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3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测试语文答案

2023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测试语文答案

试卷类型:A卷运城市2023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测试·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C(“指鼠兔可以轻易挖掘复杂洞穴以躲避天敌”错误,““富足”的生活”也包括上文所说的植物繁茂。

)2.C(A项,“历经了3亿年的时间”错误,原文说“3亿年前,可可西里所在的地区还是一片海洋。

之后的板块运动将海洋关闭,将众多地体拼贴成陆地”,并非经历3亿年该地区才从海洋变成陆地。

B项,“可可西里位于······群山之间”错误,根据原文,可可西西包括这些山脉在内,而群山之间是沉积盆地;“海拔只有300~600米”错误,是“相对海拔”。

D项,“主要食用草籽、昆虫和鱼类”错误,“主要”一词,没有依据,大型猛禽捕食的是小动物。

)3.B(“现存数量达到6万只”错误,原文有“在可可西里地区生活的藏羚羊的数量已经恢复到6万只”,这只是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数量,其他地区可能还有。

)4.①可可西里的植物抗寒能力强且生长周期短,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也能繁茂生长。

②植物的繁茂,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大量的食物,使其能够大量繁衍。

③大量繁衍的食草动物,又为捕食者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物质保障,从而形成了一个自足的生物链。

(每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5.①海拔高,天气寒冷。

年平均气温低,形成了天然的冰冻场,不适宜人类耕种,②湖泊沼泽众多。

冰川融水形成多数内流水系;地势平缓,流水难以渗入土地,造就了众多的湖泊沼泽湿地,使得人类难以进入。

③内流水系的流水量小、侵蚀力有限.地势起伏平缓,形成了最完整的高原平台。

(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6.C(对于普次仁想要望远镜的原因理解有误,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能观察边界那一头的动静”。

)7.D(“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这句话并不是小说的叙事线索,也没有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任何一种伟大的学说,想要传播得更广泛更深入,需要其两翼同时发力,且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

一翼为理论,一翼为实践。

庄学发展中的两翼,一是义理庄学,也就是学术庄学;一是人间庄学,也就是实践庄学。

经过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义理庄学一翼独大,研究成果几乎汗牛充栋,相对而言,人间庄学的践行则较为薄弱,未能得到广大平民阶层的认可,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在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这一局面已经到了非转变不可的时候了。

②如果从《庄子·天下》算起,传统的庄学研究已经进行了两千多年,其中有文献学研究,有思想文化研究,也有文学研究,在义理、辞章、考据三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前人对庄子思想的研究不是单一的,自古以来就有以道(教)解庄、以佛解庄、以儒解庄等不同的解读方式。

近代以来盛行以西方哲学解庄,学者们采用西方本体论、认识论等归纳方式,用相对主义、不可知论等概念系统和评价体系来分析解读庄子哲学。

凡此种种,无不彰显出庄学研究在思想文化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将会持续深入发展。

③应该承认,在实践层面,前人对庄子思想的践行也不是一张白纸。

但是,与义理庄学相较,人间庄学迄今未能受到充分重视。

造成人间庄学未能进入平民视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④其一,历史上那些失意文人士大夫偏爱庄子思想,夸大了庄子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实则带偏了部分读者。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早年一般所读的圣贤书都是儒家的经典,他们进入仕途之后,以平治天下作为自己的追求。

但是当他们在官场失意,被动地退出官场之后,往往会主动投靠庄子,把庄子思想视为一种心灵的安慰剂。

这时的士大夫把官场与田园对立起来,把孔子与庄子对立起来,他们常常会主动过滤掉庄子思想中蕴含的积极成分,只是沉醉在他们所理解的庄子的消极思想中。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答案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答案

运城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三语文答案1.【答案】C 【解析】A项,理解错误,根据第二段“一般人常以为由‘情’可以直接到‘辞’,不想中间须经过一个‘思’的阶段”;B项,理解片面。

