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书心得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它主要阐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即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读完《中庸》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中庸之道强调在对待事物时保持平衡和适度,避免走向极端。
这种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
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意味着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便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这对于我们提高个人修养、完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庸之道强调和谐共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遵循中庸之道,既要尊重他人,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这样,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中庸之道还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道德和学问上的进步,不断挑战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总之,《中庸》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强调了“中庸”之道,即
“不偏不倚,不极不端”。
在阅读和理解《中庸》的过程中,我深
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和处世之道。
首先,中庸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平和,不偏不倚。
在人生的道
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和诱惑,但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才能不被外界影响,保持自己的初心和原则。
同时,中庸也告诫我
们不要过分追求极端,要避免情绪和行为的偏激。
只有在中庸之道
上行走,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和和谐。
其次,中庸强调了“道”和“德”的重要性。
在《中庸》中,
提到了“道”是一种普遍的秩序和规律,而“德”则是人们在实践
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和规范。
这提醒我们要注重修养和修身,要不断
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才能真正做到“中正之道”。
最后,中庸还强调了“诚”和“信”的重要性。
诚实和诚信是
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
和信任。
同时,也要求我们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出必果,这
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总的来说,阅读《中庸》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它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注重诚信与诚实。
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时刻铭记和践行的。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能够不断努力,以中庸之道为指引,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
中庸之道读书心得体会

中庸之道读书心得体会
《中庸》是孔子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探讨了人的行为和处事的原则。
在阅读《中庸》
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以下几点体会和心得:
首先,《中庸》强调了“中”字的重要性。
中庸即守中立、处事稳健。
这一思想告诉
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追求平衡,避免过激和极端。
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
和冲突,只有坚持中庸之道,才能在不偏不倚中找到最合适的方向。
其次,《中庸》强调了自我反省和修养。
书中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自我反省,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才能在与
他人的交往中取得和谐和平的关系。
再次,《中庸》强调了分寸和度的准则。
书中提到了“不可不慎也”的概念,意味着
在行事过程中应注意分寸。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应该有所取舍,不可追求完美和
极致,要根据情况适度调整。
只有在行动中保持适度,才能避免过劳和浪费。
最后,《中庸》强调和谐和均衡的思维方式。
书中提到“君子之道,不为难易之、不
处高下之,不为富贵之”。
这种思维方式告诉我们,要摒弃功利和斗争,避免非分之想,追求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只有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才能收获
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总而言之,阅读《中庸》使我深入理解了中庸之道的思想,这对于我的成长和处事方
式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运用中庸之道,我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路线,处理人
际关系,并在困境和压力面前保持镇定和坚定的信心。
学生《中庸》读后感八篇

学生《中庸》读后感八篇学生《中庸》读后感八篇【一】上学的时候读《中庸》,根本读不懂;听老师讲,反而更加糊涂。
现在在《师资建设》工作了,渐渐的领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
中庸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
中,不偏不倚,庸,平常。
既不过分也无不足。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
“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
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这是《中庸》里面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实际上把所有儒学都讲完了。
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个什么状态?关键是“未”字,表明了古人修养不是在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到来之后再进行修正,而是在思绪纷飞之前便能清明自觉。
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觉,那么随后思绪所及无不是自然合乎规矩道德。
道理说起来不难,理解也不难,只是做起来难。
我们大多习惯于跟自己的思维打交道,思维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态,不是很容易抓住。
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
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
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
因为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易。
今天也没有人骂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没有中一百万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今天没有伤心的事,所以没有悲哀;今天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高兴,平平淡淡,此心不动。
中庸读书心得11篇

