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的民风民俗
仡佬族的结婚风俗
仡佬族的结婚风俗仡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结婚风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仡佬族的结婚习俗吧!仡佬族的结婚风俗是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之一,结婚对于仡佬族人民来说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是他们迈向新生活的起点。
在仡佬族中,结婚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结婚的过程非常重要。
在仡佬族的传统婚礼中,首先是由男方家族的长辈去提亲。
男方的家长会带着酒和礼物,到女方家中向女方家长提亲。
提亲时,男方家长要带酒、糖果、烟酒等礼物,以示诚意。
女方家长则要准备一些糖果、茶叶等回礼。
双方家长经过商议,如果达成共识,就会确定结婚的日期。
结婚前的准备工作也是非常繁琐的。
仡佬族人民会在结婚前,精心准备婚礼所需的各种物品。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娘的嫁妆,嫁妆是新娘家人送给新郎家人的礼物,一般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
另外,还要准备一些婚礼用品,如红布、红绸、糖果、酒水等。
在结婚当天,仡佬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首先是新郎会骑马去接新娘,这个过程被称为“骑马亲迎”。
新郎要穿上仡佬族传统的服饰,头戴红顶花,身穿彩色锦缎衣裳。
新娘也要穿上仡佬族的传统服装,头戴花环,身穿彩色绣花衣裳。
新郎和新娘在亲友的祝福下,骑马前往新郎家。
到达新郎家后,新人要先行拜祖先,然后由长辈主持举行隆重的结婚仪式。
仡佬族人民会准备一桌丰盛的酒席,供亲友们品尝。
在酒宴上,新郎和新娘要向亲友敬酒,以示对亲友们的感谢之情。
同时,还会有一些仡佬族传统的歌舞表演,让婚礼更加热闹。
结婚仪式结束后,新娘会进入新郎的家庭,开始新的生活。
在仡佬族中,新娘进入新郎家后要过三次门槛,每次门槛都有一些仪式,以示对新娘的考验和祝福。
仡佬族的结婚风俗丰富多彩,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结婚对于仡佬族人民来说,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的联姻。
通过结婚仪式,仡佬族人民向亲友们展示了他们的传统文化,也传承了他们的家族血脉。
仡佬族的结婚风俗
仡佬族的结婚风俗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其中包括结婚风俗。
本文将以仡佬族的结婚风俗为主题,介绍仡佬族人民在结婚时的仪式和传统。
仡佬族的结婚仪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求娶、迎亲和婚礼。
首先是求娶阶段,也叫“讨亲”。
在这个阶段,男方会派遣一位长辈或媒人去女方家中提亲,表示男方对女方的喜爱和诚意。
如果女方家庭同意,双方家长会商定婚期,并举行简单的仪式,交换礼金和嫁妆。
接下来是迎亲阶段。
在仡佬族的传统观念中,迎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婚礼当天,男方的亲戚和朋友会穿着传统的仡佬族服装,手持花枝,排成行列,迎接新娘的到来。
新娘则由她的父亲护送,穿着华丽的服饰,戴着亮丽的头饰。
迎亲队伍会在村庄的大门口等候,一边敲锣打鼓,一边欢迎新娘的到来。
迎亲队伍和新娘一起走到男方家门口,男方的亲戚会用彩绸绳将新娘拦住,要求新娘回答几个问题,以考验她的聪明才智。
如果新娘回答正确,她将被允许进入男方家中,否则,她需要继续回答问题,直到回答正确为止。
这个环节是仡佬族婚礼中最有趣的部分,也是亲友们一起欢乐的时刻。
最后是婚礼阶段。
在仡佬族的传统婚礼中,有很多仪式和习俗。
比如,男方家要准备丰盛的酒席,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庆祝。
在喜宴上,新娘和新郎要喝下一碗特制的婚礼酒,以象征他们两个人的团结和幸福。
此外,还有舞狮、唱山歌等传统表演,增添喜庆气氛。
仡佬族的结婚风俗反映了他们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的尊重。
在整个结婚过程中,仡佬族人民都非常注重礼节和仪式,以表达对婚姻的祝福和对新娘新郎的祝福。
结婚是仡佬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时刻,也是家庭和社区的团结和互助的象征。
总的来说,仡佬族的结婚风俗丰富多彩,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通过这些传统仪式和习俗,仡佬族人民传承和弘扬了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加深了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这些独特的结婚风俗不仅是仡佬族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仡佬族的风俗习惯
仡佬族的风俗习惯
关于仡佬族的风俗习惯
仡佬族风俗习惯
仡佬族广大人民长期和汉族以及兄弟民族杂居共处,在衣、食、住及婚姻、丧葬、节日等风俗习惯方面,很多已和当地兄弟民族大同小异,特点不甚突出。
妇女原来穿着短上衣、长统裙、勾尖鞋,在距今八、九十年前就少见了。
仡佬族主食以玉米(山区)、稻米(平坝)为主,其次是麦子、养子、红稗、小米、高梁等,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
仡佬族住房大多是靠山建筑的。
房屋的结构和建筑材料,大体上与邻近的汉族相同。
住房一般分作三间,中间为堂屋,不住人;也有分作两间的,一间作卧室,一间作厨房。
仡佬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三代以上“同堂”的较少,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是比较平等的。
建国前仡佬族实行封建婚姻制度,习惯姑表或姨表联姻。
青年男女没有选择配偶的自由,男女订婚的年龄较早,有的在幼年时即由父母订婚的',这种婚姻叫做一背褶亲”或“背带亲”。
结婚时,新娘由接亲人陪同打着伞步行至男家,一般不拜堂,由亲人直接引入洞房。
建国前夕,在贵州普安县的一部分仡佬族群众,还保留着一种古代僚人的遗俗:女的出嫁前要打掉上腭犬齿1~2颗,史称“换牙仡佬” .
