到总加权值。
2. 将数据与权重相乘
03
区间分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计 算方法
加权平均数的定义
加权平均数
将各数据与其相应的权重相乘,然后除以总权重得到加权平 均数。
权重
表示每个数据在计算中的重要程度,通常与数据的范围或数 量有关。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区间分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计算公式 为
其中,\(n\) 为数据个数,\(数据_i\) 为第 \(i\) 个数据,\(权重_i\) 为第 \(i\) 个数据的权重。
假设有10个年龄段和5个性别,每 个年龄段和性别的人数不同,要求 计算这50个区间的加权平均年龄。
实例三
案例背景
某公司需要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 ,其中一项指标是员工的工作年 限。该公司将员工按照工作年限 分为多个区间,每个区间的人数
不同。
加权平均数计算
该公司使用加权平均数来计算员 工工作年限的平均值。对于每个 区间,将该区间的员工人数乘以 该区间的权重,然后求和,最后
分组计算组数logn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CONTENTS
PART ONE
分组计算组数的基本概念包括组数、组距和分组方式等。
分组计算组数是一种将数据分成若干组的方法,每组包含相同数量的数据点。
分组计算组数的目的是为了对数据进行更有效的分析和处理。
分组计算组数的方法可以根据数据的特性和分析需求进行选择。
采用快速排序中的分区操作,将数组分成若干个子数组,再对子数组进行排序和合并,以减少交换次数
利用堆排序的思想,将数组分成若干个子数组,再对子数组进行排序和合并,以减少交换次数
优化思路:利用已排序序列,将待分组数据按照排序顺序进行分组,减少比较次数和交换次数。
实现方法:将待分组数据分为已排序和未排序两部分,先对已排序部分进行分组,再对未排序部分进行分组。
分组计算组数的空间复杂度为O(logn)
每个组分配一个计算节点,节点数量与组数成正比
分组计算组数可以减少并行计算中的通信开销
分组计算组数可以优化内存使用,提高内存利用率
测试环境:描述测试环境的配置,包括硬件和软件
测试方法:说明测试方法的步骤和细节
测试结果:列出实际性能测试的结果,包括执行时间、内存占用等
分布式计算:将大规模数据集分成小块,在多个节点上并行处理,提高计算效率
并行算法:将算法拆分成多个部分,在多个处理器上同时执行,加快计算速度
数据挖掘:对大规模数据集进行分组,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关联关系
机器学习:对数据进行分组,进行分类、聚类等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和预测
PART TWO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PART THREE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组数k的计算公式
组数k的计算公式在数学的世界里,组数 k 的计算公式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助我们打开数据分组的大门。
咱们先来说说啥是组数。
简单来讲,组数就是把一堆数据分成的小组的数量。
比如说,我们有全班同学的考试成绩,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些成绩的分布情况,就得把它们分组,这分出来的小组数量就是组数啦。
那组数 k 到底咋算呢?这里有个常见的公式:k = 1 + 3.322lg(n),其中 n 是数据的个数,lg 表示以 10 为底的对数。
举个例子哈,假如咱们要分析一个班级 50 个同学的数学成绩。
先算出 lg(50),大概是 1.7 左右。
然后乘以 3.322,得到 5.6474。
最后加上 1,组数 k 就约等于 6.6474。
可组数得是整数呀,所以咱们一般就取7 组。
我记得有一次给学生们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有个调皮的小家伙举手问我:“老师,这组数 k 算出来要是个小数,到底咋取整呀?”我笑着告诉他:“一般情况下呀,咱们就四舍五入取整就行。
但有时候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
比如说,如果算出来是 6.1,那可能分 6 组就不太够,就得取 7 组;要是算出来是 6.9,那取 7 组就比较合适啦。
”那小家伙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还有一次,做练习题的时候,有个同学算组数 k 老是出错。
我仔细一看,发现他对数的计算搞错了。
我就耐心地给他重新讲了一遍对数的运算规则,看着他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心里也特别有成就感。
在实际应用中,组数 k 的确定可不能马虎。
如果组数太少,数据的分布特征就显示不出来,就好像把一幅精美的画只分成了几块大色块,根本看不出细节;要是组数太多呢,又会让数据显得过于琐碎,分析起来也麻烦。
所以呀,选一个合适的组数至关重要。
咱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公式,它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多做几道题,多练练手,就会发现其实也没那么难。
就像学骑自行车,一开始可能摇摇晃晃,但掌握了平衡的技巧,就能轻松上路啦。
总之,组数 k 的计算公式是我们处理数据、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
数组重复数据数分组算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数组重复数据数分组算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实际开发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对一个数组中的重复数据进行分组的情况。
即需要根据数组中的重复数据,将其按照特定的规则进行分组,并且返回每个分组中的元素数量。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数组重复数据数分组的算法,通过对数组进行遍历和比较,可以快速地将重复的数据进行分组,并得到每个分组中的元素数量。
