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灞桥的有名诗句李白

合集下载

灞桥折柳送别的诗句

灞桥折柳送别的诗句

灞桥折柳送别的诗句
灞桥——古桥名,因坐落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城区)东十公里灞水上而得名。

始建于汉。

汉唐时送客多到此桥作别。

特别是唐代,折柳送客之风最盛,据史载当时灞水两岸多柳,灞水之上灞桥,是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

唐人流行送客至此,折柳而别。

相关著名诗句如下:
1、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曲是无情树,
不解迎人只送人。

——唐·裴说《柳》
2、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
争解垂丝绊路人。

——唐·罗隐《柳》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
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
4、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唐·雍陶《题
情尽桥》
5、城头折柳已如丝,今年花落去年时。

——唐·许景先《折
柳篇》
6、此夜曲中闻折柳,都是离情。

——宋·赵鼎《浪淘沙》。

灞桥最出名的诗句

灞桥最出名的诗句

灞桥最出名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有灞桥最出名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灞桥的古诗1. 《东风第1枝·春雪》史达祖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东风欲障新暖。

(.)漫疑碧瓦难留,信知暮寒犹浅。

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

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

旧游忆著山阴,后盟遂妨上苑。

熏炉重熨,便放漫春衫针线。

怕凤靴挑菜归来,万1灞桥相见2. 《玉蝴蝶》晁冲之目断江南千里,灞桥1望,烟水微茫。

尽锁重门,人去暗度流光。

雨轻轻,梨花院落,风淡淡、杨柳池塘。

恨偏长。

佩沈湘浦,云散高唐。

清狂。

重来1梦,手搓梅子,煮酒初尝。

孤独经春,小桥照旧燕飞忙。

玉钩栏、凭多渐暖,金缕枕、别久犹香。

最难忘。

看花南陌,待月西厢。

3. 《灞桥待李将军》长孙无忌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

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

4. 《解连环》高观国露条烟叶。

惹长亭旧恨,几番风月。

爱细缕、先窣轻黄,渐拂水藏鸦,翠阴相接。

纤软风流,眉黛浅、3眠初歇。

奈年华又晚,萦绊游蜂,絮飞晴雪。

依依灞桥怨别。

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

怅岁久、应长新条,念曾系花骢,屡停兰楫。

弄影摇晴,恨闲损、春风季节。

隔邮亭,故人望断,舞腰瘦怯。

5. 《柳梢青》高观国翠拂晴波,烟垂古岸,灞桥春色。

斜带鸦啼,乱萦莺梦,愁丝如织。

为怜张绪风流,正瘦损、宫腰褪碧。

绽绾同心,留连不住,天际行客6. 《连理枝》贺铸绣幌闲眠晓。

到处闻啼鸟。

枕上无情,斜风横雨,落花多少。

想灞桥、春色老於人,恁江南梦杳。

往事今何道。

聊咏池塘草。

怀县年来,萧萧壮发,可堪频照。

赖醉乡、佳境许徜徉,惜归欤不早。

2.灞桥飞雪的诗句应当是“灞柳飞雪”吧。

人们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季节,柳絮随风飘舞,好象冬日雪花飞扬(来自百度百科),遂有此名。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鸣鞭落日禁城东,渭水清烟灞上风。

都旁柳阴回首望,春天楼阁5云中。

154唐诗解读——李白之《灞陵行送别》

154唐诗解读——李白之《灞陵行送别》

154唐诗解读——李白之《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解读:灞桥在长安城东的灞水之上,是长安东去的重要交通要道,从汉代开始,这里就成为离开长安,送别友人的胜地,往往送客至此桥,就折柳相赠,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又因为这里是汉文帝陵寝所在,故又名灞陵,李白作这首诗应是天宝三年的春天,诗人借用古体的形式,婉转地传达出离别的愁绪。

