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知识点
施肥原理与技术
![施肥原理与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1cad8ca680203d8ce2f2475.png)
最小养分随条件而变化的示意图
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
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
❖三、限制因子律
四、报酬递减律和米采列希学说
(一)报酬递减律:18世纪经济学家提出
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 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增加,但随 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报酬的 增加却逐渐减少。
评价: ❖ 1、养分要归还,不是取走的都归还,
不缺的可不归还。 ❖ 2、归还的数量,不是取多少归还多
少,而是归还多于取走。因为肥 料利用率低,地力要提高。
二、最小养分律
要点:①作物
产量的高低受 土壤中相对含 量最低的养分 所制约。也就 是说,决定作 物产量的是土 壤中相对含量 最少的养分。
②而最小养分会 随条件变化而变 化,如果增施不 含最小养分的肥 料,不但难以增 产,还会降低施 肥的效益。
定义:是指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能产生最大效能的 那段时间。
特点:这一时期,作物生长迅速,吸收养分能力特 别强,如能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增产效果 将非常显著。
出现时间: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如氮素——水 稻在分蘖期;油菜在花期;玉米在喇叭口至抽雄初 期;棉花在花铃期。对于甘薯来说,块根膨大期是 磷、钾肥料的最大效率期。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797dbc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71.png)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作物施肥是指通过给作物提供养分,以促进其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质量的一种农业技术。
施肥的原理是根据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合理配合使用不同类型的肥料,并采用适当的施肥方式,使养分能够有效地供给到作物根系,从而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1.了解作物的养分需求: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有所差异,根据作物的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确定所需的养分类型和量。
例如,蔬菜类作物在生长初期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需求较高,而果树类作物则对磷、钾等元素的需求相对较多。
2.理解土壤养分状况:通过土壤检测和分析,了解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特性,发现其中的不足和缺陷。
根据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和缺陷,选择适合土壤肥力状况的施肥方法和肥料类型。
3.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不同类型的肥料含有不同的养分元素,例如氮、磷、钾等,或是有机肥、无机肥等。
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状况,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
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土壤湿度,而无机肥料则可以提供更直接的养分供应。
4.确定施肥方法:施肥方法可以根据作物类型和栽培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常见的施肥方法包括根部施肥、叶面施肥和灌溉施肥等。
根部施肥是将肥料直接施加到作物生长的根部附近,使养分能够更快速地吸收。
叶面施肥则是通过将肥料喷洒到作物叶面,通过叶片的吸收来提供养分。
灌溉施肥则是通过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通过浇灌的方式进行施肥。
5.控制施肥量和时间:合理控制施肥量和时间可以有效避免养分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根据作物的需求和生长阶段,合理测定施肥量,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施肥。
作物施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杂交施肥技术:根据杂交种的特性和需求,将不同的肥料按比例混合后施给作物,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比如对于绿肥作物,可以与化肥混用后施肥,以减少化肥的用量。
2.穴施肥技术: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将肥料钻入土壤中,使养分能够直接供给到作物根系。
这种方法能够减少养分的损失,并且提高养分的利用率。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ca7f9c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f.png)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一、针对作物种类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肥料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营养元素,而且对土壤条件也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在施肥前,需要充分了解作物种类和土壤条件,然后选择适合的肥料。
例如,对于需要较多氮素的作物,如水稻、小麦等,可以选择含氮量较高的肥料;对于需要较多磷素的作物,如棉花、油菜等,可以选择含磷量较高的肥料;对于需要较多钾素的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可以选择含钾量较高的肥料。
二、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肥料特性进行合理配比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有不同的营养需求,而且各种肥料也有不同的特性。
因此,在施肥时,需要了解作物的生长需求和肥料的特性,然后进行合理的配比。
例如,对于需要大量氮素的作物,可以在生长前期施用较多的氮肥,而在生长后期适当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对于需要较多磷素的作物,可以在生长中期适当增加磷肥的施用量;对于需要较多钾素的作物,可以在生长后期适当增加钾肥的施用量。
三、科学掌握施肥时间和方式施肥时间和方式对肥料的吸收和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施肥时间应该根据作物的生长特性和需肥规律来确定,而且要避免在高温、多雨等不良天气条件下施肥。
此外,施肥方式也有讲究,应该采用均匀施肥、深施覆土等措施,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挥发,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四、注重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配合使用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各有优缺点,有机肥料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元素,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但肥效较慢;无机肥料则具有肥效快、含量高、使用方便等优点,但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
因此,在施肥时,应该注重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配合使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既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又能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提倡使用高效、环保的肥料高效、环保的肥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能耗低、污染小、利用率高、无公害的肥料。
