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灞桥的有名诗句李白
灞桥折柳送别的诗句
灞桥折柳送别的诗句
灞桥——古桥名,因坐落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城区)东十公里灞水上而得名。
始建于汉。
汉唐时送客多到此桥作别。
特别是唐代,折柳送客之风最盛,据史载当时灞水两岸多柳,灞水之上灞桥,是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
唐人流行送客至此,折柳而别。
相关著名诗句如下:
1、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曲是无情树,
不解迎人只送人。
——唐·裴说《柳》
2、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
争解垂丝绊路人。
——唐·罗隐《柳》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
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
4、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唐·雍陶《题
情尽桥》
5、城头折柳已如丝,今年花落去年时。
——唐·许景先《折
柳篇》
6、此夜曲中闻折柳,都是离情。
——宋·赵鼎《浪淘沙》。
灞桥最出名的诗句
灞桥最出名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有灞桥最出名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灞桥的古诗1. 《东风第1枝·春雪》史达祖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东风欲障新暖。
(.)漫疑碧瓦难留,信知暮寒犹浅。
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
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
旧游忆著山阴,后盟遂妨上苑。
熏炉重熨,便放漫春衫针线。
怕凤靴挑菜归来,万1灞桥相见2. 《玉蝴蝶》晁冲之目断江南千里,灞桥1望,烟水微茫。
尽锁重门,人去暗度流光。
雨轻轻,梨花院落,风淡淡、杨柳池塘。
恨偏长。
佩沈湘浦,云散高唐。
清狂。
重来1梦,手搓梅子,煮酒初尝。
孤独经春,小桥照旧燕飞忙。
玉钩栏、凭多渐暖,金缕枕、别久犹香。
最难忘。
看花南陌,待月西厢。
3. 《灞桥待李将军》长孙无忌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
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
4. 《解连环》高观国露条烟叶。
惹长亭旧恨,几番风月。
爱细缕、先窣轻黄,渐拂水藏鸦,翠阴相接。
纤软风流,眉黛浅、3眠初歇。
奈年华又晚,萦绊游蜂,絮飞晴雪。
依依灞桥怨别。
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
怅岁久、应长新条,念曾系花骢,屡停兰楫。
弄影摇晴,恨闲损、春风季节。
隔邮亭,故人望断,舞腰瘦怯。
5. 《柳梢青》高观国翠拂晴波,烟垂古岸,灞桥春色。
斜带鸦啼,乱萦莺梦,愁丝如织。
为怜张绪风流,正瘦损、宫腰褪碧。
绽绾同心,留连不住,天际行客6. 《连理枝》贺铸绣幌闲眠晓。
到处闻啼鸟。
枕上无情,斜风横雨,落花多少。
想灞桥、春色老於人,恁江南梦杳。
往事今何道。
聊咏池塘草。
怀县年来,萧萧壮发,可堪频照。
赖醉乡、佳境许徜徉,惜归欤不早。
2.灞桥飞雪的诗句应当是“灞柳飞雪”吧。
人们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季节,柳絮随风飘舞,好象冬日雪花飞扬(来自百度百科),遂有此名。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鸣鞭落日禁城东,渭水清烟灞上风。
都旁柳阴回首望,春天楼阁5云中。
154唐诗解读——李白之《灞陵行送别》
154唐诗解读——李白之《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解读:灞桥在长安城东的灞水之上,是长安东去的重要交通要道,从汉代开始,这里就成为离开长安,送别友人的胜地,往往送客至此桥,就折柳相赠,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又因为这里是汉文帝陵寝所在,故又名灞陵,李白作这首诗应是天宝三年的春天,诗人借用古体的形式,婉转地传达出离别的愁绪。
诗歌的前两句用叙述的笔调开篇,二人已行至灞陵,嘴上不说,但心里都明白,分别的时刻已经到了,短暂的沉默中,只有浩荡的灞水占据了两人的视听,故接下来两句略写灞陵之景致——“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古树”“春草”都是好的景致,但前面冠以“无花”和“伤心”,就让人再无欣赏的兴致,词语之间加上虚词“之”,使得音节顿挫,引人放慢脚步,驻留此处,往深处思索,拓展全诗的境界,让每个读者内心也打个问题,为什么古树不开花,为什么看着春草却觉得伤心呢?“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我”不晓得眼前这条岔路通向哪里,询问方知这是古人王粲当年南登的那条路。
王粲是汉建安时期的诗人,由于董卓作乱,导致他避难荆州,写下了著名的《七哀诗》,其中“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载事陈情,登歌入雅,使人低徊欲绝,李白化用王粲这个故事,意在说明朋友的情况与王粲很相似,如今也走上了这条古道,自己内心有诸般不舍,看诗当设身处地,方见其佳,人生总有太多悲苦的相似,所谓平平常常的事情,及身历乱离,所闻所见,方知古人不欺我,故披卷及此,始觉鼻酸。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朋友被迫由古道去往他乡,想当初他又是怎样从远方沿着这条古道进入长安的,诗人不禁感慨。
