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修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Teaching pla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编订:JinTai College《中庸之道》教学教案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导入情景设置:1、名牌包:好看,价格贵;普通包:不好看,但价格便宜。

怎么办?——在价格可以接受的情况下,买相对有档次的较好看的包。

(这是一种折衷、调和的做法,在矛盾中求统一)2、县官老爷断案:有一个贼偷了人家的'钱袋,被抓到了,送至衙门。

见了县官老爷贼不服气的说:“是这个人把钱袋拿在手里,还晃来晃去,发出些叮叮当当的声音。

我偷钱完全是他诱惑的。

”县官老爷一时没了主意,想想贼说得也有道理,于是判处两人都有罪,各打五十大板。

为何两者都是走中间路线,却有错有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庸之道》,看看孔子给了我们怎样一个标准。

二、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概括每一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何谓中庸之道?三、文本探究(一)、何谓中庸1、过犹不及——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2、探讨:中庸之道是否就是折衷主义?(二)、中庸的原则1、4.10则: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义1.12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说明“中庸”是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是具有是非标准的一种道德。

表现:13.24则、17.13则——君子与乡原的区别2、探讨:在17.13则中孔子批评了好好先生之流,但在17.24则中孔子又批判了“称人之恶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这前后思想是否矛盾?——孔子说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执两用中,实行稳健主张的积极的调和论)(三)、实践中庸——宽容包纳,和而不同13.21则: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13.23则:和而不同四、延伸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高二语文《中庸之道》第一课时教案 语文版(论语选读)

高二语文《中庸之道》第一课时教案 语文版(论语选读)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视频欣赏欣赏视频,初步感知。

二导入课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孔子面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

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

同学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课《中庸之道》。

三、字词处理无适也。

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恶:音wù,厌恶。

讪:shàn,诽谤。

徼:音jiǎo,窃取,抄袭。

讦:音jié,攻击、揭发别人。

四、课文讲解(一)、疏通课文【原文】6·29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

庸,平常。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原文】11·16子贡问:“师与商(1)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2)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1)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

商,卜商,即子夏。

(2)愈:胜过,强些。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

语文:中庸之道

语文: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浙江省义乌中学傅婷婷一、课例定位1、《中庸之道》为《<论语>选读》教读最后一课,学生对章义能借助注释翻译自行理解,课堂重心放在对章义的文化解读。

2、“中庸”孔子认为是“至德”,后人理解为儒“道”,以《论语》解读《论语》,以夫子之言解读夫子之言,或是贴近本义的较好途径。

3、学以致用,探究“中庸”哲学的现世意义。

二、教学目标1、理解本课时若干章的基本含义。

2、探讨本课时各章章义所涉“中庸”的内涵及层面。

3、回顾整理已学各课中能体现“中庸之道”的《论语》章义。

4、总结感悟“中庸之道”意蕴。

三、教学重难点难点:“中庸”既是儒家的一个抽象哲学概念,又是儒家哲学核心的具体表现——可行之道。

重点:“中”“庸”“过犹不及”“狂狷”“和”“乡愿”等关键词的理解。

四、教学设计(一)导入1、引朱自清《四书》(课文附录二,P88),探讨学《论语》目的“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科举几乎是当时读书人惟一的出路,每个学生都先读《四书》,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缘故。

”只须改动几字,如把“科举”置换成“高考”,与眼下学《论语》心态可能并无二致,这是单一的,功利的,应试的学习目标定位,极易造成学习上态度消极,方式被动,显然不是新课程特设选修《论语》根本目的所在。

2、引李零读《论语》感受(《丧家狗——我读《论语》P3),探讨学《论语》意义“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片面愤激的《论语》观感,在于对《论语》极深的(或许还别有用心的)误解。

(二)中庸之道,道不远人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问题1 根据课文翻译“中庸”为抽象的道德含义,孔子给予最高评价(“至矣乎”),而百姓缺少这样一种道德已经很久很久了(民鲜久矣),抽象的道德对于民生真有这样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吗?提示:我们称“中庸”为“道”,孔子称“中庸”为“德”,这里面应有区别。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庸之道强调人的完善和和谐的实现,提出了“中庸之道”这一理念,认为只有在中庸之道中,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本节课将通过探讨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追求中庸之道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自身行为中的偏差并调整的能力;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中庸之道。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2.教学难点:学习如何将中庸之道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图片和故事,引起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2.学习新知识:a.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分析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c.解读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d.培养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和理解力。

