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健康管理与脑卒中早期预防专家共识》要点

合集下载

脑卒中后跌倒风险评估及综合干预专家共识

脑卒中后跌倒风险评估及综合干预专家共识

脑卒中后跌倒风险评估及综合干预专家共识一、脑卒中后跌倒的机制和危险因素1.脑卒中后神经功能障碍根据文献报道结果显示,脑卒中后患者跌倒率是非脑卒中者的1.5 ~2.1 倍。

也有少量短期研究(平均随访 6 个月) 报道神经功能损害较重的脑卒中后患者跌倒率不一定低于非脑卒中老年人,可能是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导致脑卒中后患者的活动能力下降,从而掩盖了跌倒风险的增加。

脑卒中后患者跌倒通常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脑卒中后肌肉无力或痉挛、感觉缺失、忽视、视野缺损、平衡功能障碍、注意力下降、视空间障碍均可能增加跌倒的风险。

前循环脑卒中后患者跌倒大多是因锥体束损害导致的肌肉无力,而后循环脑卒中后患者则是因小脑或前庭功能不全出现眩晕、位置感和协调性损害。

前循环脑卒中还会影响感觉通路出现浅感觉缺失和本体感觉障碍,导致姿势控制障碍。

Ashburn 等认为下肢不稳定且上肢运动功能差的患者更容易跌倒,因为患者在接近跌落的时候无法用上肢自救。

非优势半球脑卒中常伴随肢体忽视、幻觉等,使得患者缺乏对环境危险的警惕,更易出现跌倒。

脑卒中还会引发各种眼部和视觉问题,如视神经麻痹、视野缺损、视力下降、上睑下垂、瞳孔障碍、眼肌麻痹、复视、追踪扫视障碍、皮质盲等,导致姿势稳定性变差、跌倒发生。

高级皮层功能损害特别是执行功能下降,可能导致脑卒中后患者执行运动任务过程中注意力下降、判断力受损、整合能力下降、姿势控制障碍,增加跌倒风险。

2.脑卒中后合并症合并情绪异常如抑郁症状、跌倒恐惧等的脑卒中后患者更容易跌倒,而跌倒本身也会触发情绪反应。

据文献报道,蒙哥马利-奥斯伯格抑郁量表( MADRS) 得分每下降1 个标准差,脑卒中后患者发生跌倒的相对风险增加1.5 倍。

许多老年人尽管以前未发生过跌倒或骨折,但由于抑郁症状和害怕跌倒的情绪,会表现出“谨慎步态”,如轻至中度的步速减慢、步幅减短及基底增宽,使得步态变异性显著增加,反而可能导致新的跌倒,在这些老年人中可发现额叶和锥体外系功能改变。

《脑血管健康管理与脑卒中早期预防专家共识》解读

《脑血管健康管理与脑卒中早期预防专家共识》解读

《脑血管健康管理与脑卒中早期预防专家共识》解读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是中老年人群中致残率最高的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将进一步上升。

健康管理是脑卒中早期预防的重要路径,但目前缺乏脑卒中风险评估及早期预防的规范化指导。

为进一步落实“关口前移”的国家策略,引导健康管理及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脑卒中早期预防,《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共同制定了《脑血管健康管理与脑卒中早期预防专家共识》。

01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其控制1.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群体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适量的身体活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是维护脑血管健康、减少脑卒中发病风险的重要措施:①吸烟吸烟不仅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还对其它危险因素具有协同作用,迅速戒烟是降低脑卒中风险的有效方法。

②饮食饮食与脑卒中发病风险有关联,低钠和摄入较多的水果和蔬菜,有可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③运动适量参加身体活动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体力活动缺乏者低25%~30%。

同时,适量的身体活动对于糖尿病患者具有特别的意义。

④肥胖减轻体重能够降低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

但减重除了对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外,是否能够独立降低脑卒中风险尚未明确。

2.治疗明确可控的危险因素,是脑卒中预防的主要措施:①高血压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高血压、坚持合理治疗、实现降压达标至关重要。

此外,控制血压不仅能预防脑卒中,还能减少靶器官损伤。

推荐血压水平调整目标值为<140/90mmHg。

②糖尿病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干预包括血糖、血压、血脂和抗血小板治疗。

成人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同时伴发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首发脑卒中危险。