此时站在灞陵回头望,天色已晚,长安城的宫阙在落日的余晖中映照成紫色,天边漂起朵朵浮云。
陆贾在《新语·慎微篇》中说道:“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故诗中浮云与落日这两个意象同时出现,极有可能说明朋友离开长安,应是政治上受到打击,才华得不到伸展,被排挤出京。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原文翻译赏析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一篇千古绝唱,永远照映着中华民族的吟坛声苑。
打开一部词史,我们的诗心首先为它所震荡,为之沉思翘首,为之惊魂动魄。
然而,它只是一曲四十六字的小令。
通篇亦无幽岩跨豹之奇情、碧海掣鲸之壮采,只见他寥寥数笔,微微唱叹,却不知是所因何故,竟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艺术力量!每一循吟,重深此感,以为这真是一个绝大的文学奇迹。
含咀英华,揽结秀实,正宜潜心涵咏,用志覃研。
第一韵,三字短句。
万籁俱寂、玉漏沉沉,忽有一缕箫声,采入耳际。
那箫声虽与笛韵同出瘦竹一枝,却与彼之嘹亮飘扬迥异其致,只闻幽幽咽咽,轻绪柔丝,珠喉细语,无以过之,莫能名其美,无以传其境。
复如曲折泉流,冰滩阻涩,断续不居,隐显如泣,一个咽字,已传尽了这一枝箫的神韵。
第二韵,七字长句。
秦娥者谁?犹越艳吴娃,人以地分也。
扬雄《方言》:“娥、㜲,好也。
秦曰娥。
”必秦地之女流,可当此一娥字,易地易字,两失谐调,此又吾夏汉字组列规律法则之神奇,学者所当措意。
秦娥之居,自为秦楼——此何待言,翻成辞费?盖以诗的“音组”以读之,必须是“秦娥——梦断——秦楼——月”,而自词章学之角度以求之,则分明又是“秦娥梦——秦楼月”,双行并举,中间特以一“断”字为之绾联,别成妙理。
而必如是读,方觉两个秦字,重叠于唇齿之间(本音cín,齿音,即剧曲中之“尖字”;读作qín者失其美矣),更呈异响。
若昧乎此,即有出而责备古代词人;何用如此笨伯,而重复一个“毫无必要”的“秦”字?轻薄为文,以哂作者,古今一嘅,盖由不明曲词乃音学声家之事,倘假常人以“修改”之权,“润色”之职,势必挥大笔而涂去第二“秦”字,而浓墨书曰“秦娥梦断‘高’楼月”了!梦断者何?犹言梦醒,人而知之。
但在此处,“断”字神情,与“醒”大异,与“梦回”“梦觉”“梦阑”亦总不相同。
描写灞柳的优美句子
描写灞柳的优美句子1. 描写灞河的美句美文《灞桥风雪图》年代:宋作者:释居简桥滑驴僵噤不嘶,诗穷弗死反穷诗。
华山出是吟疆土,更欲烦君写倒骑。
《雪景四画·灞桥骑驴》年代:宋作者:姚勉飘飘风中雪,沥沥桥下水。
雪寒换清骨,水浅漱尘耳。
诗情散天壤,妙处乃在此。
得句欲似谁,岸梅是知己。
《灞桥待李将军》年代:唐作者:长孙无忌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
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
《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年代:唐作者:刘禹锡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
故人云雨散,满目山川多。
行车无停轨,流景同迅波。
前欢渐成昔,感叹益劳歌。
诗词《沁园春灞桥》沁园春陆游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
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
荔子扶疏,竹枝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
凭栏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駸駸。
当时岂料如今。
漫一事无成霜鬓侵。
看故人强半,沙堤黄阁,鱼悬带玉,貂映蝉金。
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
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
关于灞桥飞雪的诗句应该是“灞柳飞雪”吧。
人们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象冬日雪花飞扬(来自百度百科),遂有此名。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鸣鞭落日禁城东,渭水清烟灞上风。
都旁柳阴回首望,春天楼阁五云中。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清丝扫路尘。
柳永《少年行》:“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翠楚宫腰。
”朱集义关中八景(诗画)中》,题“灞柳风雪”云:“古桥石板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韦应物《东郊》:“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李白灞桥送别诗灞陵行送别作者:李白原文: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灞桥折柳相送的诗唐代,折柳送客之风最盛,当时长安东有灞水,两岸多柳,灞水之上灞桥,是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
