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及发展走向2

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及发展走向2

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摘要】:中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在中国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展现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受市场的影响,这类电影也面临着较大的创作困境。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电影创作者要坚守民族题材电影善良纯真本土的表达并不断创新和完善电影技法,另一方面,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也应该为民族电影做更多的推广活动,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现状发展走向【正文】: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界定发端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兴盛于五六十年代。

以《五朵金花》、《阿诗玛》、《山间铃响马帮来》为标志的一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带着神奇美丽的民族风情和生活画卷冲出云南,走向世界,曾经为云南赢来了极大声誉,也为宣传云南,发展云南的旅游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诺玛的十七岁》《鲜花》《碧罗雪山》《斯琴杭茹》等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不断涌现,引发了电影界的关注。

这些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带给广大观众一种新鲜的视野和全新的审美冲击。

如何界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北京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牛颂认为,民族电影首先是题材和主题具有中华民族整体意义的电影;其次,包括少数民族题材或使用少数民族原生语言,或主创人员是少数民族身份的电影,这是对少数民族电影所做的比较权威的界定。

二.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意义中国的民族电影在题材和主题上是具有中华民族整体意义的电影,或者说民族题材电影的主要意义在于其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非常独特的存在。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它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又完成了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达成一种大中华民族的和谐完整。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少数民族社会正出于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之中,少数民族文化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震荡,有的甚至濒临消亡。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市场发展策略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市场发展策略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市场发展策略1. 引言1.1 少数民族电影市场现状少数民族电影市场现状非常丰富多彩。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渐受到重视,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需求的增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渐走进观众的视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喜爱。

在市场方面,少数民族电影的观众群体日益庞大,不仅包括少数民族群体,还吸引了更多的主流观众。

市场份额也逐渐扩大,少数民族电影不再局限于特定地区或群体,而是逐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部分。

少数民族电影在国际市场上也备受关注。

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好评,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少数民族电影市场现状十分乐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随着社会对多元文化的认可与尊重不断提升,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

1.2 少数民族电影的重要性少数民族电影的重要性在于它代表了中国多元文化的特色和丰富性。

作为中国特色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电影反映了各个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通过少数民族电影,观众可以了解和体会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理解。

少数民族电影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少数民族电影也为电影市场带来了更多元化和丰富化的影视作品,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审美需求,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向前发展,促进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 正文2.1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特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特点包括:这类电影通常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元素,展现了少数民族独特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可以帮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往往具有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如华美的服饰、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绚丽的舞蹈表演,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路径的思考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路径的思考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路径的思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据绝大多数,而其他55个民族则被称为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与汉族有所不同。

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路径以及思考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路径可以从历史片和民族题材电影两个方面来考虑。

历史片是中国电影中的一大类别,其中不乏涉及到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作品。

例如《成吉思汗》、《天路》等片子都以少数民族等特定题材为背景,讲述了一些少数民族英雄人物和事件的故事。

这类电影通过强调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和独特文化,提升了人们对少数民族的认知和理解。

民族题材电影是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一些以民族题材为背景的电影逐渐受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例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等影片都涉及到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少数民族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守卫国家安全的故事。

这类电影通过展示少数民族的英雄形象和正能量,强化了民族团结的观念,同时也为全球范围内的观众提供了对中国少数民族的了解和认识的机会。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与推动。

电影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环境、资金支持、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配套举措才能健康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奖励措施,引导电影制片方和创作者真实地呈现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提高影片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社会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和支持,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宣传与推广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路径可以从历史片和民族题材电影两个方面考虑。

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电影创作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以及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与推动。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期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未来发展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和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市场发展策略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市场发展策略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市场发展策略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多元化需求的增加,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情感共鸣,能够展现出不同族群的魅力和风情,因此在市场上具有较大的潜力。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市场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市场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

需要提高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水平和质量。

创作是推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市场发展的关键环节。

只有通过优秀的创作才能吸引观众的关注和支持。

需要鼓励和支持优秀的编剧、导演和演员加入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中,注重剧本的选题和创新,探索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表现形式,提升电影的制作水平和艺术价值。

需要加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宣传和推广是将电影推向市场的关键环节。

可以通过在电视、广播等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和访谈,组织一些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主题的活动,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营销和推广,利用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扩大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需要加强与影院的合作和协调。

影院是电影的主要放映渠道,与影院的合作和协调对于电影的市场推广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与影院签署合作协议,确保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影院的上映时间和放映场次,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需要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和共赢。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市场发展离不开整个电影产业链的支持和共同发展。

可以与影视公司、电视台、广告公司等相关产业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制作和宣传。

可以通过打造一些相关的衍生产品,如音乐专辑、图书、纪念品等,拓宽电影的收益来源,增加电影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需要关注少数民族观众的需求和情感共鸣。