这类肥料不仅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和改善品质。
因此,在施肥时,应该积极推广使用高效、环保的肥料,如微生物肥料、缓控释肥料等。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937a7407ba1aa8114431d9be.png)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1、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与肥料养分利用率有何区别?⑴定义:肥料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占施入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数;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是指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占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的比率。
⑵影响因素:肥料利用率是最易变动的参数,因作物种类、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和农艺措施而异,同一作物对同一种肥料的利用率在不同地方或年份相差甚多,因此施肥使必须测定当地的肥料利用率;虽然土壤有效养分的土测值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值,但若乘以土壤养分利用率则可以反映土壤真实供应的养分量。
⑶数值大小:一般来讲,肥料利用率不会超过100%,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由于受浸提状况和根系生长状况的影响,则有可能大于100%。
2、轮作制度下的施肥与单个作物的施肥有何异同?相同点:都是根据作物的计划产量、需要养分总量、土壤供应养分量计算出实际肥料补给养分量,从而实现作物高产、高效、优质的目的,服务于农业生产。
不同点:⑴对象:轮作施肥制度是指针对某个轮作周期而制定的施肥计划,包括不同茬口的肥料分配方案和作物施肥制度,而单个作物的施肥制度则是指针对某一作物的计划产量而确定的施肥技术。
⑵影响方面:轮作时要兼顾不同轮作类型的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实现高产优质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最优轮作类型;单个作物的施肥则只需考虑其本身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施肥时工序也较简单。
⑶施肥量的确定:轮作制下要根据不同茬口按照均衡增产、效益优化、用养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肥料的分配,并且要根据轮作周期内各种作物的计划产量和养分需求总量来推算肥料补给养分量;单个作物的施肥只需根据某种作物的计划产量、养分需要总量、土壤供应量来计算施肥量即可,无需再进行肥料的分配。
3、怎样进行保护地施肥?⑴存在问题:保护地作物过量施用化肥尤其是氮肥的大量投入造成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以及施肥方法和品种选择不合理等问题,造成肥料利用率降低,保护地蔬菜则存在生理病害严重、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农作物施肥技术规范
![农作物施肥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747b74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0.png)
农作物施肥技术规范引言:农作物施肥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作物施肥技术规范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施肥原则、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以及施肥管理等方面,探讨农作物施肥技术规范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一、施肥原则1.1 营养平衡原则施肥应根据不同农作物的营养需求,合理配置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保持农田土壤养分的平衡,避免因长期单一施肥而引发的营养失衡问题。
1.2 土壤环境适宜原则施肥应根据土壤类型、质地、酸碱度等特点,选择适宜的施肥品种和施肥方式,避免因施肥不慎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土壤污染等问题。
1.3 时期适应原则施肥应根据不同作物的生育期和需求特点,科学安排施肥时间,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要,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施肥时间2.1 基肥期基肥期是指农田开垦、整地、肥料施用的初期。
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一般在播前或移栽前进行施肥,以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2.2 追肥期追肥期是指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根据作物的养分需求,适时进行补充肥料的施用。
一般可以在作物萌发后的生育期及生长旺盛期进行追肥,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壮实。
三、施肥量3.1 营养需求量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时期和产量目标,合理确定作物对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需求量。
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以避免养分过量或缺乏。
3.2 施肥比例施肥应根据农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需求比例进行科学配置。
通常认为,大部分作物对氮的需求较高,磷和钾的需求相对较低,但具体比例还需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类型等因素进行调整。
四、施肥方法4.1 施用方式施肥方法主要包括底肥、追肥、叶面喷施等。
不同作物和土壤类型适合不同的施肥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施肥。
4.2 施肥方式施肥方式有点施、沟施、穴施、条施等多种形式。
需要根据作物的品种、布局和土壤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施肥方式,确保肥料能够充分接触作物根系,提高利用率。
水稻施肥技术要点
![水稻施肥技术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488b76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e.png)
水稻施肥技术要点本文将介绍水稻施肥技术的要点,包括基本原理、肥料选择和施肥方法等内容。
通过正确的施肥技术,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1. 水稻施肥的基本原理水稻是一种养分需求量较大的作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会对不同的营养元素有着不同的需求。
因此,合理的施肥是水稻生产的关键。
基本原理如下:•养分需求量: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有所不同。
在生长初期,水稻对氮、磷、钾的需求较大;在追肥期和灌浆期,对钾的需求增加。
同时,水稻还需要微量元素如铁、锰、锌等。
•生态环境适应性:水稻施肥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和地方性特点进行调整,适应水稻的生长环境。
•施肥原则:合理施肥的原则是均衡施肥、适时施肥、科学施肥和精确施肥。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农民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保持土壤肥力平衡,减少肥料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影响。
2. 肥料选择正确选择适合水稻的肥料是保证施肥效果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常见的水稻肥料选择要点:•氮肥:氮肥是水稻生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营养元素之一。
