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与药物控释研究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研究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研究概述壳聚糖纳米颗粒是一种由壳聚糖制备的纳米级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在药物传输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研究。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自组装法和交联法。
自组装法是最常用和简单的制备方法之一。
通常使用溶剂交替法或单溶剂法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
在溶剂交替法中,壳聚糖会在两种不同溶剂中交替溶解和沉淀,形成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不需要使用额外的交联剂,因此较为方便和经济。
而单溶剂法则是在一个溶剂中加入刺激因子(如水相中pH值的变化、温度变化等),使壳聚糖分子发生自组装行为,形成纳米颗粒。
交联法则是通过交联剂使壳聚糖分子形成三维的交联网络,从而制备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可以得到更加稳定且负载能力更强的壳聚糖纳米颗粒。
常见的交联剂有离子交联剂和非离子交联剂。
离子交联剂包括硫酸铝、硫酸钙等,在壳聚糖分子中引入正电荷以增强交联效果。
非离子交联剂则是通过物理相互作用力(如氢键、静电作用)将壳聚糖纳米颗粒交联在一起。
壳聚糖纳米颗粒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研究壳聚糖纳米颗粒作为一种载体,在药物传输中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有效保护药物不被降解,并减少对人体组织的损伤。
其次,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提高了药物的负荷能力,可以使药物更加稳定地储存和释放。
此外,壳聚糖纳米颗粒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使药物在靶区更准确地释放,提高药物疗效。
近年来,壳聚糖纳米颗粒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研究表明,利用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实现抗癌药物的靶向输送,减轻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例如,一些研究者利用壳聚糖纳米颗粒来包裹化疗药物,通过表面修饰可以使纳米颗粒在癌细胞表面高表达的受体上选择性地黏附和释放药物,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作用效果。
壳聚糖在农药微胶囊方面的研究进展
壳聚糖在农药微胶囊方面的研究进展
丁芳芳ꎬ王飞娟 (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ꎬ陕西 西安 712046)
1 壳聚糖的理化性质
壳聚糖也称几丁聚糖ꎬ 是甲壳素经浓碱加热 处理脱去 N - 乙酰基的产物ꎬ甲壳素在地球上的含 量在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方面仅次于纤维素位 居第二ꎬ这为壳聚糖的广泛应用提供可靠保障ꎮ 壳 聚糖可溶于盐酸、醋酸等多数有机酸ꎬ不溶于水和 碱溶液ꎬ是在天然多糖中唯一的碱性多糖ꎬ 具有来 源广泛、无毒、可生物降解性、易化学修饰、易成膜、 以及具有良好的吸附性特点ꎬ在农药领域ꎬ尤其是 缓释、控制农药制剂领域ꎬ已成为研究热点[3] ꎮ
摘 要:在现代农药中ꎬ微胶囊已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ꎬ壳聚糖为天然高分子材料中较为常用的微胶囊壁 材ꎬ综述了壳聚糖农药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及缓释性能研究ꎬ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ꎮ 关键词:农药微胶囊ꎻ壳聚糖ꎻ制备方法
微胶囊是用高分子材料把分散均匀的固体 颗粒、液滴或气体完全包封在膜中的一种微型容 器ꎬ在外层的高分子囊壳能保护囊芯物不受环境 影响ꎬ目前已被广泛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建筑、 涂料、环境保护等领域[1 ~2] ꎮ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 断提高ꎬ现代农药正朝着“ 超高效、无毒、无污染” 的方向发展ꎬ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环境友好、无 毒、无污染的囊壁材料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农药 微胶囊方面ꎬ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明胶、阿拉伯胶、 壳聚糖、海藻酸钠等体系ꎮ 笔者着重对壳聚糖制 备微胶囊的制备方法、缓释研究进行介绍ꎬ总结壳 聚糖在农药微胶囊方面的应用ꎬ为壳聚糖农药微 胶囊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ꎮ
层层自组装技术是依靠组装分子间的静电相 互作用ꎬ电荷相反的聚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质在基底上层层沉积ꎬ 进而得到微纳米或纳米的微胶囊ꎮ 该方法组装条 件比较温和ꎬ操作简单易行ꎬ并且可以在分子层面 控制膜的结构和厚度ꎮ
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以及对抗乙肝病毒药硫普罗宁的负载与释放性能的开题报告
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以及对抗乙肝病毒药硫普罗宁
的负载与释放性能的开题报告
壳聚糖微胶囊是一种可将活性物质封装在内的纳米级载体,在药物
传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研究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及
