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文化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仡佬族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等省份。
仡佬族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传承方式主要有口头传统、民间艺术和节日活动三个方面。
口头传统是仡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由于仡佬族在历史长河中长期处于学术教育与正式文字的边缘地位,大部分的文化知识都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传递。
在家庭中,长辈们经常通过口述的方式向后辈传授族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服饰等方面的知识。
在民间故事、谚语、歌谣等文化传统中,也能体现出仡佬族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通过这种方式,仡佬族的文化知识代代相传,使族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民间艺术也是仡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仡佬族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包括舞蹈、音乐、织锦、雕刻等等。
舞蹈是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仡佬族的舞蹈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调,舞姿矫健、活泼,富有独特的风格和节奏感。
通过舞蹈,仡佬族人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同时也传递了族人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通过参与舞蹈表演,年轻一代能够学习到传统动作、节奏和情感表达,在舞蹈中感受到自己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将传统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
节日活动也是仡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仡佬族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如“诺瓦”节、寿山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与农事活动、宗教信仰等相关,是族人们传承文化的重要场合。
在节日里,族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祭祀祖先、举行舞蹈比赛、展示民间工艺品等。
通过参与节日活动,年轻一代能够亲身体验到传统的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
口头传统、民间艺术和节日活动是仡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通过这些方式,仡佬族人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加深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将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交融,仡佬族的文化传承面临一些挑战,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文化保护机构的参与,仡佬族文化传承的未来将会更加光明。
道真仡佬文化
道真仡佬傩戏
傩戏——这一种神秘、古老的文化,由道真农民千百年传承到今天,道真从此获得了“傩戏王国”的美誉。“傩”本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吕氏春秋·季冬“云:命有司大傩”。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大傩”在古代皇宫
里举行时是十分隆重的,《后汉书·礼仪志》说:“先腊一日曰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中黄门倡, 侲子和曰 :“……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汝躯,拉汝干,节解汝肉,抽汝肺肠,汝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与十二兽舞,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洛水中”。驱逐疫鬼仪式不仅在皇宫举行,乡下也有类似活动,《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那场面虽然比不上皇宫的豪华,热闹的程度是一点也不逊。
仡佬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与古代僚人有渊源关系。仡佬族旧称“鸠僚”、“葛僚”、“革僚”,南宋以后始称“仡佬”。仡佬族现有人口四十余万,除部分散居在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云南文山自治州,贵州遵义、织金、仁怀、黔西、安顺、普定、正安等县市外,主要聚居在黔北的务川和道真两个自治县。仡佬族有语言无文字,除了广西隆林,贵州安顺市的西秀区、普定县,遵义市的遵义县,仁怀市等地有六千多人会说仡佬话之外,绝大部分通用汉语,风俗习惯与汉族也基本相同。但在一些山寨和村落里面,家人和亲友之间的称谓与汉族习惯称呼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保持了本民族古朴的生活习俗。
主客在饮酒喝茶之际,正是互诉衷肠、增进情感之时,待酒足茶酣以后,才撤去碗盏进入第三台:吃饭。吃饭也叫正餐,是最为讲究的一台。菜肴一般有烧白、猪脸、肚扣、酥肉、木耳、黄花、笋子、海带、豆腐丸等。如今人们生活好了,还增加了鸡、鸭、鱼等。但另有四盘是必不可少的:豆芽泡菜、萝卜丝、霉豆腐、洋芋片。佐饭的菜肴一般不能少于16个。
仡佬族
“
正月初一赶庙会开始至正月十四 仡佬族的年文化 ——过年习俗, 叫过大年,十四夜要大祭,是大 汉族人过年叫“过春节”,仡乡 人 年的巅峰。仡佬人到了二十四 打 过年叫过“仡佬年”。在务川仡 佬乡,从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 、 扫扬尘;三十吃“年饭”贴春联 山 挂灯笼,点燃香烛,焚烧冥钱, 送灶神上天开始到腊月三十叫过 祭祀先祖。 小年。三十夜要小祭,是小 年的高潮。
务川县成立于1987年 务川县位于贵州省东北 部大娄山、东南麓, 是遵义乃至贵州进入重 庆、长江出境的县城之一
人口41万余人,辖10镇5 乡,有民族17个 ,其中 苗族,仡佬族占85% 。
县 境 内 多 系 崇 山 峻 岭 、
溪 流 纵 横 、 银 瀑 飞 溅
林 木 幽 生 、 景 色 迤 逦
素 有 “ 黔 北 多 佳 境 ,
风 是都 “ 丹 物 著“ 砂 在 名 古 思 的 县 州 ” “ “ 仡 ” 的 佬 铝 美 之 矿 称 源 之 。——一座文化古城,蕴含着一千 舞蹈——“弦子舞”蜻蜓点水,前三 后 多年的人文底蕴,龙潭仡佬民族文化村 一,有小勾脚,三步弦,大摇摆,老牛 擦痒,小马摇铃,栽秧 等8种动作。 西南最大的草场 :栗园草场;世界最长 回音壁:灵崖回音壁;独具民族风情的 仡佬盛宴:三幺台、、、