一般可选择尿素、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
在生长初期,可以使用缓释氮肥,持续供应氮元素,减少浪费和损失。
•磷肥:磷肥对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可以选择磷酸二铵、磷矿粉等肥料。
•钾肥:钾肥对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选择氯化钾、硫酸钾等肥料。
•微量元素肥料:水稻对微量元素如铁、锰、锌等的需求量较小,但缺乏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可以通过叶面喷施等方式补充微量元素。
3. 施肥方法合理的施肥方法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为水稻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
以下是施肥方法的要点:•基础肥料施用:在水稻苗床制备或深耕前,将基础肥料均匀施入,包括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
施肥量要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稻生长需要进行合理确定。
•追肥施用: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适时进行追肥。
追肥时间及施肥量应根据气候、土壤条件和水稻品种来确定。
•用肥与施肥技术结合:根据所用肥料的性质和施肥技术要求,结合灌溉和田间管理等措施,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损失。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6b1d858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e.png)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合理施肥是指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根据其生长需要,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达到高产、高效、高质的目的。
下面将从土壤肥力、作物需求和施肥原则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首先,土壤肥力是合理施肥的基础。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供给能力。
不同类型的土壤肥力不同,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根据土壤肥力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施肥品种和用量。
一般来说,肥力较高的土壤可以减少肥料的使用量,而肥力较低的土壤则需要增加肥料的施用量。
此外,土壤肥力还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因此在施肥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壤肥力的影响,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
其次,作物需求是合理施肥的依据。
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量不同,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
一般来说,作物在生长初期对氮、磷、钾等养分的需求量较大,而在生长后期对养分的需求量逐渐减小。
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合理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最后,施肥原则是合理施肥的保障。
施肥原则是指在施肥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施肥、适时施肥、分季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等。
科学施肥是指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
适时施肥是指在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及时施用肥料,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
分季施肥是指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分别施用不同的肥料,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合理施用有机肥是指在施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
综上所述,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遵循施肥原则,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施肥技术,才能更好地实现合理施肥的目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38985f5f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62.png)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作物施肥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环节,旨在为作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促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作物施肥的原理和技术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营养需求与平衡:不同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品种特性,科学确定施肥方案。
施肥应当考虑到主要营养元素(氮、磷、钾)的平衡,以及次要和微量元素的供应。
2.土壤分析与调查:在制定施肥方案之前,需要进行土壤分析和调查,以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和pH 值等指标。
土壤分析可指导选择适宜的肥料和施肥量,以及调整土壤pH值。
3.主要营养元素的施肥:一般而言,氮、磷、钾是作物需求量最大的主要营养元素。
o氮肥(N):适量的氮肥可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叶绿素合成,但过量使用会导致氮过度积累和环境污染。
在施氮肥时,通常根据作物生长需要和土壤氮素含量来决定氮肥的配制和施用时间。
o磷肥(P):磷肥主要用于促进根系发育和增加作物的生殖器官。
磷肥通常在作物的种植季节前施用,以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
o钾肥(K):钾肥对植物的坚强性和抗性有重要影响,并能提高果实的品质。
钾肥通常在作物的生长全程中适量施用。
4.次要和微量元素的施肥:除了主要营养元素外,作物还需要次要和微量元素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这些包括硫、镁、铁、锌、铜等。
如有需要,可以通过土壤调查和作物叶片分析来确定是否需要施用这些元素。
5.施肥方法和技术:施肥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底肥、追肥、间套施肥、水肥一体化等。
施肥方法的选择应考虑作物的生长习性、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以及农民的生产能力等因素。
6.施肥管理和调整:作物生长过程中,施肥方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及时的施肥管理包括施肥量的适时适量调整、肥料的选配和施用方式的改进等。
作物施肥的原理和技术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提高作物的养分利用效率,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因此,施肥应根据地方条件和作物特性制定,并结合合理的管理实施。
作物施肥原理技术复习解析
![作物施肥原理技术复习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7c60fb0740be1e640e9a73.png)
0绪论一、名词解释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环保的一个重要措施.要做到因土施磷、看地定量;根据各类作物需肥要求,合理施用;掌握关键、适期施氮;深施肥料、保肥增效;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2。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营养物质的富集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它是一种自然过程。
