嘌呤及嘌呤代谢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_嘌呤代谢最终版本_王忠超、孙晓娟

第十二章_嘌呤代谢最终版本_王忠超、孙晓娟

第十二章嘌呤代谢系统第一节概述嘌呤代谢是指核酸碱基腺嘌呤及鸟嘌呤等的嘌呤衍生物的活体合成及分解。

动物,其嘌呤化合物几乎全部氧化为尿酸,分别以不同形式而排出。

人体尿酸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

为了了解尿酸的生成机制,首先要了解嘌呤代谢及其调节机制。

一、嘌呤代谢调节嘌呤代谢速度受1-焦磷酸-5-磷酸核糖(PRPP)和谷氨酰胺的量以及鸟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和次黄嘌呤核苷酸对酶的负反馈控制来调节。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和黄嘌呤氧化酶,为嘌呤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是嘌呤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它们的作用点见下图12-1。

注:E1: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E2:次黄嘌呤脱氢酶;E3腺苷酸代琥珀酸合成酶;E4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E5黄嘌呤氧化酶;→表示负反馈控制。

由核酸分解代谢为尿酸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生成途径:(1)核酸→鸟嘌呤核苷酸→鸟嘌呤→黄嘌呤→尿酸。

(2)核酸→腺嘌呤核苷酸→腺嘌呤→黄嘌呤→尿酸。

(3)5-磷酸核糖+ATP→次黄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黄嘌呤→尿酸。

此乃尿酸生成的一个总轮廓,中间有许多环节已被省略,在尿酸生成的过程中,有多种酶的参与和调节。

但从上述尿酸生成的简要过程中可以看出,嘌呤是尿酸生成的主要来源。

因此,嘌呤合成代谢增高及(或)尿酸排泄减少均可造成血清尿酸值增高。

生物化学研究表明,人体体内约有8种酶参与了尿酸的生成过程,其中有7种酶均促进尿酸生成,它们包括:①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②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③腺嘌呤磷酸糖核糖苷转移酶;④腺苷去胺基酶;⑤嘌呤核苷酸磷酸酶;⑥5-核苷酸酶;⑦黄嘌呤氧化酶。

这些酶的活性增加时,尿酸生成即增加;在这些酶中,以黄嘌呤氧化酶最为重要。

另一种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其作用和上述7种酶正好相反,当其活性增强时可抑制尿酸生成,活性减弱时则尿酸生成增加。

嘌呤代谢机制

嘌呤代谢机制

嘌呤代谢机制
嘌呤代谢是指人体内嘌呤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嘌呤是一种含氮化合物,是构成核酸的重要成分。

嘌呤在体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代谢。

嘌呤的合成主要在肝脏中进行,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将氨基酸和核糖等物质转化为嘌呤核苷酸。

嘌呤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维持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嘌呤的分解主要通过嘌呤核苷酸的降解来实现。

嘌呤核苷酸在细胞内被分解为嘌呤碱基和核糖-1-磷酸,然后进一步转化为尿酸。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大部分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在正常情况下,嘌呤的合成和分解处于平衡状态,以维持体内嘌呤物质的稳定水平。

然而,当嘌呤的合成过多或分解过程受阻时,就可能导致嘌呤代谢紊乱,如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等疾病。

为了维持嘌呤代谢的正常平衡,人们可以通过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调节。

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肉类等,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促进嘌呤的正常代谢和排泄。

嘌呤代谢中两种关键酶导致痛风的机制

嘌呤代谢中两种关键酶导致痛风的机制

其他相关因素与痛风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待进一步探索
除了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和黄嘌呤氧化酶外,其他多种因素也可能与痛风风险 相关,但这些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或存在争议。
研究证据和争议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可能与痛风风险增加 相关。然而,这些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并且可能受到环境、遗传和交 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嘌呤碱基的分解代谢途径
脱氨
在细胞内,嘌呤碱基首先通过脱氨反应生成相应 的游离嘌呤碱。
水解
游离嘌呤碱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为次黄嘌呤或黄嘌 呤。
氧化
最后,次黄嘌呤或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的催化 下生成尿酸。
尿酸的排泄与重吸收
尿酸的排泄
尿酸主要通过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尿酸的重吸收
肾小管中的尿酸可被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以维持血尿酸浓度的平衡。
而增加痛风的风险。
另外,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和肾功能不全等疾病也可能
03
影响尿酸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增加痛风的风险。
05
研究证据与实验结果
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与痛风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关联性低
虽然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HGPR)参 与了嘌呤代谢,但是它与痛风风险的相关 性并不强。在某些研究中,发现HGPR基 因变异与痛风风险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 这种关联性并不显著。
06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要点一
尿酸生成关键酶黄嘌呤氧化酶( XOD)与痛风发病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XOD表达水平与痛风患病率呈正相关,而 抑制XOD可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缓解痛风症状。
要点二
尿酸排泄关键酶尿酸盐转运子与 痛风发病密切相关
研究证实,尿酸盐转运子表达水平与痛风患病率呈负相 关,而激活尿酸盐转运子可增加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 水平,减轻痛风病情。