少数民族观众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

为了吸引少数民族观众的关注和支持,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需求,通过创作和宣传的方式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趋势及对策近年来,中国纪录片迅速发展,播出平台日益拓展,观众需求日趋旺盛,官方支持与民间热情形成合力,创作空前活跃,一批制播与发行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国际影响力扩大,纪录片发展的政策红利持续跟进,这些现象表明,我国纪录片发展已从自发时代进入自觉时代。

发展纪录片成为文化建设、国际传播与影视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纪录片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处在新高潮形成之前的力量集聚阶段。

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进步中国纪录片已在多个领域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纪录片数量不断增加,质量明显提高纪录片数量的飞速增长,一方面得益于纪录片的市场空间扩大,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得益于纪录片产业化政策所形成的发展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国主要省级以上电视台相关频道纪录片首播总量为10000小时,全国主要省级以上制作机构纪录片产量约为3000小时,制作总量和播出总量均为2010年的3倍。

与此同时,我国纪录片在主流制播机构的引领下,作品质量明显提高,出现了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

中央级主流制播机构能够有力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势资源,开展大制作、精制作。

《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春晚》等一批内涵深、品位高、制作精的优秀纪录片热播荧屏,不仅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也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益。

尤其是《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我国纪录片版权销售和出口新纪录,其产业价值得到不断开发,仅450万元的投入就获得了1亿元的国内版权收入以及超过35万美元的海外版权收入,成为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影视作品,树立了我国纪录片发展史上的重要标杆。

2.纪录片及纪录频道正由影视传播的边缘走向中心长期以来,纪录片处于影视节目的边缘,隐藏于电视、杂志中的某个版块,或者在非黄金时段零星播映。

如今,我国纪录片已慢慢步入主流收视视野。

其中,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2012年平均收视率为0.08%,较2011年0.06%的收视率有较高提升,收视份额达到0.61%,在全国收视排名中进入中间阵营,在国内外好评如潮,品牌初成。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路径的思考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路径的思考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路径的思考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发展之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在当今电影产业日益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如何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融入国际视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分析出发,提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思考。

一、现状分析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个特殊分支,其在近年来的发展可以说是蒸蒸日上。

从《阿尔斯兰战记》到《侏罗纪世界3》,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曾经多次成为票房的黑马,也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声誉。

与此国内外的影视公司也纷纷开始将目光投向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希望能够通过这一热门题材获得更好的市场表现,甚至挖掘出一些新的题材和元素。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化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现有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多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故事和民族传统上,缺乏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和题材选择。

这导致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艺术性和制作质量上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由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背景和特点,国际市场对其接受程度有一定限制,同时在国际上的营销和推广也面临一定挑战。

由于相关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并不足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制作和推广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空间和国际化水平,因此有必要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思考。

二、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1. 多元化表现形式和题材选择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该致力于打破固有的表现模式和创作思路,多元化地表现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题材选择上,可以考虑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如现代题材、都市题材、科幻题材等,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故事线,深入挖掘中国少数民族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少数民族的生活百态和精神追求。

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 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探究

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 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探究

《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探究》摘要: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说是一部好的纪录片的收视率不亚于电视剧,说明这个民族有较高的文化水准,顺着他的足迹我们追溯一下纪录片的历史,不难发现,所谓纪录片,至少应该具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纪录片不是新闻,它是事件发展的“综剖面”①,1982年拍摄的《话说长江》、1984年的《话说运河》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直到1991年的《沙与海》,成为国内第一次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的片子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说是一部好的纪录片的收视率不亚于电视剧,说明这个民族有较高的文化水准;一家电视台制作纪录片节目的水平高低,标志着这个电视台制作节目的能力。

这句话充分表明了纪录片在影像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1885年,一个叫弗拉哈迪的美国人拍了一部《北方的纳努克》,是最早完整意义上的纪录片。

顺着他的足迹我们追溯一下纪录片的历史,不难发现,所谓纪录片,至少应该具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纪录片不是新闻,它是事件发展的“综剖面”①;其次,纪录片也不是艺术片、专题片,而这点在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是先被混淆了的;再次,从操作层面上来认识,纪录片是“发现的艺术”、是采访的艺术,亦是编辑的艺术。

它在本质上是要求真实性的,但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论,也有人认为虚构、扮演的手法是可以被认可的。

作为一种开拓和探索,扮演的方式确实延展了纪录片的领域,但从本质特征上来看,纪录片在理论上仍要宜称其非虚构、非扮演、非重现的特点,这也是其“最后的、也是最宽容的一道防线了”四。

在认清“什么是纪录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简单回溯一下我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可以说是以电视纪录片领域作为起点的。

从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开始,给电视界带来了开放的意识。

1982年拍摄的《话说长江》、1984年的《话说运河》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直到1991年的《沙与海》,成为国内第一次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的片子。

