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合集下载

第五讲:植物对氮素的同化与施肥指标

第五讲:植物对氮素的同化与施肥指标
2.植物细胞吸收的SO42-是如何同化为半胱氨酸?
3.植物细胞是通过哪些方式来控制胞质中的K+浓度的?
4.无土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上有哪些应用?
阅读
书目或参考
资料
1.汤章城主编,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307-319




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植物对氮、硫、磷的同化需要详细概述
一、授课计划(第五讲)第1页
授课名称
氮素的同化与施肥生理指标
授课
时数
2




1.理解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方式;
2.了解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布;
3.理解植物对氮、硫、磷的同化过程;
4.了解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1.理解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方式;
2.了解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布;
3.理解植物对氮、硫、磷的同化过程;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以离子是否参与循环而异。磷和氮等参与循环的矿质元素,多分布于代谢较旺盛的部分;钙和铁等不参与循环的矿质元素,则固定不动,器官越老,含量越多。某些离子进入根部后,即进行一些同化作用。植物能直接利用铵盐的氨。当吸收硝酸盐后,要经过硝酸还原酶催化,把硝酸还原为铵,才能被利用。游离氨的量稍多,即毒害植物。植物体通过各种途径把氨同化为氨基酸或酰铵。高等植物不能利用游离氮,靠借固氮微生物固氮酶复合
第3页
教学内容
小结
(二)亚硝酸盐还原成铵的过程,是由叶绿体或根中的亚硝酸还原酶(nitrite reductase)催化的,其酶促过程如下式:
NO2-+6Fd还+ 8H++6e-→NH4++ 6Fd氧+ 2H2O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合理施肥是指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科学地选择施肥方式和施肥量,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充分了解土壤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调整施肥量和时机,以及合理施用有机肥料。

首先,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充分了解土壤和作物需求。

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是根据其生长阶段和品种特性而定的。

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有所差异,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调整。

另外,土壤养分的供给情况也需要了解,包括土壤的养分含量、养分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通过了解土壤和作物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可以提高施肥效果。

其次,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肥料种类主要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

有机肥是指来源于动植物的有机物质,如粪肥、秸秆等,其特点是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土壤结构改善。

无机肥是指化学合成的肥料,如氮磷钾肥料等,其特点是营养成分含量高,作用迅速,可以满足快速生长的需要。

在选择施肥方法时,要综合考虑土壤性质、作物特性和施肥需要等因素。

常见的施肥方法有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

基肥是在作物种植前进行的施肥,用于提供作物在整个生长期所需的基本养分。

追肥是在作物生长期间按照作物生长需求进行的施肥,以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

叶面喷施是将肥料溶液喷洒在作物的叶面上,通过叶片吸收,可以快速增加作物的养分供应。

第三,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调整施肥量和时机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土壤养分状况的评价可以通过土壤测试和植物营养诊断等方法来进行。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作物生长状况,可以合理地调整施肥量和时机。

当土壤养分不足时,可以增加施肥量和频次,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当土壤养分过多时,应适当减少施肥量,以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

最后,合理施用有机肥料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有机肥料是一种天然肥料,具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作用。

第五节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第五节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施肥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作物对矿质元素的需要,肥料要施得及时而合理,首先应了解作物需肥规律,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作物需肥特点(一)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需肥情况不同禾谷类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等需要氮肥较多,同时又要供给足够的P 、K,以使后期籽粒饱满;豆科作物如大豆、豌豆、花生等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故需K 、P 较多,但在根瘤尚未形成的幼苗期也可施少量N 肥;叶菜类则要多施N 肥,使叶片肥大,质地柔嫩;薯类作物和甜菜需要更多的P 、K 和一定量的N ;棉花、油菜等油料作物对N 、P 、K 的需要量都很大,要充分供给。

另外油料作物对Mg 有特殊需要;而甜菜、苜蓿、亚麻则对硼有特殊要求。

同一作物因栽培目的不同,施肥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如食用大麦,应在灌浆前后多施N 肥,使种子中的蛋白质含量增高;酿造啤酒的大麦则应减少后期施N,否则,蛋白质含量高会影响啤酒品质。

(二)作物不同,需肥形态不同烟草和马铃薯用草木灰做K 肥比氯化钾好,因为氯可降低烟草的燃烧性和马铃薯的淀粉含量(氯有阻碍糖运输的作用);水稻宜施铵态氮而不宜施硝态氮,因水稻体内缺乏硝酸还原酶,所以难以利用硝态氮;而烟草则既需要铵态氮,又需要硝态氮,因为烟草需要有机酸来加强叶的燃烧性,又需要有香味。

硝酸能使细胞内的氧化能力占优势,故有利于有机酸的形成,铵态N 则有利于芳香油的形成,因此烟草施用NH 4NO3效果最好;另外,黄花苜蓿及紫云英吸收磷的能力弱,以施用水溶性的过磷酸钙为宜;毛苕、荞麦吸收磷的能力强,施用难溶解的磷矿粉和钙镁磷肥也能被利用。

(三)同一作物在不同生育期需肥不同一般情况下,植物对矿质营养的需要量与它们的生长量有密切关系。

萌发期间,因种子内贮藏有丰富的养料,所以一般不吸收矿质元素;幼苗可吸收一部分矿质元素,但需要量少,且随着幼苗的长大,吸收矿质元素的量会逐渐增加;开花结实期,对矿质元素吸收达高峰;以后,随着生长的减弱,吸收量逐渐下降,至成熟期则停止吸收。

合理施肥的条件

合理施肥的条件

合理施肥的条件合理施肥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水平。

合理施肥的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土壤状况是合理施肥的前提。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了解土壤的质地、肥力、酸碱度等指标,可以帮助农民选择适合的施肥方案。

比如,酸性土壤需要施加石灰来中和酸性,碱性土壤需要施加酸性肥料来调节pH值。

此外,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可以有针对性地施加缺少的养分,避免施肥过多或过少。

