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论述题整理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教程-论述题及答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论述题及答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论述题及答案外国教育史教程论述题目录(及答案)1.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并作简要评价2.以英法两国的中学为例,论述近代双轨制教育体制的形成以及20世纪为消除双轨制所做的努力3.论述杜威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并解析其儿童观4.试比较蒙台梭利与福禄培尔学前教育思想的异同5.对蒙台梭利的幼儿观进行述评,并论述其对当前学前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6.试述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7.论述杜威教学论的主要观点8.试述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实际活动与理论内涵?9.试述斯宾塞教育思想。

10.试论述近代(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教育思潮演变之主导特征。

11.试述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在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那里的发展。

12.试比较古希腊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城邦的学前教育。

13.用自己对福禄倍尔的认识论福禄倍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1.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并作简要评价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他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a德高尚,处事干练,并能从事生产劳动,自食其力的人,实际上,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

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

其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

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

他曾反复强调要把儿童当作儿童去看待,“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他”。

卢梭之所以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主要是他认为,作为人的教育三种来源之一的“自然的教育”,即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有其不可改变的规律性,因而“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和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都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来进行,只有这样,儿童的开性才能得到完美的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然人”。

自然教育还应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

卢梭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理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个别的形式进行教育。

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有答案)

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有答案)

论述题1试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变革的历史必然性。

答: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教育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综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因素分析表明,这一变革有其历史必然性。

首先,就官学衰败而言,其具体表现就是“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职掌文化教育的“官师”或投奔诸侯,或流落民间;官府之中的“书”、“器”随之也散落于诸侯和民问;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厌学、弃学。

这些表明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其衰落是必然的。

其次,就私学的兴起而言,其原因和条件是多方面的:(1)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为私学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是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使“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的“官师”流落民间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士阶层,招收弟子,授徒讲学,成为私学的教师,同时官府的“书”、“器”也流散到民间,为私学的教学提供了所需的教材和教具。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是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社会变革使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争相养士用士,或委以重任,或给以优厚的待遇让其充当智囊,士人受到举世青睐。

于是社会上人人争相从学,使私学有了广泛的生源,极大地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评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人们逐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于是各家各派都按照自己的理想,积极创办学校,授徒讲学,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官学衰败、私学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总结借鉴的经验教训?答: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的封建专制帝国。

为了巩固统一,维护秦王朝的长治久安,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3、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4、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5、虚壹而静: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6、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一、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繁荣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外教育史是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通过对比中外教育史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国教育制度、理念和实践的异同。

本文将围绕中外教育史展开论述,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外教育发展的历程、特点以及影响。

二、中外教育发展的历程2.1 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起源较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

古代中国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儒家经典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的基石,孔子被尊奉为圣人,并倡导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古代教育主要以私塾为主,培养的是士人阶层。

2.2 西方古代教育西方古代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西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柏拉图提倡通过哲学思考来追求真理,他的学派成为了古希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

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实践和经验,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罗马时期,公共教育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培养公民意识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2.3 近代中国教育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现代化转型的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现代科学文化,并引进了一些西方教育制度和理念。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留学生回国传播西方知识和教育理念,如严复、康有为等人。

此后,中国开始进行维新运动和戊戌变法,提倡新式教育,包括创办现代学堂和学校,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2.4 近代西方教育近代西方教育经历了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冲击和推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教育制度开始发生变革。

德国提出了综合大学模式,将研究、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美国则倡导普及高等教育,并推行实用主义教育理念。

这些变革为现代西方教育奠定了基础,并对全球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中外教育发展的特点3.1 中外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外文化传统对于中外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外教育史解答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解答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解答论述题:1、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观(1)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观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孔子的“礼”“仁”,“文行忠信”儒学教育思想体系。

(2)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

先秦时期:西周初年,以周公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提出了反映宗法等级关系的“孝”、“字”(爱)、“友”、“恭”、“信”、“惠”等一系列道德规范,主张“敬德保民”,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

他们的道德观主要为天命观所支配。

春秋至战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在思想领域中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对道德本源、道德准则、道德评价、道德作用、道德修养等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形成了不同的伦理思想。

汉代至宋: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大一统”的统治需要,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高度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

适应这种形势,董仲舒用神学目的论改造了先秦儒家学说,建立了一个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神秘主义的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形式的伦理思想体系。

从此,儒家伦理思想就成了中国封建伦理思想的正宗。

我们所说的古代道德伦理教育主要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

宋明理学:理学伦理思想继承孔、孟传统,吸取改造了佛、道的某些思想成果,进一步把道德观与世界观、认识论融为一体,丰富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思辨形式,成为儒家伦理思想发展的最后阶段。

“陈朱理学”“陆王心学”近代:国门打开,开始认识客观世界,学习自然科学。

提倡“自由”、“平等”、“博爱”,批判封建名教纲常。

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斗争中,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伦理思想遗产,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

(3)伦理道德教育培养的人:宋代之前,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其工具性不强,虽也为政治服务,但孔子所倡导伦理道德教育致力于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

