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后感9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8篇)
《中庸》读后感8篇《中庸》读后感范文参考【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信于外”,“和为贵,不自弃”从六个方面展示了《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一开始读《中庸》时,感觉很迷茫,因为我并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但是学习通的经典共读里有译文,让我更容易理解了。
第一章中“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高尚的人,即使在没人的时候也高要求自己,自律成为一种习惯,坚守原则,不辜负自己才能成为更优秀的人。
还有当颜回被污蔑偷盗时,孔子用金子试探他,颜回却说“天赐颜回一钿金,外财不发命穷人”。
从他身上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庸》中说的诚,他诚实,不为外财所诱惑,自然身正不怕影子斜。
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君子坦荡荡”的感觉,这让我感觉很佩服,在生活中我们要做这样的人,只有成为一个真正诚实的人,他人才会更相信你。
还有祁黄羊荐贤无私的故事,他身上有着伟大的包容心,所以他不计前嫌,无私推荐有能力的人,这让我学习到我们不能够总是斤斤计较,我们要拥有一颗伟大的包容心,对待周围的人要善良要多多包容他人的过失或者不足,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还有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意思就是君子是重于人际协调,但是不能随波逐流,信守中庸之道,但是独立不偏不倚,国家政治修明时,不因世事艰难而改变方向,国家混乱无道时,君子坚守品德和信念,至死不渝才能叫刚强,作为新青年,我们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人,现在国家开明,政治有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幸福的年代,但是我们应该要居安思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服务。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9篇)
读中庸心得体会(9篇)下文是我为您细心整理的《读中庸心得体会(9篇)》,您浏览的《读中庸心得体会(9篇)》正文如下:读中庸心得体会1《中庸》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喜怒哀乐的心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安静清静祥和无碍的状态,称之为“中”;假如心情之发生时也能由这种“中”的状态把握,则称之为“和”。
『中』的状态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状态,也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人对事物发出心情能够用『和』原则来自制,则是最接近道的。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需敬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赐予的。
“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
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进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需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伴侣之交也”。
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伴侣有信”。
“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
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
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
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读后感22篇
《中庸》读后感2《中庸》读后感2精选2篇(一)《中庸》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和研读的经典之作。
我读完这本书后,受益匪浅,对于人生观和处世之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书中强调古圣人的思想和行为都符合“中庸”的原则。
中庸既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处世之道。
在个人的修养方面,要求人们在思想、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都保持平衡和适度。
不过分偏向某一极端,也不过分折中。
只有找到适度的平衡点,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和完美。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在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抉择,而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往往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方向。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仁”、“义”、“诚”等重要的价值观念。
仁者爱人,义者守道,诚者信实。
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庸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追求个人利益和欲望,忽略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而中庸思想提醒我们,只有通过发扬仁义诚等价值观念,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真正的人际平等和相互尊重。
最后,书中还讲到了对于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庸思想强调了持续的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使自己得到成长和提升。
而学习和修养又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而通过修养才能将这些知识和智慧真正地应用于生活中。
总的来说,《中庸》是一本对于人生观和处世之道的精辟阐述。
通过对人性、社会和人生价值观的思考,读者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还能够对于社会发展和人际关系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庸思想的智慧和启示,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追求个人发展和为社会做贡献方面的信念。
《中庸》读后感2精选2篇(二)《中庸》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的哲学经典。
它是孔子的弟子子思所整理的孔子言论的集合,内容包括政治、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
读完《中庸》,我深感孔子的思想智慧和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它主要阐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即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读完《中庸》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中庸之道强调在对待事物时保持平衡和适度,避免走向极端。
这种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
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意味着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便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这对于我们提高个人修养、完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庸之道强调和谐共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遵循中庸之道,既要尊重他人,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这样,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中庸之道还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道德和学问上的进步,不断挑战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总之,《中庸》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中庸的读后感3篇
中庸的读后感中庸的读后感3篇《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下面小编整理收集了中庸的读后感3篇,欢迎阅读!中庸的读后感1翻开自己的随笔,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
