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合集下载

[经济学]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经济学]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在此,他对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con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ciousness)两个部分。

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概念。

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

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弗洛伊德把本我比拟为充满剧烈激情的陷阱(pit)。

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机的里比多(libido)被围困在本我中,并且是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

诸如,性欲的满足、干渴和饥饿的解除等,都使紧张状态消除而使个体产生快乐。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个体是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

即使是进攻、侵略,也是和本我的减少紧张状态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

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

但是,由于生活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此时,本我可能会产生幻觉,出现希望目标的想象而且在幻想中获得满足;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乳头或拿起了水杯。

这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过程思维(primaryprocessthinking)。

儿童随着年龄的递增,不断地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增加的需要和欲望,并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

在本我需要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地发展出来。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深入探究个体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在不同情境中展现和变化。

它对于理解人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曾对人性和人格进行过思考和探讨。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组成,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了习惯和道德在塑造人格中的作用。

在中世纪,宗教思想对人格的理解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督教教义强调原罪和救赎,认为人的行为和性格受到神的意志和道德规范的制约。

然而,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真正开端通常被认为是在 19 世纪末和 20世纪初。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之一。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本能的满足;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协调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超我则代表着社会道德和规范的内化。

他的理论强调了潜意识对人格的影响,通过自由联想和梦境分析等方法来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

同时期,荣格也对人格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认为人类存在着共同的潜意识原型,如英雄、母亲等。

此外,他还强调了人格的发展和个性化过程。

在 20 世纪中叶,行为主义学派兴起。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格是个体在环境中学习和适应的结果,强调通过观察和控制外部行为来研究人格。

华生和斯金纳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华生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来塑造人的行为和人格。

斯金纳则进一步发展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强化在行为形成和改变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崭露头角。

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罗杰斯则强调了人的自我概念和积极关注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鼓励个体实现自我潜能。

进入 20 世纪后期,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人格心理学带来了新的视角。

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及弗洛伊德对人格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及弗洛伊德对人格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及弗洛伊德对人格心理学发展的贡献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自由联想、梦的分析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反思。

这些方法帮助他深入了解人类的无意识心理和行为背后的动机与冲突。

1. 自由联想:这是弗洛伊德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他鼓励病人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受,不论这些想法是否与他们的问题相关。

通过这种方式,弗洛伊德能够揭示出病人无意识中的欲望、冲突和防御机制。

2. 梦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往无意识的窗口,他强调对梦的解析是理解个体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

通过解析梦,弗洛伊德可以深入了解病人在清醒状态下无法触及的无意识心理状态。

3. 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反思:弗洛伊德强调对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经验的观察与反思。

他鼓励病人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反应,并思考它们背后的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弗洛伊德能够深入了解病人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动态。

弗洛伊德对人格心理学发展的贡献弗洛伊德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理论框架为后来的心理学家提供了深入研究和理解人类心理的框架。

他的理论和方法对人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女性主义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他对人格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贡献:1. 无意识心理的发现:弗洛伊德揭示了人类心理中无意识层面的存在。

他挑战了传统的心理学观点,即人们完全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弗洛伊德的发现为心理学家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并引发了对人类心理复杂性的深入探讨。

2. 人格结构的阐述: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了人的本能欲望和冲动,自我是现实世界的代表,超我则代表了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这三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3. 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解释了人们如何应对内心冲突和压力。

这些机制包括压抑、投射、否认、理想化等。

对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心理策略和反应。

西方心理学史年表

西方心理学史年表

约公元前510年孔子提出性习论、学知论、发展观和差异观等教育心理学思想。

约公元前600年泰勒斯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心理学家,他把万物的始基或本源视为水,认为灵魂产生于水,又复归于水阿纳克西曼德认为世界的本源包括灵魂的始基是无限者约公元前500年阿纳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气赫拉克利特被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认为一起均为火符合规律的燃烧和熄灭的结果约公元前450年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认为人体由四根(土、水、火、空气)构成;人的心理特性依赖身体的特殊构造;身体上的四根的配合比例不同造成心理上的差异。

约公元前429年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是原子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创始人,他认为生活和心理活动都是灵魂的功能,也都是机械的作用。

认定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的存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禀赋和教育同样重要,人格就是在生活和教育中培养起来的约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

