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方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方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方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方案一、指导目标:1、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人物、故事和其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通过评析人物及其故事情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并学会全面认识人物。

3、学会归类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

二、指导过程:㈠第一阶段:(第二周——第四周)1、教师简介作者罗贯中,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2、学生自己制定每天的阅读计划。

3、指导学生在自读《三国演义》时作好相关批注。

[提示:可从人物、故事情节、主要战争、兵器、计谋名称、成语歇后语等特色语言这几个方面入手作批注]㈡第二阶段:(第五周——第七周)1、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2、指导学生以批注为载体,抓住自己对书中印象最深的一方面内容写一两篇读书笔记。

3、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点拨。

㈢第三阶段:(第八周)1、明确本阶段活动目的:举行小小读书心得交流会。

2、依托自己的读书笔记,学生分小组进行心得交流,要求:(1)组内每人抓住自己的一段精彩笔记进行汇报,不超过3分钟。

(2)组内成员相互补充。

3、全班交流:(1)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交流。

(要求:别人交流时应认真听,有内容要补充时,应等别人交流完了以后再举手发言。

)(2)全班学生评议或补充交流。

4、评出“阅读大王”。

㈣第四阶段:(第九周——第十一周)1、明确本阶段活动目的:评说我心中的《三国演义》英雄人物形象。

2、具体评说步骤:①讨论“我眼中的××”。

[提示:介绍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的姓名和外表,同时可以抓住某个故事情节谈其性格特点。

]②引导学生重点谈谈众所皆知的几位英雄人物,使自己对他们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ⅰ、根据学生发言,进行分组。

主要分为:曹操组、关羽组、诸葛亮组。

ⅱ、展开陈述与辩论。

ⅲ、学生自由发言争辩,教师略加点拨。

[陈述辩论要点:如:诸葛亮神机妙算挫群雄,鞠躬尽瘁为国家。

智者一失用马谡,失守街亭成遗恨;曹操才高八斗诗篇传千古,能征善战英明后人赞,识才善用情义令人敬。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阅读方法和技巧
阅读《三国演义》可以采用线索追踪、人物分析和情节展开等方法。 了解历史背景、把握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能够更好地欣赏这部作品。
名句和精彩片段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精彩片段包括刘备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展现了人物的机智和智谋。
结论和要点
《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文学作品,描绘了中国历史上一个 重要时期的政治、军事和英雄豪情。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了解历史、感受文化,同时也能体味到其 中蕴含的智慧和勇气。
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有刘备、曹操、孙权等,他们分别代表着三国时期的政治势力。 故事情节包括政治斗争、战争策略、英雄壮举等,充满了戏剧性和紧张感。
文化价值和影响
《三国演义》凝聚了中国人民对英雄事迹和民族精神的崇高追求。 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代中国文学经典,描绘了中要时期,政权动荡,战乱不断。 《三国演义》通过描绘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战争和人物命运,展现了 那个时代的英雄豪情和智勇较量。
作者和创作背景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参考了历史记载和其他文学作品,力求将历史情节融入小说中。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看三国识英雄——《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阅读《三国演义》的方法,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注意读书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课前准备:1.《三国演义》中的几个小故事。

2.课件。

3.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段。

4.阅读积累卡。

教学过程:一、猜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听故事,猜书名。

2.简介《三国演义》。

3.提问:当你拿到一本书,你会先做什么?4.引出课题:走进三国识英雄二、品味诸葛亮的人物特点,获阅读方法。

1.了解《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2.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3.的确,诸葛亮作为三国的核心人物,必定早已深入人心。

小说中还这样写到:诸葛亮执掌刘备的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从电视屏幕上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气度不凡。

诸葛亮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受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

从三国至今,虽已经历1700多年,他仍为世人传颂,几乎是中国人民理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4.读《空城计》,了解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5.了解有关诸葛亮的其他故事,读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计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用兵---神机妙算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草船借箭---多多益善草船借箭---坐享其成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6.小结品味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通过已学方法,体会其他人物特点。

1.运用刚才小结的方法,品读故事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做好读书笔记。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阅读指导01 主要的故事情节(一)简述《三国演义》中一次有名的战役。