二、简答论述题1、论述为什么要提倡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与不合理施肥分别会产生哪些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①施肥的增产效应;②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2、施肥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哪些?施肥科学研究内容:①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②施肥效应研究;③施肥技术研究。
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一、简答论述题1、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米氏学说和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对指导施肥有何意义?在生产上如何运用?分归还学说:李比希英国【内涵: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2、若不及时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会越来越低3、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入肥料【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是施肥的基本原理,是保持土壤固有水平的基础,大大提高了肥力【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促进化肥工业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产量.【基本内容:1、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提高2、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3、只有布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正确选择肥料种类的基本原理,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种类促进化肥工业【延伸为:限制因子律、最适因子律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报酬递减律: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速度却在逐渐递减【米氏学说:只增加某种养分单位量时,引起产量增加的数量是以该种养分供应充足时达到的最高产量与现在的产量之差成正比dy/dx=c(A-y)即为y=A(1-e^—cx).y:施一定量肥料所得产量A:施足量肥料所获得的最高产量或极限产量x:肥料用量e:自然对数c:常数/效应系数【实质内涵:1、总产量按一定渐减律增加并趋近于某一最高产量极限2、增施单位量养分的增产量随养分用量的增加按一定比例递减3、在一定条件下任何单一因素都有最高产量,在条件改变时该因素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也变化【指导施肥的意义:1、反映了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作为一个经济法则广泛用于农业工业畜牧业等生产领域2、米氏方程首次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表达了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并作为计算施肥量的依据,开创施肥有经验到定量的新纪元3、是有限的肥料发挥了最大的增产效益因子综合作用率:【基本内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再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提高.【综合因子分类:1、对农作物产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因子2、对农作物产量并非不可缺少但对产量影响很大的因子【内涵:1、作物丰产是诸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2、利用因子间的交互效应提高肥效【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第二章施肥的基本原则一、名词1。
精准施肥的原理与方法
![精准施肥的原理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890199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0.png)
精准施肥的原理与方法1、什么是最小养分?什么是最小养分律?最小养分律在农业生产上的指导意义是什么?最小养分:相对于作物生长的需要量而言,土壤中供应能力最差的那种元素称为最小养分。
最小养分律:即使土壤中其它养分非常充分或施用非最小养分的肥料,作物的产量仍然难以提高,只有补充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这个规律称为最小养分律。
最小养分律在农业生产上的指导意义:最小养分律是关系到正确选择肥料种类和科学施肥的规律,运用它指导施肥,就能不断地培肥地力,保持土壤养分比例的平衡,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肥料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对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作物推荐施肥技术可以分成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作物推荐施肥技术可以分成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法;肥料效应函数方程法;综合施肥模型(精准施肥模型)四种。
(1)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提出的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群众的经验,群众比较熟悉,容易接受和推广。
缺点:有地区局限性,依赖于经验较多,只适用于生产水平差异小,基础较差的地区。
基本是一种半定量化的方法。
(2)目标产量配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目标产量配方法又包含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
①养分平衡法:优点是概念清楚,容易掌握。
缺点是,由于土壤具有缓冲性能,土壤养分处于动态平衡,因此,测定值是一个相对量,不能直接计算出“土壤供肥量”,通常要通过试验,取得“校正系数”加以调整,面校正系数。
②地力差减法:优点是,不需要进行土壤测试,避免了养分平衡法的缺点。
但空白田产量不能预先获得,给推广带来了困难。
同时,空白田产量是构成产量诸因素的综合反映,无法代表若干营养元素的丰缺情况,只能以作物吸收量来计算需肥量。
当土壤肥力愈高,作物对土壤的依赖率愈大(即作物吸自土壤的养分越多)时,需要由肥料供应的养分就越少,可能出现剥削地力的情况而有能及时察觉,必须引起注意。
(3)肥料效应函数方程法的优点与缺点。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知识点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4340b5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6.png)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知识点绪论1.施肥的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
2.合理浇水产生的较好效应:①浇水的减产效应;②浇水能够改进土壤和提升土壤肥力;③浇水能够提升农产品品质;④浇水能够进一步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促进作用;⑤浇水能够有效地减低农业灾害。
3.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4.浇水科学研究内容:①作物营养与浇水理论研究;②浇水效应研究;③浇水技术研究。
5.浇水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数据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6.试验研究包括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
盆栽试验包括土培法、砂培法、水培以及灭菌培养法等。
第一章浇水的基本原理1.养分归还学说(theoryofnutritionreturns)李比希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