他将恩培多克勒的人体四根说发展为人体四液说。

在《论人的本性》一书中认为正是这四种体液形成了人的性质。

他将心理疾病分为狂躁、忧郁和痴呆三类。

约公元前380年古希腊的柏拉图承认物与观念两种现象,观念除生而具有者外,皆为感官观察的结果。

这是心物二元论的基础。

毕达哥拉斯把心理结构分为理性,智慧和情欲三部分,实质上是知情二分法,认识到脑是理性和智慧的器官.约公元前350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5种感觉的理论和3条联想律。

误认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

著有《论灵魂》。

主要贡献有:1首次提出心理师生命体活动的形式和功能2坚持身心不可分割的统一性和心理活动的整体性3提出发生学的观点,进化的思想和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方式4提出心理结构的知意二分法5发现联想的三定律6发现亚里士多德错觉7触及到视觉后象,感觉阈限,感觉相互作用的适应,对比等8对记忆,梦和欲动等心理现象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奥古斯丁是欧洲官能心理学的创始者,他把官能分为记忆.理智和意志三种,坚持身心二元论,首创内省法约公元前320年孟子主张“性善论”,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概述: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本文将探讨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研究趋势。

一、早期研究:人格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提出了人格特质的概念。

然而,直到20世纪初,人格心理学才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和分类个体的人格特征,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二、行为主义的影响:在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的主导学派,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行为主义者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忽视了内在的心理过程。

这种观点导致了对人格的行为观察和实验研究的兴起,例如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研究。

三、人本主义的崛起: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为人格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思考方式。

人本主义者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内在的主观体验,关注人的潜能和自我发展。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的自我概念、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四、五大人格特质理论:20世纪80年代,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成为人格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式。

该理论提出了五个基本的人格特质维度,包括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

这一理论在描述和预测人的行为和心理健康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被广泛应用于心理评估和职业选择等领域。

五、神经科学的发展:随着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人格心理学也开始关注个体的神经基础。

通过脑成像技术和神经生物学研究,人格心理学家探索人格特质与大脑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这一领域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六、跨文化研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研究成为人格心理学的新趋势。

研究者开始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格特征和心理机制,探索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表现的影响。

这一研究方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共性和差异,以及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塑造作用。

七、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人格心理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及乌申斯基、桑代克、布鲁纳教育思想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及乌申斯基、桑代克、布鲁纳教育思想
一、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
息提取】 2强调学习过程 二、结构主义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是要"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 们 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 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 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他强调说:"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 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因此,应该把发现学 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 结构。】
教学原则
02
直观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
03
教师
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高尚人格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 教师人格对于年轻得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 替的最有用得阳光;教育者得人格是教育事业得一切”
乌申斯基教育名言
1、如果一个教育者对时代的合理要求如聋似哑,那么,他自己就会使他的学校丧 失生命力,自愿放弃他应有的对生活的那种正当合理的影响,而不能完成自己的 责任。 2、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是只有活动的人格源泉中 产生出来的。无论什么章程与计划,无论什么巧妙的设施,那伯想得怎样巧妙, 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 3、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 泉。 4、完善的教育可能使人类的身体的、智 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 5、注意是一座门,凡是从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
20世纪初,我国出现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由
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的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
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该书主要参考了桑代克等人教育心理学著作,

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理解与感悟

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理解与感悟

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理解与感悟摘要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大师,学习掌握他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层次等方面的思想不仅有助于对发展心理学知识和精神分析学派学说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研究和构建心理学理论。

本文主要论述了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之后的感悟。

关键词: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人格层次;心理性欲发展正文引言自1879年心理学宣告诞生以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各大学派纷纷登上历史的大舞台。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它们的创始人也早已远去,但是这些学说和思想却没有过时,它们仍在引起争论、激发研究、被批判和被赞扬。

这几种不同的心理学在对诸如人类的本质、个性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等基本的问题提供答案上就表现出诸多不同。

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存在时代的局限性等诸多弊端,因此他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并不像斯金纳、维果茨基、皮亚杰等人的成果一样得到支持和赞成,相反,他却受到了来自心理学界的质疑。

但是我认为,一个理论即使没有提供最后的答案,在实际情形中也可以是有用的;即使得不到证实,也未必是错误的。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的确存在弊端,但是这并不能抹杀它推动心理学发展的成就,因此我打算在本文谈一谈我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粗浅的理解和感悟。

1.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20世纪的最初十年里,弗洛伊德形成了他的人格发展的性心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个体的发展都要经过若干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每个阶段都以本能的满足和外部世界的限制之间的冲突为特征。