例一:官渡之战北方曹操势力壮大令袁绍不安,故举兵进攻许昌,两军对垒官渡。

曹操兵弱粮少,但将士用命;袁军兵强粮足,但军心涣散,且绍优柔寡断而多疑,不用许攸之计。

许攸转而投靠曹操,操用许攸计策,亲自带兵夜袭乌巢,烧毁了袁军的粮草,袁军全面溃败。

(见《三国演义》第30 回)例二:赤壁之战曹操率军八十万取荆州后,虎视江东。

为抗衡曹操,孙刘联盟,委任周瑜督军五万,与曹军对峙赤壁。

联军依据长江天险,并通过“反间”制乱,“苦肉”诈降,计设“连环”,巧“借”东风,最终一把大火把曹军战舰为灰烬。

(见《三国演义》第48、49 回)例三:彝陵之战(火烧连营)为替关羽报仇,刘备挥军攻打东吴,连连告捷。

孙权命陆逊总督东吴军马,陆以静制动,等待破蜀良机。

由于天热难耐,刘备让蜀兵避暑林中,陆趁机调动各路军马火烧蜀军营寨七百里,刘备损兵折将,全面溃败,幸亏赵云救驾,才逃到白帝城。

例四:关羽大意失荆州曹操联结东吴,叫孙权暗袭荆州。

但关羽为防吕蒙,留下重兵把守荆州使东吴无可奈何,后来,吕蒙采用陆逊之计,称病麻痹关羽,关羽果然中计,把荆州重兵调来攻打樊城。

吕蒙趁机用白衣渡江之计攻破荆州,关羽被迫走麦城,被吴军俘虏并杀害。

(见《三国演义》第76、77 回)例五:马谡失街亭为阻挡司马懿大军出关,诸葛亮派人把守街亭,马谡自告奋勇请战,并立下军令状。

却因骄傲自大,听不进王平建议,又违背了孔明的嘱咐,把当路驻扎改成了在山顶驻扎。

结果被司马懿断了水道,致使军心大乱,大败而回,被孔明依军令状斩首。

(见《三国演义》第95、96 回)例六:关羽温酒斩华雄。

董卓把持朝政,凶狠专横。

各路诸侯集结讨伐董卓贼。

董卓派华雄迎战,连杀数将。

关羽立下军令状,愿去斩华雄的首级。

出征前,曹操敬关羽一杯热酒,关羽说:“酒且斟下,我去便来。

”便拍马出阵。

当他提华雄人头进帐时,那杯酒还微微烫手。

高中生名著阅读指导--《三国演义》

高中生名著阅读指导--《三国演义》

高中生名著阅读指导--《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高中文学必读的一本名著,它为读者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沉浮和人物传奇,是一部集史诗、戏剧、诗歌等元素于一体的巨著,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历史小说,也是全世界知名的故事集。

高中生如何正确地阅读《三国演义》?下面列出提示:一、注意理解前因后果1.充分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背景。

因为《三国演义》是以三国时代为背景构筑的历史传说,所以若要真正理解故事,就必须尽可能地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背景。

2.学会捕捉前因后果的联系。

在《三国演义》中,主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人物的行为,要想深刻理解故事,就不能忽视这些人物的行为轨迹。

二、重视人物色彩1.重视塑造历史英雄形象。

《三国演义》中有诸多令人惊叹的历史英雄,有诸葛亮丰功伟绩、曹操临危受命、关羽报国于旦夕、貂蝉江东父老等,古今中外,他们在英雄之中深受爱戴。

2.认真观察小人物形象塑造。

《三国演义》中,除历史英雄外,书中大量的小人物也要引人瞩目。

他们鲜活的形象,使得整部历史巨著充满了妙趣和生活气息。

三、读《三国演义》可以在范围之外探究1.学会把历史学思考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国演义》中凝练的叙事思路和严谨的历史思考,可以让我们从感性走向理性,把历史正确地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来。

2.学会把政治思想当作平衡式的思考模式。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故事,又是政治故事,可以让读者学会以政治不同的思考模式,去评价故事中的人物行为,也可以让我们构建社会的平衡思想。

因此,高中生在读《三国演义》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得到文学瑰宝,还可以受益于读书来提升文化修养,并且受到历史思考、政治思想以及跨文化素养的开拓。

千古兴亡多少事 不尽长江滚滚流——《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千古兴亡多少事 不尽长江滚滚流——《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都没 遇着诸 葛 亮 ,直到 第三次 拜 手? 曹刘。生子 当如孙仲谋 。
访 时,才遇 到诸 葛亮。 这个故 事 后 来 比喻诚心 诚意 邀请 贤才的 意
三 、 主 要 人 物 和 主 要 事 件
思 。话 剧 《 陈毅 市长 》 里陈毅 就
用到 了这个 故事 ,他 去 请化学 家
齐仰之 出来 主持盘 尼西 林药厂 工 作 ,说 : 我知道齐 先生是学者 , “ 是 专 家 ,只 可就 见 ,不 可屈 致 , 所 以我才亲顾 茅庐 , 如一顾不成 ,
立西晋王朝 。
但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 ,除代表
作 《 三国演义》外 ,还有 《 隋唐 志传 》《 唐五代 史演义 传》和 残
《 三遂平妖传》 。而且他还是 《 水
二 、 拓 展 延 伸
1 。故事巧用
《 国演 义 》 第 三 十 七 回 三
“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 草 庐 ”说 的 是著 名 的 “ 顾 茅 三
3 .诗词选萃
南 乡子 ・ 京 口北 固 亭 有怀 登 辛弃 疾
义 》 中 与 刘备 有 关 的 精 彩故 事
何 处 望 神 州? 满 眼 风 光 北 固 有 :①桃园三结义 。②煮酒 论英
楼 。千 古兴 亡 多 少事 ?悠悠 。不 雄 。③三顾茅庐 。④携民渡 江。
i。 主 i 鳓
德 甚喜 ,遂与 同入村店 中饮酒 。
子 ,到 店 门首 歇 了 ,入 店 坐下 ,
失侯 ,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 正饮 间,见 一 大 汉推 着一 辆 车 德祖 刘雄 , 父刘 弘。 弘曾举孝廉 , 母至孝 。家贫 ,贩屦织席为业。 亦尝作 吏,早丧。玄德 幼孤 ,事 便 唤 酒保 : 快斟 酒 来吃 ,我 待 “