其在抗乙肝病毒药硫普罗宁的负载与释放性能。
首先,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主要是通过离子凝胶化学反应和离
子交联法制备。
其中,离子凝胶化学反应法包括对链的交联和对点的交
联两种方法,分别通过交联剂将两种离子性高分子物质交联在一起形成
微胶囊。
离子交联法则是以交联剂将外层壳聚糖与内层离子性物质结合
在一起,形成三维网络结构的微胶囊。
接下来,将壳聚糖微胶囊与硫普罗宁进行负载后,通过扫描电子显
微镜和紫外-可见光谱的方法进行表征。
结果显示,壳聚糖微胶囊能够成
功负载硫普罗宁,且释放性能良好。
通过改变不同条件下的pH值和温度,调节微胶囊的质量和释放性能,从而实现更好的控制硫普罗宁的释放速度。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研究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抗乙肝病毒药
硫普罗宁的负载与释放性能,为壳聚糖微胶囊的应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
理论基础,并对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一些参考。
改性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载药释药研究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改性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载药释药研究姓名:尚晓娴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环境工程指导教师:谢宇20080601摘要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大量蛋白质和肽类药物的出现。
这类药物在体内、肠道内极易被蛋白水解酶降解,一般不能口服。
而且大多数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不易通过生物屏障,生物利用度低,只能采取注射或灌注的途径来给药。
给药以后,大多数药物成分很快释放,引起体内药物水平的迅速升高,达到峰值后迅速降低。
对于药物来讲,其作用同血清中药物的浓度密切相关,剧烈的波动往往引起在峰值时产生不可接受的毒副作用,而后由于血清中药物浓度过低导致不充分的治疗效果。
药物缓释系统正是迎合了上述问题而成为目前药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而对药物载体及缓释材料的选择就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来源广泛、无毒无害、包封率高、缓释效果好的载药材料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本文在研究了壳聚糖(CS)成球条件及其载药释药效果的基础上,对壳聚糖进行亲水改性,得到载药材料羟丙基壳聚糖(HCS),并研究其纳米粒的药物释放效果。
之后将具有肿瘤靶向作用的叶酸(FA)分子偶联到羟丙基壳聚糖分子上,制备了叶酸偶联羟丙基壳聚糖(FHCS),并研究了其纳米粒的缓释效果。
具体内容和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利用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确定成球条件,利用透射电镜对其进行表征。
以牛血清蛋白(BSA)作为模型药物,考察壳聚糖纳米粒对药物的包封和释放结果。
结果发现,壳聚糖纳米粒对蛋白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都随壳聚糖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随BSA初始浓度的增大呈现不同趋势,测定的最大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达到86%和49%。
体外释放现实2h内最少可释放载药量的30%,12h后呈现缓慢而持续的释放。
2. 在碱性条件下,利用环氧丙烷与壳聚糖的直接反应,将羟丙基引入壳聚糖分子中,增强其水溶性,得到水溶性的羟丙基壳聚糖,应用红外光谱进行表征。
将其制备成纳米粒后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并考察其对牛血清蛋白的包封和缓释效果。
海藻酸钠_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主要是通过影响膜厚来影响微胶 囊的膜强度和其他性能 。杨明珠等[38] 使用壳低聚糖代替高 分子量壳聚糖 ,直接与海藻酸钠静电复合制备微胶囊 ,壳低 聚糖空间位阻减小 ,更易扩散到海藻酸钠中形成厚膜 。改变 壳低聚糖溶液 p H 值和成膜反应时间 ,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 察并计算膜厚 ,用回旋式振荡器 、A G210 TA 万能测试仪对微 胶囊膜力学强度进行检测 ,用牛血清白蛋白做蛋白释放对膜 通透性等性能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表明 :用壳低聚糖在溶液 p H 值为 7 时制备出的微胶囊力学性能较好 ;此种微胶囊膜 的通透性在较短成膜时间下主要受到膜厚的影响 ;当成膜时 间延长 ,膜的致密度则成为其主要影响因素 。
于炜婷等[39] 以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为研究手段 ,原 位直观地考察了在不同 p H 条件下 ,ACA 聚电解质膜的络合 程度和蛋白扩散情况 。结果表明 :当壳聚糖溶液的 p H 值由 3. 50 增加到 6. 50 ,微胶囊膜的络合深度呈现高 - 低 - 高的 趋势 ,而微胶囊膜的膨胀性能呈现低 - 高 - 低的趋势 ,模型 蛋白通过微囊膜的扩散呈现低 - 高 - 低的趋势 ,拐点均出现 在 p H = 4. 00 和 5. 50 处 。
cap sules preparation , t he effect s of t he release behavior of embedded object s , and t he application prospect s of ACA and it s research direc2 tions were also presented. Keywords : sodium alginate ; chitosan ; microcap sules ; preparation ; cont rolled release
