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合集下载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它包含了孔子和他的门徒们的言论和行为,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影响深远。

在现代教育中,分为不同版本的《论语选读》被广泛用于高中教育中,其中人教版高二选修的《论语选读》更是备受推崇。

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着重讨论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选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全面了解《论语》的思想体系,领会其价值观和儒家伦理道德观,进而对世界历史文化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品味,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课外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礼、仁、义等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2.孔子的人生态度、言传身教及其价值观;3.《论语》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选修七),主要包括孔子及其门徒的名言、警句、典故,如《学而》、《为政》、《里仁》等。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对于历史文化类的教学,较为适合授课。

这种方法能够将复杂的文化知识,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和实际例子向学生讲解,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2.多媒体演示多媒体演示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学生的视觉效果和教学感知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和理解文化知识。

3.小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共同思考、探讨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与记忆知识点。

这种方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1.核心思想和关键词在讲授教材内容阶段,需要突出学生对核心思想和关键词的理解。

核心思想是文化知识的重要精华,关键词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2.课外阅读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阅读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刻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诠释教材中的概念和理论。

五、教学评估1.考试考试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2.主观评价主观评价是针对学生所具备的素质、能力和思维方式进行的评价,包括学生的积极性、团队合作精神、自我学习能力等。

高二语文《中庸之道》第一课时教案 语文版(论语选读)

高二语文《中庸之道》第一课时教案 语文版(论语选读)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视频欣赏欣赏视频,初步感知。

二导入课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孔子面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

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

同学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课《中庸之道》。

三、字词处理无适也。

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恶:音wù,厌恶。

讪:shàn,诽谤。

徼:音jiǎo,窃取,抄袭。

讦:音jié,攻击、揭发别人。

四、课文讲解(一)、疏通课文【原文】6·29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

庸,平常。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原文】11·16子贡问:“师与商(1)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2)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1)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

商,卜商,即子夏。

(2)愈:胜过,强些。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 学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 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 学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至:到达 B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 适:亲近 C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由:遵循,遵从 D .乡原.,德之贼也 原:通“愿”,谨慎老实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必也狂狷乎.君子亦有恶乎.B.⎩⎪⎨⎪⎧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狷者.有所不为也 C.⎩⎪⎨⎪⎧ 恶勇而.无礼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D.⎩⎪⎨⎪⎧ 师与商也.孰贤子曰:“未可也.。

”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无适也,无莫也B .乡原,德之贼也C .然则师愈与D .不得中行而与之4.下列加点的字都属词类活用,其中与“必也狂狷乎”中的“狂狷”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A .博.我以文B .孰能为之大.C .曾皙后.D .风.乎舞雩 5.名句填空。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中行而与.之与:跟从B.小大由.之由:遵从C.乡原,德之贼.也贼:盗贼D.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讪:讥笑7.关于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1)不得中行而与之.礼之.用,和为贵(2)狂者.进取恶称人之恶者.A.两个“之”相同,两个“者”也相同B.两个“之”不同,两个“者”相同C.两个“之”相同,两个“者”不同D.两个“之”不同,两个“者”也不同8.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狂者”流于冒进,敢作敢为;“狷者”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庸之道强调人的完善和和谐的实现,提出了“中庸之道”这一理念,认为只有在中庸之道中,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本节课将通过探讨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追求中庸之道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自身行为中的偏差并调整的能力;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中庸之道。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2.教学难点:学习如何将中庸之道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图片和故事,引起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2.学习新知识:a.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分析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c.解读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d.培养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和理解力。

3.活动设计:a.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庸之道的应用场景,并总结和展示出自己的观点;b.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演示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c.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真实生活中的案例,思考其中是否存在中庸之道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拓展延伸:通过讲解中庸之道在国际社会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思考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深远意义。

5.总结归纳:学生集体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并归纳运用方法。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庸之道的作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追求中庸之道发表自己的观点。

7.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分析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2.学生的表现: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以及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方法;3.学生的作业:学生是否能够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

《〈论语〉选读》教案(通用3篇)

《〈论语〉选读》教案(通用3篇)

《〈论语〉选读》教案(通用3篇)《〈论语〉选读》篇1【教学目标】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1、疏通文意:(1)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习中完成)。

(2)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课后第四题)。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2、指导诵读:(1)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

(2)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诵?(3)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1、2、3、4、5章)择友(6、7章)处事(12、13、14章)待人(8、9、10、11章)注:此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发言与老师讲解应结合进行。