根据作物的需求量和生长期来制定施肥方案。

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有所不同,合理施肥需要根据作物的需求量来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例如,在作物生长初期,应重点施加氮肥促进植物的生长;在果实膨大期,应适量施加磷肥和钾肥以促进果实的发育。

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作物之间的轮作关系,避免连作导致土壤养分失衡。

第三,选择合适的施肥方法。

施肥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基肥、追肥、叶面喷施等。

基肥是在播种前或移栽前施加的肥料,用于补充土壤养分,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追肥是在作物生长期适时施加的肥料,用于满足作物不同阶段的养分需求;叶面喷施是将肥料溶液喷洒在植物叶面上,通过叶片吸收养分。

选择合适的施肥方法可以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和污染。

第四,合理施肥还需要考虑环境因素。

施肥过程中应避免施肥剂的流失和污染,特别是化学肥料的使用。

化学肥料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容易被水分冲走,造成水土流失,还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因此,在施肥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施肥量,避免过量施肥。

此外,还可以采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等替代化学肥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合理施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农民可以通过观察作物生长状况、检测土壤养分含量等手段,及时调整施肥方案。

如果发现土壤养分过高或过低,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施肥量;如果发现作物出现养分缺乏或过多的症状,可以调整施肥时间和施肥方法。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农民可以逐渐形成适合自己农田的合理施肥技术。

合理施肥的条件包括了了解土壤状况、根据作物需求制定施肥方案、选择合适的施肥方法、考虑环境因素以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合理施肥是指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根据其生长需要,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达到高产、高效、高质的目的。

下面将从土壤肥力、作物需求和施肥原则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首先,土壤肥力是合理施肥的基础。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供给能力。

不同类型的土壤肥力不同,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根据土壤肥力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施肥品种和用量。

一般来说,肥力较高的土壤可以减少肥料的使用量,而肥力较低的土壤则需要增加肥料的施用量。

此外,土壤肥力还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因此在施肥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壤肥力的影响,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

其次,作物需求是合理施肥的依据。

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量不同,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

一般来说,作物在生长初期对氮、磷、钾等养分的需求量较大,而在生长后期对养分的需求量逐渐减小。

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合理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最后,施肥原则是合理施肥的保障。

施肥原则是指在施肥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施肥、适时施肥、分季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等。

科学施肥是指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

适时施肥是指在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及时施用肥料,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

分季施肥是指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分别施用不同的肥料,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合理施用有机肥是指在施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

综上所述,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遵循施肥原则,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施肥技术,才能更好地实现合理施肥的目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四、因子综合作用律 因子综合作用律指植物丰产是由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水分、 养分、光照、温度、空气、品种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充分发挥肥 料的增产作用,一方面,施肥措施必须与其他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如施肥与 灌溉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选用耐肥的、新的植物品种可以显著 提高肥料的增产效果等。另一方面,各种肥料养分之间的配合施用,也应该因地 制宜地加以综合运用。 应用上述施肥基本理论指导施肥实践时,必须注意到植物吸收养分是一个 主动地、有选择的吸收过程;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中,每一种营养元素在植物新 陈代谢上都各有其独特功能,彼此之间不能互相代替;作物的营养期与其生育期 基本上是吻合的,但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把握因子作用律是促进植物良好生长 发育,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和改良培肥土壤的目的。
土壤有效养分
图3-1 最Βιβλιοθήκη 养分律水桶图解最小养分律基本要点: 1. 最小养分是指按植物对养分的需要量来讲,是土壤供给能力最低的那一种。 所以,决定植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某种对植物需要来说相对含量最少而非绝对含量 最少的养分。 2. 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最小养分元素增加 到能满足植物需要的数量时,这种养分就不再是最小养分了,而另一种营养元素 又会成为新的最小养分。 3. 如果不是最小养分的元素,数量增加再多,也不能进一步提高植物的产量, 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 总之,最小养分律告诉我们,施肥一定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选择肥料 种类,缺什么养分,就施什么养分。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 而且由于养分能平衡供应,植物对养分利用也比较充分,从而达到增产、节肥和 提高施肥效果的目的。
二、最小养分律 最小养分律就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一种或几种必需营 养元素不足时,按植物需要量来说,最缺的那种养分,就是最小养分。而这种 最小养分往往影响植物生长和限制植物产量(见图3-1)。植物产量的提高常常取 决于这一最小养分数量的增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增加其他营 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这就告诉我们在施用肥料时,应该找出植物 所需各种养分之间适当比例关系,才能够经济、有效合理地使用肥料。

植物生理学教案

植物生理学教案
第七章植物的光形态建成与运动------------------------------------21-22
第八章植物的生长生理------------------------------------------------23-25
第九章植物的成花生理------------------------------------------------26-28
重难点
的分析
重点:必需元素及其生理作用、养分的可利用形态、缺素症状、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及机理、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养分过程、特点及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矿质养分的影响、N素的同化过程、农业生产中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难点:营养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及机理、N素的同化过程、缺素症状的诊断。
教学方式
讲授式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三、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
第五节 光合效率与作物生产
一、光能利用率
二、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一、作业
影响光能利用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
二、讨论
产生光合作用“午睡”现象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如何缓和“午睡”程度?
三、复习和预习
复习: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预习:第四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课后
3. 同一器官和组织在不同生育时期含水量不同。
4. 同一植物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含水量不同。
四、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
1.束缚水。
2.自由水。
五、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1.水是细胞原生质的主要组分。
2.水在植物的生理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
3.水对植物生存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总学时数:56 课内实验时数:0学分:3.5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适用对象:本科(四年)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植物生理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集中体现,并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生物学和生物物理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还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和素质教育思想内容。

