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庸心得体会9篇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中庸》心得体会《中庸》心得体会1翻开自己的随笔,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
当时自己喜欢背《论语》,觉得那些简单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有着愈久弥新的魅力,用现在的话说,之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们学习和读书的教材,在于,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让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我们,都能从这些话语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接触《中庸》,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学去上书法研究班的学习,北大的教授王岳川老师的授课,使大哥受益匪浅。
回来便要求我去背《大学·中庸》,说《论语》里很多思想来源于此。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
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
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
想想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如果考试不好,回家会说考试的时候,答案写错了,或者紧张,或者什么理由。
总而言之,不敢正面自己的失败,不从内心去找根本的原因,现在,凡事都会反求诸己,换了立场想一想,其实都会变得平和。
《中庸》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字,就是“诚”。
有句话说,只要自己对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不会欺骗你。
而之所以,诚很难做,多数在于,人的部分缺点。
比如说,虚伪,爱面子,去追求一些原本对生命本身不太重要的名利等外在的东西。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9篇)

读中庸心得体会(9篇)下文是我为您细心整理的《读中庸心得体会(9篇)》,您浏览的《读中庸心得体会(9篇)》正文如下:读中庸心得体会1《中庸》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喜怒哀乐的心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安静清静祥和无碍的状态,称之为“中”;假如心情之发生时也能由这种“中”的状态把握,则称之为“和”。
『中』的状态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状态,也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人对事物发出心情能够用『和』原则来自制,则是最接近道的。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需敬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赐予的。
“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
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进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需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伴侣之交也”。
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伴侣有信”。
“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
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
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
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它主要阐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即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读完《中庸》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中庸之道强调在对待事物时保持平衡和适度,避免走向极端。
这种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
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意味着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便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这对于我们提高个人修养、完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庸之道强调和谐共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遵循中庸之道,既要尊重他人,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这样,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中庸之道还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道德和学问上的进步,不断挑战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总之,《中庸》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强调了“中庸”之道,即
“不偏不倚,不极不端”。
在阅读和理解《中庸》的过程中,我深
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和处世之道。
首先,中庸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平和,不偏不倚。
在人生的道
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和诱惑,但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才能不被外界影响,保持自己的初心和原则。
同时,中庸也告诫我
们不要过分追求极端,要避免情绪和行为的偏激。
只有在中庸之道
上行走,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和和谐。
其次,中庸强调了“道”和“德”的重要性。
在《中庸》中,
提到了“道”是一种普遍的秩序和规律,而“德”则是人们在实践
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和规范。
这提醒我们要注重修养和修身,要不断
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才能真正做到“中正之道”。
最后,中庸还强调了“诚”和“信”的重要性。
诚实和诚信是
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
和信任。
同时,也要求我们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出必果,这
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总的来说,阅读《中庸》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它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注重诚信与诚实。
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时刻铭记和践行的。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能够不断努力,以中庸之道为指引,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优秀模板9篇)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优秀模板9篇)《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第1篇看了这本经典书《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几千年的人,对于以前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刻骨铭心。
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它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数不胜数的道理。
这些道理散发开来塞满天地四方,收拢回来又能隐藏内心深处。
他所蕴涵的趣味无穷无尽,而且都是很实在的学问,对于我们终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
这些道理深深地影响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则,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学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学。
像感恩,做人一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
像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
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
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像勤学,如果我们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们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们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和大学问家匡衡,他们为了勤学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
他匡衡,幼时极爱读书,白天在田间忙於助大人农作,日落始返家,欲读书却苦於家中无灯,后来忽发妙想,原来,邻家点灯的那间房与他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凿了个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读书,读完了不少书。
后来,匡衡成了著名的学者,特别是对于《诗经》一书,在当时的见解无人能出其右。
汉元帝时,他的学问极为当朝赏识,所上之书屡被采用。
他的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学界千古佳话读了这本书,我获益良多,读过这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后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第2篇《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该书讲述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要求人们按照这些道德规范和原则,调节个人的思想和言行,做到不偏不颇,无过无不及。
国学经典《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0篇)