诗歌的前两句用叙述的笔调开篇,二人已行至灞陵,嘴上不说,但心里都明白,分别的时刻已经到了,短暂的沉默中,只有浩荡的灞水占据了两人的视听,故接下来两句略写灞陵之景致——“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古树”“春草”都是好的景致,但前面冠以“无花”和“伤心”,就让人再无欣赏的兴致,词语之间加上虚词“之”,使得音节顿挫,引人放慢脚步,驻留此处,往深处思索,拓展全诗的境界,让每个读者内心也打个问题,为什么古树不开花,为什么看着春草却觉得伤心呢?“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我”不晓得眼前这条岔路通向哪里,询问方知这是古人王粲当年南登的那条路。

王粲是汉建安时期的诗人,由于董卓作乱,导致他避难荆州,写下了著名的《七哀诗》,其中“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载事陈情,登歌入雅,使人低徊欲绝,李白化用王粲这个故事,意在说明朋友的情况与王粲很相似,如今也走上了这条古道,自己内心有诸般不舍,看诗当设身处地,方见其佳,人生总有太多悲苦的相似,所谓平平常常的事情,及身历乱离,所闻所见,方知古人不欺我,故披卷及此,始觉鼻酸。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朋友被迫由古道去往他乡,想当初他又是怎样从远方沿着这条古道进入长安的,诗人不禁感慨。

此时站在灞陵回头望,天色已晚,长安城的宫阙在落日的余晖中映照成紫色,天边漂起朵朵浮云。

陆贾在《新语·慎微篇》中说道:“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故诗中浮云与落日这两个意象同时出现,极有可能说明朋友离开长安,应是政治上受到打击,才华得不到伸展,被排挤出京。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原文翻译赏析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一篇千古绝唱,永远照映着中华民族的吟坛声苑。

打开一部词史,我们的诗心首先为它所震荡,为之沉思翘首,为之惊魂动魄。

然而,它只是一曲四十六字的小令。

通篇亦无幽岩跨豹之奇情、碧海掣鲸之壮采,只见他寥寥数笔,微微唱叹,却不知是所因何故,竟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艺术力量!每一循吟,重深此感,以为这真是一个绝大的文学奇迹。

含咀英华,揽结秀实,正宜潜心涵咏,用志覃研。

第一韵,三字短句。

万籁俱寂、玉漏沉沉,忽有一缕箫声,采入耳际。

那箫声虽与笛韵同出瘦竹一枝,却与彼之嘹亮飘扬迥异其致,只闻幽幽咽咽,轻绪柔丝,珠喉细语,无以过之,莫能名其美,无以传其境。

复如曲折泉流,冰滩阻涩,断续不居,隐显如泣,一个咽字,已传尽了这一枝箫的神韵。

第二韵,七字长句。

秦娥者谁?犹越艳吴娃,人以地分也。

扬雄《方言》:“娥、㜲,好也。

秦曰娥。

”必秦地之女流,可当此一娥字,易地易字,两失谐调,此又吾夏汉字组列规律法则之神奇,学者所当措意。

秦娥之居,自为秦楼——此何待言,翻成辞费?盖以诗的“音组”以读之,必须是“秦娥——梦断——秦楼——月”,而自词章学之角度以求之,则分明又是“秦娥梦——秦楼月”,双行并举,中间特以一“断”字为之绾联,别成妙理。

而必如是读,方觉两个秦字,重叠于唇齿之间(本音cín,齿音,即剧曲中之“尖字”;读作qín者失其美矣),更呈异响。

若昧乎此,即有出而责备古代词人;何用如此笨伯,而重复一个“毫无必要”的“秦”字?轻薄为文,以哂作者,古今一嘅,盖由不明曲词乃音学声家之事,倘假常人以“修改”之权,“润色”之职,势必挥大笔而涂去第二“秦”字,而浓墨书曰“秦娥梦断‘高’楼月”了!梦断者何?犹言梦醒,人而知之。

但在此处,“断”字神情,与“醒”大异,与“梦回”“梦觉”“梦阑”亦总不相同。

描写灞柳的优美句子

描写灞柳的优美句子

描写灞柳的优美句子1. 描写灞河的美句美文《灞桥风雪图》年代:宋作者:释居简桥滑驴僵噤不嘶,诗穷弗死反穷诗。

华山出是吟疆土,更欲烦君写倒骑。

《雪景四画·灞桥骑驴》年代:宋作者:姚勉飘飘风中雪,沥沥桥下水。

雪寒换清骨,水浅漱尘耳。

诗情散天壤,妙处乃在此。

得句欲似谁,岸梅是知己。

《灞桥待李将军》年代:唐作者:长孙无忌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

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

《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年代:唐作者:刘禹锡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

