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概论复习资料
农业概论重点
第一章绪论1、农业:人类利用土地,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机能,把自然界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为人类所需各种生活物品的生产事业。
或说是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得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就是农业。
2、农业生产的本质: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
3、农业的基本特征:①土地的特殊重要性;②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各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的波动性;③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4、农业的主要贡献:①提供了人类生存最必要的生活资料;②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必不可少的劳动力;③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所需要的部分资料。
5、采集→农耕→种植业;渔猎→畜牧→养殖业6、现代农业的作用⑴农业的经济作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⑵农业的生态环境作用:①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②控制和治理污染⑶农业的社会文化作用。
第二章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1、农业自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调节制约因素,如:杂草、昆虫、病害等)和非生物环境(必要条件,如:光、温、水、气、土壤等)。
2、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是种植业,种植业的对象是作物生产。
⑴光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⑵温度是农作物必需的生活条件之一;⑶水分是作物生存极重要的生活因子,水分供应状况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与产量;⑷养分是作物必须的生活条件之一;⑸土壤是作物赖以立足和摄取水分、养分的场所。
3、我国三大自然区域:东部季风区、西部内陆干旱区、青藏高寒山区4、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如果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一倍,则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4—5℃,降水将增加8—15%。
5、气候变化对中国局部地区的影响⑴高海拔地区将可生产水稻、玉米、棉花;⑵热带、亚热带水果产区将北移50—100km;⑶病虫害和杂草危害加重,防除成本将上升10%—50%;⑷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形式更加严峻。
6、气候变化将使我国农业面临以下三个突出问题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⑵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⑶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农学概论复习材料(参考版)
农学概论复习材料(一)一、名词解释(5对10个,每题2分,共20分)1、农业 :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资源:农业资源是指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3、光周期:光周期指白昼与黑夜时间长度的交替。
4、光周期反应:指作物生育过程因光周期变化而引起生育期长短变化的现象5、活动温度:是指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6、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7、活动积温:是指作物全生长期内或某一发育时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8、有效积温:是指活动温度减去生物学最低温度所得的差数之和。
即有效温度的总和。
9、作物的需水量(蒸腾系数):蒸腾系数指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克数10、作物需水临界期:就是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这一时期缺水或水分过多,对作物生育和产量影响很大11、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12、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13、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14、“S ”形生长过程:作物个体的生长、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以至作物的组织、器官和细胞均经历前期生长较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
15、作物生育期: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16、作物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特性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17、作物营养生长:器官根、茎、叶的生长18、作物生殖生长: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19、生物产量:指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
这个总量通常是指地上部分总干物质的总量。
20、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世界农业概论
世界农业概论复习资料(甘农)第一章:农业概论1、农业:农业是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及蔬菜、花卉、瓜果等生产。
广义的农业又称为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
2、农业的地位: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民以食为天”,人类有了食物才能生存,生存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生存之本。
农业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
在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唯一的生产部门,是整个社会的决定性生产部门。