主 诞 生 时 的 情 景 。
仡佬族居住文化
仡 以 所 巨 有 有 还 仡佬族是贵州高原上最为古老的一 佬 “ 居 木 木 石 有 族 干 屋 , 结 结 茅 个民族,有人认为它是“古夜郎” 先 栏 去 上 构 构 草 的后裔。仡佬族大多住在山区。民 民 ” 地 覆 的 的 房 谚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 的 为 数 杉 “ 石 在岩旮旯。” 叶 穿 板 民 特 尺 斗 房 居 色 , 架 房 形 以 ” 式
仡佬族的饮食习俗和宗教信仰
仡佬族的饮食习俗和宗教信仰仡佬族的节日习俗仡佬节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
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
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
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
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
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
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
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
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吃虫节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
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还有一些地区把祭树称为祭山,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热爱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它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
祭祀以村寨为单位,只许成年男子参加。
除贡献祭品外,巫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吃新节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做好祭祀祖先。
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
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
节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粮、蔬菜来做,并杀鸡祭祀。
蒸饭时注意观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从东方冒出预示子孙兴旺;从南方冒出预示丰收;从西方冒出象征狩猎顺利;从北方冒出则是不祥的征兆。
饭菜煮熟后,由家长主持祭祀寨神、铁匠神、火塘神等诸神。
少数民族仡佬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number {01} 授课人:XXX
日期:XXX
科普介绍
目录
➢ 仡佬族概述 ➢ 仡佬族的传统习俗 ➢ 仡佬族的艺术文化 ➢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 ➢ 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01
仡佬族概述
仡佬族的历史起源
起源传说
仡佬族起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与古代的僚、俚、骆越等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 关系。他们自称为“仡僚”、“仡佬”,是西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冲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仡佬 族民俗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一些 技艺和习俗逐渐失传,需要采取措施 加以保护。
促进仡佬族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措施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01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仡佬族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保护
意识,引导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培养传承人才,建立传承机制
02
通过建立传承机制,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确保仡佬族民俗文
化后继有人。
结合旅游开发,促进传承发展
03
将仡佬族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通过旅游推广和传播仡
佬族民俗文化,促进其传承发展。
THANKS
02
仡佬族的传统习俗
仡佬族的婚礼习俗
提亲
由男方家族派人到女方家提亲,通常会带上一份礼物以示诚意。
订婚
在双方同意后,男方家会派人到女方家订婚,并送上一份彩礼。
结婚
在结婚前,男方家会派人到女方家担礼,包括酒、肉等物品。结婚当天,男方家会安排一队人去 女方家迎亲,女方家则会安排一队人送亲。在新郎新娘拜堂后,会有一场盛大的宴席,称为“酒
仡佬族的语言文化
语言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属于汉藏语系,但随着时 间的推移和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很多仡佬族人已改用汉语为 交流语言。
仡佬族的节日风俗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仡佬族有自己独特的节日风俗,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节日和风俗:
1. 春节:仡佬族也过春节,他们会做一些特色的传统食物,如糯米饭团、腊肉等,并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2. 水灵节: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或二月初一举行。
人们会穿上传统的仡佬族服饰,参加集市、舞龙舞狮、唱仡佬族歌曲、祭祀祖先等活动。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活动叫做“水灵”,人们会在水边放水,象征着洗去一年的不顺和霉运。
3. 三月三:这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人们会穿上盛装,进行各种传统的活动,如舞龙舞狮、唱歌、跳舞等,同时也会祭拜祖先。