其教育目的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如何做人。

中外教育简史_思考题论述题

中外教育简史_思考题论述题

上卷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编第一章:1、中国教育起源得原因就是什么?答: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得需要,就是随着社会生产与生活得需要而同时出现得一种社会现象。

2.原始社会教育得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答:一、早期得生产劳动教育、二、早期得社会生活教育。

三、原始宗教活动中得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得特征就是什么?答:一、教育不就是专门得社会活动。

二、教育得社会性与无阶级性、三、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四、教育以口耳相传与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得变化?P15、答:开端于夏代,发展于商代。

夏代就是我国文明时代得开端,奴隶制学校教育得萌芽,就是这个开端得重要标志之一,学校有庠、校、序、商代就是发展时期,除了习武、敬神外,习礼、习书、习算也就是商代教育得重要内容,教育内容更趋于分化、独立,并出现了新得学校形式,除庠、校、序,又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

(明人伦、习武、习礼教育就是夏商教育得主要内容。

西周就是中国奴隶制从鼎盛走向衰落得时期。

)2.西周“学在官府"得教育体制有何特征?P19。

(“学在官府”主要反映了哪个时期得教育状况?其主要内容与特点就是什么?)答:“学在官府”就是西周教育得核心,这种教育得特点就是: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官师一体,政教不分。

西周学校(西周得官学系统)已有较完备得制度,分两类、两级:一类就是国学,一类就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

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礼、乐、射、御、书、数、大学以礼、乐、射、御为重点,小学以书、数为重点、“学在官府”完成了从原始教育向专门得学校教育得过渡。

3。

六艺教育得内容就是什么?P20。

答: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与“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就是小学课程。

礼、乐、射、御作为大艺,就是大学课程。

礼就是大学中得重要课程,乐就是综合艺术课,射、御就是军事训练课,书、数就是基础文化课:书指文字,数指计算、算法。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________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_________。

2、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__________》。

3、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_______的形式。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6、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________ 、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

7、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________ 。

8、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办了一所宫廷学校,称________ .9、英国教育史上著名的“初等教育法"颁布于________ 年。

10、1919年法国政府通过的《阿斯蒂埃法》突出了________ 题。

11、最早在德国出现的实科中学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________ 主义的倾向。

12、日本明治政府文部省最早公布的重要教育法令是________ 。

13、二十世纪初,俄国形成了以________ 性十分明显的双轨制为特征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14、裴斯塔洛齐是十九世纪初________ (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15、教育与社会,教育与________ 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两个主要方面。

二、选择题1、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A、“不言之教”B、“以法为教”C、“兴利除害”D、“化性起伪”2、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 ( )A、魏晋南北朝B、唐朝C、隋朝D、宋朝3、“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4、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5、《新教育大纲》是哪位教育家纂写的?()A、杨贤江B、陶行知C、鲁迅D、蔡元培6、《论演说家的培养》是()的教育著作。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内容较多,答题时自己适当删减)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选修课一、中国教育史:每个朝代都有文教政策,从汉到清的文教政策有什么规律?(至少三条)(对儒学的定位问题)(对文化思想控制问题)(可直接从演变规律作答,前面是介绍各时期的演变政策,此部分由周吉提供,很全面)每个朝代都有文教政策,下面介绍下中国古代从汉到清的文教政策:一、汉代的文教政策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涉及董仲舒的“三对策”,一个是为了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一个是出于争夺学术地位的需要。

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文化教育上主要实行三项措施:1、兴太学,置明师。

重视学校教育,大力发展官学。

以明人伦为学校教育的总目标,选派名师臣儒充当官学教师。

2、重选举,广取士。

重视广泛选拔人才,并且逐步加重考试经术的成分。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此以后,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被尊为经。

在以崇儒为中心的文教政策下,文化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官学、私学和社会教化都受到重视,并逐步制度化。

选官取士也有较明确的制度和标准。

二、魏晋南北朝的文教政策南朝:开办四所大学于京师,玄学(新的学术思想,以道家为核心)、儒学、史学、文学,并立为四学,在五馆置五经博士。

北朝:京师设太学规定州郡学校制度,遍设乡学,设置“四门小学”。

三、隋唐的文教政策隋朝统一后重用儒家,儒学呈复兴趋势。

到了唐代,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儒学的地位显著提高。

儒学与佛学“迹异导同”。

科举制度产生,主要是利用儒学思想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考试。

(科举制度经过唐朝的发展,到宋明而定型,一直沿用至清末)。

唐代文教政策的特点在于重振儒术之风,提倡佛教和道教。

以崇儒尊孔为基本,以佛、道二教为基本辅助手段。

对佛道,则有时抬此抑彼。

(以儒学为主干,以佛、道为两翼)四、宋代文教政策抑制方镇、加强皇权是宋代统治者的基本国策。

以此为基础宋代提出“兴文教、抑武事”,强化封建伦理道德的文教政策。

具体表现在:①确定、实施重文方针。

②尊孔崇儒,重整封建伦理纲常。

中外教育史简答论述重点

中外教育史简答论述重点

中国教育史简答论述题重点N1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 157 10陕西 12上师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他在《对贤良策》中提出来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第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的大统一,首先要统一思想,针对汉初百家俱存,各执一说的状况,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统一。