3、农业的作用: 农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业保障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
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事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
4、农业生产的本质 农业是人类有目的改造自然的经济活动 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农业生产的特点 具有地域性 生物性 )季节性④连续性⑤综合性第二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农业起源的时间:一万两千年前中国8000年前2、农业起源的过程:原始简单的狩猎—广谱采集—集中采集—动植物选拔分为四个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3、农业起源的三个地点:东亚、西亚星月地区、中南美洲4、世界农业起源的理论5、世界农业起源的意义: 标志着人类由采猎自然食物到自己生产食物、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迈出了划时代的步伐,实现了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重大转变; 促进可人类财富增加,出现了剩余和私有,为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演进奠定了基础,人类有动荡不安的生活到定居. 使人们从游牧生活转变为了定居生活,定居生活保证了经济、文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农业畜牧业兴起使人类脱离了野蛮④促进了科学知识的积累,使人类跨入了文明社会,城市和国家的出现。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的八个部门:农业生产业、农业工业、农业商业、农业金融、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业行政管理和政策。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
4.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农业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农产品的特殊性。
5.我国农业现状: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以占世界 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 1/5 人口的温饱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农村总体上进入由温饱像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民的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发生着深刻变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存在的问题有种植业发展不稳定,增长率呈周期性波动。
农民的纯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尚不完善。
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制约因素多。
6. 自然资源利用的基本途径:开源和节流。
7.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9.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 1.加强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2.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4.开发农业各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5.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材队伍。
6.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农业概论
第一节 农学的概念、地位和特点
一、农学的概念
二、农学的性质
三、农学的地位
四、农学的特点
第二节 人类食物营养及其来源
一、食物的营养素及其作用
二、我国居民的食物营养源
第三节 人口增长与粮食危机
四、贮藏
复习思考题
四、施肥方法
第六节 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
一、杂草危害及其防除
二、作物虫害及其防治
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
四、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五、人工控旺技术
第七节 收获与贮藏
一、收获时期
二、收获方法
三、收获物的粗加工
一、人口增长的历史与趋势
二、作物生产与粮食危机
三、粮食危机的解决途径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种植业资源与农田生态系统
第一节 我国种植业资源及其特点
一、气候资源
二、土地资源
三、生物资源
四、社会资源
第二节 生态因子与作物的关系
第四节 提高种植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原则
二、评价资源利用效率的尺度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一、作物的起源
二、作物的传播
第二节 作物的分类
一、按照植物学分类
一、土壤耕作的作用
二、土壤耕作的类型
三、土壤培肥技术
第二节 作物的播种与田间管理
一、良种选用与种子处理
二、播种期的确定
三、播种技术
四、作物田间管理
第三节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一、地膜覆盖的生态效应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的概念: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三)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的实质: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给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特性和规律1.生物性和社会性2.地域性和季节性3.生产的连续性4.资源的分散性5.经营的综合性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二)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①禾谷作物②豆类作物③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②油类作物③糖类作物④嗜好类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4、药用作物三.作物生态特性分类1.