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及发展走向2

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及发展走向2

现代社会语境下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走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曾经一度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然而随着电影行业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加快,这一题材的电影也面临着空前的尴尬处境,故事的边缘化等原因带来了票房的不景气和观看人群的局限性,导致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入了狭窄的胡同,是继续执着坚守,还是改变策略突出重围,到底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该何去何从成为电影创作者亟需思考的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名大学生以及一名少数民族的我,对少数民族电影很大程度上关注,同时对少数民族电影的走向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和学习。

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以及发展走向等问题有自己的一些了解和观点。

一、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从辉煌到没落从1950年至今,中国共创作生产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二百余部,涉及到约四十个少数民族。

不少影片不仅公映时轰动一时,且历映不衰。

50-60年是经典频出的黄金期:《山间铃响马帮来》(苗族、哈尼族)、《芦笙恋歌》(拉祜族)、《边寨烽火》(景颇族)、《五朵金花》、《摩雅傣》(傣族)、《刘三姐》(壮族)、《冰山上的来客》(塔吉克族、维吾尔族)、《阿诗玛》(彝族)……当然当时的经典产生与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相对封闭的观众很容易对少数民族风情电影痴迷不已,而争取民族大团结的政治环境、精雕细刻的创作机制也为经典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80年代后尽管也出现了《青春祭》(傣族)、《盗马贼》(藏族)、《鼓楼情话》(侗族)、《黑骏马》(蒙古族)、《红河谷》(藏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蒙古族)、《益西卓玛》(藏族),《天上的草原》(蒙古族)等大批经典,但多元文化对电影地位的削弱已经严重影响到少数民族电影的号召力,缺少市场的少数民族电影反过来又削弱了创作者的积极性,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慢慢的走向没落。

二、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近些年来,《美丽家园》《吐鲁番情歌》《花腰新娘》《可可西里》《诺玛的十七岁》等等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生存现状及策略分析

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生存现状及策略分析

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生存现状及策略分析作者:李雅玲来源:《新闻世界》2010年第11期【摘要】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是以少数民族生活、文化、历史为题材的纪录片,该类纪录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反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变化、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产品,其在市场上的流量是有限的,如何改变现状,拓展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市场,扩大其影响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纪录片生存现状策略分析本文所说的民族地域主要是指少数民族相对集中,民族特征较为明显的聚居地。

在这里生活和居住的人们,往往是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以这样的地域作为环境特征的纪录片,是一种有着异质文化品格和特征的纪录片形式。

近些年来,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者除了着眼表现民族生活所处的的社会、自然环境,反映民族地域迥异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显现独特的地域文化外,又开始费尽心思地对作品进行讨论,研发。

力求在内容和手法上开发创新。

所以对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生存现状及策略研究尤显必要。

一、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生存现状1、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选题现状当前中国的纪录片,在题材方面存在着单一化和边缘化的问题。

这一点反映在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上则是:该类纪录片基本上所有素材都热衷于拍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地域文化。

其拍摄角度往往也停留在对生活形态、自然形态的猎奇上,缺乏对文化的理解。

当然,这种题材的局限是有其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原因的。

一方面,大众都有猎奇心理;另一方面,选择拍摄这种题材的纪录片会更省力,容易出活。

但如果正确认识纪录片的价值所在,我们就会发现:少数民族地域的社会变迁在纪录片中的缺失将是我们无法弥补的缺失。

2、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表达现状由于国内业界和理论界对纪录片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大力强调其审美功能,所以该类题材的纪录片大多都重视对技巧运用。

如获全国大奖的纪录片《新丝绸之路》,《德拉姆》,《龙脊》等,画面都极为讲究。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视听2018.0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56个民族共同构筑起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

而我们所讲的少数民族,是在中国的多民族范围内提出的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民族。

以这些民族为主要反映对象的纪录片,都是我们讨论和研究的对象。

一、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显著特点纪录片是影像的艺术,是真实人和事的记录展示,也是创作者思想意图的表达。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因其以少数民族的风、物、人、情等为主要讲述内容,在根源上就带有与其他题材纪录片不同的特质,形成了自身显著的特点。

(一)神秘性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民族历经迁徙、融合,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民族区域分布。

由于历史、民族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居住在山高林密的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少数民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社会体系。

对于外界来说,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民族风俗习惯、伦理观等都是神秘而新奇的,外人在进入到少数民族地区时,往往首先被他们独特的习俗所吸引,而这些也成为民族题材纪录片中最常见的展示内容。

(二)思想性纪录片导演孙增田认为,纪录片应该成为人类的自省,文明的守望者,正视弱小的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提醒人类思考向前走。

①一部成功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必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

