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2024年肝硬化诊治指南》范文

《2024年肝硬化诊治指南》范文

《肝硬化诊治指南》篇一一、引言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结构和功能异常。

其病程复杂,治疗难度大,因此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肝硬化诊治的规范化操作建议,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二、定义与分类肝硬化是指肝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的慢性疾病,其特点是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再生,导致肝纤维化及正常肝小叶结构的破坏和结节形成。

根据病因,肝硬化可分为病毒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等。

三、诊断(一)诊断流程1.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现病史及家族史,尤其关注肝脏疾病及病因的高危因素。

2. 体格检查:注意有无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等表现,判断肝脾大小及质地。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血清学指标检测、凝血功能检测等。

4.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用于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

5. 组织学检查:通过肝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诊断。

(二)诊断标准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明确诊断为肝硬化。

四、治疗(一)一般治疗1.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抗病毒、戒酒、调整饮食等。

2. 支持治疗:给予患者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二)药物治疗1. 保肝药物:使用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等药物保护肝脏功能。

2.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症状,采取相应药物治疗,如利尿、降酶、止血等。

(三)手术治疗对于部分严重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肝移植、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等。

五、并发症防治(一)上消化道出血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如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

(二)腹水限制钠盐摄入,使用利尿剂等药物,必要时进行腹腔穿刺引流。

(三)肝性脑病调整饮食结构,控制蛋白质摄入,使用降氨药物等。

六、预后与康复(一)预后评估根据患者病情、病因及治疗情况,综合评估患者预后。

(二)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运动锻炼、心理调适等,以提高生活质量。

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

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

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一、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ICD10:K74.602-07)(无合并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3.药物治疗:利尿剂、白蛋白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4+R18肝硬化失代偿期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HBV、HCV;。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其他检查(七)保肝的应用。

(八)出院标准:各项指标好转,临床表现缓解。

4.无严重电解质紊乱。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腹膜炎、原发性肝癌、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性胸水等)转入相应路径。

2.合并结核性腹膜炎、肺部感染等转入相应路径。

3.顽固性腹水,需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肝硬化失代偿期

肝硬化失代偿期

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二)诊断依据: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3.有肝性脑病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或虽无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但神经心理智能测试至少有两项异常,有引起肝性脑病的诱因,排除其他引起神经精神症状的原因。

4.有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若患者为肝硬化腹水转肝硬化腹水路径;若患者为肝硬化肝性脑病转肝硬化肝性脑病路径;若患者为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转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路径。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一、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ICD-10:K72.903伴K74.1-K74.6/K70.301/K71.701/K76.102/P78.8/A52.7↑K77.0 *)。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

1.肝硬化病史。

2.有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或虽无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但神经心理智能测试至少有两项异常。

3.有引起肝性脑病的诱因。

4.排除其他引起神经精神症状的原因。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

1.去除诱因。

2.对症及支持治疗。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 编码:BN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2000 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

(2005 年)2.疾病分期(1)代偿期(2)失代偿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湿热内阻证肝脾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8-2008)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 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肝功能(ALT、AST、TB)异常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3)凝血功能(4)甲胎蛋白(5)腹部超声(6)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自身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临床护理路径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研究

临床护理路径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研究
护理实践与研究 2 1 0 1年第 8卷第 1 5期( 上半月版
临床护理路径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 出血中的应 用研究
陈凌华
摘 要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 出血的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方法 : 选择 1 8 0例诊断为肝 硬化合并上 消化道出血 的患者 , 随机分 为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9 例 , o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 实验组 使用 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全程护理。观 察患者心理焦虑状况 、 均住 院天数 、 平 医疗费用 、 相 关知识掌握程度、 医行 为、 遵 护理满意度等。结果 :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 O ) P< . 1 。结 论 : 临床护理路径在肝硬化合 并上 消化道出血的应 用, 可以减轻患者心理焦虑状况 , 明显缩短患 者的住 院时间 , 减轻经济负担 , 提高满意度 , 保证和提高护理质量, 控制成本 。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 上消化道出血 ; 质量 护理 d i1 .9 9j in 17 — 66 2 1 .5 0 8 o: 3 6/ . s .6 2 9 7 .0 1 1 .1 0 s
ssa du p rg sritsia le igw r a d ml vd d it x rme tla dc nrlgo p,ec t 0p t ns,o t ecr nc nr l ru o i i n p e at netn lbedn eern o ydiie noe p i na n o to ru o e a hwi 9 ai t rui aei o t o p,mn— h e n og ditn eyciia u sn ah y i x rme tlgo p. oo s retemetlsau fp te t h vrg a so b optl me ia x n e , x sa c l lncln rigp twa ne p i na ru T b ev h na ttso ain ,tea ea ed y f ei h i , dc epe ss e — e n s a l tn fgap k o e g c mpin e t rame t st fcin fr n mig cr .Reut: h x e me t ru s sg ic n y b te a h o to e to rs n wld e, o l c o t t n ,ai a t o u n ae a e s o s l T e e p r na go p wa inf a t trt n te c nrl s i l i l e h