该算法具有高效、简洁、易于理解和实现等特点,可以在实际开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文章接下来将从算法原理、算法步骤和算法实现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在算法原理部分,将介绍该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以及其实现的根本目标。
在算法步骤部分,将详细说明该算法的实现步骤和具体操作过程。
在算法实现部分,将通过具体的代码实现来展示该算法的具体运行过程和结果。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该算法进行总结评价,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潜在问题。
同时,也将展望该算法的发展前景,探讨其在未来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应用领域。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对数组重复数据数分组算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扩展和改进该算法,从而提高开发效率和程序性能。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数组重复数据数分组算法的原理、步骤和实现方式。
文章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首先对数组重复数据数分组算法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它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
接着,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了简要说明,给出了各个章节的内容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详细介绍了算法的原理和步骤。
首先解释了算法的核心思想,然后逐步展示了算法的具体操作。
为了便于理解,将算法的实现过程进行了拆解,详细描述了每个步骤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在算法实现的过程中,还给出了示例代码和运行结果,以便读者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该算法。
在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对算法的优势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算法的优点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指出了该算法在解决数组重复数据分组问题上的潜力和优势。
分配系数log pow
分配系数log pow
分配系数是指在一个乘法运算中,每个因数所占的比例。
以某个数为基数的对数,可以理解为这个数在分配系数为1的乘法中的指数。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分配系数来计算对数。
例如,log2(8)可以表示为2的几次方等于8,也可以表示为分
配系数为1的乘法中,2的指数为几可以得到8。
由于2的3次方等
于8,因此log2(8)等于3。
另一个常用的对数是以10为基数的对数。
log10(100)可以表示
为10的几次方等于100,也可以表示为分配系数为1的乘法中,10
的指数为几可以得到100。
由于10的2次方等于100,因此log10(100)等于2。
指数运算和对数运算是互逆的,即a^loga(x)=x和loga(a^x)=x。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指数运算来验证对数的计算结果。
例如,log2(8)=3,因此2^3=8。
同样地,log10(100)=2,因此
10^2=100。
在实际应用中,对数可以用来快速计算幂次、求解指数函数、处理百万级别的数据等。
因此,掌握对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对数学和科学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 1 -。
广东省德庆县孔子中学高二数学《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课件 新人教A必修3
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注意:
频率/组距
① 这里的纵坐标不是频率, 而是频率/组距;
0.50
②直方某图 个区间上的频率用这个
0.40
区间的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
0.30
0.20
0.10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小长方形的面积
频率月平均用水量/t
= 组距×
= 频率
组距
思考:所有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
❖
练习
1. 某校共有5000名学生,该校 学生每月课外读物方面的支出 总体上在20—60元之间其频率 分布直方图如右图所示,为具 体了解同学们购买课外读物的 具体情况,按支出的情况进行 分层抽样,抽出一个容量为100 的样本进行分析,其中支出在
[50,60) 元的同学应抽取 30
频率 组距
0.036
频率 组距
0.040
0.035 0.030
0.025 0.020 0.015 0.010 0.005
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月均用电量(度)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规定:车辆驾驶员血液酒精浓度在20—80
mg/100ml(不含80)之间,属于酒后驾车,处
不低于60分为及格,则及格率是( D )
A.20% B.25% C.60% D.80%
4.为了了解某地居民月均用电的基本情况, 抽 取出该地区若干户居民的用电数据, 得到频 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 若月均用电量在
区间110,120上共有150户, 则月均用电量在 区间 120,150 上的居民共有 325 户.