从一些屡获大奖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我们不难看出思想性是其作品的灵魂。

比如《最后的马帮》《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等作品,在记录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状况的同时,都融入了创作者深切的思考与价值取向,这种思考不是狭窄的,而是关乎人类生存的思考。

比如在《神鹿啊,我们的神鹿》一片中,导演通过鄂温克女画家柳芭走进城市又逃回森林的历程,讲述了三代鄂温克女人的命运,进而反映鄂温克民族的起落兴衰。

这种思想内涵已不再是单一、表象的介绍,而是多元、深层次的解读。

因此,思想性决定了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深度和生命力,能够流传于世并引发受众共鸣的作品,必然蕴含着创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三)脆弱性1958年文化部在文件中批示:“我们认为反映少数民族生活情况的影片,目前是迫切需要的,不仅对研究人类生活发展史有巨大价值,而且对广大人民也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路径的思考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路径的思考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路径的思考1. 引言1.1 少数民族电影的定义少数民族电影是指以少数民族文化、民俗、传统为题材,以及以少数民族身份为主角或剧情背景的影视作品。

这类电影通常呈现出不同于主流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风格,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历史传承。

少数民族电影在传播和展示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理解和融合,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少数民族电影的定义并不仅限于题材、人物设置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其传递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情感。

少数民族电影常常通过讲述少数民族的故事、展现其特有的风土人情来传达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在当今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电影的定义与表现形式也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更加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真实、深刻描绘,以及对复杂文化语境下的多元主题探讨。

通过不同形式的创新和探索,少数民族电影为丰富影视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1.2 影响因素少数民族电影的定义是指以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等为题材,反映少数民族生活、思想和情感的电影作品。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2. 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多样化,观众对多样化题材的电影需求也在增加,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追求。

3. 政策支持:政府对少数民族电影的支持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资金支持、政策倾斜、票房补贴等,可以为少数民族电影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

4. 人才储备: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才资源,有利于培养和吸引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人才,为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创作保障。

5. 国际影响:少数民族电影可以拓展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展现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提升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声誉。

2. 正文2.1 历史背景。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在当时,国内外电影市场逐渐兴起,人们开始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作品产生兴趣。

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析

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析

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析电视纪录片选取一定的主题和角度,通过镜头反映真实的生活。

纪录片以观众为直接诉求对象,反映真实客观世界,从而激发起观众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知。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独特而不可或缺的节目形式。

一、纪录片的诞生20世纪50年代,随着电视事业的起步,我国的电视纪录片诞生;在十年动荡时期,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几乎止步;80,90年代又获得了重新的发展,而且90年代发展迅猛,可以堪称是纪录片时代,像《纪录片编辑室》《生活空间》《记录》等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

随着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基本上所有的电视台都摄制了纪录片编辑室,但是,随着电视频道、电视节目的增多,纪录片的收视率越来越低,很多电视台不得不减少纪录片的制作和播放。

二、纪录片发展新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今天,随着人们的鉴赏水平的提高,优秀的纪录片再次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喜爱,如最近播出的《故宫》《中华文明五千年》《再说长江》等等。

纪录片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1)创作力量多样化。

近些年来,随着纪录片创作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创作的队伍,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多,很多民营的文化传播公司、文化机构参与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几大视频网站的建立为个人和机构提供了纪录片视频发布平台,激发了广大民间机构的创作热情。

(2)多元创新创作理念。

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似乎必须要符合直接的原生态拍摄模式才是真正的纪录片,后来,随着发展,纪录片开始多样化,形式上也不拘泥于概念上的理解,主流类纪录片、精英类纪录片、商业类纪录片、边缘类纪录片等变得丰富多彩。

像《抗战》《百年光影》等反映主导意识形态的纪录片类型,也有创作者意识很强的精英纪录片,这些纪录片深受观众的喜爱,保持着很高的收视率。

创作理念的多元化,也表现在各种渗透着记录风格的不同类型的作品出现,原生态纪实纪录片、科技纪录片、调查类纪录片、历史类纪录片、文献类纪录片等,拓展了纪录片的题材和领域。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现状与叙事策略研究——以壮族题材电视剧为例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现状与叙事策略研究——以壮族题材电视剧为例

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 - 50 -2021年第12期 总第103期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现状与叙事策略研究—以壮族题材电视剧为例◎ 陆生发,殷 凡[摘要]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展现了少数民族鲜明的民族性。

在诸多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壮族题材电视剧特征尤为明显。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筛选、归纳十几部壮族题材电视剧,按照叙事手法将其分成主旋律叙事、史诗化叙事和民族风情叙事三种类型。

整个研究以这十几部壮族题材电视剧为研究对象有序进行,剖析壮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现状与叙事策略,深挖其民族文化内涵,并为进一步提升民族题材电视剧水平提供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壮族题材电视剧;壮族文化;叙事研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当前,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更注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作为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理应予以重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电视剧的表现手法日渐丰富,艺术性、思想性也在不断增强。