嘌呤代谢中两种关键酶导致痛风的机制

嘌呤代谢中两种关键酶导致痛风的机制

CATALOGUE 目录•嘌呤代谢概述•两种关键酶介绍•痛风形成的机制•针对两种关键酶的治疗方法•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嘌呤是体内重要代谢物质,参与能量代谢及DNA、RNA的合成等。

嘌呤代谢主要在肝脏和肾脏中进行。

嘌呤代谢异常可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引起高尿酸血症,最终可能导致痛风。

嘌呤代谢的背景知识0102嘌呤代谢的生理意义嘌呤代谢的调节机制010203作用位置重要性030201作用主要存在于人体肝脏以及其他组织中。

位置重要性功能差异相互作用与痛风的关系影响因素两种酶在嘌呤代谢中的功能比较尿酸生成步骤尿酸的来源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尿酸的生成过程1 2 3尿酸的排泄尿酸的溶解度尿酸盐结晶的形成与沉积尿酸在体内的积累过程炎症反应免疫应答尿酸盐结晶的形成与沉积03治疗效果01抑制作用机制02代表药物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药物应用激活黄嘌呤脱氢酶的药物应用激活作用机制代表药物治疗效果饮食控制运动饮水药物治疗效果评估其他相关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酶的活性中心和催化机制上,对酶的调节机制及其对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

针对痛风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及不足不足现状针对XOD 针对XDH针对两种关键酶的研究展望发展趋势随着对痛风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未来痛风的治疗将更加注重对嘌呤代谢关键酶的调控,开发出更加高效、特异的治疗药物。

挑战目前针对两种关键酶的药物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如寻找合适的药物作用靶点、优化药物设计和提高药物稳定性等。

此外,痛风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因此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未来痛风治疗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嘌呤代谢终产物

嘌呤代谢终产物

嘌呤代谢终产物
嘌呤是一种含氮碱性有机化合物,是核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存在于许多其他生物分子中。

人体内的嘌呤代谢主要包括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和分解等过程。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主要是通过嘌呤碱基的加氧核糖核苷酸合成途径完成,其中包括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两个途径。

嘌呤核苷酸的代谢主要包括嘌呤核苷酸的降解和转化等过程,其中包括嘌呤核苷酸的核苷酸代谢途径和嘌呤核苷酸的去甲基化代谢途径等。

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尿酸,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也是一种天然的代谢产物。

当体内嘌呤代谢过多时,会导致尿酸的产生过多,从而形成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主要病因之一,会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和炎症等症状。

因此,控制尿酸的生成和排泄对于预防和治疗痛风等疾病非常重要。

尿酸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进行,肾脏中的尿酸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等过程被排出体外。

此外,尿酸也可以通过肠道排泄和皮肤排泄等途径排出体外。

嘌呤代谢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代谢过程,其中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和分解等过程都非常复杂。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其生成和排泄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
响。

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

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

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黄嘌呤氧化酶是一种重要的氧化酶,它参与嘌呤代谢路径中关键的反应,将黄嘌呤氧化成为尿酸。

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嘌呤代谢、铜离子的转运和氧化反应等。

1. 嘌呤代谢嘌呤代谢是维持细胞核酸DNA和RNA合成与代谢的重要途径之一。

黄嘌呤氧化酶是嘌呤代谢中的关键酶之一,在嘌呤生成、降解和再利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黄嘌呤代谢途径中,黄嘌呤首先通过鸟嘌呤酸路径与腺嘌呤或鸟苷酸合成嘌呤核苷酸。

然后,多个嘌呤核苷酸在另一条途径中进行分解,生成尿酸、CO2和氨等物质。

其中,黄嘌呤氧化酶负责将黄嘌呤氧化成为尿酸,是嘌呤代谢中的最后一步。

2. 铜离子的转运黄嘌呤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酶,铜离子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是因为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中心需要铜离子进行稳定和催化反应。

铜离子并不是在酶的核心区域中产生和嵌入,在细胞中也不会大量存在,而是需要通过其他蛋白质作为载体进行转运。

在一些病理过程中,铜离子的转运受到了影响,从而影响了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和嘌呤代谢途径的正常进行。

3. 氧化反应在嘌呤代谢途径中,黄嘌呤氧化酶将黄嘌呤氧化成为尿酸,该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黄嘌呤的C2位被氧化成为羧基,同时还原剂NAD+被还原为NADH。

这个反应是一个重要的代谢反应,在细胞内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此外,氧化反应还能参与许多其他关键的生理过程,如抗病毒防御、代谢物的清除和能量转换等。

总之,黄嘌呤氧化酶是嘌呤代谢及其他生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酶之一,在维持细胞功能、代谢物质的平衡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该酶能够催化嘌呤代谢途径中嘌呤核苷酸氧化分解的最后一步,将黄嘌呤氧化成为尿酸,同时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铜离子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需要通过蛋白质的转运来维持其反应的稳定性和活性。