3.活动设计:a.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庸之道的应用场景,并总结和展示出自己的观点;b.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演示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c.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真实生活中的案例,思考其中是否存在中庸之道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拓展延伸:通过讲解中庸之道在国际社会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思考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深远意义。

5.总结归纳:学生集体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并归纳运用方法。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庸之道的作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追求中庸之道发表自己的观点。

7.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分析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2.学生的表现: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以及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方法;3.学生的作业:学生是否能够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

【知识学习】《中庸之道》教案

【知识学习】《中庸之道》教案

《中庸之道》教案www.5y【教学目标】.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文本.诵读感知(略)2.整体感知(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中礼(1.12、17.24)中和(13.23)(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二、深入探究文本、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

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

(1)允执其中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

《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

”“舜亦以命禹。

”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

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庸之道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和起源。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实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第三章: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技巧。

3.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友情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家庭、友情、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人际关系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庸之道。

第四章: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

4.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联。

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的方法。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寻找提升素养的方法。

第五章: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5.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弘扬中庸之道的途径。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第六章: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庸之道简介1.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1.2 教学内容:1.2.1 中庸之道的定义: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是一种既不偏激也不妥协的处世原则。

1.2.2 中庸之道的起源:中庸之道起源于《礼记·中庸》一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2.3 中庸之道的发展历程:从儒家思想到道家、佛家思想,中庸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发展完善。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2.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个人生活中的问题。

2.2 教学内容:2.2.1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意义:中庸之道可以帮助个人保持内心的平衡,避免走极端。

2.2.2 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通过自我反省、调节情绪、平衡欲望等方式来实践中庸之道。

2.2.3 中庸之道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一些个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解决问题。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应用的理解。

第三章: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应用3.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

3.2 教学内容:3.2.1 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意义:中庸之道可以帮助个人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避免冲突。

3.2.2 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通过倾听、沟通、妥协等方式来实践中庸之道。

3.2.3 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一些人际关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解决问题。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应用的理解。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关于平均主义理论的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新鲜和狷,并与小偷在文本的意义。

2.理解孔子的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 - 平均主义的精神本质。

3,背诵关键一章: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困难:结合具体章节,从浅到深,引导学生了解意义的本质含义。

教学时间:2小时教学过程:第一类首先,介绍新课程:说到节制,人们倾向于把它和好人,不拘一格的链接,这个教义是击剑,和解。

比如评价某人的观点,喜欢使用这个人是正确的话,但太新了不能审查;如果中国人对态度的态度,注意不能太过信仰,不要太相信,这些都是认为是适度的!长期以来,平均值被赋予贬损的颜色。

孔子的本质是孔子思想的本质,但由于人们的误解和误解是残酷的歪曲,它失去了糖果。

今天,我们学习平均学说,以正确理解平均学说,认知适度,恢复她的真实面貌,并感受到她移动的魅力。

二,初步理解中等概念:1,展示平均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意义:孔子曾说过:绅士适度,恶棍反中等。

(中等)那么,什么意思?一般理解为:①不是部分不容易的永永。

在世界上正确的方式;永世,世界的定理。

(中等)②适度,儒学的原则,主要是指妥协,适当,不要走极端。

永,与之相关的原则是使用,获得其含义。

一个说,永,经常,中等,也就是,可能常常意思。

(文本注释)以上为平均原则的抽象概念,试图说明:如果古人为父母哀悼三年,圣人不结束,不必和。

也就是说,三年多了,还是不到三年,都错了,三年是哀悼;如果你做一件事,做九分,不够,做十一分,太远,不在。

必须做得很好,正确的好处,称为中间,这是平均的教义。

黑板:①中间不容易②中线和法线2,阅读6.29章节,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节制的概念。

中间路是古代的盛说道,姚说章记,尧生顺:允许他们。

顺顺也生。

作为世界混乱,道路的第一王浪费。

因此,孔子不禁要问人们新鲜(健全,较少正义)长期进行 - 这条路久了不感觉!这一章,孔子把温和视为道德,是最高的道德,对德国也是。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首篇,主要讲解“中庸之道”的含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详细内容包括:中庸的定义、中庸与仁、义、礼、智的关系、中庸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掌握中庸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遵循中庸之道,做到为人处世有度,不偏不倚。

3. 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传统美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与仁、义、礼、智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过犹不及”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中庸的定义,阐述中庸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分析中庸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遵循中庸之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中庸的实际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学习、家庭等方面的体现。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定义: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与仁、义、礼、智的关系:相辅相成应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中庸之道的内涵。