仡佬族的丧俗大多与汉族相同,只有遵义、仁怀等地仡佬族,在埋葬死者前,要举行“踩堂”仪式。
大多数地区在安葬死者的前夕,要在灵前唱孝歌。
亲戚来祭奠,丧家须敬酒致谢。
安葬时,一般不择日选地,安葬后,一般不立碑。
下载全文。
仡佬族禁忌及忌讳(我是一名不合格的仡佬族人)
仡佬族禁忌及忌讳(我是一名不合格的仡佬族人)我是一名仡佬族人,但说来惭愧,仡佬族的过年风俗,我已经忘的差不多了。
可能大家对我这个少数民族有些陌生,简单的向大家介绍一下: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年春节过的冷冷清清,这无疑加深了我对过去热热闹闹的春节的怀念。
春节是仡佬族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被称为过年。
与汉族的过年不同的是,仡佬族的过年是从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止。
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被称“过小年”,正月十四被称“过大年”。
我依稀记得从腊月开始,就已经在为“过年”做准备了,杀年猪、熬麻糖、煮米酒(即甜酒),筹办年货。
在腊月23日的时候,出门在外的人都要纷纷归家。
在晚上的时候,就要礼送“灶神”上天,24日起来就要全家总动员,打扫烟尘、清扫庭院、整理杂物家什。
30日的时候,就要开始贴春联、门神、年画,或张挂锦屏条幅,然后准备欢欢喜喜过新年。
下午吃饭往往会比平时提前很久,因为吃了饭后要去“上坟”,也就是到祖坟前放鞭炮,亮坟灯,称“上坟”(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夜都要亮坟灯)。
吃饭前也有相应的讲究,要准备香烛纸帛、茶酒肴馔祭祖宗、敬天地,家里的小孩子们这时就要排队给老祖宗们磕头许愿,待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完了,就可以吃“年夜饭”(亦称“团圆饭”)了。
在吃饭这一过程的时候,还要端饭菜去喂牛,以示“过年不忘牛辛苦”。
在拜辞旧岁时,人人都要洗脚,年长的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然后一家人围火守岁,并且塘火一定要旺,寓意着人丁兴旺;同时也忌讳吹火,忌往外倒水,忌喝汤,忌剩饭菜,忌打骂小孩。
以上都是些春节常规动作,也许很多朋友家也是这么操作的,但想必以下春节习俗,是大家所没体验过的。
这些可都是我在爷爷奶奶蒸着红帽子粑的时候,打探到的哟!正月初一子时,要烧清茶,礼敬天地祖宗,开大门放鞭炮,称“烧开香”,开大门时念“财门大打开,金银财宝滚进来”;到水井旁燃絮磁纸敬“井神”,背(或挑)水宜早宜快,称“抢金银水”。
仡佬族的风俗习惯
仡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 山地民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 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 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 等县境内,以及贵州部分地区。 与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 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杂居。
仡佬族服饰 仫佬族服饰六七十年前一 直保持着古代僚人的特点。 如妇女上衣很短,仅及腰, 袖背上全部绣上鳞状花纹。 下穿无褶筒裙,脚上穿的是 钩尖鞋。男子多穿对襟衣, 男女均以长帕包头。仫佬族 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过 去大都是自纺、自织、自缝。 近代都已改装,与当地汉、 壮族的衣服没有多大差别。 男子穿的都是对襟上衣、长 裤,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 一般穿草鞋,跣足的不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仡佬族民居 仫佬族多住 在山区或半山区, 依山傍水建立村 落。仫佬民居, 多为砖墙、瓦顶、 矮楼建筑。无论 是在平地或是斜 坡上,房基都要 修成高出地面 30至60公分的 地台。墙基以火 砖砌成。人住底 层,楼上是仓房。
仡佬族禁忌 挖煤时不许讲不吉利的话;进 门时不能踏门槛;忌食猫肉、蛇 肉,有的地方还忌食狗肉和猪心。
仡佬族传统节日
仡佬族传统节日仡佬族是中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
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是他们守望相助的时刻,也是他们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为您介绍仡佬族的几个传统节日。
一、过“猫穿山”猫穿山是仡佬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大约在农历年初三举行,民众们会身着盛装,戴上花冠,手持木刀,从山上游行至村庄,高呼着“猫穿山”的口号。
这个节日象征着驱除灾难,迎来新的一年的吉祥。
在游行过程中,他们还会表演传统的舞蹈,唱着欢快的歌曲,庆祝节日的到来。
二、赛龙舟在农历五月初五,仡佬族会举行盛大的赛龙舟活动。
这一天,人们会将精美的龙舟放入江河中,然后争相划桨比赛。
这项传统比赛既是对水神的祭祀,也是人们展现勇敢和团结精神的机会。
三、祭祀节仡佬族拥有丰富的宗教信仰,因此祭祀节也是他们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每年特定的时刻,他们会举行祭祀仪式,向神明表达敬意和祈愿。
这些祭祀活动既有家庭规模的,也有村庄集体规模的,极大地凝聚了仡佬族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剃头节剃头节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七月份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到庙宇或者宗教场所,由士师为他们理发。
这些士师通常是具备一定宗教地位的人,他们通过为民众剃头,以驱除病灾,带来好运。