国学经典《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0篇)国学经典《中庸》读书篇1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但能稳如泰山,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用人体线条勾勒出一副副动感的艺术画面。
她们的每一跳,每一次转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谓恰到好处。
因为无论是力量偏大还是不足,都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
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子曰“过犹不及。
”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
仔细观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中央政府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
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而香港回归顺利,发展平稳。
“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产商人的过分贪婪;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
既有过分也有不足,总之离中道太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
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难度偏大,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再比如跟学生沟通不够,或者沟通方式过于简单,这就无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中国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生命。
国学经典《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篇2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论文《大学》;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论文就是《中庸》。
中庸思想,也是来自于孔子。
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太难了,普通人很少能够做到。
中庸到底是什么呢?孔子讲的中庸与仁一样,有体有用。
读中庸心得体会

读中庸心得体会篇一: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读《中庸》的心得体会《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
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
“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
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
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
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
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
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5篇)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5篇)读中庸心得体会篇1《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出了“中和”的思想,即人的言行应该保持在中庸之道上,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以下是读《中庸》的一些心得体会:1.认识“中庸”之道《中庸》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中庸”的概念,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原则。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的为人处世原则,它既不过分,也不过分,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
2.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中庸》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
例如,要有敬畏之心,尊重天地万物,保持谦逊、勤奋、善良等品质,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些要求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3.慎思明辩《中庸》主张要“慎思明辩”,即在思考问题时要谨慎思考,明辨是非,不要轻易下结论。
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4.知行合一《中庸》强调了“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应该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只有把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中庸之道。
5.不断学习和提高《中庸》强调了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也是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保持中庸之道。
总之,《中庸》是一本重要的儒家经典,它提出了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阐述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强调了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通过阅读《中庸》,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读中庸心得体会篇2《中庸》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其核心理念是“中庸之道”,强调通过平衡、和谐和适中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读《中庸》后,我对这一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首先,我从《中庸》中认识到了“中庸之道”的核心价值,即通过平衡、和谐和适中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种中庸之道来处理各种问题,如权衡利弊、协调矛盾、处理纷争等,从而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好地解决问题。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中庸>心得体会》《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哲理。
在阅读和思考《中庸》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心得体会。
中庸之道,并非是我们常误解的那种平庸、折中、毫无原则的处世方式,而是一种追求平衡、和谐与恰到好处的智慧。
它教导我们在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把握好适度的原则,避免过度或不及。
在为人处世方面,中庸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时,不卑不亢、不骄不躁。
与人相处,既不过分亲近,也不过分疏远。
在交流中,懂得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尊重他人的观点,同时也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不过分迎合他人而失去自我,也不因固执己见而引起冲突。
就像在团队合作中,既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又能与他人协作互补,达到整体的和谐与高效。
中庸还教导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好度。
例如,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但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否则可能会因为过度劳累或心态失衡而导致失败。
同样,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不能过于消极退缩,而是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恰当的方法去应对。
这种对度的把握,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
在修身养性方面,中庸强调内心的修养。
我们要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
不被外界的功名利禄所迷惑,不为一时的荣辱得失而动摇。
面对赞誉,不骄傲自满;面对批评,不怨天尤人。
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境遇,这样才能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笃定。
同时,中庸也提醒我们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行为或想法偏离了中庸之道时,要有勇气承认错误,并及时进行调整。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们能够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此外,中庸之道对于我们的价值观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幸福并非仅仅来自于物质的丰富和外在的荣耀,更在于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充实。
我们不必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和表面的虚荣,而是要注重内心的成长和精神的追求。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读中庸心得体会【篇1】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段说的很对,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来自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识的人,品行会良好;有了知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梦想。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微薄,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不断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
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并从中找到了快乐。
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读中庸心得体会【篇2】《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的明珠。
《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
而我因为国学知识竞赛,有幸欣赏了此书。
“中庸”——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便是“执中”之意。
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它还教育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人的规范——“五大道”(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和“三达德”(智、仁、勇)……它使人读过后,回味无穷,细细体会,就又会有一番新的理解,这真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呀!它让我们有了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气魄和胸襟。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篇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它的意义简释如下: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其中格物理解为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理解为就是求为真知。
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
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
他们的关系是:《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
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
格物在于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有了认识才能意念诚实,然后才能思想端正。
只有具备了以上的条件,自身的修养才能提高。
自身的修养又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最后达到天下大治。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ee95d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1.png)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学习《中庸》心得体会学习《中庸》心得体会今天由我给大家分享我的学习体会,以及我在以往工作中的心路历程。
现在大家都在学习《道德经》,分享学习的感悟,我自己感觉加入讲师团的时间太短,对《道德经》没有很深入的理解,所以我选择了跟大家分享我的《中庸》学习体会,讲的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包涵。
最初接触《中庸》是在每周四早课上观看视频,觉得里面讲的内容容易理解,能听的明白,后来在转正之后就加入《中庸》学习小组。
通过写手抄稿、每日诵读、看译文,加深自己对《中庸》的理解,也让我能更恰当的对待工作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下面我就结合《中庸》第二章的内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想转变。
《中庸》第二章原文: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就是指合理、适当、协调、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庸,就是要坚持原则,尊重规律。
这里有一则小故事:有一只美丽的海鸟,飞到战国时期鲁国京城的郊外,停在一棵树上。
京城的人谁也没见过这种鸟,都以为是一种吉祥鸟。
鲁国国王看到了,也高兴得不得了。
心想:“飞来了神鸟。
这可是个好预兆,看来要有大富大贵降到我的头上。
”他就叫人把那鸟逮住了。
怎么喂养呢?鲁王又想:“神鸟可不能像一般的鸟那样,关在笼子里养着。
我一定要让它的生活跟我的一样。
否则,让神鸟怪罪下来可不得了。
”于是,好心的鲁王就吩咐仆人,把那只鸟供养在庙堂里。
每天叫人吹乐打鼓给它听,献出最好的美酒请它喝,杀猪宰羊,把最肥最鲜的肉献给它吃。
对鸟照顾得够好了,可是那只鸟却一点儿也不领鲁王的情,吓得惊慌失措,在庙堂的顶棚上,一会儿害怕得飞来飞去,一会儿恐惧地躲藏起来。
什么美酒啊,肥肉啊,音乐啊,它根本不知道那是鲁王专门献给它的。
一天,两天,海鸟不吃也不喝。
中庸读后感9篇