4.3 - 0.2 = 4.1
北京市通州区第三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知识点(含解析)
一、选择题1.八年级某班五个合作学习小组人数如下:5,7,6,x,7.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6,则x的值为()A.7 B.6 C.5 D.42.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减去50后,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则原来那组数据的平均数是()A.50 B.52 C.48 D.23.近年来,我国持续大面积的雾霾天气让环保和健康问题成为焦点.为进一步普及环保和健康知识,我市某校举行了“建设宜居成都,关注环境保护”的知识竞赛,某班的学生成绩统计如下:则该办学生成绩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70分,80分B.80分,80分C.90分,80分D.80分,90分4.一组数据:1、2、3、4、1,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分别为()A.1、3 B.2、2.5 C.1、2 D.2、25.某校有21名同学们参加某比赛,预赛成绩各不同,要取前11名参加决赛,小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成绩,她想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决赛,只需要再知道这21名同学成绩的( ) A.最高分B.中位数C.极差D.平均数6.在我县“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中,有7名同学参加了比赛,他们最终决赛的成绩各不相同.其中一名学生想要知道自己是否进入前3名,不仅要知道自己的分数,还得知道这7名学生成绩的()A.众数B.方差C.平均数D.中位数=,S2乙7.某次知识竞赛中,两组学生成绩如下表,通过计算可知两组的方差为S2甲172=,下列说法:256①两组的平均数相同;②甲组学生成绩比乙组学生成绩稳定;③甲组成绩的众数>乙组成绩的众数;④两组成绩的中位数均是80,但成绩≥80的人数甲比乙组多,从中位数来看,甲组成绩总体比乙组好;⑤成绩高于或等于90分的人数乙组比甲组多,高分段乙组成绩比甲组好.其中正确的有()个A.2 B.3 C.4 D.5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了解我国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应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B.一组数据1、2、5、5、5、3、3的中位数和众数都是5C.若甲组数据的方差是003,乙组数据的方差是0.1,则甲组数据比乙组数据稳定D.抛掷一枚硬币100次,一定有50次“正面朝上”9.一组数据3,4,6,8,8,9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A.7,8 B.7,8,5 C.5,8 D.7,5,710.某小组7名学生的中考体育分数如下:37,40,39,37,40,38,40,该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分别为()A.40,37B.40,39C.39,40D.40,38 11.一次数学测试,某小组5名同学的成绩统计如下(有两个数据被遮盖):组员甲乙丙丁戊平均成绩众数得分8177808280则被遮盖的两个数据依次是()A.80,80B.81,80C.80,2D.81,212.某射击运动员在训练中射击了10次,成绩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众数是8 B.中位数是8 C.平均数是8.2 D.方差是1.2 13.实施新课改以来,某班学生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值周班长小兵每周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分,下表是其中一周的评分结果“分值”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89,90 B.90,90 C.88,95 D.90,9514.为了帮助我市一名贫困学生,某校组织捐款,现从全校所有学生的捐款数额中随机抽取10名学生的捐款数统计如下表:A .10名学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B .中位数是40C .众数是90D .方差是40015.某班体育委员记录了第一小组七位同学定点投篮(每人投10次)的情况,投进篮筐的个数为6,9,5,3,4,8,4,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 A .3B .4C .5D .8二、填空题16.北京市 7月某日 10 个区县的最高气温如表(单位:C ):34343234323431333234区县大兴通州平谷顺义怀柔门头沟延庆昌平密云房山最高气温则这 10 个区县该日最高气温的众数是____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___. 17.商店某天销售了11件衬衫,其领口尺寸统计如下表:则这11件衬衫领口尺寸的中位数是________cm .18.