三国演义的阅读技巧与方法

三国演义的阅读技巧与方法

三国演义的阅读技巧与方法《三国演义》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历史文学作品,创作于明朝,作者是罗贯中。

由于篇幅较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对于许多人来说,阅读《三国演义》可能会有困难。

以下是一些阅读《三国演义》的技巧和方法:1. 了解背景:在阅读之前,先了解与《三国演义》相关的历史背景。

这有助于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发展脉络。

可以事先了解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各个势力之间的权力争斗,以及《三国演义》中涉及的重要人物的背景和身份。

这样,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将故事内容与真实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提高理解和认知的深度。

2. 把握人物关系:《三国演义》中涉及众多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目标和互动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可以绘制人物关系图。

将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示出来,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或线条来表示不同的关系,例如家族关系、爱恨情仇等。

这样做不仅能帮助掌握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还能帮助记忆和复习。

3. 关注核心故事:尽管《三国演义》篇幅庞大,但并不是所有情节和人物都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起到核心作用。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着重关注那些对整个故事起关键作用的情节和人物。

这样能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线和发展,帮助把握整体内容。

以上就是一些阅读《三国演义》的技巧和方法。

希望能对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有所帮助。

学生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可以通过摘要、标注或总结来帮助理解故事情节,并提高对核心故事的记忆。

细节描写在小说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塑造人物形象、展示情节和烘托氛围。

学生们可以关注作者的描写方式和手法,思考作者选择这样描写的目的和意图。

此外,他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人物的动机、目的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学生们可以实地参观相关的历史遗址、博物馆或展览,比较不同版本的作品,以全面了解和欣赏《三国演义》。

阅读《三国演义》不仅是个人的学习过程,也是社交与互动的机会。

学生可以与同学、老师和家人交流和讨论,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观点。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精选五篇]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精选五篇]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激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梗概,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激发阅读兴趣。

2.过渡:听了这一首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带着感慨“走近三国”。

二、阅读故事梗概了解三国。

1.教师朗读故事梗概,边读边理解。

2.欣赏《桃园三结义》。

三、布置自读欣赏1.继续阅读到《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将干中计》。

2.同学间开展互相讲《三国演义》故事。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指导,知道《三国演义》的一些情节,以及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和形象。

教学重点:基本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猜一猜:⑴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刘备、关羽、张飞)⑵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指谁?(诸葛亮、庞统)⑶“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是谁说的?(曹操)⑷《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罗贯中)⑸“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周瑜)⑹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貂禅)⑺《三国演义》中有哪“三绝”,分别指谁?(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⑻“三足鼎立”指哪几个国家三分天下?(东吴、西蜀、北魏)二、说一说1.谁能向同学们说说《三英战吕布》的情节。

2.指名讲《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3.讲《美髯公千里走单骑》的故事。

三、群英聚会1.《三国演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它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产生英雄的年代。

同学们,你心目中的三国英雄是谁?用一两句话说出你敬佩他什么?2.理解下面一段话的意思。

却说云长所骑赤兔马,日行千里,本是赶不上;因欲护送车仗,不敢纵马,按辔徐行。

忽听背后有人大叫:“云长且慢行!”回头视之,见张辽拍马而至。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关公教车仗从人,只管望大路紧行;自己勒住赤兔马,按定青龙刀,问曰:“文远莫非欲追我回乎?”辽曰:“非也。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
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史诗长篇小说,以三国时期历史为背景,以英雄人物的冒险、战争和政治斗争为主线,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英雄豪杰的形象。

阅读目的
本教案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三国演义》,掌握其中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的理解。

阅读建议
1. 了解历史背景:在阅读之前,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魏、蜀、吴三国的兴起和政治格局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

2. 分段阅读:《三国演义》篇幅较长,建议按章节或分段进行阅读,以便更好地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角色的变化。

3. 注意人物关系:故事中涉及众多人物,建议在阅读过程中留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亲疏关系、忠诚与背叛等,这对于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行动有很大帮助。

4. 分享讨论:可以与他人一起阅读《三国演义》,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与感受,有助于拓展观点和加深认识。

阅读活动
1. 阅读小组:组织一个阅读小组,每周一次或每两周一次,共同阅读《三国演义》,并就阅读内容进行讨论。

2. 角色扮演:可以选择故事中的某个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其中的冒险和挑战,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 创作分享: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创作,可以是评论、小说续写、改编故事等形式,分享给他人,激发创造力。

结语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读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感受到英雄人物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启示和教益。