③血脂异常2013年“ACC/AHA治疗胆固醇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风险指南”提出应根据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风险进行处方。

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Ⅰ类
B级
①如血压≥220/120 mmHg,在最初的24 h内将血压降低15%可能是合理 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或 的
Ⅱb类
B级
2 血管内治疗且没有合并症,
需要紧急降压治疗的患者: ②如血压<220/120 mmHg,在最初的48~72 h内启动或重新启动降压治 疗对于预防死亡或重度残疾无效
Ⅱb类
A级
Ⅱa类
B级
SAH血压管理推荐意见
序号
推荐意见
1 避免用力及过度搬动,保持排便通畅,可能减少患者的血压波动。
平稳地将收缩压维持在<160 mmHg是 合 理的。
2
将收缩压降至<130 mmHg可能是有害的。
推荐等级 证据级别
Ⅰ类
B级
Ⅱa类
B级
Ⅱb类
B级
出血性卒中的血压控制
缺血性卒中治疗时机及血压治疗靶目标
与迟发性脑缺血风险增加相关,SAH住院死亡患者的入院时MAP显著低于存活的患者 [(102.3±16.4)mmHg vs.(106.4±15.3)mmHg,P=0.026)]。 ➢ 对SAH患者进行降压治疗的同时,应避免血压过低造成缺血性损害。
脑出血血压管理推荐意见
序号
推荐意见
推荐等级 证据级别
1
术中建议保持血压≤180/105 mmHg,术后根据患者的血管再通状态对血压进行管理。 ③ 机械取栓患者:对于因大 血管闭塞行机械取栓的患者(伴或不伴静脉溶栓),建议血管
内治疗前血压控制在180/105 mmHg以下,术中收缩压控制在140~160 mmHg。
药物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
➢ 未再灌注治疗患者的血压管理:未进行再灌注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启动或恢复降压治疗时 机需个体化评估。当血压<220/120 mmHg,最初72 h内监测血压,不需要降压治疗;当血压 ≥220/120 mmHg,在最初的24 h内将血压降低15%可能是合理的。

《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4)要点

《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4)要点

《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4)要点1 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1.1 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时机及血压靶目标1.1.1 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时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主要的出血性卒中类型。

在脑血管病中,脑出血的发病率仅次于脑梗死,但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居所有脑血管病首位。

脑出血血压管理推荐意见(图1)(1)对于需要降压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h内开始降压治疗,并在1h时内达到目标血压值,有助于降低血肿扩大风险并改善功能预后(Ⅱa类推荐,B级证据)。

(2)对于收缩压>220mmHg的脑出血患者,在持续血压监测下积极降压是合理的(Ⅱa 类推荐,B级证据)。

(3)对于收缩压在150~220mmHg、发病6h内的脑出血患者,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是安全的(Ⅰ类推荐,A级证据),降至<130mmHg会增加肾脏等器官缺血风险(Ⅱb类推荐,A级证据)。

(4)对于需要降压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确保持续、平稳地控制血压,避免快速降压和收缩压大幅波动,有利于改善功能结局(Ⅱa类推荐,B级证据)。

(5)脑出血早期综合管理(包括早期强化降压、控制血糖、控制体温、纠正抗凝)可以降低脑出血者的死亡率并改善神经功能恢复(Ⅱa类推荐,B级证据)。

SAH血压管理推荐意见(图1)(1)避免用力及过度搬动,保持排便通畅,可能减少患者的血压波动(Ⅰ类推荐,B级证据)。

(2)平稳地将收缩压维持在<160mmHg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B级证据),但降至<130mmHg可能是有害的(Ⅱb类推荐,B级证据)。

1.2 缺血性卒中治疗时机及血压治疗靶目标1.2.1 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时机目前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降压时机尚无定论。

不同分型的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对预后的影响可能不一致。

总之,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启动或恢复降压治疗的时机需要个体化评估。

1.2.2 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靶目标推荐意见(图2)(1)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应进行血压评估并严格监测血压(Ⅰ类推荐,A级证据)。

中国卒中学会卒中科普宣教手册pdf

中国卒中学会卒中科普宣教手册pdf

认识脑卒中认识脑卒中脑卒中带来的经济负担120口诀:快速识别脑卒中发生脑卒中的治疗我能跟未发脑卒中前一样!认识脑卒中规范药物治疗——ASA策略控制高危因素Essen量表进行高危因素自检 正确认识危险因素 合理改善生活方式 自我管理 定期定点随诊脑卒中二级预防123456789101112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一侧或两侧视力丧失或模糊眩晕伴呕吐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常见症状为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意识丧失或抽搐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组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其中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死,占85%[1,2]。