4. 民族团结节:这是仡佬族的重要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举行。
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唱歌、跳舞、进行传统体育竞技等。
5. 婚嫁习俗:仡佬族的婚嫁习俗也很有特色。
在婚礼上,新郎要穿上特制的红色衣裳,新娘要化浓妆,并戴上特制的花冠。
婚礼期间,还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如交换礼物、祭拜祖先、舞狮等。
以上是仡佬族的一些主要节日和风俗,展示了他们丰富
多彩的文化传统。
仡佬文化传统
仡佬文化传统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语言、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方面。
仡佬文化传统深厚而古老,代代相传,成为了仡佬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在仡佬族的语言方面,他们使用的是仡佬语,这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汉语完全不同。
仡佬语是一种口头传承的语言,没有文字,所以仡佬族人民非常重视口头传统,他们通过歌谣、神话、故事等形式将文化传统一代代传承下来。
仡佬族的服饰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头巾,女性则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裙和头巾。
这些服饰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代表着仡佬族人民对传统的尊重和珍视。
在饮食方面,仡佬族有着独特的美食文化,他们喜欢吃酸辣味道的菜肴,尤其是泡菜和酸汤。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符号。
仡佬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喜欢在节日和庆典上跳起欢快的舞蹈,伴随着传统的音乐,展示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传承。
总的来说,仡佬文化传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仡佬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
我们应该尊重和珍视这些文化传统,让它们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仡佬族文化 仡佬族的语言文化有什么特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仡佬族文化仡佬族的语言文化有什么特点
导语:仡佬族语言文化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在中国,大部分人都讲汉语,但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语
仡佬族语言文化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在中国,大部分人都讲汉语,但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语言和方言,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都有他们本民族的语言。
仡佬语是仡佬族的语言,是仡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与众不同的仡佬族语言。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只有千余仡佬族人还会说这种语言。
因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多数仡佬族人会说汉语、苗语、彝语、布依语等多种语言。
仡佬语国内认为属汉藏语系,国际上一般将其看做壮侗语族下的一独立语支——仡央语支,国外对壮侗语族是否属于汉藏语系,有许多不同看法。
大体上看,仍然使用仡佬语的仡佬族已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贵州之平坝、安顺、普定、关岭、六枝、大方等县,广西,云南,越南等地也有点状分布。
根据仡佬语的语音系统、词汇构成和语法特征,仡佬语可分为四个方言,每一方言内又可分若干土语。
由于仡佬族长期居住分散,故方言差别较大。
黔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哈给”,分布于贵州的仁怀、关岭、晴隆、贞丰及广西的隆林三冲地;黔中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告”或“德佬”,分布于平坝、织金等地;黔西方言的仡佬族自称“补尔”,分布于黔西、织金等地。
黔西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多洛”,分布于水城、织金及云南之麻栗坡、马关等地。
黔东北仡佬族也曾经有自己的语言,据明《思南府志》载,“居郡西生活常识分享。
仡佬族资料
仡佬族资料概况仡佬族散居贵州、云南、广西及越南等地,被后来民族如汉族等称为“仡佬”,“老户”,“土人”,“土蛮”等。
居住地降水丰富,气候温暖,适合开展农业等多种经营活动。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宗教信仰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蛮王老祖;认为万物有灵,故信奉多种神灵。
清代渐习汉俗,崇奉佛、道、儒三教,并信巫术。
每家堂屋均设神龛,书供“天地君亲服、左昭在穆、古圣先贤、观音、牛王、财神等香位。
老人亡故,要做“亡斋”超度。
逢节庆给祖先烧纸时,要给“地盘业主、早老先贤”烧袱纸一封。
如遇灾祸病痛,则许愿还愿,即或清平,亦祈福延年。
请巫师(俗称“端公”、“道士”)至家“打保福”、“冲滩”,或设“坛”敬“坛”,或“还梅山”,或“送瘟神”,或“打粉火”。
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消灾免祸,益寿赐福。
有寄拜奇石、古树之俗。
还相信“烧胎”、“叫魂”、“观花”、“顿水碗”、…界八字”、“看相”、“看风水”、“占卜”、“问卦”等。
传统仡佬族服饰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十九世纪中叶,仡佬族妇女上衣短仅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下穿无褶长桶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外套圆领无袖、前短后长的贯头衣,头盘大发髻,用三条一丈多的布包之,后面露出六个头穗。
穿时从头上套下,脚穿钩尖鞋。
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
大约在三、四十年前,仡佬族服饰大多与邻近汉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
饮食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大多数在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那里地形复杂,气候潮湿;仡佬族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山地种植玉米,平地种植水稻,因此,这两种作物也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粮食。