希望本教案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精简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精简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内容提要】1、大致框架(1)开端:群雄逐鹿(第1回——第33回)朝廷动荡,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过程中相互争斗。

主要人物纷纷出场。

曹操的活动相对居多,他东征西讨,官渡之战后,一统北方。

(2)发展:赤壁之战(第34回——第50回)曹操南征——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

三国鼎立局面初具雏形。

(3)高潮:三国鼎立,分两部分。

吴蜀矛盾(第51回——第86回)荆州之争、取西川、彝陵之战魏蜀矛盾(第87回——第104回)南征北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4)结局:三国归晋(第105回——第120回)九伐中原、司马夺权、各国内部矛盾,蜀、吴先后灭亡,三国归晋。

2、故事梗概东汉灵帝时,十常侍专权,朝政腐败,张角发动黄巾起义。

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参与镇压黄巾军。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扶立少帝,诏外兵入京,诛杀宦官。

宦官杀死何进,袁绍等尽灭宦官。

董卓趁机拥兵入京,废少帝,立献帝,把持朝政。

曹操谋刺董卓不成,逃到陈留,发矫诏联合诸侯共讨董卓。

关、张加入联军,关羽温酒斩华雄,三人又合力击败董卓骁将吕布,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火焚洛阳,曹操率兵追击,中伏兵败,诸侯各怀异心,联军随之分散,彼此攻伐。

董卓在长安愈益骄横暴虐,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先将府中歌女貂蝉许嫁吕布,后又献与董卓,离间二人。

吕布与王允合谋杀死董卓,但被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击败;王允被杀,李、郭执掌大权。

曹操击破青州黄巾军,占据兖州,招贤纳士,势力大增。

因徐州刺史陶谦部下杀死曹操之父曹嵩,曹操兴兵攻打徐州。

刘备救援陶谦,陶谦欲以徐州相让,刘备力辞,陶谦死。

刘备方领徐州牧。

吕布谋夺兖州,被曹操打败,到徐州投奔刘备,屯驻小沛。

李傕、郭汜自相残杀,李傕劫持献帝,郭汜劫持百官,于是,长安城中大乱。

杨奉、董承护驾还东都,遭到李、郭追杀,死伤惨重,好不容易回到洛阳,又逢灾荒,处境极为狼狈。

曹操采纳荀彧之谋,率军迎奉献帝,移驾许都,自封为大将军,朝廷大权从此归其掌握。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一、案例实施背景(理论依据)1941年,叶圣陶在其重要论文《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做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

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这样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读整本书的思想已经被重视。

二、案例实施过程(描述实施过程)1.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或故事进行反复阅读,并画出思维导图;2.教师在上阅读指导课前,给学生复印关于“曹操”的几个趣味故事,包括《温酒斩华雄》《梦中杀人》《会见许攸》《割发代首》《曹操献刀》等,学生在阅读时发表自己的感受或看法,形成文字,把读后感发到“优学向上”,学生在优学向上进行讨论和分享;3.在《话说曹操》阅读指导课上,学生就老师给予的有关曹操的故事进行自主阅读,并批注自己的感受。

小组交流时,学生就自己在优学向上的感受进行充分的交流,做好全班分享的准备。

4.全班分享时,学生就“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老师适时点拨,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描写,感悟人物不同的性格侧面;5.通过阅读指导课,学生对如何评价《三国》中的人物形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如画思维导图、抓住人物事件进行有根据地评价等。

课下再阅读其他英雄豪杰的故事,发表感想,继续在“优学向上”进行交流展示。

三、案例反思整本书的阅读交流教学是阅读教学发展的趋势,它的益处不言自明。

作为一种实践探索,前面的路还很长,但不管怎样终是迈出了第一步,并让我和我的学生尝到了甜蜜的滋味,我一定继续探索下去,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让阅读成就孩子们的美好未来。

本课较好地运用到“优学向上”网络平台,使其发挥到学情调研、课后阅读延伸等功能,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

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
景物描写的作用:
A 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 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 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 松篁交翠。 B 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 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 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 簇,林似银妆。


文学笔法讲究故 事情节生动,人 物形象鲜明,往 往在历史的基础 上适当加入传说 和作者的想像。 读起来生动有趣, 引人入胜。

史家笔法叙事简 约,“唯书其 事”,通过记事 记言,客观公正 的记录历史,文 中一般没有褒贬 评论。
你知道吗?
⑴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 ⑵“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是 谁说的? ⑶诸葛亮病逝何地? ⑷“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 ⑸“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 ⑹《三国演义》中有哪"三绝"?
文中的 细节描写
A:玄德呵开冻笔,拂展云笺。 B:来到庄前,下马亲扣柴门。
到庄前下马,叩门问童子。 离草庐半里外,玄德便下马。
文中的张飞和关羽:
张飞:性急暴躁,没有耐心,思维简 单,心直口快,重情意,忠心耿耿. 关羽:重情重义,忠心耿耿,考虑问 题较细致,能忍耐,有节制.
诸葛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学笔法和史家笔法的不同之处
作业
• 认真阅读《三国演义》,找 出你最喜欢的故事,写好推 荐语,准备讲给大家听。