认识脑卒中脑卒中带来的经济负担自身与家庭的经济支出直接费用:医疗费用:门诊费,住院费……间接费用:自身由于脑卒中导致的收入损失家人由于陪护的误工费无形负担:长期患病,认为自己拖累家人;社交不自信家人长期陪护引起的心理负担[3]脑卒中人均每年治疗费用高达10万人民币左右,有些患者甚至需要花费更加高昂的费用[4]。

120口诀:快速识别脑卒中发生[5]1看1张脸 :不对称,口角歪斜22查2只胳膊:平行举起,单侧无力0(聆)听语言:表达不清,表达困难有上述任何突发症状,快打120120口诀1脑卒中的治疗脑卒中的治疗分为溶栓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6]溶栓治疗是最为重要的改善脑血循环,恢复脑血流的措施,主要溶栓药物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

手术治疗包括桥接、机械取栓、血管成形和支架术,可与溶栓治疗联用药物治疗包括:非心源性脑卒中适用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噻氯匹定;心源性脑卒中适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调节血脂药物,如他汀类;抗高血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β通道阻滞剂具体药物种类、疗程以及使用方法请遵照医嘱三级康复目标,一步一个台阶,走向脑卒中全面康复3级康复目标:巩固已取得的康复效果,进一步提高运动功能、交流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家庭或社区康复:主要在家庭继续康复,包括吃饭、洗手、穿衣等日常生活以及社交能力的训练;也可以去社区寻求康复帮助家属在此期间能做:辅助完成每天的训练任务,并将训练贯穿于每日的生活中。

脑卒中防治科普宣教专家共识: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

脑卒中防治科普宣教专家共识: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

脑卒中防治科普宣教专家共识: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一、提高公众卒中急救意识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对于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可以使13%的患者迅速痊愈,20%的患者显著改善;取栓可以使50%的患者病情改善。

但溶栓和取栓都有严格的时间窗,每延误1 min,就会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

我国目前缺血性卒中溶栓率仅为7%,93%的患者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时间,所以提高公众卒中急救意识至关重要。

一旦发生卒中,患者或家属除了拨打120,还可通过卒中溶栓地图APP 精准导航,快速查找并送往本地区距离最近的有条件溶栓的地图医院。

二、规范卒中院前急救加强对急救人员卒中急救流程的专业培训是提高卒中院前急救能力的必要前提。

急救人员应快速有效识别卒中患者,120急救中心对卒中患者应优先调度。

三、脑血管病症状的早期识别常用卒中早期快速识别方法如下:1. 中风1-2-0三步识别法o“1”是指“看到1张脸(口角歪)”;o“2”是指“查两只胳膊(一侧不能抬)”;o“0”是指“聆(零)听语言(说话不清楚、大舌头)”。

若发现异常,应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2. FAST快速评估o“F”(Face)脸部:让患者微笑一下,如果微笑时面部不对称,提示患者面瘫;o“A”(Arm)手臂:让患者双手平举,如果10 s内一侧肢体下落,提示肢体瘫痪;o“S”(Speech)语言:让患者说一句较长的话,如果不理解、说话有困难或者找不到词,提示语言障碍;o“T”(Time)时间:上述症状为疑似卒中,请立即拨打120。

3. BEFAST快速识别在FAST基础上增加了平衡障碍和视力障碍,以免遗漏后循环梗死的患者。

o“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不稳;o“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o“F”“A”“S”“T”同上。

4. 后循环梗死的识别后循环梗死可能危及生命,但临床针对后循环的评估方式不多,尤其当患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无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和体征)时诊断困难。