农忙季节日食三餐,农闲多食两餐,正餐之外,尚有“过早”、“歇闹(歇劳)”、“宵夜”等习俗。
肉食以猪肉为主,鸡、鸭、羊肉次之,多数人不吃牛马肉和死禽死畜肉。
嗜吃酸味和论辣食品,有“三天不吃酸,人要打捞窜(l o chu n)"之说。
仡佬族
白衣为主祭司
民族建筑 黔西、大方、毕节、织金等地 的仡佬族,房屋为木结构,但 不是吊脚楼,过去多以茅草盖 顶,砂土夯墙,这与经济条件 和高寒山区保暖防雹的髹要有 关,茅草房屋建得特别厚实、 整洁。屋脊和屋檐相当讲究, 檐下收篡处精心编织造型。各 异状结,如词盖瓦屋面的封檐 板样,具有很好的艺术装饰效 果,被入誉之为“贫女巧梳 头”。这一带。木材较少,通 常只有朋间两端木构架,次间 两极为土墙。
过年: 清代以来,仡佬族人渐仿汉人以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为过年,原先十月为岁首 的习俗渐渐废止。
仡佬节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 三月初三过。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 “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 (大树)崇拜。
由于受地理和其他民族的影响,各地仡佬族民居差异很大。仡佬族多数住在山 区民谚说:“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岩旮旯。”仡佬同胞因地制宜,以石 建房。石头奠基。石块砌石板盖顶。卡内部却是木结构吊脚楼。
民族服饰 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长)。用布一幅图于腰际,无摺皱,有如桶状, 谓之“桶裙”。男子皆穿短衣,女子或短衣或长衣,或短衣外套以前短后长之袍。 质料有葛、麻、羊毛、丝、棉布等。男女多以长帕包头,有的妇女或用花布一块 盖顶。 大约在十九世纪中叶,仡佬族妇女上衣短仅 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下穿无褶长桶裙, 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 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 色条纹,外罩青色无袖长袍,长袍前短后长, 均绣有花纹,穿时从头上套下,脚穿钩尖鞋。 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大约 在三、四十年前,仡佬族服饰大多与邻近汉 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
宗教信仰 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蛮王老祖;认为万物有灵,故信奉多种神灵。清代渐习汉俗,崇奉 佛、道、儒三教,并信巫术。每家堂屋均设神龛,书供“天地君亲服、左昭在穆、古圣先 贤、观音、牛王、财神等香位。老人亡故,要做“亡斋”超度。逢节庆给祖先烧纸时,要 给“地盘业主、早老先贤”烧袱纸一封。如遇灾祸病痛,则许愿还愿,即或清平,亦祈福 延年。请巫师(俗称“端公”、“道士”)至家“打保福”、“冲滩”,或设“坛”敬 “坛”,或“还梅山”,或“送瘟神”,或“打粉火”。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消灾 免祸,益寿赐福。有寄拜奇石、古树之俗。还相信“烧胎”、“叫魂”、“观花”、“顿 水碗”、‘界八字”、“看相”、“看风水”、“占卜”、“问卦”等。
清朝的仡佬族文化
清朝的仡佬族文化清朝时期,中国各地拥有多样的民族文化,其中之一就是仡佬族文化。
仡佬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贵州、云南和四川等地。
他们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深受社会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清朝时期仡佬族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情况。
一、民族特点仡佬族是一个神秘而独特的民族,他们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渊源:根据研究,仡佬族是中国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他们保持着与外界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并且拥有自己的语言、宗教和文化。
2. 语言和文字:仡佬族使用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是独特的一种语言。
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主要使用汉字进行书写和交流。
尽管如此,仡佬族传统的口头文学和歌谣仍然在他们的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居住地区:仡佬族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山区地带,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和四川等地。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他们的社会和经济状况相对落后,但却保留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二、宗教信仰仡佬族在宗教信仰上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主要包括原始宗教、佛教和道教等。
1. 原始宗教:仡佬族相信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力量和祖先精神。
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魂,通过祭祀和巫术等仪式来与自然界建立联系和保持和谐。
2. 佛教:在清朝时期,佛教传入仡佬族地区,逐渐影响了他们的信仰体系。
仡佬族的一些村庄和家庭建有佛寺,居民会参与佛教的活动和仪式。
3. 道教:道教也是仡佬族的宗教信仰之一,他们崇尚自然和谐,追求长寿和健康。
一些仡佬族的村庄中会建有道观,居民会向道神祈福和祈愿。
三、文化传统清朝时期,仡佬族的文化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继承。
以下是仡佬族文化的一些主要方面:1. 艺术表现:仡佬族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包括刺绣、绘画、雕刻和陶瓷等。
他们的艺术作品通常以自然景观、动植物和民族传统为题材,形式典雅而独特。
2. 服饰和饮食:仡佬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织物制作精细,蕴含着浓厚的民族风情。
仡佬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通用8篇
