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冀人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风的形成》教案
《风的形成》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为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天气变化的第一课,承担了单元开头的任务。
对应新课标〃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中3-4年级内容要求:观察并描述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了解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
为了构建学生知识概念,设计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学情分析1 .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见到烟雾,所以对本课艾条的作用不是特别了解。
需要教师引导渗透烟雾可以显示空气流动的情况。
2 .实验设计环节,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意识还不过强,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需要及时引导。
3 .学生生活中基本没有使用过火柴,他们对火要么过于兴奋,要么很恐惧,都会影响他们实验的效率,需要进行更多的引导。
教学目标一 .科学观念:(一)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二)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二 .科学思维:(一)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进行模拟实验探究。
(三)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三.探究实践:(一)在日常的现象中面对疑惑,能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通过实验等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
四 .态度责任:(一)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乐于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
(二)学生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三)乐于倾听他人观点,改进和完善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积极主动通过实验等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来解释生活中所产生的疑惑。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理解自然风的形成原理(空气如何流动形成风):空气受热后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不冲过来,从而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教学资源准备教材,希沃,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塑料袋,风的模拟实验器材)教学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听风)(一)播放台风〃桑美〃新闻转播视频导入(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二)提问在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风,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课题:风的形成)(三)请学生制造风,让袋子飘起来。
小学科学冀人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风的形成》教案(2023春)
14.风的形成【教学目标】1、能说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能归纳出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能归纳出风是有力量的。
2、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风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热空气上升和风的成因的实验。
能按照制作方法制作风车模型。
能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结论。
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3、能对探究风的成因产生兴趣。
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自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能尝试工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的方法来制作风车模型。
4、能说出风的利与弊。
【教师准备】线香、蜡烛、简易天平、纸杯、蛇形纸带、风的成因实验箱、湿抹布、制作风车模型材料、纪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剪刀、尺子、胶水、《科学学生生活手册》、笔等。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风吹物动的情境图,为什么柳树枝条在飘荡,湖面能掀起波浪?2、提问: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感受风。
(1)引导:风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能感受到风的存在?怎样制造出风?学生交流想到的方法。
谈话:让我们用刚才想到的这些方法来试一试吧!学生在小组内制造风,并进行集体交流。
(2)猜想:想一想,风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2、观察热空气的流动。
(1)引导:空气受热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2)方法:老师出示三个实验模型图片,讲解实验方法。
(3)提示:纸带和火焰要保持一定距离。
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将结果填写在手册中。
(5)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6)思考:三个实验说明了什么?(7)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3、观察风的形成。
(1)提问:自然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2)方法:教师进行讲解。
(3)出示注意事项。
(4)实验: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实验中线香烟的流动方向,推测实验箱内外的温度,将结果填写在手册中,教师巡回指导。
《风的形成》说课稿(精选3篇)
《风的形成》说课稿《风的形成》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的形成》说课稿(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风的形成》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风的形成》是小学科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地球的外衣”这一单元的内容。
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在上册已经学习过的风级、制作风向仪、风的观测及前一节刚学习的热空气等与风有关的知识,学生对风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特别是前一节课学生认识了热空气会上升这一原理,更是为这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三、学情分析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学习了风级、制作风向仪、风的观测及学习热空气等与风有关的知识后,学生对风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所以探究风的形成问题的方法及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学生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学习科学,对探究的过程、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形成,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概念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与规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身边常见的材料,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验探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风的形成。