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对大学生生物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生物科学综合能力的培养及素质教育必不可少,在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植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牢固掌握植物生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树立辨正唯物主义观念,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素质高、适应性强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开设之前要求学生必须先修数学、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及植物学等相关课程,具有这些课的基础,方可开设此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与植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相关专业课程关系密切,必须处理好彼此的关系,以免内容重复或脱节。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绪论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2];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植物生理学的展望[1];重点:植物生理学定义、内容及重要学术名人、史实难点: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填空题:(1)( )1917年在国际刊物上公开发表“钡、锶、铈对水绵的特殊作用论文, 是中(2)荷兰的( )国人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植物的第一篇文献,被称为我国植物生理学的启业人。

植物生理学知识框架

植物生理学知识框架
第一节 同化物运输的途径
一、运输途径和方向
二、运输的速率和汁液成分
第二节 韧皮部装载
一、质外体途径装载
二、共质体途径装载
第三节 韧皮部卸出
一、同化物卸出途径
二、依赖代谢进入库细胞
第四节 韧皮部运输的机理
一、压力流学说
二、胞质泵动学说
三、收缩蛋白学说
第五节 同化物的分布
一、配置
二、分配
第六章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一、电子传递链
二、氧化磷酸化
三、末端氧化酶
第四节 呼吸过程中能量的贮存和利用
一、贮存能量
二、利用能量
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第六节 呼吸作用的指标及影响因素
一、指标
二、内部因素
三、外界条件
第七节 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
一、呼吸作用与作物栽培
二、呼吸作用与粮食贮藏
三、呼吸作用与果蔬贮藏
第五章植物同化物的运输
一、涝害对植物的伤害
二、植物对涝害的适应
第七节 植物的抗盐性
一、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二、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
第八节 植物的抗病性
一、病原微生物对作物的伤害
二、作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
三、药用植物的快速繁殖
第八章植物生长物质
第一节 生长素类
一、种类和化学结构
二、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运输
三、生物合成和降解
四、信号转导途径
五、生理作用和应用
第二节 赤霉素类
一、结构和种类
二、分布和运输
三、信号转导途径
四、生理作用和应用
第三节 细胞分裂素类
一、种类和化学结构
二、分布和运输
三、生物合成和代谢
第一节 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2.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定义:是指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能产生最大效能 的那段时间。
特点:这一时期,作物生长迅速,吸收养分能力 特别强,如能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增产 效果将非常显著。
出现时间: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如氮素—— 水稻在分蘖期;油菜在花期;玉米在喇叭口至抽 雄初期;棉花在花铃期。对于甘薯来说,块根膨 大期是磷、钾肥料的最大效率期。
1.初期症状表现在基部老叶上 2.叶片均匀失绿 3.老叶呈黄绿或紫红色,新叶小而淡绿,枝硬化变细…………………………………缺氮 3.枝叶灰绿,叶缘发紫,叶柄和叶脉呈紫色,新梢变细………………………………缺磷 2.叶片脉间失绿 3.由中部叶片向两端黄化,叶尖和边缘枯焦,新梢细…………………………………缺钾 3.由基部叶片向上叶脉间出现黄褐色斑,叶尖和叶基部仍保持绿色,茎细弱………缺镁
1.初期症状表现在顶端幼叶上 2.顶芽枯死 3.叶小质脆在枝顶直立簇生 4.主脉两侧失绿呈花斑,叶缘波浪形,左右不对称,叶小质脆在枝顶直立簇生 …缺锌 4.叶脉黄化,叶肉仍绿,进而叶肉黄化,叶厚脆易折断,枝顶小叶簇生 …………缺硼 3.叶小茎叶软弱,呈杯状内卷,从叶尖和叶缘向后死亡………………………………缺钙 2.顶芽仍存活 3.幼叶易萎缩,叶片暗绿或有不规则坏死斑……………………………………………缺铜 3.幼叶不萎缩,失绿 4.叶片有坏死斑 5.脉间失绿渐至主脉间,坏死小斑脱落穿孔………… ……………………………缺锰 5.黄绿斑点散布全叶但不脱落,叶缘卷曲,枯死……………………………………缺钼 4.叶片无坏死斑 5.脉间先失绿,后全叶黄化变白………………………………………………………缺铁 5.叶脉先失绿,后全叶黄化……………………………………………………………缺硫
四 、增强肥效的途径

第五节:植物的矿质营养

第五节:植物的矿质营养

植物的矿质营养【教学目的】1、知道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种类;2、记住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和利用的特点;3、知道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

【重点难点】1、重点: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种类;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过程。

2、难点:根对矿质元素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矿质元素的概念:除C、H、O 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二、矿质元素的分类: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2、植物非必需的矿质元素:3、鉴别方法——溶液培养法:(1)完全培养液培养——生长发育正常(2)去除某种矿质元素培养——生长发育正常——非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3)去除某种矿质元素培养——生长发育不正常——该元素补充后生长发育恢复正常——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4、目前科学家确定的植物必需矿质元素——共14种(1)大量元素:——N、P、K、S、Ca、Mg六种(2)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Ni八种三、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1、植物体吸收矿质元素的部位根的根尖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和叶片2、矿质元素被吸收的形式离子3、矿质元素被吸收的方式主动运输4、矿质元素被吸收的特点:(1)需要消耗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ATP —吸收的动力—抑制细胞呼吸,吸收受抑制(2)需要载体蛋白质协助——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吸收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数量(3)吸收量与矿质元素的浓度不成正比,与吸水量也不成正比(4)根对矿质元素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四、矿质元素的利用和运输1、运输: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导管中随着水分的运输而运输,运输的动力是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

五、合理施肥1、概念: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以便使植物茁壮生长,并且获得少肥高效的结果。

2、生理基础:(1)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2)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各种必需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3 意义:使植物茁壮生长,并且获得少肥高效的结果。

