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仡佬族
仡佬族
(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节,届时要准备鸡、酒、 肉、饭等敬奉山神或土地,认为敬了这些神就会保佑 平安。供品用过以后,就在山上或寨门前聚食。当地 仡佬族人民叫做过年。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 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 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仡佬族在贵州分布广泛,特别是在黔中,黔北 各县均有不同数量的分布,语言,习俗差别也 较大,但仡佬族都来源于古代濮人。其习俗任 有一致的相似性。下面就说一下仡佬族的节日:
(农历十月初一) 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祈愿 它保佑耕牛身躯健壮、无病无灾。还要给牛披红挂彩,打 糍粑挂在牛角上,表示替牛祝寿。
• 仡佬族食粮,住平坝丘陵者以大米、玉米为主,居高 山者以玉米、薯类为主。有“三天不吃酸,人要打捞 窜”之说。糍粑常作亲把祖宗神灵供品,亦为待客和 节日食品。 仡佬族人爱饮酒,多为自酿。先年有咂酒,用时含管 吸饮。 • 筵席常以酥扣(亦称烧白)、昨扣为主肴,俗称“大 水席”。大矸、三桥一带近年盛行“三 幺台”,即 筵席分三台吃完,先酒次茶后饭,或先茶次酒后饭。 坐席多为每桌10人(上下席各2人,左右席各3人)。
仡佬族
仡佬族的族源,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即: 濮人-僚人-仡佬族。 远在商周直到魏晋时期,仡佬族先民称 为“百濮”或“濮”。濮人是中国古代 的一个强大族群,遍及中南、西南各地, 贵州的居多。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濮人住的区域纳 入了管辖范围。古书记载,夜郎的主体 居民先是濮人,后是“僚”人。 隋唐到两宋,南宋朱辅《南蛮丛笑》把 “僚”改为“佬”,即成今之“仡佬”。 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人的传统服 饰很有特色,男女 都穿筒裙,裙料由 染色羊毛和麻编织 而成,穿时以裙自 头上贯通而下,故 又名为“通裙” 。
仡佬族文化 仡佬族的傩文化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仡佬族文化仡佬族的傩文化是什么
导语:仡佬族傩文化,你知道多少?傩戏是远古时代的傩祭活动转变而成的戏剧形式,它是宗教文化和戏曲文化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很多少数民族
仡佬族傩文化,你知道多少?
傩戏是远古时代的傩祭活动转变而成的戏剧形式,它是宗教文化和戏曲文化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很多少数民族都能够看到傩戏的身影,仡佬族人民也非常喜欢傩文化,下面的仡佬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关于傩文化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仡佬族是西南最古老少数民族之一。
仡佬族的居室、服饰、饮食、婚丧礼俗等生活习俗独具特色;仡山大宴“三幺台”每筵席经茶、酒、饭三席而终,味美情浓,是仡佬族接待贵宾的最高礼仪,与道真傩戏一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族的“打篾鸡蛋”、“高台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健身、娱乐一体,技艺高超,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道真仡佬族傩文化是一种发端于远古、以祈福迎祥为目标的文化现象,历史悠久、类型多样,保存完整,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仅其中的傩仪形式,即有冲傩、阳戏、梓潼戏、打保福、和梅山、朝斗、庆坛、酬山、镇宅、谢土、上钱等270余种,可谓异彩纷呈。
近年来,道真县委、县政府十分注重傩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与保护、推介工作,其在外影响不断扩大。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及韩国、日本、美国、巴西、英国等海外专家学者多次与地方有关部门、专家学人开展多课题的国际性合作研究;2008年,“道真仡佬族傩戏”成功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生活常识分享。
仡佬族
“
正月初一赶庙会开始至正月十四 仡佬族的年文化 ——过年习俗, 叫过大年,十四夜要大祭,是大 汉族人过年叫“过春节”,仡乡 人 年的巅峰。仡佬人到了二十四 打 过年叫过“仡佬年”。在务川仡 佬乡,从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 、 扫扬尘;三十吃“年饭”贴春联 山 挂灯笼,点燃香烛,焚烧冥钱, 送灶神上天开始到腊月三十叫过 祭祀先祖。 小年。三十夜要小祭,是小 年的高潮。
务川县成立于1987年 务川县位于贵州省东北 部大娄山、东南麓, 是遵义乃至贵州进入重 庆、长江出境的县城之一
人口41万余人,辖10镇5 乡,有民族17个 ,其中 苗族,仡佬族占85% 。
县 境 内 多 系 崇 山 峻 岭 、
溪 流 纵 横 、 银 瀑 飞 溅
林 木 幽 生 、 景 色 迤 逦
素 有 “ 黔 北 多 佳 境 ,
风 是都 “ 丹 物 著“ 砂 在 名 古 思 的 县 州 ” “ “ 仡 ” 的 佬 铝 美 之 矿 称 源 之 。——一座文化古城,蕴含着一千 舞蹈——“弦子舞”蜻蜓点水,前三 后 多年的人文底蕴,龙潭仡佬民族文化村 一,有小勾脚,三步弦,大摇摆,老牛 擦痒,小马摇铃,栽秧 等8种动作。 西南最大的草场 :栗园草场;世界最长 回音壁:灵崖回音壁;独具民族风情的 仡佬盛宴:三幺台、、、
主 诞 生 时 的 情 景 。
仡佬族居住文化
仡 以 所 巨 有 有 还 仡佬族是贵州高原上最为古老的一 佬 “ 居 木 木 石 有 族 干 屋 , 结 结 茅 个民族,有人认为它是“古夜郎” 先 栏 去 上 构 构 草 的后裔。仡佬族大多住在山区。民 民 ” 地 覆 的 的 房 谚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 的 为 数 杉 “ 石 在岩旮旯。” 叶 穿 板 民 特 尺 斗 房 居 色 , 架 房 形 以 ” 式
仡佬族的介绍
仡佬族的介绍仡佬族[gē lǎo zú] ,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关,民族语言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语崇拜祖先,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
历史学界一致认为仡佬族的族源和古代“僚”(读音为老)人有关。
在住房、服饰、饮食、丧葬和穿耳等风俗习惯上,也保留有大量与古代僚人相似的特征。
比如贵州普定县窝子乡和高阳乡的仡佬族,到十九世纪末仍然还保留有“打牙”习俗。
古代僚人很早就在中国西南地区生存。
在汉代建立牂牁郡以前,这里已有若干个部落集团,而以夜郎最为强大。
公元3至5世纪时,由牂牁迁入四川的僚人,编入了封建国家的户籍,并且向封建王朝缴纳赋税。
公元5世纪时,他们已能制造金属的矛和盾、刺鱼工具和铜爨等等,并用麻类纤维织成细布。