壳聚糖作为药物缓释控释载体的研究进展
关 键 词 : 壳 聚 糖 ; 药 物 载 体 ; 药 物 缓 释 ; 药 物 控 释 中 图 分 类 号 :R3 8 0 1 .8 文 献 标 识 码 :A
Re e r h pr g e so hio a e ss t i d a o to ug c rir s a c o r s f t s n us d a usane nd c n r l c dr a re
2 壳聚 糖作 为 抗癌药 物 的 载体
目前 ,临 床 上 应 用 的 抗 癌 药 物 多 因 其 半 衰 期
短 、毒副 作用 大 等特 点 , 导致 其在 体 内抗 癌 作用 并
不理 想 。经 壳 聚糖 负载 的抗癌 药物 的作用 时 间显 著 延长 ,并且 壳 聚糖 本 身就 具有 抗肿 瘤 的特 性 , 它 作
藻 酸钠 的浓 度 比,还 可 以改变 微 囊释 放 药物 的最适 p 值 ,进 而 调节 药 物 在 胃肠 道 内的释 放部 位 , 以 H
紫杉 醇 、喜树 碱 等 药物 缓 释微 囊【 。李 沙 ] 备 制 出海 藻 酸钠 一 壳聚 糖 / 阿霉 素缓 释 微囊 ,该 微囊 1h 2 释放 率仅为 4 %。体外 实验结 果显示 :微囊对 Hea 5 l、 B C一2 G 8 3和 B 1 42三种 癌 细胞株 增殖 的抑 制 作用 e. 0 7 明显增 加 。B ra a等【制 备 出磷酸 甘 油壳 聚 糖 / erd , ] 喜
还 具 有 降血 压 、 降血 糖 、 降 血脂 、抗 菌 、抗 肿 瘤 、 抗 凝 血 、抗 心 律 失 常 等 作 用 。 另外 ,壳 聚 糖 来
肢 动物 的 甲壳 中) 经过 强碱 水解 或酶 解 作用 脱去 乙酰
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变色染料/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变色材料因其特殊的性质,吸引了广泛的科学研究和应用。
变色染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颜料,具有自身色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变化的特性,而且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颜料、染料、电子、光学等领域。
变色染料的应用需要借助载体来实现,其中微胶囊是一种理想的载体,具有稳定、可控、可调控性强等特点,已经成为变色染料的重要载体。
壳聚糖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的天然聚合物,在药物释放、细胞材料、水处理、生物分离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微胶囊的制备过程中,壳聚糖被用作包裹物,在保护变色染料的同时还能提高微胶囊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并且壳聚糖微胶囊的结构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需要。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拟以壳聚糖为载体,制备变色染料/壳聚糖微胶囊。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壳聚糖负载变色染料的制备方法:选用合适的壳聚糖质量、变色染料种类和负载方式,探究制备变色染料/壳聚糖复合物的最佳方法。
2. 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以所制备的变色染料/壳聚糖复合物为核心,采用乳化-凝胶化-固化法等方法,制备变色染料/壳聚糖微胶囊。
3. 微观形态及性能分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技术手段,对所制备的变色染料/壳聚糖微胶囊的形态、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
4. 应用研究:基于制备的变色染料/壳聚糖微胶囊,在生物医学材料、光电子等领域进行应用研究,通过实验和测试,验证其应用效果。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新型的变色染料/壳聚糖微胶囊制备方法,将壳聚糖材料与变色染料结合起来,实现其相互作用,为变色染料的应用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同时,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通过分析壳聚糖微胶囊的微观结构和性能,探究壳聚糖材料的适用范围和改性方法,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最后,本研究的结果还将推动变色染料材料的应用领域拓展,为光电子、药物释放等领域提供新的功能性材料。
海藻酸钠/壳聚糖双层合生元微胶囊制备及储藏稳定性和控制性释放
摘
要 :以海 藻酸钠和壳聚糖 为包埋剂 ,在其 中加入低聚 半乳 糖( g a l a c t o — o l i g o s a c c h a r i d e s ,GOS ) ,对 嗜热 链球菌
(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t h e r mo p h i l u s ) 进行包埋 ,制备海 藻酸钠/ 壳聚糖双层合生元微胶囊 ,并对其 制备工艺、控制性释放和 储藏稳定性进行研 究 。结果表明 :当海藻酸钠 的质量浓度  ̄2 g / 1 0 0 mL 时 ,微胶囊的外观 、粒 径和包埋 率均较好 ; 在对得到 的双层微胶囊进行 人工 胃肠 道抗逆实验 ,发现双层包埋 的微胶囊 在人 工 胃液中 比较稳定 , t h e r mo p h i l u s 基本不被释放 ,而 当双层微胶囊 在人工肠液液 中到1 5 0 mi n 后微胶囊 已经 完全崩解 ,乳酸菌释放 完毕。通过对游 离 状态和双层包埋微胶囊 菌体存活率进行计算 ,游离状态 的 t h e r mo p h i l u s 菌悬液经过冷藏 ,菌体存活率 下降十分 明 显 ,未添} J I I GOS 的菌悬液在第 1 3 天 菌体存活率仅 有0 . 3 2 %,而添  ̄ H o os 的菌悬液活菌存 活率相对较 高,可 以达 到 1 4 . 6 4 %;但双层微胶囊在添加和未添 ̄ n oos 时,菌 体存活率在整个储藏期 内下降幅度均较 小,在第 1 7 天时,菌体存