甘肃农业大学339农业知识综合一(“植物生理学”部分)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甘肃农业大学339农业知识综合一(“植物生理学”部分)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甘肃农业大学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339科目名称:《农业知识综合一》“植物生理学”部分考查目标1.考核学生掌握植物营养代谢(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植物营养物质转化与运输分配,植物生长物质,植物生长发育(植物生长生理,植物成花与生殖生理和植物成熟与衰老生理)和植物逆境生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水平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分析的能力。

试题类型单项选择,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参考书目[1]《植物生理学》(第一版),苍晶、李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2]《植物生理学》(第一版),李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植物生理学》(第二版),武维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考查内容范围一、植物的营养代谢生理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第一节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一、植物体内的含水量及水的存在状态(一)植物体内的含水量(二)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二、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一)水分子的极性特点使其成为一种极好的溶剂,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主要成分(二)水分子具有较强的表面张力和内聚力,是植物体内水分运转的重要机制(三)水是植物各种生化反应的重要介质与原料(四)水具有稳定的热力学特性,是植物有效降低体温的直接原因(五)水在植物保持固有形态中起着关键作用第二节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一、细胞的渗透吸水(一)渗透作用(二)水势与细胞的渗透吸水(三)植物细胞的水势组成(四)细胞水势各组分的变化关系(五)植物体内的水分运动二、细胞的吸胀吸水三、水分的跨膜运输第三节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一、根系吸水的区域二、根系吸水的途径三、根系吸水的方式和动力(一)主动吸水(二)被动吸水四、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因素(一)土壤水分(二)土壤温度(三)土壤的通气状态(四)土壤溶液浓度第四节植物的蒸腾作用一、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一)蒸腾作用是植物水分和矿质元素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二)蒸腾作用有利于光合作用(三)蒸腾作用是植物降低和保持体温的重要机制二、蒸腾作用的指标(一)蒸腾速率(二)蒸腾效率(三)蒸腾系数三、气孔蒸腾(一)气孔的结构与特点(二)气孔的蒸腾速率(三)气孔运动的调节机制四、影响蒸腾速率的因素(一)光照(二)温度(三)CO浓度(四)水分(五)风速2第五节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一、水分运输的途径与速度(一)水分运输的途径(二)水分运输的速度二、水分沿导管上升的机制第六节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一、作物的需水规律二、合理灌溉的指标(一)形态指标(二)生理指标(三)合理灌溉与作物增产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第一节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一、植物的元素组成二、植物必需元素的确定方法三、植物的必需元素(一)必需元素(二)有益元素四、必需矿质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其缺素症第二节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一、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一)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组织机构(二)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机理二、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一)矿质元素吸收的特点(二)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三)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第三节矿质元素的运输与分配一、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运输途径二、影响矿质元素运输的因素第四节植物的无土栽培一、无土栽培的意义与应用前景二、无土栽培的种类与设施三、无土栽培的基本原理第五节合理施肥的生理学基础一、植物的需肥规律二、合理施肥的指标第三章光合作用第一节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其度量一、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二、光合作用的指标第二节叶绿体与光合色素一、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一)叶绿体的超微结构(二)叶绿体的化学组成(三)叶绿体的功能二、叶绿体的光合色素(一)色素的种类(二)光合色素的光学特性(三)叶绿体色素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光合作用的机理一、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一)原初反应(二)光合电子传递及光合磷酸化二、光合作用的碳同化(一)C3途径(二)C4途径(三)CAM途径第四节光呼吸一、光呼吸的概念与特点二、光呼吸的生化过程三、光呼吸的生理意义第五节光合产物及其胞内转运一、光合产物的种类二、光合产物在叶绿体和细胞质间的转运第六节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一、内部因素二、外部因素(一)光照(二)CO浓度(三)温度(四)水分(五)矿质元素2第七节光合作用与光能的利用率一、植物的光能利用率二、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三、作物生产力的理论估算四、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第二部分植物营养物质的转化与运输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第一节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一)呼吸作用指标(二)内部因素对呼吸速率的影响(三)外界条件对呼吸速率的影响第二节植物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一、呼吸效率的概念二、呼吸作用和作物栽培三、呼吸作用与粮油贮藏四、呼吸作用与果蔬贮藏第五章植物体内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第一节植物同化物的运输:从源到库一、“源”、“库”的概念二、“源”、“库”的相对关系第二节植物同化物的运输一、韧皮部转运(一)韧皮部的结构(二)韧皮部的汁液成分(三)韧皮部转运的速率和方向二、同化物的运输机理(一)韧皮部的装载(二)韧皮部的卸出(三)同化物在韧皮部运输的机理第三节植物同化物运输的调控及应用一、同化物的分配规律与调控二、同化物运输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第三部分植物生长物质第六章植物生长物质第一节植物生长物质概述一、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与种类二、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第二节生长素类一、生长素的发现二、生长素的种类和化学结构三、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运输(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四、生长素的生物代谢(一)IAA的生物合成(二)IAA的分解代谢(三)IAA代谢的调控五、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六、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第三节赤霉素类一、赤霉素的发现二、赤霉素的化学结构与种类三、赤霉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运输(一)赤霉素的分布和存在形式(二)赤霉素的运输四、GA的代谢(一)GA的生物合成(二)GA的钝化和代谢调控五、赤霉素的作用机理六、赤霉素的生理作用第四节细胞分裂素一、细胞分裂素的发现二、细胞分裂素的化学结构和类型三、细胞分裂素的分布、存在形式及运输(一)细胞分裂素的分布和存在形式(二)细胞分裂素的运输四、细胞分裂素的生物代谢(一)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二)细胞分裂素的降解和修饰五、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模式六、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第五节脱落酸一、脱落酸的发现二、脱落酸的化学结构三、脱落酸的分布与运输四、脱落酸的生物代谢(一)ABA的生物合成(二)ABA的代谢失活五、脱落酸的作用机理六、脱落酸生理作用第六节乙烯一、乙烯的发现二、乙烯的生物合成和调控三、乙烯的作用机理四、乙烯的生理作用第七节其他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一、油菜素内酯二、茉莉酸类化合物三、水杨酸四、多胺类化合物第八节植物生长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一、生长素与赤霉素二、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三、生长素与乙烯四、赤霉素与脱落酸五、细胞分裂素与脱落酸第九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植物生长促进剂二、植物生长抑制剂三、植物生长延缓剂第四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第七章植物的生长生理第一节植物生长的细胞生物学一、植物细胞生长、分化与发育二、植物细胞分裂及其调控三、植物细胞分化及其调控四、植物组织培养第二节种子生理一、种子休眠(一)种子休眠的概念和意义(二)种子休眠的原因(三)种子休眠的解除二、种子的寿命与活力(一)种子寿命与植物种类的关系(二)种子寿命与贮藏条件的关系(三)种子生活力与种子活力三、种子的老化四、种子的明发(一)种子萌发的外境条件(二)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三)种子的萌发过程第三节植物的生长一、植物的生长特性(一)植物生长的大周期(二)植物生长的季节周期性(三)植物生长的相关性(四)植物生长的独立性二、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一)影响生长的环境因素(二)光形态建成第四节植物的运动一、向性运动二、感性运动三、近似昼夜节奏—生物钟第八章植物的成花及生殖生理第一节影响植物成花的环境因素一、低温与花诱导(一)春化作用的概念(二)春化作用的条件(三)春化作用的诱导(四)春化作用的机理(五)春化作用的生理效应(六)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二、光与花诱导(一)光周期现象(二)光周期反应类型(三)光周期诱导机理(四)暗期光中断现象(五)光敏色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六)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二节花器官形成一、花器官的形成(一)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二)花器官的形成二、花器官形成的条件(一)环境条件(二)生理条件第三节花的性别分化一、植物性别类型二、雌雄个体的代谢差异三、花的性别分化(一)环境条件对性别分化的影响(二)性别的化学调控第四节植物的授粉生理一、花粉生理(一)花粉的化学成份(二)花粉的寿命与贮藏(三)花粉(或花药)培养及其用途二、柱头生理(一)柱头的类型(二)柱头的寿命与授粉能力三、花粉与柱头细胞的识别(一)识别概念(二)识别机制(三)识别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一)花粉的萌发及影响条件(二)花粉管的结构和伸长第五节受精生理一、受精作用(一)受精过程(二)受精部位(三)受精特点二、受精引起的代谢变化三、无融合生殖与单性结实(一)无融合生殖(二)单性结实四、影响粉受精过程的因素第九章植物的成熟与衰老生理第一节种子与果实的发育与成熟一、种子的发育二、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一)淀粉含量的变化(二)脂肪含量的变化(三)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四)含磷物质的变化三、果实的发育四、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一)果实的生长(二)果实成熟中物质的转化五、外界条件对种子与果实成熟的影响第二节植物的衰老一、衰老的类型二、衰老的意义三、衰老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四、衰老的原因与调控(自由基)第三节植物器官的脱落一、器官的脱落的概念与类型二、离层的形成与器官脱落三、激素与脱落的关系四、影响脱落的外界因素五、脱落的外界调控第五部分逆境生理第十章植物的逆境生理第一节植物逆境生理总论一、逆境与植物的抗逆性二、植物在逆境下的形态与生理变化三、植物适应逆境的生理基础(一)渗透调节的作用与机制(二)植物激素在抗逆性中的作用(三)膜变化与自由基平衡(四)逆境蛋白(五)交叉适应第二节水分胁迫与植物的抗性一、旱害与植物的抗旱性(一)旱害的概念及其对植物的危害(二)植物适应干旱的机制(三)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途径二、涝害与植物的抗涝性(一)涝害的概念及其对植物的危害(二)植物适应淹水胁迫的机制(三)提高作物抗涝性的途径第三节盐害与植物的抗盐性一、盐害二、植物适应盐害的机制(一)生理机制(二)分子机制三、提高作物抗盐性的途径第四节低温胁迫与植物的抗性一、冷害与植物的抗冷性(一)冷害的概念及其对植物的危害(二)植物适应冷害的机制(三)提高作物抗冷性的途径二、冻害与植物的抗冻性(一)冻害的概念及其对植物的危害(二)植物适应冻害的机制(三)提高作物抗冻性的途径共11页第11页。