中庸读后感9篇中庸读后感1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
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__,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
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__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中庸读后感2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
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__,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
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__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之一。
它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和谐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中庸”一词,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之意,而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
《中庸》强调了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应该遵循中庸之道,即避免过度和不足,以达到和谐、平衡的境界。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提倡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达到内在的和谐。
它强调了“诚意”、“正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诚意和正心,才能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成长。
这让我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诚实、善良的品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中庸》还强调了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它认为,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让我想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中庸》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它教会了我在生活中要保持中庸之道,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我相信,这些思想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读大学中庸后心得体会

读大学中庸后心得体会【导语】以下是作者为大家准备的读大学中庸后心得体会(共1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读大学中庸后心得体会《中庸》强调实践,不仅在实践中运用“中庸”,而且要在实践中学习“中庸”。
运用要像舜一样,“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至于学习,《中庸》举出了另外一个典型,这就是颜回。
《中庸》说:“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所谓择乎中庸,就是善于选择,选取那些最精当的,真理性最强的,也就是反映了事物本质的“中庸”,拳拳服膺,使之成为己有。
颜回一生就是这样做的。
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东西都可能是偏激的,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所以要善于选择。
选择不是选那些哗众取宠的,而应该是不偏不倚,真实反映了事物本质的。
为要把握“中庸”,一则要学;二则要行;学则能知,行则能成。
但知和行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中庸》在这里特别强调学与行的重要,无论何种人,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坚持学习,就能“知”。
无论何种人,也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坚持实践,就能成功。
无过不及的思想方法。
“中庸”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人的思想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而不能须臾偏离。
《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君子中庸,他的思想无时不在中庸规范之内。
小人反中庸,其思想没有任何约束,以至肆无忌惮。
肆无忌惮,指的是离开客观规律的胡思乱想。
中庸既有思想修养问题,也有思想方法问题。
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呢?《中庸》的作者概括了五个方面:“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这五个方面简单说来就是敏、宽、刚、庄、密。
中庸之道读书心得体会最新10篇

