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区高校联合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武汉城市圈高校对口支持合作办学模式初探
武 汉大学有强大的科技 和智力 资源 , 我校 电子 信息 类
学 科专业可 以将 自身优 势和学校 发展重点 核心 有效 结合 , 同时努力需求武汉大学相关学科专业的对 口支持。 因此 就
电子信 息类学科实际情况和咸宁核电对核工程与技术 的具
体 要求 , 院拟 与武汉 大学 开展核 电与信 息技 术结 的相 我
武汉城 市圈高校对 口支持合作办学模 式初探
阮 若 林
( 宁学院 电信 学 院 , 北 成 宁 470 ) 成 湖 3 10
摘 要: 高等 学校之 间的交流与合作 由来 已久 , 汉城 市圈“ 武 两型社会” 建设 中启动 了高等教育统筹和 资源联动共
享, 本文 以湖北省 内部 属高校 对 口支持 省属 地方高校为 契机 , 对该地 区对 口支持合作 办学的定位 与 目的进行 分析 研究, 阐述 了对 口支持 合作 办学的基 本模 式 , 包括合作主要 内容 、 管理机 构、 实施 办法等相 关 问题 , 并以武 汉大学
究生导 师 , 并安排招 生计划 , 联合 开展 博 士、 士等 高层 次 硕
人才 培养 工作 。
专业和师资 , 拟联 合武汉大 学 国家多媒 体软 件技 术工程 研 究中心在我校 开展 核 电安 防应急信 息技 术方 面 的支持 合 作, 为我 校涉核学科专业建 设提 出一种 全新 的思 路和借 鉴 模式 。武汉大学对 口支持咸宁学院电子信息类学科 办学 的 具体举措如下 : () 1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 要开设 电子信息 创新人 才培
流合作 。早在我 国西 部大 开发初期 , 教育部 就提 出国 内部 属 高校对 口支持 西部高校 的要求 , 北京大学 、 清华 大学等 学 校 对 口支持新疆 、 等地 高校 , 青海 取得 了显著成 绩 , 于提 对 升西部地 区高等教育整体 水平 , 促进 教育 区域协调 发展起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探索与研究——以武汉商学院与德国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
目前 中外 合 作 办 学 项 目 都是 附 属 于 中方 高 校 未设 ; 立 独立 的 管 理 机 构 也 未 建成 独 立 科 学 的教 学体 系 并 且 由 于 国外 引进 的 很多 专 业 的 跨学 科 特点 因 此在 师 资 选择 组 建上 也存 在 跨 系部 跨 专 业 临 时性 等 问 题 因 而 在 教 学 管 理 上无 独立 性 导 致运 行 管 理 缺乏 规 范 性 与 系 统 性 合 作办 学 项 目只 能 局 限 在 小 规 模 小 范 围 上 只 能在 合 作 的专 业 课 程 上借 鉴 外 方先 进 经 验 而 难 以 从 全 局 角 度 有 建 制 有 计 划 有步 骤 地进 行借 鉴 和 学 习 如 武汉商 学 院与 德 国 埃森 经 济 管 理 技术 大 学 ( F O M ) 合 作 项 目中就 涉 及 到 商 贸 物流 学 院 工 商 管 理 学 院 外 国 语 学 院 经 济 与 金融 学 院 思 政 课 部 等 多 个 系 部 导致 合 作项 目中 各系 部 间 教 学管 理 课 程 设置 协 调 工 作复杂 系 统性 不 强 组 织 工 作难度 大 1 3 国 际 化过程 中师资 队 伍 建设 难度 大 中外 合作 办 学 项 目为保 证 前 沿 性与 创 新性 所选 择 的 往往 是 新 专 业 热 门 专 业 原 本 就 存在 着 师 资 力 量 相 对 薄弱 的 问 题 在 国际化 合 作 问 题 就 更 多 了 中方 教师 须 具 备 国 际化 的 教 学 理 念 既 有 扎 实 的专 业 背 景 又 有 良好 的外 语 能力 这样 才能 真 正 引进 吸收 优 质 资 源 转 化 为 自 身优 势 实 现 国际 化 然 而 从 合作 办 学 的 实 践 来 看 中方 专 业 课教 师 的整 体水 平有 待提 高 从 外方 教师 的角 度 来 看 由于 教 学 的 临时性 阶 段性 短 期 性 的 特点 使 得 外教 难 以准 确 掌握学 校 和 学 生 的 情 况 导 致 出 现 教 学 不 系 统 缺乏 连 续性 的 问 题 加 之 语 ; 言 沟通 的 上 的 障碍 使其 教 学效 果 受到 影 响 同 时 有
中外合作办学开展情况-武汉东湖学院
中外合作办学情况
2014年1月26日,教育部批准了我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武汉东湖学院与美国南新罕布什尔大学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项目。
这是武汉东湖学院建校以来第一个获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了对外合作“零”的突破,是我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校办学层次、办学领域的丰富和延伸,对引进美国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推动我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加快人才培养国际化、提高学校开放式和国际化办学水平以及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9月我校正式启动招生,现已招收2014级、2015级与2016级共202名学生,目前项目各方面运行情况良好。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国际教育学院的发展,专门成立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委员会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教学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分别由校级、院级领导和博士生导师及副教授以上职称人员担任,负责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合作对象、合作模式、合作内容、招生计划、办学条件、培养方案、师资配备、质量保障等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通过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对各项目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安排、具体实施和日常监督。
他们将共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全面而权威的辅导,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同时,根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强化英语培训的力度,增加英语教学的课时,加快对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的培训,为双语授课打下基础。
让学生在国内培养过程中,既学到专业知识,又能习得专业英语,使学生出国后尽快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尽快地进入角色,顺利地完成与国外大学的专业对接。
湖北十所高校联合办学争议中启动
湖北十所高校联合办学争议中启动第一篇:湖北十所高校联合办学争议中启动湖北:十高校联合办学争议中启动2010-3-16“联合办学出卖的是学校的牌子”。
上学期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与8所省属高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后,各种议论不断。
新学期刚开始,10所高校联合办学行动在热议中启动,今年有89个双学位专业可供学生跨校选修。
●联合办学遭名校学生抵制湖北经济学院学生辅修双学位刚刚结束报名。