②若不及时地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
③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向土壤施入肥料。
2.最轻养分学说(lawoftheminimunnutrition)李比希①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多寡。
②最轻养分可以随条件的发生改变而发生改变。
③只有补施最轻养分,就可以提高产量。
3.报酬递减率(lawofdiminishingreturns):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投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增加速度却逐渐递减。
4.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基本内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在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最高。
肥料的使用原理及方法
![肥料的使用原理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382806e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2.png)
• 在光照不足时,应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避免发生氨中毒。
• 过酸、过碱、吸湿性强、含有毒副成分的肥料均不宜作种肥。
• 氮肥以硫酸铵作种肥效果最好,磷肥以过磷酸钙作种肥为宜。 微量元素肥料中的硫酸锌、硫酸锰、钼酸铵等一般都可以作种 肥,但要严格控制用量;硼酸、硼砂均不宜作种肥。
• 主要的施用方法主要有拌种,浸种,沾秧根,穴施等。
• (三)追肥的施用技术
• 1、追肥的重要性
2、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的特殊性
• 有一些作物除了需要的16种元素外,还需要其他 的有益元素,如:
• 硅是水稻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水稻需要 硅肥;钠对糖用甜菜及某些蔬菜的生长有良好的促 进作用;钴是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所必需的;喜酸性 土壤的茶树体中含有较多的铝,土壤中活性铝低时
茶树生长不良。
• 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的比例也不同。如:块茎 块根类作物需要较多的钾;豆科植物对磷、钾的 需要量比一般作物多,同时也是喜钙作物;叶用 蔬菜、茶、桑等叶用作物需要较多的氮;棉、麻 等纤维作物则需要较多的氯;油菜、甜菜需要较 多的硼;而马铃薯、烟草、葡萄、柑橘等忌氯作 物则不应施含氯化肥。
• 3、降水
• 降水影响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是化肥溶解和有机 肥矿化的必要条件,土壤水分必须依靠水分通过扩散 和质流的方式向根表迁移并被作物吸收利用。
• 干旱地区和干旱季节,要采取保墒措施,加强根部对 养分的吸收。雨天和雨季则不宜多施肥料
施肥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施肥的相关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052082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c3.png)
施肥的相关知识点总结一、施肥的基本原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是为农作物提供所需的养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农作物生长中需要吸收大量的养分,包括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
主要元素包括氮、磷、钾,它们是农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元素,对于土壤养分的供应起着关键作用。
微量元素包括铁、锰、锌、硼等,虽然需求量不多,但是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样至关重要。
因此,合理施肥需要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和不同的土壤条件来确定施肥方案,保证农作物养分的平衡和供应。
二、施肥的方法1. 肥料的选择施肥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肥料,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和农作物的需求来确定肥料类型。
通常肥料可以分为有机肥和无机肥。
有机肥是由动植物的残体和排泄物经过腐熟而成,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对土壤改良有很好的效果。
无机肥是化工合成的肥料,可以提供大量的氮、磷、钾等养分,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效果明显。
2. 施肥的方法施肥的方法包括基肥和追肥两种方式。
基肥是在农作物生长前期施用的肥料,目的是为了为农作物提供养分储备,促进生长。
追肥是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生长需要进行的补充肥料施用,以满足农作物的养分需求。
追肥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土壤养分情况进行调整,保证施肥的效果。
3. 施肥的方式施肥的方式包括根肥和叶面肥两种。
根肥是将肥料直接施加在作物的根部,通过土壤中的水分运送养分到植物根系,供给植物生长和发育所需的养分。
叶面肥又叫叶面喷施肥料,是将肥料加水喷洒在农作物叶面,通过叶片的吸收来补充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叶面肥的吸收速度快,能够迅速解决植物生长期间的养分需求。
三、施肥的时机1. 施肥的时间点施肥的时间点一般有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等不同的时期。
春季是农作物生长的初期,需要提供足够的养分储备,因此春季是基肥的最佳施肥时间。
夏季是农作物生长最为迅猛的时期,追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土壤养分进行追肥。
秋季是农作物生长的结束期,需要提供足够的养分来保证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
作物营养知识与施肥
![作物营养知识与施肥](https://img.taocdn.com/s3/m/dfcad5d47375a417876f8ff0.png)
产投比。最大的经济效益。
施肥总量 养分种类 与比例 施肥方法 施肥时期
分配比例
作物需肥特点与施肥
• 不同作物对养分所需要的数量各不相同, 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点,如:
– 禾谷类作物对氮的需要量较大,磷、钾次之; – 豆科作物对磷的需要量比一般作物多; – 而蔬菜类作物是以生产叶子为主的,对氮的需要量比
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秸秆腐熟剂、磷细菌肥 固氮菌肥,
❖
❖
有机肥料:人畜粪尿 厩肥 绿肥 杂肥 商品有机肥
(三)几种作物施肥技术
小麦施肥技术
小麦主要生育阶段有发芽出苗、越冬、返青、拔 节、抽穗、开花、灌浆和成熟。出苗至返青为苗 期,以营养生长为主;拔节至抽穗为旺盛生长期, 营养和生殖并进,生长速度快;开花至成熟期为 生育后期。
➢作物的高产、稳产,需要多种养分的均衡供 应,氮肥与磷、钾肥的有效配合对提高氮肥 利用率和增产作用均很显著。氮肥与有机肥 配合施用,可取长补短,缓急相济,互相促 进,既能及时满足作物营养关键时期对氮素 的需要,同时有机肥还具有改土培肥的作用, 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
2.磷肥的种类
• 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重过磷酸 钙)、枸溶性磷肥(钙镁磷肥、钢 渣磷肥)和难溶性磷肥(磷矿粉、 骨粉)
任何作物都大。
• 作物的需肥特性告诉我们,对于不同的作 物要选择不同的肥料搭配施用。
(二)肥料相关知识
当前施肥中存在的问题: 重化肥,轻有机肥; 重氮肥,轻磷、钾肥,忽视微肥; 重产量,轻质量; 施用方法陈旧落后。
化肥的特点
化肥是指用化学方法制造而成的肥料,包 括氮肥、磷肥、钾肥、微肥、复合肥料等。
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