仡佬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通用8篇仡佬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1仡佬族姑娘出嫁前三五天便开始“哭嫁”。
娶亲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天黑时到女家。
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栏门礼”,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说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轰笑。
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轿中,表示对娘家恋恋不舍。
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
轿前有两人持大刀开路,花轿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
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礼更有趣。
新郎骑马去迎亲,有4个伴郎相陪,其中2人扛着竹扫帚,另2人抬着酒肉礼物。
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几个壮汉栏路“抢劫”,把“抢”来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这点礼品。
新郎到了女方寨门,有一群人手执木片围“打”新郎,男方执竹扫帚者要全力保护突围。
新郎跑进女方家门,马上有“敬亲酒”招待,而且新郎与新娘也相互敬酒。
敬酒毕,新郎将新娘“抱”上马背,新郎执缰引路而归。
隆重的婚礼宴席要分二台或三台,即要连续吃二三道不同的席。
第一台是茶席,只吃清茶、油炸食品及干鲜果品。
第二台是酒席,要喝白酒,吃各种凉拌拼盘。
第三台是正席,除必有两碗扣肉外,还得有各种烹炒的民族风味。
婚宴中,仡佬族还用咂酒招待客人。
咂酒是将酒酿好后密封于外抹柴灰拌黄泥的坛中,密封时就插有两根竹竿,一弯一直,竹节没有完全打通。
饮用时打通竹节,直管进气,弯管咂吸而饮,饮酒时有专门唱“打闹歌”的歌手助兴,使客人感到一片温馨。
接亲方式各地略有差别,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
新娘过门前一个月,同村寨的同辈姑娘自愿组成十人傧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与新娘日夜相伴,帮她做新鞋,缝嫁衣,备妆奁。
成亲的那天,十姐妹与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样,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撑同样的“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型,扎同样的辫子,甚至连举止姿态都相近相似。
仡佬族传统节日
仡佬族传统节日仡佬族是中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
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是他们守望相助的时刻,也是他们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为您介绍仡佬族的几个传统节日。
一、过“猫穿山”猫穿山是仡佬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大约在农历年初三举行,民众们会身着盛装,戴上花冠,手持木刀,从山上游行至村庄,高呼着“猫穿山”的口号。
这个节日象征着驱除灾难,迎来新的一年的吉祥。
在游行过程中,他们还会表演传统的舞蹈,唱着欢快的歌曲,庆祝节日的到来。
二、赛龙舟在农历五月初五,仡佬族会举行盛大的赛龙舟活动。
这一天,人们会将精美的龙舟放入江河中,然后争相划桨比赛。
这项传统比赛既是对水神的祭祀,也是人们展现勇敢和团结精神的机会。
三、祭祀节仡佬族拥有丰富的宗教信仰,因此祭祀节也是他们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每年特定的时刻,他们会举行祭祀仪式,向神明表达敬意和祈愿。
这些祭祀活动既有家庭规模的,也有村庄集体规模的,极大地凝聚了仡佬族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剃头节剃头节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七月份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到庙宇或者宗教场所,由士师为他们理发。
这些士师通常是具备一定宗教地位的人,他们通过为民众剃头,以驱除病灾,带来好运。
剃头节不仅是宗教仪式,也是仡佬族人民互相交流的机会,能够加强社区的凝聚力。
五、灶王爷节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仡佬族会庆祝灶王爷节。
这天,人们会为厨房里的灶王爷供奉食物和纸钱,并祈福获得好运和丰收。
节日的晚上,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传统美食,互相祝福,度过一个温馨而庄重的夜晚。
以上是仡佬族几个传统节日的介绍。
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仡佬族人民的生活,也彰显了他们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庆祝这些节日,仡佬族人民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先人智慧,凝聚起共同的文化自信。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仡佬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下面将对其进行探究。
一、口头传统仡佬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一直以来都是通过口头传统来传承和保存自己的文化。
仡佬族的口头传统主要包括民歌、传说、谚语等。
1. 民歌仡佬族的民歌非常丰富多样,它们体现了仡佬族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
仡佬族的民歌一般是由一位领唱者带头,其他人员和唱跟唱的形式进行演唱。
在唱歌的过程中,他们经常运用咬字、颤音、变腔等技巧,使歌曲更加动听。
2. 传说仡佬族的传说是他们宣传、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方式。
仡佬族的传说主要包括自然传说、神话传说、历史传说等。
通过这些传说,人们可以了解到仡佬族的起源、历史、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3. 谚语仡佬族的谚语是一种简短、有格调的句子,它们表达了仡佬族人民的智慧和经验。
仡佬族的谚语主要涉及到生活、劳动、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它们概括了仡佬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民间艺术仡佬族的民间艺术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歌舞、绘画、剪纸等形式。