该校有90多人报名,报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的较多。
“中国的教育,传播的不是知识,是证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学生认为,该校参加十高校联合办学,实际上是给“二本”学生提供了一个辅修机会。
1月28日,在10所高校联合办学协议签订当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对此的议论,曾连续多天成为该校论坛上的热门话题。
有学生称,“同那些省属高校合作,感觉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学校有点不求上进”。
●名校网站上回应学生质疑对于少数学生的抵制情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网站上以学生记者访谈的形式,刊发了题为《十校牵手,最大受益者是学生》的“专稿”。
该校教务部部长刘茂林称,教育资源都属于国家,不存在某人或某类人对珍贵的教育资源的专有。
他认为,优质教育资源让其他高校学生利用,可以让本校学生产生紧迫感,从而更加积极学习。
对于名校学生的抵制声音,湖北经济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杨进表示,“本校有些特色专业有竞争力,如旅游管理、烹饪营养特色专业和学校省级品牌专业”。
●89个双学位专业供学生选修此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大、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科技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湖北警官学院等7所高校共开出89个双学位专业(方向),供10所高校学生选修。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等3所高校则未提供跨校辅修的专业。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王志敏说,该校由于2007年才转制,目前还没有双学位、第二学士学位授予权。
●考研与辅修给学生两条出路符合报名条件的学生,可从大二下学期开始至大四下学期结束,利用周末、节假日及部分寒暑假辅修双学位。
七校联合办学
没有人的学校再美还不如个花园,没有景的学校人再多也就是个工厂,没有交流的学校再怎样不错也只能流于自我陶醉。我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在我眼中,江城七校魅眼三只,一只在风物,一只在人物,一只在学子相互交往中体现的大学人格与大学精神。
也曾抱怨过自己的大学,可后来觉得抱怨没有必要也不是件有益的事。能上国外的,或是京城沪上的名校当然更好,但若是考分不济或是实力不行来武汉这地方也不见得错了。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假设,那就是我们喜欢一个东西可能是因为与它长期相处产生了感情,但事实上相对与那些你未接触的,它未必优秀到足以让你喜欢。不过,这一假设不考虑也罢,因为谁也无法避免,我们既是自己学校的观察者又是其参与者。况且,校园文化的传播与熏陶是不分学校的,校园文化本身的很多要素也不是那个学校专有的。正如我们可以铭记哈佛的“与真理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还可以内化为我们的做学问的原则。武汉七校,各有各的校训,各有各的校徽,校史,所处位置不同,建筑风貌也不同,但所有这些也都有共同点,比如校训所倡导的精神,对每一个学子都是有激励作用的。
2008-5-4 23:55 回复
请叫我小七
1位粉丝
3楼
大学的魅丽之眼,在校训与校园精神中常有集中显露。七校中,校训最能体现学校精神的是华中农业大学,他们的确有一种精神叫“勤耕力读”。而校园精神方面,在南望山脚下的中国地质大学是桃李不言下自成溪的忠实实践者。这些精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是有用的。其它五校也有自己的精神特色,但如果要用话语来形容我所认为的七校的精神气质,我想这很难,因为精神要体现出来不说也可以感受到,要是没有发现说出来也很难领会。
大学有了山有了水,按理说应当是很美丽的,可也未必,若山不绿,水不清,或是山不亲民,水不亲校,那也就只能望着山水兴叹罢了。每次进出大学后,总感觉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即使是所说的七校也有很多病垢。不说历史,也不说教学科研实力,就是所能感受到的氛围与所能看到的风物也有很多让人不愉快的地方。当然,人们都喜欢那些不辱文明的东西,我所欣赏的也常是那些闪耀着魅力的人物或风物。七校的魅眼,也常常就存在于此。
疫情下新工科实习实践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探索——以武汉大学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为例
疫情下新工科实习实践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探索———以武汉大学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为例*王晓川,蒋劲,曾洪涛(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湖北武汉430072)一、概述2020年是注定不平凡的一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疫情打乱了国人的生产生活节奏!在武汉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全国大中小学的假期即将结束,医学专家预言,短期内疫情无法完全消除,大中小学开学困难重重,中国的教育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在保障师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学业传授,并且保证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情况。
此前,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各地的学校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学生在家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参加集中性活动”[1]的通知和“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教学目标,特别是作为疫情中心的武汉,教育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基于全国90%以上的网络覆盖率,人均1.14部手机的通信设备拥有量以及相对平价的网络通信费用,使得多样化教学形式成为可能[2],在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后,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纷纷尝试以网络教学为主要形式的线上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新工科的实习实践实践实习是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实践性教学包括校内的实训,校外的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综合实习[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重视实践性教学,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实习实践创新方法,探索实习实践教学新模式。
虽然不同的工科专业实习实践的所追求的效果有所差异,但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和拓展所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以致用打下基础。