第二,兴太学以养士。

为了保证国家人才辈出,国家应该积极地去培养人才兴办太学,培养专门学习儒术的治国人才,可使政治操纵教育大权,引领全国重视和学习儒家思想。

第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国家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通过选举将其真正有才者选出来,经过考核加以分别利用。

这是董仲舒针对以前任人唯亲的弊端提出的,要求“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其意义:董仲舒的三大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在当时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局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和选拔国家所需的人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大文教政策后来又得到推广和实施,终于形成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养士和取士为基本内容的比较完整的封建教育制度。

N2科举制及影响 167 11江苏 12华东华南 14上师一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科举制产生于隋朝,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是隋代的一大创举,当时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选士制度,到了开元天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越来越多,大部分考试科目已经形成,考试内容和形式基本确立,科举制度趋向成熟。

二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在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对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积极作用在于:1 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第一,中央政府掌握选士大权,第二,提高了官吏的文化修养,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第三,士子通过科举获得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第四,利用科举统一思想,维护稳定发展2 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第一,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第二,促进人民思想统一于儒学,结束思想混乱的局面;第三,刺激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普及;第四,种类繁多的考试科目扭转了人们重文轻武,重经学轻科学的现象。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倡的教育思想是:A. 因材施教B. 教无定法C. 学而时习之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2. 世界上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是: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美国3. 以下哪个不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观点?A. 教育应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B. 教育应培养儿童的道德感C. 教育应以应试教育为主D. 教育应注重儿童个性的培养4.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教育理论是:A. 行为主义B. 结构主义C. 进步主义D. 认知主义5.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特点?A. 选拔人才B. 考试制度C. 世袭制度D. 公平竞争6. 英国的《教育法案》是在哪个世纪颁布的?A. 16世纪B. 17世纪C. 18世纪D. 19世纪7. 以下哪个是现代教育的特点?A. 重知识传授B. 重技能训练C. 重个性发展D. 重应试教育8.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主张:A. 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B. 教育应以教师为中心C. 教育应以知识为中心D. 教育应以道德为中心9. 现代教育技术中,以下哪个不属于多媒体教学工具?A. 投影仪B. 电子白板C. 黑板D. 计算机10. 以下哪个不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A. 终身教育B. 全面教育C. 应试教育D. 个性化教育答案:1. A2. C3. C4. C5. C6. D7. C8. B9. C 10. 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因材施教:孔子认为教育应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进行。

- 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要不断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鼓励学生要有自知之明,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水平。

- 教无定法:教育方法应灵活多变,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2. 描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念是:A. 因材施教B. 学而时习之C. 知之为知之D. 温故而知新答案:A2. 在西方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是: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约翰·杜威答案:D3. 中世纪欧洲教育的中心是:A. 家庭B. 修道院C. 学校D. 宫廷答案:B4. 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以下哪个国家有关?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美国答案:C5. 以下哪项不是现代教育的特点?A. 普及性B. 终身性C. 阶级性D. 多样性答案:C二、填空题6. 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以_________为核心,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

答案:科举制度7. 古希腊哲学家_________提出了“教育即培养人”的观点。

答案:柏拉图8. 19世纪英国的_________运动推动了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

答案:工业革命9.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_________提出了“进步主义教育”理论。

答案:约翰·杜威10. 当代教育改革强调_________,即教育应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个人的需求。

答案:终身学习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特点。

答案:中国古代私塾教育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私塾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其次,私塾教育强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再次,私塾教育注重个体差异,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最后,私塾教育与科举制度相结合,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12. 描述中世纪欧洲大学的起源和发展。

答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世纪,当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一些学者开始聚集在城市中进行教学和研究。

这些学者逐渐形成了学术团体,后来发展成为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起初,大学是由学者自行组织的,后来得到了教会和世俗权力的支持;大学逐渐获得了自治权,可以自行制定教学计划和考试标准;大学的教育内容也从宗教和哲学扩展到了法律、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1.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观理论基础:儒家的思想汉代的独尊儒术,把儒学思想作为统治工具。

儒学的教育就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关注个体内心的精神世界,提升到“人”的层面。

方式是通过自检自律。

涉及的教育家:孔子,朱熹。

五四凡帝反封建是对封建伦理教育的完全否定,而洋务运动等都带有浓重的封建性。

答: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观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的思想。

儒学的教育就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教育。

1. 春秋时期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伦理道德理论的思想家,道德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

其中,仁是最高的道德概念。

孔子奠定了以“仁”为核心的孺家伦理学说,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 ,一直以儒家伦理作为主导。

2.汉代汉代,”独尊儒术”,把儒学思想作为统治工具,不仅把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化,而赋予德育以政治性。

从而确定了儒家德育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德育思想中的主流地位。

作为儒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董仲舒把“三纲五常”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对扼制人的基本需求起到消极作用。

3.宋明宋时朱熹信守为政以德的观念,提出明人伦的实际内容就是明天理灭人欲。

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和根本任务是明天理,逐步达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其方法有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