根据温度要求①喜凉作物:温度三积点0-5摄氏度;12-18摄氏度;26-30摄氏度——喜凉耐寒:黑麦、冬小麦(秋播)、冬大麦、青稞——喜凉耐霜: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中耕)、胡萝卜、芥菜、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以及饲料绿肥(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②喜温作物:温度三积点10摄氏度;20-25摄氏度;30-35摄氏度——喜凉:大豆、谷子、甜菜、红麻、亚麻、马铃薯、荞麦——温暖:适宜暖度25-30摄氏度,水稻(密植),玉米,棉花(密植干燥)、甘薯、芝麻、蓖麻——耐热(>35摄氏度)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瓜类2.根据光照要求①长日照作物(>12)小麦、大麦、燕麦、黑麦、苜蓿、三叶草、油菜、萝卜、白菜、甜菜②短日照(<12):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甘薯③中日照:荞麦、豌豆、番茄、黄瓜、菜豆、四季豆3.根据作物对水分的要求①喜水耐劳:水稻②喜湿润:陆稻、燕麦、黄麻、烟草、黄瓜、油菜、白菜、马铃薯、甘蔗、茶、柑桔、毛竹③中间水分:小麦、玉米、棉花、大豆④耐旱怕涝:甘薯、糜、苜蓿、芝麻、花生、向日葵、黑豆、蓖麻⑤耐旱耐涝:高粱、草木樨、田青、绿豆、黑豆4.根据播种期——春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5.根据播种密度:密植作物、中耕作物6.根据光照强度:喜光作物、耐阴作物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一、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与发育的概念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他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它既包括营养器官的生长,也包括生殖器官的生长。
农学概论复习题完全版)
绪论一、名词解释农业:是指人类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自然和经济条件,调整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人类生活所需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个部门的统称。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即是指人类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
农学:广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类科学,包括农业基本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类科学,它涉及到作物学、园艺学、土壤学、植物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学科。
二、问答题1、农学概论研究的内容是什么?2、农业的组成农业是由农业生物、农业生物赖以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发生遗传变异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劳动三部分组成。
3、农业生产的实质是什么?•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传递的过程,包括初级生产(第一性生产)和次级生产(第二性生产)。
•初级生产的实质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这是一个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及生物化学反应。
(光合反应)•次级生产是通过动物生产实现物质的转化,植物性蛋白到动物性蛋白。
4、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农业生产受生物学规律支配。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与季节性。
•农业生产具要连续性。
•农业生产是综合性生产。
5、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是被人类驯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它既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般特点,又具备很多人类改造、控制、调节、干扰甚至破坏所带来的新特点。
主要表现在:1.系统受人类的调控;2.系统自身稳定性差;3.系统净生产力较高;4.系统的开放性更强;5.系统受双规律支配。
6、农业的发展农业作为古老的产业,有上万年的发展历史。
从历史的角度,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
7、农学的特点1. 系统的复杂性2. 技术的实用性3. 生产的连续性4. 作物生长的规律性5. 明显的季节性6. 严格的地域性第一章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与人为肥力潜在肥力与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质地(土壤的颗粒组成)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质地分类(土壤颗粒组成分类)原生矿物:直接由熔岩凝结核结晶而形成的原始矿物,是岩石组成中原来含有的矿物。
农业概论试题及复习资料
1.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获取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的重要性1 农业是不可替代的大产业。
农业是世界上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的大产业有些物质只能在植物体内完成8种必需的氨基酸和2种必需的脂肪酸。
2 农业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3 农业与粮食和食物安全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3.农业生产的特点一、农业生产的波动性(一)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1.气候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2.市场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二)突发性因素引发的波动性1.农业生物因素的突变2.农业环境因素的突变3.农业技术政策或措施的失误引起农业波动4.社会的变化与农业经济政策的失误引起的农业波动三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波动1.地球的温室效应2.酸雨3.臭氧层空洞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一)农业生产的地域性1.地球上的自然气候有明显的地域性2.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3.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农业生产地域性。
(二)农业生产的综合性1.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决定其综合性。