当时自己喜欢背《论语》,觉得那些简单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有着愈久弥新的魅力,用现在的话说,之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们学习和读书的教材,在于,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让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我们,都能从这些话语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接触《中庸》,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学去上书法研究班的学习,北大的教授王岳川老师的授课,使大哥受益匪浅。
回来便要求我去背《大学·中庸》,说《论语》里很多思想来源于此。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
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
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
想想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如果考试不好,回家会说考试的时候,答案写错了,或者紧张,或者什么理由。
总而言之,不敢正面自己的失败,不从内心去找根本的原因,现在,凡事都会反求诸己,换了立场想一想,其实都会变得平和。
《中庸》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字,就是“诚”。
有句话说,只要自己对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不会欺骗你。
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精选18篇)
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精选18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精选1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篇1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
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
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优秀模板9篇)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优秀模板9篇)《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第1篇看了这本经典书《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几千年的人,对于以前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刻骨铭心。
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它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数不胜数的道理。
这些道理散发开来塞满天地四方,收拢回来又能隐藏内心深处。
他所蕴涵的趣味无穷无尽,而且都是很实在的学问,对于我们终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
这些道理深深地影响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则,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学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学。
像感恩,做人一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
像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
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
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像勤学,如果我们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们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们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和大学问家匡衡,他们为了勤学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
他匡衡,幼时极爱读书,白天在田间忙於助大人农作,日落始返家,欲读书却苦於家中无灯,后来忽发妙想,原来,邻家点灯的那间房与他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凿了个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读书,读完了不少书。
后来,匡衡成了著名的学者,特别是对于《诗经》一书,在当时的见解无人能出其右。
汉元帝时,他的学问极为当朝赏识,所上之书屡被采用。
他的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学界千古佳话读了这本书,我获益良多,读过这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后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第2篇《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该书讲述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要求人们按照这些道德规范和原则,调节个人的思想和言行,做到不偏不颇,无过无不及。
中庸读后感9篇
中庸读后感9篇中庸读后感。
读书最大的乐趣是从其中找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在仔细阅读和品尝了作品这部作品后,不禁被他的仆人公所感动。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领会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
以下内容“中庸读后感”是我们从网络收集整理的,欢迎阅读,盼望你能够喜爱并共享!中庸读后感篇1《中庸》,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相传是子思所作。
他把儒家道德观念中的“诚”说成是世界的本源,以《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
南宋朱熹把《中庸》和《高校》,《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对古代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
什么是《中庸》?平常折中之意,亦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态度。
儒家认为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庸》强调忠恕之道,认为这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
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
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乎“中庸之道”。
在好,坏两个极端之间进行折中,做到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不要不及。
安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做越位非分之事。
身居上位不傲慢,身居下位不背叛。
端正自己,勿责别人,不怨天,不尤人,就是《中庸》之道了。
要实行《中庸》之道,必需敬重天赋的本性和通过后天的学习。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的过程,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的精神。
不过《中庸》的一些言论,积淀了古代统治者处理社会冲突,协调社会关系的政治阅历,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有较为深化的论述,这对于我们今日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有着极大的启示,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具有不行忽视的借鉴作用。
中庸读后感篇2《高校中庸》还教育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
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
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由于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老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假如心态过急,难免会实行简洁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肯定程度上不行避开地要损害同学的学习制造性;而假如老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同学出错的缘由,关心同学找到出错的根源,老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