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创立了阳明学派。

他认为道德教育目的是明人伦,而修养的方法:静处体悟、事上磨练(知行合一思想的反映)、省察克治、贵于改过。

4.总结(1)、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是为政治作辨护的中国道德教育政治色彩突出,呈显性,灌输性,比较注意规范层面。

封建道德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这正是等级制度最基本的东西。

另外,在儒家的道德修养学说中,明确规定了“修身”是为了“治国平天下”,确定了伦理道德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维系封建统治的合格人才。

(2)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注重人伦关系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把“孝”亲的观念最明确地加以扩大,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人伦关系,更带上等级制的“尊一卑贵贱”的色彩。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

期末作业考核《中外教育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

名翟。

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收徒讲学,成为儒家的反对派。

主张“兼爱”,即天下人应相爱互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

思想上有唯物主义倾向,但也有宗教迷信成分。

墨子学说在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

着作编入《墨子》。

2、学而优则仕是孔子选拔人才的方针,是子夏概括的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和选拔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官僚制的形成。

3、万木草堂是维新教育时期建立的学堂,是康有为的讲学之地,1893年选定仰高祠为讲舍,定名为“万木草堂”。

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它继承了传统书院的办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但在形式中注入了新内容。

教学内容沿袭了义理、考据、经世和文字等传统提法,但包括了西方哲学、地理学、数学等学科内容,成为酝酿维新变法理论的场所,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

万木草堂是一所旧式学堂向新式学堂过渡的学校。

4、夸美纽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

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

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主要着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

5、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答: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提倡的新文化、新思潮。

6、帝国大学1806年成立是法国教育行政最高权力机构,首脑称总监。

学区进行管理,各行政官员和大学教师由总监任命,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1、我国古代私学的兴起、特点和意义是什么答:私学的兴起:(1)、士阶层的崛起春秋时期是私学的兴起阶段,战国时期是私学的繁荣阶段。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整理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整理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整理作者: 日期:中外教育史论述题整理1、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一、儒学的思想体系发展1、春秋时期:是儒学的初创时期。

孔子初创了儒学体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孔子的主观愿望是通过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从而回到西周尊卑、长幼有序的奴隶制社会。

他提出的“仁”是儒学思想的创新,奠定了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借由“礼”和“仁”的关系一一克己复礼为仁,巩固窃位之后的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2、战国时期:孟子沿着“性善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以德治国的王道政治思想体系。

基于“性善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致良知;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孟子建构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使孔子开创的儒学朝着系统化、伦理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与之并列的荀子沿着“性恶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王道与霸道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

基于“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教育内容上应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

他的学说反映了儒法合流的趋势,丰富了儒家政治学说,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统治方法,也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3、汉代:董仲舒倡导的“天人感应”的学说,为原始儒学提供了一层神秘化的外衣,并对原始伦理道德规范进行了概括提炼,提出了封建宗教道德规范一一“三纲五常”,作为建立“法度”,化民为俗的根本,从而在文化政策上为后来以儒为宗的教育模式提供了蓝本。

4、北宋: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为儒学寻找到了本体论的依据,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以儒家为主体,融合了佛、道的新儒学一一理学思想体系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二、儒学的社会地位变化二、儒学对教育的影响1、不同朝代儒学的官定版本是这个朝代的教育内容,直接影响着当时的教育内容。

每个朝代都有儒学官定的版本,如唐代的《五经正义》,宋代的《十三经正义》(王安石变法时颁布的《三经新义》)等。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主张的教育理念是:A. 因材施教B. 学而时习之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 温故而知新答案:A2. 现代教育制度起源于哪个国家?A. 中国B. 英国C. 德国D. 法国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A. 重视道德教育B. 重视文学教育C. 重视实践教育D. 重视经典教育答案:A B D2. 现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A. 普及性B. 系统性C. 强制性D. 终身性答案:A B D三、填空题1.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_________朝。

答案:隋2. 现代教育制度的普及化是在_________时期。

答案:工业革命四、简答题1.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案: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仁爱”、“礼”、“中庸”等,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培养,倡导“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提倡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2. 现代教育制度与传统教育制度的区别是什么?答案:现代教育制度与传统教育制度的主要区别在于现代教育制度更加注重普及性和系统性,教育内容更加多样化,教育方式更加科学化,同时强调教育的终身性和个性化。

五、论述题1. 论述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中外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的宗教教育、贵族教育到现代的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的转变。

古代教育多以宗教和经典为主,注重道德和文学修养。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教育逐渐普及,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案例分析题1. 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普及,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其次,科举制度强调考试选拔,促进了教育内容的标准化和系统化。

最后,科举制度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如过分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外国教育史简答论述题

外国教育史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古儒学校19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14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14简述婆罗门教育的内容形式18怎样正确理解“教育起源问题”1第二章智者派43古代雅典的“教仆”35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44试述古希腊雅典教育繁荣的历史原因41简述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44简述斯巴达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

31简述雅典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

34简述斯巴达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

31简述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变化主要表达在哪些方面?47试比较建立在不同的奴隶制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条件下的斯巴达与雅典教育的异同。