农业系统是由4个基本要素构成农业生物要素农作物、林木、水产、菌、藻等五大类农业环境要素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和生物等农业技术要素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技术农业社会要素农业投入、产出、管理的社会因素2.大农业由农业生产8个综合部门组成。
农业生产业、工业、商业、金融、科技、教育、建设、行政管理与政策。
3.农业生产由农、林、牧、渔业综合组成。
4.各农业行业由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组成。
5.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性。
三、农业资源的有限性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量少。
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难题。
随着今后人口的继续增长土地和水资源的矛盾将会日益趋重。
四、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业产品绝大多数都是鲜活产品有机物质保质储存难保鲜更难有严格的储存期限。
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同期性4.农业生产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5.古代农业基本概念古代农业是用铁、木具利用人力、畜力、水力、风力和自然肥料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doc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什么叫农业?(名词解释)答: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2.农业生产的特点(四个方面)答:(1)农业生产的波动性(2)地域性和综合性(3)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4)农产品的特殊性3.我国农业目前的现状,以及今后的方向答:(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经济与社会成就(二)农业科技成就(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种植业发展不稳定,增长率呈周期性波动2.农民纯收入增长缓慢3.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尚不完善4.农村市场经济进程的制约因素太多我国农业今后的方向:一是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结合;二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三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四是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第二章农业的形成与发展1 .四个发展阶段主要成就与不足答:一。
原始农业。
意义:一是标志着人类由采猫自然食物到自己生产食物、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实现了由攫取经济同生产经济的重大转变;二是促进人类财富的增加;三是使人类由游牧转为定居特征:生产工具简陋落后,生产水平低下,生产技术建立在直接粗浅的经验上,掠夺式农业%1.古代农业。
成就:一是促进了动植物资源的传播和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各地的农业生物资源;二是改变了提高地力的方法;三是形成农牧结合的生产体系不足:一是投入能量有限,产出也有限,效益低下,进步缓慢;二是对环境的维持是低水平的%1.近代农业。
成就:在近代科学技术的直接作用下,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能量输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大幅提高不足:一是近代农业的高产依赖于农业以外能量的输入,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二是能量输入技术不完善;近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1.现代农业。
成就:农业化学方面,农业水利方面,遗传有种方面,生物科学方面,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信息技术方面第四章农业资源及环境1.什么是农业自然资源?(名词解释)答: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农学概论复习资料
农学概论复习资料1.作物的分类一、植物学分类即按植物科、属、种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
例如小麦属禾本科,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
这种分类对了解和认识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的异同以及研究其器官发育有重要意义。
二、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一)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中需要的积温都较高,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左右,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温度为30~35℃,如稻谷、玉米、高粱、甘薯、棉花、烟草、甘蔗、花生、粟等。
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比较低,生长发育最低温度在1~3℃左右,最适12~18℃,最高26~30℃,如小麦、大麦、马铃薯、黑麦、油菜、蚕豆等。
(二)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凡适宜在日长变长时开花的作物称长日照作物,如麦类作物、油菜等。
凡适宜在日长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称短日照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甘薯、棉花、烟草等。
开花与日长没有关系的作物称中日照作物,如荞麦、豌豆等。
定日照作物要求有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如甘蔗的某些品种只有在12h45min的日长条件下才能开花,长于或短于这个日长都不开花。
(三)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分类可分为C3作物、C4作物和CAM(景天酸代谢)作物。
三、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一)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
绝大部分属禾本科。
荞麦属蓼科。
麦类、稻、玉米、谷子等属此类。
(2)豆类作物。
属豆科。
主要提供植物性蛋白。
如大豆、绿豆、小豆、蚕豆等。
(3)薯芋类作物。
属于不同的科属,主要生产淀粉类食物。
常见的有甘薯、马铃薯。