今年某果园随机从甲、乙、丙三个品种的枇杷树中各选了5棵,每棵产量的平均数x (单位:千克)及方差S 2(单位:千克2)如表所示:__.19.有一组数据如下:2,3,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____________. 20.数据-1,2,0,1,-2的方差是____.21.已知一组数据-1,x ,0, 1,-2的平均数是0,这组数据的极差和标准差分别是 _____22.某校在“爱护地球,绿化祖国“的创建活动中,组织了100名学生开展植数造林活动,其植树情况整理如下表:则这100名学生所植树棵数的中位数为_____.23.一组数据:1,2,x,y,4,6,其中x<y,中位数是2.5,众数是2.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_;方差是______.24.一组数据:3、5、8、x、6,若这组数据的极差为6,则x的值为__________.25.为迎接2018年的体育中考,甲、乙两位同学参加排球训练,体育老师根据训练成绩算出他们成绩的方差分别为S甲2=1.6,S乙2=2.8,则_____(填“甲”或“乙”)成绩较稳定.26.已知5个数据的平均数是7,另外还有3个数据的平均数是k,则这 8个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__(用关于 k 的代数式表示).参考答案三、解答题27.学校午餐采用自助的形式,并倡导学生和教师“厉行勤俭节约,践行光盘行动” .学校共有6个年级,且各年级的人数基本相同.为了解午餐的浪费情况,从这6年级中随机抽取了A、B两个年级,进行了连续四周(20个工作日)的调查,得到这两个年级每天午餐浪费饭菜的质量,以下简称“每日餐余质量”(单位:kg),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整理、描述和分析.下面给出了部分信息.a.A年级每日餐余质量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数据分成6组:≤≤≤≤≤≤:<<<<<<x x x x x x02,24,46,68,810,1012)b.A年级每日餐余质量在68≤<这一组的是:6.1,6.6,7.0,7.0,7.0,7.8xc.B年级每日餐余质量如下:1.4,2.8,6.9,7.8,1.9,9.7,3.1,4.6,6.9,10.8,6.9,2.6,7.5,6.9,9.5,7.8,8.4,8.3,9.4,8.8d.A、B两个年级这20个工作日每日餐余质量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如下:(1)m = ____________,n = _____________.(2)A、B这两个年级中,“厉行勤俭节约,践行光盘行动”做的较好的年级是______.(3)结合A、B这两个年级每日餐余质量的数据,估计该学校(6个年级)一年(按240个工作日计算)的餐余总质量.28.在全民读书月活动中,某校随机抽样调查了一部分学生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费用情况,根据图中的相关信息,解答下面问题;(1)这次调查获取的样本容量是________;(2)由统计图可知,这次调查获取的样本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_; (3)若该校共有1000名学生,根据样本数据,估计该校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总花费.29.为宣传6月6日世界海洋日,某校九年级举行了主题为“珍惜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竞赛活动.为了解全年级500名学生此次竞赛成绩(百分制)的情况,随机抽取了部分参赛学生的成绩,整理并绘制出如下不完整的统计表(表1)和统计图(如图).表1知识竞赛成绩分组统计表 组别分数/分 频数A6070x ≤< aB7080x ≤< 10 C8090x ≤< 14 D90100x ≤<18请根据图表信息解答以下问题:(1)本次调查一共随机抽取了________个参赛学生的成绩,表1中a =________; (2)所抽取的参赛学生的成绩的中位数落在的“组别”是________;(3)请你估计,该校九年级竞赛成绩达到80分以上(含80分)的学生约多少人? 30.某校为了分析九年级学生艺术考试的成绩,随机抽查了两个班级的各5名学生的成绩,它们分别是:九(1)班:96,92,94,97,96 九(2)班:90,98,97,98,92 通过数据分析,列表如下:(1)__________;__________a b ==(2)计算两个班级所抽取的学生艺术成绩的方差,判断哪个班学生艺术成绩比较稳定.。
组数的计算公式
组数的计算公式。
组数是指一个网络中的节点数量,它是网络结构的基本指标,也是网络性能的重要参数。
组数的计算公式是:组数=节点数量/组大小。
其中,节点数量是指网络中的节点数量,组大小是指每个组中的节点数量。
在互联网中,组数的计算公式可以用来衡量网络的性能。
例如,当网络中的节点数量增加时,组数也会增加,这意味着网络的性能也会提高。
另外,当组大小增加时,组数也会减少,这意味着网络的性能也会下降。
此外,组数的计算公式还可以用来估算网络的带宽需求。
例如,当网络中的节点数量增加时,组数也会增加,这意味着网络的带宽需求也会增加。
另外,当组大小增加时,组数也会减少,这意味着网络的带宽需求也会减少。
组数的计算公式在互联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用来衡量网络的性能,也可以用来估算网络的带宽需求。
因此,了解组数的计算公式对于网络管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以根据组数的计算公式来优化网络的性能和带宽需求。
