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优秀教学设计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Teaching pla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编订:JinTai College《中庸之道》教学教案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导入情景设置:1、名牌包:好看,价格贵;普通包:不好看,但价格便宜。
怎么办?——在价格可以接受的情况下,买相对有档次的较好看的包。
(这是一种折衷、调和的做法,在矛盾中求统一)2、县官老爷断案:有一个贼偷了人家的'钱袋,被抓到了,送至衙门。
见了县官老爷贼不服气的说:“是这个人把钱袋拿在手里,还晃来晃去,发出些叮叮当当的声音。
我偷钱完全是他诱惑的。
”县官老爷一时没了主意,想想贼说得也有道理,于是判处两人都有罪,各打五十大板。
为何两者都是走中间路线,却有错有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庸之道》,看看孔子给了我们怎样一个标准。
二、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概括每一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何谓中庸之道?三、文本探究(一)、何谓中庸1、过犹不及——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2、探讨:中庸之道是否就是折衷主义?(二)、中庸的原则1、4.10则: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义1.12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说明“中庸”是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是具有是非标准的一种道德。
表现:13.24则、17.13则——君子与乡原的区别2、探讨:在17.13则中孔子批评了好好先生之流,但在17.24则中孔子又批判了“称人之恶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这前后思想是否矛盾?——孔子说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执两用中,实行稳健主张的积极的调和论)(三)、实践中庸——宽容包纳,和而不同13.21则: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13.23则:和而不同四、延伸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中庸之道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中庸之道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庸之道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中庸之道》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庸之道强调人的完善和和谐的实现,提出了“中庸之道”这一理念,认为只有在中庸之道中,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本节课将通过探讨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追求中庸之道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自身行为中的偏差并调整的能力;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中庸之道。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2.教学难点:学习如何将中庸之道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图片和故事,引起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2.学习新知识:a.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分析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c.解读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d.培养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和理解力。
3.活动设计:a.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庸之道的应用场景,并总结和展示出自己的观点;b.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演示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c.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真实生活中的案例,思考其中是否存在中庸之道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拓展延伸:通过讲解中庸之道在国际社会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思考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深远意义。
5.总结归纳:学生集体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并归纳运用方法。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庸之道的作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追求中庸之道发表自己的观点。
7.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分析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2.学生的表现: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以及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方法;3.学生的作业:学生是否能够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
【知识学习】《中庸之道》教案
《中庸之道》教案www.5y【教学目标】.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文本.诵读感知(略)2.整体感知(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中礼(1.12、17.24)中和(13.23)(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二、深入探究文本、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
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
(1)允执其中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
《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
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安康的根本理论。
以下是WTT整理的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中庸之道》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入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入内涵和精神本质。
教学步骤:一、导入: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荣夺目。
(摘自学生作文)2、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久;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
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存在。
(和谐)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且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谐。
二、释和谐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明确有关“和”的段落。
学生找出:第五段和第六段2、请一个学生读第五那么及其译文【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珍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管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方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点拨要注意的字词:斯:这。
由:遵循。
之:它,代词,指和谐的原那么。
节:节制。
3、考虑:请同学们据此写下一段文字评论“和谐”。
明确: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到达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那么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
(举例:孔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假如大家只是为了外表上社会的和谐而纵容这种现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庸之道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和起源。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实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第三章: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技巧。
3.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友情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家庭、友情、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人际关系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庸之道。
第四章: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
4.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联。
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的方法。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寻找提升素养的方法。
