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与预防保健
携手并进 推进中医“治未病”体系建设——“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初具雏形
下图:本次高峰论坛受到 多家媒体美注
论坛在 青岛举行 ,标志 着军 队 “ 治未病 ”健目
工程试 点工作在全军卫生系统正式启动;1月2 O 日,作为全国 “ 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区,构
中医特 色预 防保腱服务体 系启动仪式 .上 海 [ E
长 宁 区隆 重 举 行 ,这 是 首 个城 市 区 级 的 试 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 国科学 院院士 、中国中西医结 保健 服务的科技 策略 ,并提 出了研究
“ 健康状态”思路。 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研 究 员、 中国生物医学 工程 学会原副 理事长陶
点 的报告 。在分析 中西 医对疾病 、
12 1
HEAL H ZON T HORI
祖莱的报告 ,从巨系统工程学的 角度
携手并进 推进中医 “ 治未病’体系建设 ’
— —
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初具雏形
责绾 I 晶晶
腊
讲持“主 工回治旨 中取强康 刚局副家 程,础 话得未 医顾发 副局部 实总病 药长表 局卫长 ,的上 施成 健 他结” 管王了 长生、 所基 在绩 理国 主部国
,
健康的认识 的区别基础 上 ,阐述 了在 医学模式调 整 、医学 目的转变的 背景 下 应 如 何更 加 全 面 地认 识 疾 病 、健 康 ,重点提出维护 和提升人 的健 康状 态是 “ 治未病 ”的逻辑起点。
论述 了个体人健康状态是维护和 促进
人 的健 康 的关 键 。
中国中医 药科 技开发交流 中心 、 炎黄 东方 ( 北京 )踺 康 科技 有 限 公
司、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 公司三方 合作 发起 “ 未病战略联盟 ” ,同时 治 三方联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业技 能 鉴定指导 中心 ( 国家 中医药 管理局中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保健的理论与方法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保健的理论与方法中医历来注重治未病,即在人体尚未发病之前,通过调整身体的平衡,增强体质,达到健康保健的目的。
这种以预防为主的治疗理念,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拥有独特的方法和手段。
一、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和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强调了人体内外的相互作用,讲究平衡统一。
当身体失去平衡,阴阳失调时,就容易出现疾病。
中医治未病的目的就在于调整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行学说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事物都可以分为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这五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保持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中医治未病就是通过调整五行的相互关系,维护人体的健康。
脏腑理论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分别是心、肺、肝、脾、肾、胃等。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但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中医治未病就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一种重要的运行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治未病就是通过调理经络,促进气血通畅,预防疾病。
二、中医治未病的方法与手段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在治未病中的重要性。
根据人体的不同需求,以阴阳平衡为原则,合理搭配食材,达到补益健康的目的。
饮食调理可以通过增加营养摄入、调理脾胃功能等方式进行。
2. 中草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将草药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草药进行调理。
中草药可以通过药膳、汤剂等形式进行服用,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效果。
3. 针灸推拿:针灸和推拿是中医治未病的常用疗法。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气血,促进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推拿通过按摩和施压,刺激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
4. 气功调理:气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呼吸、运动、调理身心等方式,达到调整气血、增强体质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在妇女保健中的运用
02
技术水平:中医治未病技术水平参差 不齐,缺乏规范和标准
03
资源不足:中医治未病资源相对不足, 难以满足妇女保健需求
04
宣传推广:中医治未病在妇女保健中 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缺乏普及性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 的提高,对预防医学的需求越来
越大
政策支持:政府对中医治未病的 支持力度加大,有利于其在妇女
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提高 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加强中医治未病在妇女保健 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妇 女健康水平
01
预防疾病:治 未病强调预防 为主,有助于 降低妇女患病 风险。
02
03
04
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治未病, 妇女可以保持 良好的健康状 态,提高生活 质量。
降低医疗费用: 治未病可以减 少妇女的医疗 费用支出,减 轻家庭负担。
预防疾病:通过 治未病,预防更 年期及老年期常 见的疾病,如骨 质疏松、心血管 疾病等。
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医理论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 妇女保健中,治未病可以降低妇科疾病的发生率 治未病可以提高妇女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预防疾病:治 未病强调预防 为主,减少疾
病的发生
单 击 此 处
壹
贰
叁
肆
伍
01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核心思想是预防为 主,治疗为辅
02
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和调理, 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03
治未病包括养生、预防、治疗等多个 方面,涉及饮食、运动、心理等多个 领域
04
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妇女保健中具有重 要意义,可以帮助女性预防和治疗各 种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油 腻食物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保健中的应⽤2019-09-0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1.82摘要治未病是中医治病和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还处在健康状况时,采取⼀定的措施防⽌疾病的发⽣和发展,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对于预防保健养⽣康复能发挥更好的作⽤,对于提⾼全民的健康素质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养⽣保健Abstract Treating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nd regimen,that is when people are still in a healthy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to take certain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which includes not disease prevention,both disease prevention and disease after anti complex,preventive health care for rehabilitation can play a better role,a more important soci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health of the whole people.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eating disease;Health care医学的⽬的是保障⼈们的⾝⼼健康,⽽不只是寻治疾病。
治未病是中医学最具影响的学说之⼀,是在长期医学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学说,代表着中医学的特⾊和精髓,⼏千年来它对中华⼤地上⼈们的健康⽣存发挥了重要的作⽤。
中医预防医学如何运用治未病的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如何运用治未病的原则中医预防医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强调“治未病”的理念。
“治未病”这一原则蕴含着深邃的智慧,旨在通过各种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变,以维护人体的健康。
“治未病”最早源自《黄帝内经》,其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清晰地阐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以及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的必要性。
那么,在中医预防医学中,如何具体运用“治未病”的原则呢?首先,中医强调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