7世纪以后,四川僚人的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僚布的质量很好,成为必须上缴给封建王朝的贡品。
直到宋治平年间(11世纪中叶),有的僚人领主还霸占大量土地,拥有数千户依附农民,成为割据一方的封建势力。
文化信仰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
有本民族专司祭祀、祈福求寿、退鬼、超度亡灵的巫师。
仡佬族人创业、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衣食住行与山林息息相关,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有些人家对古树巨石顶礼膜拜,正月十四和三月初三皆献酒、肉、糍粑祭奠,祈保子孙安康。
每逢旱、涝、病、虫灾,便挂善募捐,请道士设坛打醮作法事,祈祷诸神禳灾保平安。
住处附近山林中最大最粗的那棵古树常会被作为神树来祭祀和崇拜。
一旦选定后,则要对该地区实行封山,禁止任何不当的行为,包括禁止砍树和放牧,这在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的植被资源,维持了生态环境。
语言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
在语音系统上接近苗语,在语音、语法上有个别现象又近壮、侗语。
它与苗瑶语族语言和壮侗语族语言都有少量的同源词。
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把仡佬语族看成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的语族较合适,其名称可以叫僚语族或仡佬语族。
仡佬语分四个方言,习惯上称为“稿方言”、“哈给方言”、“多罗方言”和“阿欧方言”。
仡佬族历史故事
仡佬族历史故事仡佬族是中国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居住在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省份。
他们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下面我们来讲讲仡佬族的历史故事。
传说仡佬族先民是水神的后代,曾经生活在一个没有阳光的世界里。
后来,水神鲤鱼带着他们穿过九九八十一道波涛,来到了阳光照耀的世界。
仡佬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民间故事叫做《白布幸福》,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姑娘与一个农夫的爱情故事。
姑娘很爱农夫,但家里却订了别人的婚约,她不得已同意婚约。
农夫伤心欲绝,决定离开家乡。
姑娘送农夫到山腰,为他拆下自己身上的白布,包着他的行李,说:“带上我的幸福走吧。
”农夫感动落泪,带上白布飘然而去。
后来,农夫在外面走走,经历了很多困难,终于成了富翁。
他回到家乡,把财富与幸福都带给了那个已经成为别人妻子的姑娘。
故事传颂至今,成为仡佬族民间文化的珍贵瑰宝。
仡佬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舞蹈文化。
他们的舞蹈通常表现出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场景和节日庆典的喜庆气氛。
例如,春节期间,仡佬族男女青年会手牵手组成长蛇舞,在山区里欢快地跳舞,表达出人们对生命、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另外,仡佬族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如織布、绣花、编竹器等。
在这些手工艺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蓝印花布”,这是一种用天然植物染色、印制而成的布料,具有浓郁、深沉的民族风情。
每一张蓝印花布都是手工打造的,蕴含着仡佬族人的热情和勤劳。
仡佬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婚礼习俗,叫做“捉对”。
新娘在前往婚礼现场的途中,要被众多未婚男女拦截,起初新娘会拒绝他们的追求,但随着新娘相处的时间,她最终会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等待多年的男子。
当新娘和这个男子自愿定情后,两个人就可以正式举行婚礼了。
仡佬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承,独特而宝贵,寓意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创造多元、和谐的社会环境。
56个民族——仡佬族
56个民族——仡佬族简介仡佬族散居贵州、云南、广西及越南等地,被后来民族如汉族等称为“仡佬”,“老户”,“土人”,“土蛮”等。
居住地降水丰富,气候温暖,适合开展农业等多种经营活动。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语音特点上接近苗语,但同源词接近壮侗语,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仡佬族与苗族长达1000多年的交流历史造成的。
仡佬语过去被认为属汉藏语系,国外也有人认为属于澳泰语系,而且从仡佬语独立的数词系统来看,应是澳泰语系里最古老的支系之一。
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过去无定论,但目前国内国际普遍认为属于壮侗语族,构成一独立的语支仡央语支。
壮侗语族的归属,国内一般认为属于汉藏语系,国外也有认为其是独立语系或澳泰语系的。
目前也只有少数老人(6000人左右)通仡佬语。
仡佬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由口传文学(如古歌)传承。
目前已经出版了仡佬语注音和汉语对照的《叙根由》。
仡佬族吃苦耐劳,忠勇善战,在历史上常被征募当兵打仗做先锋,明嘉靖年间被征调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渐江王江泾(今嘉兴县北)战役中立有战功。
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黔西南仡佬族地区时,曾留下部分伤病员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养伤,受到群众全力掩护,未遭到反动派的杀害。
在建国初的剿匪斗争中和抗美援朝运动中,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应有贡献。
历史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
“仡僚”、“葛僚”、“僚”、“仡佬”,“土蛮”等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与古代居住在今贵州一带的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
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
“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
仡佬族
学院:护理学院班级:143 学号:20144840352 姓名:张骞凯仡佬族介绍一、起源仡佬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地区,仡佬族同时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