第五章: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5.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弘扬中庸之道的途径。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第六章: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中庸之道公开课
《中庸之道》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即中庸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和而不同思想的深刻哲理正确认识中庸之道在处理现实生活事务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中庸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中庸之道在处理现实生活事务的重大意义【教学方法】讨论法、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根据我们已学的知识,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么样的?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这9个字中,你认为最重要最核心的字是哪个字?和请在文中找出有“和”的句子。
二、感知课文1、关于“和”(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穿插字词解释)解释: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
现代圣王的治道,这是最为美善的地方,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一原则。
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只知和谐为贵而一味求和,不以礼仪加以节制,那也就行不通了。
”【教师讲解】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
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
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
比如,让学生举例。
比如有个学生经常抄作业,其他的同学为了同学情深,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这样也是不行的。
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解释: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谐。
”让学生举实例解释。
【教师讲解】“君子和而不同”,是指君子能够同周围的人的意见和谐一致,但这种和谐一致并非与别人的意见简单的机械的等同,更不是与别人苟同。
14.《中庸之道》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中庸之道》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2、君子在为人处世时,如何来体现中庸之道的?(齐声朗读4.10章)君子“义之与比”,以义为处世的准则,既不亲近谁(“无适”),也不疏远谁(“无莫”),以此显示中庸。
3、中庸是否容易达到?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教案1
《中庸之道》教案1教案1:《中庸之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8课《中庸之道》。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两个人争夺一个物品,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3. 合作探讨(1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处理。
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4.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一些运用中庸之道的例题,如:如何在家庭中运用中庸之道、如何在学校中运用中庸之道等。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
5. 随堂练习(5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中庸之道进行解答。
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6. 板书设计(5分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
7. 作业设计(5分钟)1. 妈妈和爸爸为了一个问题争吵不休,你如何帮助他们解决争端?2. 你的朋友和你一起玩游戏,总是想要赢过你,你如何让他明白输赢并不重要?3. 在学校,有同学总是欺负你,你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答案:1. 你可以中立,听取妈妈和爸爸的意见,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庸之道简介1.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1.2 教学内容:1.2.1 中庸之道的定义: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是一种既不偏激也不妥协的处世原则。
1.2.2 中庸之道的起源:中庸之道起源于《礼记·中庸》一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2.3 中庸之道的发展历程:从儒家思想到道家、佛家思想,中庸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发展完善。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2.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个人生活中的问题。
2.2 教学内容:2.2.1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意义:中庸之道可以帮助个人保持内心的平衡,避免走极端。
2.2.2 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通过自我反省、调节情绪、平衡欲望等方式来实践中庸之道。
2.2.3 中庸之道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一些个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解决问题。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应用的理解。
第三章: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应用3.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
3.2 教学内容:3.2.1 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意义:中庸之道可以帮助个人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避免冲突。
3.2.2 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通过倾听、沟通、妥协等方式来实践中庸之道。
3.2.3 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一些人际关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解决问题。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应用的理解。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首篇,主要讲解“中庸之道”的含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详细内容包括:中庸的定义、中庸与仁、义、礼、智的关系、中庸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掌握中庸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遵循中庸之道,做到为人处世有度,不偏不倚。
3. 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传统美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与仁、义、礼、智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过犹不及”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中庸的定义,阐述中庸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分析中庸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遵循中庸之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中庸的实际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学习、家庭等方面的体现。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定义: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与仁、义、礼、智的关系:相辅相成应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中庸之道的内涵。
(2)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中庸之道在实际中的应用。
2. 答案:(1)中庸之道是指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2)示例:在学习上,不偏科,全面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
但在拓展延伸方面,还可以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和答案解析。
《中庸之道》教案1