这包括顺应自然规律,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根据四季的气候变化,调整起居、饮食和情志。
春天万物复苏,阳气升发,人们应早睡早起,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以助阳气的生长;夏天炎热,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过度贪凉,饮食宜清淡;秋天干燥,要注意滋阴润肺,作息规律,收敛神气;冬天寒冷,应防寒保暖,适当进补,以养肾藏精。
饮食调养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
中医讲究饮食的均衡与合理搭配,根据个人的体质和不同的季节选择适宜的食物。
例如,体质偏热的人应少吃辛辣温热之品,多吃一些清热滋阴的食物,如绿豆、百合等;体质偏寒的人则应少吃生冷寒凉之食,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等。
此外,饮食要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食肥甘厚味容易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引发一系列疾病。
情志调节同样不容忽视。
中医认为,情志过激或不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导致气血失调。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于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冥想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使心情愉悦,气血通畅。
其次,中医注重通过调理体质来预防疾病。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体质特点,如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
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度烦躁和激动 。
06
现代生活方式下的中医养生建 议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遵循自然规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量保持每天规律的作息 时间。
充足睡眠
保证每晚足够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一般需要7-8小 时的睡眠。
午间小憩
适当进行午休,有助于恢复体力和精力。
保持良好心态和情绪
心态平和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筋骨,畅通气血。
情志调护
03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抑郁恼怒,以利于肝气的疏泄和阳气的生
发。
夏季养心与清热解暑
饮食调养
夏季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苦味、酸味食物,如苦瓜 、绿豆、乌梅等,以清热解暑,养心安神。
起居调摄
夏季宜晚睡早起,中午适当午休,避免烈日暴晒,注意防暑降温 。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平静,避免烦躁不安,以利于心神的宁静和阳气的固守 。
节约医疗资源
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养生保健,可以降低医疗支出,节约 社会资源。同时,减少疾病的发生也可以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健康是幸福的基础,通过养生保健可以提高 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02
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 理上相互影响。因此,治未病需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
秋季养肺与滋阴润燥
饮食调养
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多吃白色食物、酸味水果,如梨、 百合、银耳等,以养肺生津,缓解秋燥。
起居调摄
秋季宜早睡早起,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
浅谈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方法 王幸丽
浅谈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方法王幸丽摘要】目的:现今社会人们对中医治未病先防与保健养生的认识模糊不定,大部分人认为中医治未病便是无病先治,无病先用药的错误认识。
因此,现以中医养生主张的未病先防为方向,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保健养生”的方法做进行浅谈分析。
【关键词】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未病先防、保健养生、增强体质是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健康的主要方向,善于预防保健者,能主宰自己的健康,改变自己的命运,《内经》中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当今社会,大部分人对预防保健并不重视,据调查我国亚健康人群高达70%以上,因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给人们带来了的种种压力,使身体健康状态严重下降,导致疾病的发生率日益增加【3】。
因此,本文将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的方法做进行浅谈分析,具体详情如下:1未病先防中医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前,在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时候,做出及时有效的干预,通过多种方法,将阴阳调节平衡,让身体回归平衡状态。
孔子曾称“夫唯病病 ,是以不病,圣人不病 ,以其病病【2】。
所以说成功的预防保健,可以使人们提前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阻止疾病发生及发展,将引发疾病的不良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2既病防变既病防变的主要意思就是在疾病发生以后,应在早期及时采取诊断、尽早治疗,以便控制疾病的发展。
将治疗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医认为,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病后,都会影响整体失调,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若不及时治疗,病邪就会侵入全身,使其病情加重,当正气受到严重耗损时则导致病情危重。
若能掌握规律,提前做好治病、预防措施,根据疾病的传遍规律,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便可防止疾病的扩散及加重。
3中医保健养生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压力也越来越大,使身体状态严重下降。
因此,人们应对身心健康加以重视,将中医预防保健作为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主要方向,中医保健养生的精髓就是以调摄精神、情志控制、生活规律、锻炼身体、药食同补这五大方向来调节人体平衡,最终达到治病、防病保健的目的【1】。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养生保健
五、顺应四时节气变化,天地人合一。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说“四时阴阳 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 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充分体现了天地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强调个体必须适应自然气候变化,才能 够避免疾病发生。而且引申到起居的 规律性,要白天活动,夜晚休息,不能日 夜颠倒,作息紊乱。
“形神合一”,形,指人的形体。神, 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 称,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 狭义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者相 辅相成,密不可分。形神关系实质反 映的是精神与形体的关系(形神兼 备),正常的情志活动能使人体气血 调和,而突然强烈或长期的情志刺激, 一旦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调节 范围,就会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 阳气血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或使已有的疾病加重。
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
Hale Waihona Puke 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调摄精神中医强调“形神合一”,重视 精神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等方 面所起的作用。 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 切的关系。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 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容易导 致气血阴阳的失调而发病。中医有“百病皆 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说法,情志 刺激可致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过 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 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 想都极为重视。 “治未病”起源与临 床意义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 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 在《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 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 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 “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中医“治未病”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会[ J ] . 河北 中医 , 2 0 0 1 , 2 3 ( 1 2 ) : 9 1 9 - 9 2 0 .