NH4+除被植物吸收外,一部分被土壤胶体吸 附,另一部分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NO3-;NO3则易随水淋失,在还原条件下还会发生反硝 化作用而脱氮。尿素在微生物分泌的脲酶的 作用下,转化为碳酸氢铵。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0b69c2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c.png)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一、施肥原理作物施肥是为了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促进作物生长和发育。
施肥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养分供应:作物需要不同的养分来维持其正常生长和发育,包括主要元素(氮、磷、钾)、次要元素(钙、镁、硫)以及微量元素(锌、铜、锰等)。
施肥的目的是为了提供足够的养分供应,满足作物的需求。
2.养分吸收:作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不同养分在土壤中的吸附和释放特性不同,因此施肥时需要根据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和土壤的养分含量来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方式。
3.养分转运:施肥后,养分需要通过植物体内的转运系统被输送到需要的部位。
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在植物体内通过根系、茎、叶等组织间的转运来满足作物的需求。
二、施肥技术作物施肥技术是指根据施肥原理,选择合适的施肥方法和施肥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施肥效果。
以下是常用的施肥技术:1.基础施肥:在播种或栽植前,将适量的有机肥或化肥施入土壤中,以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基础施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为作物的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追肥:在作物生长期间,根据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需求,适时进行追肥。
追肥可以补充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消耗的养分,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追肥的方法有根际追肥、叶面追肥等。
3.深层施肥:对于根系生长较深的作物,可以采用深层施肥的方法。
深层施肥可以使养分更好地被根系吸收,增加养分利用效率,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4.定向施肥: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养分配比和施肥方法,进行定向施肥。
定向施肥可以充分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减少养分的浪费,提高施肥效果。
5.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具有互补的优点,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而化肥可以提供快速有效的养分供应。
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施用可以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施肥效果。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是为了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在施肥过程中,需要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养分含量选择合适的施肥方法和施肥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施肥效果。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0a3036b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a.png)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引言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作物施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施肥,能够为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作物施肥的原理和相应的施肥技术,帮助农民合理施肥,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作物施肥的原理作物施肥的原理是基于对作物营养需求的理解。
作物生长需要多种养分,其中主要有氮、磷、钾等宏量元素和铁、锌、铜等微量元素。
这些养分参与到作物的各个生理过程中,如光合作用、物质代谢等,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不同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和营养需求进行施肥。
施肥技术土壤检测与土壤改良在施肥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土壤检测,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
通过土壤检测可以确定土壤的养分含量,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如果土壤的养分含量较低,还可以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
工业化肥和有机肥的选择在施肥时,可以选择使用工业化肥和/或有机肥。
工业化肥中含有高浓度的养分,可以迅速为作物提供所需养分。
而有机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料利用率。
因此,合理使用工业化肥和有机肥的组合可以达到最佳施肥效果。
施肥方法常见的施肥方法有根际施肥、喷施肥料和追施肥料等。
根际施肥是指将肥料直接施加到作物根系附近,以便作物能够充分吸收养分。
喷施肥料则是通过喷洒器将肥料溶液均匀喷洒在作物叶片上,使作物通过叶片吸收养分。
追施肥料是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适时追加肥料,确保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养分需求。
施肥的时间和量施肥的时间和量也会影响施肥效果。
在施肥时间上,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养分需求,在适宜的生育阶段进行施肥。
而施肥的量则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状况和土壤的养分含量来确定,确保作物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
施肥注意事项在进行作物施肥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施肥应避免过量,以免造成养分浪费和环境污染。
作物施肥原则与技巧
![作物施肥原则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0ffa7be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6b.png)
作物施肥原则与技巧
施肥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是施肥原则与技巧:
一、施肥原则
1、适时施肥要按照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施肥,不同作物的施肥时间也有所不同,以保证施肥的质量和有效性。
2、合理施肥要按照作物的特性和施肥需求,结合土壤的性质,综合运用多种肥料,把肥料施入作物的最佳状态,使肥料更好地发挥作用。
3、适量施肥要根据作物的特性,土壤的性质和施肥要求,把握肥料的施用量,保证肥料施入作物最佳状态,在一定水平上把合理的施用量和有效的利用率达到最佳的平衡。
二、施肥技巧
1、分层施肥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物质需求,把不同类型的肥料按照层次和比例分别施用。
2、调和施肥要结合多种肥料,科学配比,把不同肥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和在一起施入土壤,以改善肥料的养分结构,提高施肥效果。
3、及时施肥要及时准确施肥,以确保施肥时肥料有效吸收,以达到施肥的目的。
4、定期施肥要定期施肥,科学严格的控制施肥的频率和量,以便更好地实现施肥的目的。
总之,施肥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学合理的施肥,除了能够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外,还能促进植物健康的生长发育。
二、施肥的基本原理1、养分归还学说2、最小养分律3、限制...