如果儿童在一个阶段获得太少或太多的满足,那么他可能无法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满足不足或过分满足还可能造成固着,或者力比多能量在此阶段的部分投入,它导致后来生活中的行为具有那个特殊阶段的冲突的特性。

1.1人格的三个层次1923年,弗洛伊德发表了《自我和本我》一书,以一个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结构模式来看个性。

本我是个性中最原始的部分,是随着新生婴儿出生就具有的、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和基本欲望组成的初始系统。

西方人格理论简述

西方人格理论简述
科技信息
基 础 理论 研 讨
西方人格理论简述
苏州 大学教 育 学院 黄 颖
[ 摘 要] 自弗洛伊德创立第一个科学形 态的人格理论 以来, 西方人格心理学 已走过 了百年 的历程:百年来, 西方人格心理学学派林 发展 内容 评价 比内向的人低。而处在维度另一端 的人则似乎能很快从 困境 中摆脱出 来, 情绪很少动摇不安。根据后来 的研究 . 艾森克加 入了第三个超级特 质: 精神质。 精神质代表一种倔强固执 、 粗暴强横 和铁石心肠的特点。 在 这一维度上的高分的人正是那些应该接受某种审判或心理治疗 的人 4“ 、大五” 人格特质 “ 大五” 因素现在一般是 指 : 神经质 、 N: 消极情绪 、 神经过敏 ; 外 E: 向、 有活力、 热情 ; 直率 、 O: 创造性 、 思路 开阔; 随和 、 A: 利他 、 有感染力; C: 尽责 、 拘谨 、 克制 。 对大五特质 的特缸分析如下 : 神经质维度根据人们 情绪 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而将 其置于一个连续体的某处:那些经常感 到忧伤 、 情绪容易波动的人在神经质的测量上会得高分 :外向性 , 其一 端是极端外向 . 另一端为极端内向。外 向者非常爱好交际, 通常还表现 为精力充沛 、 乐观 、 友好和 自信 求新性是指对经验开放 、 探求态度 , 而 不仅仅是 一种人际意 义 上的开放。在随和性维度上得分高的人是乐于 助人的 、 可信赖和富有同情心的人 , 而那些得分低的人多对于人怀有敌 意, 为人多疑 。 最后一个维度是尽责性 , 是指我们如何控制 自己 、 如何 自 律。居于该维度高端的人做事有条理 、 有计划 , 并能持之 以恒。 三、 弗洛 伊 德精 神 分 析 人 格理 论 内容 : 神 分析 理 论 是 在 治疗 精 神障 碍 的实 践 中 产生 的 , 调 无 意 精 强 识 过 程 , 宽 了心理 学 研 究 的 领 域 , 析 本能 冲动 与规 范 的 冲 突及 压 抑 拓 分 现象 , 有时称为“ 精神动 力学” 在发展的后期 , 弗洛伊德在临 床精神分 析基础上发展人格结构理论 , 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使精神分 析成为人文学说。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丰富了人的内涵 , 推动了学术界 对 人 自身 的探讨 和认 识 。 弗洛 伊 德 的 人格 理 论 主 要 包 括人 格 结 构 、 格 动 力 、 人 人格 适 应 及 人 格发展 四个部分。按照弗洛伊德 的看法 , 人格是_ 个整体 , 一 在这个整体 之内包 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 。早期 , 弗洛伊德提 出了“ 二部 分人格结构” 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 。 说, 晚期 , 弗洛伊德对他的理论 做了修正 , 出了新的“ 部分人格结构” , 人格是由本我 、 提 三 说 即 自我 和 超我三个部分构成 的 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 , 自我 的目的在于追求 现实, 超我的 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在通常情况下 , 三者处 于协调平衡 状态, 保证 了人格 的正常发展 。 从动力学 的观点来研究人格的结构 系统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的 个重要特点 。弗洛伊德认为: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 , 其中操纵 人格 三部分机构运转和作用的能 叫心理能。人格可 以获得的能量是一 定 的, 人格中某一系统获得 能量后 , 就意味着其 他系统 已丧失能量 人 格 的动 力状态是 由能量在整个人格结构中的不同分布决定的 ,而一个 人的行为则取决 于其所具有 的动力状 态 焦虑是一种 由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苦的情绪体验。弗洛伊德 说:如果 自我不得不承认它的软弱 , “ 它就会突然产生焦虑 。” 根据焦虑 的可能来 源, 洛伊德认 为焦虑 主要有 三种 , 弗 即真实性焦虑 、 神经性焦 虑和道德性焦虑 , 三种焦虑 的根源分别是外部世 界 、 本我和超我。焦虑 是可以防御 的。弗洛伊德认为 , 在正常情况下 , 我以合理方式 未能消 自 除焦虑时, 就必须以非理性 方法来达到这一 日的 , 这种非理性 的方法就 是 自我 防御 机 制 。 弗洛伊德认为 , 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 , 儿童 在这些阶段 中获得的经验决定 了他的人格特征 。他将人格发展划 分五 个时期 , 5唇期 、 门期 、 即1 1 肛 性器期 、 伏期和生殖期。每个时期都有与 潜 性 有 关 的特 殊 的 矛 盾 冲突 。 评价: 弗洛伊 德发现 了潜意识 , 拓宽 心理学 的研究领域 ; 发现了 性机能在人格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 对人们重视生物因素, 从生物学的角 度理解人格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并且对早期经验 在人格发展中的 作用给与肯定; 同时在人格发展中注意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 每个阶段 的生理基础以及教育 和训练在各发展 阶段 中的应用 ;大大丰富 了人的 内涵. 推动 了学术界对人 自身的研究。但是弗洛伊德 的人格理论 巾也有 些谬误 , 贬低意识理性的作用 、 泛性论 、 对早期经验过分强调以及以动 欲区转移为依据来划分人格发展阶段都是不科学的: 四、 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格理论 在精神分析学说创立之后 的研究往往被笼统称为新精神分析 , 与 精神分析不同的是对本能的内涵 的认识均发生了变化。其代表有埃里 克森人格 发展学说 、 勒的个体 心理学 、 妮的社 会文化理论 、 阿德 霍 荣格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人格心理学概论——第3章 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人格心理学概论——第3章 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1.1 复习笔记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人格的含义1.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2.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真实的自我;3.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4.表示一个人的尊严和优越。