(二)经济作物或称工业原料作物(1)纤维作物。
其中有种子纤维:如棉花;韧皮纤维:如红、黄麻;叶纤维:如龙舌兰麻。
(2)油料作物。
常见的有花生、油菜等。
(3)糖料作物。
南方有甘蔗、北方有甜菜。
农业工程概论复习资料
农业工程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物料旳临界速度:是指物料在垂直气流中处在悬浮状态时,该气流旳流速。
2、应力松弛:指物料忽然地变形到给定值并保持不变时,应力随时间变化旳函数关系。
3、物料旳平衡水分:物料旳水蒸气分压与干燥介质旳水蒸气分压到达相等旳状态,此时,两者水分互换到达动态平衡,物料所含旳水分即为平衡水分。
4、物料旳真实密度:物料旳质量与实际体积比,是物料内部成分、密度和水分等旳函数。
5、休止角:是衡量散粒物料摩擦特性和散落性旳重要指标,它是通过小圆孔从一定高度持续自流散落到水平面上所形成旳料堆母线与水平面间旳夹角。
6、砻谷机:重要用于稻谷脱壳,使稻谷成为糙米。
它与碾米机配套使用适于农村、城镇中小型粮食加工厂使用。
7、温室co2施肥:通过施用二氧化碳,在一定旳范围内提高叶片周围旳二氧化碳浓度,对菜叶、根菜、果菜及以其种子为收获对象旳作物均有明显旳增产效果。
8、喷灌:用水泵或借高度压头使水通过喷头喷入空气中形成小雨滴,再降到田间。
根据喷头旳构造,水以射流形式成旋转水束射出,在喷射过程中因与空气摩擦而分散成水滴,或以扇形或伞形水膜形式喷出,遇空气阻力而分散成水滴。
9、滴灌:灌前在田间布置安装有一系列滴头旳灌水管道,滴头安顿在作物根部附近,水引入管道后通过滴头以小水流或形成水滴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表面上,借重力渗透土壤。
10、渗灌:将水引入土壤中合适深度借土壤旳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灌前在田间地下一定深度预埋带细管旳管道,埋深根据土壤质地及作物根区土层深度确定,其原理是使表层土壤有足够旳湿润度,深层渗漏少。
11、尺寸减小:是对物料施加一定旳外力,破坏其分子之间旳联结力,是物料旳尺寸变小,已到达人们规定旳尺寸。
12、温室效应:用透明覆盖材料做外围护结短波辐射透入,是室内地面升温,并制止绝大部分地面长波热辐射透出构旳建筑,可让绝大部分旳太阳室内,起到一种保热升温旳作用。
这种可以让绝大部分短波辐射进入而制止绝大部分长波辐射透出以蓄热升温旳特点,称为“温室效应”。
现代农业概论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A)。
A.农业属于第三产业B.农业是指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C.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项生产D.与农业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也包括在农业之中2.解决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造成的农田环境污染等问题,可采取(B)。
A.化学控制技术B.生态化栽培技术C.机械化种植技术D.信息化栽培技术3.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称为(B)。
A.经济系数B.复种指数C.收获指数D.耕种系数4.一般病毒侵入寄主,是通过(D)OA.侵入丝B.口针C.自然孔口D.伤口5.碳酸氢铁、硫酸镂属于①)。
A.硝态氮肥B.酰胺态氮肥C.长效氮肥D.钱态氮肥6.据统计,全世界每天物种灭绝的数目有(C)。
A.4400多种B.32800种C.75个D.750个7.我国居世界首位的是(C)。
A.森林覆盖率B.活立木总蓄积C.人工林面积D.天然林面积8.容器育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是(B)。
A.容器的大小B.培养土(或基质)C.肥水管理D.松土间苗管理9.我国著名的太湖猪猪种,特点是(D)。
A.抗逆性最强B.肉质最好C.体型最小D.繁殖力最高10.下列优良肉用品种为(D)。
A.西门塔尔牛B.英国短角牛C.荷斯坦牛D.夏洛来牛11.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有(A)。
A.青、草、就、鲫四大家鱼B.大黄鱼、小黄鱼、带鱼C.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和范氏对虾D.牡蛎、贻贝、扇贝12.预防家畜寄生虫病,需要(A)。
A.定期使用广谱驱虫药B.定期注射抗菌素C.定期接种疫苗D.定期检疫13.肉类产品贮藏主要是需要降低(C)。
A.呼吸作用B.代谢强度C.微生物和酶的活动D.水分的丧失14.气调贮藏通常是增加贮藏环境中的(A)浓度。
A.C02B.02C.乙烯(C2H4)D.CO15.做泡菜、酸菜的加工方法属于(D)。
A.干制脱水B.高渗保存C.真空灭菌D.微生物发酵16.乳品应使用避光容器包装,以减少维生素(A)的损失。
自考农学 10376世界农业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世界农业(复习参考资料)第一章农业概论1.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一般划分为四个时期。
2.三农是指:农业,农民,农村。
4.原始农业的特点是:刀耕火种,依靠原始生态,迁移农业,逐水而居,石器为主要工具。
5.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
6.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
7.农业的主要特点:答:农业是有生命的生物性生产;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复合过程;农业对气象、土壤等自然资源具有特殊依赖性;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农业发展具有复杂性与弱质性。
8.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集合在一起的人类活动。
第二章农业资源的基础知识9. 决定自然生态适应性的主要是气候。
10.农业经济资源有: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管理。
11.根据资源的直接来源,农业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12.农业社会经济资源有劳动力、农机具、化石燃料、农药化肥、资金、技术、信息、管理、政策等。
13.可更新资源又称再生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又称流失性资源。
14. 下列属于农业资源内涵的有:生物,光,水,空气。
15.按照资源的直接来源,农业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
16.可更新资源:亦称再生资源,这类资源在合理经营管理条件与适宜的自然环境中科院更新、繁衍被人类继续利用;反之也可衰退、减少甚至灭绝。
17.生物资源是指生物圈中各种动植物与微生物,包括野生的和人工培育的。
18. 科学技术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其任务是认识世界,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技术是指工艺方法和技能,其任务是改造世界,使可能成为事实。
19.简述简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关系。
答:自然资源是农业资源的基础,是生物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社会资源的投入是对自然资源的强化和有序调控手段,可以扩大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反映农业发达的程度和农业生产水平。