故人云雨散,满目山川多。

行车无停轨,流景同迅波。

前欢渐成昔,感叹益劳歌。

诗词《沁园春灞桥》沁园春陆游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

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

荔子扶疏,竹枝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

凭栏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駸駸。

当时岂料如今。

漫一事无成霜鬓侵。

看故人强半,沙堤黄阁,鱼悬带玉,貂映蝉金。

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

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

关于灞桥飞雪的诗句应该是“灞柳飞雪”吧。

人们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象冬日雪花飞扬(来自百度百科),遂有此名。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鸣鞭落日禁城东,渭水清烟灞上风。

都旁柳阴回首望,春天楼阁五云中。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清丝扫路尘。

柳永《少年行》:“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翠楚宫腰。

”朱集义关中八景(诗画)中》,题“灞柳风雪”云:“古桥石板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韦应物《东郊》:“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李白灞桥送别诗灞陵行送别作者:李白原文: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灞桥折柳相送的诗唐代,折柳送客之风最盛,当时长安东有灞水,两岸多柳,灞水之上灞桥,是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

《灞陵行送别》李白

《灞陵行送别》李白

《灞陵行送别》李白陵行送别送君陵亭,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李白诗鉴赏陵位于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陵。

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送亲别友,常常在这里分手。

因此,上、陵、水等,在里经常是与离别联系在一起的。

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

“送君陵亭,水流浩浩。

”首句点出送别题旨“陵”、“水”重迭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

写水水势“流浩浩”,固然是实写,也象征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

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这两句一笔开,大大拓开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表现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左右顾盼之状。

春草萋萋,自不必说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无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似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

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透露着怀古的情绪了。

因此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南登之古道。

”王,建安时代著名诗人。

汉献帝初平三年,董卓的部将李、郭等在长安作乱,他避难荆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诗》,其中有“南登陵岸,回首望长安”的。

这里指朋友南行之途,乃是当年王避乱时走过的古道,既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如意,而且隐含了王《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这是回望所见。

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运送过多少前往长安的人,仿佛古道本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

然而今日的西京,巍巍紫阙之上,日欲落而浮云生,景象黯淡。

这当然也是写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

但在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

这里就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蔽主,谗毁忠良,暗示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灞河的诗句

灞河的诗句

灞河的诗句灞河是陕西省西安市境内的主要河流之一,也是历史名城西安的母亲河。

灞河周边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历代诗人将其美景吟成诗句,成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1. “万古长安心最高,灞陵桥上望草堂。

”——李白《独坐敬亭山》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一句诗句,表达了他对故乡长安的深深感怀和思念之情。

灞陵桥是长安城的重要桥梁,李白在此处凭栏远望,不禁想起了曾经居住在此的故友望草堂的景象。

2. “泾流岸上餐凫背,灞陵桥下探鱼鳞。

”——杜甫《归嵩山作》这句诗出自唐代杰出的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归嵩山作》。

他在离开长安回到故乡嵩山的途中,沿途观赏了灞河的美景。

这句诗句采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刻画出泾流岸上“餐凫背”的景象,以及灞陵桥下“探鱼鳞”的情形。

3. “何人折腰照清漳,一曲高歌白日长,匣里红楼梦旧事,灞陵桥北小篆香。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句诗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诗句。

他在此句中描写了漫长旅途中的种种情景,灞陵桥是他路途中的一次休憩点,他在此赏景,吟诗作对,尽情享受旅程的美好风光。

4. “灞陵潮在浅溪流,长夜将营传吹瘤。

”——苏轼《赤壁赋》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赤壁赋》中。

在讲述红色基调的昏暗场面时,他借用了灞陵潮的词汇,表现出灞河的惊险险恶之态,形象生动。

5. “灞岸荆扉通故国,晓霜残菊醉高台。

”——杜牧《秋夜寄邱员外》这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秋夜寄邱员外》。

灞河两岸草木丰茂,风景秀美,身处其间,犹如身处“故国”之中。

“晓霜残菊”为秋季的寓意,而“醉高台”则是搭配得当的写景词汇。

6. “西城南陌新枝绿,东郊北陌晚霞红。

似将故园相忆,灞水清时摇佩璋。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句诗来自唐代文学巨匠刘禹锡的一首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以巧妙的双关词“灞水清时摇佩璋”将灞河、佩璋和念家园巧妙结合,表达了对故园的深深思念之情。