老师讲解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化——讲解焦点:多义性、联系性、丰厚性。

多义性:例举“久而敬之”的多义理解。

联系性:例举“处事”章应与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联系。

丰厚性:例举“察人”章中可补充孔子对“君子”的评判与见解。

教学步骤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1、联系《论语》中其他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语录,更广泛的整体理解文化内涵。

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论语》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内涵,将原文具体化。

高二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件主题四中庸之道

高二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件主题四中庸之道

子思的中庸思想
中庸是天道
子思认为中庸之道是天地万物运 行的法则,它体现了自然界的和
谐与平衡。
中庸是人道
子思主张人们应该遵循中庸之道, 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庸是诚信
子思认为诚信是中庸之道的重要体 现,它要求人们在言行上保持一致 ,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孟子对中庸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中庸思想
和而不同——包容差异
和而不同,是指尊重并包容不同的观 点和差异,追求和谐共处。
包容差异有助于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 和理解,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人际交往中,应尊重他人的意见和 选择,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 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
执两用中——把握平衡
执两用中,是指在处理问题时把 握平衡,兼顾各方利益和需求。
推动个人全面发展
中庸之道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鼓励个人在各方面寻求平衡,实现
全面发展。
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强调个人应广泛学习、
深入思考、明确辨别并切实行动。
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提醒个人 在追求目标时要适度,避免走向极端。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提倡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 发和破坏环境。
神境界。
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低俗行为
避免低俗、恶劣的行为 举止,维护社会公德和
个人形象。
06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庸之道强调“和而不同”,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有助于促进社会和 谐。
倡导“中庸”可以避免社会走向极端,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中庸之道提倡“礼之用,和为贵”,注重礼仪和规矩,有助于维护社会 秩序。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庸之道简介1.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1.2 教学内容:1.2.1 中庸之道的定义: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是一种既不偏激也不妥协的处世原则。

1.2.2 中庸之道的起源:中庸之道起源于《礼记·中庸》一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2.3 中庸之道的发展历程:从儒家思想到道家、佛家思想,中庸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发展完善。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2.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个人生活中的问题。

2.2 教学内容:2.2.1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意义:中庸之道可以帮助个人保持内心的平衡,避免走极端。

2.2.2 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通过自我反省、调节情绪、平衡欲望等方式来实践中庸之道。

2.2.3 中庸之道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一些个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解决问题。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应用的理解。

第三章: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应用3.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

3.2 教学内容:3.2.1 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意义:中庸之道可以帮助个人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避免冲突。

3.2.2 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通过倾听、沟通、妥协等方式来实践中庸之道。

3.2.3 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一些人际关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解决问题。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应用的理解。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首篇,主要讲解“中庸之道”的含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详细内容包括:中庸的定义、中庸与仁、义、礼、智的关系、中庸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掌握中庸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遵循中庸之道,做到为人处世有度,不偏不倚。

3. 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传统美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与仁、义、礼、智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过犹不及”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中庸的定义,阐述中庸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分析中庸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遵循中庸之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中庸的实际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学习、家庭等方面的体现。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定义: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与仁、义、礼、智的关系:相辅相成应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中庸之道的内涵。

(2)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中庸之道在实际中的应用。

2. 答案:(1)中庸之道是指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2)示例:在学习上,不偏科,全面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

但在拓展延伸方面,还可以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和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教案

高中语文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

”“舜亦以命禹。

”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

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

《中庸之道》教案1

《中庸之道》教案1

《中庸之道》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首章,详细内容涉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念,着重探讨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掌握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个人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重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a. 天命之谓性:介绍中庸之道的人性观。

b. 率性之谓道:阐述中庸之道的行为准则。

c. 修道之谓教:讲解中庸之道的修养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2. 主要内容:a. 天命之谓性b. 率性之谓道c. 修道之谓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要点:正确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3. 作业设计中的答案要点。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探讨。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不偏不倚”,既非过于偏向一端,也非完全中立,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中庸之道》优质教案设计.doc

《中庸之道》优质教案设计.doc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

”“舜亦以命禹。

”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

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首篇,详细内容涉及第一章至第三章。

主要讲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认识到中庸在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循中庸之道,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处理问题。

3.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其成为有德行、有才能、有担当的社会新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方面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中庸》中的典型例句,阐述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如何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

5.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概念: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意义: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应用:实际生活2. 重点:人际关系、个人修养3. 难点: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请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及其在个人修养方面的意义。

作业答案:1. 答案提示:在人际交往中,中庸之道表现为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保持谦逊等。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方面,有助于培养平和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激发其在生活中的实践兴趣。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推荐阅读《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拓宽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和“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