本文以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在疫情窘境面前迎难而上,充分调研分析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积极发挥团体主观能动性挖掘校友资源,实行校企联合上下一心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实习实践方法,为疫情下的工科实习实践摘要:针对疫情期间能源动力工程专业实习实践教学面临的困难,武汉大学能源动力系专业实习小组教师经过深入全面调研基于现有的网络教学与虚拟现实技术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湖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
湖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一种新形式。
本文分析了当前湖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试图推动湖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取得新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问题对策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其规模逐步扩大、影响不断提升,通过境外教育资源的引进,对湖北省教育改革、学科建设、师资培养、促进学校能力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从目前来看,湖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包括如何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湖北省发展急需的各类高质量人才,以及如何开展办学体制、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今后需要在引进和利用优质资源、提升办学水平、推动教育走出去等方面迈出新步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办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在合作模式上,湖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力度不够,均是在某一专业层面上进行合作办学,虽易促进中方高校某一专业的建设与改革,但其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不易于推广,实则不易推动中方高校整体的改革与发展。
2.在组织模式上,湖北省高等教育领域内目前所进行的中外合作办学均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模式开展,较为单一,受制过多,发展后劲不足。
此种模式具有项目的目的性、一次性、阶段性、整体性等特点,投入少、见效快、审批程序较简捷,可实现中外双方在合作办学过程中的“零距离接触”,但也由于其具有项目的性质与特点,对中方高校依附性强烈,受中方高校的干涉较多,不利于中方高校有建制、有系统地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办学理念与经验等,不利于建设一支国际化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不利于合作办学项目的市场化经营与运作,更不利于合作办学项目的长远发展。
3.在培养模式上,单校园与双校园、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单文凭与双文凭模式并存。
然而,其中双校园模式教学分为境内和境外两部分,在大部分情况下,境内部分的教学活动也以输出生源为中心,侧重于语言训练及基础专业课程,通常实质性引进教育资源不多,不利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的实施与发挥。
武大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武大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武汉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是指由武汉大学与国外高校合作开
设的专业,学生在就读期间将获得来自两所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学位。
武汉大学开设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工程、医学、经济、管理、文学等。
这些专业旨在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教育
背景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阔的职
业发展机会。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通常由武汉大学与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将有机会获得来自两所高校的教育资源,部分课程可
能由外方教授授课。
此外,学生还有机会参与交换项目,前往合作
高校学习一段时间,拓宽国际视野,增进跨文化交流。
这些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通常会颁发双学位或者国际认可的学位,这将有利于学生在求职或者深造时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此外,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还能结识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增进跨文化交流,
培养国际化视野和团队合作能力。
总的来说,武汉大学开设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为学生提供了更
加广阔的学术发展平台和国际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
竞争力的人才。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发挥优势协同育人 提高联合办学质量——武汉地区“七校联合办学
ʻ 教育教学研究
发挥优势协同育人 ㊀ 提高联合办学质量
武汉地区 七校联合办学 的实践探索 张㊀芳
摘㊀要: 近年来 , 国内高校积极开展高等教育改革 , 进行联合办学 ㊁ 校际合作探索 , 将发挥群体的学科专业优势, 拓宽人才培 养的途径和形式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 . 本 文 以 武 汉 地 区 七 校 联 合 办 学 的 实 践 为 基 础 , 对联合办学出现的 困境进行梳理 , 探究其形成原因 , 并据此提出改进路径 . 关键词 : 联合办学 ; 协同育人 ; 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培养大批复合创新型专门 ㊀㊀ 随 着 经 济 的 高 速 发 展 , 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 面 临 的 课 题, 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 程中, 必须培养学生的 创 新 能 力, 通 过 创 新 促 进 社 会 发 展. 然而, 我国高校基础薄 弱㊁ 人 才 培 养 资 源 短 缺, 仅凭一所学 校的力量远远不够, 必须整合其他办学资源, 深入探索新的 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办学以其特有的优势 成 为 越 来 越 多 的 高校的选择, 但在具 体 实 施 过 程 中 步 入 了 困 境.