“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二、分布地及地理特征1、种族分布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大部分散居在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包括遵义、仁怀、安顺、关岭、普安、清镇、平坝、黔西、大方、织金、金沙、贞丰、晴隆、六枝、水城等20多个市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马关、富宁等县。
3、地理特征仡佬族及其先民起初大都居住在群山之间的一处处平畴、谷地上。
仡佬族的住地,大多交通不便,地少而土瘠。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高于全国平均数,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三、宗教信仰仡佬族及其先民在历史上广泛地存在着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观念意识,其信仰崇拜主要表现为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为内容的原始宗教。
四、民族文化特色语言-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目前只有千余仡佬族人还会说这种语言。
因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多数仡佬族人会说汉语、苗语、彝族、布依语等多种语言。
仡佬族民间流传有诗歌、谚语等口头文学。
节日-三月三山王菩萨生日。
八月节: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仡佬节、吃虫节、吃新节、敬雀节、祭山节、抢春水、六合宴等。
戏曲-傩戏,由原始的巫术活动演变而来。
高台戏,以搭简易高台演出而得名。
舞蹈-踩堂舞,又叫踩台舞,是居住在我市茅坝镇哑塘等地的仡佬族人民的一种丧葬仪式,尤以哑塘仡佬民族点一带最为盛行。
民间工艺—雕刻:务川仡佬族的木雕、石雕历史悠久,造型生动,写实写真兼备,装饰性。
剪纸:民间较为普遍。
图案诸如花鸟、鱼虫、家禽、走兽、龙凤、山水等。
少数民族仡佬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number {01} 授课人:XXX
日期:XXX
科普介绍
目录
➢ 仡佬族概述 ➢ 仡佬族的传统习俗 ➢ 仡佬族的艺术文化 ➢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 ➢ 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01
仡佬族概述
仡佬族的历史起源
起源传说
仡佬族起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与古代的僚、俚、骆越等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 关系。他们自称为“仡僚”、“仡佬”,是西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冲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仡佬 族民俗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一些 技艺和习俗逐渐失传,需要采取措施 加以保护。
促进仡佬族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措施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01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仡佬族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保护
意识,引导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培养传承人才,建立传承机制
02
通过建立传承机制,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确保仡佬族民俗文
化后继有人。
结合旅游开发,促进传承发展
03
将仡佬族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通过旅游推广和传播仡
佬族民俗文化,促进其传承发展。
THANKS
02
仡佬族的传统习俗
仡佬族的婚礼习俗
提亲
由男方家族派人到女方家提亲,通常会带上一份礼物以示诚意。
订婚
在双方同意后,男方家会派人到女方家订婚,并送上一份彩礼。
结婚
在结婚前,男方家会派人到女方家担礼,包括酒、肉等物品。结婚当天,男方家会安排一队人去 女方家迎亲,女方家则会安排一队人送亲。在新郎新娘拜堂后,会有一场盛大的宴席,称为“酒
仡佬族的语言文化
语言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属于汉藏语系,但随着时 间的推移和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很多仡佬族人已改用汉语为 交流语言。
仡佬族
仡佬族的族源
• 仡佬族的族源,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 即:濮人-僚人-仡佬族三个历史阶段。 • 仡佬族在商周时称为“濮”。仡佬族与古代居住 在今贵州一带的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唐宋时, 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 “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僚人可能是古 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 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仡佬”一名最早见 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自明代以来的许 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1990年,国务 院批准把长期族属未定的“徕人”确定为仡佬族 支系。
• 仡佬族人的传统服饰很有 特色,男女都穿筒裙,裙 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编织而 成;女子上着齐腰短上衣, 绣着鳞状花纹,下着无褶 长筒裙,以青、红、白三 色分为三段,外罩前短后 长的青色无袖长袍,头缠 青布长头帕,脚穿钩尖鞋。 男子的服装多为对襟短衣, 头缠青布或白布长头帕。
三、建筑习俗
• 仡佬同胞因地制宜,以石建房,石头奠基,石块 砌石板盖顶,卡内部却是木结构吊脚楼。根据文 献记载,古代仡佬族的住房多为干栏式建筑,贵 州北部地区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住宅样 式。其他地区的仡佬族多住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屋, 一般是一列三间,中间为堂屋,供有神台,不住 人,两边分别是一间卧室、一间厨房。居住在务 川一带的仡佬族,自然条件稍好,房屋后竹木葱 芳,屋尚覆盖小表瓦,四壁竖装木板壁。若是土 坯墙、夯土墙或者簇条墙、篱笆墙,贝刷白灰, 清爽明决。
麻饼
酥食
五、婚嫁习俗(一)