1. 歌舞仡佬族的歌舞形式丰富多样,有舞龙、舞狮、舞火等,这些舞蹈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仡佬族的舞蹈动作优美、姿态独特,表达了仡佬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愿望。
2. 绘画仡佬族的绘画主要以民间壁画为主,通过画面来表达诗情画意和祈福的愿望。
仡佬族的壁画通常是在家庭和村落的建筑物上绘制,画面内容多样,有人物、山水、动物等。
3. 剪纸仡佬族的剪纸是一种常见的手工艺品,代表了仡佬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仡佬族的剪纸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调,以突出喜庆、热闹的氛围。
三、节日传统仡佬族的节日传统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节日、婚嫁习俗、葬礼习俗等。
1. 传统节日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过火节、农历新年、穿山节等。
这些节日在仡佬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通过庆祝、祭祀等活动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祈福。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仡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地。
仡佬族的文化传承方式多样,既有口头传统,也有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
一、口头传统仡佬族的口头传统包括语言、谚语、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
语言是仡佬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仡佬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是一种汉藏语系的分支。
仡佬族人民通过语言在日常交流中传承着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
谚语是仡佬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长期生活实践的总结。
仡佬族的谚语大多数是用典故、俗语、比喻来表达生活中的道理和智慧。
比如说:“开天辟地石头打,打到壳里把玉剥”,意思是说不怕困难和磨难,有决心就能成功。
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是仡佬族人民传承祖先智慧和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
这些故事和传说通过口头传播,讲述了仡佬族人民创造世界的神话、宗族的起源、历史传说等。
比如说《双武头》的故事就是仡佬族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清代勇士和美丽女神的传奇故事。
二、非物质遗产仡佬族的非物质遗产丰富多样,包括传统音乐、舞蹈、绘画、手工艺等。
传统音乐是仡佬族的文化瑰宝,仡佬族人民通过音乐传承祖先智慧和民族精神。
仡佬族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有着独特的节奏和音调,常常伴随着民族乐器的演奏,如竹筚哨、萨叶拉、笛子等。
仡佬族人民在庆祝节日、举办婚礼、迎接客人等重要场合都会演奏传统音乐。
舞蹈是仡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仡佬族的舞蹈形式多样,有欢快活泼的舞蹈,也有庄重肃穆的舞蹈。
仡佬族人民通过舞蹈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也通过舞蹈传承祖辈的智慧和历史记忆。
绘画是仡佬族非物质遗产的瑰宝之一,仡佬族人民通过绘画表达对祖先和自然界的崇拜和感激之情。
仡佬族的绘画往往以简洁的线条和明快的色彩为特点,常常描绘大自然、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
手工艺是仡佬族的文化传承方式之一,包括木雕、石雕、银饰等。
仡佬族人民通过手工艺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传承着传统工艺的技艺和审美观念。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一、口头传承口头传承是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的核心,也是最为普遍的方式。
传统的民俗、习俗、文化、历史等都是通过口头传说来传承的。
这样的方式具有直接性和生动性,民间讲述也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这些传说是民间文化的核心内容,通过老人口口相传,后来的一代可以更加了解和熟悉仡佬族的传统文化。
二、宗族制度传承仡佬族有一套比较严格的宗族制度和家族组织,这套传统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宗族和家族对仡佬族文化的传承具有极强的作用。
家族长辈们在教育子孙的时候,通常会传承该家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历史传承、精神传承,以及宗族里的吉凶祸福等等,以此来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仡佬族的文化。
三、节日庆典方式传承仡佬族有许多重大的传统节日和庆典,如“长桌宴”、“打花枪”、“砍竹子” 等等,这些节日和庆典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通过传统的庆典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到仡佬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提高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这些节日庆典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许多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在这些活动中互相了解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四、书写方式传承近年来,随着教育普及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书写逐渐成为了仡佬族文化传承的另一种形式。
许多长辈们逐渐意识到,单纯的口头传承无法永久地保存下来,他们开始将自己所知道的文化、历史、传说等写在纸上,这些文件可以为后来的一代留下重要的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书写也成为了该族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许多年轻人开始使用文学作品、诗歌等传统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文化的感悟和热爱。
综上,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多样,包括口头传承、宗族制度传承、节日庆典方式传承和书写方式传承等等。