p r e s e n c e o f g a l a c t o o 1 i g o s a c c h a r i d e( G OS ) f o r t h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a I g i n a t e / c h i t o s a n b i l a y e r s y n b i o t i c mi c r o c a p s u l e s . T h e
海藻酸钠_壳聚糖微囊成型机理及其对大分子药物的载药_释药研究_李沙
BSA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 BSA- ACM) 的制备 及形态学研究 BSA- ACM 制备工艺同 BACM, 将含适 量 BSA 及钙盐的海藻酸钠( Alg) 水溶液作为水相, 其 余操作同空白微囊的制备。将干燥的 BSA-ACM 粉末 用适量生理盐水重新分散混悬后进行显微照相。
述操作 2 次, 每次 9 h, 使微囊充分溶蚀以利于 BSA
完全释放。合并 3 次上清液, 定容。以空白微囊同
条件下处理所得上清液为对照, 于 280 nm 处测定 A 值。由标准曲线计算样品浓度, 按下式求得微囊中
BSA 载药量( drug loading% , DL% )SA 在 PBS( pH 71 4) 与 011 mol#L- 1 HCl 中均呈两相释放; 随 CTS 浓 度增大, BSA 在 011 mol#L- 1 HCl 中 的
释放减慢。结论 制备的微囊圆整且分散性好, 微 囊对 BSA 具较高包载能力, 并具一定 的缓释作用。
关键词: 海藻酸钠- 壳聚糖微囊; 差示扫描量热法; 成型机理; 牛血清白蛋白
Key words: alginate- chitosan microcapsule;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formation mechanism; bovine serum albumin
海藻酸钠与壳聚糖均为无毒、生物相容性好、可 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材料, 具较好的成膜及成型
尺寸均一的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作为胰岛素控释载体的研究
22卷1期2006年1月生 物 工 程 学 报Chinese Journal o f Biotechnology V ol.22 N o.1January 2006Received :August 26,2005;Accepted :N ovember 4,2005.This w 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grant from the National 863project (N o.2002AA629040).3C orresponding author.T el :86-10-82627072;E -mail :ghma @ 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资助(N o.2002AA629040)。
尺寸均一的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作为胰岛素控释载体的研究Preparation of U niform-sized Chitosan Microspheres andApplication as Carriers for Protein Drugs古永红1,2,王连艳2,谭天伟1,马光辉23G U Y ong -H ong 1,2,W ANGLian-Y an 2,T AN T ian-Wei 1and M A G uang -Hui 231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292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01School o 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niver sity o 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China2State K ey Laboratory o f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 f Process Engineering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China摘 要 采用新型微孔膜乳化技术制备了载胰岛素的壳聚糖微球。
壳聚糖复合微胶囊的研制及在维生素D2可控释放中的应用
和 药 物 混 合 直 接 压 片 , 在 控 制 释 放 药 物 领 域 也 具 它
有 极 大 的 应 用 潜 力 [ 。 年 来 壳 聚 糖 微 胶 囊 被 应 用 1 近 ] 于靶 位药物 输送 , 肠道 输送 药物 、 癌 药物 、 如 抗 以及 蛋 白 、 肽 等 生物 活性 药 物 的药 物 输 送 体 系 。 中肠 多 其 道 给 药 体 系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一 种 。肠道 给 药 不 仅 避 免
维普资讯
Jt 匕 学 志 230)2 2 oe n 杂 0 ;( 。  ̄9 1医 5 d m吾 021 6
壳 聚 糖 复 合 微 胶 囊 的研 制 及在 维 生 素 D2 可 控 释 放 中 的应 用 *
史 新 元 谭 天 伟 △
( 京 化 工 大 学 化 学 工 程 学 院 , 京 1 0 2 ) 北 北 0 0 9 摘要 研 究 了 以 壳 聚 糖 为 核 心 壁 材 , 乙基 纤 维 素 为 包 衣 材 料 的 控 制 释 放 体 系 。 以 维 生 素 D 为 模 型 药 物 , 以 : 采
温 度 恒 定 在 3 . 士 1 。定 时 移 取 释 放 液 置 于 离 心 75 ℃
2 2 制 备 方 法 . 22 1 壳聚糖 微球 的制备 .. 配 制 一 定 浓 度 ( ~ 2 4 ) 壳 聚 糖 乙 酸 溶 液 , 维 生 素 D 于 无 水 乙 的 将 溶 醇 , 搅 拌 状 态 下 分 散 在 壳 聚 糖 溶 液 中 。 该 分 散 液 在 对 进 行 喷 雾 干 燥 , 到 以壳 聚 糖 为基 体 的 维 生 素 D 微 得 球 。喷雾条件 为 :