剃头节不仅是宗教仪式,也是仡佬族人民互相交流的机会,能够加强社区的凝聚力。
五、灶王爷节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仡佬族会庆祝灶王爷节。
这天,人们会为厨房里的灶王爷供奉食物和纸钱,并祈福获得好运和丰收。
节日的晚上,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传统美食,互相祝福,度过一个温馨而庄重的夜晚。
以上是仡佬族几个传统节日的介绍。
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仡佬族人民的生活,也彰显了他们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庆祝这些节日,仡佬族人民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先人智慧,凝聚起共同的文化自信。
仡佬族是怎么样过仡佬年的习俗是什么
仡佬族是怎么样过仡佬年的习俗是什么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
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那么仡佬族是怎么样过仡佬年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仡佬族过仡佬年的习俗,希望你会喜欢!仡佬族过仡佬年的习俗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
要准备鸡、酒、肉、饭等敬奉山神或土地。
认为敬了这些神就会清吉平安。
供品用过以后,就在山上或寨门前聚食。
当地仡佬族人民叫做过年,俗称仡佬年。
每年这天吃过早饭后,仡家的男女老少,都要身着崭新的民族服装,携带着仡佬族特有的五管芦笙等民族乐器和篾鸡蛋(用竹篾编成并用棉花等填充的实心小球)等民族体育器械,以及酒肉饭菜,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埋葬有老祖先坟茔的草坪上。
人到齐后,由本族中的首领点放鞭炮和鸣放火铳,表示过年开始。
接着人们便自由组合,开始进行各种文娱活动。
当人们尽情玩乐到下午两点左右,人们才集中在老祖先坟前祭祖。
祭祀时长辈在前,小辈在后,由首领将带来的10只活鸡(公鸡5只,母鸡5只,每年轮流由10户人家带来)杀死,以血滴入酒中洒地祭奠祖先。
祭奠时要用民族语言歌颂祖先“开荒辟草”的功绩,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多福多寿。
祭祖完毕,接着人们又按长幼次序转移到草坪上,面对山林,敬奉山神和“秧苗土地”。
用民族语言祈求山神和“秧苗土地”庇佑仡佬族人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祭祀完毕后,便开始吃年饭。
吃年饭时,根据人数分成若干桌,不论年纪大小,只要辈份相同的便坐在一桌。
每桌十人,按辈份在草坪上围蹲成圆圈,辈份高的坐在前排,辈份矮的坐在后排,有几辈人就摆几排。
每桌用木盆舀一盆鸡汤和一盆菜放在圆圈正中,每人互敬一杯酒后即开始吃年饭。
吃完年饭后才各自回家。
仡佬族的生活习俗节日仡佬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祭山节”、“端午节”、“吃新节”、“中秋节”、“重阳节”、“牛王节”、“敬雀节”、“捉虫节”等,其中最隆重的莫过于过春节。
仡佬族的节日风俗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仡佬族有自己独特的节日风俗,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节日和风俗:
1. 春节:仡佬族也过春节,他们会做一些特色的传统食物,如糯米饭团、腊肉等,并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2. 水灵节: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或二月初一举行。
人们会穿上传统的仡佬族服饰,参加集市、舞龙舞狮、唱仡佬族歌曲、祭祀祖先等活动。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活动叫做“水灵”,人们会在水边放水,象征着洗去一年的不顺和霉运。
3. 三月三:这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人们会穿上盛装,进行各种传统的活动,如舞龙舞狮、唱歌、跳舞等,同时也会祭拜祖先。
4. 民族团结节:这是仡佬族的重要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举行。
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唱歌、跳舞、进行传统体育竞技等。
5. 婚嫁习俗:仡佬族的婚嫁习俗也很有特色。
在婚礼上,新郎要穿上特制的红色衣裳,新娘要化浓妆,并戴上特制的花冠。
婚礼期间,还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如交换礼物、祭拜祖先、舞狮等。
以上是仡佬族的一些主要节日和风俗,展示了他们丰富
多彩的文化传统。
仡佬文化传统
仡佬文化传统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语言、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方面。
仡佬文化传统深厚而古老,代代相传,成为了仡佬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在仡佬族的语言方面,他们使用的是仡佬语,这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汉语完全不同。
仡佬语是一种口头传承的语言,没有文字,所以仡佬族人民非常重视口头传统,他们通过歌谣、神话、故事等形式将文化传统一代代传承下来。
仡佬族的服饰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头巾,女性则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裙和头巾。
这些服饰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代表着仡佬族人民对传统的尊重和珍视。