这些传承方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传承和发扬该族的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文化传承也日新月异,我们希望仡佬族传统文化能够得以不断地继承和弘扬,成为我们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仡佬族的文化传承方
式有很多,包括口头传统、民间艺术、节日活动等等。
口头传统是仡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仡佬族人民喜欢讲故事、唱歌、吟诗等,这些口头传统非常有特色。
他们通过口头的方式将族人们的经历、智慧和价值观传递给后代,使得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这种方式简单直接,容易理解,也更加生动有趣,能够吸引
年轻一代的兴趣。
另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是民间艺术。
仡佬族有许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例如民歌、
舞蹈、绘画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仡佬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反映。
通过学习和表演这些艺术形式,年轻的一代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仡佬族的文化。
除了以上方式,现代科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仡佬族文化的传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仡佬族的文化信息可以更加方便地传播和获取。
通过电子媒体、社交网络等渠道,年
轻一代可以更加便捷地接触和学习仡佬族的文化。
现代科技也为保护和传承仡佬族的传统
文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如数字化的文献资料整理、数字化民族文化展示等等。
仡佬族的文化传承方式丰富多样,包括口头传统、民间艺术、节日活动以及现代科技等。
这些方式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了仡佬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这些方式,仡佬族的
文化将继续传承下去,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仡佬族文化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也是贵州的土著民族,它有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仡佬族的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
从不同角度反映仡佬族的社会历史、生产生活。
《开天辟地》、《洪水朝天》、《竹王传说》等神话与西南诸民族同类神话大同小异。
这些神话是原始初民对宇宙和人类社会认识的世代传袭。
的有传说中描述了仡佬族与汉族、彝族交往的故事,从中反映出仡佬族与汉族、彝族在历史上的密切关系。
有关歌颂仡佬族人民聪明智慧、勤劳勇敢,揭露统治阶级奸诈、凶残的故事亦在民间普遍流传。
诗歌仡佬族在秦汉以后,逐渐与其他民族杂居,民族民间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传入的影响,但仍保留着古老的民族特色。
并在各民族长期发展、共同创造中,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仡佬族的诗歌有古歌、苦歌、打闹歌、哭嫁歌、情歌、山歌等类型。
打闹歌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至今流传于仡佬族人民中的一种民间曲艺。
于薅苞谷草时表演。
表演通常两个人,也有多人表演的。
他们大多是由薅草主人请来的职业艺人。
其乐器有大锣、小鼓。
表演时一人敲锣,一人打鼓。
唱腔高昂激越,朴实粗犷,类似民间号子。
唱词六七十年以前用仡佬语,现已用汉语方言,质朴优美。
演唱者每唱首完一段,用锣鼓过门,一张一驰,别有风趣。
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轮唱、对唱等。
有的还在唱段与唱段之间,加上朗诵式的说白,说唱相间。
“打闹歌”的内容广泛,曲目众多,每个民间艺人大多能唱千段以上,而且曲目还在不断增多。
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五类:开场白;演唱薅草程序;歌颂古代英雄豪杰文人武士,讲述本民族的变迁发展;编讲神话、传说和创作的新故事;传播科学知识等。
此外,演唱者还可以即兴抒发自己的情感上。
按照劳动进度的快慢和质量的好坏,编唱新的歌词。
打闹歌的不少曲目,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感人,语言幽默含蓄,溶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在群众中流传甚广。
仪式歌:随民间风俗和礼仪的出现而产生,仅在特定的场合演唱,一般无伴奏。
在民间有口头流传和文字相授,早已形成基本模式。
在流传的过程中有新内容加入。
因地域关系,县境各地,虽词内容有大同小异之处。
仪式歌有婚礼歌、哭嫁歌、哭丧歌、立房上梁歌、钉门歌等。
其中以哭嫁歌较为常见。
而居住在市南茅坝镇哑塘民族点的仡佬族人民中,风行着一种仡佬语和汉语混合演唱的民歌。
这种民歌,或以仡佬语为基调,嵌入少量的汉语词句;或以汉语为基调,杂入少量的仡佬语词句。
仡佬语、汉语大体相等的民歌,由较为少见。
由于仡佬族从来没有文字,自古以来仡佬族人民都用汉语记录民歌。
开始时只用汉字用记录民歌的音符,后来才逐渐发展为译意的。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内容、形式、音韵等的限制和需要,以及两族人语言、文化不断交融等原因,便逐渐形成两种语言交错运用,相互夹杂的民歌,并作为一种特别的艺术形式保留了下来。
戏曲傩戏:由原始的巫术活动演变而来。
务川傩戏,代有传人多为老君教派,属民间傩系列。
既有宗教思想的成份,与傩祭关系密切,也融合了民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成份,傩戏在县境内相当普遍,以涪洋、大坪、镇南、青坪、镇江、石潮、蕉坝等乡最为突出。
演出内容包括表现生产劳动、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范畴,并移植、改编其他剧种剧目。
表演分脸子戏(戴木雕脸壳)和粉子戏(戏剧化装)或者兼有。
演出时有帮腔和锣鼓等打击乐器,有的也加入唢呐、胡琴伴奏。
必要时还放鞭炮,以烟雾烘托气氛。
每“泼”傩戏有一法师(掌坛师),余为门徒和配角,少则5-7人,多则十数人不等。
主要道具有戏装、脸子、兵器、供案等。
演出时间,旧时一般半堂为7天,全堂为半月,也曾有多到1月或更长时间的。
傩戏演出不择场地,室之大小内外皆可。
多为白天念经,夜晚唱戏。
如单独以念经做法事为内容的活动,谓之为“杠神”,时间1-2天。
傩戏的传统剧目,主要有《龙三女》《罗通扫北》《赵氏孤儿》等。
高台戏:以搭简易高台演出而得名。
演员身着戏装,化装上台。
有的用丝竹打击乐器伴奏,有的无伴奏。
内容有文戏武戏,又分正戏与小戏(小调)。