中庸之道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

•[阅读次数:1986]新人教版《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示范课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阅读次数:1512]《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一、导入: 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阅读次数:1026]《〈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nb...•《〈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阅读次数:1775]《〈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粤教版高一选修)[阅读次数:2307]《〈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 1、理解孔?..~。

《中庸》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中庸》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中庸》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中庸》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中庸》节选学案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1、《中庸》原是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 ”之一,《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假设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那么弥六合,卷之那么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开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字经》中有“ ”的描述。

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解词:中庸【词性】【褒贬】【近义词】【反义词】【释义】三、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 ”。

“ ”,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

“ ”,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 ”。

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开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创设情境 深度对话——以《中庸之道》(《论语》选读)教学为例

创设情境 深度对话——以《中庸之道》(《论语》选读)教学为例

044I!"实践I创设情境深度对话—以《中庸之道》(《论语》选读)教学为例◎谢昌霖现实中的“对话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实施与应用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假对话”;二是以少数学生为中心,多数学生当听众的“伪对话”;三是以活动为中心,课堂热闹脱离文本的"空对话”。

对话教学固然可以丰富课堂中学生的言语活动,但是对话教学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设置合理的情境。

其次,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仍需要教师的宏观调控做指导,否则课堂将流表的热闹,实的收。

针对些问题,者以《中庸之道》(《论语》选教学实:一些°一、生生对话,创设立足生活的情境语文教学,文本情境是者的。

对于学生言,调动生与文本的情,效°但师对文本学生对文本的,需要教师做“情境”的导,设置情境是学文本的,在文本中学生与“生活”的°《语》,《中庸之道》一课,相对抽语言学,学生课文的文,理时是一,。

其丨,主要还是一的情境。

在《中庸之道》课中,次情境,次课,现学生的生活,与<在一课的时F现学对的理难,所偏差。

举例“在AB点中取个中间值”来导学区别“折中”和“中庸”的概念,但是的举例是基的生活体验,学生产生刻的<在二次课时涉及,无莫也”,笔者注意导学生用的切身经历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对话。

生1:我觉得“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就是适当适中,不偏向哪一方。

就是取折中的办法……师:还是拿同学刚才提到的举例来说,我们要举行班会课,活动方案有两种,一种是你的好朋友提出来的,一种是和你关系一般的同学提出的,按照中庸之道的精神,该怎么办?生1:为了公平,也不能选我好朋友的,那就班内投票,少师:那你认为中庸之道就是民意,就是听从多?生2:那不一定,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生3:对,也不能给同情票,还是客观一点。

(其他同学笑3)师:嗯,可见中庸也不是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民意,那我们到底改怎么做呢?生1:那还是要我们去选择一个好的方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 学案 (1)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 学案 (1)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学案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它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它动人的魅力。

1.字音字形(1)狂狷.( ) (2)讪.( ) (3)徼.( )(4)乡原.( ) (5)攻讦.( ) (6)椟.( )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民鲜.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义之与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不得中行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必也狂.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小大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君子和.而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乡原,德之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恶徼.以为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恶讦.以为直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必也狂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乡原.,德之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恶徼以为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恶不孙.以为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乡原,德之贼也.:(2)与⎩⎪⎨⎪⎧ 师与.商也孰贤: 义之与.比: 然则师愈与.: 不得中行而与.之:5.特殊句式 (1)然则..师愈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原,德之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恶徼以为..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犹不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和而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礼之用,和为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名句积累(1)君子和而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文本1.诵读感知(略)2.整体感知(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中礼(1.12、17.24)中和(13.23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二、深入探究文本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

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

(1)允执其中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

《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文总结1、概括中庸之道具体表达在的方面: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中礼〔1.12、17.24〕中和〔13.23 〕2、本章阐述孔子的人生出世的态度和保持社会安定的基本思想,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所以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

宋代时,专门把孔子关于“中庸〞的一些论述集中加以评论阐述,作为“四书〞之一。

孔子“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题要“执中〞而不偏〔考虑全面,不走极端〕,“和而不同〞,对人宽容包含,但又坚持道德原那么,做事、考虑问题要稳健、合情合理等内容,不应片面理解。

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中,应借鉴孔子的这一理论。

二、难点解析1、“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那么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那么的“乡原〞等。

2、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文本
1.诵读感知(略)
2.整体感知
(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
中礼(1.12、17.24)
中和(13.23)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
二、深入探究文本
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
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
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
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
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

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

(1)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

《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

是谓尧、舜、禹三位传说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