五年级上册《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案五(一)班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运用“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读《三国演义》。

2、利用影视视频材料,培养课外阅读兴趣,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水平三、课前准备:1、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

(空城计哭诸葛)2、课件。

四、指导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情趣师:刚才我们听得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它让我们仿佛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我们今天就要走进《三国演义》。

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下,平时看长篇小说是采用什么方法看地?出示:阅读方法。

接下去出示:《三国演义》简介、作者、主要内容。

出示: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同学们各说各的出示: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二、品味诸葛亮人物特性,小结学法。

提到诸葛亮,大家两眼放光。

确实,诸葛亮是三国的核心人物,谁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诸葛先生的形象。

简介诸葛亮。

师:《三国演义》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师:小说在别的章节中还提到: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书中关于诸葛亮的哪些章节你最感兴趣,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

师:提起诸葛亮,人们必然会想到“空城计”这个故事。

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个精彩的故事,请同学们看屏幕。

播放《空城计》视频,进行比较阅读。

重点段落研读(出示):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学设计多篇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学设计多篇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周恩来总理也曾经教导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幻灯片)(学生上课前齐读)一、导入: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一组画面和一首歌曲。

(用多媒体放映《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做为欣赏者,我们宛然被带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我们会发出由衷的慨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慨叹“走近三国”。

二、出示有关《三国演义》的评论介绍(幻灯片制作)(四名学生分别读四段内容)《三国演义》内容梗概: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吴蜀陵彝之战。

每次战役各有特色,很少雷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成功之作。

作者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爱民如子的刘备,有惊人智慧的诸葛亮,打着“扶持汉室、拯救黎民”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等。

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

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三、知识冲浪师:我们先来个(出示课件“记忆小热身”)出几个小题考考大家怎么样?(一题一题出示,先出示题目,再出示答案)以小组为单位。

1、你来猜⑴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刘备、关羽、张飞)⑵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指谁?(诸葛亮、庞统)⑶"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是谁说的?(曹操)⑷《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罗贯中)⑸"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周瑜)⑹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貂禅)⑺ 《三国演义》中有哪"三绝",分别指谁?(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⑻"三足鼎立"指哪几个国家三分天下?(东吴、西蜀、北魏)师:《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指导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为电视剧《舌战群儒》配音
5、品读《短歌行》,说说对曹操形象的理解。
6、根据原著内容,自主完成三国鼎立的地图,标注魏、蜀、吴的位置和荆州、益州、建邺、洛阳、许昌等地点
7、你如何评价关云长义释曹操的举动?
8、请结合原著,分析曹操赤壁之战失利的原因。
小组合作表演,再现故事情节。通过配音,区分人物观点。图文转换,理清内容。
6、求取汉中7、水淹七军8、走麦城9、曹操之死10、火烧连营
第四部 南征北战
1、兵渡泸水2、七擒孟获3、出师北伐4、收姜维5、空城退敌
5、司马取印6、祁山斗智7、诸葛妆神8、六出祁山9、秋风五丈原
第五部 三国归晋
1、诈病赚曹爽2、吴宫干戈 3、兵困铁笼山4、司马昭弑君5、九伐中原
6、偷渡阴平7、三分归晋
围绕中心内容整合信息,结合事件、诗文分析评价人物,对原著人物和情节发表个人见解。
第86-104回
南征百战
鞠躬尽瘁
1、诸葛亮《出师表》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指的是哪件事?请结合原著,分析诸葛亮是否有必要亲征。
2、请分步诸葛亮收姜维于麾下的经过
3、王平与马谡就屯军地点发生争执,请根据原著完成下表
4、
在比较阅读中评价人物,图文转换,加深理解,以读促写,以写促悟。
观点
理由
王平
马谡
5、王平将蜀军最终下寨情况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请根据原著内容,再现图本内容。
6、“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兵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请复述相关情节,并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7、梳理诸葛亮一生重大事件,品读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尝试英雄泪满”,写一份“感动三国”颁奖词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社会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其创作背景。

第二章:概述小说的整体情节和主要历史背景。

第三章:介绍小说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第四章:分析小说的开篇章节,理解故事的开端和发展。

第五章:讲解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战役,如赤壁之战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2.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分析小说的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3. 思考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评估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三国演义》原著或简化版教材。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图片。

3.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内容。

教学计划:第一周: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第二周:概述整体情节和历史背景第三周:介绍主要人物和性格特点第四周:分析开篇章节和故事发展第五周:讲解重要事件和战役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分析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等。

第七章:探讨小说中的反派角色,如曹操、司马懿等。

第八章:讲解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如貂蝉、孙尚香等。

第九章:分析小说中的友情、忠诚、智谋等主题。

第十章: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历史与虚构的平衡。

七、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英雄、反派和女性角色进行深入分析。

2. 对比法:引导学生对比小说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八、教学评价:1. 角色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小说中英雄、反派和女性角色的分析能力。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学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其创作背景。