20.什么是农业资源?其主要功能是什么?答:农业资源是指农业生产与经营必不可少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或条件。
农业概论--考前辅导资料
1、“农业”的含义、农业生产的特点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中国农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其重要地位却在上 升的原因 3、中国农业的进展和存在问题
知识点和例题
“农业”的含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农产品加工业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 服务; 农业的特点:农业的弱质性,农业生产周期 长、对天地依赖性地域性强、易波动、农业 劳动生产率低 ; 农业的功能:满足农民自身的需要、对发展 国民经济的贡献、保护资源环境 。
如何评价中国农业要素(资源)的特点?能否满足今后16亿人口 的需要,条件是什么?
中国的农业资源有利有弊,有长有短,但总体上呈现以下特点: (1)从单项要素看,人多耕地少是最重要特征。 人口多、农业劳动力多; 人均耕地少、水资源少,但仍有回旋余地。光热资 源较好、降水量中等。 人工要素(灌溉、化肥、良种)起重要作用。资金投入不足。 (2)从要素组合看,东部良好、西部较差。 500mm降水量等值线以东的中国重要农区,作物与光热水土肥组合协调,自 然与人工要素互补良好。此线以西农业要素组合较差。西北光热好但降水少、 经济不发达,西南水热好但山多平地少,不利于农业发展。西部内的若干盆 地和绿洲是精华所在。 (3)从资源问题看,农区生态改善、非农区生态问题甚多。水土流失、土地 沙化、草原退化、盐渍化等生态问题甚多。 (4)从农业前景看,有困难,有希望。 中国的农业资源有天生的某些缺点,也有强项与长处。为了基本满足16 亿人口的食物需要,困难是肯定的,但只要加强农业投入、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资源的养育与利用率,希望是存在的,关键是贵在自强。
? 农业工艺促进生产力、经济力和生态力;物 质投入促使工艺物质化、具体化,如化肥制 造工艺与化肥的关系
第三 本课程的重点、要点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
1、农业: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2、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狭义的农业:种植业。
3、农业生产的本质: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自然交织。
4、农业的根本特征:土地的特殊重要性;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5、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奉献:提供了人类生存最必要的生活资料;提供了其他部门开展必不可少的劳动力;提供了其他部门开展必须的原料。
6、系统论观点:农业大系统中各业、农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密切联系。
第一章农业的起源与开展1、农业的起源:人类的祖先采集、渔猎→农耕、畜牧〔刀耕火种、撂荒制、连作与轮休〕。
2、农业在人类历史开展中各种的作用〔1〕农业与原始社会:食物增加加快了人类自身的开展;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经济开展;逐渐定居形成村落;为科技和文化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2〕农业与前工业社会:传统农业的开展导致了城市的兴起、国家的兴起,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必要条件。
〔3〕工业革命后的农业:农业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农业时期,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持续下降。
〔4〕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经济作用:产品奉献、市场奉献、要素奉献、外汇奉献。
另外还有对其他产业的奉献以及就业奉献等。
生态环境作用: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控制和治理污染。
社会文化作用:农村社区文化;旅游、观光、休闲。
第二章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1、农业的自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包括农业环境中植被、杂草、昆虫、病害等。
非生物环境:光、温、水、气、土等。
2、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对不同的对象和科学学科来说,环境的容也不同。
对生物学来说,环境是指生物生活周围的气候、生态系统、周围群体和其他种群。
对社会科学来说,环境指具体的人生活周围的情况和条件。
3、生态因子:环境中与生物体的生存、分布、生长及形态构造、生理功能等有密切关系的因子。
4、生活因子:作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因子,如光、温、水、养分和空气〔五大因子〕5、生活因子的综合作用、主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农业: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2、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狭义的农业:种植业。
3、农业生产的本质: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自然交织。
4、农业的基本特征:土地的特殊重要性;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5、农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提供了人类生存最必要的生活资料;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必不可少的劳动力;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必须的原料。
6、系统论观点:农业大系统中各业、农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密切联系。
第一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农业的起源:人类的祖先采集、渔猎农耕、畜牧(刀耕火种、揭荒制、连作与轮休) 。
2、农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各种的作用(1) 农业与原始社会:食物增加加快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逐渐定居形成村落;为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 农业与前工业社会:传统农业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兴起、国家的兴起,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必要条件。