(二)其它学科的人格定义1.基督教用人格来表示上帝三位一体的神性;2.西方哲学波伊悉阿斯认为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3.伦理学家把人的崇高价值当做人格的核心;4.古代《罗马民法法典》认为人格是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当代的法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活的人类生物,包括他的一切”;5.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主观方面”、社会传统、风俗文化在个人生活中的主观化。

(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1.罗列式的定义如普林斯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如,华伦和卡尔启尔把人格定义为:“一个人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

”3.层次性定义麦独孤、海德与布朗德等不少心理学家对人格也采用层次式的定义,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

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把自我(实际上是指人格)分成四个层次: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纯粹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5.区别性的定义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

例如,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四)本书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具体解释为: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2.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格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4.人格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格心理学之发展简史

人格心理学之发展简史

人格心理学之发展简史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人格心理学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个体的内心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带领读者回顾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并就其中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理论进行介绍。

一、启蒙时期的理性主义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为人格心理学的起步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基础。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强调理性、自我意识和个体权利的重要性。

不少哲学家和思想家开始致力于研究人类的个体差异和人格发展的基本规律。

例如,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自我意识和人类理性的重要性,而英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加尔顿则通过对个体著名人士的生平和特点进行研究,尝试建立人格分类的初步框架。

二、心理测试的兴起20世纪初,心理学的发展迅速,心理测试作为一种客观评估和测量个体心理特征的工具逐渐被广泛采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盖尔顿的个性问卷,这是人格心理学领域最早的大规模量表研究之一。

该问卷通过对大量人群进行测试和数据分析,试图发现不同个体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差异,为后续的人格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格理论之一莫过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提出了以潜意识和冲动为核心的人格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冲突和内在欲望对人格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的理论对后来的心理学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纷纷试图通过研究潜意识和无意识的作用,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和情感。

四、行为主义的兴起20世纪中叶,以美国心理学家约翰·B·沃森和B·F·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成为人格心理学中的重要流派。

行为主义强调外界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和影响,通过实验和观察,试图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

行为主义的兴起开创了实验心理学的新纪元,不仅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提供了基础。

心理学发展历程汇总

心理学发展历程汇总

心理学发展历程汇总
近代心理学的起源
近代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德国。

当时,威廉·冯特提出了实验心理学的概念,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开始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

同时,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潜意识对心理过程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20世纪初,行为主义心理学成为主流。

行为主义心理学关注外部行为的观察和测量,忽略了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

著名的行为主义者包括Watson、Skinner等人。

认知心理学的崛起
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开始兴起。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和记忆等心理过程,并强调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解释。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等对认知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并对传统心理学进行了批判。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关注人的主观经验和自由意志。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