第三章苏格拉底法57柏拉图“学习即回忆说”68简述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

57试论苏格拉底方法的内容、优点及适用条件57怎样看待柏拉图关于“学习就是回忆”的观点?68第四章《雄辨术原理》95关于教师,昆体良有何论述?100简述古代罗马共与早期的教育特点。

82简述古代罗马共与晚期的学校教育制度。

83简述昆体良关于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的思想。

97简述古代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变革表现在哪些方面?86简述雄辩家西塞罗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雄辩家必须具备的条件。

92第五章城市学校129骑士教育118中世纪大学121简述西欧骑士教育的主要特点。

119简述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有哪些途径?122简述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基本特点(等级性、宗教性)简述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教育形式与机构。

108试论西欧中世纪后期城市学校的产生及其意义。

129第六章昆它布139阿拉伯学馆141简述拜占廷教育特点及其影响149简述拜占廷的世俗教育比较发达的原因132第七章“快乐之家”159文雅教育159人文主义教育118简述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

159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意义。

169简述前期人文主义与后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差异163试总结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157比较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与天主教教育的联系与区别.187第八章《大教学论》192《母育学校》198夸美纽斯直观教育原则201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述评195夸美纽斯创立的教学原则体系述评200简述夸美纽斯的主要教学原则体系200简述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思想及其意义。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一、介绍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

中外教育史是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通过对比中外教育史的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各国教育制度和思想,为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外教育史:第一部分介绍中国教育古代至现代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对比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思想;第三部分讨论中外教育受到的挑战与变革;最后一部分总结并展望未来。

二、中国教育古代至现代1. 古代中国教育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于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提倡以德治国,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这一背景下,私塾成为了古代中国的主要教育形式,父母亲自或雇佣私人教师给孩子传授知识和道德。

2. 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通过文、武两科考试选拔人才。

这一制度使得士人阶层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中坚力量,并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3. 近现代中国教育近现代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挑战。

在清朝末年,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启蒙运动兴起。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许多学者致力于推动新式学堂和大学的建立,如京师大学堂、南洋公学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成为了国家重要议程之一,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

三、中外教育制度与思想对比1. 教育理念中国教育历来注重道德教育和德育为先,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而西方国家的教育则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教育制度中国的教育制度主要由政府主导,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和高考选拔制度。

而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更加多样化,包括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家庭教育等。

3. 教师角色在中国,教师被视为权威,学生对老师有较高的尊重。

而在西方国家,教师更多扮演导师和引导者的角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考中外教育史论述题与简答题部分

自考中外教育史论述题与简答题部分

自考中外教育史论述题与简答题部分1 唐代监属六学及旁系二馆的名称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

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

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

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2简述意大利快乐之家的特点3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方面,孟子和荀子各持什么观点4简述《汉堡协定》产生及其历史作用进入60年代中期,德国又开始对教育进行改革。

1964年10月28日,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简称《汉堡协定》。

《汉》规定:联邦各州的所有儿童应接受9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应是全日制学校教育。

所有儿童在接受了基础学校教育和两年促进阶段或观察阶段教育之后,可以进入三种不同中学,即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

《汉》关于义务教育的规定,以及关于全日制教育的规定,保障了联邦德国教育的稳步发展。

5试比较孔子与《学记》关于启发式教学思想6简要分析美国独立以后教育的改革7简述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8《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

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9什么是传统教育理论10简述平行教育理论的影响行教育理论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注总体和系统的平衡式教育理论,着力于层次平行线概念的分区式教育系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认为:在集体的教育目标中既有远景性的,又有中景性的和近景性的。