根据原文第三段内容可知,“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D项,曲解文意。

“痛定思痛”不是“入乎其内”。

2.【答案】C 【解析】“网络新词……因而不被严肃语境认同”错,以偏概全。

根据原文“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内卷’‘躺平’这样深刻反映时代、表意生动形象的网络词语渐渐被严肃语境吸收、接纳,也有‘囧’这样符合汉语象形文字特征的词以其独特的新意项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可知,并不是所有的网络新词都不被严肃语境认同,如“内卷”“躺平”“囧”等。

3.【答案】B 【解析】写哈姆雷特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主观的’”。

4.【答案】不矛盾,两段的着眼点(角度)不同。

①第五段是从自身情感经验的角度而言,作者需要客观、冷静的态度,才能在作品中寄托深刻的思想,因而说“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客观的”。

②第六段是从刻画自身以外的人物的角度而言,因而在创作时,要设身处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主人公身上,因而说“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主观的”。

5.【答案】①材料一的“思”是指构思,指在文学创作时,经过一番意匠经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找出具体的路径来表达情致,使情感得以完整而生动的呈现,文学才成为艺术。

②材料二的“思”是指思考,网络流行语无形中让很多网民患上了“文字失语症”,侵蚀着人们进行深度思考与严肃表达的能力。

希望人们能深刻思考,严肃理性的严谨表达。

6.【答案】D 【解析】“隐含了作者致敬先儒、弘扬传统文化的用意”理解有误。

7.【答案】B 【解析】阿祥有反抗精神,不同于“奴隶”。

8.【答案】不是同一类人。

二人性格虽有相似处,但实际不是一类人。

①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封闭保守落后),惧怕变革(惧怕新事物)。

他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他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②李先生:得过且过(苟且偷安),狭隘自私。

山西省运城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

山西省运城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

山西省运城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考语文三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这几天,一个叫“李子柒”的名字和她的故事真的火了。

据称,李子柒不仅在微博拥有2000多万粉丝,抖音拥有3000万粉丝,甚至还火到了海外。

截至目前李子柒虽然在YouTube只发布了104个视频,但总播放量却达到了让人瞠目的9.6 亿!而且这些视频连英文字幕都没有,也就是说各国老外虽然看不太懂却也深感“画面太美”。

这绝对称得上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奇迹。

然而这次李子柒的火却是缘于人们对她针锋相对的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李子柒的视频如此深受世界各地的粉丝喜爱,每年还能赚几百万美元,是非常成功的文化输出。

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不需要这样的文化输出,因为李子柒镜头里展示的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落后”的农耕文化,会给国外造成一种“中国落后”“中国人都在务农”的印象,因此是一种负面文化输出。

另一方面,李子柒的视频也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不堪,好像展示的都是中国负面、落后甚至腐朽的糟粕吧?与此相反,人们更多听到的是对她和她的视频人美、景美、意境更美的溢美之词。

纵使在有些人看来有些“太假”,或是背后有团队操盘,但对于一种商业视频制播来说也无伤大雅,人家拍的又不是纪录片。

诚然,李子柒作为一种“现象样本”确实值得关注和探讨,但没必要将其上纲上线或妖魔化。

她和前段时间同样引发热议的“口红一哥”李佳琦一样,就是自媒体和直播风口上崛起的一个成功网红,是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引领者和商业浪潮的一个弄潮儿。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大联考·2024届高三10月质量检测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大家都知道,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时时刻刻为我们的身体提供动力,也让我们尽情地感受世间的心动、开心和心痛,但是除了这些,您真的了解您的心脏吗?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心脏。

正常的心脏位于我们胸腔的左侧,大小跟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形状如同桃子,其内部结构恰如我们的理想小洋房,楼上两房、楼下两室,以及两墙、四门、两入口、两出口,也就是我们做心脏超声检查时经常听说的,左右心房,左右心室、房间隔、室间隔,连接左心室的主动脉、连接右心室的肺动脉以及房、室、大动脉间沟通的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这套洋房是如何成为我们生命的马达呢?心脏有一套高级的电路,支配着它搏动。

肺内氧合的血,经由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左心室进入主动脉,以供应全身各器官氧气和营养,消耗后的未氧合血再经上下腔静脉回入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到肺内再氧合,周而复始,而心肌本身的血供则是依靠冠状动脉完成。