《灞陵行送别》李白
《灞陵行送别》李白陵行送别送君陵亭,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李白诗鉴赏陵位于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陵。
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送亲别友,常常在这里分手。
因此,上、陵、水等,在里经常是与离别联系在一起的。
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
“送君陵亭,水流浩浩。
”首句点出送别题旨“陵”、“水”重迭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
写水水势“流浩浩”,固然是实写,也象征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
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这两句一笔开,大大拓开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表现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左右顾盼之状。
春草萋萋,自不必说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无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似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
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透露着怀古的情绪了。
因此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南登之古道。
”王,建安时代著名诗人。
汉献帝初平三年,董卓的部将李、郭等在长安作乱,他避难荆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诗》,其中有“南登陵岸,回首望长安”的。
这里指朋友南行之途,乃是当年王避乱时走过的古道,既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如意,而且隐含了王《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这是回望所见。
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运送过多少前往长安的人,仿佛古道本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
然而今日的西京,巍巍紫阙之上,日欲落而浮云生,景象黯淡。
这当然也是写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
但在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
这里就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蔽主,谗毁忠良,暗示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灞河的诗句
灞河的诗句灞河是陕西省西安市境内的主要河流之一,也是历史名城西安的母亲河。
灞河周边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历代诗人将其美景吟成诗句,成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1. “万古长安心最高,灞陵桥上望草堂。
”——李白《独坐敬亭山》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一句诗句,表达了他对故乡长安的深深感怀和思念之情。
灞陵桥是长安城的重要桥梁,李白在此处凭栏远望,不禁想起了曾经居住在此的故友望草堂的景象。
2. “泾流岸上餐凫背,灞陵桥下探鱼鳞。
”——杜甫《归嵩山作》这句诗出自唐代杰出的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归嵩山作》。
他在离开长安回到故乡嵩山的途中,沿途观赏了灞河的美景。
这句诗句采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刻画出泾流岸上“餐凫背”的景象,以及灞陵桥下“探鱼鳞”的情形。
3. “何人折腰照清漳,一曲高歌白日长,匣里红楼梦旧事,灞陵桥北小篆香。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句诗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诗句。
他在此句中描写了漫长旅途中的种种情景,灞陵桥是他路途中的一次休憩点,他在此赏景,吟诗作对,尽情享受旅程的美好风光。
4. “灞陵潮在浅溪流,长夜将营传吹瘤。
”——苏轼《赤壁赋》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赤壁赋》中。
在讲述红色基调的昏暗场面时,他借用了灞陵潮的词汇,表现出灞河的惊险险恶之态,形象生动。
5. “灞岸荆扉通故国,晓霜残菊醉高台。
”——杜牧《秋夜寄邱员外》这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秋夜寄邱员外》。
灞河两岸草木丰茂,风景秀美,身处其间,犹如身处“故国”之中。
“晓霜残菊”为秋季的寓意,而“醉高台”则是搭配得当的写景词汇。
6. “西城南陌新枝绿,东郊北陌晚霞红。