中庸之道读书心得体会1中庸之道如今已走向略带贬义的色彩,但如今人世间,成功之人,成名之人,大凡都是深谙此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中,不偏不倚;接着说庸,庸不是无能,而是平常。
平常就是不易,即鲜有改变,年少轻狂之时,日日思变,整日里做着相同的工作,重复着相同的生活被深恶痛绝,因而时时思变,跳槽等等所为,均有一定因素是因不庸而起。
不说此行为之好坏,年少轻狂时的不庸在长者眼中是为胡闹、是为冒险,是为激进。
暮年之人常念叶落归根,常念平淡生活,有一大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
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一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我认为中是好的,则合用,庸必然也应是好的,平常之为,淡然处之能培养良好心态,庸并非鼓励不求上进,而是在激进中寻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
联系自己的教师生活,我感觉教师确实应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
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读中庸心得体会9篇

读中庸心得体会9篇读中庸心得体会1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
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
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基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事件,当时有准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唯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咱们要逐渐的进行学习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幻想。
激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能力战胜艰苦,最终达到成功的此岸。
所有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货色,就永远跑不了!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主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气。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达到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读论语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读友吧

读论语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读论语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读论语中庸心得体会十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哦。
读论语中庸心得体会篇1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
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
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
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
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
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
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
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
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
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
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
中庸读后感_心得体会