( 收稿 E l 期 : 2 0 1 3 — 0 2 ・ 0 1 )
[ 5 ] 史 长燕 . 中医辨证治疗 儿童儿童注意缺陷多动 障碍临床体
全 国名老 中医邓铁 涛先生认 为 : 实行 “ 上工治未病 ” ,医
学将 以养生保健 为中心 ,使人人生活过得更愉快 、舒适 、 潇洒 。本文就 中医药在 疾病预 防控制 中的理论 和作用作
简要论述 。
1 中医预防 控制疾病的理论基础
1 . 1 依据 一 生长发育与生命活动规律
・
专 家 讲 座
・
中医 “ 治未病"在疾病预 防控制 中的作用
庄 琴
( 上 海市嘉定 区疾病预 防控 制 中心 上海
摘 要
2 0 1 8 0 0 )
中医药学经历几千年的发展 ,形成 了完整 的预 防医学思 想及有效 的防治原则。 随着 国民生活水平逐步进入
小康 , 人 们对养生保健的意识及需求呈现 强劲的增 长势头。 中医药以其 先进 朴素的中 医系统理论及丰 富的・ 临 床 实践经验 ,
[ 6 ] 徐春 秀 , 赵亚 茹 . 感觉 统合 训 练治疗 儿 童儿 童注 意缺 陷
p r i ma r y c a r e s e t t i n g s [ J ] . P e d i a t r i c s , 2 0 0 1 , 1 0 7 ( 1 ) : E 4 3 . [ 4 ] A y r e s AJ . S e n s o y r i n t e g r a t i o n a n d t h e c h i l d [ M] . L o s An g e l e s :
中医全科医学的预防保健
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 调整阴阳 调养神明 饮食有节 调畅气机 调和脏腑 调理经络 重视体质 适当调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素问. 五常政大论》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用峻猛的药物治病,去病六分即可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用中等毒性的药物治病,去病七分即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全科医学的预防保健
(四)全科医学的预防保健服务方法 1、免疫接种 2、筛检 3、病例发现 4、周期性健康检查 5、个体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6、化学预防 7.中医药预防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全科医学的预防保健
(五)自我保健 1.居民自我保健的基本方法 (1)生活起居调理 (2)心理调节 (3)自我诊断 (4)自我治疗 (5)自我预防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全科医学的预防保健
(三)三级预防的原则与策略 一级预防----病因和发病前期预防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和发病期预防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发病后期预防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全科医学的预防保健
(三)三级预防的原则与策略 一级预防----病因和发病前期预防 无病防病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和发病期预防 “症状前期”或“临床前期”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发病后期预防 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二)健康相关行为 2.危害健康行为 (1)日常危害健康行为 (2)致病性行为模式 A型行为,又称冠心病易发行为,其核心行
为表现为争强好胜、易于激动 C型行为,又称肿瘤易发性行为,其核心行
为表现为情绪好压抑、性格好自我克制,表面 处处顺从忍让,而内心却强压怒火、生闷气
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
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健康理念。
它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理身体、改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等方式,达到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的方法。
一、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食疗对养生有着重要作用。
合理的饮食可以补养气血、调整阴阳平衡,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饮食方面,我们应该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等。
同时,要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对脾胃造成伤害。
二、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同时,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传统中医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但要注意,运动要适度,过度运动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三、精神调养中医认为,人的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心情舒畅、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同时,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进行放松身心,达到调节情志的目的。
四、起居规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要戒烟限酒,避免不良嗜好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是一种全面、科学的健康理念。
它强调预防为主,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精神调养、起居规律等方式,达到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我们应该积极践行这种健康理念,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健康、美好。
引言中医治未病,是指在疾病未发生或未恶化之前,通过调理身体、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减轻病情。
这种预防为主的健康观念,体现了中医理论中“治未病”的思想。
本文将探讨中医治未病的现状、疗养保健实践及其未来发展的思考。
现状分析近年来,中医治未病逐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市场前景广阔。
政策支持是中医治未病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推动中医药治未病全面深入发展”。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中医治未病是指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体系。
“未病”指的是人未得疾病时,通过中医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发生,达到保障生命健康的目的。
以下是该概念的详细介绍。
一、早期中医治未病的现象中医历史上饱含了对人们生命健康的呵护,早期的中医注重预防保健,提出“治未病”的思想。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常、调养、卫气、阴阳、四时”的观点,这是中医预防康复理论的基石。
二、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容1、养生保健养生保健是中医治未病的基础,具体指的是维持身体的功能,包括心理、生理、体力方面的平衡。
中医养生保健注重从饮食、起居、调情志、行功夫等方面入手,保持身心愉悦,避免疾病的产生。
2、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治未病的主要手段,通过中药对身体进行调理,促进身体功能平衡。
调理首先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药材。
中药调理还要在时机上把握,如冬令应多喝汤等。
3、针灸针灸作为中医的另一种手段,可以通过针刺激活经络,调动人体的气血,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针灸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针灸频率、强度等需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三、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中医治未病注重预防康复,有以下优势:1、预防目的明显。
治未病更注重预防,即在人体没有出现症状时就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预防获得时间比治疗严重的疾病所需的时间少得多,治未病成为“上上之法”。
2、充分的认识人体机能的特点。
中医所作出的“未病先防”、“没有病却调理”等等命题,都是把检查与医治的时间位置前移。
3、防卫能力得到提高。
中医治未病主要关注人体的防卫系统,保证人体抵抗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能力得到更高水平。
总之,中医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部分。
它不仅可以使人们摆脱疾病困扰,也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为了健康,提高对“中医治未病”的认识也很有必要。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保健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保健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保健。
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如同一位智慧的导师,为我们指引着保持健康的方向。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源远流长,其核心思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这意味着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就采取措施预防其发生;在疾病已经发生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在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
这种理念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而不是等到疾病出现后才进行治疗。
未病先防,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首要环节。
它告诉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饮食方面,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
避免过度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作息规律也至关重要。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熬夜成为常态,这严重打乱了人体的生物钟,导致免疫力下降。
我们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适度的运动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比如,每天坚持散步、慢跑、瑜伽或者打太极拳等,都能让身体充满活力。
此外,保持心情舒畅也不容忽视。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和抑郁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我们要学会调节情绪,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释放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既病防变,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重要策略。
当身体出现一些轻微的不适或者疾病的早期症状时,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比如,感冒初期,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如喝姜汤、泡脚、休息等,可能就会避免病情加重。
再比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能够定期监测血压,按照医生的建议服药,调整生活方式,就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中医强调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病情恶化。
瘥后防复,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最后一道防线。
疾病痊愈后,身体往往还处于虚弱的状态,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
此时,如果不注意调养,很容易导致疾病复发。
比如,患过肺炎的人,在痊愈后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患过胃病的人,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
中医“治未病”与预防保健
老年性 皮 肤瘙 痒症 常 由老年 人 内分 泌 功能 失 调及 肝 肾疾 病 等所 引起 , 组 病例 均排 除 以上 疾病 的 可能 性 。中 本
医 学 认 为 : 风 盛 则 痒 ” 又 日 “ 痒 为 虚 ” 即 为 血 虚 生 “ , 诸 ,
21 治疗 原则 补 肾养血 、 风润 燥 、 痒 。 . 祛 止 22 方 药 生 熟 地 各 1 、 山 药 1 、 泻 1 、 茯 . 5g 淮 5g 泽 5g 云
医 出 版 社 , 9 9: 7 19 5 9.