在饮食方面,仡佬族有着独特的美食文化,他们喜欢吃酸辣味道的菜肴,尤其是泡菜和酸汤。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符号。
仡佬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喜欢在节日和庆典上跳起欢快的舞蹈,伴随着传统的音乐,展示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传承。
总的来说,仡佬文化传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仡佬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
我们应该尊重和珍视这些文化传统,让它们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仡佬族风俗 仡佬族待客习俗有哪些
仡佬族风俗仡佬族待客习俗有哪些>仡佬族待客习俗与礼仪仡佬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仡佬族对待外来的个人向来是以文明热情隆重而着称。
在仡佬族文化中,待客之道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仡佬族的待客之道也是仡佬族的特色习俗——三么台。
三么台在仡佬族普遍流行,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第一台为茶席,叫“接风洗尘”。
桌上摆满了九大盘果品糕点:一是乳白清香的酥食;二是红、黄、绿糯米、天星米麻饼;三是百花脆皮,这是用各色干糍粑切成各种花瓣后用热砂炒泡,再沾成各种颜色花朵,脆皮见水便化,适宜老人小孩食用;四是红帽子粑,形成锥体,尖端放一小撮红米,肚里包有豆腐颗、肉、枣等心子;五是美人痣泡粑,必须趁热吃才有滋味;六至九分别为核桃、落花生、葵花子、柿花。
除此之外,每人还有一碗金黄透亮的都濡大叶茶。
大家一边喝茶,一边吃着糕点,天南海北的聊着天,一个多小时过去,主人已备齐第二台,便拆去一幺台。
第二台为酒席,叫“八仙醉酒”。
主人将九盘碟下酒菜端上桌后,要举行仪式,点香化纸,恭请祖先和各路神仙,坐入香龛下的八仙桌,其意是神仙与凡人同享快乐。
敬神三杯酒后,客主各就各位。
第二台酒菜一般为卤菜和凉菜,如香肠、瘦腊肉、卤猪杂、卤鸡脚、干野兔肉、松花皮蛋、盐蛋、浸地牯牛、萝卜丝。
酒是自家酿的包谷酒,清香醇和。
席间,凡端杯者,一定要喝三杯,不饮酒者要以茶代酒。
第一杯为敬客酒,由主人发话,说些欢迎和自谦的话,第二杯为祝福酒,由客人代表祝福。
第三杯为孝敬酒,由晚辈代表向长辈祝福。
三杯过后,善饮者唱“十杯酒”等民歌相劝,客人唱“谢酒歌”回敬,不喝酒者左右捧场。
不饮者他人绝不强人所难,善饮者可尽情享用,席间气氛和谐热烈而文明。
一个多小时后,二幺台拆去,三幺台开始。
第三台为正席,叫“四方团圆”,意为大家一年难得相聚。
当主妇连着端上第三台菜时,边放边说“家中没有好菜,请大家慢吃,一定要吃饱”。
第三台菜为大菜,用九个大碗盛菜,一般都用猪肉制成,如猪蹄膀、樱桃肉、回锅肉、夹沙肉、腊肉扣、糯米圆子、酸海椒炒干菌肉片、糖醋鱼、灰豆腐酸菜汤。
仡佬族仡佬族三月三舞龙舞狮祈福
仡佬族仡佬族三月三舞龙舞狮祈福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
仡佬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其中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便是三月三舞龙舞狮祈福。
三月三是仡佬族传统的节日,也是仡佬族年度最重要的日子之一。
这一天,仡佬族人会集体出动,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举行隆重的舞龙舞狮表演。
仡佬族的舞龙舞狮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技巧而闻名,对于仡佬族人来说,舞龙舞狮不仅是一种节日活动,更是一种习俗,具有着深厚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三月三舞龙舞狮的溯源可追溯到古代仡佬族的部落祭祀活动。
仡佬族人相信龙是神圣的生物,能够保护人们的安全和健康。
因此,舞龙舞狮是仡佬族人祈福祈求福祉和神佑的方式之一。
在三月三这一天,仡佬族人会在村庄的主要道路上摆放彩旗和花瓣,点燃熊熊烈火,炮声隆隆,民族音乐响起。
舞龙舞狮表演开始前,各家各户都会准备供奉神灵的祭品,如香烛、水果和美食。
整个村庄充满了喜庆热闹的氛围。
然后,身披龙袍、手持火炬的年轻人开始舞动龙头,优美的舞姿和灵动的动作使得龙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随着舞者的舞动,伴随着锣鼓和民族乐器的音乐,整条龙在村庄中蜿蜒前行,犹如巨龙翻腾。
与此同时,舞狮也在随后的表演中登场。
舞狮的动作矫健而有力,狮子腾跃、威武的形象展现了仡佬族人对未来的期盼和祈求。
整个舞龙舞狮的过程中,观众们会沉浸在热烈的气氛中,舞者们充满激情和活力地展示出自己的才艺。
大家相互交流、互动,彼此表达着对幸福和繁荣的祝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舞龙舞狮的过程中寓意着仡佬族人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整个村庄都会团结起来,共同参与到这一活动中。
不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女老少,他们都会齐心协力,展示仡佬族的文化魅力。
舞龙舞狮在家族和社区间形成了友好的交流和合作的纽带。
三月三舞龙舞狮的祈福活动在当地拥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传承。
年复一年,代代相传,仡佬族人通过舞龙舞狮祈福,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恩,同时也凝聚起族群的凝聚力,传承了仡佬族人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仡佬族婚嫁习俗,仡佬族哭嫁,哭姊妹
仡佬族婚嫁习俗,仡佬族哭嫁,哭姊妹申⽒字辈:“⼀永⽂章尚,茂修学有恒,孔字昌必久,四下⼴贤仁”。
邹⽒字辈:“学道明先圣,习书启⼤贤,⽂章光上国,万事九重天”。
仡佬族位于乌江⽀流洪渡河畔,已有700多年历史。
以洪渡河为界,河两边住着申邹⼆姓。