中庸读后感_⼼得体会中庸读后感本⽂是关于⼼得体会的中庸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篇⼀:中庸读后感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化精髓,向世⼈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每个⼈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个⼈的命运。
⼦⽈:“好学近乎知,⼒⾏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的思想境界和⽂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
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对事情,以平和的⼼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平。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以⼈治⼈,改⽽⽌。
施诸⼰⽽不愿,亦勿施于⼈。
⾃⼰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
“君⼦居易以俟命,⼩⼈⾏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看事物的⾓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之⼼度君⼦之腹。
近⼏年来,爆炸性新闻⽐较多,⽐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反映出中国的⼈民⽣活⽔平差距很⼤,其中,肯定有很多⼈在抱怨为什么⾃⼰没有那么富有,觉得⽣活不公平。
其实,我觉得,⽣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活就会给你⼀份回报,别⼈⽤⼀份努⼒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百分的努⼒去做;别⼈⽤⼗分的努⼒做到的,我们可以⽤⼀千分的努⼒做到。
如果这样⼦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定会靠⾃⼰的能⼒将⽣活⽔平提⾼,⼀定会变的刚强起来!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充满了⼈们的⽣活,⼈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不是反思⾃⼰。
物竞天择,适者⽣存,能⼒强的⼈就会⽣存下来,没有能⼒的⼈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因此,我们要平和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是⾃⼰变的强⼤,同时要保持⼀颗谦虚谨慎的⼼,不要骄傲⾃⼤,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信,要做到胸有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庸心得体会9篇读中庸心得体会1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
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
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基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事件,当时有准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唯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咱们要逐渐的进行学习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幻想。
激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能力战胜艰苦,最终达到成功的此岸。
所有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货色,就永远跑不了!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主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气。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达到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近多少年来,爆炸性新闻比拟多,比方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消息从侧面反应出中国的国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确定有良多人在埋怨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认为生涯不公正。
实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尽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们能够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假如这样子的话,即便我们再贫困,再笨拙,也一定会靠自己的才能将生活水平进步,必定会变的坚强起来!读中庸心得体会2《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
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
“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
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
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
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
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
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
只有学习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读中庸心得体会3《中庸》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南宋大哲学家朱熹将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它所论述的原则、精神和思想方法至今仍富有积极的启发价值和借鉴意义。
其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中庸》强调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自己所处的现实境地出发,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
《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的原意指的是什么呢?朱熹解释说:“素,犹现在也。
”“君子”行事,必须从现实的情况出发,不外求,不幻想,不眼高手低。
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们所处的地位是不可能同等的,所以《中庸》又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从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出发,不作人为的拔高,不搞硬性的助长。
在上位不凌下以立威,在下位不援上以附势,一切顺其自然,不怨天,不尤人,这样就无时不心地和平。
不能持中的小人则不是这样,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冒险行事,以期侥幸取胜。
即使偶尔达到目的,也是身心憔悴,离中庸甚远。
从实际出发,必须从低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不管你要走多远,无论千里万里,都是从身边的第一步开始的;不管爬多高,都是要从最低的第一级开始的。
那么,中庸的运用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开始呢?《中庸》引《诗经》及孔子的话说:“《诗经》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从调整家庭关系开始。
夫妻之间,如鼓瑟琴;兄弟之间,和乐且耽。
再加上对父母的孝顺,一个家庭也就臻于“中和”了。
其二,行而不倦的精神。
《中庸》的“致中和”表现的是一种行为规范,一种在实践中体现的原则,所以特别强调“行”。
《中庸》举舜的事迹发挥说:“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的作者认为,舜之所以为舜是因为他坚持中庸之道。
他注意调查研究,倾听周围意见,而且能隐恶扬善。
对听来的意见善于分析,排除左右两个极端,就其中最合实际者,取而用之。
读中庸心得体会4寒假里我看了大队部推荐选看的国学经典诵读——《中庸》。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北宋时期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我的语文是弱项,对__的理解力较弱,所以,我一直很排斥古代文言文的书籍。
但没想到,这次硬着头皮看的这本?中庸,却让我对文言文中的知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庸?里讲了不少有道理的话,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段话:“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这段话的意思是: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说话前有准备,就不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有发生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读完这短短小小的几句话,我有了极大的触动。
原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未雨绸缪、作好准备,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如果没有准备,那么面临着艰难险阻成功的几率会非常低。
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我们学生在考试前肯定会有复习的过程,温故而知新;运动员每天都必须训练,为了比赛出成绩的那一刻;军人不打无准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戏剧家更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早点去准备吧!早点准备一定是对的,因为只有准备好了的人,才能有勇气面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困难,才能有战胜困难的决心。
千年前充满智慧的古人,用他们那简朴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真谛。
这些国学经典作品真是非常值得好好阅读,细细品味。
读中庸心得体会5一砖一瓦,一亭一阁,都是他曾在主宰,雕栏玉砌,都是他的梦境。
——题记穿越历史的回廊,多少曾辉煌的盛世顷刻间付诸东流,多少曾经披金戴银的帝王瞬间消逝。
所以,请别怪秦始皇专政,他只是为了延续更久的不朽的传奇;也别怪曹操多疑,因为有多少帝王是被自己的亲信所杀。
而又有多少帝王为我们留下多少次的盛世,但独独有他,为我们留下的是不朽的诗篇。
出生在帝王之家是他的无奈,从小,他比别人学得更多,也比别人懂得的更多。
他一直小心翼翼的渴望被父亲关注又不想锋芒过大。
从小,他便被养在了这样勾心斗角的帝王之家。
登上皇位的他,并没有过多的兴奋,他开始规划政治蓝图,渴望书写华丽的一章,他想像秦始皇嬴政一样一统天下,也想像汉武帝刘彻一样将国家发扬光大,更想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他怀有满腔的抱负,跃跃欲试,可不幸就这样发生在他身上。
被夺下皇位的他却依旧被养在宫中,承受着更多的耻辱。
在此后的几年,他没有一天不在悔恨自己的亡国之恨。
书写下一章又一章的诗篇:从《相见欢》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到《望江南》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最后再到《虞美人》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没有一天他不在悔恨。
最终,他还是选择在这无尽的长廊中留下一个背影。
我想把他叫住,也想叫他不要这样消极,却无奈他走的太过匆忙!但也许就是这样的性格,成就了他的一生。
或许他不是最精干的帝王,但他也不是最昏庸的;或许他不是最优美的词人,但他也不是最无为的。
他的一生,抑制了太多的愿望与抱负,一直都在维持中庸之道,却不曾想过自己表露心迹的词将会成为千古绝唱。
我愿在这落花无情的皇宫与他畅饮一场,因为他值得。
或许,他的命运是悲哀的,就连词句中也与李清照一样流转着悲伤,但他一定是个明君,只因他之后的悔恨与他的努力。
多少千古风流人物,有的只是过客,有的背负骂名,有的名扬天下。
唯有他,追求中庸之道,透过一个背影站在世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