《中庸》读后感9篇
《中庸》读后感9篇《中庸》读后感1关于书名,师父在书中提到了《中庸》名字的三种层次的理解含义,第一种含义是用中。
庸解释为用,就是中的使用方法。
第二种解释为不易。
就是不变化,永恒的。
也可以理解为绝对真理。
第三种解释为平常。
就是“中”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这三种不同的理解会影响我们对《中庸》这本书的理解,不管是讲方法论,本体论还是平常修行,我们每个人看书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
有的看书为了消遣,有的看书为了涨知识,有的看书为了看而看,有的看书为了实用,有的看书为了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这三种解释对我来讲,首先我觉得说得都对,其次我看《中庸》的目的是什么。
这一点我是要弄明白的,如果我是因为《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我必须得看。
那这本书我会看得很吃力。
以前看书兴趣是第一位的,现在看舒适实用是第一位。
因为我意识到,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我自己可以随意的去挥霍。
我现在选择看书,就需要满足两种条件。
读后感·第一个是要满足自己的灵魂需求,第二个是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这里讲的生活需求,就是可以改变我在现实生活当中的状况。
那么我看《中庸》就一定要自己能用上为主。
如果仅从这一点来看的话,《中庸》我的理解就是用中,就是中在生活当中的应用。
能指导我们生活的状态的,就是日用平常的一些东西,它不会脱离现实单独存在。
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庸》就是日用,平常也未尝不可。
中庸成书于多年前,多年前到现在依旧在日常当中存在的,也就是不易变化的。
这三个方面完全可以穿起来看,对我而言是这样的。
启予四书里只有《中庸别讲》读过的次数最少,写的读后感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中庸》读后感2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
大学中庸的读后感5篇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大学中庸的读后感5篇,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
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
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大学中庸的读后感5篇大学中庸的读后感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大学中庸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中庸的读后感篇1让人很难理解,几千年前古人总结的经验,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掷地有声、经典至极。
这是我读《大学·中庸》时的感受,而且读的越多、理解得越深,这种感受越强烈。
《大学·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绝大多数都能发人深省。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认同的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句中的“豫”作“预”理解,是“计划”、“准备”的意思。
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没有计划好或准备好,则可能失败。
”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上个星期五的朗诵比赛,我们班又拿了一个一等奖。
这个一等奖也是来之不易的。
老师一接到通知,就抢先进行了计划和选题,接着就组织我们进行练习,开始的那几天,我们除了在学校练习之外,老师还要求我们每天回家练习朗读,实际上,这就是在作充分的准备。
离比赛还有两天的时候,老师每天又抽一、两节课给我们排练,此时,她专门注意纠正我们的舞台效果。
正式比赛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学无论是字正腔圆,还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别的班要好。
现在来看,如果不是老师抢先计划并组织我们充分准备,我们就很难拿这个一等奖啦。
事先没有计划和准备的事,我做得多了,当然也就尝到了很多次失败的滋味。
比如有一个星期天下午,我记得我还有一个办手抄报的作业没有做,于是,我急着做手抄报。
当我找a4纸的时候才发现纸没有了,爸爸便马上给我买回来。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中庸读后感(精选41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庸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庸读后感篇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第三句的意思是去学习和修炼率性的道才叫做教。
学习和传播幼儿、少儿文化很长时间了,因为当初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满意,所以才找到了现在的这种教育。
教到底是什么?教育?还是教化?我认为教首先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
就像我经常对父母说,教育孩子就是一种自我成长。
孩子是以榜样的力量,作为自己学习的基础。
你希望孩子成为一种人,首先自己要具有这种人的品质,可能你不是这种人,但是你要为之努力。
育就是养,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养育。
那么教育就是教养。
可是生活当中,我们往往把这两个词分开。
教育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教养才是自己的事情。
一般我们说一个孩子没有教养,会指他的家教。
暗地里实际上是在责怪他们的`父母。
相对来讲教育的面积可能会更大,一个孩子教育不好,跟学校,跟父母,跟老师都有关系。
化的字义是使性质或形状发生改变,就如同《大学》里把亲民作新民解释一样。
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只能改变自己。
还是那句话,自己改变了,这盘棋也就变了。
怎么能让自己做到化,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也可以理解为:修道就是修身。
让自己明白、发明、明了,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就会感知到自己的道,我们沿着这个道就会找到性,也就是我们的先天本性,也就是明德。
串起来就是我把《中庸》的整个第一句还是理解为方法论。
它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图景,只不过这个图景更抽象一些。
结合《中庸》的第一句和《大学》的理解,一个人具备的术,是在生活当中比较重要,但不是绝对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绝对的。
我身边的很大一群人,没有自信的原因就是他不具备所谓的一些术。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术的意义就不大了。
我并不是说术没用,而是说它不具备决定性的作用。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篇1《大学中庸》还教导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
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
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
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
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大学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
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就??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须有的。
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书是我们的朋友,有的人认为《大学中庸》是“宝”,但有人认为它是“草”。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标题:《中庸》读后感
在阅读了中国古代的经典名著《中庸》后,我深感其智慧的深远和人生的哲理。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它以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首先,《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庸之道”。
这个理念强调的是平衡与和谐,反对极端和偏激。
正如书中所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保持内心的平和,才能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使万物得以生长发展。
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理想追求。