人体内嘌呤代谢的发生过程

人体内嘌呤代谢的发生过程

人体内嘌呤代谢的发生过程
人体内的嘌呤代谢是一种重要的代谢过程,它可以为身体提供能量和建立各种化学物质,保持细胞功能正常。

嘌呤代谢包括许多步骤,以下是其重要过程。

首先,嘌呤需要通过消化道吸收,然后进入血液,在肝脏中形成细胞色素。

其次,细胞色素作为嘌呤的主要物质,进入细胞,分解成细胞中的各种代谢物,如乳酸、丙酮酸等,从而提供能量支持细胞正常运作。

最后,细胞中的嘌呤代谢物质通过氨基酸交换转运进入血液,从而回到肝脏,彻底消耗掉。

人体内的嘌呤代谢过程非常复杂,正常情况下可以支持细胞正常运行,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能量。

但是,当嘌呤在身体内异常代谢时,人们会有一些不适感,因此,对于嘌呤代谢异常的人,尤其是嘌呤尿症病人,要及时接受检查和治疗。

- 1 -。

分解嘌呤的嘌呤酶 -回复

分解嘌呤的嘌呤酶 -回复

分解嘌呤的嘌呤酶-回复标题:分解嘌呤的嘌呤酶:嘌呤代谢的关键催化剂引言:嘌呤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包括人类。

它是构成核酸(DNA和RNA)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些重要辅酶和信号分子的组成部分。

然而,当嘌呤代谢发生紊乱时,会导致一系列疾病,如痛风、肾结石和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等。

而我们身体中的嘌呤无法自行分解,需要依靠嘌呤酶来完成此任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分解嘌呤的嘌呤酶的结构、功能以及其在嘌呤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一、嘌呤酶的结构与分类嘌呤酶是一类能够催化嘌呤分子的酶,它们通常由蛋白质分子组成。

根据催化反应的不同类型,嘌呤酶可以分为两类:嘌呤核苷酸水解酶和嘌呤核苷酸转移酶。

嘌呤核苷酸水解酶是一类能够将嘌呤核苷酸分子分解为嘌呤碱基和磷酸的酶。

这类酶的催化作用是通过加水分子使嘌呤核苷酸分子发生水解反应来完成的。

而嘌呤核苷酸转移酶则是一类能够将嘌呤核苷酸分子中的磷酸基团转移到其他分子上的酶。

这类酶的催化作用是通过磷酸基团的转移实现的。

二、分解嘌呤的嘌呤酶具体过程1. 嘌呤核苷酸水解酶的催化过程当嘌呤核苷酸水解酶与目标嘌呤核苷酸分子结合后,酶的活性位点与目标嘌呤核苷酸中的磷酸基团发生相互作用。

此时,酶分子会通过催化活性位点中的特定氨基酸残基引发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使嘌呤核苷酸分子的磷酸基团被水分子取代,形成嘌呤碱基和磷酸。

2. 嘌呤核苷酸转移酶的催化过程在嘌呤核苷酸转移酶催化过程中,酶与目标嘌呤核苷酸结合后,酶的活性位点与目标嘌呤核苷酸中的磷酸基团发生相互作用。

此时,酶中的催化氨基酸残基会将嘌呤核苷酸分子的磷酸基团转移到另一个分子上,形成新的嘌呤核苷酸和被转移的分子。

三、嘌呤酶在嘌呤代谢中的作用嘌呤代谢是指机体对嘌呤化合物进行分解与合成的过程。

嘌呤酶在嘌呤代谢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调节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和降解,以保持嘌呤代谢的平衡。

具体而言,嘌呤酶能够将嘌呤核苷酸分子分解为嘌呤碱基和磷酸,从而促进嘌呤核苷酸的降解。

嘌呤分解代谢过程

嘌呤分解代谢过程

嘌呤分解代谢过程嘌呤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嘌呤分解代谢是指人体对嘌呤物质进行分解和代谢的过程。

嘌呤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核酸和一些含有嘌呤碱基的食物,比如肉类、鱼类、海鲜、豆类等。

嘌呤分解代谢的过程主要包括嘌呤物质的摄入、分解、代谢和排泄。

嘌呤物质的摄入是指通过食物摄入进入人体内的嘌呤物质。

嘌呤物质主要存在于食物中的核酸分子中,当我们摄入食物时,其中的核酸会被消化酶分解为嘌呤碱基,然后被吸收到血液中。

嘌呤物质的分解是指在人体内将摄入的嘌呤物质分解为尿酸和其他代谢产物的过程。

嘌呤物质在体内主要经过两个途径进行分解,即核苷酸途径和嘌呤碱基途径。

核苷酸途径是指将嘌呤物质先转化为核苷酸,然后再将核苷酸分解为尿酸。

嘌呤碱基途径是指将嘌呤物质直接转化为尿酸。

这两个途径在人体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嘌呤物质的分解过程。

嘌呤物质的代谢是指将分解产生的尿酸进一步代谢为无害的物质的过程。

尿酸在人体内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代谢,即尿酸转化为乳酸和尿酸转化为丙酮酸。

尿酸转化为乳酸是通过乳酸脱氢酶的作用将尿酸转化为乳酸,然后乳酸进一步被代谢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

尿酸转化为丙酮酸是通过丙酮酸脱氢酶的作用将尿酸转化为丙酮酸,然后丙酮酸被进一步代谢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

嘌呤物质的排泄是指将代谢产生的无害物质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尿酸在人体内主要通过肾脏进行排泄。

尿酸在肾小管中被重吸收,然后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尿酸转运体转运到尿液中,最终随尿液一起排出体外。