正戏剧目较多,包括朝代戏、贺戏、花戏、扫台、打加官、孝戏等。
主要剧目有《秦香莲》《双连帕》等。
青坪、泥高、镇江、喻家等乡都有自己的戏班,每“泼”在15人以内。
板凳戏:别名辅陈戏。
是一种不用戏台,不化装,也不戴脸壳,只需围桌而坐便能开唱的民间娱乐形式。
由“吹官先生”(唢呐队成员)兼任。
分角色演唱,配以帮腔,但无动作表演。
演唱时不加入伴奏,唱一折(段)吹打一折(段),有时一句结束也加入吹打。
剧目与高台戏大体相同,只唱腔各异。
有文戏武戏之分,但武戏亦文唱。
舞蹈踩堂舞,又叫踩台舞,是居住在我市茅坝镇哑塘等地的仡佬族人民的一种丧葬仪式,尤以哑塘仡佬民族点一带最为盛行。
每当仡佬族老人辞世之后,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然后在遗体前跳踩堂舞,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
因系在灵堂前跳舞,灵堂又通常设在堂屋中,故名为踩堂舞。
踩堂舞的舞者均为男性,三人为一组,一人吹芦笙,一人打钱杆,一人舞丝刀,边舞边唱挽歌。
其歌词多传述死者生平事迹,右足落地稍重。
舞蹈的时间,一般在1小时以上,有多至4、5个小时的。
踩堂舞最初是坟台前跳、唱,因受地形限制,才改在堂屋中进行的;最初舞踩时只吹芦笙和打钱杆,后见邻近的村寨汉族人家做“道场”时,巫师常执丝刀、令牌作驱鬼状,才逐渐学着舞丝刀的。
原来跳舞者舞毕,用清茶解渴,现已改用饮酒代替了。
花灯歌舞:又名花灯。
分三种:一、耍灯,强调娱乐性;二、瘟灯,旧时专为瘟辟疫而办;三、神夹灯,系还愿冲傩与唱灯同时举办,极少见。
一般所称花灯,皆指“耍灯”而言。
花灯多在春节期间表演。
旧时在正月初八排街亮相,初九出灯。
解放后有改变正月禄一甚至年三十夜都可以出灯,十五至十八收灯。
有花灯拜年的习俗,先由一专人前往单位或街坊“打帖子”约定日期。
拜年时主家以鞭炮迎送,待以烟茶或米酒、粑粑、糖果之类,或加赠红布一段,称为“挂红”,表示互相祝贺。
花灯表演时皆化装,女角浓装艳抺,着戏装或花衣裙,头盖花帕,双手各执一红(花)帕。
男角一律腰系红带,头缠白帕子。
基本舞步有《回盐菜》《矮桩步》《戽牛望月》等。
锣鼓曲牌有《长路引》《打灯蛾》《龙灯头》等。
唱腔分高腔与平腔。
,曲牌有《放牛调》《出台腔》《穿灯调》《采花调》《五更调》等。
剧目有《穿灯》《采茶》《唐二花子》《推灯》《滚灯》等。
内容多为贺新春祝丰收,驱邪疫,喜剧性故事之类。
花灯演出不择场地,装备简单,且易学易舞,雅俗共尝。
故爱好者众多,几乎任何一个村组都可组织一队灯班。
龙舞:俗称龙灯,只舞不唱,只在高潮时加入吆喝声。
在春节或重大节庆时举办。
每条龙配龙宝一个,水灯十盏(鱼虾蚌蟹灯各二)。
龙头多数呈张口状,大的重约二三十斤。
龙头巨大,帖金粘银,重彩描绘,舌须可动,外观威武,身长6-12丈,7-9栋或更多。
龙皮多为红、黄、青色,画(帖)上鳞甲,腹部两侧以小三角形白(黄)布装饰。
每栋中空。
夜间出头可插点亮的腊烛。
春节玩龙灯,县城于初三初八(逢赶集)先亮龙排街,以“渔樵耕读”四位化装演员为前导,手执道具,缓缓前行,表演一些动作。
初八以后出龙则省去此项内容。
十四、十五夜进入高潮,集中“烧花”(一种土制焰火),同时燃放鞭炮礼花。
锣鼓齐鸣,万民同乐,共度佳节。
此外,还有“接龙”“送宝”等习俗,取意吉祥。
另有玩板凳龙、草龙、水龙等,但不常见。
打花龙:是一种类似舞蹈的娱乐活动。
花龙用细篾编织而成,如球状,内装破碎碗片和一、二枚小钱,相击发声;打扰时,男女数十人聚集于固定的花龙坡上,两人一组对打。
与此类似的“打篾鸡蛋”,也是用竹篾编织成球形的“篾鸡蛋”,比花龙大,里面塞满稻草。
打时分两队,每队三、五人,用手掷成足踢,球运送时不能沾身,沾身算输。
茅草舞:以茅草扎于舞者全身,手执刀起舞,原为驱鬼除魔,后演变成了民间舞蹈。
民间工艺雕刻:务川仡佬族的木雕、石雕历史悠久,造型生动,写实写真兼备,装饰性强。
多以龙凤、狮虎蝙蝠、麒麟等瑞兽、花草、鸟雀、鱼虫以及神话故事、传说为题材。
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用浮雕、镂花等技艺刻于木、勒于石、饰于厅堂或石墓牌坊。
木雕除少量的傩戏脸壳外,还保留下一批明清时代的木雕窗花。
民间食品“酥食”的印板(模)多用梨木雕刻。
传统的图案多取材于“三国”“封神”“水浒”“西厢”“红楼”等中的人物或故事。
一般图案亦寓意吉祥。
剪纸:民间较为普遍。
图案诸如花鸟、鱼虫、家禽、走兽、龙凤、山水等。
可布置于洞房,可描述服饰用品,亦可美化居室环境。
刺绣:女性的、围腰、手帕、布鞋产,都讲究绣花。
旧时女子出嫁都要准备一套刺绣的嫁衣和枕帕、帐帘、床围等用品。
刺绣常用的传统技法有:平绣、网绣、戳纱、挑花、背花、编花、游花等。
专用于花鞋刺绣的有扎花、割花。
编织:以竹编为主、产品有晒席(青篾席)篾箱、包篼、包箩等。
其中以水竹或岩竹编织的凉席早为普遍。
尤以丰乐区黄都乡的水竹凉席较著名,可以折叠携带。
藤编发展较晚,以藤椅为主。
麦草编织以草帽为主,历史较久。
如今产量极少,又多为外来的篾丝草帽取代,此项工艺已处在衰微之中。
【图文】仡佬族文化:艰难的传承与拯救愈是民族的,愈是古老的、传统的,就愈是中国的、世界的,这个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并接受。
当一些丰富的民族资源已经被邻省(如云南、广西等)广泛地用作旅游开发时,在文化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贵州,却还一直以她神秘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外界的关注。
近年来,一出“多彩贵州风”,在全国掀起了一波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贵州民族文化宣传活动,一如国酒茅台,在新世纪的今天,一经时代的钥匙开启,那股清香与醇厚,沿着改革的大风,吹遍全国,吹向世界。
当苗乡风情与侗族大歌大红大紫之时,仡佬族文化却还“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个贵州古老的民族,这个夜郎国的大王族,以她古老的传说、深厚的文化和独特的民风吸引着人们的强烈兴趣。
深入历史和民间,我们在感叹其文化神奇和厚重的同时,也对流失的仡佬族文化怀着深深的担忧。
云贵高原的古老民族2006年6月。
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天星堰一个仡佬族村子。
在中断70余年后,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仡佬族吃新节”恢复举办。
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这项仡佬族文化又开始被仡佬族人重视起来。
这个有着悠久文化的中国少数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文化一度挣扎在面临着被汉族文化同化的边缘。
在对众多的仡佬族同胞走访中发现,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自己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才是他们的根,即使在其文化流失非常严重的今天,他们也没有放弃,希望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
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人口大约60万左右,贵州省占总人口的70%以上,大部分集中在遵义,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经济作物的发展。
过去,民间直呼其为“古族”或“古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