2、分析归纳法学生经历探究式教学活动,从中发现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风的形成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3.理解风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风的形成原因;2.风的分类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风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互动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播放视频或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风景,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区因为气候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景色,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色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知识讲解(1)什么是风?根据气体运动规律,当气体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时,就会产生一种运动状态,这种运动状态就是“风”。
(2)风的形成原因①温度差异:由于地球各地阳光照射时间和强度不同,所以地球各地温度也不同。
温度高的空气会上升,形成低压区;温度低的空气则下沉形成高压区。
由于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存在压差,因此空气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②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会让地球上的物体产生离心力,使得赤道附近的空气向两极流动,形成经向风。
同时,地球自转也会使得大气层产生科里奥利力,使得北半球的气流偏向右侧,南半球的气流偏向左侧,形成纬向风。
(3)风的分类和特点①按照产生原因分类:地形风、季节风、暴风、台风等。
②按照吹来方向分类: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等。
③按照吹来速度分类:微风、轻风、清风、强风等。
(4)风的作用和影响①气候调节作用:通过将温暖空气和寒冷空气混合在一起,调节了全球范围内的温度。
②水循环作用:通过将水蒸气从海洋或湖泊带到陆地上,并将水分散到不同地区。
③搬运颗粒物质作用:通过将沙尘、水滴、花粉等物质搬运到不同地区。
④影响人类活动:风可以驱动风车、帆船等设备,也可以影响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
3.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可以进行以下实验演示:材料:两个玻璃瓶、两个小塑料球、热水和冷水。
步骤:(1)将一个玻璃瓶里倒入热水,另一个玻璃瓶里倒入冷水;(2)在每个玻璃瓶中放入一个小塑料球;(3)用盖子盖住两个玻璃瓶,在盖子上钻一小孔;(4)将两个小孔对着,观察两个塑料球的运动方向。
小学科学414《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414《风的形成》(教案)【教案】小学科学414《风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风的形成原因和风的作用与分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感。
二、教学内容1. 风的形成原因: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辐射。
2. 风的作用与分类:风的作用包括传播种子、调节气温和气候、形成沙丘等;风根据风向和风力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观察现象向学生提问:“你们曾感受过风吗?风是什么?风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有的时候很大,有的时候很小呢?”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2. 学习内容呈现a. 呈现风的形成原因:通过图片或PPT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辐射,解释地球不停转动形成风的原因。
强调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b. 呈现风的作用与分类:通过图片展示风的作用,如传播种子、调节气温和气候、形成沙丘等。
再介绍根据风向和风力可将风分为不同类型,如微风、大风、台风等。
3. 实验观察a. 实验一:影响风的因素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以下实验:用吹风机(或电扇)和香水(或烟雾)进行模拟,通过改变吹风机(或电扇)的角度和距离,观察风的产生和传播。
让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和结论。
b. 实验二:利用风传播种子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以下实验:准备一些带有便携式风扇的小卡片,上面贴有一颗桃子或樱桃的种子。
教师在教室中放置一些植物,然后让学生利用风扇将卡片吹向植物。
观察种子传播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风对种子传播的重要性。
4. 拓展延伸通过观察和实验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关于风的问题,如“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的作用?”、“如何利用风的能量?”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创意。
5. 总结归纳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以及风的分类。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小学科学教案:风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是由空气运动形成的,并能辨认风的迹象。
2. 描述风的特征和风带来的影响。
3. 探索风的形成原因,并了解不同地区风的名称和特点。
二、教学准备:1. 教具:世界地图、风速计(可自制)、玻璃容器、风筝。
2. 材料:风的形成原因的图片、风的影响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 通过展示风的照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风,并询问他们对风的了解,引发学生对风的思考。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的特征和他们观察到的风的影响。
探究(30分钟):1. 展示世界地图,指出一些地区的名称(例如:赤道、南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区的风有什么特点。
2. 以学生感兴趣的风为例,如台风、龙卷风等,展示它们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风的名称和特点。
3. 自制风速计,或展示已制作好的风速计,向学生解释它的作用和测量风速的方法。
4. 分为小组,进行实地观察风的迹象。
学生观察周围的树叶、旗帜、云等,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的迹象,并使用风速计进行风速测量。
总结(15分钟):1. 指导学生总结风的形成原因,并给予正确的解释。
可能的原因包括温度差异、地形、气压差异等。
2. 向学生展示风的形成原因的图片,帮助他们理解。
应用(20分钟):1. 学生分组制作风筝,并在操场或开敞的地方放飞风筝。
2. 在飞风筝的过程中观察风的强度和方向,学生尝试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解释它们。
拓展(10分钟):1. 鼓励学生进一步地调查风的影响。
例如,风的作用力如何改变海浪的形状、风对植物传播花粉的影响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风的安全问题,并教导他们如何在风大的情况下保持安全。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风是由空气运动形成的,能够描述风的特征和风带来的影响。
他们也了解到不同地区风的名称和特点,并能够用风速计测量风速。
通过制作风筝,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风的强度和方向,并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冀人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4《风的形成》教学课件PPT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风: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叫风。 风的形成: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 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课堂延伸
谈谈风的利与弊
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哪些是有利的?哪些又是不利的? 收集有关的资料,举办一场关于风
的利与弊的辩论会。
作业布置 感受风的力量 用一张方形纸和一个纸盒做一个小风车。
将一段细线固定在小风车的轴上,另一端系一小盘,在小盘中 放一些重物。开启电扇,比一比哪组风车提起的物体更重。
14.风的形成
科学冀人版 三年级下册
01 新知导入 04 实验结论 07 课堂延伸
目录
02 新知讲解 05 巩固提升 08 作业布置
03 观察实验 06 课堂总结
新知导入
风是怎样形成的?