中外学前教育史

中外学前教育史

期末作业考核中外学前教育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奥柏林的“编织学校”答:是日本着名实业家及幼儿教育家,日本早期发展协会创始人;1970年出版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就太迟了;他的一些主张与智力开发的主张相呼应,在日本幼教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答:1770年,法国新教派牧师奥柏林创立编织学校,照顾和教育4—7岁的学前儿童;学前教师用以下课程训练儿童:编织、缝纫、阅读、唱歌、书法、背诵、算术、辨色,自然史、圣经等;2、井深大答:是日本着名实业家及幼儿教育家,日本早期发展协会创始人;1970年出版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就太迟了;他的一些主张与智力开发的主张相呼应,在日本幼教界产生了广泛影响;3、“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答: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的重要文章,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4、母育学校答:母育学校以实施“母性养护及早期教育”为宗旨,对全体儿童进行体、德、智全面发展的教育;母育学校招收2—6岁的儿童,并根据年龄发展阶段编班;5、爱伦·凯答: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一生主要从事写作和社会宣传活动,其中心内容是妇女解放和儿童的权利及教育问题;主要着作有儿童的世纪1909和妇女运动1912等;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陈鹤琴的关于幼稚园的课程理论答:①课程应为目标服务;②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③课程应实施“整个教学法”;④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小团体式等的教学方法;⑤课程应当有考察儿童成绩的标准;2、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答:它是“儿童之家”的重要特色,也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一大特点;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正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这时加强相应的教育可以不失时机地使感官得到最充分的发展;通过感官的训练有利于发展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和辨别力从而使幼儿智力得到发展;为了使儿童的感官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她在“儿童之家”里对儿童进行了各种感官教育;3、简述昆体良的反对体罚的学前教育思想答:①体罚是一种残忍的行为,是一种凌辱,只能施之于奴隶,而决不能施之于自由民②如果申斥还不足以矫正孩子的过失,他就会对体罚习以为常③如果经常正面告诫,在课来上严加督促,体罚就没有必要④幼年时使用体罚,一旦到了青春期,恐怖失去了作用,而他又有更困难的功课要学习的时候,就更难以驾驭⑤体罚造成儿童心情压抑、沮丧和消沉;4、颜之推的学前家庭教育的思想内容答:提倡及早施教,主张慈严结合,要求均爱勿偏,主张博习致用,重视风化陶染;爱护和教育之间的矛盾是现代家庭教育面临的难题之一;现代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对子女溺爱太多,保护过多,包办过多,这是爱的误区;教育是理性行为,而家长的爱往往出于本能,缺乏理智;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颜之推提倡爱教结合的养教原则;父母要做到威严和慈爱相结合,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他认为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他认为在家庭内,应当形成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父母即是师友;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甚大,父母要以身作则,起模范示范的作用;春风化雨,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试评述二战后美国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答:二战后美国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A、实行开端计划,对于困境家庭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1965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提出的要求对处于困境者家庭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它是美国政府为实现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而实行的一项重要计划;B、掀起幼儿智力开发运动强调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20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了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运动,这自然波及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界也开始强调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幼儿智力开发运动模式丰富多样蒙台梭利运动和皮亚杰理论再度兴起;1963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出版了一些幼儿教育杂志;C、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学前教育机构;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由各洲自行决定,教育机构类型多种多样;有幼儿家教育组织,保育学校,幼儿园,日托所或日托中心;D、培训学前教育师资促进师资业务水平的提高;对我国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我国的幼儿教育经费一直以来是包含在义务教育经费之中的,没有单独的预算,长期以来中央财政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学前教育,相应地,各省、市、县也少有或没有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了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提出的预算建议,由于没有预算单列,所以很难在政府预算中得到反映,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学前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的脱节,这在根本上使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财力保障,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规范性、确定性、众所周知,法律具有强制性、公开性的特点,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其预算单列和合理使用,既是美国经验对我们的启示,也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实的迫切需求;实施补偿性援助,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具有明显的扶助处境不利儿童的特点,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这不仅在相当程度上缩小了处境不利儿童与正常儿童间的差距,促进了他们的学业成功,为美国基础教育在更大程度上的成功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公平;近年来,英国、埃及、印度等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也都把为贫困儿童从出生起提供科学的学前教育,作为其消除贫困、缩小社会差异的治本之策,并加大投入,实施学前教育的国家行动,通过科学的学前教育促进贫困和弱势儿童早期潜能的充分发展;在我国,同样存在着贫困儿童、残疾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人口中的学前儿童,这些儿童明显处于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是我国在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教育公平问题;借鉴美国的经验对我国这方面问题的解决是不无裨益的;但与我国幼教经费的严重短缺不无关系,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长期缺乏基本的财力保障;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不仅是应该的、必须的,而且是迫切需要实现的;实行依法治教,为学前教育投入提供立法保障“依法治教”是美国联邦政府保障对本国学前教育投入和事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助于教育事业朝着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在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下,我国学前教育也开始走向依法治教的轨道,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但主要是围绕规范办园行为、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办园体制改革和加强对幼儿学前教育;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具有偏向城市,偏向教办园和少数机关园,扶强而不助弱的特点;财政投入的地域之间、幼儿园之间和幼儿之间严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国家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儿童中的弱势群体投入不足,缺乏政策性的倾斜或保障,教育资源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弱势群体和正常儿童之间分配不公;如果不及时地加以规范和引导,这种不均衡将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它将影响一大批儿童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其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学习机会的获得将受到损害,进而导致这些儿童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低下;这显然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更会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国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导向与调控作用,在保证各地区、各主要方面基本财政供给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对中西部农村及其他贫困、欠发达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对处境不利的弱势儿童群体实施补偿性援助,保障贫困欠发达地区儿童和弱势儿童的基本的学习机会和受教育权利,充分体现政府的意志,从而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均衡和健康发展;2、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对我国当前幼儿教育的启示;答:二战后美国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A、实行开端计划,对于困境家庭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1965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提出的要求对处于困境者家庭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它是美国政府为实现幼儿教育机儿童、残疾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人口中的学前儿童,这些儿童明显处于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是我国在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教育公平问题;借鉴美国的经验对我国这方面问题的解决是不无裨益的;但与我国幼教经费的严重短缺不无关系,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长期缺乏基本的财力保障;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不仅是应该的、必须的,而且是迫切需要实现的;实行依法治教,为学前教育投入提供立法保障“依法治教”是美国联邦政府保障对本国学前教育投入和事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助于教育事业朝着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在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下,我国学前教育也开始走向依法治教的轨道,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但主要是围绕规范办园行为、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办园体制改革和加强对幼儿学前教育;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具有偏向城市,偏向教办园和少数机关园,扶强而不助弱的特点;财政投入的地域之间、幼儿园之间和幼儿之间严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国家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儿童中的弱势群体投入不足,缺乏政策性的倾斜或保障,教育资源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弱势群体和正常儿童之间分配不公;如果不及时地加以规范和引导,这种不均衡将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它将影响一大批儿童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其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学习机会的获得将受到损害,进而导致这些儿童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低下;这显然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更会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国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导向与调控作用,在保证各地区、各主要方面基本财政供给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对中西部农村及其他贫困、欠发达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对处境不利的弱势儿童群体实施补偿性援助,保障贫困欠发达地区儿童和弱势儿童的基本的学习机会和受教育权利,充分体现政府的意志,从而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均衡和健康发展;。