所 谓 联 合 办学, 是指不同高校㊁ 法 人 或 政 府 部 门 通 过 优 化 资 源 配 置, 达到提高人 才 培 养 质 量㊁ 提 升 科 研 技 术 水 平 的 行 为 过 程. 本文剖析了联合办学的背景及概况, 结合武汉地区 七校联 合办学 的实践, 对出现 的困 境 进 行 梳 理, 并据此提出改进 路径. ( 三 )跨校辅修人数汇总情况 具 2 0 1 7 年七校联合办 学 跨 校 辅 修 实 际 总 人 数 5 7 1 6 人, ( ) , ; 体如下 : 级学生 辅修 阶 段 实 际 人 数 人 2 0 1 5 2 0 0 9 2 0 1 4级 , ; ( 学生 ( 双学位阶 段 ) 实际人数1 人 级 学 生 毕 业 论 4 7 5 2 0 1 3 , . 文阶段 ) 实际人数 2 人 2 3 2 为了加强对联合办学工作的协调 , 七 校 联 合 办 学 采 取 轮值制度 , 各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 部 ( 处) 长按序轮流 担任联合办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协调小 组 秘 书 长 , 任期为一 .经过1 年 . 秘书处设在轮值学校的教务部 ( 处) 6年的联合 办学 , 形成了以 轮值管理 制度为核心 的 规 范 合 理 的 长 效 运 行机制 , 探索了一种 以 攻 读 双 学 位 为 主 要 内 容 的 培 养 模 式 , 集聚了联合高校的 优 势 资 源 , 提 高 了 合 作 学 校 的 办 学 水 平, 培养了大批跨学科 ㊁ 复合型人才 . 三 ㊁ 七校联合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走入了困境及其原因探究 七所学校依托天然的地域优势 , 通过 轮 值 管 理 等 运 行 机 制, 形成了一个互利 共 赢 的 高 校 合 作 办 学 共 同 体 , 达到了较 好的优质资源共享 ㊁ 多 向 互 补 的 状 态, 提高了武汉地区区域 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 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改 革 提 供 了 丰 富 而 具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 但在实践过程 中 , 也遇到了一些困境 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 ( 一 )教学过程管理中有效的教学监督机制尚未建成 由于双学位课程开设时间均为双休 日 或 寒 暑 假 , 容易被 各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监督部门所 忽 略 或 忽 视 ; 学生来 , ; 自于外校 因此很难保 证 学 生 信 息 员 制 的 设 立 学 生 主 修 专业的差异性也会导致自身水平的参差 不 齐 , 因此对教学质 量的反馈更加迥异 , 这对教学评估体系的 设 立 提 出 了 较 高 要 求 . 此外 , 上课期间后勤保障部门由于 时 间 的 特 殊 性 难 以 及 时到位 , 以致因设备故障等出现的教学事故时有发生 . ( 二 )各校教学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统一 七校联合办学 已经形成一套行 之 有 效 的 管 理 模 式 , 但 还是存在一些不 同 步 . 比 如 , 在 学 生 预 报 名 阶 段, 由于报名 和缴费时间不一致 , 无 法 提 前 安 排 相 应 专 业 课 程 表, 甚至会 影响个别专业是否 开 设 ; 对 于 有 人 数 限 制 的 专 业, 如何筛选 学生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 究竟是以成绩 排 名 还 是 以 报 名 顺 序排名 ? 以成绩排名这种看似公平的 方 法 , 又如何考虑专业 间的差异呢 ? ( 三 )各校专业发展的不平衡仍在继续 联合办学 的基础之一是 公平 , 如何打破各校间专业 发展的严重不平衡 , 是我们亟待解决 的 问 题 . 能 否 进 一 步 开 展课程选修 ㊁ 学分互认以及实践 ㊁ 实习 的 互 通 , 应该纳入新一 . 轮 联合办学 教学改革的日程 ( 四 )教学 实 践 ㊁ 实 习㊁ 毕业论文( 设 计) 答辩环节有待 规范 ( 下转第 1 9页)
武汉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简介
武汉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简介武汉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简介随着昆山杜克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一系列中外合办大学的建成与运作,不但为中国学生提供了更多教育选择,其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更逐渐成为了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
下面来一起看看武汉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情况吧!合作办学项目简介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原武汉大学WTO学院)于2001年成立,为武汉大学直属学院之一,归口社会科学学部,是武汉大学设立的唯一从事国际教育领域教学、科研相关管理和服务的单位,负责出国留学项目的协议签署、招生、教学、管理、派出等工作。
2003年起,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引进国内外的优秀资源及其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先后成功与法国、英国、爱尔兰、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所知名高校签订了双边合作及联合培养协议。
截至2014年秋季,国际教育学院联合培养本科项目共13个,硕士项目共7个。
武大跻身世界大学400强武大国际教育历史悠久,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是我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
50多年来,武大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先后有来自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学校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中西部最大的国际学生留学目的地之一。
目前,在校外国留学生达2800余人,覆盖30多个院(系、研究中心等)200多个专业。
程雪猛介绍说,武大目前已进入三大世界大学排行榜400强,其中USNews居第301、QS居第335、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居第352位。
学校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上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
在谈到武汉大学的国际化措施时,程雪猛表示,武大每年都会举办国外学术周,组织专家教授出国交流,扩大影响。
此外,学校还鼓励教师进行国际交流,武大三分之二的院长都具有国际经历或海外学术背景,不但有国际交流的能力和经验,也有国外的管理经验和丰厚的国际合作资源,这对推动武汉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湖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析
的层次 以本科 和硕 士项 目为主。合作的专 办学 实践 中 , 种模 式 较 少 采 用 。 多 的 高 本 科 生 和硕 士 生 。 这 更 比如 , 汉 理 工 大 学 国 际 武