we e t s e . The i l n i lf c or fp e a a i n c n ii n n l e o e u a i h fc t s n,c n e t a i n r e t d nf ue ta a t s o r p r t o d t s i cud d m lc l rwe g to hi a o o o o c n r to o h t s n s l to fc io a o u i n,c c n r to fa e i cd,l a i g ofv t mi r ic s e .Th e u t fi ir e on e t a i n o c tc a i o dn i a n D2 we e d s u s d e r s ls o n v t o r — l a e s u i s s o d t a h ir c p u e r p r d i h s a tce c u d r a ie s s a n d r la e i n e tn . e s t d e h we h tt e m c o a s l s p e a e n t i r i l o l e l u t i e e e s n i t s i e z Ke r s M i r c p u e y wo d co a s l Ch t s n io a Via i t m n D2
壳聚糖载药微囊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壳聚糖载药微囊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莫名月;李国明;方雷
【期刊名称】《天津化工》
【年(卷),期】2005(19)6
【摘要】壳聚糖是一种具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黏附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本文对壳聚糖载药微囊的制备方法:乳化-交联法、离子凝胶法、自凝聚法以及壳聚糖微囊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总页数】4页(P1-4)
【作者】莫名月;李国明;方雷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广东,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广东,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224.6
【相关文献】
1.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制备及载药性质的研究 [J], 李沙;李馨儒;侯新朴
2.携带磁性纳米颗粒载药微囊的制备及肿瘤治疗的应用研究进展 [J], 房坤;杨芳;顾宁
3.壳聚糖-吲哚美辛缓释微囊的制备工艺及微囊的性能 [J], 李柱来;王津;林媚;赵传春
4.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载药微囊 [J], 高娴;马世坤;陈斌
5.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钠多层复合载药微囊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能初探 [J], 莫名月;李国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壳聚糖复合微胶囊的研制及在维生素D_2可控释放中的应用
壳聚糖复合微胶囊的研制及在维生素D2可控释放中的应用*史新元 谭天伟△(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029) 摘要 研究了以壳聚糖为核心壁材,以乙基纤维素为包衣材料的控制释放体系。
以维生素D2为模型药物,采用喷雾干燥方法对其进行有效包覆,并用乙基纤维素进行了涂覆。
对不同制备方法的微胶囊的形态及释放效果进行了测试,并探讨了制备过程中壳聚糖浓度、壳聚糖分子量、乙酸浓度、维生素D2负载量等因素对药物释放方式的影响。
所制备的微胶囊不仅在肠液中具有显著的缓释效果,并且大大降低了维生素D2在胃中的释放,达到肠溶的目的。
关键词 微胶囊 壳聚糖 维生素D2Preparation of Complex Chitosan Microcapsule and Its Application inControlled Release of Vitamin D2Shi Xinyuan Tan Tianwei△(Colleg e o f Chemical Eng ineering,Be i j ing Univ er sity o f Chemical Tech nology,Beij ing 100029) Abstract In this w o rk a system w hich consists of chitosan(CS)micr oco res entrapped w ithin enteric polymer is presented.V ita min D2,used as a mo del dr ug,w as efficiently entrapped w ithin CS micro co res using spr ay-dr ying and then micro encapsulated into ethy lic cellulo se(EC).T he mor pho lo gy a nd release pro perties o f micro capsules w ere tested.T he influential facto rs of pr epar atio n co ndit ions included molecular weight o f chit osan,concent ration of chit osan so lution,co ncentr atio n of acetic acid,lo ading of v itamin D2w ere discussed.T he r esults of in vitro r e-lease studies sho wed that the micr ocapsules prepared in this ar ticle could r ealize sustained release in intestine.Key words M icro capsule Chit osan V itamin D21 前 言壳聚糖(CS)是甲壳素经化学法处理脱乙酰基后的产物,其结构式为(1,4)-2-氨基-2-脱氧-B-葡聚糖。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引言:药物的控释是一种有效的药物传递策略,可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持续释放,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种天然多糖,在药物控释系统中表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特性、制备方法、控释机制以及应用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特性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多糖,来源于贝壳、虾壳、蟹壳等甲壳类动物的外骨骼,具有天然、生物相容性强、可降解、低毒性等特点。