新知讲解
感受热空气的流动
观察实验
实验(一)
感受风 扇扇子,或打开风扇吹 一吹,皮肤有哪些感受? 用嘴吹桌子上的一张纸, 有什么现象发生?
观察实验
实验(二) 观察热空气的流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将两个相同纸杯挂在 简易天平两端,调节 平衡,烤热一个纸杯 内的空气,记录观察 到的现象。
在没有风的环境里, 点燃一支线香,观察 线香烟柱的流向。
剪一个蛇形纸带, 用细线悬挂在蜡烛火 焰上方,记录观察到 的现象。
实验结论
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 答: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 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 而形成风。
观察实验
实验(三)
风的模拟实验 将两支管子和实验箱按图示进行组装。 在管口A处点燃线香,观察烟的流动方 向。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再将线香放 在管口A,观察烟流动的方向。画出实 验中线香的烟流动的方向,说明风形成 的原因。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空气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猜想并通过实验探究风的形成成因。
2.能够分析、交流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风对于人类生活及自然环境的两面性。
【教学重难点】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于冷热温度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大饮料瓶、蜡烛、蚊香、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教师出示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
提问: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老师积极评价2.教师提出活动指向: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
学生回答,教师岀示课题:风的形成。
二、探究活动(一)找一找,哪里有风?1.师用课件岀示图片。
师;同学们,从这些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生:飘动的红旗、风扇、小船行驶、小树随风飘动师给予评价。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风是十分常见的。
生活中,我们还能举岀哪些例子呢?生:海风、台风、空调的风......3•师:同学们能根据现有的材料制造岀风吗?4.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5.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可以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完成实验,非常有创造力。
那么,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 •猜想风的形成。
师:自然界中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先来猜一猜。
(学生交流猜想,说出猜想理由。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吧。
怎样证明呢?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
师:谁来交流你们组的实验方案?生:根据课本上的提示,我们打算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简易装置中,再点燃蚊香,将蚊香放在饮料瓶旁的进风口,观察蚊香的烟进入装置后发生的现象。
4.14《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科学三年级下册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大气层的基本知识,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此外,他们还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风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风的未来发展趋势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② 观察风的形成过程,如热气球升空、风筝飞行等。
③ 实验探究风的速度、风向和风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5. 风的应用和影响
① 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可以转化为电能等形式。
② 风对交通、建筑和农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③ 了解风能的利用和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① 风的定义与特性
- 风是空气的流动
- 速度、风向、风力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风的知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风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案例分析等。
强调风知识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风的知识。
- 影响生活和环境
② 风的形成原理
- 大气运动
- 地形差异
- 地球自转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理论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立一个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概念,丰富到完美的概念。
在科学概念建设的同时,思想发展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和科学概念的建设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风成形从河北版五年级科学书籍。
本课程的教学是理解三年级空气和风的基础,探索自然世界风的形成,另一种了解热传递- 对流的方式。
这一课从生活的现象开始,激发学生提出关于风的原因的问题;然后通过观察上升的空中活动来引导学生了解热空气的性质。
风成活动通过比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了解风的原因。
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对流知识解释加热房间和空调安装位置的思想的原因,尽量用科学知识解释周围的现象。
【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风是气流的形成。
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空气会在热量,周围的寒冷之后上升空气将被添加到原则。
这个课程是让学生大胆使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测,验证风的形成。
【教学目的】1.从现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提出研究问题。
2.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容易得到风的模拟实验的原因,并通过示范实验,比较模拟实验,使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总结出原因风。
3.使用知识迁移和了解自然中风的原因。
[教学难]指导学生设计自己的风模拟实验原因;尝试探索自然中风的原因。
【教学思想】观察 - 问题 - 猜测 - 设计实验 - 验证 - 总结 - 使用【准备教学】1.上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和文字信息。
2.实验材料:铁平台,细线,羽毛,硬透明塑料罐(波纹管),蜡烛,打火机,檀香等。
【教学过程】前言:引发孩子们对科学实验的渴望。
(略)一,进口(A)分部生产纸风车离开风车叶片,说我可以把它。
你该怎么办?(代表舞台)谁能让它转得更快?(代表舞台)老师问:没有接触到风车,怎么让风车转过来了?原始光风车在风的情况下可以起来。
(部门照相机黑板风)风是怎么形成的?该名称由科学知识解释。
《风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2001》
《风的形成》导学案一、导入引导1. 师生互动: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吗?”2. 启发思考:通过引入气象学中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风的形成原因。
3. 目标明确:引导学生了解风是地球大气中气体运动的结果,掌握风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
二、知识讲解1. 理论诠释:通过介绍地球表面温度不均匀、地球自转等原因,诠释风是地球大气中气体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的结果。
2. 形象比喻:可以通过比喻风是地球呼吸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过程。
3.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比如台风、龙卷风等,展示风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进修任务1. 探究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水瓶中的气体冷却后形成的风,帮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