业涉及管理 、 言、 语 法律 、 计算机 、 新闻等众 校采 用 的 是双 校 园模 式 .即 一 部 分 学 业 在 教 育 学 院 的 学生 可 以 在 国 内完 成 两 年 的 学
一
新 教 育观 念 等 方 面 发 挥 了积 极 的作 用 。 它 校 的办 学 水 平 。也 有 的 高校 采 取 与 多 方 合 言 .他 们 希 望 通 过 合 作 办 学 的形 式 拿 到 国 既 是 中 国 教 育 对 外 交 流 与 合 作 的 重 要 形 作 的模 式 ,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参 与 的 “ + + 外 大学 授 予 的学 位 ,提 高 自身 在 未 来 就 业 如 12 1 式 。 是 对 中国 教 育事 业 的补 充 。 等 学 校 中美 人 才 培 养 计 划 ”其 合 作 院 校 就 是 美 国 也 高 . 市场上的竞争力 。单文凭模式在入学 时对 作 为 社会 文 化 科 学 的 中心 . 承担 着 培养 专 州 立 大 学 与 学 院 协 会 的五 所 成 员 学 校 。 这 学 生没 有严格 的要求 ,这就为许多 高考 落
中外 合 作 办 学 是 指 外 国教 育 机 构 同 中 工商管理等学科 领域开展合作办学 。这种 束后仍然滞 留等 。 若这些 问题处理不好 , 将
国教育机构在 中国境内合作举办 以中国公 办 学 模 式 通 常 选 取 本 校 传 统 专 业 进 行 合 会 影 响 合 作 办 学 的 正 常 运 转 。
多领 域 。
国 内 大学 完成 , 另 一 部 分 在 国 外 的 合 作 院 习 , 合 条件 者 . 美 国 密 歇 根 理 工 大 学 完 符 在 校 完 成 ,如 2 2模 式 ,+ + 2 1模 式 ,+ + 模 成第三 、 12 1 四年课程 . 达到双方学校毕业要求
新时期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新时期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摘要】随着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深入,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日益普遍,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加入合作办学的行列,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和新要求,试图探讨作为一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教师,既做好学生的“管理人”,也做好学生的“服务人”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自我管理;素质教育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全球化和产业发展的国际化,促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打破国内市场竞争的局限走向国际市场,这种发展趋势给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已成雨后春竹,星火燎原之势,中外合作办学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管理模式和优秀师资,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迫使人们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不断进行反思与创新,推动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系统地引进国外高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原版教材,弥补高职院校自身专业上甚至学科上的空缺或不足,有效改变了国内教材的内容陈旧、体例呆板的状况,提升了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外语强化和具有国际视野的系统专业学习,往往比传统办学模式学生更能了解国外历史、政治文化、风土人情,毕业后往往成为外企争相聘用的人才。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宗旨,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职业学院为目标,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结合其作为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所拥有的优质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接受国际教育的平台,努力实现国内外优质教育的有效衔接,目前与英国黑斯廷斯艺术和技术学院(HastingsCollegeofArtsandTechnology)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办学项目包括旅游英语(中外合作)和电子商务(中外合作)专业。
学分绩点制在武汉七所部属高校的实践与探索
①见 《 汉 大 学 本 科 生 学 籍 管 理 实 施 细 则 ( 订 ) ,t :/0 . 1.4 12 A ci s2 0 0 / 9 0 hm。 武 修 》 ht / 2 2 14 7 .3/ rhv / 0 8— 9 1 1 .t p e
・
1 31 ・
数据支持。
( ) 生 的 学 习 状 况 一 学
表 1 修 读 前 后 各 G A分 数 段 人 数 统 计 表 P
表 1 示, 显 修读 前 G A≥3 3 百 分制 8 P .( 2分 ) 的 学生人数 2 1 , 0 人 占总人数 的 4 .8 ; 5 6 % 修读 后 G A≥ P
3 3的 学 生 人 数 2 2人 , . 1 占总 人 数 的4 . 8 , 前 8 1% 较 略有 提高 。与 之相反 , 修读 前 G A<2 7 百 分制 7 P .( 5 分) 的学 生 人 数 0人 , 读 后 达 1 修 4人 , 占总人 数 的
模式 。 随着联 合办 学工作 的深 入开 展和 办学规 模 的不
断扩大 , 如何 提 高教 学 质量 , 织实 施 教 学 评价 , 组 完 善质量 监控 体系 , 为 当前 该 项 目可 持 续发 展 必 然 成
要 解决 的 问题 。利用学 分绩 点制 来监控 修读 学生 的 学 习状 态 , 够 为进 一 步指 导学 生 进行 辅 修 专 业及 能 科 目的选择 提供 客观 依 据 , 同时 也 可 以促 进 教 师 自
武 汉 大 学 学 分 绩 点 制 的 内容
( ) 分 绩点 的规定 一 学
平 均学分 绩 点 ( eea P it vrg , G A) G n rl on A eae 即 P
自20 0 8级 学 生 开 始 , 读 双 学 位 要 求 G A≥ 修 P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建立工作机制,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建立了完 善的野三级联动冶工作机制遥 野三级联动冶是指学校尧学 院和学生三个层级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合作与 互动遥 在学校层面袁成立野中外合作办学委员会冶袁由 校长任主任袁 分管外事副校长为副主任袁 各二级学 院尧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尧教师和学生代表为委员袁 秘书处设在外事处遥 中外合作办学委员会负责学校 国际化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顶层设计袁 对外交流与合
6
武 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二
一 九 年 第 十 八 卷 第 四 期 ︵ 总 第 一 百 零 二 期 ︶
职教纵横
Vocational Education