壳聚糖的特性使其成为药物控释系统的理想载体材料。
此外,通过化学修饰或衍生,壳聚糖可以具备更多的功能特性,如增加药物稳定性、改善溶解性、增加靶向性等。
二、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酸法、酶法、离子凝胶法、电化学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制备工艺。
同时,通过改变制备条件、添加其他化合物,可以制备出一系列功能特殊的壳聚糖衍生物。
三、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1. 壳聚糖基微球的应用:将药物包裹在壳聚糖微球中,可以实现药物的延缓释放,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可用性。
此外,壳聚糖微球还可以通过改变微球的形态和表面特性,实现对药物的靶向传递。
2. 壳聚糖基膜的应用:利用壳聚糖形成的膜可以将药物包裹在膜内,通过控制膜的结构和渗透性,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少药物的反复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 壳聚糖基纳米粒子的应用:壳聚糖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以用于制备纳米粒子载体,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控释。
壳聚糖纳米粒子可以通过改变粒子的大小、表面修饰和包裹药物的方式,实现药物的定向传递和持续释放。
4. 壳聚糖基水凝胶的应用:壳聚糖水凝胶材料具有特殊的吸水性和保水性,可以作为药物控释系统的载体。
通过调控水凝胶的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可以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和长效控释。
四、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控释机制1. 扩散控释:壳聚糖及其衍生物通过水分子的吸附和脱附,实现药物的扩散控释。
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引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药物传递和释放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纳米药物通过以纳米尺度制备和控制获得的理想药物传递系统,成为当前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壳聚糖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生物可降解基质,被广泛应用于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中。
本文将介绍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和其所表现出的性能研究。
一、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1. 壳聚糖的选择制备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前,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壳聚糖材料。
根据药物的特性和缓释要求,选择适当的目标壳聚糖材料,如壳聚糖、N-乙基壳聚糖等。
合适的壳聚糖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药物封装能力。
2. 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壳聚糖纳米颗粒是包裹纳米药物的载体,其制备方法多种多样。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离子凝胶法。
首先,通过静电吸附或吸附交联等方法将壳聚糖的高分子链通过凝胶作用连在一起,形成纳米颗粒。
其次,通过超声处理等方法将药物封装到纳米颗粒中。
最后,通过严格的离子凝胶条件控制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态。
3. 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制备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也多种多样。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电化学合成法。
首先,将壳聚糖纳米颗粒和药物溶液分别制备好。
然后,在特定条件下,通过电化学反应将药物封装到壳聚糖纳米颗粒中。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壳聚糖和药物的比例、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参数,以获得理想的制备效果。
二、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性能研究1. 尺寸与形态分析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形态进行分析。
通过观察纳米颗粒的形状、尺寸和分布情况,评估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制备效果。