这套洋房的任何部位出现问题,都会形成不同的心脏病。

如何早期预防并早期识别,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常见的心脏病包括了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压力的增大,高血压越来越多,已成为我们健康的最大敌人。

除了遗传因素,饮食中的高盐、高脂以及饮酒、抽烟、精神压力、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等,都是其诱发因素。

山西省运城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解析

山西省运城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越来越多的史前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在史前时代,淮河流域不仅有着灿烂的史前文明,而且有着自己独立发展的文化体系。

先秦淮河流域地区既是一个文化产生、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区域,这一区域的文化发展与融合对促进中华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确立淮河流域史前文化的独立性和历史地位,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一区域史前文化的主源文化和其后续的继承与发展。

研究表明,史前时期淮河流域的主源文化是贾湖文化。

可以说,北辛—大汶口文化的主要源头即贾湖文化,而后的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又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所以贾湖文化作为主源文化影响了整个淮河流域的史前文化。

文字的起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至少在新石器中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在他们制作的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品上通过刻画某些符号、绘制形象或抽象的图案来传达某种思想或作为某种标识。

尽管这些不能算是后来我们所认可的汉字,但却是汉字的雏形,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淮河中游的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发现了数量更多的刻画符号,这些具有表意、记事功能的区域性的文字符号或图案尽管不能称为成熟的汉字,更不可能是广为流传的系统文字,但却经过了一个群体在某个时期的使用,并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得以在一定范围内传播,最终成为后代汉字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淮河流域也是我国文字的一个重要起源地。

在新石器时代,多支文化在淮河上游和中游地区交汇、融合、发展。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做香囊、包粽子等亲子活动备受欢迎,龙舟、桨板、皮划艇等多样化水上活动颇受追捧……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各地文旅产品供给充足,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浓郁的节日氛围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推动了健康文明过节,使健康文明过节成为新风尚。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节庆活动,有助于我们真切感受文化力量,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时代,从乡土社会转为城市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传统节日注入许多新的元素。

原有节日仪式的简化、转化,并不意味着节日文化内涵和价值会彻底改变。

传统节日不断融入生活,就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潮流。

文化发展自有其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最近几年的端午节,内涵丰富的具有端午文化特色的线上科普、文艺演出、民间游戏、特色旅游等活动接地气、有人气,让人们得到文化的滋养。

再如,“云观展”、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让文化传承创新获得强劲动能,开启无限空间。

以文化创意、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节日文化,发展好多种文化业态,有助于提升大众参与度,增强审美趣味,提升美育素养,也有利于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的节日文化,总在传承发展中别开生面。

除夕守夜的年俗,从围炉夜话到一起看春晚,再到边看春晚边晒年夜饭,形式越来越丰富;端午节不少地方推出读诗、赛诗活动,诗意过节过出清新感。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古代诗歌阅读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大人诗①陆九渊2从来胆大胸膈宽,虎豹亿万虬龙千,从头收拾一口吞。

有时此辈未妥帖,哮吼大嚼无毫全。

朝饮渤凝水,暮宿昆仑巅。

连山以为琴,长河为之弦。

万古不传音,吾当为君宣。

【注】①大人诗:一作“少时作",为诗人17岁时作。

②陆九渊,南宋思想家、教育家,继承了孟子的“大体”思想,将《孟子》列入“四书";创立“心学",主张“心即理”“立大志,做大人"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可以看出,诗人陆九渊少年时期就有非同寻常的志向。

B.诗人表达胸襟开阔时以强衬强:即使咆哮大嚼的虎豹虬龙,也会遁逃避之。

C.“朝饮”二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连山"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想象奇特。

D.本诗先用七言后用五言,不求每句字数的一致,便于抒发自由奔放的情感。

16.少年陆九渊的“胆大”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分析。

(6分)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野步唐·许棠闲赏步易远,野吟声自高。

路无人到迹,林有鹤遗毛。

物外趣都别,尘中心枉劳。

沿溪收堕果,坐石唤饥猱。

野步宋·韩维目倦风尘观,身疲鞍马行。

春沙迎步润,山雪照怀清。

冰水初消色,林鸦欲乳声。

物华多感触,一动故园情。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许诗和韩诗题目相同,都是写春季在郊野行走时的所见所感,充满着意趣。