嘌呤分解代谢过程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首先,嘌呤分解代谢可以维持体内嘌呤物质的平衡。

当体内摄入过多的嘌呤物质时,通过分解和代谢可以将多余的嘌呤物质排出体外,防止其在体内积累过多。

其次,嘌呤分解代谢可以产生能量。

嘌呤物质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供给人体日常生活和运动所需。

此外,嘌呤分解代谢还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比如,尿酸是痛风发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尿酸在体内积累过多时,会形成尿酸结晶,导致关节疼痛和炎症。

嘌呤代谢中两种关键酶导致痛风的机制

嘌呤代谢中两种关键酶导致痛风的机制

04
针对两种酶导致痛风的治 疗策略
针对酶一的治疗策略
抑制酶一活性
01
通过寻找特异性抑制剂,抑制酶一的活性,从而降低尿酸水平
,缓解痛风症状。
调节酶一表达
02
通过调节酶一的基因表达,降低酶一在体内的表达水平,从而
减少尿酸的生成。
针对酶一的结构进行药物设计
03
根据酶一的三维结构,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药物,特异性地与酶
研究结论
确认了两种关键酶在嘌呤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确认了两种关键酶(腺苷酸脱氨酶和5-磷酸核糖-1-焦磷酸合成酶)在嘌呤代谢中 的重要作用,它们的功能异常可以导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揭示了痛风的发病机制
通过研究这两种关键酶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揭示了痛风的发病机制,为开发新的痛风治疗 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嘌呤代谢的过程
嘌呤核苷酸循环
骨骼肌和肝脏中,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与天冬氨酸反应生成AMP, AMP裂解生成IMP和焦磷酸(PPi)。IMP再次与PRPP反应生成AMP,循环 往复。
嘌呤碱基分解代谢
IMP在IMP脱氢酶催化下生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IMP在黄嘌呤氧化酶 催化下生成尿酸并释放出核糖。
《嘌呤代谢中两种关键酶导 致痛风的机制》
2023-10-29
目录
• 嘌呤代谢概述 • 两种关键酶介绍 • 痛风形成的机制 • 针对两种酶导致痛风的治疗策略 • 展望与结论
01
嘌呤代谢概述
嘌呤代谢的背景
嘌呤是生命体内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能量代谢、DNA 和RNA的合成等关键生物学过程。
嘌呤代谢异常会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进而引发痛 风等疾病。
05
展望与结论

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途径

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途径

嘌呤和嘧啶核苷酸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物分子,它们在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人体内,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途径非常复杂,同时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途径,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

1. 嘌呤的分解代谢途径嘌呤是人体内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是DNA和RNA的组成单位之一,同时也是ATP和GTP等能量分子的前体。

嘌呤在人体内主要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来进行代谢,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凝集酶和红蛋白氧化酶。

在凝集酶途径中,嘌呤首先被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AMP酶)和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核苷酸激酶降解为次黄嘌呤酸和腺嘌呤酸,然后再被核苷酸化酵素和磷酸酰化酶转变为次黄嘌呤酸和次硫酸腺苷,最终转化为尿酸。

在红蛋白氧化酶途径中,嘌呤被输送至线粒体,并经过鸟嘌呤核苷酸转化为腺嘌呤酸,然后再通过黄嘌呤氧化酶进行氧化转化为次黄嘌呤酸,最终也转化为尿酸。

2. 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途径嘧啶核苷酸是DNA和RNA的组成单位之一,它们在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人体内,嘧啶核苷酸主要通过脱氧嘧啶核苷酸代谢途径进行分解,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核苷酸脱氧酶、核苷酸酶和脱氧核糖核苷酸酶。

核苷酸脱氧酶首先将嘧啶核苷酸转化为脱氧嘧啶核苷酸,然后进一步被核苷酸酶水解为脱氧嘧啶核糖核苷酸,最终通过脱氧核糖核苷酸酶的催化将其转化为脱氧尿嘧啶核苷酸。

3. 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途径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途径同样复杂,包括新核苷酸的合成和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两个主要部分。

在新核苷酸的合成中,嘌呤和嘧啶核苷酸均需要通过核苷酸盐酸和腺苷酸氨基酶的催化,将多聚核苷酸转化为新的核苷酸。

而在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中,则需要通过核苷酸合成酶和苦瓜苷化酶的作用,将腺嘌呤核苷酸逐步合成为DNA和RNA所需的嘌呤核苷酸。

在嘧啶核苷酸的合成过程中,通过核苷酸合成酶和嘧啶工具酶的催化,将脱氧尿嘧啶核苷酸合成为DNA和RNA所需的嘧啶核苷酸。

嘌呤的代谢途径

嘌呤的代谢途径

嘌呤的代谢途径
嘌呤的代谢途径主要涉及以下步骤:
1.细胞核酸代谢产物:DNA和RNA代谢产生的嘌呤核苷酸可释放嘌呤碱基。

当细胞分裂加快或死亡增加时,核酸代谢旺盛,嘌呤产生增加。

2.ATP代谢:ATP水解可以产生嘌呤核苷酸,继而释放嘌呤。

当细胞活动和能量消耗增加时,ATP代谢加快,嘌呤水平升高。

3.细胞损伤:当细胞受损或坏死时,细胞核酸会外泄,且损伤部位的核酸代谢会加快,产生更多嘌呤。

4.食物中富含嘌呤的化合物:如痛风病人食用富含嘌呤的食物,可引起嘌呤升高。

嘌呤水平升高通常与核酸代谢增加或清除减少有关,也可能与摄入过多高嘌呤食物有关。

如果出现嘌呤代谢异常的问题,建议及时进行治疗。

比如患者需要控制饮食,少进食动物内脏、沙丁鱼等高嘌呤食物,还应多饮水。

必要时还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关药物增加尿酸排泄,或者使用抑制尿酸合成等药物。