(2)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中庸之道在实际中的应用。

2. 答案:(1)中庸之道是指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2)示例:在学习上,不偏科,全面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

但在拓展延伸方面,还可以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和答案解析。

《中庸之道》教案1

《中庸之道》教案1

《中庸之道》教案【教学目标】1.驾驭“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才智。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分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踊跃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文本1.诵读感知〔略〕2.整体感知〔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详细表达在哪些方面?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中礼〔1.12、17.24〕中和〔13.23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二、深化探究文本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老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缘由。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探讨“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详细说说我们应当如何详细相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收集并沟通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沟通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一样吗,说明理由;联系生活或详细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悟:“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

下面逐项说明之,盼望有助於“很好地说明一番”。

〔1〕允执其中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

《礼记》说明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中庸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一、导入: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

(摘自学生作文)2、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

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存在。

(和谐)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且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谐。

二、释和谐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明确有关“和”的段落。

学生找出:第五段和第六段2、请一个学生读第五则及其译文【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点拨要注意的字词:斯:这。

由:遵循。

之:它,代词,指和谐的原则。

节:节制。

3、思考:请同学们据此写下一段文字评论“和谐”。

明确: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

(举例:孔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如果大家只是为了表面上社会的和谐而纵容这种现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同样的,对于我们同学来说,比如,有个学生抄作业,其他学生为了一时的.朋友情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那么肯定是害了这个人。

因为这种做法是不合礼的。

《中庸之道》教案1

《中庸之道》教案1

《中庸之道》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首章,详细内容涉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念,着重探讨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掌握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个人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重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a. 天命之谓性:介绍中庸之道的人性观。

b. 率性之谓道:阐述中庸之道的行为准则。

c. 修道之谓教:讲解中庸之道的修养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2. 主要内容:a. 天命之谓性b. 率性之谓道c. 修道之谓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要点:正确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3. 作业设计中的答案要点。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探讨。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不偏不倚”,既非过于偏向一端,也非完全中立,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中庸之道》优质教案设计.doc

《中庸之道》优质教案设计.doc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

”“舜亦以命禹。

”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

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

中庸之道教案

中庸之道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1、导入钱玄同说过: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都应该枪毙。

人到四十岁就应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生:……师:为什么偏偏是四十呢?生:……师:孔子曾为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为政》) 那什么叫“不惑”?于丹曾解释说,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之道”(板书)去思考、行事”。

如果这解释的通,那么钱玄同的话其实就是表达对“中庸”这个理念的极端仇恨,那么中庸到底是什么呢,我想即使对一个事物要产生仇恨的情绪也必须建立在了解那个事物的基础上,不然就是盲目的仇恨,大家认不认同我的观点?生点头师:那好。

如果我们要了解中庸之道,不是经过后人篡改的书籍而是去进入饱含了原始儒教思想的经典《论语》,那是最合适不过的,现在让我们来进入中庸之道这篇课文。

2、投影一第1 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29)师:要求一个学生来读一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大体翻译)-----注意掌握“为、其、鲜”等字。

师:这句话表达什么呢?生:中庸是一种道德。

(补充:而且是最高的道德)(问:你原来所认为的中庸是什么呢?--引出学生对中庸粗浅的理解如骑墙、和稀泥)师:宋代程颢兄弟把中庸抬到了一种高度,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句话还是没能解释什么是中庸。

那么到底何谓中庸呢?投影二第2 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1.16)师生研读本章,掌握“愈”等重点词语。

老师忽然想到另一个成语—折中之道,然后提出问题:过犹不及=折中之道吗?什么叫做过犹不及,解释。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首篇,详细内容涉及第一章至第三章。

主要讲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认识到中庸在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循中庸之道,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处理问题。

3.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其成为有德行、有才能、有担当的社会新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方面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中庸》中的典型例句,阐述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如何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

5.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概念: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意义: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应用:实际生活2. 重点:人际关系、个人修养3. 难点: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请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及其在个人修养方面的意义。

作业答案:1. 答案提示:在人际交往中,中庸之道表现为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保持谦逊等。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方面,有助于培养平和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激发其在生活中的实践兴趣。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推荐阅读《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拓宽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和“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

中庸之道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

•[阅读次数:1986]新人教版《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示范课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阅读次数:1512]《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一、导入: 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阅读次数:1026]《〈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nb...•《〈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阅读次数:1775]《〈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粤教版高一选修)[阅读次数:2307]《〈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 1、理解孔?..~。