![二、施肥的基本原理1、养分归还学说2、最小养分律3、限制...](https://img.taocdn.com/s3/m/12712104b52acfc789ebc9be.png)
报酬递减律-杜尔哥
问题1:报酬递减律的内容是什么?
问题2:施肥是越多越好吗?
问题3:报酬递减律对施肥的指导意义?
报酬递减律-杜尔哥
1.主要论点
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 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 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增加速度却在逐渐递减。
报酬递减律示意图
产 量
施肥量
总 结 第三组 其他组补充
思考题
1、养分归还学说的要点? 2、最小养分律的内涵? 3、最小养分律在施肥中的应用? 4、限制因子律对施肥的指导意义? 5、报酬递减律对施肥的指导意义?
预习 第三节 配方施肥
创造和谐课堂
问题3:限制因子律对施肥的指导意义?
限制因子律-布来克曼
1.主要论点 当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时,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 但在遇到另一个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个 因子,也不能使作物增产,直到缺少的因子得到满 足,作物产量才能继续增长。 2.要点 施肥时,不但要考虑各种养分的供应状况,而且要 注意与作物生长有关的环境因素。 3.生产应用 在生产中,不仅要注意最小养分,还要考试其他生 态因子,只有在各种生态因子足以保证作物生产的 前提下,施肥才能发挥最大的增产潜力。
2.要点及案例 最小养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一点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历 史和施肥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明。
3.生产应用 施肥时,应找出各种养分的比例关系,确定土壤中最小养分 元素,有针对性的施肥,即俗话说“缺啥补啥”,才可收到 良好的增产效果。
限制因子律-布来克曼
问题1:什么是限制因子律?
问题2:施肥时只考虑养分一个因素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施肥的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
2.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①施肥的增产效应;②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3.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4.施肥科学研究容:①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②施肥效应研究;③施肥技术研究。
5.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6.试验研究包括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
盆栽试验包括土培法、砂培法、水培以及灭菌培养法等。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1.养分归还学说(theory of nutrition returns)比希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
②若不及时地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
③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向土壤施入肥料。
2.最小养分学说(law of the minimun nutrition)比希①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高低。
②最小养分会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③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
3.报酬递减率(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投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增加速度却逐渐递减。
4.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基本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在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最高。
第二章施肥的基本原则1.施肥的目的:①为了营养作物,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②为了改良和培肥土壤;③减少生态环境污染。
2.培肥地力的可持续原则:①培肥地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②施肥是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Ⅰ、有机肥在培肥地力中的作用。
Ⅱ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
3.有机肥的作用:①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矛盾。
②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③增强土壤保肥、供肥的能力。
4.协调营养平衡原则:①施肥是调控作物作物营养平衡的有效措施;②施肥是修复土壤营养平衡失调的基本手段。
5.元素类型:大量:C、N、O、H、P、K 中量:Ca、Mg、S 微量:Fe、Mn、Zn、Cu、B、Mo、Cl 有益:Co、Ni、Se、Na、Si6.施肥与作物产量:把每千克肥料养分所增加的作物经济产量千克数称为肥料的生产系数(production index,PI)7.施肥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达到最高产量之前;②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最高产量出现之后;③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和最高产量同步出现。
8.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也称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coefficient)或肥料回收率(recovery rate)是指当季作物对肥料中某一种养分元素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施用该养分元素总量的百分数。
9.不合理施肥导致生态环境的污染:①施肥引起的大气污染;②施肥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③施肥引起的地下水污染;④施肥引起食品污染。
第三章养分平衡法1.养分平衡施肥法(nutrition balance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是根据作物计划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施肥量的方法,以“养分归还学说”为理论依据。
2.地力差减法是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求得实际目标产量所需肥料量的一种方法。
3.几个参数的确定:①基础产量;②目标产量;③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④肥料利用率;⑤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
4.基础产量确定:①空白法;②田间试验法;③用单位肥料的增产量推算基础产量(报酬递减率、快捷、可变、粗放的特点)。
5.目标产量:目标产量是实际生产中预计达到的作物产量,即计划产量是确定施肥量最基本依据。