然而,纵观全国电视剧大数据,在全国电视剧总量中,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剧所占比重极其有限。

因此,我们对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进行具体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壮族题材电视剧为具体研究对象展开研究。

一、壮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梳理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民族团结,传播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我国开始探索以少数民族为表现对象的少数民族题材故事片。

从摄制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到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1977年,我国首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小活佛》诞生。

截至目前,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已经创作二百余部,一千余集,其中壮族题材电视剧已有十几部。

壮族题材电视剧是以电视剧的形式,书写壮民族历史,表达壮民族风土人情,传达壮民族文化思想。

1979年,广西电视台和广西艺术学院联合摄制广西第一部电视剧《百灵鸣春》。

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生存现状及策略分析

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生存现状及策略分析
区 自然 地 理 、 土 人 情 、 域 文 化 。 风 地 其拍 摄 角度 往 往 也 停 留在 对 生 活 形 态 、 自然 形 态
族 地区发展变化 、 传播少数 民族文化 的有
效 途径 之一 。 类 题 材 纪 录 片 曾涌 现 出不 这 少 优 秀 的作 品 ,也 受 到 了受 众 的好 评 。 但
式之一 。 少教 民族题 材的纪 录片作 为一种传播产 品 , 在市场上 的流量是有 限的 , 其 如何 改
变 现 状 , 展 民族 地 域 题 材 纪 录 片 的 市 场 , 大其 影 响 是 需要 探 讨 的 一 个 问题 。 拓 扩 【 关键 词 】 数 民 族 少 纪 录 片 生存 现 状 策略 分 析
1 民族 地 域 题 材 纪 录 片 的选 题 现 状 、
当前 中国的纪录片 , 在题 材方面存在
着 单 一 化 和 边 缘 化 的 问 题 。 一 点 反 映 在 这
3 民族地域题材 纪录片的融资现状 、 我 国纪 录片创 作 的融 资渠道 主要 有 两种 : 以央视和地方 台为 主的官方媒体 投 资和各种影视传媒公 司的企业 投资 。 高投 入 的制作者不谈钱 , 可是最后 的结 果却 是 他们 的片子不是挣钱就是得 奖 , 造成这一
地。 在这里 生活和居住 的人们 , 往是 具 往
有共 同的语言 , 同的经济生 活 , 共 以及 表 现 于 共 同 文化 上 的共 同 心理 素 质 。 以这 样
的缺失将是我们无法弥补 的缺失 。
2 民族 地 域 题 材 纪 录 片 的表 达 现 状 、 由 于 国 内业 界 和 理 论 界 对 纪 录 片 的 认 知 从 一 开 始 就 大 力 强 调 其 审美 功 能 , 所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路径的思考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路径的思考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路径的思考【摘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产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揭示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可以促进国家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目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并不十分乐观,存在着制作质量参差不齐、市场影响力不足等问题。

为了推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开拓市场与推广渠道,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同时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提升。

只有不断推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产业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掘其潜力,拓展更多的创作空间,为中国电影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路径、政府支持、民族文化、市场推广、国际影响力、人才培养、技术提升、发展潜力、产业发展、创作空间。

1. 引言1.1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重要性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少数民族是中国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和历史传承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题材。

通过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呈现,不仅可以展现中国的多元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也可以激发观众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与认知,激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1.2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是多方面的。

虽然在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如《乌尔善之民族五部曲》、《卧虎藏龙》等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和口碑,但整体而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市场上的份额并不高,存在着内容单一、题材陈旧等问题。

由于投资成本高、市场回报不确定,导致了相关作品的数量远远不及汉族题材电影。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水平也参差不齐。

一些作品在表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方面不够深入、细腻,缺乏真正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使得这些电影形式化、功利化的味道比较浓厚。

要提升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需要在政府支持、文化挖掘、市场开拓等方面全面发力,才能为这一题材注入更多活力,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

四川少数民族影视的困境与发展研究

四川少数民族影视的困境与发展研究

四川少数民族影视的困境与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影视作品在市场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就像其他地方的少数民族影视一样,四川少数民族影视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四川少数民族影视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一、四川少数民族影视的发展现状四川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四川少数民族影视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展现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四川少数民族影视作品类型丰富,涵盖了影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等多种形式,内容涉及到了民族风情、历史传承、地方习俗等多个方面。

四川省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来支持和推动少数民族影视的发展,推动了一批优秀的影视作品的产生。

与此四川少数民族影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方面,由于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的限制,四川少数民族影视在制作水平和市场影响力上与主流影视作品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了这些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并不理想。

四川少数民族影视在内容创作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单一性和重复性,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难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市场资源。