仡佬族哭嫁⼀般哭三天,⼿执⽑⼱遮脸哭唱,两旁有⼏位姑娘作陪。
以哭伴唱、以歌抒怀,泣诉的内容都是⼀些感谢⽗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时代欢乐⽣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每位被哭者按礼都要递上“眼睛⽔钱”,多少不论。
姑娘先哭⽗母,再哭爷爷奶奶,伯叔,兄姐,弟妹、前来参加婚礼的⼈。
歌词⼀般是即兴所作,⽐如哭母亲:⽔有源头树有根,⼥⼉不忘娘的恩。
梨树开花⼀树⽩,母亲把我⼗⽉怀;⼗⽉临盆⽣下我,⾦线包来银线裹;⽩布腰带长⼜长,这⼭背到那⼭梁;天上升起五彩云,⼥⼉长⼤外头⼈。
哭哥嫂:我的哥呀我的嫂,你的妹妹命不好;爹娘⾯前同长⼤,今天就要分别了;堂上爹娘我丢开,千万重担你们挑;妹妹成了远乡客,想得到来做不到;爹娘若有⾝不适,全靠哥嫂来照料;早问安来晚问好,要替妹妹多代劳;⼭上有柴替妹砍,⽔井有⽔替妹挑;寒天洗⾐替妹冷,⽩天泡茶替妹烧。
《母亲劝⼥》歌来: 娘家不是久留地,迟早都是要出门, 天下做⼥都⼀样,世上不只你⼀⼈, 皇帝养⼥招驸马,官家⼩姐配成婚, 为娘⾛了这条路,⼥⼉要踩脚后跟, 有些没顺⼥⼉⼼,宽怀⼤量要容情。
公婆⾯前⾏孝道,⾼声喊来低声应。
哥嫂姊妹要和顺,左邻右舍多亲近, 娘的话⼉牢记住,千放⼼来万放⼼。
哭媒⼈天下媒⼈你最⽜,吃完这头吃那头。
娘家⼜夸⼥婿好,婆家⼜夸嫁妆多.树上鸟⼉骗得下,岩坎猴⼉骗得⾛。
骗得我爹点了头,骗得我娘开了⼝。
如“橙⼦好吃要剥⽪,姊妹再好要分离。
⽩果落叶满天飞,我们姊妹难同堆。
忽听⾦鸡叫⼏声,好像乱箭穿我⼼。
⼿提花帕不住抖,婆家要来接我⾛。
现已梳好我的头,表⽰娘家不可留。
仡佬族婚嫁习俗繁杂。
⼀、聘礼 送聘礼,聘礼分为“⼀道聘礼”、“⼆道聘礼”、“三道聘礼”)。
仡佬族的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仡佬族的清明节习俗有哪些一、祭祖扫墓清明节是仡佬族祭祖扫墓的日子。
在这一天,仡佬族人会到祖坟前烧纸祭祀祖先,祭奠逝去的亲人。
他们会为祖坟扫除杂草,清理坟墓,供奉鲜花和食物,为逝去的亲人磕头祭拜。
此外,他们还会焚烧纸钱和衣物,以供给祖先在阴间使用。
二、搞会集清明节当天,仡佬族还会举行搞会集活动。
搞会集是一种集体聚会活动,是仡佬族人在清明节期间为了祭祀祖先和传承民族文化而开展的一项活动。
在搞会集上,仡佬族人会载歌载舞,表演民族舞蹈,演奏传统乐器,传唱民族歌曲,进行民族传统技艺展示等活动。
此外,他们还会举行斗牛、斗鸡、赛马等传统民俗活动,增加清明节的欢乐气氛。
三、祭祀活动在清明节期间,仡佬族还会进行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几乎贯穿整个清明节,祭祀活动有货架、挂钟、打旱船、子弟祠、公祠五项内容。
货架祭活动是祭祀祖先妈祖。
祂是海神,也是人伦的旧表,她的像文化、妈祖信仰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挂钟祭祀是祭祀精神领袖颜料布证,他是当地非常有影响的一位人物;打旱船供祀仡佬族的风神神像;在清明节中期到后期德保和平果城等地的子弟祠,举行族内鼓舞祭祖宴会活动;乡乡村村的公祠举行祭仪和巡山等传统祭祀活动。
四、寻仙放焰清明节期间,仡佬族还会进行寻仙放焰的活动。
寻仙放焰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民间活动,仡佬族人会在清明节期间去山上找寻仙人,放焰仔念词,鸣鞭驱魔。
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带来好运,祛除灾难,保佑平安。
五、清明舞清明舞是仡佬族在清明节期间举行的一种传统舞蹈表演。
清明舞是一种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祭祀的方式,它在仡佬族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清明舞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演形式,更是对仡佬族祭祖扫墓习俗的一种延续和弘扬,通过清明舞,仡佬族人可以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六、祭山活动除了祭祖扫墓外,清明节还是祭山的日子。
仡佬族人会去山上祭奠神灵,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祭山的过程中,人们会献上食品、酒水、鲜花等供品,以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仡佬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下面将对其进行探究。
一、口头传统仡佬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一直以来都是通过口头传统来传承和保存自己的文化。
仡佬族的口头传统主要包括民歌、传说、谚语等。
1. 民歌仡佬族的民歌非常丰富多样,它们体现了仡佬族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
仡佬族的民歌一般是由一位领唱者带头,其他人员和唱跟唱的形式进行演唱。
在唱歌的过程中,他们经常运用咬字、颤音、变腔等技巧,使歌曲更加动听。
2. 传说仡佬族的传说是他们宣传、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方式。
仡佬族的传说主要包括自然传说、神话传说、历史传说等。
通过这些传说,人们可以了解到仡佬族的起源、历史、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3. 谚语仡佬族的谚语是一种简短、有格调的句子,它们表达了仡佬族人民的智慧和经验。
仡佬族的谚语主要涉及到生活、劳动、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它们概括了仡佬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民间艺术仡佬族的民间艺术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歌舞、绘画、剪纸等形式。
1. 歌舞仡佬族的歌舞形式丰富多样,有舞龙、舞狮、舞火等,这些舞蹈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仡佬族的舞蹈动作优美、姿态独特,表达了仡佬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愿望。