中外教育简史论述题

中外教育简史论述题

1、外国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1)2、试比较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3)3、“苏格拉底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4、评价亚里士多德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和文雅教育思想。

(5)5、试分析柏拉图的国家化教育思想。

(6)6、古代罗马各个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7、度评析希腊化时期东西方文化教育的融合。

(8)8、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对罗马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8)9、评价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

(9)10、中世纪西欧早期教会主要形式和基本特点。

(10)11、试述中世纪拜占廷的教育和阿拉伯的教育的基本特征。

(11)12、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12)13、试分析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13)14、经院哲学的产生及其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14)15、德国洪堡德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5)16、试评析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

(16)17、试评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18)18、《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19)19、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和特征有哪些? (19)20、试比较分析法国近代和美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特征。

(19)1、外国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其主要特点是什么?⑴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教育:①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大约有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

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

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②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

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

教材是泥板书,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

早期苏美尔学校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③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已有两级。

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外,还要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整理1、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一、儒学的思想体系发展1、春秋时期:是儒学的初创时期。

孔子初创了儒学体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孔子的主观愿望是通过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从而回到西周尊卑、长幼有序的奴隶制社会。

他提出的“仁”是儒学思想的创新,奠定了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借由“礼”和“仁”的关系——克己复礼为仁,巩固窃位之后的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2、战国时期:孟子沿着“性善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以德治国的王道政治思想体系。

基于“性善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致良知;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孟子建构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使孔子开创的儒学朝着系统化、伦理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与之并列的荀子沿着“性恶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王道与霸道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

基于“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教育内容上应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

他的学说反映了儒法合流的趋势,丰富了儒家政治学说,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统治方法,也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3、汉代:董仲舒倡导的“天人感应”的学说,为原始儒学提供了一层神秘化的外衣,并对原始伦理道德规范进行了概括提炼,提出了封建宗教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作为建立“法度”,化民为俗的根本,从而在文化政策上为后来以儒为宗的教育模式提供了蓝本。

4、北宋: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为儒学寻找到了本体论的依据,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以儒家为主体,融合了佛、道的新儒学——理学思想体系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二、儒学的社会地位变化二、儒学对教育的影响1、不同朝代儒学的官定版本是这个朝代的教育内容,直接影响着当时的教育内容。

每个朝代都有儒学官定的版本,如唐代的《五经正义》,宋代的《十三经正义》(王安石变法时颁布的《三经新义》)等。

这意味着儒学的内容要适应不同朝代的统治需要作出调整,这也是儒学本身发展的表现。

而不同朝代儒学的官定版本既强化了儒学的思想地位,同时规范了这个朝代对儒学内容方面的改造,直接使这个朝代的教育内容与其他朝代不同。

2、不同朝代儒学的地位确认影响着当时的文教政策。

儒学的社会地位变化与每个朝代的文教政策直接相关,不同朝代文教政策的制定是对儒学地位的不同定位。

如汉代出于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教育措施;唐代以重儒尊孔为基本,以佛、道二教为基本辅助手段,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等等,都是儒学的社会地位变化的标志。

3、儒学的发展还对学校教育的体系有影响。

如汉代确立“独尊儒术”而实行兴太学、置明师的文教政策,重视学校教育,大力发展官学,从而建立了儒学的学校教育体系——新太学。

P94、宋朝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工具。

宋朝以后,儒学不再被放在“仁“的主位,而被放在“理”的方面,从“仁道”走向了“理”,儒学因此逐渐走向工具化、形式化。

如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以“有教无类”为前提,以儒学为工具,“因材施教”。

儒学走向形式化之后,封建统治者希望通过伦理道德规范和传播,借由外在的强制政策达到统治需要。

2、从汉代到清代的文教政策的演变规律一、横向比较每个朝代的文教政策都会有所不同,但比较之下还是具有共性:1、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都涉及到对儒学的政治地位的确认问题2、在每个朝代的文教政策中普遍涉及到关于官员选拔制度的问题3、都涉及到学校教育如何培养人才的政策综上所述,封建社会文教政策都涉及到儒学的政治地位确认、人才如何选拔、人才如何培养三个问题。

二、纵向比较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就是围绕以上三个维度在历史的发展中演化:1、儒学的政治地位确认封建社会前期关注的是儒学的社会政治地位怎样确认,而后期关注的不是确立问题,而是如何维护儒学的政治地位。