赞美灞河最出名的古诗

赞美灞河最出名的古诗

赞美灞河最出名的古诗灞河,又称长安江,是中国古代文化名城——长安的母亲河。

自古以来,灞河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赞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佳句。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灞河最出名的古诗。

1.《灞上》——刘禹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诗描写的是晚上在灞河边品酒赏花的情景。

诗人以把酒黄昏后来引出他对美景的感受。

他用“有暗香盈袖”来夸赞美景的香气,表现其恋恋不舍之感。

特别是最后一句,“人比黄花瘦”,显现出诗人的忧愁之情,使整首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2.《江洲司马青衫湿》——唐代白居易江洲司马青衫湿,桃叶渡头春未歇。

何事新桥未成时,断头路口人头别。

这首诗是白居易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描述了一位司马在灞河渡口冒雨过境的情景,生动地刻画了司马在雨中忠诚的形象,以及灞河这个举世闻名的河流的独特魅力。

诗中的“青衫湿”与“桃叶渡头春未歇”利用了富有节奏感的词语,营造出了诗的神韵。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灞河与灞河之人的深情厚谊。

3.《游灞上》——杜甫灞下秋来水独清,山随平野尽东行。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士传,两岐青嶂半披烟。

窈窕淑女看,琴音忽断肠。

杜甫的这首诗歌在描述灞河之美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独立自主、志愿奉献等传统美德与白居易的《江洲司马青衫湿》同样都是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的,但这里的杜甫所表现的人物,却是灞河畔一位“白登道士”寻找自我,抗争天命的英雄形象。

4.《灞陵女冢》——陆游二十年来常闭户,惟有人头知是处。

弃婴生女岂无良,小字珍珠长不语。

陆游的这首诗唤起了读者对灞河上的万水千流的异样感慨。

诗人在无奈之下引出了“灞陵女冢”的历史传说,以此揭示了诗人抒情的内涵。

这里的“灞陵女冢”既是诗人托物言志,反映了对于女性悲剧性境况的无奈和深切关注,也预示着陆游的抒情史诗不得不越来越趋向于悲剧性。

5.《赋得古灞》——柳宗元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下面小编来的《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篇1《春夜洛城闻笛》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言】《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1九日齐山登高 / 九日齐安登高唐代: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霑同:沾)译文及注释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盛开的菊花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翠微:这里代指山。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但将酩(mǐng)酊(dǐng)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酩酊:醉得稀里糊涂。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zhān)衣。

(霑同:沾)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必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译文及注释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必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注释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

齐山:在今安徽省贵池县。

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曾任池州刺史。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

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创作背景公元845年(唐会昌五年)张祜到池州拜访杜牧,二人命运相仿,皆是怀才不遇,所以在登齐山时有感写下此诗。

赏析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

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

关于浐灞夏季的诗词

关于浐灞夏季的诗词

关于浐灞夏季的诗词
1、灞浐入筵,河淇流阼。

海若来往,觞肴沿溯。

欢饫有终,清光欲暮。

轻貂回首,华组徐步。

2、浐水送君君不还
灞桥雪里嗟良苦
夏潦溃裂怒势张
季汉反成党锢钧
3、浐川特去得吟情
灞水风光絮恰飞
夏条交映渐多添
季主游方逢贾谊
4、浐水斜分入御沟
灞陵憔悴故将军
夏忧忽忽丹心破
季鹰命驾劳千里
5、浐水朝回与出城
灞桥驴亦笑尘缨
夏夜僧窗淡月笼
季了宦游依旧贫6、浐水浮光共幕连灞桥雪里嗟良苦
夏日池亭避炎暑
季鹰鲁望何曾死7、浐川特去得吟情灞桥曾系雪中鞍
夏口楼台供夕望
季鹰还解忆鲈莼。