中庸读书心得11篇中庸读书心得1尊敬的各位领导。
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是学习国学经典《中庸》的心得体会,修传统文化,走智慧人生。
《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光芒的明珠。
《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在今年暑假有幸在李校长的引导下欣赏了此书。
我的心灵如开启了一条缝隙,智慧的阳光使我顿悟,现将自己的一点点片面的看法写下来,希望各位同仁能不吝赐教,给予包涵。
《中庸》从字面上理解,便是“执中”之意,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通过读此书,让我认识到了它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
”“道。
”是什么?道是生命本体的轨迹,浅显说就是生活的寻常,我们教育从外层看是教育孩子基本的道德。
基础的文化,但内层确是在护送他们走过“寻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
从大义上讲,我们的工作是帮助许多懵懂的心灵探索真实、正确的生命轨迹。
作为教师、长者,我们的确比孩子更深切、更准确的了解了生命,但我们当中又有几个真正的寻到了最本真的道、最准确的道呢?或许,很多人与我一样仍在寻找。
有句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这个极具震撼的称谓响彻在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的心头时,我们又是否扪心自问敢不敢承负如此之巨的挑战。
作为敬德修业的君子应谨言慎行、战战兢兢,通常,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容易谨言慎行、小心谨慎。
一旦自己独处时,就会丧失警觉心,从而做出不该做的事。
却不知,人间私语,天若惊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可自欺欺人啊!我们都见过走钢丝这一杂技,走钢丝就象征我们一路的修行,身下是万丈深渊,每走一步都要胆战心惊,因为稍不留神,必会坠崖身亡,心念稍不注意,也会被外界欲望、名利勾引而堕入地狱之门,人往往忽略一些细节,其实,在最隐微之处更易显现,就如同黑暗之中一点灯火,却是那么清晰明亮。
中庸读后的读书心得

中庸读后的读书心得
《中庸》是孔子的一部经典著作,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阅读这部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生活和处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我从《中庸》中学到了“中庸”这个重要的思想。
中庸即是“不偏不倚”,“不偏”是指不偏离正道,“不倚”是指不偏私。
这种思想告诉我们要坚持道义,不偏不倚地处事,不偏私地对待他人。
这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处世态度有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做人要守正道,不偏私,要有一颗公正和坚定的心。
其次,我在阅读《中庸》的过程中,也对“中和”这一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和即是“和而不流”,“和而不同”。
这告诉我们要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要求和而不同,不偏袒一方,要有包容和谦逊的态度。
这对于我们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包容对方的不同,从而和谐相处。
最后,《中庸》也让我对于修身养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提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诚实守信,要修身养性,才能够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清净,才能够
对家庭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阅读《中庸》让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让我对于生活和处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会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其中的思想,做一个更好的人。
中庸读后感9篇

中庸读后感9篇中庸读后感。
读书最大的乐趣是从其中找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在仔细阅读和品尝了作品这部作品后,不禁被他的仆人公所感动。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领会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
以下内容“中庸读后感”是我们从网络收集整理的,欢迎阅读,盼望你能够喜爱并共享!中庸读后感篇1《中庸》,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相传是子思所作。
他把儒家道德观念中的“诚”说成是世界的本源,以《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
南宋朱熹把《中庸》和《高校》,《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对古代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
什么是《中庸》?平常折中之意,亦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态度。
儒家认为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庸》强调忠恕之道,认为这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
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
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乎“中庸之道”。
在好,坏两个极端之间进行折中,做到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不要不及。
安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做越位非分之事。
身居上位不傲慢,身居下位不背叛。
端正自己,勿责别人,不怨天,不尤人,就是《中庸》之道了。
要实行《中庸》之道,必需敬重天赋的本性和通过后天的学习。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的过程,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的精神。
不过《中庸》的一些言论,积淀了古代统治者处理社会冲突,协调社会关系的政治阅历,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有较为深化的论述,这对于我们今日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有着极大的启示,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具有不行忽视的借鉴作用。
中庸读后感篇2《高校中庸》还教育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
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
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由于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老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假如心态过急,难免会实行简洁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肯定程度上不行避开地要损害同学的学习制造性;而假如老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同学出错的缘由,关心同学找到出错的根源,老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a;《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下面由来给大家分享中庸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子思所作。
《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推崇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盛赞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以中庸之道处世,能调和各方面的关系。
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强调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
如何让各种各样的人去掉差异而只取共同,即让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关键要在无我的前提下讲究情景真理。
例如,用极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对权威观点的挑战,既达到了陈述自己观点的目的,同时又将对人的`尊重推向极致,使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易于接受。
孔子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
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
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
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
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
这是一种大智慧。
我们常说对人要一视同仁,不嫌贫爱富,不势利偏见,这就是“中”;原则不变,公道人心不变,这就是“庸”。
对自己来说做事能够不偏不倚就是“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庸”。
以中庸之道教学,能更好地发挥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中庸》学生阅读心得1000字(15篇)