因此,两个时期的文教政策中的具体措施也有所不同:(1)封建社会前期:大量建立儒学的教育机构和完善儒学教育体系,如汉代确立“独尊儒术”而实行兴太学、置明师的文教政策,重视学校教育,大力发展官学,从而建立了儒学的学校教育体系——新太学等等;并加强伦理道德的教化,包括学校和社会,传播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2)后期:到了明朝后期,资本主义出现萌芽。

资本主义思想因此在本土产生,基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生产方式的改变,对于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思想造成冲击,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因此,封建统治者采取文化专制的强制性手段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

另外,不同朝代会有不同的官定儒学版本,如唐代颁布的《五经正义》,宋代的《十三经正义》等等,既强化了儒学的思想地位,同时规范了这个朝代对儒学内容方面的改造。

2、人才如何选拔不同朝代会有不同的官员选拔制度,如:(1)汉代实行察举取士制度,大概可分为“贤良方正”和“孝廉秀才”二科。

选拔人才特别重视人的品德,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

(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的选士制度,开始时根据“唯才是举”的政策,收效显著,但到后来,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实际上成了一种按门第高低选士的方法。

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工具。

(3)唐代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制度,通过逐级考试的办法,以考试成绩来挑选人才,从而打破了豪族地主垄断教育的情况。

因此,官员选拔制度朝着真才实学、能够增强统治集团政治活力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3、人才如何培养不同朝代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体系会有所不同,如:(1)唐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科学文化的繁荣,形成了典型的教育体系,封建官学教育的发展十分繁荣。

在唐代的学校中,弘文馆和崇文馆是贵族学校,国子监是公侯学校,太学是卿大夫学校,四门学、律、书、算学及地方州县为下级官员子弟学校。

(2)宋代的官学在教育对象上,范围逐渐扩大,身份品级的限制比唐代放宽。

另外,私学教育大力发展,宋代书院开始走向制度化。

(3)明代之后实行以国子监为特色的官学制度,采取监生历事制度和积分法的措施,完成了对教育管理方面的改革和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3、近代中国教育的整个发展过程(4次重大改革)纵观近代中国教育的整个发展过程,出现了4次重大教育改革,分别是洋务教育、维新教育、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以及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每次教育改革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措施,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洋务教育(一)改革措施:1、创立新式学校:1)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广州同文馆2)军事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3)技术实业学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2、举办留学教育1)幼童留学美国;2)派遣留欧学生(二)影响(结果):洋务教育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而开展的教育改革,却开创了新式教育之风,有力冲击了封建教育制度。

期间建立的一系列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学校,为中国学校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新办留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近代科学知识、精通外语的各方面的新型专门技术人才,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

二、维新教育(一)改革措施:1、设立京师大学堂2、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3、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二)影响:维新教育是为试图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教育体系而开展的教育改革,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产生发展。

新式教育培养了新型人才,不仅冲击了作为封建制度重要支柱的封建教育制度,而且培养除了埋葬封建制度的仁人斗士。

另外,在提出废八股的同时,对新式教育提出了全面而系统的构想,建立了近代三级学校教育体系。

3、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一)措施:1、建立清末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2、废科举、兴学校3、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4、勃兴留学教育:留日留美(二)影响: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是清政府为维护清朝统治、稳定社会而开展的自救性教育改革。

期间建立的“壬寅学制”规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校系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

该学制虽未能实行,但成为“癸卯学制”的雏形。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癸卯学制”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4、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一)措施:1、制定民国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2、颁行《壬子癸丑学制》p253、颁布课程标准(二)影响: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的教育改革。

期间确立了民国初年的教育方针包含了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共和国国民的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从而确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

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是基于壬子学制建立起来的,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

4、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一、传统教育理论传统教育理论是由夸美纽斯首创,经赫尔巴特等人补充发展而形成的教学理论,指的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学科课程为依托,在直观经验基础上通过归纳、演绎方式进行的教学模式。

这一理论提倡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是从文化指向个体。

它是以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观。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

夸美纽斯从他民主主义的“泛智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

他提出的学年制、班级授课制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实用,从而奠定了传统教育理论的基石。

但在新教育运动时期,欧美国家开始发现传统教育的缺陷,资本主义的发展不适合于这种教育。

因此开始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

这恰恰是以卢梭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实践。

二、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是从个体指向文化。

它是以卢梭和杜威为代表的教育观。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要求培养社会状态下的自然人。

所谓自然的教育就是以发展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是按照儿童身心的自然进程进行教育。

这一理论被付诸实践,在新教育运动时期得到进一步探索。

在此期间,美国工业革命完成,社会发生巨变,原有的社会价值未被打破,传统教育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新产生了教育改革。

杜威在分析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把传统教学的被动、观察经验变为主动、探索的经验,将知识本位的课程改造为儿童中心的课程,强调个人主动、有效学习,而不是传统教学那种依靠教师传授、被动观消极学习,大大地充实和完善了现代教育的实用教育体系。

三、启示(首先,传统教育派只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略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