似将故园相忆,灞水清时摇佩璋。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句诗来自唐代文学巨匠刘禹锡的一首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以巧妙的双关词“灞水清时摇佩璋”将灞河、佩璋和念家园巧妙结合,表达了对故园的深深思念之情。
赞美灞河最出名的古诗
赞美灞河最出名的古诗灞河,又称长安江,是中国古代文化名城——长安的母亲河。
自古以来,灞河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赞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佳句。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灞河最出名的古诗。
1.《灞上》——刘禹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诗描写的是晚上在灞河边品酒赏花的情景。
诗人以把酒黄昏后来引出他对美景的感受。
他用“有暗香盈袖”来夸赞美景的香气,表现其恋恋不舍之感。
特别是最后一句,“人比黄花瘦”,显现出诗人的忧愁之情,使整首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2.《江洲司马青衫湿》——唐代白居易江洲司马青衫湿,桃叶渡头春未歇。
何事新桥未成时,断头路口人头别。
这首诗是白居易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描述了一位司马在灞河渡口冒雨过境的情景,生动地刻画了司马在雨中忠诚的形象,以及灞河这个举世闻名的河流的独特魅力。
诗中的“青衫湿”与“桃叶渡头春未歇”利用了富有节奏感的词语,营造出了诗的神韵。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灞河与灞河之人的深情厚谊。
3.《游灞上》——杜甫灞下秋来水独清,山随平野尽东行。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士传,两岐青嶂半披烟。
窈窕淑女看,琴音忽断肠。
杜甫的这首诗歌在描述灞河之美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独立自主、志愿奉献等传统美德与白居易的《江洲司马青衫湿》同样都是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的,但这里的杜甫所表现的人物,却是灞河畔一位“白登道士”寻找自我,抗争天命的英雄形象。
4.《灞陵女冢》——陆游二十年来常闭户,惟有人头知是处。
弃婴生女岂无良,小字珍珠长不语。
陆游的这首诗唤起了读者对灞河上的万水千流的异样感慨。
诗人在无奈之下引出了“灞陵女冢”的历史传说,以此揭示了诗人抒情的内涵。
这里的“灞陵女冢”既是诗人托物言志,反映了对于女性悲剧性境况的无奈和深切关注,也预示着陆游的抒情史诗不得不越来越趋向于悲剧性。
5.《赋得古灞》——柳宗元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下面小编来的《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篇1《春夜洛城闻笛》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言】《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1九日齐山登高 / 九日齐安登高唐代: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霑同:沾)译文及注释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盛开的菊花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翠微:这里代指山。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但将酩(mǐng)酊(dǐng)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酩酊:醉得稀里糊涂。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zhān)衣。
(霑同:沾)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必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译文及注释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必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注释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
齐山:在今安徽省贵池县。
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曾任池州刺史。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
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创作背景公元845年(唐会昌五年)张祜到池州拜访杜牧,二人命运相仿,皆是怀才不遇,所以在登齐山时有感写下此诗。
赏析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
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
关于浐灞夏季的诗词
关于浐灞夏季的诗词
1、灞浐入筵,河淇流阼。
海若来往,觞肴沿溯。
欢饫有终,清光欲暮。