2. 药物封装率与载药量通过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测定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药物封装率和载药量。
药物封装率和载药量是评估纳米药物载体性能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药物在载体中的稳定性和释放效果。
3. 药物释放行为研究通过体外释放试验,研究壳聚糖包裹纳米药物的释放行为。
壳聚糖和聚丙烯酸的药物控释机制研究
壳聚糖和聚丙烯酸的药物控释机制研究药物控释技术在医药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并且提高疗效,降低药物副作用。
在控释技术中,壳聚糖和聚丙烯酸作为重要的控释载体,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控释系统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壳聚糖和聚丙烯酸的特性及其在药物控释机制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先介绍壳聚糖。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阳离子聚合物,由氨基葡萄糖和乙酰胺组成。
其化学结构中存在大量的氨基和羧基,使得壳聚糖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壳聚糖的降解产物是天然存在于体内的物质,对人体无害,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控释系统。
壳聚糖作为药物控释载体的优势在于其能够与药物分子形成缔合物或者物理吸附,从而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度。
壳聚糖的阳离子性能使其对阴离子性药物具有较高的结合能力。
另外,壳聚糖的高度可溶性能够在生物体内形成均匀的溶液,加速药物释放过程。
此外,壳聚糖还能通过改变粒径、粒子形态和添加助剂等方式来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和方式。
接下来,我们介绍聚丙烯酸。
聚丙烯酸是一种阴离子聚合物,通过与阳离子、金属离子或聚阳离子形成交联作用,具有出色的药物控释能力。
聚丙烯酸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可通过酸碱中和反应改变其溶解度,从而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
聚丙烯酸的缔合能力十分强大,能够与药物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延缓药物的释放速度。
聚丙烯酸与壳聚糖相比,聚丙烯酸更加耐酸性,能够在胃酸环境中更好地保护药物。
另外,聚丙烯酸的交联能力强,能够形成网状结构,促进药物控释的稳定性。
聚丙烯酸的溶解度可以通过改变交联程度和交联剂浓度等方式来调节,从而实现药物控释的灵活性。
在药物控释系统中,壳聚糖和聚丙烯酸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被制备成微球、纳米粒、水凝胶等形态,这些形态能够提高药物控释的效果,增强药物的稳定性。
同时,壳聚糖和聚丙烯酸也可以与其他药物控释材料如明胶、聚乙烯醇等进行复合,形成复合控释系统,进一步提高药物的控释效果。
总之,壳聚糖和聚丙烯酸作为药物控释载体具有独特的特性和优势。
灯盏花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与释药机制考察
灯盏花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与释药机制考察张彦青,张明春,解军波,戚务勤\【摘要】目的考察灯盏花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工艺和释药机制。
方式采纳复凝聚法制备了灯盏花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
采纳经常使用模型拟合探讨其药物释放机制。
结果所得微囊的制备工艺简单, 大小均匀,载药量大且药物含量均匀。
结论利用复凝聚法制备灯盏花素海藻酸钙微囊方式简单,药物释放机制为骨架溶蚀作用。
【关键词】灯盏花素;制备工艺;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释药机制Studies on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Drug Release Mechanism of Breviscapine Chitosan-alginate Microcapsules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rug release mechanism of Breviscapine chitosan-alginate microcapsules. MethodsBreviscapine chitosan-alginate microcapsules were prepared by coacervation technology. Model-fitting were used to study the releasemechanism of Breviscapine from the Breviscapine chitosan-alginate microcapsules has such advantages as simple technology, uniformity in diameters and drug loading. ConclusionThe preparation procedure is simple. And the release of Breviscapine can be described as matrix erosion.Key words:Breviscapin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Chitosan-alginate microcapsules; Release mechanism天然高分子多糖类物质壳聚糖和海藻酸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壳聚糖在药物递送及缓控释中的应用