鼓胀(肝硬化腹水)住院临床路径(水湿困脾证)2

鼓胀(肝硬化腹水)住院临床路径(水湿困脾证)2

鼓胀〔肝硬化腹水〕住院临床路径〔水湿困脾证〕2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住院病人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酒精中毒、病毒性肝炎、免疫紊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化学毒物或药物损伤、长期胆汁瘀积以及隐源性等引起或演变的肝硬化腹水〔1-2 级〕的患者。

一、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3-2022〕。

〔二〕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3 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2022 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处理》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三〕中医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临床常见症候:气滞湿阻证水湿困脾证水热蕴结证瘀结水留证阳虚水盛证阴虚水停证二、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3-2022〕。

〔一〕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鼓胀病〔肝硬化腹水〕1-2级。

〔二〕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三〕标准治疗时间为≤21 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鼓胀病〔TCD 编码:BNG050〕和肝硬化腹水〔1-2 级〔〕ICD-10 编码:K74+R18〕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其它原因如肾病、内分泌病变及结核等,所引起的腹腔积液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五〕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三、完成路径标准1.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情况良好。

肝硬化临床诊疗指南

肝硬化临床诊疗指南

肝硬化临床诊疗指南【概述】肝硬化是指各种病因所致的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伴肝小叶结构破坏及假小叶形成。

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结局。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功能障碍(如血清白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醃原时间延长)及门脉高压症(食管胃低静脉曲张、脾脏大及脾脏功能亢进),晩期则可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 腹水,自发性腹膜炎及肝肾综合征等,部分病人可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

肝硬化的病因多样,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化学性肝损害(酒精性、药物性及其他化学毒物所致)、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性、遗传代谢性等。

在我国肝硬化的最主要原因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酒精性肝硬化也有明显增高趋势。

【临床表现】1、临床症状和体征:肝硬化一般由慢性肝炎发展而来,往往起病缓慢,症状隐匿。

症状包括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乏力、腹痛、皮肤瘙痒。

主要体征有地热、面容黝黑、蜘蛛痣、肝掌、黄疸、下肢浮肿、腹水、胸水(5%-10%患者可出现中等量胸水,以右侧多见\腹壁静脉曲张、脾脏肿大, 早期肝脏可触及、晚期因肝脏萎缩而触不到。

2、辅助检查(1)肝功能检查:肝硬化初期肝功能检查无特殊改变或仅有慢性肝炎的表现,如转氨醃身高等。

随肝硬化发展、肝功能储备减少,则可有肝硬化相关的变化,如AST > ALT ,白蛋白降彳氐,胆碱酯醃活力降低、胆红素升高。

(2 )血液学:肝硬化时因营养不良、吸收障碍以叶酸、维生素B12、铁等减少,失代偿期对维生素B12储备减少, 均可致大细胞性或小细胞性贫血。

如发生脾大脾功能亢进, 则可有全血细胞减少,但多以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明显。

由于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可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

(3 )影像学检查:B超见肝脏缩小,肝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肝边缘变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门静脉和脾门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曲,粗细不均,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CT诊断肝硬化的敏感性与B超所见相似”但对早起发现肝细胞癌更有价值。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一、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变,乙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庚肝感染、乙肝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肝炎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丁肝炎后肝硬化庚肝感染(ICD-10 :K74.600x003、K74.600x023、K74.600X024、K74.600X026、K74.600X038、K74.600X039、K74.600X04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标准(符合下列4条之一):1.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

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2.内镜显示食管胃静脉曲张或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除外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

3. B超、LSM或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特征:如脾大、门静脉三1.3 cm, LSM测定符合不同病因的肝硬化诊断界值4.无组织学、内镜或影像学检查者,以下检查指标异常提示存在肝硬化(需符合4条中2条):①PLT<100X109/L,且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②血清ALB<35 g/L,排除营养不良或肾脏疾病等其他原因;③INR>1.3或PT延长(停用溶栓或抗凝药 7d以上);④AST/PLT比率指数(APRI):成人APR[评分>2”“。

需注意降酶药物等因素对APRI的影响。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1.病因治疗(抗乙肝病毒、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等)。

2.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3.抗炎抗纤维化治疗无法明确病因的或对充分病因治疗后肝脏炎症和/或肝纤维化仍然存在或进展的患者,可考虑给予抗炎抗肝纤维化的治疗。

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2结果2组患者避孕知识知晓率、术后2月实际采用避孕措施率、术后1年再次人流术率比较,见表1。