B.许诗以“闲"字起笔,之后句句皆有“闲”意,野外各种“闲"事令诗人陶醉。

C.韩诗通过拟人、动静结合等多种手法的使用,写出了野步之景的有声有色。

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运城市2024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测试语文试卷类型:A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艺术魅力”的提法,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科学术语,而是一个模糊性的概念。

那么,是不是无法对艺术魅力的现象进行本质规定呢?在美学史上,人们探讨艺术的本质时,往往各执一端,形成对峙。

影响最大的有两大派:一派坚持“艺术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客观现实的摹仿和再现;一派主张“艺术表现说”,认为艺术是对主观情感的表现。

从美学传统看,西方古典美学侧重于摹仿,从亚里士多德以来,这一观念雄踞了两千多年。

因为西方的文学艺术实践,导源于希腊史诗、戏剧、雕刻等,无论是人物的动作或命运,还是人物的形体或相貌,都是对客观自然的摹仿。

因此,探讨文学艺术是怎样摹仿自然以及摹仿什么样的自然,就成了西方美学的传统。

而中国古典美学则偏重于表现,从《乐记》《文心雕龙》到明清的文论,这一美学理论同样贯穿了两千多年。

因为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实践,导源于《诗经》《楚辞》和书法等,它们的主要特点偏重于抒情,因此它们都非常重视情感在创作中的作用,把情感的表现看成艺术生命之所在。

着重探讨作家艺术家创作中的心理功能,就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优良传统。

由于人们对文学艺术的本质看法不同,因此对艺术魅力的解释也各不相同。

比如,“再现派”更多地从作品的客观内容,从题材意义中去寻找魅力的根底,认为“美即生活”,艺术的魅力就是生活的魅力,一个作品只要正确反映出时代的本质、生活的真实,就有魅力,就能不朽。

新高考山西省运城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山西省运城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山西省运城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说起社会结构的格局,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来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

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

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

在中国,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

“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可以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俗语有"一表三千里”。

这个网络像个蜘妹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以“已”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一圈圈推出去,像水的波纹一般,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所谓“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测试语文答案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测试语文答案

高三入学调研语文答案1. 【答案】D 【解析】A项“门槛”在材料中不等同于“水平”;B项表述的内容与材料“从严格意义上说,只做点赞动作很难说是批评,只能说是一种欣赏”不符;C项表述过于绝对,“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表述不合逻辑。

2.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微众批评大多数是非专业的、即兴的批评”,并非表示所有的“文艺批评是即兴的,非专业的”。

3. 【答案】B 【解析】B项谈论的是“境界说”,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从事文学批评要进行文本细读”。

4. 【答案】①微众批评主体是多元化主体,是一种“在线交互主体”,批评者之间可能有多次、多层的互动,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意义。

②微众批评在文体上的特点是破体化,简短化,零散即时,语言幽默讽刺。

③微众批评的活动动机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化的特点。

5. 【答案】①在“微”时代,提倡专业性与非专业性的融合才能实现“新媒介文艺批评的新专业化”。

要调和数字文化背景下的粉丝批评家和学者批评家身份,实现“粉丝学者化”和“学者粉丝化”。

②学院派批评家要承认微批评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向微众批评中的优秀者学习,积极介入媒介分众化时代,适应微众的文化与审美需要。

③微众批评中的非专业批评者,要学习专业化批评,增加学养,细读文本。

只有专业化,文艺批评才能走近艺术、推进艺术。

6. 【答案】A 【解析】小说并非要体现她爱慕虚荣的性格。

7. 【答案】D 【解析】“第一人称”有误。

8. 【答案】不一样。

①前三个“这样的”意义相同,指香雪在深夜独自走在大山中看到的景象时独特的感受。

“闪闪发光的盒子”给了她战胜恐惧的力量,这些景物随她的心情变得异常美妙起来;②后一个“这样的”指香雪自己想象的变化后的台儿沟的情景。

铅笔盒带给她信心和勇气,香雪由关注自我到关注自己生存的世界,表达了她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和对台儿沟未来的美好憧憬。