•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三五天便开始“哭嫁”。娶亲 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天黑时 到女家。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栏门礼”。 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 统的对答礼词,必须说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 轰笑。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 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 尔后“强抱”入轿中,表示对娘家恋恋不舍。娘 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轿前 有两人持大刀开路,花轿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 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 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 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 情。
仡佬文化传统
仡佬文化传统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语言、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方面。
仡佬文化传统深厚而古老,代代相传,成为了仡佬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在仡佬族的语言方面,他们使用的是仡佬语,这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汉语完全不同。
仡佬语是一种口头传承的语言,没有文字,所以仡佬族人民非常重视口头传统,他们通过歌谣、神话、故事等形式将文化传统一代代传承下来。
仡佬族的服饰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头巾,女性则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裙和头巾。
这些服饰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代表着仡佬族人民对传统的尊重和珍视。
在饮食方面,仡佬族有着独特的美食文化,他们喜欢吃酸辣味道的菜肴,尤其是泡菜和酸汤。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符号。
仡佬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喜欢在节日和庆典上跳起欢快的舞蹈,伴随着传统的音乐,展示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传承。
总的来说,仡佬文化传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仡佬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
我们应该尊重和珍视这些文化传统,让它们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清朝的仡佬族文化
清朝的仡佬族文化清朝时期,中国各地拥有多样的民族文化,其中之一就是仡佬族文化。
仡佬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贵州、云南和四川等地。
他们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深受社会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清朝时期仡佬族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情况。
一、民族特点仡佬族是一个神秘而独特的民族,他们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渊源:根据研究,仡佬族是中国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他们保持着与外界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并且拥有自己的语言、宗教和文化。
2. 语言和文字:仡佬族使用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是独特的一种语言。
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主要使用汉字进行书写和交流。
尽管如此,仡佬族传统的口头文学和歌谣仍然在他们的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居住地区:仡佬族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山区地带,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和四川等地。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他们的社会和经济状况相对落后,但却保留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二、宗教信仰仡佬族在宗教信仰上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主要包括原始宗教、佛教和道教等。
1. 原始宗教:仡佬族相信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力量和祖先精神。
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魂,通过祭祀和巫术等仪式来与自然界建立联系和保持和谐。
2. 佛教:在清朝时期,佛教传入仡佬族地区,逐渐影响了他们的信仰体系。
仡佬族的一些村庄和家庭建有佛寺,居民会参与佛教的活动和仪式。
3. 道教:道教也是仡佬族的宗教信仰之一,他们崇尚自然和谐,追求长寿和健康。
一些仡佬族的村庄中会建有道观,居民会向道神祈福和祈愿。
三、文化传统清朝时期,仡佬族的文化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继承。
以下是仡佬族文化的一些主要方面:1. 艺术表现:仡佬族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包括刺绣、绘画、雕刻和陶瓷等。
他们的艺术作品通常以自然景观、动植物和民族传统为题材,形式典雅而独特。
2. 服饰和饮食:仡佬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织物制作精细,蕴含着浓厚的民族风情。
仡佬族的饮食习俗和宗教信仰
仡佬族的饮食习俗和宗教信仰仡(ge)佬(lao)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仡佬族历史悠久。
你知道仡佬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现在,店铺来告诉你仡佬族的节日习俗、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
仡佬族的节日习俗仡佬节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