2. 第二章:讲述三国时期的起源和背景,以及故事的开端。

3. 第三章: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刘备、曹操、孙权等。

4. 第四章:通过具体故事情节,探讨作品中的忠诚、背叛、智谋等主题。

5. 第五章:分析作品中的文学特色,如诗词、成语、典故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故事情节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运用批判性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进度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学特色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观点的独创性。

1. 《三国演义》原著,要求学生自行阅读。

2. 与《三国演义》相关的影视作品,用于辅助教学。

3. 参考资料,如学术研究、评论文章等。

4. 课堂讨论平台,如黑板、白板等。

六、教学活动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即将学习的章节,了解故事背景和相关人物。

2. 课堂讲解:教师对重点章节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作品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关系和故事发展,促进思维碰撞。

5. 课堂分享: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激发学生思考。

七、教学安排1. 每周安排两节连堂课,共计45分钟。

2. 第一节课:教师讲解新章节,引导学生关注重点人物和情节。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联系上下文理解——有些文言词无法解释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比较法——将人物进行比较,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请教他人——请教老师、家长或同学等。
批注法——写下自己的理解,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笔记法——写读书心得。
摘录法——对于精彩的人物描写和战争描写,可以摘录。
讨论法——和同学共同讨论,共同交流。
归类法——如把计谋进行归类。
教学难点
探究阅读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1、有关《三国演义》的介绍、评论等资料。
2、学生各备一本笔记本。
3、有条件的买一套《三国演义》,也可以到图书馆借阅,还可以上网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及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个性化批注
一、明读法
在读书一周后,开展探究阅读方法活动。组织学生交流读书经验,帮助他们解除疑难困惑。
课题《三国演义பைடு நூலகம்阅读指导
主备人
周慧
教学时间
累计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3、初步指导学生了解、浅评刘备,探究阅读这部巨著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激发阅读兴趣,探究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好的章节或难懂的部分反复诵读,加强理解。
······
4、提出自己的困惑,集体讨论解决办法。
5、总结:读书有法,但读无定法。读书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读书方法。
根据讨论出的读书方法,自行按计划阅读。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前言:《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作者是明代作家罗贯中。

小说以东汉末年为背景,通过讲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斗争和政治谋略。

本教案旨在指导读者如何更好地阅读《三国演义》,提供一些阅读策略和理解要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一、了解历史背景在阅读《三国演义》之前,了解历史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动荡,群雄割据,政治腐败。

了解这段历史背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二、把握主线故事《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庞大的作品,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在阅读时,读者应该抓住主要线索,理清主线故事。

主线故事以蜀、魏、吴三国的兴起和衰落为主,围绕三个主要人物刘备、曹操、孙权展开。

读者可以追随主要人物的生平和经历,了解他们的阶段性目标、策略以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三、关注战略和谋略《三国演义》以战争为背景,充满激烈的战斗和策略的较量。

作为读者,我们应该关注各种战略和谋略的运用,思考每一次战争的背后逻辑和影响。

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智谋较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军事战略,也能对中国古代战争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塑造和分析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有众多历史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经历。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关注每个人物的塑造和描写方式,思考作者的用意和想法。

同时,我们也可以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思考他们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

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提炼出其中的人生智慧。

五、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作者罗贯中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使用了许多独特的手法。

作为读者,我们可以分析作者的叙述方式、描写手法、对话语言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文学价值和作者的艺术追求。

结语:《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经典名著,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一、阅读目标:1.认真阅读,积累精彩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理清故事脉络,能够复述故事概要。

3.醉心阅读,树立“谋事在人”的积极人生观,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

二、阅读过程:1.每周二晚阅读课研读《三国演义》,最后30分钟集中做读书笔记。

2.小周周五晚阅读课第一二节研读《三国演义》,第三节观看《三国演义》影像视频资料。

3.大周周末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8章内容,并做好读书笔记。

4.每周研读8—10章,引导学生醉心阅读,交流读书感受。

三、阅读指导:1.作者简介:罗贯中(1330年-1400年),名本,字贯中,罗贯中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和戏唱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楼粉妆》《隋唐志传》,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

代表作有:《三国演义》。

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本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述了公元三世纪东汉末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由于各国后主过于无能而亡国。

蜀后主刘禅被钟、邓合军擒于成都,吴后主惧战而降,魏后主曹奂被迫移位于司马炎改年号为晋,从此天下皆归司马掌控。

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三十多种。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三国演义》。