2.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风的分类、风向风速的测量方法等相关话题,增进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思维碰撞。
3. 自主探究:安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风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四、知识稳固1. 小组竞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争,通过答题、解答问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风的形成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风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进修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风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区的风向风速变化,深入了解风的形成与气候的干系。
2. 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风的形成视频、图片等资料,丰富学生的进修内容,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3. 科普宣传:组织学生制作风的形成科普宣传资料,向周围的同砚、家长传播风的知识,提高大家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
六、教室反馈1. 学生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教室表现、回答问题的情况等,评判学生对风的形成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教师反思: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7篇)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篇1【理论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
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思维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与科学概念的建构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课的教学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 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
“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和对空调安装位置的思考,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们明白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的原理。
本堂课就是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1、能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简单易得的器材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对比模拟实验,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归纳风的成因。
3、运用知识迁移,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尝试探究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思路】观察——质疑——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小结——运用【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羽毛、硬质透明塑料罐(风箱)、蜡烛、打火机、檀香、等。
风的形成小学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风的形成原理和基本概念;2.了解风的分类和风的特征;3.了解风的作用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1.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2.风的分类和特征;3.风的作用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风与其他天气现象的区别;2.风的形成原理的讲解。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2.图片、动画演示法;3.游戏体验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风。
(2)展示多种类型的风的视频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1)以图解形式,讲解风的形成原理。
(2)引导学生查找资料、阅读文章,了解风的概念和特征。
3.学习风的分类和特征(1)以图解形式,讲解风的分类。
(2)让学生比较不同种类的风的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学习风的作用和应用(1)让学生了解风的作用和应用,例如:风车、帆船、风力发电等。
(2)运用游戏体验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风铃、风车等,体验风的作用。
5.巩固和拓展(1)布置主题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的知识。
(2)展示有关风的作品,例如风筝、风铃等,加深对风的印象。
六、教具、材料和手段1.教具:视频、图片、动画、图表等。
2.材料:纸张、塑料杯、纸片、铜线、风铃、大阳伞、风筝等。
3.手段: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合作、班级展示、网上搜索等。
七、教学评价1.在学习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时,学生是否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2.学习风的分类和特征时,学生是否有观察和抽象分析的能力?3.学习风的作用和应用时,学生是否参与了制作和操作,并理解了风的实用价值?4.课后测验,检测学生对于风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初步了解了风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特性、分类以及作用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启发、引导、互动、实践”的原则,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了一次多元化而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同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质,做出更好更全面的准备。
16、冀教版科学风的形成教案
4.布置学生制作热气球和纸风箱,强调进行热气球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要远离易燃物,要在有成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活动2:风的形成
(1)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6.鼓励学生利用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
(1)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
(2)分析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室内窗户的下面,而厨房里的排风扇或室内的空调要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的道理。
(3)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比一比谁的例子更好,解释更科学合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的态度和行动。
1.用提示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提示卡的内容可以设计为:(1)用剪刀剪——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2)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3)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4)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2.让学生推测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①实验中不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蚊香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②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会有风呢?