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
“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
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
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
“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
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
“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
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吃虫节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
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还有一些地区把“祭树”称为“祭山”,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热爱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它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
祭祀以村寨为单位,只许成年男子参加。
除贡献祭品外,巫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吃新节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做好祭祀祖先。
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
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
民族风情:仡佬族
民族风情:仡佬族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人口437997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仡佬族有自已的语言,但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
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还会仡佬话,汉语已成仡佬人进行交际的工具。
一部分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依语等。
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
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因此,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铁仡佬”。
仡佬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生活习俗等方面和当地汉族相似。
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春节是他们的节日。
禁忌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门口;有分娩或有丧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的,不能跨门槛,也不能到井边挑水。
日常食俗仡佬族习惯日食三餐,早餐稀饭或酸汤(发酵发酸后的肉菜汤)烫饭,中餐和晚餐多为干饭,即大米干饭或玉米干饭。
仡佬族制作的玉米干饭很别致,一种是先将玉米磨成细粒,放入锅内蒸熟或半熟,然后摊开碾碎、拌水,再复蒸两次,成饭后软香可口;另一种是将玉米磨成小粒,用水浸淘一次,直接入锅煮成半熟后捞出再蒸熟食用。
平坝地区的仡佬族喜食玉米大米混合饭,制作时先将玉米粒和大米分别蒸成半熟,然后拌匀再蒸即可食用。
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
糯米一般都用来制作糯米粑,做糯米粑时先将糯粑,烤、炸、煮均可。
因制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风味。
食用时,常配以蜂蜜、红糖、白糖、芝麻、苏子等。
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仅可以凉拌,单独作菜,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肉类主要有猪肉、羊肉和牛肉、马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菜肴是用猪骨头、鸡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种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时既可单独做汤,又可与其他菜相配,制成各种风味菜肴。
仡佬族简介
一、族源商周时期,我国南方有一种被称为“濮”的古族群,因其分布辽阔,人口众多,而有“百濮”之称。
伊尹的“四方令”里即已提及:“正南:甄、邓、桂国、损子、百濮、九菌。
”武王发纣推翻商王朝统治后,于成周大会诸侯及“四夷”,西南地区的濮人曾以特产丹砂前往朝贺。
《逸周书.王会》载,“卜人以丹砂”,孑L晁注:“卜人,西南之蛮也”,“卜即濮也”。
另一种使用有肩石斧、有段石磙的古族群为“越”,他们散布在东南沿海及今广西一带,人们泛称为“百越”。
春秋战国时,广西境内的部分越人,溯水北上西进,移入西南地区,与濮人杂错而居,人口渐繁,以致《华阳国志·南中志》误认为,“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
杂居于西南地区的濮人、越人生活习俗互相影响渗透的部分,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族群——“僚”(“僚”原写作“獠”,作为族称当读作“佬”)。
战国时期即有“僚”人出现。
《华阳国志.蜀志》载,保子“帝攻青衣,雄张僚焚”。
汉代的僚人已是夜郎国的主体居民。
唐初,僚人中的一部分发展为单一民族——“仡佬”。
《六祖坛经·行由品》载慧能法师语:“汝是岭南人,又是葛僚,若为堪作佛。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载,洛浦县“甚险固,仡僚反乱,居人皆保其土”。
宋《溪蛮丛笑》始写作“仡佬”。
南朝《水经注.温水》载,“遂雄夷濮”的夜郎承袭者于汉武帝时被杀,引起“夷僚成怨”,明确僚人是由濮人演变而成。
彝族先民与仡佬族的先民接触较早,确知濮人是仡佬族的先民,《平远州志·艺文志》载,彝族民问“依仿先朝IH~II:满三年一普夥。
普谓称仡佬,夥谓祭献”。
“普”即濮人。
彝语为谓语后置,普夥意为祭仡佬族的先祖濮人。
至今彝语仍呼仡佬为濮,呼仡佬族的发祥地北盘江为“濮吐诸衣”,意为仡佬族开凿的河流。
元《异域志.僚人》谓,“僚……有打牙者,为打牙葛僚”。
(明嘉靖)《贵州通志》谓,古称僚,一日倬佬”,确指仡佬族系从僚人中分化出来的。
濮人和僚人相继是仡佬族先民。
贵州各族共认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
图解56个民族——仡佬族
图解56个民族——仡佬族仡佬族,现有437997 人。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
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