四、主要的故事情节1.《三国演义》中有名的战役。

(1)官渡之战北方曹操势力壮大令袁绍不安,故举兵进攻许昌,两军对垒官渡。

曹操兵弱粮少,但将士用命;袁军兵强粮足,但军心涣散,且绍优柔寡断而多疑,不用许攸之计。

许攸转而投靠曹操,操用许攸计策,亲自带兵夜袭乌巢,烧毁了袁军的粮草,袁军全面溃败。

(见《三国演义》第30回)(2)赤壁之战曹操率军八十万取荆州后,虎视江东。

为抗衡曹操,孙刘联盟,委任周瑜督军五万,与曹军对峙赤壁。

联军依据长江天险,并通过“反间”制乱,“苦肉”诈降,计设“连环”,巧“借”东风,最终一把大火把曹军战舰为灰烬。

(见《三国演义》第48、49回)(3)彝陵之战(火烧连营)为替关羽报仇,刘备挥军攻打东吴,连连告捷。

孙权命陆逊总督东吴军马,陆以静制动,等待破蜀良机。

由于天热难耐,刘备让蜀兵避暑林中,陆趁机调动各路军马火烧蜀军营寨七百里,刘备损兵折将,全面溃败,幸亏赵云救驾,才逃到白帝城。

(4)关羽大意失荆州曹操联结东吴,叫孙权暗袭荆州。

但关羽为防吕蒙,留下重兵把守荆州使东吴无可奈何,后来,吕蒙采用陆逊之计,辞职麻痹关羽,关羽果然中计,把荆州重兵调来攻打樊城。

吕蒙趁机用白衣渡江之计攻破荆州,关羽被迫走麦城,被吴军俘虏并杀害。

(《三国演义》第76、77回)(5)马谡失街亭为阻挡司马懿大军出关,诸葛亮派人把守街亭,马谡自告奋勇请战,并立下军令状。

却因骄傲自大,听不进王平建议,又违背了孔明的嘱咐,把当路驻扎改成了在山顶驻扎。

结果被司马懿断了水道,致使军心大乱,大败而回,被孔明依军令状斩首。

(《三国演义》第95、96回)(6)关羽温酒斩华雄。

董卓把持朝政,凶狠专横。

各路诸侯集结讨伐董卓贼。

董卓派华雄迎战,连杀数将。

关羽立下军令状,愿去斩华雄的首级。

出征前,曹操敬关羽一杯热酒,关羽说:“酒且斟下,我去便来。

”便拍马出阵。

当他提华雄人头进帐时,那杯酒还微微烫手。

(《三国演义》第5回)(7)七擒孟获为重兴汉室,诸葛亮点兵南征,与南蛮首领孟获斗智斗勇,先后用反间计诈降计等擒住孟获,前六次诸葛亮都故意放走孟获。

到了第七次,诸葛亮智破乌戈国藤甲兵,终于使其心悦诚服,南蛮于是安定,使蜀汉朝廷得以集中力量去对付曹魏政权。

(《三国演义》第87-90回)2.《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3.《三国演义》中骄兵致败的战役。

马谡失街亭之战关羽大意失荆州之战4.《三国演义》中的智谋故事(几次主要的计策)(1)“草船借箭”周瑜妒忌诸葛亮之才,便以联军用箭为名,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

亮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完成任务。

后诸葛亮在鲁肃的配合下,利用大雾天气的掩护,以草船靠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骗得曹军乱箭齐发,最终获得超过十万支的箭。

(《三国演义》第46回)(2)“空城计”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 名军士驻守在西城县。

司马懿率领15万军队往西城蜂拥而来。

诸葛亮立即传令将旌旗隐藏,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20 个军士,扮为百姓,打扫街道。

他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两个少年携琴于城上,焚香操琴演奏。

司马懿见此情景,以为有埋伏,便退了兵。

(《三国演义》第95回)(3)“反间计”赤壁之战前,蒋干自告奋勇去劝说周瑜投降。

此时,周瑜正担心新降曹操的蔡瑁和张允帮助曹操训练好水军,于是就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接待蒋干,并佯醉与蒋干同床睡,诱导蒋干盗走事先伪造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导致蔡瑁和张允被杀。

(4)“苦肉计”东吴老将黄盖为了周瑜火攻曹营成功,便和周瑜密谋诈降,为使曹操相信,两人故意在曹操奸细蔡中、蔡和面前为战、降问题争吵,而后周瑜痛打黄盖,打得黄盖皮开肉绽,几次昏倒。

最后,黄盖诈降得到曹操信任,帮助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5.《三国演义》中的外交故事。

(1)“诸葛亮舌战群儒”在曹操拥兵南下的危急关头,诸葛亮自请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抗曹。

在东吴的朝堂上,诸葛亮沉着冷静,通过分析天下形势,分析敌我军事实力,以雄辩的口才舌战群儒,有力批驳了东吴儒生的“降曹”论,并最终智激孙权周瑜,促成了孙刘联合抗曹的统一战线。

(《三国演义》第43回)(2)单刀赴会鲁肃在陆口临江亭宴请关羽,索要荆州,如其不从,便欲杀之。

关羽明知是计,却独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

席间关羽谈笑自若,巧辞拒绝鲁肃的要求。

最后佯推酒醉,右手提大刀,左手挽鲁肃,直至江边才放手道别。

鲁肃被吓得魂不附体,东吴伏兵亦不敢妄动。

(《三国演义》第66回)6.《三国演义》中与“荆州”有关的故事。

(1)“刘备借荆州”赤壁战后,周瑜坐镇荆州,刘备驻守公安,公安地小物薄,不利于发展,于是刘备向孙权两次提出借荆州。

孙权采纳周瑜的建议,不借荆州。

后周瑜病故,鲁肃继任。

鲁肃从吴蜀联盟以抗曹操的战略考虑,劝说孙权暂借荆州。

刘备借得荆州后,即以之为立足点,北抗曹操,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

(2)关羽大意失荆州(3)单刀赴会五、主要的人物形象1.刘备“仁德”的故事。

(1)“治理新野”刘备受命屯驻新野长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刘备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的批评,更重视争取民心,为重新崛起准备条件。