表 1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概况
中外合作项目 合作国别与学校 项目启动年份
合作专业
学制
培养模式
证书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 中美合作办学项目 中爱合作办学项目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
澳大利亚阳光海岸 大学
美国南新罕布什尔 大学
爱尔兰特瑞里理工 学院
澳大利亚霍姆斯格 兰政府理工学院
2010 2013 2014 2017
旅游管理
3年
计算机信息管理尧
3年
连锁经营管理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3 年
建筑工程技术尧建 筑装饰工程技术
3年
中方专科文凭+
2+1
澳方副学士学位
中方专科文凭+ 2+1
美方副学士学位
1冤袁涉及旅游管理尧计算机信息管理尧连锁经营管理尧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尧 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装饰工程
学 报 二
了教育教学质量袁 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素养的高 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袁 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也因
中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以武汉铁路职业
中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者:李生国,苏云峰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5年第24期李生国苏云峰(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要:近年来,国家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各地区积极贯彻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加强办学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因此,推动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模式改革,促进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24.027*基金项目: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轨道交通职业教育品牌”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ZJPPY050)作者简介:李生国(1983-),男,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和实践教学管理;苏云峰(1965-),男,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教学管理。
收稿日期:2015-11-020引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联合相关中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办学,积极探索和创新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1国内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内涵就国内而言,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包括不同区域内的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以及某一区域(通常为省级行政区)内的职业院校合作办学,而后者主要包括中职和高职、高职与本科等不同层级的院校合作办学形式。
文章重点讨论省级区域内职业院校间的合作办学。
武汉市财贸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和探索范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努力培养技能型人才——武汉市财贸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和思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条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中央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要点其中重要的一点归结为: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我们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好形式,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既是促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又是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好举措。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体现,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经济社会对人的就业要求以及自我提高的需求趋势都强化了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就业的人,还要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培养有创新精神、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人。
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来培养人才,是职业教育最好的办学模式,是工学结合的最有效的形式。
因此,我校把职业教育“要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尤其是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办学思想统一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面向企业需求的办学方向上来,统一到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上来。
紧紧围绕人才市场的走向、企业发展的需求,主动与工业园区和大型商企携手,建立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实习就业结合、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新模式,改变了教育部门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局面,让育人、用人两张皮变成企业与学校一条心,真正把学校办成企业的学校,办成市场的学校。
二、我校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做法与成效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我校主干专业之一——烹饪专业即开始进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益尝试。
015-武汉工程大学-16-张汉泉-“校—校—企”协同创建矿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研究与实践