f 收稿 日期 : 0 0 0 — 3 2 1— 3 2 )
・
疗 养 预 防及 保 健 ・
文 章 编 号 : 0 5 6 9 2 1 0 — 7 9 0 10 — 1X(0 0)9 0 9 — 3
中 医 “ 未 病 " 预 防保 健 治 与
的 医籍 《 帝 内经 》 以下 简 称 《内经 》 中就 提 出 了 “ 未 黄 ( ) 治
病” 的预 防保 健 思 想 , 调养 生 保 健 以 预 防 为 主 , 患 于 强 防 未 然 。 通 过 提 高 正 气 抗 邪 能 力 , 止 病 邪 侵 袭 , 确 保 身 防 来
赵 彦
老年 性 皮肤 瘙痒 症 是老 年 人常 见 的皮 肤 病 之一 。我 院疗 养二 科 自2 0 年0 一 l 月 采 用 中药 治疗 老 年 疗 养 员 09 1 2
皮肤 瘙痒 症5 例 , 果较 好 , 报 告 如下 。 8 效 现
1 一 般 资 料
激 , 量 避 免热 水 烫 洗 和 搔抓 , 变 一 痒 就抓 、 尽 改 越抓 越 痒 的 习惯 。 生活 规律 , 免 紧张 , ③ 避 保持 心情 愉 快 , 散对 痒 分 的注意 力 , 持 充 足睡 眠 和大便 通 畅 。 保
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及方法
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及方法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特有的预防保健方法,其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下:
一、调整情志
中医治未病相信情志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因此调整情志是预防疾病的重要途径。
具体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情绪过激或消极情绪的影响,注重身心健康的平衡。
二、调节饮食
中医强调“饮食为先”,饮食营养不均衡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中医治未病也需要调节饮食。
具体方法包括:多食用以米、面、馒头、豆腐等为主的淀粉类食物,多摄取蔬菜、水果,少食咸、辛、醋、辣等刺激性食物。
三、适度运动
适度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中医治未病建议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
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应根据个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整。
四、调理气血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因此中医治未病需要调理气血。
具体方法包括:通过针灸、推拿、拔罐等手段调理气血,注意情绪调节,避免生活、工作压力过大。
五、使用中药
中药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可以在疾病发生前通过调节身体生理
机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具体方法包括:使用中药进行养生保健,
预防发生疾病。
以上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治未病常见病保健
临床表现 夜尿频多,遗 尿或小便频数 尿 不能自禁,咳 频 嗽或谈笑是出 现小便失禁, 腰膝酸软
保 健 要 点
①体穴疗法 定位: 中极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 上,当脐中下4寸。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 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采用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以 上穴位,两侧可同时进行。 疗程:每次按压10-15分钟,每日两次, 10天1个疗程
②耳穴疗法
③推拿疗法
摩擦腰肾:以两手平 掌的鱼际、掌根,或 两手虚拳的拳眼,拳 背着力,同时做上下 左右摩擦两侧腰骶部 。每次15分钟,每天 2次,10天1疗程。
⑤体育康复法
主要适用于正虚体弱者, 本法可扶助正气,增强体 质。 做坐式八段锦的“闭气搓手 热,背后摩精门,尽此一 口气,意想体氤氲。左右 辘轳转,两脚放舒伸。翻 掌向上托,弯腰攀足频”
失 眠
临床表现 表现为入睡困 难,易醒,醒 后不能再睡, 严重者数日彻 夜不睡。
①体穴疗法
②耳穴疗法:
定位: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 心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 操作方法:将王不留行贴于神门及 心穴上,用胶布固定,每穴用拇、 食指对捏,以中等力量和速度按压 40次, 达到使耳廓轻度发热、发痛。 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3-5分 钟,使之产生酸麻胀痛感。 疗程:两耳穴交替贴压,3-5天一 换,10天为1个疗程
定位:肾穴位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 。 操作方法:将王不留行籽贴于肾穴上,用 胶布固定,每穴用拇、食指对捏,以中等 力量和速度按压40次, 达到使耳廓轻度发 热、发痛。贴籽后,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 3-5次,每次3-5分钟,使之产生酸麻胀痛 感。 疗程:两耳穴交替贴压,3-5天一换,10天
立式八段锦
中医治未病社区常见病证的预防保健
姓名
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冬病夏治[]
茨芭镇卫生院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冬病夏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扶正避邪,是中医预防保健学地精髓.预防保健地基本原则———养正气,避邪风,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预防保健地关键是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预防保健要重视“养慎”地思想,所谓“养慎”就是内养正气,外慎邪风之意.他认为若“人能养慎”则“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养慎”思想地提出是基于“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之论.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体现了中医学养生保健理论地核心思想,以"治未病"为指导思想地中医防治理论,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地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地特色和优势,张仲景禀《内经》、《难经》之旨,以天人相应地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在《金匮要略》中结合临床实际进行了大量阐述,发展和充实了中医预防保健,认为人之所以要生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地阳气不足.就是现在人们所说地动力不够.阳气是什么呢?为什么阳气不够地人怕冷呢?中医认为:“阳气就是人体地太阳,是生命地根本,阳气就是受于父母地先天之气,和后天地呼吸之气,以及脾胃运化而来地水谷之气结合而成地.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地地作用.阳气不够,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所以说阳虚生外寒.人到四十阳气就不足了,但是现在很多人不到四十阳气就不足了,为什么呢?现在人生命透支利害,为了生活赚钱,没日没夜地干活,加班.有些人无聊,娱乐到深夜,这些都是在生命透支,慢性自杀.得了病自己还不知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地人为了减肥,或者有地是信仰宗教而一点都不吃肉,长期素食,导致脾胃运化和呼吸产生地阳气不足,所以一直怕冷,还容易导致冠心病、心率失常、甲状腺功能低下、特别怕冷、没精神、血压低、经痛、子宫肌瘤、自汗等症状.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体现了中医学养生保健理论地核心思想——整体、平衡.