国家精品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高职)教案索引

国家精品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高职)教案索引

第二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 第二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 第三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与氮素同化 第三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与氮素同化 第四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四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五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五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与分配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与分配 第七章 植物生长物质 第七章 植物生长物质 第八章 植物生长和运动 第八章 植物生长和运动 第九章 植物的成花与花期调控 第九章 植物的成花与花期调控 第十章 植物的成熟与衰老 第十章 植物的成熟与衰老
第三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与氮素同化
导论 第一节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第二节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第三节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配 第四节 植物的氮素同化与利用 第五节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xulun ch1 xulun ch1 ch2 ch2 ch3 ch3 ch4 ch4 ch5 ch5 ch6 ch6 ch7 ch7 ch8 ch8
国家精品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高职)教案索引
谢谢您使用《植物与植物生理》(高职) 电子教案,并请您提出宝贵意见,真诚欢 迎您加盟该课程建设与开发,让我们共同 努力,推进该课程的建设进程!
王衍安 山东农业大学科技学院生物技术中心 电话:(0538)8249144 yanwang@ wyasdau@ 课程网站:http://202.194.137.16/zwyzwsl/
ch8 ch8
ch9 ch10 ch11 ch9 ch10 ch11
国家精品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高职)教案索引
第十一章 植物的环境生理与抗逆栽培
导论 第一节 逆境与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性 第二节 低温伤害与植物的抗寒性 第三节 热害与植物的抗热性 第四节 旱害与植物的抗旱性 第五节 涝害与植物的抗涝性 第六节 盐害与植物的抗盐性 第七节 环境污染与植物生产