现代心理学的多元化
现代心理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除了传统的心理学领域外,还涌现出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多个专业分支。

同时,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对心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
心理学发展经历了从实验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到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演进过程。

现代心理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心理现象的途径。

\[Word count: 123\]。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内容提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许多谬误。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

就影响而言,弗洛伊德超过了其他任何心理学家,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冲击了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几乎每一个侧面。

其中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涉及范围极广。

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作以介绍,并略作评价,供读者分析研究。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

早期,弗洛伊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

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

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

西方心理学发展史

西方心理学发展史

意动心理学



哲学渊源:亚里士多德哲学 代表:布伦塔诺(F.B.rentano,1838-1917)德国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开辟了反对冯特主义 的欧洲机能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成为精 神分析、完形心理学的理论先驱。 代表作:《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感 觉心理学》《心理现象分类》
主要观点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内容, 而是感觉、判断等的活动(或意动),将心理学 的研究对象从构造转向为历程。 难点:所见、所闻和所思及之物是内容,见、闻、 思维是意动。因此,心理现象具有内在对象性 (即意动必包含所见所闻的对象),而物理现象 则是内在完整性(即自己包含自己)。 主张用反省(即内部知觉)的方法(即现象学方 法)对记忆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进行观察和体 验。
评价

贡献: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的对立构
成了西方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饿 主要轨道。强调了人心理的意向性、活动 性和整体性,

局限性:实际不赞成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
现象;关于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的观点上 存在着混乱之处。
机能主义心理学(美国)




哲学基础:亚里士多德哲学、实用主义哲学 把真理当作工具,宣称有用便是真理。 科学背景: 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 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 高尔顿(F.Gaiton,1822-1911) 将进化论引入心理学,把心理现象解释为适应 环境过程的不同方式。开创比较心理学、个体 差异心理学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
创建个体潜意识的人格学说,
生死本能论,现实焦虑,神经性 焦虑,道德焦虑的焦虑论,泛性 论和梦论等重要理论,促进了动 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 理学的发展,为20世纪西方人文 科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基础。 代表作:《梦的解释》、《日 常生活的心理学》、《精神分析 引论》 、《自我与本能》等。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发展与应用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发展与应用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发展与应用人格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稳定模式。

人格理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的差异,并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框架。

本文将探讨人格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人格理论的发展历程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本我、自我和超我等概念,认为人格的形成受到无意识的影响,并主张通过心理治疗来解决人格问题。

2.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阿德勒关注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自我意识,提出了生活目标的概念,并认为人格形成与个体生活目标的追求密切相关。

3. 森宾塞的行为主义理论森宾塞关注环境对人的影响,认为人格形成是学习的结果。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塑造作用,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抑制特定的人格特征。

4.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提出了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取决于个体对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积极价值和人的内在动机。

5. 大五人格理论大五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

该理论成为当前人格研究的主流,具有较高的可测性和预测性。

二、人格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1. 临床心理学人格理论在临床心理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医生和治疗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格理论来评估和诊断患者的人格特征,从而设计合适的治疗方案。

2. 教育心理学人格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学中,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和行为特征,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计划和课堂管理策略。

3. 职业发展人格理论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并选择适合自己人格特征的职业。

此外,人格理论还可作为招聘和员工评估的参考依据。

4. 人际关系人格理论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反应,进而改善人际关系。

通过了解他人的人格特征,可以更好地沟通和协调,减少冲突和误解。

5. 个人发展人格理论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的弱点,提升个人素质。

人格心理学发展进程

人格心理学发展进程
罗夏卡奇
罗夏墨迹测验
1922年
安娜••弗洛伊德
发表《战胜幻想和白日梦》
精神分析的继承者和自我心理学的合理化者
1927年
吉尔福特
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心理学系
将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928年
阿尔波特
制定支配——顺从反应量表
1923——1948
赫尔
人的行为形成的模式
行为的消退
被称为“逻辑行为主义”
对人的行为的定量分析影响了社会学习理论
沙利文
提出自我系统等概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50年代
发展时期(黄金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
再发展时期
1939——1970
艾迪克森
人格形成
人格的性别差异
人格的发展
社会文化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之间的作用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动力。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是整个理论的核心
1942年
罗杰斯
发表《咨询与心理治疗》
提出“应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法
社会兴趣
变态人格的矫正
强调人格的社会方面,第一次提出了人对人格的创造和改造思想,重视早期思想对人格的影响。但存在局限性
1913年
华生
发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正式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1914
荣格
创建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
单词联想法
人格动力概念
人格结构:自我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心理机能和人格类型
时间
人物
事件
评价
毕达哥拉斯
前428--前348年
柏拉图
个别差异
人格结构思想
人格动机思想
最早谈论人格问题的哲学家