表12组患者避孕知识知晓率、采用避孕措施率、再次人流术率比较例(%)组别例数知晓率避孕措施率再次人流术率实验组150132(88.00)129(86.00)10(6.67)对照组15079(52.67)95(63.00)53(35.33)χ2值44.8720.3780.27P <0.01<0.01<0.013讨论3.1300例门诊人流患者流产原因中未实施避孕措施和避孕措施不当(相当一部分选择安全期避孕)占有很大比例,说明有很大一部分育龄妇女缺乏必要的避孕意识,或没有准备避孕药具,或嫌麻烦,然后非意愿怀孕后有无痛人工流产,认为是很安全,没有痛苦,没有意识到人流对身体的损害;部分人对安全期避孕抱有很大希望。

这些都是对避孕知识的盲区,在以后临床工作中要加强指导,安全期避孕安全系数很小,因为安全期是指月经周期中排卵期前后4 5d 相对安全,但是月经周期跟环境、情绪等因素有很大关系,所以不能准确估计到排卵日。

3.2健康教育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护理学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保健知识,树立正确观念,使人们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

在门诊人流患者中,通过详细评估患者夫妇情况,根据不同人群采用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让患者重视避孕,强化其避孕意识。

特别是相对一部分未婚青年,深入浅出讲解避孕的意义,消除她们对避孕的无知,积极避孕。

3.3从2组人群避孕知识知晓率、术后2个月实际采用避孕措施率、术后1年再次人流术率比较看出,对来医院人工流产患者加强避孕知识、生育健康知识宣传,加强避孕知识指导和避孕咨询显得十分重要。

通过系统的避孕知识健康教育,才能使她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避孕方法,并能正确使用和坚持,提高有效避孕率,从而降低了人流率,减少流产后的并发症,促进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

传染科肝病科7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传染科肝病科7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349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352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355 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360 时行感冒(甲型 H 1N1 流感)中医临床路径..............................367 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临床路径.......................................370 流行性出血热(轻型)中医临床路径 (37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 2006 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93-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

2.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甘油三酯≤5.0mmol/L。

19.肝硬化临床路径

19.肝硬化临床路径

肝硬化临床路径一、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K74. 100)(二)诊断依据。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肝硬化的诊断需综合考虑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检验、影像学及组织学等检查。

其诊断主要依据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大证据群,肝脏影像学提示肝硬化征象有助于诊断。

当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证据不充分、肝硬化的影像学征象不明确时,肝组织病理学见假小叶形成可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L营养支持。

2.病因治疗:如戒酒、抗病毒治疗及针对其他病因治疗。

3.抗炎抗纤维化治疗。

4.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L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硬化(ICD-10: K74. 100)疾病编码。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临床生化检验、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3)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1)腹部彩超、腹部MRl平扫+增强、腹部CT平扫+增强、超声造影、门静脉CTV、MRCP,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胸部CT、胃肠镜检查、心脏彩超、口引噪菁绿试验、头颅CT、头颅MRE下肢血管彩超、骨密度、肝组织活检(经皮肝穿刺活检、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门静脉测压/肝静脉压力梯度检测;(2)乙肝两对半定量、HBSAg500倍稀释、HBVDNA、乙肝病毒基因型及耐药测定、丙肝抗体、HCV RNA. HCV基因分型测定、甲肝抗体、戊肝抗体、铜蓝蛋白、24小时尿铜、血清铜、血清铁蛋白、肝病自身抗体、ANA谱、IgA. IgG. IgM. C3、C4、dsDNA、自身免疫性肝病IgG 谱、IgG4、ANCA、ACA、免疫固定电泳、甲状腺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微量血糖监测、血气分析、血乳酸、血氨、D-二聚体、血栓弹力图、蛋白C、蛋白S、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心肌酶学、肌钙蛋白I、BNP/prO-BNP,其他肿瘤标志物(如CEA. CAI99、CA125)、24小时尿钠排出量、尿钠/钾比值、尿白蛋白/尿肌酎比值、24h尿蛋白定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积聚 肝硬化 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 编码 BN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 K74.6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 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2005 年)。

2.疾病分期
(1)代偿期
(2)失代偿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 肝硬化 诊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内阻证
肝脾血瘀证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盛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8-2008)。

1.诊断明确 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 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 肝功能(ALT、AST、TB)异常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 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甲胎蛋白
(5) 腹部超声
(6) 病原学筛查 乙肝、丙肝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如自身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 湿热内阻证 清热利湿。

(2) 肝脾血瘀证 活血软坚。

(3) 肝郁脾虚证 疏肝健脾。

(4) 脾虚湿盛证 健脾利湿。

(5) 肝肾阴虚证 滋养肝肾。

(6) 脾肾阳虚证 温补脾肾。

2. 辨证选择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4. 护理 辨证施护 饮食指导。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 疲乏、纳差、肝区不适、黄疸等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2.肝功能好转。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 需要特殊处理 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