(3) 工业革命后的农业:农业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农业时期,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持续下降。
(4) 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经济作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另外还有对其他产业的贡献以及就业贡献等。
生态环境作用: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控制和治理污染。
社会文化作用:农村社区文化;旅游、观光、休闲。
第二章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1、农业的自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包括农业环境中植被、杂草、昆虫、病害等。
非生物环境:光、温、水、气、土等。
2、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对不同的对象和科学学科来说,环境的内容也不同。
对生物学来说,环境是指生物生活周围的气候、生态系统、周围群体和其他种群。
对社会科学来说,环境指具体的人生活周围的情况和条件。
3、生态因子:环境中与生物体的生存、分布、生长及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有密切关系的因子。
4、生活因子:作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因子,如光、温、水、养分和空气(五大因子)5、生活因子的综合作用、主导作用。
6、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光照、温度、水分、养分、土壤。
7、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
8、生态系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加上它们生存的环境。
9、农业环境:以农业生物为主体,包括围绕着该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农业自然环境:土壤、水体、大气、能量、物质等)和社会条件(农业社会环境)的总和。
10、农业自然环境:指能满足各种农业生物生长繁殖的各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土壤、水体、大气、能量和物质等。
11、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农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
11、自然环境与农业地域的分异规律中国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是东西部的地域差异,全国分三大自然区域:东部季风区,,为湿润农业区;西北内陆干旱区,占国土面积30%,为干旱牧业区;青藏高原区,国土面积25%,为高寒牧业区。
12、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地域分异规律:各地区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匹配决定了农业区域的明显差异。
如我国农业的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和西部的差异,次是南北之间的差异、最后是中、高山地区上下之间的垂直差异。
形成差异的最突出因素是水分条件的差异。
综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全国可划分为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占国土面积45%;西北内陆干旱区,占国土面积30%、青藏高原区;国土面积25%, 为高寒牧业区。
13、气候变化使中国农业面临以下三个问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14、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增加、气温升高,由此带来海平面上升、干旱和洪涝发生频率增高和强度增强、热带气旋风速增强、降水量增多等。
15、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二氧化碳增加可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作物产量;气温升高可扩大作物种植范围、延长生育期提高产量,极端温度频率增加(灾害)对作物生长起抑制作用;降水量增加适当时对作物有利(多数地区缺水),过多对作物不利。
海平面上升使低洼耕地和沿海地区的土壤含盐量增加,耕地减少。
气候变化改变了生态环境,为保证种植业生产,必须加大投资:水利投资、化肥农药投资、土地生产力建设投资。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间接影响:对农业生产能源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对农产品市场平衡的影响、对人类消费结构的影响、对人类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6、气候变化使中国农业面临以下三个问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17、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增加大气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
18、环境:作用于人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和力量的总和。
我国环保法规定: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地、森林、草原、矿藏、野生动植物、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
自然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19、农业环境:以农业生物为主体,包括围绕着该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农业自然环境:土壤、水体、大气、能量、物质等)和社会条件(农业社会环境)的总和。
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农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
20、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灾害增加;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水质、土壤)。
21、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控制人口增加,提高全民族的农业生态环境意识;增加森林、草地、农田作物的绿色覆盖,减少土地裸露;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改革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消除农业自身污染。