9. 【答案】①青春的香雪心中充满了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她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

语文丨山西省运城市2021届高三9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语文丨山西省运城市2021届高三9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运城市2020年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2020.9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山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山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山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当你阅读或写作时,你是否听到了自己脑海中的朗读声?绝大部分人都会给出肯定的回答。

这种“脑海中的声音”时刻陪伴着我们,偶尔还会转化为语言,令我们脱口而出。

这是为什么呢?在英国《卫报》的帮助下,我们把超过1500人作为样本,询问他们在阅读时是否在脑海中听见小说角色的声音,大约五分之四的人承认听见了声音。

七分之一的人说,那些声音和人真实说话的声音一样生动。

一些读者说,他们很早就会主动地为角色创建声音:“通常在故事早期,我的大脑就会为我感觉会大声说话的角色寻找一个声音。

”对于其他人来说,没有听见“声音”就意味着这本书不适合他们:“我总是听见书中角色的声音,如果我听不见的话,通常是因为我对那本书不感兴趣。

”成年人会听见虚拟角色的声音,这同样也适用于我10岁的儿子。

小说家运用两种主要方法来描绘故事中角色说的话。

他们把角色说的话完全表达出来,通常以引号为标志——这被称为直接引语。

或者他们可以间接地表达,即所谓间接引语。

心理学表明,直接引语通常比间接引语更生动。

斯坦福大学的伊丽莎白·韦德要求参与者汇报一段别人进行的对话,并要求他们要么把它描述得有趣,要么只是信息准确。

当参与者试图增加趣味性,而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时,则更有可能选择直接引语作为其描述方法。

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人们在阅读这两种引语的时候,大脑中会发生些什么”的疑问。

研究发现,参与者在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大脑被激活的区域不同。

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绘画中对光感的表现,基本是通过两极黑白间的明暗度变化来完成的。

“知白守黑”的黑白观念是中国画艺术的典型特征之一,通过“留白”来达到艺术上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审美风格和“畅意”“畅神”的审美效果。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常用留白来表现云、天、水等景色和事物,并形成了一种特定语言范式,因此中国山水画的光也融入黑白之间的对比及以黑白两极间互渗的阴阳转换的关系之中。

留白不是表现力的示弱而是带给观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中国画正是通过黑白两色间体现视觉中“虚空”的精神内涵,进而传达出充满灵性的光感。

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于水面上,一个渔翁独坐于舟上垂钓,船尾徵徵上翘,船周围画了寥寥几笔的微波,除此之外周围几乎完全是空白,却使人感受到江水浩渺,寒气逼人。

马远恰恰是利用虚实、黑白的对比,使人感受到江水给人带来的寒气和水面所发微出的微光。

这种留白所代表的中国画形式美的表现方式,给主体以更多自由活动的精神空间。

龚贤是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家,他以其积墨法而取得突出成就。

他的山水意境神秘深邃,层层积墨法形成了其黑白对比强烈的艺术特点,对近代李可染等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龚贤的黑白构成关系的处理,使其画面黑、白、灰层次产生了神秘而微妙的变化,造成了其作品带有自然光作用下的真实感,而其对明暗、黑白关系的处理又不是西方素描处理黑白、明暗的构成意识。

他对黑白的处理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所包含的美学内涵。

他在其作品中作山石底部层层积墨,而愈往上墨色愈淡,而积墨的遍数也逐渐变少而在山石顶部有空白,山石底部墨浓重厚润,这与山石顶部形成了鲜明对比,带有西方绘画“高光”的效果。

中国绘画主要是以线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其本身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中国山水画经常先用线条勾勒物体轮廓,然后再进行皴、擦、点、染表现出物象的阴阳明暗变化。

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文学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必须化成思想。

行文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这就是思想分内的事,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理表达出来。

一般人常以为由“情”可以直接到“辞”,不想中间须经过一个“思”的阶段。

尤其是十九世纪浪漫派理论家主张“文学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容易使人发生这种误解。