以“武钢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大冶铁矿实践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心,三校联合完成了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荆门洋丰中磷肥业有限公司等10个校外开放式实践教学与创新基地的建设,可同时接待120人开展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累计完成约30000个学时。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
1.形成了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和资源的思路。
立足湖北地区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三所拥有矿类专业的行业特色,建立实践教育协作联盟,以合作学校各自专业及行业背景为依托,在各行业矿业企业建设实践教育与教学基地,挖掘教学资源,建立共建共管共享长效机制,接纳省内高校学生实习实训。
4.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双循环”教学模式
企业全过程深度参与,校企共同设计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考核机制,共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共同完成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共建课堂,共同组织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构建“学校课堂—实验—现场—实践—企业课堂—学校课堂”的双循环教学模式。学校结合对学生的工作适应性、专业技能以及工程素质等方面的反映和评价,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武汉工程大学成果类别:工学
申报等次:二等奖
成果名称:“校—校成单位:(1)武汉工程大学(2)武钢资源集团大冶铁矿有限公司
成果主要完成人: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2.构建“双循环”教学模式。建设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培养过程。遴选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共同编写实践教学教材,将专业课转移到基地,采用现场实景工程案例开展教学。构建“学校课堂—实验—现场—实践—企业课堂—学校课堂”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循环教学模式,为学生提高工程素养提供平台与空间。
武汉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现状调查及问题剖析
武汉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现状调查及问题剖析摘要:本文旨在对武汉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武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问题剖析一、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职教行动纲领的明确要求。
2014年2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方案”,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
这一“职教新政”要求创新高职教育模式,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制度保障。
由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到深层次的校企深度融合、合作共管、共同建设、校企文化相结合、建立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良性管理机制等,是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没有校企深度合作,高职院校的发展势必会存在较大的危机。
二、武汉高职校企合作现状研究(一)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育人,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
随着武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改革、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培养等方面进行着有益的改革和创新。
高职院校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不断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重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和保障体系,构建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以致用,为社会输出了较多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以“全国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的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学校与企业搭建了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素质培养、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科技推广等方面紧密合作的工作平台;实施了“全方位合作式”、“分阶段介入式”、“行业嵌入式”、“结合区域经济全面合作式”等多种校企合作办学形式,为区内输送毕业生,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地区高校联合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武汉地区重点大学之间的合作办学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联合办学之一。
本文分析了该地区联合办学的定位与目的,阐述了联合办学的基本模式,包括主要内容、管理机构、实施办法、文凭授予以及经费收支等相关问题,总结了联合办学取得的成效,指明了今后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武汉地区:高校;联合办学;管理
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文理交叉、理工渗透,1994年武汉地区5所部属高校在湖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开展了联合办学的探索。
2001年高校体制调整之后,联合办学进入第二阶段,五校联合办学发展为七校联合办学。
到2008年为止,武汉地区重点大学之间的联合办学,成为国内持续时间最长、实质性参与高校最多、合作范围最广、受益学生最多的一种办学模式。
一、联合办学的定位与目的
1994年,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原武汉地区的5所高校,即原武汉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在湖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开展学生互相选课、辅修专业和攻读双学位的联合办学。