其次,《中庸》强调了人的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脚踏实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事,而不是盲目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这种自我修养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者,《中庸》也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书中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 这句话表达了真诚是万物存在的基础,没有真诚就没有一切。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诚为本,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中庸》,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我会将《中庸》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生活中,以此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遵循中庸之道,我们的社会就能够更加和谐,我们的世界就能够更加美好。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之一。
它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和谐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中庸”一词,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之意,而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
《中庸》强调了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应该遵循中庸之道,即避免过度和不足,以达到和谐、平衡的境界。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提倡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达到内在的和谐。
它强调了“诚意”、“正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诚意和正心,才能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成长。
这让我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诚实、善良的品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中庸》还强调了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它认为,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让我想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中庸》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它教会了我在生活中要保持中庸之道,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我相信,这些思想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大学中庸》读后感(通用9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通用9篇)这段说的很对,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来自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识的人,品行会良好;有了知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梦想。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微薄,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不断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
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并从中找到了快乐。
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
《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
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
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
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中庸》的读后感
《中庸》是一部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作者孔子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为后人留下了这部充满智慧和教诲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感震撼,它让我对儒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文学的魅力产生了无尽的敬畏之情。
《中庸》以其简练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感动的世界。
在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关注和感悟,以及对道德、伦理和人生哲学的思考。
这种对儒家文化的关注和感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承,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同时,《中庸》还让我对儒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文化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他们强调文化要真实、自然、优美,要有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这种对儒家文化的关注和感悟,让我深感敬意。
此外,《中庸》还让我对社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他们用文学作品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表达了对人性的关爱和期望。
这种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和现实。
中庸读后感精选
中庸读后感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
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
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根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事件,当时有准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唯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咱们要逐渐的进行学习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冲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能力战胜艰苦,最终到达成功的此岸。
所有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货色,就永远跑不了!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主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气。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到达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读后感9篇中庸读后感9篇中庸读后感1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
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
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基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事件,当时有准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唯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咱们要逐渐的进行学习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幻想。
激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能力战胜艰苦,最终达到成功的此岸。