鸟嘌呤 鸟苷 次黄嘌呤 脱氧腺苷 嘌呤代谢 作用

鸟嘌呤 鸟苷 次黄嘌呤 脱氧腺苷 嘌呤代谢 作用

鸟嘌呤、鸟苷、次黄嘌呤、脱氧腺苷等物质是嘌呤代谢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嘌呤代谢是机体内一系列生化反应的综合体,包括嘌呤的合成与降解两个方面。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人体内的嘌呤代谢会保持动态平衡,但一旦出现异常,就可能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以下将就鸟嘌呤、鸟苷、次黄嘌呤、脱氧腺苷及嘌呤代谢的作用进行详细的阐述:一、鸟嘌呤1. 鸟嘌呤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它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碱物质,在机体内广泛存在。

2. 鸟嘌呤是嘌呤核酸的构成单位之一,对于DNA、RNA的合成起着重要作用。

3. 鸟嘌呤还是一种重要的能量物质,它能够参与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

4. 鸟嘌呤还能够激活一些生物酶的活性,对于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鸟苷1. 鸟苷是由鸟嘌呤和核糖组成的核苷类物质,它在机体内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碱物质。

2. 鸟苷是RNA的组成单位之一,对于RNA的合成和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3. 鸟苷还能够参与细胞的能量传递过程,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4. 鸟苷还能够影响一些生物酶的活性,对于细胞的正常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三、次黄嘌呤1. 次黄嘌呤是一种与嘌呤结构相关的生物碱物质,它在机体内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2. 次黄嘌呤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后可以转化为黄嘌呤,然后被进一步代谢。

3. 次黄嘌呤还能够参与机体内的氮代谢过程,对于氮代谢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4. 次黄嘌呤还能够影响细胞内的某些信号传导通路,对于细胞的正常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四、脱氧腺苷1. 脱氧腺苷是由腺嘌呤和去氧核糖组成的核苷类物质,它在机体内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碱物质。

2. 脱氧腺苷是DNA的组成单位之一,对于DNA的合成和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3. 脱氧腺苷还能够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对于细胞的正常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4. 脱氧腺苷还能够影响一些生物酶的活性,对于细胞的正常代谢有重要的影响。

五、嘌呤代谢的作用1. 嘌呤代谢是指机体内嘌呤的合成和降解过程,它对于机体内的氮代谢、能量物质代谢和DNA/RNA的合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人体内嘌呤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

人体内嘌呤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

人体内嘌呤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
当人体内嘌呤代谢发生时,嘌呤会被分解为尿酸,成为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

嘌呤是一种存在于许多食物中的化合物,包括肉类、海鲜、豆类等。

当我们食用这些含有嘌呤的食物时,嘌呤会进入我们的体内。

嘌呤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多个酶和代谢途径。

首先,嘌呤被酶类分解成次黄嘌呤,然后再进一步分解为黄嘌呤。

最终,黄嘌呤被酶类氧化为尿酸。

尿酸是一种由四个氮原子和四个环状结构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它在人体内通过肾脏进行过滤和排泄。

大部分尿酸会被排泄到尿液中,一小部分则通过胆汁进入消化系统。

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嘌呤代谢的平衡。

然而,如果嘌呤摄入过多或者尿酸排泄受阻,尿酸水平可能会升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和组织中,引发痛风等相关疾病。

为了维持嘌呤代谢的平衡,有一些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建议。

这包括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限制酒精和含糖饮料的消耗,并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促进尿酸的排泄。

总结起来,人体内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尿酸。

了解嘌呤代谢的基本过程以及维持嘌呤代谢平衡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维持身体健康。

嘌呤代谢的过程

嘌呤代谢的过程

嘌呤代谢的过程嘿,咱今儿就来唠唠嘌呤代谢的这个事儿啊!你说这嘌呤,就像身体里的一个小魔术,有着神奇的变化过程呢。

嘌呤这玩意儿,平时就藏在咱身体的各种细胞里。

就好像是隐藏在身体这座大城堡里的小宝贝。

当细胞要更新换代的时候,嘌呤就被放出来啦。

然后呢,嘌呤就开始了它的旅程。

它会被一些酶啊给盯上,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就变成了次黄嘌呤和鸟嘌呤。

这就好比是小宝贝开始了它的冒险之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变身。

接着呢,次黄嘌呤和鸟嘌呤又会遇到新的小伙伴,进一步发生变化,变成黄嘌呤。

哎呀呀,这就像是冒险途中遇到了新的朋友,一起踏上新的征程。

再后来啊,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摇身一变,就成了尿酸。

这尿酸可就有意思了,要是它在身体里待得好好的,没惹出啥乱子,那一切都相安无事。

可要是它太多了,或者排不出去,那麻烦可就来啦!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要是没人管,那还不得闹翻了天呀!你想想看,尿酸要是在身体里堆积起来,那关节能好受吗?就好像是在关节里撒了一把小沙子,能不疼吗?这就是为啥有时候会有关节疼的问题啦。