①以地定产法,是根据土壤的肥力水平确定目标产量的方法。
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赖程度叫做依存率(rate of denpendence onsoil nutrient)。
②以水定产法:每10mm降水可左右农作物的产量称为水量效应指数。
降水量(mm)=土壤水分(%)*3 。
③前几年平均单产法:目标产量=(1+年递增率)*前3年平均单产。
6.养分系数: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目标产量所需养分含量=目标产量/100*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土壤供肥量=基础产量/100*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施肥补充分量=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壤供肥量。
施肥补充养分量=(目标产量-基础产量)/100*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
7.肥料利用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占施入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数。
8.肥料利用率的测定方法:①失踪法;②田间差减法肥料利用率=(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不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肥料施用量*肥料养分含量)*100%。
9.施肥量=(目标产量-基础产量)/100*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10.果树:0-40cm 大田作物:0-20cm 施用量=(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测值*2.25*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中养分的含量*肥料利用率)11.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是指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占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的比率。
12.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无肥区每公顷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2.25)*100%。
13.土测值越大,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越小,肥料利用率也越低;反之,土测值越小,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越大,肥料利用率越高,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与肥料利用率之间有同步馆续。
第四章营养诊断法1.营养诊断施肥法(diagnosis of nutritions)是利用生物、化学或物理等测试技术,分析研究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营养元素丰缺、协调与否,从而确定施肥方案的一种施肥技术手段。
诊断对象:土壤诊断(diagnosis of soil nutrients)和植株诊断(diagnosis of plant nutrients)。
诊断手段:形态诊断、化学诊断、施肥诊断和酶学诊断。
营养诊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营养诊断为科学施肥提供直接依据。
2.营养诊断的主要依据:一是土壤营养状况;二是植株营养状况。
3.土壤营养诊断主要依据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intensity factor)和数量因素(quantity factor)。
4.土壤养分供应的强度因素: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活度)。
5.土壤养分供应的数量因素:与液相养分处于平衡状态的养分,可因液相养分被植物吸收或因其他原因减少时,很快进入溶液,这一养分的总量称为土壤养分供应的数量因素。
6.植株营养诊断主要依据作物外部形态和植株体的养分状况及其与作物生长、产量等的关系来判断作物的营养丰缺协调与否,作为确定追肥的依据。
7.作物潜伏缺素期:植株体的某种养分浓度少到足以引起减产的阶段。
8.氮、磷、钾、镁属于移动性大的;铁、锰、锌、铜属移动性小的;硼和钙属难移动的。
9.土壤营养诊断的方法:①幼苗法(K值法):利用植株幼苗敏感期或敏感植物来反映土壤的营养状况。
例如,利用油菜幼苗测定土壤磷的供应状况,K=B/A*100%式中:K为土壤供磷程度;B为缺磷时幼苗生物量;A为完全养分时幼苗生物量。
②田间肥效试验法。
③微生物法。
④化学分析法。
10.植株营养诊断的方法:一为形态诊断:①症状诊断;②长势、长相诊断。
二为化学诊断:①叶分析法:Ⅰ、组织速测发;Ⅱ、全量分析法。
②叶片营养诊断标准:Ⅰ、临界值法;Ⅱ、标准值法;Ⅲ平衡指数法;Ⅳ养分比值法。
三为DRIS法。
四为相对产量法。
11.植株养分临界浓度(critical level)是指当植株体养分低于某浓度,作物的产量(或生产量)显著下降或出现缺乏症状时的浓度,有人也称这一浓度叫临界值(水平)等。
12.相对产量=不施某养分平均产量/施足养分平均产量*100%。
13.其他诊断方法:①酶学诊断。
②施肥诊断:Ⅰ、根外施肥诊断;Ⅱ土壤施肥诊断;③物理化学诊断:Ⅰ、离子选择性电极诊断;Ⅱ电子探针诊断;Ⅲ、显微结构诊断。
14.酶学诊断(enzymology diagnosis)是利用作物体酶活性或数量变化来判断作物营养丰缺的方法。
具有以下优点:①灵敏度高,有些元素在植株体含量极微,常规测定比较困难,而酶测法则能解决这一问题;②酶促反应与元素含量相关性好;③酶促反应的变化远远早于形态的变异,这一点尤其有利于早期诊断或潜在性缺乏的诊断。
④酶测法还可以应用于元素过量中毒的诊断,且表现出同样的特点。
第五章肥料效应函数法1.“S”形肥料效应曲线的特点:①在土壤供肥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增施单位肥料的增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直至转向点为止。
②超过转向点后,增施单位量肥料的增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递减,因而,总产量按渐减率增加,直至最高产量点为止。
③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作物有一最高产量,超过最高产量后,继续增施肥料,则总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递减,出现负效应,但是总产量的递减率可能小于到达最高产量的递增率。
④无限量的增施肥料可能使产量下降为零。
农业生产实践中,往往由于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养分,使不施肥的生产水平超过转向点,掩盖了效应递增阶段,因而肥料效应曲线往往呈二次多项式、平方根多项式等曲线形式。
2.肥料增产效应的3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平均增产量的最高点。
第二阶段:从平均产量的最高点至最高产量点。
第三阶段:从最高产量点以后为第三肥料效应阶段,此阶段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出现负效益。
3.等产线:肥料效应曲面上产量相同的各点连线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4.脊线:等产线上斜率等于0和无穷的各点连线。
5.增施肥料的增产值与肥料成本相同,即边际产值等于边际成本(dy/dx=px/py),边际利润R=0,此时增施肥料已不能增加施肥利润,单位面积的施肥利润达到最大值,此时的施肥量即为经济最佳施肥量。
第六章常规施肥技术1.施肥技术(application rate)是构成施肥技术的核心要素,确定经济合理施肥量是合理施肥的中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