《西方心理学史》课件

《西方心理学史》课件
从古希腊哲学家到文艺复 兴时期的思想家,对心理 学的研究和思考逐渐萌芽 。
经验主义
以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为 代表,强调观察和实验在 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理性主义
以德国哲学家理性主义为 代表,强调推理和演绎在 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冯特与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冯特的生平与贡献
威廉·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他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 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提倡关注人的主观经 验、情感和意愿
认为人有自由意志和 自我实现的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应用与评价
应用领域
心理咨询、教育、组织管理、市场营 销等
评价
对人性有积极的认识,但过于理想化 ,忽视人的社会性和文化背景。
06
CATALOGUE
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起源与代表人物
实验方法
内容心理学派
冯特提出了内容心理学派,强调对意 识内容的分析研究。
冯特在心理学研究中引入了实验方法 ,通过实验控制和观察来研究心理现 象。ຫໍສະໝຸດ 科学心理学的其他学派机能主义
以美国心理学家机能主义 为代表,强调心理学的应 用和对心理功能的探讨。
行为主义
以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 为代表,强调对行为的研 究和实验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初的生物学化倾向
以冯特为代表,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0世纪初的机能主义倾向
以詹姆斯为代表,强调心理学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

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

人格心理学的最新研究
当前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是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 关联,如焦虑、抑郁等。
另一个研究重点是人格的遗传学基础。通过遗传学研究发 现,某些人格特质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这些基因可能对 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人格心理学家还关注人格与行为的关系。例如,研 究发现某些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个体在工作场所的表现和职 业发展。
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
contents
目录
• 神经心理学的进步 • 进化心理学的崛起 • 社会心理学的变革 • 人格心理学的突破 •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01 神经心理学的进步
神经心理学的定义
神经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与神经系统之间关系的科学。它探讨大脑如何处理信息、产生 心理状态和行为,以及神经系统异常如何影响心理和行为。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人格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个体差异的测量和分类,如气质类型、性 格类型等。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格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人格结构的理论构建,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等。
现代人格心理学研究则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和跨文化比较,试图从展。
在社会神经科学方面,研究主要关注大脑如何处 理社会认知、人际互动和情感等方面的过程。这 些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社交障碍的机制和治疗 方法。
02 进化心理学的崛起
进化心理学的定义
进化心理学
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机制和行为的进化历程的学科。它基 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类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是在漫长 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适应环境变化的。
目前,进化心理学已经成为心理学领 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人类心理机制 和行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展与中国先秦时期大致同时,古希腊文明成为整个西方现代科学包括心理学的源头。

从古希腊开始,历经古罗马时期、中世纪基督教会统治的黑暗时代,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与近代,西方历代哲人都曾论及人格心理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关人格心理的闪光的思想与理论观点,从而奠定了西方现代人格心理学形成的思想基础。

西方思想家关于人格心理的观点集中蕴涵在他们的人性论的思想中,为此,我们着重分析西方思想史上主要的人性论思想,阐述其中所包含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太哥拉提出了一条哲学史上非常有名的命题,这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c"①这一命题开创了西方最早的人本主义运动,它反对“神意说”,对提高人的地位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G普罗太哥拉还通过神话指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智慧和创造性。

神以土和水创造生物,令普罗米修斯和艾比米修斯给动物分配属性。

最后好的属性(钢爪、利牙、快跑、飞行、皮毛等)都分完了,忘了给人分配,普罗米修斯 只好偷了神的机械技术和火送给人。

于是人有了维持生活的智慧和技术。

人用智慧创造 文明和社会的一切。

因此,作为人的本质是智慧。

在普罗太哥拉之后,苏格拉底、柏拉 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理论上深人地探讨了人性问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性论观点。

与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不同,苏格拉底不关心自然的知识,而重视人类本身及 社会道德的研究。

他教人要“认识自己”,也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

这个 -“我"是指“我的灵魂”,也就是心灵或理智。

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 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 义语c知识是可教的,但并不是来自客观的自然界,而是人的心灵先天就有的。

因此, 从本性上讲,人是善的。

当然这种本性上的善不是自发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一系列的 引导、启发,也就是“教育",才能将先天有的善变成现实的善。