壳聚糖在药物递送及缓控释中的应用Application of chitosan in drug delivery and sustainedrelease壳聚糖在药物递送及缓控释中的应用摘要壳聚糖是甲壳素的脱乙酰产物,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降解产物无毒性及多种药理活性如抑菌、抗肿瘤等,这些优良性质使其在药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壳聚糖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具有可控制药物释放、增加药物局部滞留、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特点。
本文主要讨论壳聚糖纳米粒的生物性能、在药物递送及缓控释中的应用以及常用制备方法。
关键词壳聚糖纳米粒微凝胶Key words:Chitosan nanoparticles microgel1.引言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在药学领域的应用已越来越广,尤其是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的载药纳米粒/微球。
通过纳米粒/微球的靶向性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
壳聚糖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在缓控释制剂领域己有广泛的研究。
本文主要讨论壳聚糖的生物性能以及在药物递送、缓控释上的应用。
2.壳聚糖的简介甲壳素(Chitin),又称“甲壳质”、“几丁质”、“壳蛋白”等,最先是在1811年由法国科学家H.Brdconnot从霉菌中发现。
它存在于低等植物菌类、藻类的细胞,甲壳动物虾、蟹、昆虫的外壳,高等植物的细胞壁中。
分布很广,是地球上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有机资源。
壳聚糖(Chitosan),又称“壳多糖”、“几丁糖”、“几丁聚糖”等,是甲壳素的N-脱乙酰产物,是自然界中唯一含游离氨基碱性基的阳离子多糖。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结构与纤维素相似,结构式如图1.1和图1.2所示,为白色半透明的片状固体,270℃左右分解,几乎不溶于水、稀酸、稀碱和其它有机溶剂,可溶于浓盐酸、硫酸、78%一97%的磷酸以及无水甲酸[1]。
3.壳聚糖的生物学活性3.1生物相容性壳聚糖的结构和某些性质与细胞外基质中的主要成分氨基外基质极其相似,且其表面的正电荷有利于粘附带负电荷的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与药物控释研究
壳聚糖微胶囊是一种常用的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被
广泛应用于药物控释研究中。
本文将介绍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以及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
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方法通常有几种常见的方式,包括化学交联法、物理固化
法和喷雾干燥法等。
化学交联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步骤包括将壳聚糖与交联剂进行混合,进而通过交联反应形成微胶囊。
该方法制备的壳聚糖微胶囊具有较高的交联度和稳定性,适用于长期控释的药物。
物理固化法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通过冻干或喷射流化床干燥等步骤,将壳聚糖和药物共混形成微胶囊。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适用于热敏性药物的控释。
喷雾干燥法是一种通过气流将壳聚糖溶液的微粒喷雾到热风中干燥形成微胶囊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制备速度快的优点。
壳聚糖微胶囊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控释性能和应用范围。
壳聚糖微胶囊具有良好的控释性能,可以实现药物缓慢释放或定时释放的效果。
这主要得益于壳聚糖微胶囊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
壳聚糖微胶囊通常具有多孔结构,这可以增强药物的包裹性和控释性能,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
同时,壳聚糖微胶囊在胃酸等特定环境下可逐渐溶解,从而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
此外,壳聚糖微胶囊还可以通过改变壳聚糖的交联度、粒径和包裹量等参数来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间,以满足不同药物的需求。
壳聚糖微胶囊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范围广泛,主要包括口服给药、局部给药和
靶向给药等方面。
口服给药是常见的药物给予方式,壳聚糖微胶囊在口服给药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缓慢释放的特点。
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维持药物浓度的药物,壳聚糖微胶囊可以提供更好的控释效果。
局部给药主要用于皮肤、眼部和鼻腔等局部疾病的治疗,壳聚糖微胶囊在局部给药中具有较好的粘附性和黏附性,可以有效提高药物在局部的停留时间和吸收率。
靶向给药是一种精准的治疗方式,壳聚糖微胶
囊可通过修饰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等方式,增强微胶囊与靶标细胞的亲和性,从而减少药物对非靶标细胞的毒副作用并增强治疗效果。
总之,壳聚糖微胶囊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控释载体,具有制备简便、控释性能优良和广泛的应用范围等优点。
对于药物的持续释放、靶向给药等需求,壳聚糖微胶囊都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和控释机制,提高其应用的可持续性和针对性,为药物控释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