那怎么才能让嘌呤代谢好好进行呢?这可得注意饮食啦!像那些高嘌呤的食物,咱可得悠着点吃。

海鲜呀,动物内脏呀,可别贪嘴哦。

不然,嘌呤摄入太多,身体不就乱套了嘛!平时呢,也得多运动运动。

运动就像是给身体这座大城堡打扫卫生,让一切都能更顺畅地运行。

多喝水也很重要呀,就像是给代谢的小火车加上油,让它跑得更快更稳。

所以说呀,嘌呤代谢可不是个小事儿呢!咱得重视起来,别让它在身体里瞎捣乱。

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让嘌呤代谢这个小魔术在身体里有条不紊地进行。

咱可不能让它变成捣乱的小恶魔呀,对不对?大家可得记住咯!。

嘌呤最终代谢产物

嘌呤最终代谢产物

嘌呤最终代谢产物
嘌呤是一种氮碱性有机化合物,存在于DNA、RNA、ATP等核酸和能量分子中。

人体摄入的含嘌呤的食物会被分解成嘌呤核苷酸,然后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最终转化为嘌呤最终代谢产物。

嘌呤最终代谢产物主要有尿酸和尿素。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之一,它在肝脏中合成,经过肾脏排泄出体外。

当尿酸排泄不畅或生成过多时,就容易导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等疾病。

另一种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尿素。

尿素是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在肝脏中代谢后形成的,最终通过肾脏排泄出体外。

尿素的生成和排泄是人体氮平衡的关键环节,对于肾脏功能异常的患者来说,尿素排泄量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总之,嘌呤最终代谢产物对于人体代谢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关注嘌呤的摄入和代谢状态,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治疗一些相关的疾病。

- 1 -。

嘌呤核苷酸循环

嘌呤核苷酸循环

嘌呤核苷酸循环嘌呤核苷酸循环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代谢途径,涉及到嘌呤代谢的关键过程。

嘌呤是一种存在于DNA、RNA和ATP等分子中的碱基,而嘌呤核苷酸是构成以上分子的基本单元。

在嘌呤核苷酸循环中,嘌呤通过不同途径合成和降解,维持着人体内嘌呤水平的平衡。

合成途径1.磷酸丙酮酸途径: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可通过磷酸丙酮酸途径进行。

在这条途径中,核糖核苷酸经过多步反应转化为IMP(次黄嘌呤核苷酸),然后通过一系列催化反应转化为GMP(鸟氨酸核苷酸)或AMP(腺苷酸)。

2.核苷酸的途径:嘌呤核苷酸还可通过补救途径进行合成。

这些途径包括将腺嘌呤核苷酸转化为其他嘌呤核苷酸,或直接将游离的嘌呤碱基合成为嘌呤核苷酸。

降解途径1.腺苷脱氢酶途径:在嘌呤核苷酸循环中,腺苷核苷酸通过腺苷脱氢酶酶的参与,被转化为腺嘌呤核苷酸,然后进一步降解成次黄嘌呤核苷酸或尿酸。

2.尿嘌呤脱氧酶途径:另一个重要的降解途径是尿嘌呤脱氧酶途径。

在这个途径中,尿嘌呤转化为腺嘌呤,腺嘌呤进一步转化为IMP,然后进入磷酸丙酮酸途径。

嘌呤核苷酸代谢异常及相关疾病嘌呤核苷酸循环的失调会导致一系列疾病。

比如,高尿酸血症是因为尿酸在机体内积聚过多,通常由嘌呤核苷酸代谢异常引起。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痛风是一种以关节炎和尿酸结晶沉积为特征的疾病。

此外,某些遗传性疾病也与嘌呤核苷酸的代谢异常相关。

结语嘌呤核苷酸循环在维持人体内嘌呤水平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嘌呤核苷酸循环的合成和降解途径,以及与疾病的关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代谢的复杂性,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嘌呤及嘌呤代谢嘌呤purine;Pu;Pur,一类带碱性有两个相邻的碳氮环的含氮化合物,是核酸的组成成分。

DNA和RNA中的嘌呤组成均为腺嘌呤和鸟嘌呤。

此外,核酸中还发现有许多稀有嘌呤碱。

其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核酸与基因(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嘌呤:是存在人体内的一种物质,主要以嘌呤核苷酸的形式存在,在作为能量供应、代谢调节及组成辅酶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嘌呤是有机化合物,分子式C5H4N4,无色结晶,在人体内嘌呤氧化而变成尿酸,人体尿酸过高就会引起痛风。