《中庸》学生阅读心得1000字(15篇)关于《中庸》学生阅读心得,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1000字。
最近,我又重新读了《中庸》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学习,才能使自己有所进步。
《中庸》学生阅读心得(范文):1最近,我又重新读了《中庸》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学习,才能使自己有所进步。
《中庸》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
我们要把握时代的发展,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不断的提高思想认识。
作为一个学生,要成才,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有正确的奋斗方向。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句话:“知识”,就让我们在学习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要知识就是生产力。
所以我们要有强烈的求知欲、进取心,要有明确的求知目标和学习态度。
这样我们才能够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学习中。
我们不能把学习作为负担,而应该作为快乐的源泉。
只有学习,我们才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从而获得巨大的收获,从而使我们的学习生活充满快乐和快乐。
第二句话:“态度”,就让我们在学习中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能改变一切。
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我们才能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超越自我。
我们不能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而是应该主动的学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去学习,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第三句话:“思想”这个词,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它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也能影响一个人整个未来。
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和思考,正确的认识和思考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梦想。
第四句话:“做事”这个词,也能够影响我们学习,它能教我们一些学习方法,能帮助一个人去学习。
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做好每一件事,不能把一件事情做得太好,不能把事情做得太差。
要把每一件事当成一件大事去做,而不要把事情做得太差。
我想这也是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学习不再是学科,而是一个学习过程的伴侣,我们要学会学习,才能使我们获取更多的知识。
我们不能把学科看成是一门负担,而应当是一个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国学经典《中庸》读书心得体会【5篇】

国学经典《中庸》读书心得体会【5篇】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
无论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中庸》读书心得体会,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国学经典《中庸》读书心得体会1话说,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在中庸里,有两种人,一种受中庸思想的洗澈,做什么事学会合度适中,做事有底线、有原则,这种人道德修养高“君子”。
一种违背中庸思想反向而行,做什么事不小心、猜忌心重、不稳重最后一事无成“小人”。
难以把持的中庸德行。
中庸思想的熏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通过学习、反思而得到,学习中庸思想,获得中庸品行。
行是实践,明是认知。
中庸之道,聪明的人过头自以为是,愚蠢的人智力不及。
世间万物都是理开头,有理当先,无理当后,做事的时候,要给自己自信,不要太过自卑,对于消极的思想要去除,对于积极的思想要推荐。
善于向人学习,光明正大发扬正能量。
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不懂时,向他人请教,经长时间积累,知识便加多,这才是成功之人。
懂得欣赏别人的'人,往往是胜利的人。
中庸的立身之道。
聪明的人不是智慧过高的人,而是做事小心翼翼,懂得保护自我,自己的利益大于一切,首先守护自己的利益,再去管他人。
有的人说自己很聪明,可是,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做了太多的误事。
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走明确的路;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有明确的方向;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心灵开阔。
懂得牢牢抓住,这种抓住是有道理的,没有违背道德是有益的。
中庸之道,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取巧之心去面对。
中庸之道,是遥不可及的、深远的。
通过读《中庸》我知道了中庸是人心、道心的把持者。
带着虔诚的心,学习中庸之道吧!国学经典《中庸》读书心得体会2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但能稳如泰山,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用人体线条勾勒出一副副动感的艺术画面。
《中庸》的读后感