苏格拉底重视知识与 理性,开创了西方人本善的传统。

师从苏格拉底的柏拉图,继承和发展了老师的人性论.并提出了“理想国"的设 想。

柏拉图认为人的本性即灵魂,灵魂由神创造,先于万物和人的肉体,它是不死的c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理性、意志和欲望,它们分处于身体的不同部位:理性是灵魂 中最高贵、最优秀的部分,具有认识真理的智慧功能,居于人的脑部;意志具有产生激 情与勇敢、发动行为的作用,位于人的心脏;欲望是灵魂中最低级的部分.追求物质与 ’ 肉体满足,居于人的腹部。

既然灵魂是神创造的,它本身具有善性,灵魂各部分基于自 己的本性而活动,各自都是善的表现。

但是,如果仅仅是各个部分各自活动,灵魂就不 能达到作为整体的善。

只有让理性统率各个部分,协调各部分的活动,才能达到整体的 善。

相反,若是灵魂各部分不服从理性的支配,相互矛盾、冲突,破坏了灵魂的和谐秩 序,就会产生不正义、无知、怯懦与放荡。

可见,恶来自灵魂内部冲突与理性作用的 丧失。

柏拉图以这种人性理论论证其国家学说,他认为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相应于人的 灵魂中的三个部分,国家也应有三个等级,它们的地位、作用和相互作用也应该与灵魂 中三个部分的情况一致。

在国家中,相应于理性部分的是“执政者"即统治者等级, 他的职能就是以其智慧来管理国家;相应于意志部分的是“守卫者"即武士等级,他 的职能是以其勇敢与武力来保卫国家;相应于欲望部分的是农民、手工业者与商人等, 即劳动者等级,他们的职能就是生产劳动产品以满足国家里面的各种物质需要。

柏拉图 没有提到奴隶,在他看来,奴隶只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根本不算是人。

柏拉图认为,. 在国家中,只有以上三个等级各司其职而互不干涉,有了智慧、勇敢与节制的品质,这 个国家才会和谐一致,成为正义的国家。

反之,如果劳动者等级失去了“节制”,不安 分守己,不埋头于生产,而是都来过问政事,参与国家大事,这就是“以下犯上",违 背了“正义"的原则,会给国家带来最大祸害。

虽然柏拉图的人性论与国家学说是为其贵族奴隶主的专制统治服务,把人的精神说 成是神造的、不朽的灵魂,把人的本性归结为人的灵魂、归结为理性,过分夸大理性的 作用,贬低人精神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等,这些都是错误的、不科学的。

但是,在其理论中也包含着某些合理的、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观点。

例如,柏拉图首次提出了心理功能与结构的三分法观点,强调理性对激情与欲望的控制和调节,主张根据人的心理特点进行社会分工等。

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其老师柏拉图的人性论观点。

在他看来,一个人由灵魂与肉体构成,灵魂是“形式",而肉体是“质料",形式决定质料, “灵魂乃是有生命躯体的原因与本原"①。

人的本质是人的灵魂。

在灵魂的构成上,与柏拉图有所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中有理性与非理性两个部分。

理性即智慧、理智,非理性包括情感、欲望。

亚氏强调理性的作用,认为理性应当控制与领导非理性,只有这样人才具有德性。

亚氏反对柏拉图的灵魂不朽、灵魂转世的观点,认为灵魂不能离开肉体而存在。

他形象地把灵魂比喻为“蜡版",认为灵魂进行思维活动时,思维的对象即外部事物在心灵上留下了痕迹,好比文字刻于蜡版上那样。

这种观点包含了反映论的思想。

以此可以推论,既然人的灵魂像一块蜡版,灵魂是人的本性,那么人本性上应该是无所谓善与恶,即是中性的,由于后天在灵魂的“蜡版"上所印刻的不同,才有了善与恶的分别。

亚里士多德主张“中庸之道”。

在他看来,美德的核心与实质就是追求与选择介于 “过度"与“不及"之间的一种适度或中庸状态c例如,对于“恐惧"这一情感,选择中庸适度是“勇敢",恐惧过度则怯懦,不及则鲁莽;对于”财物使用",选择中庸适度就是“慷慨",过度是“挥霍”,不及是“吝啬”,以及自尊在傲慢与自卑之间,谦恭在无耻与怕羞之间等。