海鲜,动物的肉的嘌呤含量都比较高,所以,有痛风的病人除用药物治疗外(医治痛风的药物一般对肾都有损害),更重要的是平时注意忌口。

嘌呤与疾病嘌呤(purine,又称普林)经过一系列代谢变化,最终形成的产物(2,6,8-三氧嘌呤)又叫尿酸。

嘌呤的来源分为内源性嘌呤80﹪来自核酸的氧化分解,外源性嘌呤主要来自食物摄取,占总嘌呤的20﹪,尿酸在人体内没有什么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体内产生的尿酸,2/3由肾脏排出,余下的1/3从肠道排出。

体内尿酸是不断地生成和排泄的,因此它在血液中维持一定的浓度。

正常人每升血中所含的尿酸,男性为0.42毫摩尔/升以下,女性则不超过0.357毫摩尔/升。

在嘌呤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有多种酶的参与,由于酶的先天性异常或某些尚未明确的因素,代谢发生紊乱,使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结果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

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即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的异物炎症反应,成了引起痛风的祸根。

嘌呤合成代谢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头合成途径,一是补救合成途径,其中从头合成途径是主要途径。

1.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肝是体内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器官,其次是小肠粘膜和胸腺。

嘌呤核苷酸合成部位在胞液,合成的原料包括磷酸核糖、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及CO2等。

主要反应步骤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然后IMP再转变成腺嘌呤核苷酸(AMP)与鸟嘌呤核苷酸(GMP)。

嘌呤环各元素来源如下:N1由天冬氨酸提供,C2由N10-甲酰FH4提供、C8由N5,N10-甲炔FH4提供,N3、N9由谷氨酰胺提供,C4、C5、N7由甘氨酸提供,C6由CO2提供。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特点是: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基础上逐步合成的,不是首先单独合成嘌呤碱然后再与磷酸核糖结合的。

反应过程中的关键酶包括PRPP酰胺转移酶、PRPP合成酶。

PRPP酰胺转移酶是一类变构酶,其单体形式有活性,二聚体形式无活性。

IMP、AMP 及GMP使活性形式转变成无活性形式,而PRPP则相反。

从头合成的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部位:嘌呤核苷酸合成起始阶段的PRPP合成酶和PRPP酰胺转移酶活性可被合成产物IMP、AMP及GMP等抑制;在形成AMP和GMP过程中,过量的AMP控制AMP 的生成,不影响GMP的合成,过量的GMP控制GMP的生成,不影响AMP的合成;IMP转变成AMP时需要GTP,而IMP转变成GMP时需要ATP。

2.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反应中的主要酶包括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

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生理意义:节省从头合成时能量和一些氨基酸的消耗;体内某些组织器官,例如脑、骨髓等由于缺乏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酶体系,而只能进行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3.嘌呤核苷酸的相互转变IMP可以转变成AMP和GMP,AMP和GMP也可转变成IMP。

AMP和GMP之间可相互转变。

4.脱氧核苷酸的生成体内的脱氧核苷酸是通过各自相应的核糖核苷酸在二磷酸水平上还原而成的。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此反应。

5.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①嘌呤类似物:6-巯基嘌呤(6MP)、6-巯基鸟嘌呤、8-氮杂鸟嘌呤等。

6MP应用较多,其结构与次黄嘌呤相似,可在体内经磷酸核糖化而生成6MP 核苷酸,并以这种形式抑制IMP转变为AMP及GMP的反应。

②氨基酸类似物:氮杂丝氨酸和6-重氮-5-氧正亮氨酸等。

结构与谷氨酰胺相似,可干扰谷氨酰胺在嘌呤核苷酸合成中的作用,从而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③叶酸类似物:氨喋呤及甲氨喋呤(MTX)都是叶酸的类似物,能竞争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叶酸不能还原成二氢叶酸及四氢叶酸,从而抑制了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嘌呤的分解代谢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反应基本过程是核苷酸在核苷酸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核苷,进而在酶作用下成自由的碱基及1-磷酸核糖。

嘌呤碱最终分解成尿酸,随尿排出体外。

黄嘌呤氧化酶是分解代谢中重要的酶。

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主要在肝、小肠及肾中进行。

嘌呤代谢异常:尿酸过多引起痛风症,患者血中尿酸含量升高,尿酸盐晶体可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等处,导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及肾疾病。

临床上常用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症。

基本概念1.从头合成途径(de novo synthesis):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中,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从头合成途径。

2.补救合成途径(salvage pathway):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补救合成途径。

3.自毁容貌症:又称(Lesch-Nyhan综合症),是由于某些基因缺乏而导致HGPRT完全缺失的患儿,表现为自毁容貌症。

部分食品嘌呤含量一些食物的嘌呤含量(每100克中多少毫克)食物名称嘌呤食物名称嘌呤食物名称嘌呤面粉 2.3 小米 6.1 大米18.1 大豆27.0 核桃8.4 栗子16.4 花生33.4 洋葱 1.4 南瓜 2.8 黄瓜 3.3 番茄 4.2 青葱 4.7 白菜 5.0 菠菜23.0 土豆 5.6嘌呤含量少或不含嘌呤的食品:精白米、玉米、精白面包、馒头、面条、通心粉、苏打饼干、卷心菜、胡萝卜、芹菜、黄瓜、茄子、甘蓝、莴苣、南瓜、西红柿、萝卜、山芋、土豆、泡菜、咸菜、龙眼、卷心菜、各种蛋类、牛奶、炼乳、酸奶、麦乳精、各种水果及干果类、糖果、各种饮料包括汽水、茶、巧克力、咖啡、可可等,各种油脂、花生酱、花生、杏仁、核桃、果酱等。