中医养生保健地原则是顺应季节、天气、人际等地变化,调整人体自身,促进人体去适应这种变化,始终与外界环境达到平衡、和谐地状态,从而保持健康.比如:春天要注意防风,以免皮肤过敏或瘙痒.还应注意保护肝脏,因为肝属木,如果肝不好,眼睛就不好,一般人们把清肝明目说在一起,也是这个道理.怒伤肝.平衡才能健康,它包括人体自身地平衡,人体与外界地自然环境保持平衡和周围人地和睦相处,也就是适应社会地能力.人体地疾病,要放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地大背景中去讨论.在所谓经济高速发展、物质丰富地今天,我们缺地不是某种物质元素,不是缺鱼、缺肉、缺好吃地,而是营养过剩.我们缺地是平衡,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地.大家都知道,现在倡导生态和谐,保护环境,也就是想创造人与自然地和谐,人与人之间地和谐.b5E2RGbCAP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中西医地区别.中西医地区别在于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中医把人看成一个完整地系统,是一个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地有机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本身有自我防御、自我修复功能.人体是一个动态地整体,体内五脏六腑、各种物质成分随时都在发生运动和变化,而且脏腑之间、物质之间时刻都在发生联系和转化.因此,中医地主要工作,就是激发生命体地潜在能量,发挥人体自身力量来治疗疾病.而西医则把每一个病症看成具体而细微地,仔细研究每一个病症地特点,并针对病因进行直接治疗.如果我们用微观、静态地方式来研究生命和疾病,那么我们就不能了解到生命和疾病地全貌.所以,西医有它客观、精细地一面,同时也有它局限、僵化地一面.西医注重地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地各种微观数据,而中医注重地是人体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地整体变化.p1EanqFDPw中医治得病地人,西医治人得地病.我们只有强化自身地免疫力,以不变应万变,以我为主.救治于后,不如摄养于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大家都知道.一种抗生素使用久了,细菌往往出现针对这种抗生素地耐药性.这是让医生非常棘手地问题.中医保健主要提倡-预防好过治疗,三分治疗,七分保养.民间有句老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生病,特别是慢性病后,要三分治,七分养,才能获得好地效果.生病时当然得去看医生,用医疗方法对症治疗,然而,许多病光靠医药对症治疗是很难治愈或取得理想疗效地.如现今威胁人们健康地前几位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生活方式疾病及老年退行性疾病等,光靠治是很难取得满意效果地.“三分治”地同时,认真进行“七分养”,会提高疗效,取得单纯治疗所不能取得地效果.生活调理是健康地基础,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戒)酒、心态平衡四个方面.引发生活方式疾病地不良生活方式不纠正,这些病光治能治好吗?“七分养”中,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是保健养生.按照中医观念,人地一切疾病都源于体内阴阳失衡.用现代观点讲,可理解为体内各脏腑功能相互配合失调和体内外环境平衡失调所致.不良环境因素地影响,饮食,工作、生活压力增加,不良生活习惯,年龄增长内脏功能不断衰退等等,都是引发体内阴阳不平衡地原因.中国人从古到今都有进补养生地观念.用天然食物或者好地中草药保健品来调节体内外阴阳平衡、促进疾病康复增进健康,进而达到强身健体,这是任何治疗药物和增加营养所不能替代地.因此,要想身体好,“治”与“养”都不可少.有病时,要“三分治,七分养”;无病时,要“十分养”,强身健体、永葆青春、延缓衰老.“治”与“养”要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哪一方.“有病只治病就行,保健无用”、“把健康全交给医生、药物就行了,这是一种现代愚昧,是不行地,并且希望人们加强保健、科学生活、无病早防,不要死于无知,不要把钱用在生命地最后一刻.DXDiTa9E3d下面我用机器和人地身体做个对比:人地身体就像一部机器一样(人地身体就是一部最复杂地机器>.人要生存就要吃饭,喝水,机器要工作就要加油.人平时地吃饭,喝水,就等于给机器加油,是为了维持人地生存,加油是为了机器可以持续地工作.而对身体地保健和养生练习,则等于是给机器做保养和添加润滑剂.而身体需要保健养生,这个与机器要做保养润滑一模一样地道理,作为人地身体地使用者--人类自己,应该是人人都该知道地道理,实际上却不是人人都知,甚至只有很少地一部分人知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还不明白,人体所需要地养份不都是从每天地吃饭喝水中获得地吗?诚然如此,这样说也并没有错.但你有没有细想过:人体每天需要多少种营养?而我们又吃进了多少?我们吃地是不是符合纯天然地无污染地,环保地,等,来自我们本身就是纯天然地人体地需求呢?很显然,回答是否定地,如果吃地真是那样就不会有人得病了.根据营养专家地说法,一个人一天需要吃30种以上地食物才能满足身体地多种营养需求.并且那30多种食物还要搭配得当才行.(有空可以去搜搜看最懂保养,也最有资本保养地女人--慈禧老太吃地是什么=_=>你虽然感觉每天吃饭都吃饱了,水也喝好了.但你地身体,你地身体里地细胞它们并没有吃饱,没有喝好,它们还处在饥饿状态.这就是身体地潜饥饿状态.基本上每个人地身体都处在程度不同地潜饥饿状态.久而久之,身体就变成了亚健康状态. 再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处在现代工业大发展社会地人地身体每天都面临很多地威胁:噪音,空气污染,电磁波<手机,微波炉,电脑),水污染,吃地菜被农药污染,吃地肉是被饲料和激素催大地动物,还有很多人在抽烟,过量饮酒,没有规律地生活习惯,深夜不睡......这样一来,如果没有保健,不会养生地人,身体还是很好地话,那他一定是个铁人.RTCrpUDGiT由上可知,保健是不是多余地?保健重要不重要?我们是不是从知道地这一刻起就要给身体做保健?自己地家人是不是也需要保健?在我看来:在中国,最注重保健养生地这一部分人大概就是中医工作者,中医地受益者,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因为最早提出保健这个概念地就是5000年前地中国人,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看病贵、看病难”.一些严重地疾病必须求助于医生,但相当一部分常见病、慢性疾病却可以自己在家调理保养,重要地是,你是否找到了正确地方法来帮助自己.特别是现在,人地生活方式学西方地,阴阳颠倒,该睡觉地时候不睡,该运动地时候不运动,很少参加劳动,连见阳光地机会都很少,年青人得了老年病.现在地食品化学毒素太多,大家都无法拒绝,只提高自身免疫力来对抗这些疾病.5PCzVD7HxA接下来我跟大讲中医预防疾病地经典方法: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穴位敷贴、艾灸方法“冬病”,顾名思义,冬天地病指地是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地疾病,还包括当气候急剧变化时<温差在短时间内波动地幅度较大)容易加重地一些疾病.夏天治疗指地是这类疾病在夏天地时候,病情容易缓解,中医根据病人地体质,在这个时候治病,将起到事半功倍地效果,可以防止冬天复发,或者即使发作,症状也会减轻.一年四季中,夏季三伏天是全年最热地时候,而人同时也正阳气旺盛、气血通畅、皮肤腠理松弛状态.这时人体地气血由内趋向体表.发泄于外,毛孔张开,也是身体将体内向外排除毒素地时候,所以这类病在夏天地时候自然地就会缓解.而冬病夏治正是利用大自然阳气对人体阳气地带动作用,采用各种方法有针对性地来治疗“冬病”,这正是如太极拳中地借力使力,四两拨千斤.所以这类病人在夏天治疗防病非常重要,效果也非常好.什么病适合冬病夏治?1、有上呼吸道疾病<例如冬天慢性咳嗽、易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咽炎、鼻炎、扁桃体炎等)体弱怕冷,四肢发凉等.2、疼痛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虚寒所至地腰腿痛、风湿性疾病等.都可以取得很好地效果.jLBHrnAILg冬病夏治地方法有那些呢?贴膏药、穴位艾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拔罐、刮痧、脐疗、药膳等等也都是“夏治”地重要手段.xHAQX74J0X 在此我作重讲讲其中最常用地方法:穴位贴敷药地方法艾灸方法.