他以安民为务,因此“军民皆喜,政治一新。

”新野百姓盛赞其仁德。

(第34-35回)(2)“携民渡江”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备被迫向襄阳撤退,新野、樊城十几万百姓随其同行。

众人劝刘备弃民先行,刘备不肯,沿途收留难民,扶老携幼,以至一天只走了十几里路,如此撤退,显然有违于“兵贵神速”的军事原则,便却使刘备赢得了民心。

(《三国演义》第41回)(3)对待徐庶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遂辞别刘备,孔融建议刘备强留徐庶,刘备不肯,而是顾全徐庶母子之情,忍痛应允。

分别时,刘备又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不忍相离,甚至要“尽伐树林”,以免阻挡“望徐元直之目”。

(《三国演义》第36回)(4)陶谦三让徐州徐州被曹操困围,孔融劝刘备去解围,刘备揩部下同救,当他们到徐州时,陶谦便欲让徐州给刘备,刘备不肯接受;刘备修书退曹兵后,陶谦在孔融等面前再让徐州给刘备,连云长和张飞都心动,陶谦最后让小沛以保徐州;后来,陶谦病危再让,病故后,在民众拥戴下,刘备才接受徐州牧。

2.关羽“忠义”的故事。

(1)“千里走单骑”曹操率军征讨刘备,刘备投奔袁绍,甘、糜二夫人及关羽迫降于曹操。

曹操赞赏关羽为人和勇武,先后拜其为偏将军和汉寿亭侯,且待之甚厚,并将赤兔马送与关羽,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军中,并不留恋曹操给予的荣华富贵,即刻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张二人重逢。

(《三国演义》第25回-26回)(2)华容道义释曹操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逃亡途中遭遇关羽,哀求关羽以昔日之情为重。

关羽则认为过去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危,已经报答了曹操。

面对曹操的求情,不敢以私废公。

曹操又以“五关斩将”之事,及信义之德向关羽求情。

最终,关羽不顾此前与孔明立下的军令状,于华容道义释曹操。

赤壁一战,曹军大败。

曹操领残兵败将往华容道逃命,被关羽拦住去路。

曹操哀求关羽看在昔日之情份放他一马。

关羽义重如山,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心中不忍,命众军士四散摆开。

曹操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

(《三国演义》第50回)3.张飞“勇猛”或“鲁莽”的故事。

(1)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勇猛、粗中有细)为给兵败势危的刘备赢得喘息之机,张飞当阳长阪板上仅凭身边二十余骑布成疑阵,自己则在大队曹军赶来之时,倒竖虎须,圆睁环眼,紧握蛇矛,稳稳地立马于桥头,用三次大喝,喝破了曹操身边将士夏侯杰的肝胆,当场倒撞马下,并使曹操大惊失色回马而走,刘备得以脱身。

(《三国演义》第42回)(2)怒鞭督邮(鲁莽)刘备被任命为安喜县尉后,恰逢督邮到来,刘、关、张出城迎接,但督邮却高坐马上,倨傲不还礼。

后督邮因索要不到财物,多次羞辱刘备。

一日,张飞见百姓为刘备求情而受督邮毒打,便冲进馆驿绑住督邮用柳条痛打一番,后经刘备劝说才住手。

(《三国演义》第2回)4.诸葛亮“智谋过人”的故事。

(1)三气周瑜周瑜在南郡与曹仁大战中了毒箭,孔明趁机占领南郡、荆州等地,周瑜大怒,伤口破裂;后周瑜设下美人计,孔明将计就计,致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羞愧,再次生病;周瑜想用“假途灭虢”之计取荆州,又被孔明识破而兵败,周受此三气而亡。

(2)“赔了夫人又折兵”(第二气)孙权向刘备讨还荆州遭拒后,周瑜向孙权献上“美人计”;用孙权的妹妹为诱饵,将刘备骗到东吴,逼还荆州。

诸葛亮将计就计,让刘备前往,并给了赵云三个锦囊。

后刘备一行人按照锦囊中的策划,私会乔国老,智激孙夫人,又再气周瑜,使得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演义》第54回)(3)“智杀魏延”诸葛亮初见魏延之时,便料定魏延会反,于是安排马岱在魏延身边卧底,并于临终之前,给了杨仪一个锦囊,交代其在魏延造反时打开。

后来魏延果真造反,杨仪按计行事,让魏延大叫三声“谁敢杀我”,这时马岱应声而出,杀死魏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