植物生理学第二、第三章复习题

植物生理学第二、第三章复习题

第二章水分生理第一节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一)填空1. 植物细胞中自由水与束缚水之间的比率增加时,原生质胶体的粘性,代谢活性,抗逆性。

(二)选择题2.植物的下列器官中,含水量最高的是。

A.根尖和茎尖 B.木质部和韧皮部 C.种子 D.叶片(三)名词解释水分生理束缚水自由水(四)问答题1.简述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形式与植物的代谢、抗逆性有什么关系?第二节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一)填空1.在标准状况下,纯水的水势为。

加入溶质后其水势,溶液愈浓其水势愈。

2.利用细胞质壁分离现象,可以判断细胞,测定细胞的。

3.由于的存在而引起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叫做溶质势。

溶质势表示溶液中水分潜在的渗透能力的大小,因此,溶质势又可称为。

溶质势也可按范特霍夫公式Ψs=Ψπ=来计算。

4.具有液泡的细胞的水势Ψw=。

干种子细胞的水势Ψw=。

5.干燥种子吸水萌发时靠作用吸水,干木耳吸水靠作用吸水。

形成液泡的细胞主要靠作用吸水。

6.植物细胞处于初始质壁分离时,压力势为,细胞的水势等于其。

当吸水达到饱和时,细胞的水势等于。

7.设甲乙两个相邻细胞,甲细胞的渗透势为-1.6MPa,压力势为0.9MPa,乙细胞的渗透势为-1.3MPa,压力势为0.9MPa,甲细胞的水势是,乙细胞的水势是,水应从细胞流向细胞。

(二)选择题8.当细胞在0.25mol/L蔗糖溶液中吸水达动态平衡时,将该细胞置纯水中会。

A.吸水 B.不吸水也不失水 C.失水9.当植物细胞溶质势与压力势绝对值相等时,这时细胞在纯水中:。

A.吸水加快 B.吸水减慢 C.不再吸水 D.开始失水10.植物分生组织的吸水依靠:。

A.吸胀吸水 B.代谢性吸水 C.渗透性吸水 D.降压吸水11.将Ψp为0的细胞放入等渗溶液中,其体积。

A.不变 B.增大 C.减少12.压力势呈负值时,细胞的Ψw 。

A.大于Ψs B.等于Ψs C.小于Ψs D.等于013.呼吸抑制剂可抑制植物的。

《植物生理》课堂教学教案

《植物生理》课堂教学教案

课堂教学教案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
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
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
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
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
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
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
讲授课程:
植物与植物生理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
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
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
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
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
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
讲授课程:
植物与植物生理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
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
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
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
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
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课堂教学教案讲授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合理施肥原理

合理施肥原理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必需营养元素的 主要功能
第一类: 、 、 、 、 第一类:C、H、O、N、S 1. 组成有机体的结构物质和生活物质 2. 组成酶促反应的原子基团 第二类:P、B 第二类: 、 1. 形成连接大分子的酯键 2. 储存及转换能量 第三类: 、 、 、 第三类:K、Mg、Ca、Mn、Cl 、 维护细胞内的有序性,如渗透调节、 维护细胞内的有序性,如渗透调节、电性平衡等
元素 钼 铜 锌 锰 铁 硼 氯 硫 磷 镁 钙 钾 氮 氧 碳 氢 符号 Mo Cu Zn Mn Fe B Cl S P Mg Ca K N O C H µmol/克(干重 ) 0.001 0.1 0.30 1.0 2.0 2.0 3.0 3.0 60 80 125 250 1000 30000 40000 60000 mg/kg 0.1 0.6 20 50 100 20 100 % 0.1 0.2 0.2 0.5 1.0 1.5 45 45 6
100 57 32
水分状况是决定土壤中养分离子以扩散还是以质 流方式迁移的重要因素, 流方式迁移的重要因素,也是化肥溶解和有机肥料矿 化的决定条件。水分状况对植物生长, 化的决定条件。水分状况对植物生长,特别是对根系 的生长有很大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养分的吸收。 的生长有很大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养分的吸收。
必需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同等重要律--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 1. 同等重要律--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 的数量不论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 的数量不论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 生产上要求: 生产上要求: 平衡供给养分
不可代替律-- --植物的每一种必需营养元素都 2. 不可代替律--植物的每一种必需营养元素都 有特殊的功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有特殊的功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王学录;苏磊
【期刊名称】《中国果菜》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土壤中的养分不断被种植的各种作物(如小麦、玉米、葡萄、苹果、蔬菜等)吸收,因而田间养分会逐渐不足,施肥便成为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要合理施肥,就应根据矿质元素对作物所起的生理作用,再结合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特点、适时地、适量地进行施肥,以做到少肥高效。

【总页数】1页(P34-34)
【作者】王学录;苏磊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源县农业局;山东省沂源县环保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
【相关文献】
1.合理密植的生理基础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J], 罗会举;李玉;韩国太;刘俊博
2.微肥对甜菜增产增糖的生理基础及合理施用 [J], 吴旭红
3.特早熟棉区棉花施肥规律及生理基础研究 [J], 任天佑;任小丽
4.苗木施肥生理基础及优化施肥的研究 [J], 左永忠;任宏忠;刘宾
5.合理利用放牧场生理基础的研究 [J], 王文焕;石明杰;金明琴;赵岩;田丰;崔丽;王子臣;刘贵波;王新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肥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作物对矿质元素的需要,肥料要施得及时而合理,首先应了解作物需肥规律,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作物需肥特点(一)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需肥情况不同禾谷类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等需要氮肥较多,同时又要供给足够的P 、K,以使后期籽粒饱满;豆科作物如大豆、豌豆、花生等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故需K 、P 较多,但在根瘤尚未形成的幼苗期也可施少量N 肥;叶菜类则要多施N 肥,使叶片肥大,质地柔嫩;薯类作物和甜菜需要更多的P 、K 和一定量的N ;棉花、油菜等油料作物对N 、P 、K 的需要量都很大,要充分供给。