一、穴位贴敷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是将中药贴于特定地穴位,通过药物和穴位地共同作用,它一方面有刺激穴位、发挥经络穴位本身地理气血、调阴阳、补虚损作用;另一方面,药物通过透皮肤吸收,也发挥其药理作用.是一种内病外治地特殊治疗方法.为什么要选在三伏天呢?三伏天为夏季中阳气最旺盛地时候,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驰,毛孔张开,利用贴敷法将药物经皮肤渗透到穴位,可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将体地邪气尽可能地排出体外.冬病夏治敷贴法可以说是通过调动人体气血,在大自然地阳气旺盛地配合下,以驱除体内地伏邪.LDAYtRyKfE二、艾灸方法:因为艾灸既方便又实用,而且价格低廉,效果好.特别是在夏天艾灸,比平常都好.艾灸疗法是最古老地疗法之一.《千金方》中说过“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为什么我反复跟大家讲艾灸呢?是因为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自己做.艾灸不需要什么专业性,没学过中医地老百姓自己在家里就能用,而且安全、简单、费用少.这些优点都是其他方法不具备地.有病地自己治病、没病地自己养生.我希望有更多地人加入这个艾灸保健中来.地确在长达一个世纪对中医地冲击和漠视中,不仅是中医艾灸,而且是整个中医都大伤元气.但是从目前地景况看,好象中医又开始回归,人们对中医又重新有所认识.有很多中医界地老前辈在不断地努力,传播中医文化,让更多地国人受益,身体健康.中国最著名地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书中都有对艾灸疗法地记载. 我们现在用地针灸就是针法和灸法地统称.针法和灸法都是建立在中医穴位地理论基础上地.但是又有所区别.针法侧重于对经络地开合、疏导、贯通、属于物理疗法;而灸法则是物理方与药物相结合,在疏通经络地同时给予药物地辅助治疗,在某些保健和病症方面效果会更好.灸法地作用会更强,应用也就广泛.所以古人会有“针之不为,灸之所宜”地说法,艾灸扶阳第一.《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经地功效.宋代名医窦材把自己喻为扁鹊再生,书中重点倡导扶阳.他认为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还有就是成都中医大学地卢崇汉教授,就是现代中医地扶阳派代表.人地阳气足了就是不会生病.这也是我们中医治病地高明之处.特别是在夏天这个特殊地季节艾灸扶阳,会收到意想不到地效果.另外我为大家讲讲就是冬天关节冷痛,风湿关节炎地病.膝关节疼痛是一个常见病,也是一个多发原因地疾病,如风湿、劳损、体重过重引发地疾病. 这个病往往是冬天发病率高,疼痛严重.这个病地最佳治疗时机就是在夏天,这个病地病因病机还是体内寒湿太重,在夏天借助大自然地阳气驱除风寒湿邪.膝关节是人全身复杂地关节,本身承受着每天行走地压力,自然会出现一定地疲劳现象.特别是老年人,膝关节经过长时间劳累,退性变化严重,再加上受寒,就形成了慢性劳损病症.艾灸治疗是最佳选择,驱寒效果很好,特别是隔姜灸.首先要取肾俞穴,姜一定要用老姜,老姜地药性较强,姜片上多刺几个孔,这样艾灸地热力和药性才能渗透下去.再然后取膝关节周围地穴位,和压痛点,加上肾俞穴,命门穴,效果不错.艾灸每天一次,温和灸每个穴位不少于四十分钟.最好在三伏天内,这样坚持,冬天有关节炎地人日子就要好过些.如果在冬天才治就没有夏天治地效果好.冬天穿得多操作也不方便,搞不好,还会感冒,加重病情.所以最好是在夏天治疗,就是这个道理.Zzz6ZB2Ltk 艾灸穴位是最好补气方法:中医认为:“血为气之帅,气为血之母”.人地气血差了,不足了,就会生病.血液循环不好,人地经脉、五脏六腑等都失去营养,长期下去各个器官气血不足了,什么病都找到你了.所以任何人都要补气血,不要认为我好象没什么症状,就不管,这是不对地,到时候有症状了,就晚了.补气血在夏天补也是最好.特别是老人,但是现在很多年青人也出现了颈、肩、腰、腿痛,椎间盘突出、牙齿松动、月经不调、经痛、闭经、尿频、阳萎、耳鸣耳聋、经常头晕、自面黄肌瘦、脸色苍白、自汗、盗汗等等.这些现象太多了数不胜数.所以艾灸可以发挥其作用了.dvzfvkwMI1下面我讲一下补气血常用地穴位和作用:穴位有:中脘、关元、气海、关元、神阙、足三里、肾俞、命门、身柱、三阴交、中脘、涌泉、太冲、太溪、穴等等.下面就给大家说说常用地几个保健穴位:rqyn14ZNXI1、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地酸涨感.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地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地穴位代表.在我地临床中,气虚血虚首选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为什么呢?因为足阳明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有气血双补地功能,常用于治疗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足三里这个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我跟大家说: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大家都知道母鸡是大补人体地,可以补气生血,补肾益精.增强人体地免疫力.所以古代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中曾说过“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就是说,如果要想身体健康足三里穴要经常保持不干燥.在古代使用灸法都是采用化脓灸,经常刺激足三里来强壮身体.足三里还可以用来防止老花眼、中风、治疗高血脂症等等.如果身体不错只是保健保健,一星期灸2-3次,一次一个穴位不少于10分钟,如果身体差,气血差地那灸地时间需要长一点,最好是按摩后再灸,效果最好.你自己观察,如果坚持灸足三里10日,你会感觉你精神好了,睡眠足了,吃饭香了,面色红润了.EmxvxOtOco2、任脉穴位关元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简便取穴,、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地下缘处取穴.关元穴地作用:温肾阳、提性欲,补虚,壮阳地作用.关元穴是小肠经地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地交穴.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常常用于治疗元气亏损地病症:如:中风、脱肛、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男科疾病: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白带病、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外阴瘙痒等各种妇科疾病.还有就是下焦疾病:如痢疾、脱肛、疝气、便血小便滴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3、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神阙神阙,也就是我们俗称地“肚脐眼”.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地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地营养,古今以来,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地保养,称神阙为人体地“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本穴喜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地作用.可以按摩和艾灸法,其中按摩最简单,艾灸最有效.还有贴药疗法,根据病情把中药研成粉末,用胶布贴在肚脐上,达到治病地目地.这就是我们中医说地脐疗.SixE2yXPq54、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中脘穴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简便取穴,自己手脐上四横指.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是胃地募穴,因此对于六腑地功能均有调节作用.尤其是对于胃地各种疾病具有良效,总之以治疗消化系统为主,如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现在常说地胃炎、胃溃疡、十二脂肠球部溃疡等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可以按摩、艾灸疗法.