组距和组数的公式
组距和组数的公式在统计学中,组距和组数是常用的两个概念,用于将一组数据分成若干个区间,并统计每个区间中数据的频数。
组距是指每个区间的长度,组数是指数据被分成的区间个数。
本文将介绍组距和组数的公式及其应用。
组距是指每个区间的长度,它的计算公式为:组距 = (最大值 - 最小值)/ 组数其中,最大值是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是数据中的最小值,组数是将数据分成的区间个数。
举个例子,假设某个数据集的最大值为100,最小值为0,要将数据分成5个区间,那么组距的计算公式就是:组距 = (100 - 0) / 5 = 20这意味着每个区间的长度为20。
接下来是组数的计算公式。
组数是将数据分成的区间个数,它的计算公式为:组数 = (最大值 - 最小值)/ 组距同样以前面的例子为基础,最大值为100,最小值为0,组距为20,那么组数的计算公式就是:组数 = (100 - 0) / 20 = 5这意味着该数据集将被分成5个区间。
组距和组数的公式在统计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通过将数据分成若干个区间,我们可以更直观地观察数据的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数据集和分析目的来确定合适的组距和组数。
如果组距过小,可能会导致区间过多,难以进行有效的统计和分析;如果组距过大,可能会导致区间过少,无法反映数据的细节和特点。
组距和组数的选择还需要考虑数据的范围和分布情况。
如果数据的范围较大,可以适当增大组距和组数;如果数据的分布较为集中,可以适当减小组距和组数。
组距和组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概念,用于将数据分成若干个区间并统计频数。
它们的计算公式简单易懂,应用广泛。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组距和组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通过合理地选择组距和组数,我们可以得到更准确、全面的统计结果,为决策和分析提供有力支持。
组数的计算方法
组数的计算方法
组数的计算可以用来计算任何数量的元素的总数量。
一组(Group)通常是一组有着同样特征的元素,他们彼此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们
的数量。
根据需要,可以使用一组的方法来计算一定数量的物体总数
或相关内容。
计算组数的常用方法之一是使用计数,即检测某一特定类型或性质元
素数量。
可以将已知数量元素写成多行,但必须要确保每行元素是不
同的,并且符合特定的性质或类型,以确保元素的正确数量。
例如,
如果要计算不同苹果的数量,可以将不同品种苹果写成多行,每一行
数量相同。
计算组数的另一种常见方法是使用对比,这是一种比较两个或更多元
素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以识别元素的数量。
例如,可以比较两
个不同颜色的棒球队服,把不同颜色穿在一起,以此区分出每种颜色
有多少件,从而得到不同颜色棒球队服的组数。
计算组数的另一种常见方法是使用分割,这是把大量的元素按照某一
特定标准分割成不同的类别或组。
例如,假设有100个水果,可以将
它们按照果大小、果皮颜色、果实状态等标准分割成不同的组,这样
就可以计算出每种分组的组数了。
以上是组数的计算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如投票法、抽样
法等,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去计算,以便更好的组织计算数据以及元素。
高二数学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教学课件20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确定组中值
例如:
第一组:50人以下
第二组:50—200人
按公式
应定下限为0
200 50 组中值 50 25 (不合理)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单项式分组:是依次将每一个变量值作为一组。
(适用于离散型变量且变量取值不多的情况) 例如,居民家庭人口数,其取值不可能很多,且每一个 取值都可视为一种类型。 按家庭人口数分组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6人
组距式分组:把整个变量值依次划分为几个区间, 各个变量值按其大小确定所归并的区间,区间的距离 称组距。 包括等距分组和不等距分组 适用于连续型变量或虽为离散型变量但取值很多, 不便一一列举的情况。 1)连续型变量的组距式分组 如对商店按销售额进行分组 : •按销售额分组(万元) •50以下;50—200;200—400;400—600
3、确定组限
每组区间的界限称为组限。 离散型变量,分组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间断。 如某省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可分为:0-99,100199,200-299,300-399,…,900-1000等;
连续型变量,相邻组的上、下限采用重叠的方法分 组界定。
如按职工工资分组,0-500,500-1000,10001500,1500-2000,…,等; 4、将各个数据按其数值大小归入相应的组内。
轻工业