2. 绘画仡佬族的绘画主要以民间壁画为主,通过画面来表达诗情画意和祈福的愿望。
仡佬族的壁画通常是在家庭和村落的建筑物上绘制,画面内容多样,有人物、山水、动物等。
3. 剪纸仡佬族的剪纸是一种常见的手工艺品,代表了仡佬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仡佬族的剪纸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调,以突出喜庆、热闹的氛围。
三、节日传统仡佬族的节日传统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节日、婚嫁习俗、葬礼习俗等。
1. 传统节日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过火节、农历新年、穿山节等。
这些节日在仡佬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通过庆祝、祭祀等活动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祈福。
仡佬族服饰特点都有哪些(嫁女要哭、一顿饭吃三轮和入赘跟女姓)
仡佬族服饰特点都有哪些(嫁女要哭、一顿饭吃三轮和入赘跟女姓)提及仡佬族,其实很多重庆人都不知道,没想到重庆也有仡佬族村寨。
它就是重庆武隆浩口乡的田家寨,紧挨着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编辑此次贵州道真之行走县道也刚好路过了田家寨,第一次听说了仡佬族的存在,并了解了他们的文化习俗。
仡佬族主要生活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及石阡县,其余散居在安顺、平坝、普定、关岭、清镇、正安、凤岗、松桃、黔西、六枝、织金、大方等二十多个县市。
据2021年人口调查统计,中国境内仡佬族的人口数为677521人。
那么,仡佬族到底有什么文化习俗?古代仡佬人居住在阑式房屋,男女都穿桶裙,由于山多地少主产玉米,当地叫包谷,而主食就是吃玉米。
他们是怎么吃包谷呢?用石磨将包谷磨碎去皮,然后洒水伴湿,然后蒸熟透食用。
以前,仡佬族男女都穿桶群,用染色羊毛线编织成。
不过,如今的仡佬族几乎不穿民族服装,除非有表演的时候才穿。
在婚姻方面,仡佬族的婚姻很牢固,很少离婚,没有儿子只有女儿的家庭,以及儿子太小,家里缺少男性劳动力的家庭,都会招上门女婿,也就是入赘,男人入赘之后改跟女方姓,所生儿子或女儿都跟女方姓。
说起婚嫁,就不得不提到仡佬族的哭嫁。
在道真县境内曾广有哭嫁的习俗,至今在旧城槐坪等,仍不时可见。
姑娘嫁人前的三、五天便开始了“哭嫁”。
哭时,以一张方帕掩面,由一名年长的至亲妇女陪伴。
情不断,歌相接,至“发亲”前再拜祖宗父母起马登程而终结。
在嫁娶等宴席上,就不得不提到仡佬族人最具特色且最隆重的一种食俗礼仪之三幺台,以及在寿庆、建房和节日宴请等,都要一顿吃三次饭,也就是先喝茶,再喝酒,然后吃饭,三道程序才算结束。
此外,仡佬族还有高台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借助普通农家饭桌搭建高台,并在其上舞“狮”。
舞狮时无任何保险设施,动作极尽高、难、险、巧,目睹者无不叹为观止。
仡佬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通用8篇
仡佬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通用8篇仡佬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1仡佬族姑娘出嫁前三五天便开始“哭嫁”。
娶亲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天黑时到女家。
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栏门礼”,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说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轰笑。
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轿中,表示对娘家恋恋不舍。
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
轿前有两人持大刀开路,花轿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
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礼更有趣。
新郎骑马去迎亲,有4个伴郎相陪,其中2人扛着竹扫帚,另2人抬着酒肉礼物。
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几个壮汉栏路“抢劫”,把“抢”来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这点礼品。
新郎到了女方寨门,有一群人手执木片围“打”新郎,男方执竹扫帚者要全力保护突围。
新郎跑进女方家门,马上有“敬亲酒”招待,而且新郎与新娘也相互敬酒。
敬酒毕,新郎将新娘“抱”上马背,新郎执缰引路而归。
隆重的婚礼宴席要分二台或三台,即要连续吃二三道不同的席。
第一台是茶席,只吃清茶、油炸食品及干鲜果品。
第二台是酒席,要喝白酒,吃各种凉拌拼盘。
第三台是正席,除必有两碗扣肉外,还得有各种烹炒的民族风味。
婚宴中,仡佬族还用咂酒招待客人。
咂酒是将酒酿好后密封于外抹柴灰拌黄泥的坛中,密封时就插有两根竹竿,一弯一直,竹节没有完全打通。
饮用时打通竹节,直管进气,弯管咂吸而饮,饮酒时有专门唱“打闹歌”的歌手助兴,使客人感到一片温馨。
接亲方式各地略有差别,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
新娘过门前一个月,同村寨的同辈姑娘自愿组成十人傧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与新娘日夜相伴,帮她做新鞋,缝嫁衣,备妆奁。