写桥的诗句: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写桥的诗句: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写桥的诗句: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原文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注释①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

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

②风物:风光和景物。

③楚宫腰:以楚腰喻柳。

楚灵王好细腰,后人故谓细腰为楚腰。

④蘅皋: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

蘅即杜蘅。

⑤阳关:之诗《渭城曲》翻入乐内《阳关三曲》,为古人送别之曲。

⑥兰桡: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赏析这是漫游长安时所作的一首怀古伤今之词。

上片写词人乘舟离别长安时之所见。

“参差”二句,点明所咏对象,以引起伤别之情。

回首遥望长安、灞桥一带,参差的柳树笼罩在迷的烟雾里。

风光和景物还和汉、唐时代一样。

词人触景生情,思接百代。

“衰杨”三句,进一步写灞桥风物的沧桑之变,既“古”且“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细腰早已憔悴不堪了。

时值霜秋,没有暖意融融的春风,杨柳已经不堪忍受,况复“几经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增强了表达效果。

上片通过描绘眼中景、心中事、事中情的顿挫,写出了词人伤别中的怀古,及怀古心中的伤今。

下片写离长安时置身舟中的感触。

“夕阳”句,点明离别之时正值暮秋的傍晚,一抹淡淡的夕阳,映照着古城烟柳。

连用三个形容词“闲”、“淡”、“老”,集中描写“夕阳”的凋残,“秋光”更是“老”而不振,清冷孤寂的环境,令人颓丧、怅恼的景物与词人自己愁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他愈增离恨。

“离思”句,极写离思之多、之密,如长满杜蘅的郊野。

然后以“阳关曲”和“断肠声”相呼应,烘托出清越苍凉的气氛。

结句“独自凭兰桡”,以词人独自倚在画船船舷上的画面为全篇画上句号,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

赞美灞桥的诗词

赞美灞桥的诗词

赞美灞桥的诗词
灞桥之美,千古传颂,
伴随历史长河,永不凋零。

蜿蜒曲折的江水,巧妙融入山林,
桥上行人徐徐,古韵尽显淋漓。

青石街道铺陈,古雅宜人荡漾,
石榴林下红叶飘,
历经岁月沧桑。

杨柳依依低眉笑,
江风吹拂掠过桥。

千百年来灞桥畔,
奏响了无数壮丽篇章!
自古文人墨客眷恋,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
李白的豪情激荡,
王维的宁静淡泊。

他们在灞桥流连,
画雨草虫间,
吟诵山水间。

灞桥的诗词,蕴含着千古韵味,
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它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瑰宝,
世代相传,永不磨灭。

赞美灞桥的诗词,如山水画卷般绚烂美丽,如音乐篇章般动人心魄。

愿灞桥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流传千秋,永远美丽辉煌!。

《登高》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高》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高》原文及翻译赏析《登高》原文及翻译赏析《登高》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灞桥的有名诗句是: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一、诗句全文: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二、译文:
送君送到灞陵亭,灞水浩荡似深情。

岸上古树已无鲜花,岸边有伤心的春草,萋萋蓠蓠。

我向当地的秦人问路,他说:这正是当初王粲南去走的古道。

古道的那头逶迤连绵通长安,紫色宫阙上浮云顿生,遮蔽了红日。

正当今夜送君断肠的时候,虽有黄鹂婉婉而啼,此心愁绝,怎么忍心听?
三、注释:
1、灞陵亭:古亭名,据考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

灞陵,也作“霸陵”,汉文帝陵寝之地,因有灞水,遂称灞陵。

2、浩浩: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3、西京:即唐朝都城长安。

4、紫阙:紫色的宫殿,此指帝王宫殿。

一作“紫关”。

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诗人介绍:
1、创作背景:
这首送别诗当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前后,此时李白入长安已有一段时日。

从诗意看,诗人所送的行者是一位遭受排挤、仕途失意之人,在诗人的寄寓中,有着政治的因素。

2、诗人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