【知识学习】《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知识学习】《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

”“舜亦以命禹。

”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

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文总结1、概括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的方面: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中礼(1.12、17.24)中和(13.23 )2、本章阐述孔子的人生出世的态度和保持社会安定的基本思想,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所以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

宋代时,专门把孔子关于“中庸”的一些论述集中加以评论阐述,作为“四书”之一。

孔子“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题要“执中”而不偏(考虑全面,不走极端),“和而不同”,对人宽容包含,但又坚持道德原则,做事、考虑问题要稳健、合情合理等内容,不应片面理解。

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中,应借鉴孔子的这一理论。

二、难点解析1、“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2、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讨论明确:孔子对“文质的关系”(第六课12.8章)的看法,是符合中庸之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选修《中庸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一、整体感知文本1.诵读感知(略)2.整体感知(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中礼(1.12、17.24)中和(13.23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二、深入探究文本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

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

(1)允执其中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

《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

是谓尧、舜、禹三位传说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也。

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的‚两端‛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即求中是也。

这就是说,在一个命题涵盖范畴的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契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就是中。

一旦得中,即‚致和‛,或称‚致中和‛,与上文借无线电学名词用的‚调谐‛同义;这里的‚和‛,亦即‚和谐‛或称‚和合‛。

‚和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者,天下之大本也‛。

《论语.雍也》乃有高度评价‚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的‚思想实验‛中谈到:如将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为对立面的调谐(统一)和变革(斗争),其中变革是手段,变革的目的是追求调谐,而不是为变革而变革。

调谐不仅是变革的目的,即便变革本身或即事物发展和运动的过程,也应讲究和追求调谐,以减少损失(痛苦),提高效率。

先秦时代,许多学派都研究过事物对立面的调谐(统一)和变革(斗争)的关系。

其中道家认为祸福、正奇、善妖等对立面之间可以反覆无条件转化,颂扬弱胜强的转化,但不明确变化的目的性;法家则强调对立的绝对性,主张强凌弱,大制小。

儒家观念与他们不同,以实现调谐为变革的目的,也以调谐为变革的高明手段。

‚允执其中‛就是调谐观念在方法论范畴的表述方式,也是中庸思想的高度概括,贯彻於儒家的全部理论和实践。

《荀子.宥坐》篇记载孔子在鲁桓公之庙,看到欹器,有感而发的故事。

夫子问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听说过‚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满则覆。

‛於是让弟子注水试验,可见‚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

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这里说的‚虚‛和‚满‛都是两种极端倾向,宥坐之器因而产生‚倾斜‛和‚倒覆‛的现象,只有‚中‛才能正,‚守中‛为‚聪明圣智‛之举欤!如前所述,作为‚调谐‛的‚和‛,是包括人际、人与自然,人自身生理和性灵,以及万物之间的一切相互关系的优化相处原则;仁学讲求的中庸之道,追求的主要是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调谐。

尚‚中‛致‚和‛,做人要中,处世要中,思虑要中,审事要中,惟中是求,惟中是律也。

(2)过犹不及这个中的位臵究竟该如何界定呢?《论语.先进》中记载着孔子和子贡的谈话。

子贡问老师,子张和子夏谁优胜?孔子说子张显得过头,子夏有些赶不上。

子贡就说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孔子的答覆是‚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臵,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座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臵‛。

从数学观点加以譬解,这个中并非意味变量在坐标区间的几何中点,而相当於微分学对应函数最佳极值(导函数为零时)的特定位臵,无论左偏右离,都不如这个中位的效果最好。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譬如说,为人之道既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应自暴自弃;既要追求理想,又须面对现实。

为政过严或太宽都不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

‛(《左传.昭公二十年》)制订政策,借用现代政治语言讲,就是偏左(激进)和偏右(保守)都要犯错误。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中道也。

孔子将中庸视为君子应有品德,尝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无忌惮者,无所顾忌,任意横行,放纵极端也。

毛泽东说:‚‘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

一切哲学,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做两条战线斗争,去肯定事物与概念的相对安定的质。

‛(《毛泽东书信选集》145-146页)过头或不及,往往首先表现在量的范畴。

量的过头或不及终将引起质的恶性变化。

在政治领域,人们常常把过头或不及称为左倾或右倾。

反右防左,反左防右,就是去肯定政局相对安定的质的需要。

孟轲讲了一个关於经济政策上过犹不及的故事:周人白圭是个好心肠的经济学家,建议更改税制,把当时实行的‚什一而税‛降为‚二十而取一‛。

孟轲指出,这种低税率适合於北方貉国那样五谷不生,唯黍(一种称为黄米的杂粮)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餐,无百官有司的後进少数民族地区;如果行之於中国,不顾‚器不足用‛的後果,将造成‚去人伦,无君子‛‚不可以为国‛的倒退恶果。