另外油料作物对Mg 有特殊需要;而甜菜、苜蓿、亚麻则对硼有特殊要求。

同一作物因栽培目的不同,施肥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如食用大麦,应在灌浆前后多施N 肥,使种子中的蛋白质含量增高;酿造啤酒的大麦则应减少后期施N,否则,蛋白质含量高会影响啤酒品质。

(二)作物不同,需肥形态不同烟草和马铃薯用草木灰做K 肥比氯化钾好,因为氯可降低烟草的燃烧性和马铃薯的淀粉含量(氯有阻碍糖运输的作用);水稻宜施铵态氮而不宜施硝态氮,因水稻体内缺乏硝酸还原酶,所以难以利用硝态氮;而烟草则既需要铵态氮,又需要硝态氮,因为烟草需要有机酸来加强叶的燃烧性,又需要有香味。

硝酸能使细胞内的氧化能力占优势,故有利于有机酸的形成,铵态N 则有利于芳香油的形成,因此烟草施用NH 4NO3效果最好;另外,黄花苜蓿及紫云英吸收磷的能力弱,以施用水溶性的过磷酸钙为宜;毛苕、荞麦吸收磷的能力强,施用难溶解的磷矿粉和钙镁磷肥也能被利用。

(三)同一作物在不同生育期需肥不同一般情况下,植物对矿质营养的需要量与它们的生长量有密切关系。

萌发期间,因种子内贮藏有丰富的养料,所以一般不吸收矿质元素;幼苗可吸收一部分矿质元素,但需要量少,且随着幼苗的长大,吸收矿质元素的量会逐渐增加;开花结实期,对矿质元素吸收达高峰;以后,随着生长的减弱,吸收量逐渐下降,至成熟期则停止吸收。

但是不同作物对各种元素的吸收情况又有一定差异(表3-8)。

因此,在不同生育期,施肥对生长的影响不同,对增产效果有很大的差别,其中有一个时期施用肥料的营养效果最好,这个时期被称为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一般作物的营养最大效率期是生殖生长时期。

综上所述,不同作物、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对肥料要求不同,因此,要针对作物的具体特点,进行合理施肥。

二、施肥指标要合理施肥,就要全面掌握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状况。

有了这两方面的资料,方能根据土壤肥力,配施适量基肥;依据作物各生长阶段的营养状况,及时追肥。

(一)土壤营养丰缺指标土壤肥力是个综合指标,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调查,每公顷产6~7.5t 的小麦田,除了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外,还要求有机质含量达1%,总氮含量在0.06%以上,速效氮30~40mg·L -1 ,速效磷在20mg·L -1 以上,速效钾30~40mg·L -1。

由于各地的土壤、气候、耕作管理水平不同,所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营养的要求也各异。

因此,施肥指标也要因地因作物而异,不能盲目搬用外地经验,只有通过本地的大量试验和调查,才能确定当地土壤的营养丰缺指标。

(二)作物营养丰缺指标土壤营养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作物对肥料的要求,而植物自身的表征,应该是最可靠最直接的指示。

1.形态指标根据作物的长势长相和叶色变化判断作物的营养状况,从而补充作物所缺肥料。

(1)长相一般来说,氮肥多,生长快,叶片大,叶色浓,株形松散;氮不足,生长慢,叶短而直,叶色变淡,株形紧凑。

广东农民总结出水稻高产的长相是:分蘖期间,叶成“公鸡尾”,叶尾距离大,稻丛似兰花(或水仙花);拔节期间,叶成平头,叶尾距离小,稻丛似“洗锅刷”;孕穗期间,包胎叶挺直,短硬,叶成竹枪头,稻丛似“扫帚”。

河南农民总结出小麦苗期的叶片长相为:瘦弱苗象马耳朵,壮苗象骡耳朵,旺苗象猪耳朵。

这些经验对合理施肥很有参考价值。

(2)叶色叶色也是一个很好的形态追肥指标。

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与含氮量相关,叶色深,则表示氮和叶绿素含量都高。

叶色对施肥的反应快,施无机肥料3~5日,叶色即可反应出来,比生长反应快。

江苏省农民应用陈永康在单季晚粳稻高产栽培中总结出的“三黑三黄”(在分蘖、拔节和孕穗期叶色加深,而在分蘖末期、幼穗分化和临抽穗期叶色褪淡)经验进行看苗追肥,使水稻生长表现为“前期发得起,发而不过头;中期稳得住,稳而不落瘦;后期壮而健,壮而不早衰”。

广东省潮汕老农总结出丰产水稻叶色变化的规律为,早稻“乌、赤、青”,晚稻“青、赤、青”,并用这些规律进行看叶色追肥。

2.生理指标根据作物生理状况来判断作物营养水平的指标,称为生理指标。

(1)体内养分状况在营养诊断中通常对“叶分析”比较重视,即测定叶片或叶鞘等组织中矿质元素含量,来判断营养的丰缺情况。

西北农业大学对拔节期冬小麦的测定(表3-9)表明,营养速测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小麦生长状况。

土壤肥沃的田块,小麦生长健壮,体内含N、P也高。

另外,从可溶性糖含量看,旺苗和壮苗因将较多的糖用于生长,故含糖量反而下降。

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分析每公顷产皮棉1 125~1 275kg的棉株叶柄(顶端向下4~5片叶柄),认为适宜的硝态氮含量应为:苗期100~250mg·L-1,初蕾期300~450mg·L-1,花期140~250mg·L-1。