③实验说明在什么?
(2)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5.根据教学情况,得出结论之后,可以进行适当拓展,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学习的需要。
1、师出示纸风箱(空气对流箱),让学生观察其构造,利用挂图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1)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在前后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与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均应相同;(2)在操作过程中,尽量保证纸风箱的严密,不透气,这样实验效果才明显;(3)纸风箱很容易燃烧,实验前要将毛巾浸湿以备应急,实验中要小心操作。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风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风的产生和变化。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风的定义和特点。
2. 风的分类和成因。
3. 风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
三、教学重点:1. 风的形成原理。
2. 风的分类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1. 风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
五、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
2. 实验观察: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风的产生过程,加深对风的认识。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风的认识和观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风的兴趣,激发进修欲望。
2. 讲解:介绍风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风的基本观点。
3. 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模拟风的形成过程,观察风的产生条件和特点。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风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结论。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风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
6. 作业安置:安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诠释身边风的产生和变化。
七、作业要求:1. 观察周围环境,选择一个具体的场景,描述风的产生和变化过程。
2. 结合所学知识,诠释选定场景中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提出自己对风的认识和看法,展示对风的理解和观点。
八、评判标准:1. 观察描述准确,逻辑清晰。
2. 诠释合理,条理清晰。
3. 观点奇特,见解深刻。
九、参考资料:1. 《地理学概论》2. 《气象学导论》3. 《自然地理学》十、作业提交时间:下节课前提交。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本同砚作业设计方案针对中级教育学校自然科学课程中的“大气运动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知识点展开。
在教学中,同砚通常对风的形成原理存在一定的怀疑,需要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来深度理解和精通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风的观点和分类;2. 精通风的形成原理;3. 能够诠释不同地区风向风速的差别;4. 培育同砚的观察和试验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风的观点和分类;2. 风的形成原理;3. 不同地区风向风速的差别。
四、教学方法:1. 老师讲解结合示意图和实例,激发同砚爱好;2. 试验室实践,让同砚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度理解风的形成;3. 小组谈论,增进同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五、教学手段:1. PPT课件,明晰展示教学内容;2. 试验器械,进行风的试验操作;3. 教学视频,呈现生动的实例;4. 风向仪和气象仪器,援助同砚观测和记录数据。
六、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向仪和气象仪器,引出同砚对风的熟识和疑问;2. 讲解:介绍风的观点、分类和形成原理;3. 试验操作:分组进行风的试验操作,通过观察和记录数据来探究风的形成;4. 小组谈论:让同砚分享试验结果,谈论不同地区风向风速的差别;5. 总结: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同砚对风的熟识。
七、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要求同砚通过调查和探究,撰写一份关于风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的报告;2. 试验报告:要求同砚撰写风的试验报告,包括试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3. 教室展示:鼓舞同砚进行风的主题展示,展示自己对风的熟识和理解。
八、评判方式:1. 个人作业和试验报告的评分标准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和完备性;2. 教室展示的评分标准包括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明晰度。
九、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激发同砚的爱好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度理解和精通知识;2. 需要依据同砚的实际状况和反馈准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
《风的形成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
《风的形成》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风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掌握风的分类及其特点。
3. 能够诠释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风的定义和形成原理。
2. 风的分类及特点。
3. 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风起云涌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风的兴趣,让学生思考风是如何形成的。
2. 进修:讲解风的定义和形成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差别、地球自转等因素对风的产生影响。
3. 活动: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探讨不同地区风的特点及其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风的分类及其特点,强化对风的认识。
5. 应用:通过案例分析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导学反馈1.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风是如何形成的?- 风的分类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2. 设置小测验或问答环节,检验学生对风的理解水平。
五、拓展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或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风的形成原理和气象学知识。