在这里我们不妨略谈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和分别。

艺术原义为“人为”,自然是不假人为的,说艺术是“人为的”就无异于说它是“创造的”。

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

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

换句语说,自然须通过作者的心灵,在里面经过一番意匠经营,才变成艺术。

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

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

人人都知道文学不能没有真正的情感,不过如果只有真正的情感,还是无济于事。

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

雕刻家的任务是把一块顽石雕成一个石像,这就是说,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

文学家对于情感也是如此。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

”在沉静中经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炼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

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这一番话是就作者自己的情感说。

从情感须经过观照与思索的角度而言,通常所谓“主观的”就必须化为“客观的”,我必须跳开小我的圈套,站在客观的地位,来观照我自己,检讨我自己,把我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动姿态当作一幅画或是一幕戏来点染烘托。

山西省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答案

山西省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答案

运城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参考答案1.B (“事在是非,公无远近”,意思是事情只要是非清楚,为公举荐人才,不必考虑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

并非强调“以‘己’为中心向外推演”的波纹关系。

)2.B ( A“界限便有点模糊”错,原文“团体是有界限的……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C “但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乡愁的性质也完全改变”是材料三的信息,且过于绝对;D“原有的个体之间的血缘地缘不再具有差序格局同心圆的特点”于文无据。

)3.C 于文无据且强加因果4.①材料二划线部分侧重从人内在的价值倾向的角度进行论述。

(1分)乡愁成为圈层结构形态呈现时,人的个体价值渐渐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导致个体感情无处安放。

(1分)②材料三划线部分侧重从人对外在生活环境依赖的角度进行论述。

(1分)因为进城的人在文化上可能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认同,所以人们游走在城乡之间,进而生发了“有家难归”“有根难依”的情感体验。

(1分)5.示例:(1)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社会圈子会因他的势力的大小变化而进行伸缩。

(或:势力大了,社会圈子便会伸延变大;势力小了,社会圈子便会缩小。

)(1分)(2)事件:贾雨村对薛蟠人命官司的审判。

(1分)(3)分析:贾雨村得知四大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后,为了讨好贾政,便放任薛蟠强行将英莲抢走,只因为薛蟠是贾政之妻王夫人的姐姐——薛姨妈的儿子,可以印证“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大(强)而伸延”;(1分)而对待被打死的冯渊,只判薛家赔几个钱了事(或恩人甄士隐家道败落后归隐,英莲被拐卖,明知英莲是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也放任薛蟠强行将英莲抢走),可以印证“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小(弱)而缩小”;(1分)注意:没有写出对这句话的理解,只写清事件,并且从两个方面(大——伸,小——缩)进行了分析的可以给4分;没有写出对这句话的理解,虽然写清了事件,但是分析时只抓住了一个方面进行分析的给2分。

语文丨山西省运城市2025届高三7月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语文丨山西省运城市2025届高三7月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运城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试题2024.7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地质学清楚地揭示,各个大陆过去都曾经历过巨大的环境条件变迁,所以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如同它们在驯养情况下所发生的那样。

只要在自然状况下有变异发生,那么认为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用就很难解释了。

常常有人主张,在自然条件下,变异量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这是无法证实的。

虽然只是作用于外部性状,并且其结果很难确定,但人们却可以将驯养生物个体的微小差异逐渐积累起来,并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巨大的效果。

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

但是除了这些个体差异外,所有的博物学家还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

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值得在分类学著作中记上一笔。

没有人能明确区分开个体差异和微小变异,也难以区分特征明显的变种和亚种,以及亚种和物种。

在分离的大陆上,或在同一大陆被某种障碍所隔离的不同区域内,以及孤立的岛屿上,存在着如此多样的生物类型,尽管它们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亲缘关系,但是它们中有的被一些经验丰富的博物学家归为了变种,有的被归入了地理种或亚种,另一些则被归入了特征明显的物种。

如果动植物确有变异,不管这一变异是多么微小和缓慢,只要其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如果人们能够耐心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变异,那么在复杂而多变的生活条件下,那些有利于自然界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不会经常产生,并得到保存或选择呢?那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起作用的,并严格审视每一个生物的全部体制、构造和生活习性的选择力量———即择优弃劣的力量,会受到什么限制吗?据我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这种缓慢的,并巧妙地使每一种生物类型都能适应最为错综复杂的生活条件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发展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微”时代的文艺批评活动也走进文艺批评的版图里。