白圭听了,明白了它的不可行性。

孟轲以为,如果违背了体现中庸原则的尧舜之道,把税率降得偏低,就成了大貉小貉,反之,过於加重税收,则大桀小桀也。

(见《孟子.告子章句下》)可见经济政策上过头或不及的量变,会造成政权性质恶化变质。

《论语》中说的‚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等片语中,每个‚而不‛後面的字儿,非过即不及也。

中庸反对过头和不及,但不是‚和稀泥‛、简单折衷,不等于不讲原则的平均主义。

中庸之道崇尚和平渐进,但并非无原则的和平主义者,不排斥必要的战争,主要指反抗侵略的战争、为消灭战争而战的‚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以及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暴力抗争等。

在一切可以量度的应用科学范畴,像上文提到黄金分割比例体现视觉最佳效果;或要种好庄稼,土壤酸度必须适宜;或根据不同国情制订适当的税率那样,中庸之道不仅有其科学的定性要求,而且应能在实用层次上做到定量分析,可以计算、检测和考核。

人世一切失误,其实无一不是‚过‛或‚不及‛的後果,教训例子俯拾即是。

万物之灵之高明,在於透过万花筒般的无数表象,悟出一个‚无过无不及‛的优化求中道理,并进而掌握这个优化求中的主要途径,方能落实求中的具体措施。

(3)和而不同什麽是人际关系范畴优化求中的根本途径?一言蔽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

‚和‛与‚同‛,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别的。

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如前所述,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孟子.尽心章句下》)的折衷主义者,称之为‚乡愿‛,贬之曰‚乡愿,德之贼也‛。

与‚乡愿‛迥异,中庸之道反对折衷主义者的‚同而不和‛,赞成‚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是求‚和‛之道,以‚不同‛为求‚和‛的前提和必然。

与孔子同时代的晏婴曾举烧汤为例,解释‚和而不同‛的涵义。

他说所谓‚和‛就象厨师拿水、火、醯(相当於醋)、醢(鱼肉等制成的酱)、盐、梅等不同甚至对立性质的物质操作调合,烹饪鱼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使其品味恰到好处,成为享用满意的佳羹。

单纯的‚同‛就如以水调剂水,不用火、醯、醢、盐、梅等配合,必然乏味到无人问津。

今就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上的‚和而不同‛作一点说明。

凡循中庸之道决策,必有其共识基础,方能集合众人力量进行贯彻,这就是调谐意义上的‚和‛。

‚和‛绝不意味着没有或无视不同意见,相反地,中庸学说肯定事物的复杂性和矛盾的普遍性,视‚不同‛为理所当然。

孤立的单一的因素不能构成完美的事物,相信唯有让介乎极端之间的各种异见,特别是对立因素充分沟通、辨析,折冲,兼容其合理因素,加以运筹统合,达到统一或调谐,方才能够得中,从而导致美好的结果。

以君臣为例,孔子主张对君主采取‚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的态度。

所谓犯,就是提意见。

‚和而不同‛的‚和‛乃君臣不同见解的协调结果。

求中致和不是否定或掩盖矛盾,相反地,要通过群言堂、百家争鸣,即容许不同意见充分抒发和交锋,融百家之长,才能提高得中的可能性,利於导致优化决策。

反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君说可,臣亦说可,君曰不可,臣亦曰不可,有不同意见不敢说出来,成为君主一言堂,结果非犯错误、出乱子不可。

明白了‚和而不同‛的道理,就不要以为人人称赞你就是好事。

子贡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夫子说:‚未可也。

‛他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夫子说:‚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好人说好),其不善者恶之(坏人说坏)。

‛(《论语.子路》)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说过:‚质(朴实)胜文(文雅)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论语.雍也》)意思说:做人如果朴实胜於文雅,便失之粗野;如果文雅胜於朴实,则显得欠缺诚心;两者调谐适匀,互补其不足,方可成为君子也。

孔子好给别人提意见,也欢迎别人包括弟子们发表不同见解。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但过於谦虚,和动不动直言质询的子路太不一样。

孔子对此是不满意的,因此说过:‚回也,非助我也,吾言无所不说(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