过度与不及都是与道德本性格格不入的,唯有适度才能保证道德的本性与善。

一切罪恶则是由于不顺从理性,在情感和行动方面,走上了与中庸适度正好相反的两个极端而产生的。

如何才能把握中庸与适度呢?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适度不能通过机械的算术运算来获得,因为中庸适度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而是要因人、因事、因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要掌握中庸之道就需要依靠个人的智慧与见识,这种智慧被亚氏称为“实践智慧"。

他认为,实践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训练出来的。

一个人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就可以找出中庸之道的分寸来,并由习惯而成自然。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灵魂不朽说的批判,主张灵魂的“蜡版”说,以及实践智慧的观点,对西方人性与人格心理问题的探索都有积极的意义。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古希腊哲学走向衰落。

在人性问题上,值得一提的是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他从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宇宙观出发,批判柏拉图的灵魂不死说,认为灵魂也是由物质性的原子构成。

由于构成灵魂的原子会做自动偏离运动,因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

他进一步主张人应该自由地去寻求和享受人间的快乐和幸福生活,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它本身就是至善,就是生活所追求的目标。

伊氏主张快乐论,但不提倡享乐主义,他所讲的快乐并非专门追求物质的和感官的享受,‘而首先是心灵上、精神上的愉快。

当然,精神上的快乐还是要以一定的物质享受为基础,所以,他并不主张禁欲主义。

他主张把物质欲望减少到最低限度,过朴素的物质生活,而注重丰富的精神生活。

这样做既能使人增进身体健康,又使人不至于贪得无厌,从而达到身心宁静、怡然自得 的人生理想境界。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由于基督教神学具有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地位,关于人性的 观点总是与基督教神学联系在一起。

在基督教早期,罗马帝国教父学的代表人物奥古斯 丁就提出了“原罪说”。

由于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里受了蛇的引诱,偷吃了智 慧树上的禁果,犯了罪,被上帝赶出了天堂。

由此,人类一开始就犯了罪,这种罪是 “原罪"。

它不仅仅是人类的第一次罪行,更严重的是造成了人的本性的堕落,使得人 类子孙后代天生就有罪c人的生活感情与欲望都是邪恶的,追求快乐与幸福是罪孽。

因 此,人应当鄙视自己,否定自己,取消一切欲望与要求。

由于这种原罪,任何人都不能 靠自己救自己,只有通过教会祈祷上帝的“恩赐”,才能得救。

这种理论把人的欲望等同于人性,根据《圣经》中荒诞不经的故事,又根据人的 欲望可能把人引向罪恶,认为人性等同于罪恶。

这种人本性恶的理论实际上是宣扬禁欲 主义,让人甘心情愿地接受封建教会的专制统治。

在欧洲封建社会末期,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新兴的市民资产阶级针对基督教 神学以神为中心,否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宣扬禁欲主义,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提倡人 性,反对神性;提倡人道,反对神道;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枷锁。

由此形成了文艺 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c在人性问题上,人文主义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性。

什么是人的自然性呢?他们认为,人的自然性就是要求人格的独立与尊严、意志自 由和对个人幸福的追求。

人是活生生的肉体之躯,自然会有各种欲望和情感,而追求幸 福的欲望完全是正当的、合理的,因此,人没有必要禁止自己的欲望。

人文主义思想家 蒙田认为,人追求幸福是听从自然的指引,服从自然的召唤。

他说一个真正享受自己生 存之乐的人几乎就是一个神圣完美的人。

由此,人文主义否定基督教的原罪说,主张人 的自然本性不是邪恶的,而是善良的。

人文主义对宗教神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并没有完全消除人本性恶的“原罪 说”:.在宗教改革时期,路德和加尔文虽然主张人有权利直接面对上帝而不以教会为中 介,打击了教会的权威,但是,他们却坚持人的本性邪恶和人的软弱无能,认为人得救 的最大障碍是人的骄傲,只有通过忏悔自己的罪恶,对上帝无条件地服从与信仰,才能 战胜这种骄傲,获得上帝的宽恕c.--T见,人性的“原罪说’’在新教里又死灰复燃。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著名思想家霍布斯在他的著作《人性论》和《利 维坦》中,以无神论和唯物论的机械运动观点来解释人性和心理现象,并论证国家的 起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服务。

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自私自利和 自我保存,人与人生而平等,都为自我保存而相互竞争和攻击,导致了普遍的战争状 态即所谓的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这种状态,人们遵循理性提出的为谋求和平生活必须’遵循的原则,即自然律,自然律有9条,归根结底为一条,即“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