1. 技术水平不足。

目前,四川少数民族影视的制作团队大多来自于本地,他们的制作经验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与国内外先进的影视制作团队相媲美。

这导致了四川少数民族影视在画面质量、后期制作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难以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2. 缺乏市场资源。

四川少数民族影视作品在市场上的推广和宣传渠道相对狭窄,很难获得足够的市场资源支持。

与此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这些影视作品往往无法获得更广泛的播放和关注,使得这些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 内容单一化。

四川少数民族影视在内容创作上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很多作品的故事情节和表现形式都比较单一,难以吸引更多的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这也成为了影视作品在市场上表现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少数民族现代化融入呈现研究》范文

《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少数民族现代化融入呈现研究》范文

《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少数民族现代化融入呈现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深远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

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融入逐渐成为了地方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这一背景下,关于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成为展示和呈现这一进程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此类纪录片中少数民族现代化的融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纪录片在少数民族现代化中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纪录片已经成为文化传播和呈现的重要工具。

特别是对于内蒙古这样的多元文化地区,纪录片能够有效地展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状态以及现代化的进程。

通过影像的记录和呈现,观众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到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变迁。

三、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现状与特点目前,关于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数量众多,主题多样。

这些纪录片往往以真实的视角,记录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文化传承以及现代化的进程。

其中,对现代化融入的呈现尤为突出,展现了少数民族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如何适应现代化的过程。

四、少数民族现代化在纪录片中的呈现方式在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中,现代化的融入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呈现:1. 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对比传统生活方式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差异,展现少数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

2. 教育与科技的引入:通过学校、医疗、科技等领域的现代化进程,展示少数民族如何借助这些力量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

3. 文化传承与保护:在现代化的同时,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

五、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在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中,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重要的主题之一。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生活方式和教育科技上,更体现在文化传承和保护上。

通过这种方式,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到少数民族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接纳和适应现代化的进程。

六、研究总结及未来展望通过对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化进程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纪录片中的呈现方式。

中国纪录片产业现状及纪录片产业问题与对策分析报告

中国纪录片产业现状及纪录片产业问题与对策分析报告

中国纪录片产业现状及纪录片产业问题与对策分析一、概况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纪录片类型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中国纪录片产业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互联网介入,纪录片出现新纪录片形式,拓宽了纪录片发展空间。

中国纪录片发展阶段二、纪录片现状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市场盈利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网络纪录片发展势头旺盛,贡献了整个纪录片行业的核心增量。

2019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值为66.6亿元,同比增长3.3%。

2014-2019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值及增速资料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整理以网络视频平台为中坚力量的新媒体纪录片产业,在不断突破纪录片类型边界,探索多元内容的同时,不断完善纪录片产业链,拓展各品类纪录片的潜在商业价值。

2019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50.36亿元,同比增长9.5%。

2014-2019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及增速资料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整理互联网是纪录片行业的新兴动能要素,将在纪录片产业化建设、建构“公众时代”的纪录片用户关系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

2019年中国新媒体生产纪录片投入规模为13亿元,同比增长17.8%;电视台纪录片投入规模为23.13亿元,同比增长5%;民营公司纪录片投入规模为8.69亿元,同比增长8.1%。

2015-2019年中国记录片不同生产方生产投入规模资料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整理其中,2019年电视台纪录片投资生产投入占纪录片投入规模的45.93%;各级政府机构纪录片投资生产投入占纪录片投入规模的11%;民营公司纪录片投资生产投入占纪录片投入规模的17.26%;新媒体纪录片投资生产投入占纪录片投入规模的25.81%。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市场发展策略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市场发展策略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市场发展策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市场中的一部分,也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近年来,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如《战狼2》、《哈尔的移动城堡》等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比于主流题材电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市场上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有效地开发和推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市场分析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市场发展现状: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各种类型的电影纷纷涌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这个市场中也需要更好地定位和推广。

由于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也面临着来自外部文化产品的竞争。

要想在市场上取得较好的成绩,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需要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提高影片的生产质量和市场推广力度。

市场机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故事情节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对于弘扬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市场挑战:尽管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仍然较为薄弱。

一方面,市场需求变化较快,观众对于电影的质量和题材也有较高的要求;市场上的主流电影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市场推广和票房成绩上与主流电影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市场发展策略1.挖掘文化内涵,提升艺术表现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制作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时,应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有思想的电影作品。

提升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尽可能寻找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拍摄地点和场景,使影片在艺术上更具有观赏性和吸引力。

2.寻找优质题材,深入挖掘故事情节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该在寻找优质题材上下更大功夫,深入挖掘民族故事的真实性和感人性,力求通过电影作品展现出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真实的生活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分析王华【摘要】摘要:作为中国纪录片一大类型,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了迅速发展,它既再现了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多彩文化和重大历史事件,又记录了少数民族普通人日常生活、生存状态和社会变迁,对中国纪录片艺术进步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作出了贡献。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承载着少数民族和中国国家形象,它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文化认同、民族国家认同和现代化建设。