2.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活动,了解当地风的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 设计风力发电实验或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的能量转化过程。
六、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风的形成原理和作用的小论文。
2. 收集关于风的文献资料或新闻报道,写出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3. 制作一份风的分类及特点的海报,展示给同砚和老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风的认识得到了加深,对自然界的奥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进修兴趣和进修效果。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息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冀人版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14.风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课选于冀人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天气的变化》的第一课《风的形成》。
本课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情境创设,提出问题”、“探究发现,风是怎样形成的”、“学会推理,总结自然风形成的原因”等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学情分析】风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风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利用风力来发电,春天利用风放风筝等,因此学生对于风是非常熟悉的,但对于风形成的原因并不清楚。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空气的流动性质,学会了剪刀的使用方法,这些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能归纳出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热空气上升和风的成因的实验,并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对探究风的成因产生兴趣;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利用常见的材料进行热空气上升和风的成因的实验。
教学难点: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能说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能归纳出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微课视频、课件、实验用具等。
2.学生准备:纸、笔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教师展示图片,引出“风”并激发学生思考风是怎么来的。
二、实验探究、发现新知活动1:感受风风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能感受风的存在?怎样制造出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纸和气球等生活中常见物体制造风、观察风,使学生感知风的存在。
学生在此基础上得出假设;风的形成可能与空气的流动有关。
活动2:观察热空气的流动引导:空气受热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教师出示三个实验模型图片,讲解试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完成报告单,进而出示实验视频及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汇报实验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冀人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风的形
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风,风的形成原因;
2.能够描述、模拟和感受风的运动;
3.发现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4.了解与风相关的安全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风的形成原因、特点及作用;
2.安全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什么是风?
课前活动
教师播放一段风的视频,激发学生对风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导入
教师让学生描述看到过的风以及经历过的有关风的事情,
引导学生感受风的存在。
操作过程
1.教师通过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风的特点,并
用简单的语言解释风起来的原因。
2.学生分小组模拟风的运动过程,模拟不同强度的风
对物体的影响。
3.学生进行风的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
的形成原因。
4.教师让学生进入室外体验自然的风。
学生们感受风
的吹拂,通过结合自己亲身感受知道风的存在与形式。
总结
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风的认识和体验,总结学生的体验
和认识成果。
第二课时:风的作用
导入
教师通过图片、小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了解风的作用及
对生活的影响。
操作过程
1.学生小组合作,收集不同地方的风的测量数据,进
而了解不同地方风的情况,以及对不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2.教师以图形、口头的形式,让学生体会风的力量,
并了解风对人的影响和防护措施、安全知识等。
总结
教师让学生进行口头总结,巩固内容。
第三课时:安全环保知识
导入
教师通过材料、图片、音视频等几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
风对环境和人的安全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环境和安全。
操作过程
1.学生小组合作,收集风对环境和人的影响,以及如
何保护环境和安全的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高学
生的安全意识。
总结
教师让学生进行口头总结,查漏补缺。
四、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性,以体验为主要教学形式,配合视频材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风的相关知识及安全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评价
1.通过学生个人与小组合作活动来展示学生对本单元
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评价风实验报告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六、家庭作业
1.完成实验报告;
2.家庭观察并记录当地的风情况,并记录收集与整理
资料;
3.组织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讨论对风的理解及相关安全
知识,并向同班同学发表演讲。
七、教学后记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更好地了解风,认识到学生的生活都与风息息相关。
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观察,理解,保护生活环境,做到快乐、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