所有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货色,就永远跑不了!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主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气。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达到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近多少年来,爆炸性新闻比拟多,比方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消息从侧面反应出中国的国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确定有良多人在埋怨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认为生涯不公正。
实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尽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们能够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假如这样子的话,即便我们再贫困,再笨拙,也一定会靠自己的才能将生活水平进步,必定会变的坚强起来!中庸读后感2《中庸》选自《礼记》,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在孔子以前,已经有了中庸思想的萌芽。
在《易经》中,讲究阴阳的相生相克。
凡是好的卦象,都是刚柔并济的。
孔子自己也说过,说自己学习中庸太晚了,要是早点学习就好了。
在书中,孔子对“致中和”的概念又做了进一步发挥,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就能生长繁育了。
我们常常说“中庸之道”,什么才是“中庸之道”呢?在《中庸》这个章节中,孔子并没有给中庸下一个定义。
只是说,君子常守中庸,中庸难常守。
倒是朱熹,引用程颐的话给中庸下定义,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至理也。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中庸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是一种修身手段。
在心理活动上,“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倒中庸”。
孔子主张出世,这种心理活动必然要外化为一种符合仁爱与礼仪的外在表现。
中庸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
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有很多。
孔子重视自身修养,把中庸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重视自身修养,认为一切事情都是源自自身修养的。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知道了天理才可以了解人,了解了人才可以侍奉双亲,侍奉双亲才可以修正自身。
中庸是一种至高美好的德行。
是一种理想人格。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就是说,能常守中道的德行大概是最完美的了吧,但是人们很少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是君主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比如颜回,常守中道,比如舜,隐恶扬善,择其两端,用于民。
而一般人很难真正达到中庸的境界,“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之道是治国安邦的良策。
孔子在称赞舜是时候就说:“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孝是什么?孔子用舜的例子来阐释“孝”:他具有圣人的德行,天子的尊贵,拥有整个天下。
而在武王、周公的例子中,他直接这么说:“夫孝者,善继任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孝,是指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赞述先人的业绩。
中庸读后感3前段时间,我再次阅读了《中庸》,读后再次感到颇有所获。
更深的体会到高中的物理老师的话“每次读诸子百家的东西都会有新的收获,其中尤其是《老子》、《中庸》、《孟子》、《荀子》为最。
”记得最早看《中庸》还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处于懂事和不懂事之间的状态,朦朦胧胧中依稀能够窥探到《中庸》中所阐述的思想的一角,后来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一次又一次的重读《中庸》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觉。
渐渐的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在遇到我自己很难克服的困难,或者是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书房里面,泡上一杯清茶,静静的读一读这些中国古典思想的精华,慢慢的自己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就会又是豪情万丈,身上充满了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这一次是因为在训练院辩论队的新队员的时候,我真的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觉得他们的实力和我的预计相差太远,很多很多的东西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的教,一点一点的'练,但是辩论赛又迫在眉睫。
那几天的我一直在思考我应该怎么做,是应该放弃还是应该坚持。
分析了很多很多之后我得到的结果就是我自己事情不少,考研、找工作、社团?现在在加上这样的辩论队的训练。
放弃的话我自己不愿意,毕竟我当初答应了他们,一定会坚持到带领他们打完比赛,不放弃我又实在不知道最后等待我的结果会是什么。
翻开《中庸》开篇的话就让我迅速感觉到眼前一片豁然开朗。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放弃有有悖于“庸”,为了自己的的一点事情,放弃了辩论队那么多的师弟师妹的期望有悖于“中”。
我应该做的是坚持做好我应该做好的所有事情。
一切的一切我只要尽力去完成就好了,结果远不及过程重要。
之后我明白了我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需要的不是急于求成,不是急功近利。
顺其自然,按部就班的完成现在应该做的所有训练,新生杯的比赛只是为了明年的院际杯的预演,一切都是为了今后的事情的铺垫。
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为了眼前一点问题而烦恼。
之后我在辩论队中给他们的训练就是很简单的要求,首先是完善自己,做好一些表面的工作。
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多读多看多学,这样正好是符合人类千年以来总结的成功的经验的。
中庸读后感4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
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
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
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
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
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
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在现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肆意妄为,没有原则,没有持之以恒的目标,越来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平和。
我们需要多注重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学习中庸思想中的优秀部分。
虽然中庸很难实行,但是也不是不可实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要实行中庸之道,也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中庸读后感5《中庸》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南宋大哲学家朱熹将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它所论述的原则、精神和思想方法至今仍富有积极的启发价值和借鉴意义。
其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中庸》强调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自己所处的现实境地出发,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
《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的原意指的是什么呢?朱熹解释说:“素,犹现在也。
”“君子”行事,必须从现实的情况出发,不外求,不幻想,不眼高手低。
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们所处的地位是不可能同等的,所以《中庸》又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从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出发,不作人为的拔高,不搞硬性的助长。
在上位不凌下以立威,在下位不援上以附势,一切顺其自然,不怨天,不尤人,这样就无时不心地和平。
不能持中的小人则不是这样,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冒险行事,以期侥幸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