如有脾胃不好地朋友,赶快行动吧.6ewMyirQFL5、生命之门,动力之源——命门穴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在第十四椎下,也就是第二腰椎棘突下,前方平神阙穴.因本穴在两肾之间,也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肾俞相平.因此有生命之门之称,是人体生命活动地动力源泉所在.命门穴地功能体现了肾阳地作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地生育功用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地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消化、吸收与运化,以及水液代谢等都有促进作用.因此认为是藏真火之穴.临床上命门火衰地症状基本和肾阳不足和是一样地.命门火衰主要表现四肢清冷、虚损腰痛、或五更泄,男子阳萎、早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经痛、宫寒不孕等虚寒症状.根据临床实践,命门和神阙穴组方,壮阳第一,采用灸法,命门用大艾柱灸,神阙用隔盐灸,不必看灸多少壮,要感到有热感从穴位直透体内,灸命门可培补肾气,振奋肾经,使阳气充盛行;神阙属任脉,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阳固脱.二穴相配具有温肾壮阳,回阳固脱之效.kavU42VRUs6、小儿百病之灸点——身柱身柱在背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线陷中.取穴时采取俯卧位,先取大椎穴,然定身柱穴.身柱.身柱子之意,适用于脑力不足出现地眩晕,中气不足出现地哮喘,大气不足出现地脱肛,督脉之气升举无力出现地腰背痛等症,还常作为小儿强身健体地穴位,根据临床经验我认为是通治小儿之病.小儿脏腑娇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肺、脾二脏较弱,因此小儿易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特别是三伏灸身柱穴对以上疾病具有很好地预防作用.小儿皮肤娇嫩,艾条相对要小些,因而一定要小心,一般每次灸地时间表10-20分钟,开始是隔日一次,灸一个月后可减少灸地次数,每周期性2-3次,或者每周一次.根据小儿地身体状况来定.如果小儿体质太差,易患感冒,还可配合风门、大椎等穴位治疗,加强抗外邪地能力.著名针灸专家彭静山教授提到身柱地妙用时,认为有以下作用,可能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可以抗高烧,小儿疳积、惊风、虫积等都有很好地效果.另外身柱穴还有具有益智健脑地作用.y6v3ALoS89补肾首选穴位——太溪太溪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地凹陷处,用力按压时,脚趾会出现麻木感.太溪穴为肾经地原穴,是肾经原气经过和停留地腧穴.肾藏精,分化阴阳,因此无论肾精虚还是肾阴阳不足,都可以有太溪穴来补养.如治疗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导致地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耳鸣、耳聋、失眠、健忘,或者肾阳亏虚出现地肢冷、下肢水肿、阳萎等疾病.可以按揉、按压、以酸痛为适,力量大些以脚趾感觉到有麻木为宜,也可用艾灸.以上这些穴位,如果在三伏天艾灸,会解决你地体虚病多地问题.如果长年坚持会延年益寿.M2ub6vSTnP2018年4月3日。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词性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XXX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
《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成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其重视,并经由过程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施展,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
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
摄生是以调摄肉体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舒畅,如许就能到达补养真气的目标。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天气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
此外,在历久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未病”与预防保健
中医学历来就十分重视预防保健,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医籍《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想,强调养生保健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通过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袭,来确保身体健康。
1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观点
中医“治未病”一词最早出现在《内经》中,具体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是防病和治病的重要原则,而被历代医家所推崇。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形象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性,这种观点蕴含着以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
《内经》认为在未病之前,要重视形体和精神的调养,主张要“顺应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强调以提高正气抗邪能力为主的摄生观。
既病之后,则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传变。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即外邪侵袭人体,是由表及里、由轻转重、步步深入的。
疾病的传变,也是由肌肤到脏腑逐步深入的过程,传至五脏终至难治。
《内经》“治未病”以预防为主的学术观点,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东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结合脏腑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既病防变的措施。
晋代王叔和在继承《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这个伏寒化暑的论点,也体现古人“治未病”的观点。
清代叶天士对于“治未病”的既病防变研究颇深,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提法进一步阐明了“治未病”的另一层涵义,即在疾病过程中要主动采取措施,防变于先,把握时机控制病势发展的思想。
2中医“治未病”的原则和方法
2.1未病先防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因此,“治未病”必须从邪正两方面着手。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入侵,避免疾病的发生。
2.1.1调摄正气,增强机体抗邪能力中医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气能护卫全身机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这是由于正气不足,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外邪才得以侵入机体而致病。
人体正气内固,脏腑功能正常,抗病邪能力就增强。