《中庸》是一部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作者孔子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为后人留下了这部充满智慧和教诲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感震撼,它让我对儒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文学的魅力产生了无尽的敬畏之情。
《中庸》以其简练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感动的世界。
在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关注和感悟,以及对道德、伦理和人生哲学的思考。
这种对儒家文化的关注和感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承,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同时,《中庸》还让我对儒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文化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他们强调文化要真实、自然、优美,要有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这种对儒家文化的关注和感悟,让我深感敬意。
此外,《中庸》还让我对社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他们用文学作品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表达了对人性的关爱和期望。
这种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和现实。
《中庸》读后感作文五篇

《中庸》读后感作文五篇《中庸》读书心得体会1通过阅读我了解到。
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是在承认事物矛盾对立的前提下,为人处世“执中”、“用中”,这并不是主观地排除或消除事物的矛盾,因为矛盾着的“两端”始终是客观存在的。
而且孔子还认为“中”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时间和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提出了“时中”的概念。
《中庸》载:“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思想以“至诚”为做人做事的准则。
《中庸》是这样说的:“为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就强调人与人之间交往得以“诚”为重,从而在为人处世中,达到“中和”、“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也正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和谐”。
而且,“中庸”思想里孔子创立的儒学具有人学特质。
“人”一直是孔子思考和关怀的对象。
“中庸”思想在现代人处理个人、家庭、朋友、同事、异性交往等关系中,依旧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一点是任何一个与外界有必然联系的人所不可否定的。
孔子仁学思想的两大内容就是“仁者爱人”、“克以复礼为仁”,孔子中的“仁”具有强调突出政治、注重主体修养、侧重抑制个体的特点。
孔子以“仁”为儒学的根本范畴,纳“仁”入“礼”,形成“仁”、“礼”结合的“仁礼”学说,进而以仁礼学说为指导提出“天下归仁”的“德治”纲领,这是与现在在推行的“八荣八耻”是密切相关的,也是相互照应的。
由此可见,“中庸”不但不是老古董,也不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
反过来,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也是实现“和谐”的基本途径。
我们对待“中庸”思想要像对待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出与现代社会、现代人息息相关的共通点,从修养自身和交往处世两个大方面,将其中有现代意义的部分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阐释,以便于更好地为现代人借鉴,从而,在使人与人、社会、万物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2024年国学经典大学中庸读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国学经典大学中庸读书心得体会《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进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
《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大学》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纲领。
《大学》是讲什么的呢?三项任务,或谓之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新)民,达到社会的至善。
如何完成,要有先有后,而且举出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不能先后相混的几个层次。
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全文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
“明德”一词出自《周书·康诰》。
成王平管叔、蔡叔之略冬封其弟康叔于卫,作《康诰》以示警策。
诰文开篇说:“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
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封是康叔的名字,诰文以成王的口气称封为小子,并告诫他说:“你的祖父文王,最能明德慎罚,不敢欺侮鳏寡弱民。
”这里的德是王者的德性,也就是美德,也是在《尚书》中多次出现的“俊德”。
“克明德”即能够彰明美德,也就是能够发扬好的德行。
“明德”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动宾式短语。
在《大学》的思想范畴里,在“明明德”的特定语言环境里,“明德”的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它已经不再是动宾式名词词组,成了动宾式的名词,不是一般性的名词,而是赋予了特殊内容的哲学范畴,指的是天生的美德,也就是后代所说的天性、知己。
所谓“明明德”,就是要彰明人类这种天生的美德。
如何彰明呢?《大学》紧接上文阐述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用;欲治其国者,先齐其荚痘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中庸读后的读书心得

中庸读后的读书心得
《中庸》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它对于人生
道德、处世原则和修身养性有着深刻的阐述和指导。
在阅读《中庸》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中庸》告诉我们要“中正”,即要坚守中道,不偏不倚。
这种中正的态度不仅体现在行为举止上,更体现在思想和心态上。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和挑战,而能够保
持中正的心态,不被外界诱惑所动摇,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中庸》强调“诚意”,认为诚实、真诚是人与人之间
交往的基础。
只有以诚意对待他人,才能建立真诚的友谊和信任关系。
在读书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秉持诚意,对待学习、
对待工作、对待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最后,《中庸》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
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这种理念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修养不仅
仅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更应该为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只有个人修
身齐家,才能为国家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中庸》,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智慧,也意识到修身养性、坚守中正、诚意待人的重要性。
我将继续努力,将《中庸》中的理念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为社会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庸读书心得