成亲的那天,十姐妹与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样,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撑同样的“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型,扎同样的辫子,甚至连举止姿态都相近相似。
仡佬族民俗 仡佬族风俗习惯中有哪些禁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仡佬族民俗仡佬族风俗习惯中有哪些禁忌
导语:仡佬族禁忌及忌讳仡佬族是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
在仡佬族有着许多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民间习俗,当然这其中
仡佬族禁忌及忌讳
仡佬族是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
在仡佬族有着许多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民间习俗,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仡佬族文化传统中的一些特别的禁忌。
你知道仡佬族的禁忌有哪一些吗?
一、所居不着地
南宋时期朱辅的《溪蛮丛笑》说:“仡佬以鬼禁,所居不着地。
虽酋长之富,屋宇之多,亦架木排比,如省民羊楼。
”
其俗承袭了古代人们“巢居岩谷,因险凭高”,“依树为层巢而居,各曰干栏”的传统。
如今,在黔东北一带的农村中,仍然承袭所居不着地之俗。
现在所住的木制瓦房(俗称正房)的右后间,木板铺底,离地约一尺,俗称“地楼屋”,此为男女主人所居住的地方。
正房之前的厢房、飞檐翘角,扶手栏杆,俗称“楼子”。
其楼子上有二个或三个房间,为青年子女们所居住,(楼下圈养牲畜),其禁“鬼”之俗,包涵着“敬鬼神而远之”的意思。
无论居住干栏、木楼、竹楼,都可以防避野兽攻击、蛇虫叮咬和避免潮湿。
所以,其“鬼禁”当是敬鬼的意思。
其“鬼”不是一般所谓的鬼魂、鬼怪,而指的是大地、母亲。
这里在古代曾经称之为“鬼方”,如《贵州古代史?殷周时期的鬼方》说:“今贵州是鬼方的主要部分。
”反映在石阡县的地名中,甘溪乡的“晒溪”本名“鬼塞溪”(见《石阡府志》);中坝镇的“高魁屯”本名“剿(角)鬼屯”;大沙坝乡毛家寨一带本名“鬼野屯”
生活常识分享。
仡佬族风土人情_仡僚茶业
仡僚民俗风情民间文学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有诗歌、故事、谚语等,诗歌多为便于传唱的小调,分为三言、五言、七言等仡佬族的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
仡佬族演奏的“八仙”乐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横箫各一对和其他乐器合奏,音调十分和谐动听。
唢呐是仡佬族喜庆佳节不可缺少的乐器,用唢呐吹出的《老灰调》、《过山调》、《过河调》、《过街调》、《迎亲调》等十余个曲牌,配合锣鼓一起吹奏,气氛更加热烈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蛮王老祖;认为万物有灵,故信奉多种神灵。
清代渐习汉俗,崇奉佛、道、儒三教,并信巫术。
每家堂屋均设神龛,书供“天地君亲服、左昭在穆、古圣先贤、观音、牛王、财神等香位。
老人亡故,要做“亡斋”超度。
逢节庆给祖先烧纸时,要给“地盘业主、早老先贤”烧袱纸一封。
如遇灾祸病痛,则许愿还愿,即或清平,亦祈福延年。
请巫师(俗称“端公”、“道士”)至家“打保福”、“冲滩”,或设“坛”敬“坛”,或“还梅山”,或“送瘟神”,或“打粉火”。
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消灾免祸,益寿赐福。
有寄拜奇石、古树之俗。
还相信“烧胎”、“叫魂”、“观花”、“顿水碗”、…界八字”、“看相”、“看风水”、“占卜”、“问卦”等婚庆礼仪仡佬族姑娘出嫁前的三五天便开始“哭嫁”。
娶亲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在天黑前到女家。
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拦门礼”,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哄笑。
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轿中,表示对娘家的恋恋不舍。
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
轿前有两人持大刀开路,花轿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
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礼更有趣。
新郎骑马去迎亲,有4个伴郎相陪,其中2人扛着竹扫帚,另2人抬着酒肉礼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仡佬族的民风民俗
仡佬族的民风民俗分为生活习俗、结婚习俗、食俗、节日习俗。
生活习俗
仡佬族生活习俗等方面和当地汉族相似。
仡佬族的禁忌有: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门口;有分娩或有丧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地,不能跨门槛,也不能到井边挑水。
仡佬族热情好客,亲戚朋友相聚,都要以酒为礼,遇到喜庆或节日,必不可少。
结婚习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物送给女家,如礼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
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亲嫁女或宴请宾客时还要办”三么台”酒宴进行款待,即按特点顺序共分三台,第一台称茶席,喝清茶辅以各种糖果点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 ;第二台称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种凉菜及酸、咸、辣腌菜和香肠、盐蛋等;第三台称正席,上饭菜,菜中有扣肉吃"大菜”,招待客人时,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须陪到底。