针对当前历史语境和传播技术条件,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可以从传播渠道、国际交流、政府扶持、摄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与发展。

【期刊名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8【关键词】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少数民族文化;栏目化;网络视频;商业化纪录片要真实地记录历史、记录时代、记录文化,不能歪曲、虚构甚至捏造,如著名纪录片导演陈汉元所言:“在评估纪录片史料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时候,应该把史料价值放在第一位。

换言之,务必坚持客观、公正、真实。

这应该是制作纪录片亘古不变的原则。

”[1]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主要关注民族地区地理风光、人文习俗、民族团结和经济建设成就,具体如《天山交响曲》《凤凰城情思》《赫哲冬趣》《傈僳欢歌》《中国穆斯林》《远离草原的蒙古族》等;90年代,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将镜头指向了少数民族普通人日常生活及其消逝的文化,具体如《龙脊》《三节草》《最后的山神》《最后的罗布人》《马班邮路》《八廓南街十六号》等。

21世纪初,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延续原有纪录格调的同时开始接受技术数字化、媒体商业化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挑战而寻觅发展。

纪录片是社会现实的一种镜像和创造性处理,它通过一个影像空间的建立来讲述一个国家、民族、社会以及个体的历史动态。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

这一现代化建设方针同样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并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的现代化另一个激烈而无声的战场”[2](19)。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讲述了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记录了各个民族变化之中的风俗文化,传递着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所拥有的尊严、乐观以及焦虑。

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向中外社会所传播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在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过程中的生产与生活状态,这一状态是现代化中国的一幅实在表情。

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来说,它既要努力抢救和记录那些“正在消亡的世界”,还要尽力拍摄和展示那些“正在发生的世界”。

一进入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呈现多元化发展状态,主题涉及各地风光、各族习俗、日常生活、历史文化、经济生产,如《摩梭风情》《喀什四章》是民族风情片,《雪落伊犁》《雨果的假期》关注少数民族普通人的生活,《青藏铁路》《西部大开发之家园》反映了边疆现代化建设,《开秧门罗》《田丰和传习馆》展现了现代意识对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西藏今昔》《永生羊》涉及的是少数民族地区重大历史与民族记忆,《虎日》《毕摩纪》则关乎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化行为。

其中,少数民族纪录片最显著的变化是逐渐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经济贫困、生态环境、群众权益等社会话题,具体影片如《学生村》《平衡》《毡匠老马一家》等。

应该说,20世纪90年代萌发的直面生活和大众的新纪录精神在2000年以后已经成了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选择的一种常态理念。

当然,由于面临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统一主题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依然重要。

从载体上来看,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主要是电视纪录片,不过电影纪录方式依然在运用。

从播出方式上来讲,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主要在各级电视台播放,部分在影展、影院、网络平台上露面,显得杂乱。

由于中国电视市场化改革和商业利益动因,直到2010年中央电视台开辟纪录频道后,中国纪录片才在国家级电视台形成专业性频道播出机制,但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播出时间相对来说依然有限。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特征是继续国际化、全面融入全球资本系统。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制作主体、拍摄内容以及资金来源日益多元化、服务目标日益国际化,近20年来的少数民族纪录片实践给予了阐释。

一是纪录理念和影像交流的国际化。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走向了世界,重点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中交流播映,从90年代至今,这一步伐明显增快,大力模仿西方纪录理念,加强国际影像交流。

自世界少数族裔题材纪录片产生以来,它们或是在“看与被看”东方主义以及人类学视野下被讨论,或是对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细节进行观察再现,或是在“维权运动”的层面上被分析。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这一国际接触中,一直在尝试着上述各种主题摄制,具体影片如《格姆山下》《马散四章》《德拉姆》《沉默的怒江》等。

二是社区影像“边缘发声”与“文化赋权”理念开始影响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制作。

国外对“社区影像”的定义是明确的,即社区内外的社会组织将摄影机器交给社区内部民众,让他们去记录现实生活,并将所摄制影像在社区内部放映,从而发起一场有关文化与发展主题的社区运动,或者在社区外部放映,希冀外界的关注并促成相关问题的解决。

这样的纪录状态或方式即为“社区影像”。

其中,影像的创作主体是社会组织与当地居民,关注的对象是社区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目的在于促进社区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社区影像也被叫做“参与影像”“发展影像”[3]。

社区影像的制作主体乡民是非精英,实践的区域是乡村民间,关注的诸多内容也是边缘性的,它与主流影像无法媲美,但个中的纪录理念却被影像推动者所吸纳。

社区影像在中国大陆得以发展得益于民间纪录与DV盛宴的推动。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因素,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相对欠发达,一些民间团体和个人将社区影像实践选在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形成了社区影像与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重合性局面。