“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
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
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民族服饰:仡佬族人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穿筒裙,裙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编织而成;女子上着齐腰短上衣,绣着鳞状花纹,下着无褶长筒裙,以青、红、白三色分为三段,外罩前短后长的青色无袖长袍,头缠青布长头帕,脚穿钩尖鞋。
男子的服装多为对襟短衣,头缠青布或白布长头帕。
风俗习惯:仡佬族广大人民长期和汉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杂居共处,在衣、食、住及婚姻、丧葬、节日等风俗习惯方面,很多已和当地兄弟民族大同小异,特点不甚突出。
妇女原来穿着短上衣、长统裙、勾尖鞋,在距今八、九十年前就少见了。
仡佬族主食以玉米(山区)、稻米(平坝)为主,其次是麦子、养子、红稗、小米、高梁等,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
仡佬族住房大多是靠山建筑的。
房屋的结构和建筑材料,大体上与邻近的汉族相同。
住房一般分作三间,中间为堂屋,不住人;也有分作两间的,一间作卧室,一间作厨房。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的三五天便开始“哭嫁”。
娶亲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在天黑前到女家。
仡佬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三代以上“同堂”的较少,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是比较平等的。
仡佬族竹王传说的故事
仡佬族竹王传说的故事在中国的南方,有一个美丽而神秘的民族——仡佬族。
他们以独特的文化和丰富的传说而闻名。
其中一个令人着迷的传说就是关于竹王的故事。
据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仡佬族的祖先发现了生长在深山密林中的一种特殊的竹子。
这种竹子树高且长寿,如同神灵般守护着整个山林。
他们将这种竹子称为“仡佬竹”,并视其为他们祖先的象征。
而竹子中最高大且威严的那根则被尊为“竹王”。
传说说,竹王除了高大外,还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呼风唤雨、庇佑百姓。
因此,仡佬族的人们深信竹王是自己的守护神,同时也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每当仡佬族面临困境或重大决策时,长者会带领族人来到竹王所在地祈祷,并以竹子的韧性和坚韧精神鼓舞自己。
然而,仡佬族的竹王并非轻易可以见到的。
它通常隐藏在森林深处的一个神秘地点,只有那些经过考验和获得充分授权的族人才能进入。
当一个仡佬族人达到特定的年龄和修为时,他们需要参加一场严苛的考验来获得授权。
考试内容包括对仡佬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他们对自然界和竹王的尊重。
一旦通过了考试,准格尔(即通过考试人)将长者带领下山,在一次庄严的仪式中,向竹王行礼祈祷。
长者会向竹王述说部落的决策和需要,请求神灵的庇护和指引。
传说中竹王会倾听诉说的长者,并通过自然界的种种变化来传递答案。
仡佬族人相信竹王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的。
他们认为竹王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难题,保护他们免受灾害和邪恶的侵害。
有时,竹王甚至会降下甘露,滋润大地和同胞们的生活。
为了表达他们对竹王的感激之情,仡佬族人会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向竹王献上美食和酒水。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仡佬族的传统信仰逐渐衰落。
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年轻一代渐渐远离竹王的神圣领地。
他们忙于追求现代化的生活,对于传统信仰的重要性渐渐淡漠。
然而,仡佬族的长者仍然坚持传承下去。
他们深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希望能够让竹王传说代代相传。
他们通过故事、绘画、手工艺品等形式将竹王的故事传给年轻一代,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发扬和守护这个独特的文化遗产。
仡佬族的节日衣饭节的传说(关于仡佬族的16个冷知识)
仡佬族的节日衣饭节的传说(关于仡佬族的16个冷知识)仡佬族这个少数民族,刚开始我差点没看成乞讨族。
乍一看这个仡这个族,确实不认识。
专门去新华字典查了查,原来这个字念仡(ge)。
我以为只有我不认识这个字,直到我们上民族课。
课堂上,大学老师让以为同学读仡佬族的简介,那个学生居然读成了啃老族,瞬间哄堂大笑,也就是那一瞬间我们记住了这个古老的民族。
1、据仡佬族的族人介绍,他们的祖先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脑海中立马闪过孙悟空的画面。
在仡佬族的母亲河横渡河畔,屹立着九座巨石,当地人称为九天母石,对于仡佬族来说,九天母石是他们神圣而又神秘的巨石。
传说,九天母从天上将石头砸向地下,融为一体,最后从这个石头当中蹦出一个巨大的汉子,这位汉子就是九天先祖,也是仡佬族的祖先。
2、仡佬族如今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务川和道真,其中务川是仡佬族的发祥地,也是因为九天母石的传说。
仡佬族现有人口67.7万人,是中国较少的民族之一。
3、仡佬族居住的房屋都离不开石头,和我们熟悉石头村有点类似,石头墙、石头院、石头房、石头凳等等。
仡佬族的居住的寨子分为前寨、中寨和后寨,据村里人介绍,前寨出商官,中寨出财富,后寨出美女。
4、关于仡佬族服装,未婚的女性大多穿贯首服,已婚的妇女大都穿背心式或者斜襟服装,男子变化较少,一般穿对襟褂子。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上衣前短后长,以便干农活时不至于晒到后背。
最有特色的服装当属未婚女性的贯首服,胸前左上边有大贰字牌,其图案表示天地人和,衣服上绣有百合,百合是仡佬族的族花,象征以和为贵。
5、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
但仡佬族方言差异较大,一个县往往几种口音并存,仡佬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常使用汉文。
6、仡佬族有敬树神的习俗,在他们生活的周边会选一颗最大最粗的树作为树神,选定之后,这个一片山区就会封闭,禁止任何不当的行为。
突然间想到我小时候隔壁村也有一棵神树,每年去拜的人还挺多,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神树被砍了。
以竹见称
以竹见称----有气有节之仡佬族仡佬族生活于云贵高原上,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仡佬族虽然已多半汉化,但其散落至民间的语言文化,却依然丰富多彩。
原始的宗教信仰,不一样的祭奠方式,展示着仡佬族昨天的历史,述说着那些曾经的历程。
并且给外界以诸多神秘感。