中庸读书心得中庸读书心得「篇一」《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之道的关键,《中庸》的内容比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内容。
跟人认为中庸比较适合个人修身所借鉴,像大知,大德,素隐,素位,行远,诚明等章节以及后面跟的实例,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研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
在第二章《时中》中“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既不要超越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现实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认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与“时中”的概念是一致的。
而中庸的精确理解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认识。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
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
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
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
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
中庸读书心得「篇二」“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
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是一部具有深刻智慧的经典著作,它教导人们如何在
生活中保持平衡和和谐。
在阅读《中庸》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地
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首先,中庸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恒定。
在面对外部环
境的变化和挑战时,我们不应该被外界所左右,而是要保持内心的
平静和坚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和行动,不受情
绪和欲望的影响。
其次,中庸强调了中正之道的重要性。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
要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行事。
这意味着要避免极端和偏执的
行为,而是要保持适度和平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走向极端,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和谐。
最后,中庸还告诉我们要注重修养和修身。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
炼和提升自己,我们才能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这需要我们不断
地反思和自我调整,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总之,读《中庸》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它教导我们如
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和谐,如何遵循中庸之道,如何注重修养和修身。
我会继续努力践行其中的智慧,让它成为我生活的指南和信条。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之一。
它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和谐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中庸”一词,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之意,而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
《中庸》强调了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应该遵循中庸之道,即避免过度和不足,以达到和谐、平衡的境界。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提倡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达到内在的和谐。
它强调了“诚意”、“正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诚意和正心,才能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成长。
这让我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诚实、善良的品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中庸》还强调了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它认为,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让我想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中庸》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它教会了我在生活中要保持中庸之道,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我相信,这些思想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读书心得《中庸》读书心得(15篇)《中庸》读书心得1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
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还可以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举止、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总之,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
中庸之道与没有原则、人云亦云不同,这是一种必要的协调必不可少的关系。
在职场中很多时候往往需要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因为职场也是一个大家庭,如果一味地讲究个性,没有团体合作意识,会搞得一团糟,也不利于集体的发展。
因此,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保持一个中庸之道,确实在是明智之举。
《中庸》读书心得2《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
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
“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
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