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文艺批评活动的主体大大扩张了。

朋友圈的点赞、微博的跟帖、“豆瓣”的批注、短视频的弹菲……都可以视为一种“微话语”批评。

有学者将“微”时代的批评主体命名为“微众”。

"微众"主体消除了身份界限,也消除了专业与业余的界限,超越了过去“批评家/艺术家”的门槛,是媒介时代艺术生产的参与者、欣赏者、评论者、创作者。

微众批评主体完全不同于传统纸媒的单向性主体,是一种“在线交互主体”。

在微圈里,微众批评就是一种“欣赏者即批评者,批评者即创作者”的在线交互主体活动,因为微圈里批评者之间可能有多次、多层的互动,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意义。

从严格意义上说,只做点赞动作很难说是批评,只能说是一种欣赏,就如古代小说评点中常见的“好”“妙”一样,因为表明了态度,从广义上也构成了批评。

欣赏是一种态度,如果继续展开发表意见与评论,就构成了文艺创作,更不用说通过剪辑来臧否作品了。

微众批评常常是通过接收、反馈、回应等在线互动来产生意义的。

微众批评的活动形态在文体上的表现往往与纸媒有很大差异,它零散、简短、即时,语言幽默且带讽刺性,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

微众批评的丈体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批评,尤其是刊物的长篇大论相距甚远,但从适应传媒时代和技术时代的发展看,这种文体恰恰也构成了一种革命,或者是一种“破体”。

伊格尔顿说过:“革命的艺术所改造的不止是艺术生产的内容,也包括它的形式。

”从印刷文化时代到电子媒介时代,为适应读者接受的需要,文艺批评也根据媒介时间的分布改造自己的文体。

当下,短评、弹幕、跟帖、批注、视频剪辑与重组等就成为新的批评文体。

在人机不离、媒介时间分成若干片段的当下,还有谁能花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去读一篇一万宇的文学评论呢除非是学院派批评家与职业批评家。

就连文学批评专业刊物的微信公众号也要对长文做节选发表,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报纸上的文学批评专栏,也提倡两千字以内的短文。

批评家们开始主张将学术文章、文学批评、散文随笔、演讲谈话等融会一体,进行“破体写作”。

文章的破体化、筒短化已经成为当今微众批评的趋势。

微众批评的活动动机也呈现出多样与复杂,而不仅仅是为了批评。

自娱、社交与刷存在感相融合是微众批评的首要动机。

弹幕"在视频播放某一节点,讨论剧情、品评人物、聚焦细节,这种互动方式使弹幕不同于一般针对剧情和表演进行评价的文艺评论,而显示出参与式文化的特征。

视频内容成为引发话题的媒介,观众借助参与式对话,或展示知识储备、或寻求文化认同、或制造相互陪伴的氛围。

可以说,弹幕是对过去客厅式集体观剧、闲聊式社交文化的虚拟化转换,是一种新型网络社交文化。

”第二个动机是赚流量。

有流量才有关注度,这导致大量以短视频剪辑进行的文艺评论以赚流量为主要目的。

第三个动机是商业性,如豆瓣影评,如抖音直播夹带广告。

当然,不可否认,微众批评中也有超越这些动机的比较纯粹的文艺批评。

微众批评主体的多元化与在线交互主体性批评活动形态的破体化与简短化,以及活动动机的多样化,改变了文艺批评的生态环境。

“微”时代的文艺批评,如何走向正向建构,获取它的价值与意义一是处理好个人意见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微”时代的文艺批评虽然是个人发表意见,有时是即兴的,但话语一旦出口,就进入了公共空间,每个人的虚拟空间既是独立的又是共通的话语空间。

网络文艺批评可以以个体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但不能违背公共空间应有的道德、法律底线。