(减少化肥、农药、农膜、农业废弃物等的影响)第三章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和非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2、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分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食物供应;原料供应;市场需求;劳动力转移;资金和其它生产要素的转移;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间接作用:农业与其它产业紧密联系(后向联系、前向联系、总联系);改善生态环境。
3、产业划分: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部门(农业)。
农业中包括种植、林、牧、渔四业)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在加工的部门(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第三产业又分为两大部(流通部门、服务部门)、四个层次(流通部门、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4、国民经济行业的划分: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和邮电业;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旅游;金融和保险;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福利;其它。
共十大类。
5、产业部门的划分:第一种,分6个: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和其它服务部门;第二种,分33个;第三种,分119个。
6、农业与第二产业的关系:农业生产资料的来源;农产品的去向。
7、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互相提供服务。
第四章农业与农村的内部结构1、农业:农(种植业)、林、牧、渔。
1993年以后,统计中取消副业。
2、农业内部各业之间的关系:种植业为畜牧业、渔业提供饲料,畜牧业、渔业为种植业和林业提供肥料。
农业和林业既相互竞争(如争地、争资源),又互相促进(如防护林)。
林业还为农牧渔业提供制造生产工具的材料。
3、畜牧业所需的饲料分八类:干粗饲料、青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在18%以下,粗蛋白含量在20%以下的糖类饲料、蛋白质补充饲料(粗蛋白含量在20%以上的精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添加剂。
4、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大类。
5、农业产前部门: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加工和供应的部门。
6、农业产后部门: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流通的部门。
7、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浓醇非农产业的分化;现代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和非农产业对资源的竞争和互补关系:竞争劳动力等资源;互补是指形成完整强大的产业链。
8、农村经济的整体性: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和农户经营的多样性;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统一性。
9、农村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农户家庭功能(生产经营、消费组织、生育、赡养)的整体性;农村社区功能的整体性;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农村社会发展的综合性;10、社区:社会和区域的共同体,是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区域性质。
反应不同地区人口、群体、组织、制度、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等社会要素的差异和特征,是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概念。
第五章世界农业发展史8、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地区专业化到农场专业化再到作业专业化。
作业专业化是指一个农场专门生产某种中间产品,专门完成产品生产这一过程里的某一项作业。
9、现代农业(智能化、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工厂化、无土化、海洋化。
第六章世界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资源分种植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业资源、渔业资源。
土地和海洋是各种资源的基础。
2、土地按其利用形式的不同分为耕地(1/10)、牧场草地(2/10)和林地(3/10)。
3、农业资源的特征:数量的有限性;一定的再生性(自然、人为)4、世界气候类型,12个:寒带苔原性气候、温带针叶林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森林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山地气候。
5、牧场草地:也称永久牧场,指野生或人工种植草本牧草达5年以上可供放牧牲畜的土地。
人工草场面积是一个国家畜牧业集约化水平的标志。
牧场草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用草地载畜量表示。
6、林地:天然生长或人工种植树木的用地。
林地分郁闭地(森林资源,郁闭度> 0.2 )、疏林地(郁闭度V 0.2 )、灌木林地.7、世界水产品产量10球自内陆淡水域,90球自海洋渔业。
海洋渔获量90赚自近海(200海里以内)水深200米以内。
第七章中国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1、资源: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和一定经济技术水平下,由人们发现的、可被人们利用的有价值的物质。
资源分天然的(自然资源)和人为的(社会、经济、技术)。
2、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广义的农业资源:所有农业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所需的社会经济技术资源的总和。
狭义的农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所需的社会经济技术资源:劳动、资本及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其它外部条件。
3、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系统性和整体性;地域性;持续性;动态性;数量有限性和潜力无限性;稀缺性和有价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