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
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
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
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
只有学习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中庸》读书心得3《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
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
“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
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
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
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
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
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
只有学习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中庸》读书心得4初读《中庸》,才知《中庸》的主旨是论中和,认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
它与《大学》不同,《大学》阐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在我看来,《大学》讲的是具体的大方面的外在的道理,而《中庸》则是讲求自身的中和,重在自身的修养,好似与外界无关,实则蕴含丰富的人生道理!第一次上课老师便讲了天人合一和宇宙全息论。
实在高深,我实在是听不太懂。
单纯的阐述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
我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环环相扣,任何一个部分如果出现了不平衡,那么宇宙整体也会出现问题。
这正如人的身体一样。
中医与西医的不同就在于中医讲求的是平衡,而西医讲求的是就病开药,根据病人的病开什么药。
我自小生病都是吃的西药,一堆一堆的药片,加上不知道多少的副作用,不少的药在我身上已经不起作用了,因为身体里已经有耐药性,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就会喝中药。
中医看病讲究通过整体来看,比如说感冒,西医就直接开感冒药杀死病菌,而中医不然,推断出是身体中有热,则开些清热的药来,所以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还有个现象,就是有的人一辈子病病怏怏的,不过还是长寿;有的人一辈子健健康康的,结果突然一下子得绝症病死了。
这是为什么?病病怏怏的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健康,看起来不长寿,但是他们维持了自身的平衡,这也就是长寿的秘诀;而看起来健康的人,体内则不一定平衡,虽然不体现,但是一有表现则为大病。
这就是《中庸》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其实读《中庸》时首先注意的是“中”、“庸”二字。
原先认为,此二字意思为平庸。
后来经过学习终于明白,中,就是不偏不倚;庸,不是无能,而是平常。
平常也就是很少改变。
这就是成功之人大多人到中年的原因。
年轻人轻狂,处事激进,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时时思变,这都是因为“不庸”引起的。
而中年老年人向往平淡的生活,甘于平凡,稳中取胜。
“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
”而但凡青壮年取得成功的人,大多有庸者之风范,较同龄人稳重。
比如教师教学,如果班内有非常淘气的学生,老师如果严厉地批评一般会使学生更加变本加厉,起不到正面的效果,这便是不“中”,而这个老师如果心平气和的讲道理并时常的鼓励这名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师生一起解决的话,就会令学生感到受重视而努力学习起来,这便是“中庸之道”。
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要说这不偏不倚,我觉得法官最应该做到这不偏不倚了。
《中庸》就是让人们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品德,法官的判决是否公正决定了人们的命运或生活死。
而反过来想,人们的命运不更加由自己决定吗?如果人人都“中庸”那么世界岂不是非常的平衡了?可是世界就是维持着一个动态的平衡,有动有静,动中有静。
万物都有其自己的位置,生生不息。
另外读中庸还有一个领会就是“忍”。
忍”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为了做大事才忍小节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忍让,相互忍让,则事情就能和平解决。
在我身边就发生过不少因为互不忍让而使小事演变成大事,最后给双方都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同学同事之间相处也是这个道理,不激进,不冲动,遇事先动脑后动口,凡事“慢半拍”,这样给自己一点时间,想清楚应该怎么做,而不至因自己一时的血气方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另外,争名夺利也不可过于激进。
何必计较的一时得失,有道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老师在课上讲的吴清源不就是这样吗?把棋盘当做人生来下棋,从全局来考虑问题,不计较得失,不在乎输赢,只为了“中”。
就是这样高尚的超出常人的品德,才造就了他在棋坛上的长盛不衰啊!在家时也常看吴清源的围棋,多少名家、主持拿他的棋局给观众讲解,我都觉得他们讲得固然好,但是离吴清源大师的领悟还差的远。
虽然吴清源大师已经谈出棋坛,但是后来者无一人能够达到大师的境界,这就是中庸带给吴清源的成功。
不过,“忍”并不代表任人摆布,是在忍的过程中找到明智的解决的办法。
其实追求一种东西的时候,往往会失去另一种东西。
追求忍,你失去的是面子,他人可能会说你的懦弱,但是“忍”并不是没有原则,趋炎附势,并不是我们不反抗和没有反抗的'力量,而是要在忍中等待时机,才能明智的取得更多更大的好处。
其实做人处事都要讲原则,在不违背个人的本性和道德标准的范围内,要忍得恰到好处。
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有些人对中庸有些误区,那就是他们觉得中庸就是不思进取。
这是错的。
中庸是乐观的,是乐观的哲学,它告诉我们,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要乐观地看待问题,持一颗轻松的心去面对,不失望,不绝望,不失去理想和信念。
在阅读资料的时候发现了这么个例子,觉得不错。
分享下:有个渔夫一天打鱼回家,路上碰见了一个精明的商人,那个商人看着这么多鱼一定很赚钱,于是他就去问“渔夫,你的鱼打得真多,打了多长时间?”渔夫答到,“2个小时”。
商人就说“那么为什么不多打点?”渔夫说“我回家跟老婆睡午觉,然后跟小孩玩”然后商人说:“可是你打多点,你就可以赚多点”“然后呢”渔夫说。
“那么你就可以开一个公司,然后让它上市”商人回答。
渔夫疑惑了问“那我可以得到什么?”商人说:“你可以得到很多的钱啊!” 渔夫更疑惑了问,“那有什么用?然后我可以干什么?”商人就说“你可以跟你老婆睡午觉,跟你孩子玩……” 渔夫说“那我现在就是拉?” 商人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