《中庸之道》教案【教学目标】1.驾驭“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才智。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分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踊跃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文本1.诵读感知〔略〕2.整体感知〔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详细表达在哪些方面?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中礼〔1.12、17.24〕中和〔13.23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二、深化探究文本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老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缘由。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探讨“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详细说说我们应当如何详细相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收集并沟通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沟通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一样吗,说明理由;联系生活或详细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悟:“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
下面逐项说明之,盼望有助於“很好地说明一番”。
〔1〕允执其中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
《礼记》说明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
《中庸之道》教案1
《中庸之道》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首章,详细内容涉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念,着重探讨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掌握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个人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重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a. 天命之谓性:介绍中庸之道的人性观。
b. 率性之谓道:阐述中庸之道的行为准则。
c. 修道之谓教:讲解中庸之道的修养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2. 主要内容:a. 天命之谓性b. 率性之谓道c. 修道之谓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要点:正确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3. 作业设计中的答案要点。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探讨。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不偏不倚”,既非过于偏向一端,也非完全中立,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中庸之道》优质教案设计.doc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
”“舜亦以命禹。
”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
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
中庸之道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1、导入钱玄同说过: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都应该枪毙。
人到四十岁就应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生:……师:为什么偏偏是四十呢?生:……师:孔子曾为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为政》) 那什么叫“不惑”?于丹曾解释说,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之道”(板书)去思考、行事”。
如果这解释的通,那么钱玄同的话其实就是表达对“中庸”这个理念的极端仇恨,那么中庸到底是什么呢,我想即使对一个事物要产生仇恨的情绪也必须建立在了解那个事物的基础上,不然就是盲目的仇恨,大家认不认同我的观点?生点头师:那好。
如果我们要了解中庸之道,不是经过后人篡改的书籍而是去进入饱含了原始儒教思想的经典《论语》,那是最合适不过的,现在让我们来进入中庸之道这篇课文。
2、投影一第1 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29)师:要求一个学生来读一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大体翻译)-----注意掌握“为、其、鲜”等字。
师:这句话表达什么呢?生:中庸是一种道德。
(补充:而且是最高的道德)(问:你原来所认为的中庸是什么呢?--引出学生对中庸粗浅的理解如骑墙、和稀泥)师:宋代程颢兄弟把中庸抬到了一种高度,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句话还是没能解释什么是中庸。
那么到底何谓中庸呢?投影二第2 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1.16)师生研读本章,掌握“愈”等重点词语。
老师忽然想到另一个成语—折中之道,然后提出问题:过犹不及=折中之道吗?什么叫做过犹不及,解释。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首篇,详细内容涉及第一章至第三章。
主要讲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认识到中庸在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循中庸之道,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处理问题。
3.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其成为有德行、有才能、有担当的社会新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方面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中庸》中的典型例句,阐述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如何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
5.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概念: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意义: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应用:实际生活2. 重点:人际关系、个人修养3. 难点: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请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及其在个人修养方面的意义。
作业答案:1. 答案提示:在人际交往中,中庸之道表现为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保持谦逊等。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方面,有助于培养平和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激发其在生活中的实践兴趣。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推荐阅读《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拓宽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和“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知识学习】《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
”“舜亦以命禹。
”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
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时教学过程:第一时一、导入新: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
”“舜亦以命禹。
”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
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中学语文论文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陈茉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词语过、不及、犹、比、贼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中庸的内涵(教学重点);区分中庸与好好先生(教学难点);形成运用中庸的意识(教学重点)。
一、导入
朗读清代学者李密庵的四句诗:“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
请用自己的话说一下这四句诗蕴含的道理?
[明确:做事做到正好,适度,有效果。
做事做到恰到好处就是儒家中庸思想中的一个内容。
](诗歌解读导入)
[带领学生全面解读中庸的内涵]
(一)
1.结合注释和翻译自由朗读全文,并给每一章标上序号。
2.给中庸下一个定义,请填空:中庸是儒家的处世原则。
[明确: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既然是处世原则,那么它就是我们行于世间的指导思想(板书“指导思想”),其中的做事适当、不走极端也就是第二章中过犹不及的反面。
[生齐读第2章]
3.解释过,不及,愈,犹。
过与不及一样,都不好,什么好?无过无不及,适当最好。
4.用已学课文内容解读过犹不及和中庸。
教师举例:《荷塘月色》中作者抒发情感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有节制,不走极端的情感抒发。
学生品评《拿来主义》节选部分,从中分别找出过,不及,中庸的做法,并讨论分析。
[PPT: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那么,怎么办呢……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
]
[明确:对于文化,昏蛋是全盘否定的态度,废物是全盘接受的态度,这两种做法都过头,而孱头则犹豫害怕,做事不及。
拿来者有辨别地对待。
凡事有辨别,做事是既不过头也不会不够的适度。
](板书“适度”)
这就是中庸,是儒家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原则。
(二)
1.齐读朗读第3和第5章,讨论如何才能做到无过无不及的中庸。
(以什么标准做到中庸?)
[明确:第3章中做事符合道义。
第5章中——礼:按照礼仪来办事。
]
2.为什么要做事要符合道义?
[明确:一个人的言行符合道义,那么行为就没有偏差,做事自然就是适度的。
] 3.为什么要按照礼仪办事?