在婚嫁期间,親要把自家酿制的”爬坡”酒装坛,贴上红条,作为礼品,置于门外,内插长粽叶茎一根,男女客人可随意以茎为管吸吮。
食俗
习惯日食三餐,早餐稀饭或酸汤烫饭,中餐和晚餐多为大米干饭或玉米干饭。
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
糯米般都用来制作糯米粑,因制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风味。
食用时,常配以蜂蜜、红糖、白糖、芝麻、苏子等。
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樁,不仅可以凉拌,单独作菜,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肉类主要有猪肉、肉和牛肉、马肉,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菜肴是用猪骨头、鸡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种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时既可单独做汤,可与其他菜相配,制成各种风味菜肴。
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如:将嫩辣椒放在干锅内爆成半熟,然后用油炒糊;或将嫩辣椒煮成半熟,晒干,吃时再用油炸,直接用来下酒。
节日习俗
大年
一般正月十四,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
晚上插天香,追虫虫蚂蚁,追亮火虫,第二日(正月十五)凌晨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
大年重在灯。
八月节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书中就有记载。
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
节日的头天,
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
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寨中最长者——“族老”开始祷告,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同时鸣粉枪、放鞭炮。
然后杀牛,割下牛心,每户一份,表示全族团结一心。
随后,“族老”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到菩萨树下祭祀。
礼毕,全族欢聚一堂会餐,直到天黑。
次日,各户举行家宴后,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唱歌、谈天。
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仡佬节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
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
“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
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
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
“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
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
“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
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吃新节
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做好祭祀祖先。
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
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
节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粮、蔬菜来做,并杀鸡祭祀。
蒸饭时注意观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从东方冒出预示子孙兴旺;从南方冒出预示丰收;从西方冒出象征狩猎顺利;从北方冒出则是不祥的征兆。
饭菜煮熟后,由家长主持祭祀寨神、铁匠神、火塘神等诸神。
传说基诺人原来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们的狗带回一粒谷种,他们将它种下,但是所获不多,后来一位白发老人传给他们种谷子的知识,于是他们收获了满仓新米,从此他们才有了过新米节的传统。
葬礼风俗
仡佬族在古代实行崖穴葬与石棺葬,近代虽然有木棺石椁土葬的,但崖穴葬和石棺葬仍有遗存,且土葬必以石垒为标志,坟头要栽黄杨树,坟前要栽梭罗树、桂花树等象征好风水的树木。
崖穴葬有自然穴洞和人工凿穴两种。
人工穴分崖上凿穴、石板镶穴、石灰竹竿拱穴、土砖拱穴数种。
石板镶穴又有“文书桶”、“筲箕形”、“明堂”、“响堂”、“暗椁”等形制。
石板镶穴可父子婆媳共茔。
石棺用石板砌成,一般葬于土墟、山顶、溪岸,也有葬于乱石丛林的。
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人有关,民族语言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通用汉文。
仡佬语崇拜祖先,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
仡佬族集中聚居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其余分别散居在安顺、平坝、普定、关岭、清镇、正安、凤岗、松桃、黔西、六枝、织金、大方等二十多个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