这种联合办学的模式不涉及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即不涉及理顺三对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府和高校的关系,管理者和举办者、办学者的关系。
也不触及高校微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即不触及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不触及高校领导体制的构建,它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特殊形式。
由于既不至于“大动干戈”,又能有效提高质量效益和规模效益,故而受到5所学校的一致认同并发展顺利。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高校的联合办学属“共建、调整、合作、合并”高等教育改革方略中“合作”的范畴,意在打破原来学校各自封闭办学、自成体系的状况,对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学校学科建设环境,促进教学及学术资源共享,促进学科交流与合作,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都是有益的。
联合办学最初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文理交叉、理工渗透。
2000年高校体制调整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与原武汉大学合并成立新的武汉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与原同济医科大学等学校合并成立华中科
技大学。
随着高校体制调整的完成,学科交叉与渗透已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了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五校联合办学变为三校联合办学。
为扩大联合办学的规模和成果,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提议,开展由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部属7校参与的联合办学,进入了第二阶段。
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武汉地区高校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与合作,另一方面希望利用武汉地区部属高校集中的优势,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相互促进”的开放式教育格局,拓宽人才成长的途径,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联合办学的模式
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思想指导下,武汉地区重点高校经过十余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联合办学模式。
下面从联合办学的主要内容、管理机构、实施办法、辅修毕业文凭与双学位授予、收费及使用五个方面予以阐述。
1联合办学的主要内容
从办学类型来看,1994年五校联合办学的合作类型有:学生可在5所高校之间相互选课、辅修专业和修读双学位。
到2001年实施七校联合办学以后,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扩大的内容是:开办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可有组织地利用其他高校的实验室、图书馆和教学基地;相互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免试研究生,在需要的时候优先调剂研究生生源;相互聘任教师。
从开办专业来看,1994年5所高校各选出4个优势专业开办辅修专业和双学位,涉及理、工、文、经、管、法等学科,其中工科专业数量最多。
2001年实施7校联合办学后,开办专业共计33个。
其中:华中科技大学8个专业、武汉大学6个专业、武汉理工大学6个专业、华中师范大学4个专业、中国地质大学4个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个专业、华中农业大学2个专业,部分学校之间专业设置有重复现象。
具体专业如下: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2所学校同时开设),电子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土木工程(2所学校同时开设),建筑学,宝石及材料工艺学,首饰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园林,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2所学校同时开设),法学(2所学校同时开设),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历史,英语。
在以后的五年中各校跨校开设的专业数量有所调整,各学科的专业分布趋于均匀,工科专业不再占有优势。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跨校开设的专业约为7至8个,其他高校跨校开设的专业约为2至3个,跨校学习的学生主要集中在武
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
例如,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接收2 144名外校学生选修,推荐931名本校学生到外校学习;武汉大学接收2 371名学生选修,推荐361名学生到外校学习,当年跨校学习的总人数为5480人。
2联合办学的管理机构
合作学校成立了“联合办学指导委员会”,由各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组成,下设“联合办学协调小组”,由各校的教务部、处长组成。
各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部、处长按序轮流,分别担任联合办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协调小组秘书长,任期均为一学年。
联合办学指导委员会是联合办学的最高决策机构,其职责是负责审定联合办学协议和有关实施细则,对联合办学的重大事宜进行决策,指导联合办学协调小组的工作。
3联合办学的实施办法
关于教学准备工作,在1994年实施五校联合办学时,各学校在每学期期末考试前一周,向联合办学协调小组秘书处提供本校下一学期的供校外选课的教学计划、课程表、能容纳的人数及教学日历安排,同时领取其他学校文件并在本校公布。
在2001年之后,随着教学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各校教学安排信息开始通过网络公布,每年公布的内容包括:本校供其他学校学生跨校选修的课程表,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和双学位的专业及可接纳的学生人数,同时提供教学计划与具体安排、选用教材等教学文件。
关于跨校学习条件,五校联合办学实施办法规定:在校本科二、三年级学生,其主修专业成绩优良,对辅修、双学位专业有一定的兴趣,经所在学校教务处批准,可进行跨校辅修专业学习。
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应是跨一级学科的两个专业,双学位专业应是跨学位学科的专业。
在2001年之后,为协调7所高校间的教学安排,实施办法规定:跨校学习的学生应是普通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因此不再批量招收三年级学生。
但具体条件有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