仡佬族以竹为姓,它起源于古代“濮”族群的自然崇拜。
云贵地区,天然的地理环境为竹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个地区荆棘丛生,古代的濮人居于此境,开荒辟草,以杆栏为居,以竹筏为交通工具。
以竹笋为食。
故竹的用途十分广泛。
仡佬族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自然物。
其显示了古代仡佬族源于自然,敬畏自然的自然观。
仡佬族丰富多彩的地方方言,造就了其语言系统的多样性。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语族及语支未定。
有的学者主张把仡佬语群看成是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的语族。
根据仡佬语的语音系统、词汇构成和语法特征,仡佬语可分为四个方言,每一方言内又可分若干土语。
由于仡佬族长期居住分散,故方言差别较大。
黔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哈给",分布于贵州的仁怀、关岭、晴隆、贞丰及广西的隆林三冲等地;黔中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告"或"德佬",分布于平坝、织金等地;黔西方言的仡佬族自称"补尔",分布于黔西、织金等地;黔西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多洛",分布于水城、织金及云南之麻栗坡、马关等地。
仡佬族的节日有农历春节和农历三月三的仡佬年。
农历三月,春雨融融、万物复苏的时节,仡佬族要过传统的仡佬年。
祭神树是仡佬年最重要的活动,这起源于仡佬族古老的自然崇拜。
祭祀时,由主祭人带领全村男子绕村寨周围的山坡行走一周,然后在神树下杀鸡宰羊,进行献祭,同时吁请神灵享用祭物,还要祈祷神树保佑全寨清洁平安、五谷丰登。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
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仡佬族会有怎样的婚礼习俗
仡佬族会有怎样的婚礼习俗仡佬族会有怎样的婚礼习俗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木地人”即土著居民。
古代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
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会有怎样有趣的婚俗呢?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仡佬族风趣婚俗:新郎竟难辨新娘仡佬族青年男女历来实行自由恋爱,除节日、集会和赶集时的交往相识之外,主要的恋爱方式就是在 "走坡 "中传歌互答交友。
"走坡 "的季节是阳春三月和八月金秋,年轻人身穿盛装,男女各自结伴,到集市上寻找对歌的伙伴。
找到满意的对手后,就邀到风景美丽的山坡草坪上开始对唱。
以歌为媒,一问一答,相互满意,互赠信物。
最后托媒人通报家长,确定婚期成亲。
媒人先由男方拜托,女方家若同意,就把女儿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转递男方。
男方父母收到女方八字后,认为与儿子的八字相合,这门亲事基本大功告成。
接亲方式各地略有差别,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
新娘过门前一个月,同村寨的同辈姑娘自愿组成十人傧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与新娘日夜相伴,帮她做新鞋,缝嫁衣,备妆奁。
成亲的那天,十姐妹与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样,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撑同样的"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型,扎同样的辫子,甚至连举止姿态都相近相似。
若非亲友,真不知谁是新娘,谁是傧相。
到了新郎家,十一个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热闹非常。
接亲的.当天,许多地方都有设"歌卡"的习俗。
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亲时,要唱答盘问方能通过"歌卡"进入新娘家。
同样,女方送亲队伍到男家村寨也得答出问歌才能进新郎的家门。
有时从早一直唱到晚,围观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
最后若答不上来,那就自问自答,或由家长出面唱"和解歌",宣告"栏门歌"结束。
在长时间的对歌中,主人要供应好吃好喝给客人,以保证对歌时精力旺盛,情绪饱满。
仡佬族医药
仡佬族医药仡佬族是中国西南、中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道真县境内世居民族之一。
先民称仡佬族为"卜"或"百濮",是中国古代人口众多、支系纷繁、分布辽阔的庞大族群,其形成始于殷周,经历了濮人、傣人、仡佬族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仡佬族分布于贵州省,以道真县人口最多。
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河谷与平坝,与其他兄弟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
全国共有人口438192人。
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仡佬族人掌握了一些独特的诊疗方法,如刮痧、挑痧、扎瓦针、拔火罐、割治等。
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确有较好疗效,有的甚至可收立竿见影之功。
仡佬医药的特色疗法刮痧术者备清水(或桐油)一碗、铜钱一枚。
先用手蘸少许清水轻轻折打患者裸露之胸背,再用铜钱刮之,至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瘀血(紫红色)为止。
多用于中暑、腹痛、腹胀、头痛、无汗、全身疼痛等症。
拔罐术者先备好光滑平整的竹罐(或陶罐、玻璃罐)一个。
用时,术者将点烯的酒精球或纸片投入罐内,不等熄灭,迅速将罐口扣在患者应拔的部位,罐便紧紧吸着局部。
对跌打损伤患者,多用瓦针先刺放一点,然后拔罐,能很快消散瘀肿。
此外还适应于风寒湿痹、伤风感冒等症。
扎瓦针术者选取玻璃碎片,打磨成针,再将竹筷的一头划成叉口,然后把玻璃针嵌入叉口,将针与竹筷紧紧缚扎,即成瓦针。
同时,术者用瓦针针刺患者应刺部位,点刺出血。
多用于口腔、咽喉部炎性血肿,以及疮疡肿痛、跌打瘀肿等症。
剔鱼鳅症令患者裸露胸背,术者用右手弯曲中指的背部骨节有患者胸背部进行剔刮,其皮肤上随即有一条状物隆起,术者便用拇指甲掐物头部。
如此反复剔、掐,最后令患者喝一杯搅拌澄清的石灰水即可。
多用于水土不和、饮食不调所至之腹痛。
打通杆术者选一根,一头用布包缠,按患者中指至肘关节的长度量好作记。
同时,将桑根自患者口中放至作记处,迅速取出。
常用治老膈食病。
穴位敷药术者在患者痛处选定阿是穴位,用瓦针点刺出血,然后敷以备好的驱风散寒之药丸(药末加水临捏成),胶布固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老的仡佬族