低于这个幅度就表示肥力不足,应及时施肥;而高于这个幅度,棉株就可能徒长。

南京土壤研究所以水稻心叶下第三叶鞘为测定部位,认为铵态氮含量150~200mg·L-1为正常,低于150mg·L-1为低量,100mg·L-1左右为缺乏,高于200mg·L-1为充足,达到250mg·L-1为过剩。

(2)叶绿素含量研究指出,南京地区的小麦返青期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以占干重的1.7%~2.0%为宜,如果低于1.7%就是缺肥;拔节期以1.2%~1.5%为正常,低于1.1%表示缺肥,高于1.7%则表示太多,要控制拔节肥;孕穗期以2.1%~2.5%为正常。

(3)酰胺和淀粉含量日本学者的研究指出,水稻叶片中的天冬酰胺,可作为施肥的生理指标:这是因为当植株吸收氮素过多时,就以酰胺的形式贮藏在叶片中,故酰胺积累情况,可作为判断氮素含量的指标。

一般可在水稻幼穗分化期测定未展叶或半展叶中的天冬酰胺,若测到天冬酰胺,则可不施穗肥;若测不到,则表示缺氮,必须立即追施穗肥。

水稻叶鞘中淀粉含量,也可作为氮素的丰缺指标:氮肥不足,可使淀粉在叶鞘中累积,所以叶鞘内淀粉愈多,表示氮肥愈缺乏。

其测定方法是将叶鞘劈开,浸入碘液,如被碘液染成的蓝黑色颜色深且占叶鞘面积的比例大,则表明土壤缺N,需要追施N肥。

(4)酶活性某些酶的活性与其特有的元素多寡有密切关系,因为这些元素是酶的辅基或活化剂,当这些元素缺乏时,酶活性会下降。

如缺铜时,抗坏血酸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下降;缺钼时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缺锌时碳酸酐酶和核糖核酸酶活性降低;缺铁可引起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

因而,可根据某种酶活性的变化,来判断某一元素的丰缺情况。

总的说来,生理指标可靠、准确,是诊断作物营养状况最有前途的方法。

但目前工作尚少,未能形成完整而严密的诊断系统,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发挥肥效的措施农业生产中除了适时适量地施入肥料外,还要采取某些措施使肥效得到充分发挥。

常用的措施有:(一)肥水配合,充分发挥肥效水分是矿质的溶剂,缺水会直接影响植株对矿质的吸收和利用。

水分通过影响植物的生长而间接影响其对矿质的利用。

水分还能防止肥料过多的“烧苗”,从而改善植物利用矿质的环境条件。

所以土壤干旱时施肥效果减小,若在施肥的同时适量灌水,就能大大提高肥料效益。

水田施肥后保持水层,有利于土壤氨化细菌的生活繁殖,能使铵态氮显著增多, 而且不易流失。

这就是以水调肥的道理。

相反,也可用控制水分的办法来控制植物对肥料的利用;当肥料过多,特别是氮肥过多,常会造成作物疯长,在这种情况下,可用减少灌水的办法,限制植物对矿质的吸收,从而达到以水控肥的效果。

(二)深耕改土,改良土壤环境适当深耕,增施有机肥料,可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这不但可增加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而且可改善根系生长环境,使根系迅速生长,扩大对水肥的吸收面积,同时也有利于根系对矿质的主动吸收,增强对矿质的吸收速率。

(三)改善光照条件,提高光合效率施肥增产的主要原因是肥料能改善光合性能。

改善光照条件,提高作物光合效率,是充分发挥肥料效益的关键因素。

合理密植,通风透光,使作物制造更多的有机物质,用于躯体的扩大生长,一则强大的根系有利于矿质的吸收,二则繁茂健壮的地上部分增强了矿质的用。

反之,密度过大,株间光照不足,影响光合作用,此时虽有充足的肥水,不但起不到增产作用,还会造成徒长、倒伏,最后导致减产。

(四)改革施肥方式,促进作物吸收改表层施肥为深层施肥。

过去施肥多为表施,氧化剧烈,铵态氮的转化,氮、钾肥的流失,某些肥料的分解挥发,磷素的固定等都很严重,所以作物吸收利用的效率不高。

据研究,对水稻施用的氮、磷、钾肥有一半以上被浪费掉。

深层施肥将肥料施于作物根系附近5~10cm深的土层,由于肥料深施,挥发少,铵态氮的硝化作用也慢,流失也少,供肥稳而久,加上根系生长有趋肥性,根系深扎,活力强,植株健壮,增产显著。

另外,根外施肥也是一种经济用肥的方法。

四、无土栽培无土栽培(soilless culture)是指用营养液(化学肥料溶液)代替土壤栽培植物的方法。

古代缺乏土壤的地区已有利用水面栽培作物的记载。

1860年萨克斯和诺普相继发表了应用十大化学元素的无机盐配制成营养液,栽培植物获得成功,称它为水培。

以后水培和砂砾培养得到发展。

1939年美军在太平洋岛屿上用无土栽培法生产蔬菜,以后很多无土栽培农场建立起来。

1970年以后,由于营养膜技术和岩棉技术的发展,使蔬菜和花卉的无土栽培得到了快速发展。

如英国的泽西岛建成了6.07hm2的营养膜技术生产系统。

1975~1978年仅3年时间荷兰的岩棉栽培面积就扩大了约50倍,达到20~25hm2。

中国也在多处建立了无土栽培试验场,并正逐渐推广扩展。

(一)种类和设施1.种类在1976年的世界无土栽培会议上,对不同的无土栽培系统作了分类,并作如下的定义:(1)水培(water culture):植物的根系浸没在营养液中,如营养膜技术(nutrient film technique,NFT)。

(2)砂培(sand culture):植物根系生长在小于3mm直径的固体颗粒中,如砂子、珍珠岩、塑料粒及其它无机物质。

(3)砂砾栽培(gravel culture):植物的根系生长在大于3mm直径的固体颗粒中,如砂砾、玄武岩、火山渣、浮石、塑料粒及其它无机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