[明确:因为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4.解读“亦不可行也”。
[明确:“亦不可行也”是行不通的意思。
而行不通可能就是走不下去了,由此解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打个比方,一种乐器统一步调地响起,各种乐器不同调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哪种声音更美?自然是各种乐器的有机融合声更美,这就是和谐,是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是同质事物的绝对同一,即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处在单调重复的状态。
单调重复是不会发展的。
所以可见,不能不知和谐为贵而一味地求和,那样会变成同一单调,后患无穷,所以还要用礼和义加以节制。
]
5.完善中庸的定义:中庸是儒家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原则。
[明确:遵循义按照礼](板书“义礼”)
我们要遵循义按照礼,才能做到凡事适度、无过无不及,不去欺负别人也不怕别人的欺负,所以也可以说中庸又是一种行为准则(板书“行为准则”),教会我们到底该怎样做事。
(三)
1.按照义和礼,做到了适度,最终的结果是什么?[结合注释自读第5章]
[明确:和]
2.解读和。
[明确:和,就是和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各安其分,以保持社会的安定。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和谐了就会出现美。
而和谐也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
]
可见,中庸的价值在于达到“和谐”(板书“和谐”)这个理想目标(板书“理
想目标”)。
3.再次完善中庸的定义:中庸是儒家按照义和礼,做事适度不走极端从而的处世原则。
[明确:达到和谐]
小结:(齐读中庸完整定义)
二、[带领学生区分中庸与乡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中庸者理解为好好先生,下面进行区分。
1.齐读第7、8章。
读完后给一些时间四人小组谈论三个问题:好好先生是什么样的人,孔子的态度,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
[明确:乡原或者乡人皆好之者;孔子的态度是厌恶;因为他是“德之贼也”。
] 2.为什么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
[明确:一乡里所有人都喜欢他,但是一乡里有好人有坏人,好人喜欢他,那么他一定是好人,坏人喜欢他,他就是个坏人。
他四面讨好,不论好人坏人,他都以称赞对待。
看起来是个好人,其实让人分不清楚善恶是非,一定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
小结:乡原是好好先生,什么都好,什么都对,不遵循义礼,毫无原则。
中庸者则是遵循义礼,辨别是非,有原则的,对好人喜爱,对坏人厌恶,所有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乡原这个好好先生同中庸者是站在对立面,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而中庸更不是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
3.自由朗读第9章,看这一章列举的几类被厌恶的对象。
[明确:这些人都是有着明显恶行的人,是不仁者。
]
三、运用中庸
(一)带领学生领会中庸在古时的实际运用。
1.中庸这一处世原则果然是高到了极点,齐读第1章。
百姓中很少有这样的人了,主要是因为当时礼崩乐坏,社会混乱。
在中庸者不多的情况下,探讨孔子所说的我们应该和什么样的人交往。
[明确:与狂者和狷者交往]
2.齐读第4章。
解读与狂狷者交往的原因。
[明确:与狂狷者交往,因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二者可能做事不适度,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遵循义和礼。
3.中庸这一思想在孔子那里的运用。
[明确:没有中行者交往,只好退而求其次,当然这退而求其次是取狂狷者的长处,而不是喜欢他们的短处。
在不能求得合乎中庸的条件下求相对的中,这是知权达变,是变通,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合乎中庸之道。
可见,孔子在提出中庸这一道德的同时,也以言行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运用中庸。
](板书“运用”)(二)带领学生探求中庸的现代意义
探讨并请说说现代哪些方面能够运用中庸,或者已经在用了?[按照屏幕所给思路分条陈述中庸这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
[明确:
1.人与人——辨别善恶、是非。
与人和谐相处。
“朋友数,斯疏矣。
”
2.人与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国际关系。
3.人与自然——人必须依恃万物而生,要紧的是取之有时、有节。
“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可持续发展战略,舟山禁渔期。
]
四、结束
这就是孔子的中庸思想,我们不否认它的时代局限性,但是也要认识到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的重要意义,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为现代社会所用。
学生齐读屏幕上的两段话作为结束:“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
”
板书设计:
中庸之道
指导思想——适度
行为准则——义礼
理想目标——和谐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长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