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聚居在贵州省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人口57.94万。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节庆、礼仪食俗、传统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
一族源迁徙
仡佬族是贵州的古老民族。
与古代的“濮”、“像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商、周、西汉时期,始有“百濮”或“濮”的称谓,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称“濮”“僚”或“夷僚”。
隋、唐以后,则称“仡僚”、“葛僚”、“革僚”等,解放以后统称仡佬族。
毕节境内的仡佬族,多是在清代中叶以后因躲避灾荒或经商等原因陆续由邻县迁入。
有高、刘、陈、张、赵、余、李、龙、杨、金、王等11个姓氏。
分布在普宜、朱昌、阴底、鸭池、燕子口、龙场营等乡(镇)及毕节城区。
二、语言文字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
作词头,“把”(ba+)没有独立的单一文字。
作词尾,由于长期与其它民族交错杂居毕节境内仡佬语的特点,现在能讲本民族语言人已经很少,日常生活中均通用汉语。
三、居住环境
境内仡佬族居住之地,多在边远高寒山坡地带。
住房的结构和建筑材料,大体与邻近的汉族族相仿。
住房一般分三间,中间为堂屋,不住人,两边为卧室和厨房。
山地以茅草土墙居多。
少数在坝区的,为木板结构的瓦房。
个别特别贫困的,住的是树条、树枝等编织成的“篱笆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仡佬族的生活条件也随着不断改善,砖墙平房代替土墙茅草的逐年多起来了。
四、饮食嗜食
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
农作物以玉米为主。
也种植水稻、小麦及其它作物。
饮食以玉米为主,辅之以大米、小麦及蔬菜类。
仡佬族对糍粑特别爱好,逢年过节,走亲串戚,婚丧嫁聚以及追荐祖先等场合,都要打上糯米糍粑。
仡佬族爱饮酒,有宾客来家,必置酒盛情招待,无酒则觉得脸上不光彩。
清《大定府志文微五》“……古……传至把幕腊,男女好饮,饮必酩弗已,一卧数日方起”的记载。
古代,仡佬族盛行饮咂酒,所制咂酒,是将粮食蒸熟后,拌上药曲放入坛内,严加密封,待年节喜庆日款待宾客时,去封开坛,用泡木筒或空心细竹杆插入坛中,先宾后主,先长后幼,一一吸饮,边饮边掺水,使酒水与坛口保持一样齐。
五、服饰
古代的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用布一幅围于腰际,无褶皱,有如桶状,谓之“桶裙”。
原料有布的,有羊毛的,各地桶裙长短不一,颜色各异。
妇女上衣短仅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也有穿长衣的,有的在短衣外罩前短后长的无袖长袍,质料有葛、麻、羊毛、棉布、丝等,脚穿勾尖鞋。
男子多穿对襟短衣,无论男女皆“科头”,即不戴冠巾,但有些女子“以青线扎发而束之,青布为袋以括发,加海巴(即海贝)其上火饰”。
近代以后,男女服饰皆同于汉族。
六、婚姻
仡佬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多为父母包办婚姻,以姑表或姨表亲占多数,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同宗不开亲。
仡佬族说亲,由男家委托一亲戚带上礼物到女方家去做媒,如果男女双方“八字”相投,则可订亲。
婚期由男方择定。
结婚之日,新娘要步行到夫家,但不与新郎同宿。
三天后,新娘与送亲人一道返回娘家,住上两三个月,再由男方请人将新娘接回,这才正式建立夫妻关系。
解放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深人人心,仡佬族的婚姻观念和状况有了很大改变,自由择偶的越来越多,与其它民族联姻的也不少。
七、丧葬
仡佬族的丧葬习俗颇具民族特色。
当老人病危时,要请本民族
“道士”祷祝,扎一个纸糊老虎头,用五色线装饰好放人簸箕中,道士不停念咒祈告,求病人“还魂”早脱病魔。
老人弥留之际,由长子扶坐在床上落气。
一般办丧事都要跳“踩堂”,富裕人家还要打戛杀牛大肆操办。
跳踩堂时,男女各列一行,男的手中拿碗,女的一手拿火把,手拿瓢,在笙鼓伴奏下,绕棺边跳边唱,用脚蹉地,还不时发出“啊呵,啊呵”的呼喊。
女子边用瓢舀甜酒倒入男子碗中,并不时撮泥土撒入碗内,男子则将碗内带泥土的酒一齐喝下。
仡佬族有岩穴葬、悬棺葬的习俗传说,清末以后,全都改为棺殓土葬。
埋葬有“横埋”与“倒埋”两种方式,倒埋即头朝山麓,脚向山顶;还有一种倒埋方式,即头朝下脚朝天,其原由是说,仡佬族的先民是这里开荒辟草的创始人,倒埋后,死者可以永远看到这块土地,横埋的意思则是使鬼魔不能回家,保佑后人平安。
埋葬时不丢买路钱。
安葬后一般不立碑,而在坟墓旁栽树作纪念。
八、传统节日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有过年节、元宵节、三月三、五月十三敬马王菩萨、七月初六过小年、八月十三祭山神、十月初一、吃新节等。
还有在某些特殊日子也要举行过节仪式。
这当中,要数过年节和吃新节最为隆重。
过年节
除夕之夜,家中要备办丰盛的酒肴祭供祖先。
用十二根楠木或肤盐木扎成四方形篱笆垫作为“供台”,放在后边二檁檐上或卧室门口,上面放酒肉、糯米糍粑。
糍粑的个数,有的在大粑上叠九个小粑,有的小粑个数照三代内祖先人数计算,有的大供大粑两个(称为雌雄二粑)。
装糍粑的工具,主要用木方盘,要在大糍粑四角各捏上小耳粑,三天后把四角小耳粑取下丢地上让小孩们争抢,表示祖人已经回去。
然后把大粑切碎煮甜酒吃,外人和媳妇不能吃。
有的地方要杀鸡在屋后右檐柱下,俗称供“明沟菩萨”,祈保一年平安及生产丰收。
正月初一黎明前要到井边挑鲜水做饭敬祖人,正月初二日全家喝甜出酒水,喝完后背起糍粑、腊肉送祖人出门。
初一到十五,男女青年组织进行打《蔑鸡蛋”、玩磨磨秋、踢毽子等体育游戏活动。
人口较多的村寨还
要唱“地戏”(跳神)。
正月间的头一个申(猴)日。
由一个小孩背一缸酒和六七斤熟豆芽,放到村外的大树下,由大人喝酒,小孩吃豆芽,表示敬奉开天辟地祖先。
三月三
敬山神土地或寨门土地,要准备酒、肉、饭和公鸡、香蜡纸烛等物,由村寨中长者率众祭祀。
吃新节
七月或八月的头一个巳(蛇)日,秋收在望之时,是仡佬族的吃新节。
届时,男女穿上盛装,由寨老率领到村寨附近的田地中去摘谷,将六穗谷子挂在神龛两侧,神龛中央放一个直径为1尺5寸的大糍粑,在粑左侧放包谷,右侧放粑捏成的犁、耙,粑上放酒,包谷上放肉。
由寨老主祭五谷六神。
祈求保护五谷丰登,然后集体会餐。
有的地方由各家摘新谷炒干春米煮饭连同酒、肉上供,用马匙献饭。
有的地方吃新节为三天,第一天各家自己祭食,第二天集体食用大家共同摘谷春米做成的新米饭,第三天将剩余食物再次会餐。
吃新节期间,所用谷物可以随意到任何一家田中去采摘。
十月初一
家家都要打糍粑敬牛王菩萨。
用糍粑捏成两个圈套在牛角上,再将“野菊花”(野生草本植物)花套在上面,牵牛喝水后再取糍粑给牛吃。
这一天要让牛休息。
九、民间文学
仡佬族民间文学都是用口头形式流传下来的。
有传说、故事、诗歌、神话等。
如世代相传的《洪水朝天》、《竹王的传说》等故事,多与其它民族同类神话传说类似。
其它如歌颂仡佬族人民智慧、勤劳,揭露统治阶级凶残奸邪等内容,长期为人们津津乐道。
诗歌有古歌、打闹歌、哭嫁歌、情歌等类,比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期仡佬族人民的生活状况。
十、信仰与禁忌
仡佬族信鬼信巫,《周书.异城志》说:“....俗畏鬼神,尤尚淫祀(对祭祀很喜欢),祀巫祝,至有卖其妻孥尽者,乃自卖以祭祀焉”。
人若
生病,则请本民族道士祷祝。
过年时忌扫地、下生(蒸或煮生的食物);春节三天内,媳妇不能上楼;过年时不能把脏水泼在门外、不准动土等。
来源于《毕节县志》,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