如果一味地强调个人意见,为“博位”而“出圈”,就有可能失范。

二是要处理好专业批评与非专业批评的关系。

微众批评大多数是非专业的、即兴的批评,要求它具有专业性也不现实,但是从接受者的角度看,许多人还是希望有专业性的批评或者带有专业性的批评存在。

缺乏文本细读的批评,没有学理性基础的批评,难以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要。

学院派批评家要向微众批评中的优秀者学习,积极介入媒介分众化时代,适应微众的文化与审美需要。

而微众批评中的非专业批评,也要向专业化批评学习。

承认微批评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并不一定就排斥文艺批评的专业性。

只有专业化,批评才能走近艺术、推进艺术。

在“微”时代,提倡专业性与非专业性的融合才是"自我调控"的最好途径。

单小曦也强调要“实现新媒介文艺批评的新专业化",形成"内外综合”的模式,调和数字文化背景下的粉丝批评家和学者批评家身份,做到“粉丝学者化”和“学者粉丝化”。

(摘自蒋述卓《“微”时代文艺批评活动的定位与正向构建》,有删改)材料二:文学批评是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它需要的是审美判断力。

这个能力,一方面是天赋,即对文学艺术的直觉;另一方面也需要后天培养,就是大量读书,读好书,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学养。

梁实秋说:“在中外文学史上尚没有一个人能专靠才气而成为批评家的。

批评家必须多少具备一点‘学者’的气质,对于文艺作品不仅要博览,而且要精研,对于文艺发展的历史必须有系统的探讨,对于有关文艺的学科必须有相当彻底的领悟。

”从事文学批评,对文本的感觉才是关键。

文学批评回到文本,做文本细读,这是真正的批评之路。

当下的文学批评太社会化、文化化、心理化,甚至人情化了,洋洋洒洒,文采飞扬,但都是不及物的批评,把里面的作品和作家,换一个其他的,这篇文章照样成立。

优秀的批评家,需要丰厚的学养,要读很多经典作品,要读很多理论书,但最关键的是要将这些理论化成自己的血肉,化成自己的慧眼。

(摘编自杨光祖《文学批评:价值判断和文本细读》)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众”主体,消除了身份界限,也消除了专业与业余的界限,超越了过去“批评家/艺术家”的水平。

B.点赞也是文艺批评,因为表明了微众的态度;更是一种欣赏,就如古代小说评点中常见的“好”“妙”一样。

C.除了学院派批评家与职业批评家,没有人会花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去读一篇比较长的文学评论。

D.“弹幕”是一种新型网络社交文化,具有参与式文化的特征,通过多层次的在线互动,产生新的意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人都有麦克风”,形象地写出了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点赞”“跟帖”“弹幕”等显示出评论的参与之广。

B.报纸上的文学批评提倡短文,连专业刊物的公众号也对长文做节选发表,这说明简短化成为微众批评的趋势之一。

C.“微”时代的文艺批评是即兴的,非专业的,尽管微众发表的是个人意见,但也不能违背应有的道德、法律底线。

D.梁实秋先生认为,成为批评家要靠对文艺作品的博览精研,对文艺学科知识的系统研究与彻底领悟,而不仅靠才气。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A.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进行文学批评的方法:“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在博观。

”B.王国维在他的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并深人论述了“境界说”,并将“境界”视为诗词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C.朱熹强调要做好诗歌批评,首先应先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

D.有的批评家不细读作品就理直气壮地发言,经常用一些“大词”评价作品,动不动就“里程碑”“史诗性”“开创性”等。

4.微众批评与传统纸媒的文艺批评相比,有哪些特点(4分)5.结合材料分析,怎样“实现新媒介文艺批评的新专业化” (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

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每晚七点钟,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

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

火车停了,香雪看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

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

她朝车门跑去,上了火车。

列车载着香雪飞奔到下一站西山口,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香雪。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

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

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害怕小树林发出的寒寒窣窣的声音。

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

在皎洁的月光下,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

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

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它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

群山被月光笼军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

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

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

台儿沟呢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

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

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

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

今晚发生了什么事对了,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

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并不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

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

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

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觉得很精神。

她向前望去,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节选自《哦,香雪》,原载《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有制改)文本二: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到处都能听见冰层的断裂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