社区影像强调内部自我观看,主张各种问题解决或者社区运动,而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视角既可以内部自我观看,也可以是外部拍摄,更多的是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作出影像化呈现。

少数民族地区是社区影像实践的重要场所,少数民族群众借助摄影机器一定程度上能够切实描述自身文化、提出发展方案并促成某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但是扛起摄影机器的社区民众面对复杂的物质利益关系,面对摄影器材进入自身生活或想张扬或想遮蔽的表演性心理存在,让社区影像实践显得并不如想象般浪漫。

总之,社区影像实践需要将其放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的总体框架内进行分析,放在西方记录理念的引入和人类学田野实践氛围下去思考,放在中国普遍社会实际、中央和地方关系、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中来探讨。

当前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有家国、有族群、有社会、有个体,多元化内容标志着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基本成熟。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接下来要做的则是扩大生产与有效传播,后者显得更为重要。

与中国整体纪录片发展一样,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在许多导演看来,其中的重要动因之一是官方电视机构的技术帮助和播出平台支持。

但到了2000年以后,收视率成了中国电视商业化过程中优劣衡量的权威标准,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同其他类型纪录片和公共节目一样在电视上的播出时间和机会受到挤压,同时全球各国又非常重视发挥纪录片传播民族文化和价值立场的积极作用,这一点可以作为中国国家出台纪录片发展方案和成立专业纪录频道的一个背景或者原因。

随着新媒体视频近年的迅速崛起,诸多包括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内的、很少甚至未曾在电视机构播放的纪录片迅速占领了新媒体视频播放空间,中国纪录片似乎在数字媒体中看到了出路。

总之,国家力量、市场力量以及民间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博弈,是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能够走多远的关键。

国家力量表现在少数民族纪录片拍摄方面的影像政策支持、播出平台建设、资金支持以及意识形态和教育功能的介入。

市场力量即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能否生存的检验指标来自于市场,具体到电视台则要看它们的收视率状况,这一点涉及的是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生产与传播背后的商业逻辑。

民间力量主要是由民间组织、纪录片导演、民族学和人类学学者以及一些少数民族成员组成,他们期待再现真实的少数民族文化、人的生活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或者追求一种艺术和质量。

三种力量介入程度的差异促成了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特征的差异,它们能否或者如何协作和推动,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今后走向。

二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自身不断实践以及参与国际的对话中,已经掌握了相对专业的纪录技术和制作理念。

可以说,摄制一部能够走向全球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这是在20世纪90年代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但如何将这些纪录片推向有效的媒介渠道和播放平台,向国内外传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达成,却是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纪录片与电视传播联姻的主要方式是栏目化,它可以确保相对统一的生产、统一的纪录风格、统一的管理和统一的播放。

时至今日,栏目化生存依然是中国纪录片生产和传播的主要模式。

例如,2012年4月14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提出立足频道优势平台与节目资源,打造全新22:30时段。

每周一到周五的22:40播出的栏目是《魅力纪录》,它秉持的是全球视野和人文情怀,内容涵括历史、人文、自然、科技等领域,希望为观众播放全球顶级水准纪录片。

七集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即是在“魅力纪录”栏目播出的,它以云南香格里拉县少数民族女性单珍卓玛和母亲在森林中捡拾松茸而开篇的,后又潜入介绍新疆馕的制造、兰州回民牛肉面的生产、朝鲜族泡菜文化、壮族糯稻种植、蒙古族奶豆腐……影像纵论中华各地区饮食特色,叙述了中国各民族饮食文化及其背后的生存方式,通过胃口与食物维护和扩大了一个共同体想象的空间范围。

新世纪以后,中国电视改革的一大关键词是“频道专业化”。

频道专业化是电视媒介经营单位根据电视的内在规律和电视受众的特定需求,以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划分,使其节目内容和频道风格能较为集中地满足某些特定领域内受众的需求。

2010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它以“全球眼光、世界价值、国际表达”为理念,包括自然探索、历史人文、社会纪录、文献档案四类内容。

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播出的国家级纪录片频道,也是中国第一个全球覆盖的中英文双语纪录片频道。

它表明了中国政府利用纪录影像来对内加强文化建设,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决心。

2011年7月1日,北京电视台纪实高清频道开播,这是国内首家纪实高清频道,它秉承“引领文化、传承文明”的理念,重视境外优秀高清纪录片北京首播,推动国内优秀纪录片展播,每天播出一档首播的境外优秀纪录片和一档优秀的国产纪录片,其中《影事》《口述》《国家大剧院》《全景》等一批自制纪实栏目也陆续与观众见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