2、按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 品质分组:按品质标志进行的分组 如人口总体按性别分组、高校教师按职 称分组。 变量分组:按数量标志进行的分组 如企业按职工人数分------1000人以下、 1000-5000人、5000人以上
三、分组标志与分组体系的选择
1、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在对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 上,抓住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及反映现象内在联系的 标志来作为分组标志。 2、在统计整理中,为了全面认识被研究现象总体, 常常需要运用多个分组标志对总体进行分组,形成 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分组体系。
第三章 数据整理
按照研究的目的,将搜集到的原始数据进 行整理加工,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搜索其 中的数量规律性。 3.1 3.2 3.3 3.4 数据分组 次数分配 统计指标 统计表和统计图
3.1 数据分组
一、统计数据分组的目的及原则 分组是将总体所有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区分为若干部分
分组的目的:概括数据,清晰条理
组中值 ( 0 50 ) / 2 25
3.2 次数分配
数据观察值在各组中的个数称为次数,各组间的次数 称为次数分配。次数分配描述了总体的结构和特征。 一、品质次数分配的编制
按品质标志进行分组,由总体各组的名称及各组的单 位数(次数)组成。 某高校学生的性别分布
按性别分组
人数
比例(%)
例如:企业按工人工资对工人进行分组如下: 500—600元 600---700元 700---800元 如果某工人工资为700元,应将他归并到哪一组? “上组限不计入”原则: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 相邻两组上下限时,一般把此值归并到作为下限的那 一组。
注意EXCEL!
(2)全距:变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数 组数=全距/组距 组距=上限—下限 (3)组中值=(上限+下限)/2
女生
男生
5448
7804
41.2
58.8
合计
13262
100.0
Excel 演示
二、变量次数分配的编制 1、将原始资料按顺序排序 2、确定组数与组距
(1)当n较大时,k取10~20;当n<50时, k取5~6 ; (2)如果数据分布比较均匀、对称,即中间数值次数 多,大小极端值次数少,考虑用以下公式来确定组数: 组数=1+3.322 log n 式中, n 表示总次数, log 表示以10为底的对数。 组距= (观察值中的最大数值-观察值中的最小数值)/组数
复合分组:分组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进行,并 且层叠在一起。
例如:对全国的工业企业进行 简单分组: 按经济类型分: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 业、城乡个体企业 按轻重工业分:重工业、轻工业 按企业规模大小分: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 企业 大型企业 复合分组:
重工业 轻工业 集体所有制 重工业 全民所有制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600—800;800以上
2)离散型变量的组距式分组 如对某企业的生产小组按人数分组: 生产小组按人数分组(人) 组数 5—10 11—16
17—22
组距式分组中的有关问题: (1)组距和组中值 组距两端的数值称为组限,其中:每组的起点 数值称下限、每组的终点数值称上限。 离散型变量分组:各组的上下限都可以用确定的数 值(整数)表示。 连续型变量分组:相邻组的上限和下限无法用两 个确定的数值分别表示,因此上一组的上限同时也 是下一组的下限。
25% 33%
42%
分组前
分组后
分组时注意: •将具有共性的个体归入同一组
•将总体内部个体间的差异通过组别区分开 来 分组的原则:保证总体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或原 始数据都能归于某一个组且仅能归于某一个组,即 保证不重、不漏。
统计分组的关键是分组标志的选择
二、统计分组的种类
1、按分组标志的多少不同分: 简单分组:分组仅按一个标志来进行
四、统计分组方法 1、品质分组的方法 分组标志一经确定,组名称和组数也就确定,不 存在组与组之间界限区分的困难。 复杂的情况下,各组界限不易划分,从这一组到 另一组存在各种过度状态,边缘不清。
2、变量分组的方法:
变量分组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确定各组在数量 上的差别,而是要通过数量上变化来区分各组的 不同类型和性质。
某企业非熟练工人的周工资额(元)单位:元
人员编号 周收入 人员编号 周收入 人员编号 周收入
返回
1 2 3 4 5 6 7 8 9 10
106 84 111 91 109 91 111 107 121 105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9 94 119 87 118 97 103 103 95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