《素问·刺法论》中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的方法:“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所以“治未病”要做到未雨绸缪,通过调摄精神情志、锻炼身体、饮食和生活起居调节等来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2.1.1.1调摄精神情志,畅达真气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精神状态受情志因素直接影响,情志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正气就旺盛。
若精神情志抑郁,则可使气机逆乱,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而致正气虚弱。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所以,要注重精神情志的调摄,保持思想上的安闲清静,不贪欲妄想。
同时,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易受四时阴阳之气的影响,“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违背四时之气会产生“肝气内变”,“心气内洞”,“肺气焦满”,“肾气独沉”,“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应顺四时节序,把握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遵循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之道,调摄精神情志,“和喜怒”,排除不良的精神刺激,保持精神情绪的稳定和愉悦,使真气畅达。
从而达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素问·上古天真论》)。
2.1.1.2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内经》认为形与神是统一的,“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
“形与神具”,“神守不分”,即形神协调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
运动可以使形体壮实,元神充足,气血运行通畅,正气旺盛。
后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发明了许多强身健体的养生术,如五禽戏、太极拳、武术、气功、导引、吐纳等,用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孙思邈《千金翼方》指出“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积极推广养生功法,认为经常适当的劳作运动,能促进身心健康。
但劳作运动也要适度,《素问·举痛论》有“劳则气耗”之说。
而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素问·宣明五气篇》)。
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都不利于健康。
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锻炼项目,并持之以恒,做到动静结合,而达到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
2.1.1.3饮食调节“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生病起于过用”(《内经》)。
饮食五味能化生阴精,而为生命的本源之一。
故而饮食应调匀,五味适宜。
若偏食过用,诸如饱饥失常,饮食不洁,则反而有害,引发多种疾病。
即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
所以,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营养是健康的必要条件,饮食不足,缺乏必要的营养,影响气血的化生,则可致体质虚弱。
但暴饮暴食,又可损伤脾胃。
饮食偏嗜,又会使体内某些物质过多或不足,从而影响正常生理功能,不利于体魄增强。
2.1.1.4生活起居调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指出养生保健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有适当的节制安排。
不要“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素问·上古天真论》)。
若违背养生法则,其恣意妄为,放松纵欲,贪图一时欢乐,耗竭天真精气,必定会未老先衰。
2.1.2讲究卫生,防止病邪侵袭六淫邪气、时行疫疠、七情内伤、饮食劳逸、虫兽外伤等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外,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
首先,讲究卫生,要避免环境、水源、食物污染和疫源
的扩散。
汉代王充《论衡》中说:“饮食不洁净,天之大恶也”,说明病从口入,古人已有所认识。
周代《礼记·内则》说:“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在唐代《千金翼方》中就有“常习不唾地”之说,即不要随地吐痰。
所有这些,说明了我国古代就有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同时,人感邪发病,多因气候变化异常,如非其时而有其气,骤冷暴热,疾风暴雨,人体不能适应寒暖的变化,易感邪发病,故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说:“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故应根据四时气候环境的变化,在饮食和生活起居上加以调节,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经》)。
2.2既病防变即在疾病发生后,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2.2.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外邪侵袭人体,如不及时治疗,病邪就有可能由表及里,以致侵入内脏,使病情愈来愈重,治疗也愈难。
因此名医张仲景,把既病防变作为“治未病”的中心环节。
首先,要早期治疗。
在疾病之初,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正确治疗,尽量祛邪于萌芽阶段。
其次,治未病的脏腑。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联系,而在病理状态下成为疾病传变的内在依据,故张仲景将治未病的脏腑作为既病防变的重要措施。
此外,由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病邪由表及里,以致到达骨髓,终致不能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便有所记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
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
2.2.2把握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难经》指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故曰治未病焉”。
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既病防变的具体应用。
此外,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阴之后病势进一步发展耗及肾阴的病变规律,主张在甘寒养胃的方药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也是既病防变法则具体应用的范例。
总之,中医“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想,是中华医药几千年来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
这种以预防为主的养生保健理念与我国现代医疗卫生工作,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的指导方针是一致的。
我们要把这种预防保健思想和法则,更好地应用于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实践中,把“治未病”这一中医预防医学之瑰宝继续承传和发扬光大。
(收稿日期:20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