每100克中嘌呤含量<75毫克的食品:芦笋、菜花、四季豆、青豆、豌豆、菜豆、菠菜、蘑菇、麦片、鲱鱼、鲥鱼、鲑鱼、金枪鱼、白鱼、龙虾、蟹、牡蛎、鸡、火腿、羊肉、牛肉汤、麦麸、面包等。

每100克中嘌呤含量75毫克~150毫克的食品:扁豆、鲤鱼、鲈鱼、梭鱼、鲭鱼、贝壳类水产、熏火腿、猪肉、牛肉、牛舌、小牛肉、鸡汤、鸭、鹅、鸽子、鹌鹑、野鸡、兔肉、鹿肉、肉汤、肝、火鸡、鳗鱼、鳝鱼。

每100克中嘌呤含量150毫克~1000毫克的食品:胰脏825mg、凤尾鱼363mg、沙丁鱼295mg、牛肝233mg、牛肾200mg、脑195mg、肉汁160~400mg 。

词典中的读音关于“嘌呤”(piàolìng)的读音,是根据2005年第五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在《辞海》里,“嘌”读piāo,又piào ;“呤”读líng,又lìng 。

这是因为“嘌呤”本身是个舶来词,读音是音译的。

所以,只有在“嘌呤”在一起时,才读piào lìng 。

嘌呤代谢嘌呤代谢 purine metabolism 指核酸碱基腺嘌呤及鸟嘌呤等的嘌呤衍生物的活体合成(参见嘌呤合成)及分解。

动物,其嘌呤化合物几乎全部氧化为尿酸,其分解过程如下图所示:分解的最终产物因动物种类而异,分别以不同形式而排出。

鸟类、陆地爬虫类、圆口类、昆虫类(双翅目除外)以及环节动物(蛭、蚯蚓)都以尿酸态氮为排出的主要形式;灵长类也是以尿酸的形式排出部分氮,且以后不产生分解产物;而猪和蜘蛛排出的为鸟嘌呤。

许多哺乳动物由尿酸酶将尿酸氧化为尿囊素,与尿素一起排出;龟及腹足类也排出尿囊素。

许多动物含有尿囊素酶,产生尿囊酸,一些硬骨鱼类也是排出这种物质。

具有尿囊酸酶的许多鱼类和两栖类排出尿素,而具有脲酶的星虫,海产斧足类、河蚌、甲壳类(蝲蛄、龙虾)及螠虫则可以进一步分解成氨。

嘌呤排出物的多样性,可能与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酶缺失现象(eezymaphresis)有关。

另外作为嘌呤代谢异常症的,有痛风及莱-纳二氏综合症。

嘌呤代谢发生紊乱后就会引起痛风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种疾病,是细小针尖状的尿酸盐的慢性沉积,其临床表现为高尿酸盐结晶而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它会让你周身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俗语说:痛风病痛起来真要命。

只有饱受痛风煎熬的人才会有如此深的感觉,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痛风性肾炎,尿毒症,肾结石,以及性功能减退,高血压等多种并发症。

在人体内有一种叫嘌呤的物质,当它的代谢发生紊乱后就会引起痛风。

嘌呤经过一系列代谢变化,最终形成的产物叫酸。

尿酸在人体里没有什么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体内产生的尿酸2/3由肾脏排出,1/3由大肠排出。

体内的尿酸是在不断地生成和排泄,因此它在血液中维持一定的浓度。

在嘌呤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有多种酶的参与,由于酶的先天性异常代谢发生紊乱,使尿酸的全成增加或排出减少,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

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即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的导物炎症反应成了引起痛风的祸根。

如治疗不彻底可致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关节周围瘀斑、结节、并发痛风性肾结石、痛风性肾功能衰竭,痛风性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泌尿系统结石等脏腑病症威胁患者的生命直致生命的终止。

一、先天性痛风亦称为自毁容貌综合征是由于缺乏HGPRT而产生的嘌呤核苷酸代谢病。

二、嘌呤缺陷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嘌呤代谢的关键酶之一,其活性可直接影响尿酸的生成。

三、葡萄糖-6-磷酸酶缺陷缓解期:通过补气、补血、补肾阳、补肾阴四个方面来进行气血的调整,平衡阴阳。

多脏器多个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血”与治“气”相结合;治“阴”与治“阳”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来改善脊柱周围的血液循环。

修复期:打通经络,血脉畅通,使药物直接进入骨关节、软骨、韧带,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软骨微循环,疏通骨质的滋养血管,增进脊柱关节及周围组织的血氧供应,清除病理性骨质堆积,激活“T"细胞吞噬异常骨质增生,促进脊柱炎症的吸收,病情迅速减轻,加速了病情的快速痊愈。

巩固期:双向调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双重功效,特别对T细胞,巨噬细胞有显著增强作用,平衡并增强人体免疫系统,防止毒素入侵,起到关节骨膜保护关节组织不受侵害和减轻伤害,形成牢固的骨关节保护,不再复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