轻貂回首,华组徐步。
2、浐水送君君不还
灞桥雪里嗟良苦
夏潦溃裂怒势张
季汉反成党锢钧
3、浐川特去得吟情
灞水风光絮恰飞
夏条交映渐多添
季主游方逢贾谊
4、浐水斜分入御沟
灞陵憔悴故将军
夏忧忽忽丹心破
季鹰命驾劳千里
5、浐水朝回与出城
灞桥驴亦笑尘缨
夏夜僧窗淡月笼
季了宦游依旧贫6、浐水浮光共幕连灞桥雪里嗟良苦
夏日池亭避炎暑
季鹰鲁望何曾死7、浐川特去得吟情灞桥曾系雪中鞍
夏口楼台供夕望
季鹰还解忆鲈莼。
写桥的诗句: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写桥的诗句: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原文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注释①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
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
②风物:风光和景物。
③楚宫腰:以楚腰喻柳。
楚灵王好细腰,后人故谓细腰为楚腰。
④蘅皋: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
蘅即杜蘅。
⑤阳关:之诗《渭城曲》翻入乐内《阳关三曲》,为古人送别之曲。
⑥兰桡: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赏析这是漫游长安时所作的一首怀古伤今之词。
上片写词人乘舟离别长安时之所见。
“参差”二句,点明所咏对象,以引起伤别之情。
回首遥望长安、灞桥一带,参差的柳树笼罩在迷的烟雾里。
风光和景物还和汉、唐时代一样。
词人触景生情,思接百代。
“衰杨”三句,进一步写灞桥风物的沧桑之变,既“古”且“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细腰早已憔悴不堪了。
时值霜秋,没有暖意融融的春风,杨柳已经不堪忍受,况复“几经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增强了表达效果。
上片通过描绘眼中景、心中事、事中情的顿挫,写出了词人伤别中的怀古,及怀古心中的伤今。
下片写离长安时置身舟中的感触。
“夕阳”句,点明离别之时正值暮秋的傍晚,一抹淡淡的夕阳,映照着古城烟柳。
连用三个形容词“闲”、“淡”、“老”,集中描写“夕阳”的凋残,“秋光”更是“老”而不振,清冷孤寂的环境,令人颓丧、怅恼的景物与词人自己愁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他愈增离恨。
“离思”句,极写离思之多、之密,如长满杜蘅的郊野。
然后以“阳关曲”和“断肠声”相呼应,烘托出清越苍凉的气氛。
结句“独自凭兰桡”,以词人独自倚在画船船舷上的画面为全篇画上句号,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
赞美灞桥的诗词
赞美灞桥的诗词
灞桥之美,千古传颂,
伴随历史长河,永不凋零。
蜿蜒曲折的江水,巧妙融入山林,
桥上行人徐徐,古韵尽显淋漓。
青石街道铺陈,古雅宜人荡漾,
石榴林下红叶飘,
历经岁月沧桑。
杨柳依依低眉笑,
江风吹拂掠过桥。
千百年来灞桥畔,
奏响了无数壮丽篇章!
自古文人墨客眷恋,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
李白的豪情激荡,
王维的宁静淡泊。
他们在灞桥流连,
画雨草虫间,
吟诵山水间。
灞桥的诗词,蕴含着千古韵味,
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它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瑰宝,
世代相传,永不磨灭。
赞美灞桥的诗词,如山水画卷般绚烂美丽,如音乐篇章般动人心魄。
愿灞桥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流传千秋,永远美丽辉煌!。
《登高》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高》原文及翻译赏析《登高》原文及翻译赏析《登高》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灞桥的有名诗句是: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一、诗句全文: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二、译文:
送君送到灞陵亭,灞水浩荡似深情。
岸上古树已无鲜花,岸边有伤心的春草,萋萋蓠蓠。
我向当地的秦人问路,他说:这正是当初王粲南去走的古道。
古道的那头逶迤连绵通长安,紫色宫阙上浮云顿生,遮蔽了红日。
正当今夜送君断肠的时候,虽有黄鹂婉婉而啼,此心愁绝,怎么忍心听?
三、注释:
1、灞陵亭:古亭名,据考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
灞陵,也作“霸陵”,汉文帝陵寝之地,因有灞水,遂称灞陵。
2、浩浩: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3、西京:即唐朝都城长安。
4、紫阙:紫色的宫殿,此指帝王宫殿。
一作“紫关”。
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诗人介绍:
1、创作背景:
这首送别诗当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前后,此时李白入长安已有一段时日。
从诗意看,诗人所送的行者是一位遭受排挤、仕途失意之人,在诗人的寄寓中,有着政治的因素。
2、诗人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