中国脑卒中护理指导规范标准

中国脑卒中护理指导规范标准

血糖的管理——推荐意见
(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在 140/90mmHg 以下 , 可依据其危险分层及耐受性进一 步降低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降低心脑血管事 件方面可能效果更明显 (A级推荐);
(2)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联合 他汀类调脂药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A级推荐)。
(2)冠心病患者及高血压高危患者即使LDL—C水平正 常,也应改变生活方式和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A级推 荐)。
二、脑卒中的识别
• 1.院前急救 • 快速识别一项研究表明,接到患者、家属或旁观者在家中或公共场所呼叫
120、999或其他紧急救护人员,报诊者提及某些具体词汇,如卒中、面部 下垂、无力/跌倒或交流困难,则分诊员可正确地识别出80%的卒中。调度 员与医护人员对卒中的诊断 一致,则到场的时间与救治时间均会缩短。
建立多样化的应对策略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①建立全面的健康教育体系:使患者充分认识到治疗的意义和目的以及遵守医嘱的重要性,调动患者健 康保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方式有书面教育、小组谈论、计划指导和个别咨询等,以及视频、 录像 带、广播、科普书、壁报、手册等形式 。内容包括疾病知识、治疗方案及药物的副作用等。时间 安排上强调全程教育,包括门诊时、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时指导和出院后督导。 ②纠正态度和信念。 ③利用技巧强化记忆:如交代简明,措词通俗易懂;强调遵从建议的重要性;让患者重复主要的内容以 及书面指导等。 ④应用提醒物:文献报道应用提醒物会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提醒物包括子钟、用药日记以及定时发 放药物等。 ⑤坚持持续督导:研究表明,有助于依从性的措施一旦撤除,患者的依从性很快降至未干预前的水平 。
意识障碍监测
意识障碍的评估技术非常重要。 目前,应用GCS进行意识水平障碍的评估,简捷

中国脑卒中护理_指导规范标准

中国脑卒中护理_指导规范标准

脉搏和心率监测推荐意见
(1)卒中后房颤患者,护士需进行两人同时监测脉搏与心率 (A级推荐); (2)脑卒中发病24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A级推荐); (3)重症脑卒中患者建议给予床边心电监护(A级推荐); (4)加强护士对心电监护仪应用的培训(A级推荐)
呼吸监测推荐意见
(1)合并低氧血症患者应给予吸氧(A级推荐);
(4)在无法或者不宜监测上肢血压情况下,足背动脉可推荐为较好的 测量血压的部位(B级推荐);
(5)血压测量频繁时,需更换监测部位,防止皮肤出现压力性紫癜(B 级推荐)。
瞳孔监测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 (1)护士应使用聚光手电筒适时 为重症脑卒中患者进行瞳孔的观察 (专家共识); (2)护士可以根据患者GCS评分 来确认观察瞳孔的间隔时间(B级 推荐;(3)图片参照法可用于瞳 孔大小的判定(B级推荐)。
(2)冠心病患者及高血压高危患者即使LDL—C水平正 常,也应改变生活方式和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A级推 荐)。
二、脑卒中的识别
• 1.院前急救 • 快速识别一项研究表明,接到患者、家属或旁观者在家中或公共场所呼叫
120、999或其他紧急救护人员,报诊者提及某些具体词汇,如卒中、面部 下垂、无力/跌倒或交流困难,则分诊员可正确地识别出80%的卒中。调度 员与医护人员对卒中的诊断 一致,则到场的时间与救治时间均会缩短。
血压监测推荐意见:
(1)对于血压正常或偏高者,可采用无创自动血压连续监测,血压偏 低或血压波动较大者应在无创自动血压连续监测的前提下,定时手动测 量(A级推荐);
(2)入院首次测血压时,需监测对侧肢体血压值,当压差 >10mmHg, 密切监测血压的同时需要监测心率的变化(A级推荐);
(3)急性偏瘫患者侧卧位、平卧位与俯卧位均可作为测量下肢血压的 体位(B级推荐);

最新:心脑血管病共同危险因素评估、检测及干预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最新:心脑血管病共同危险因素评估、检测及干预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最新:心脑血管病共同危险因素评估、检测及干预专家共识主要内容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占我国单病种死亡的第1位和第2位[1]。

人口增长、老龄化、城镇化等是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持续增长的重要社会因素。

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患病率上升,超重和肥胖增多,不合理膳食、吸烟、缺乏身体活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等使我国心血管病形势更严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了“全民健康”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2]。

对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措施可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发生,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

西方国家心血管病的病死率下降,其中40%~70%归因于危险因素控制[3]。

我国基层,包括社区和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对动脉硬化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识别有重要意义。

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是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核心,也是心血管病防控体系的关键。

近年,国内外制定了多部相关专家建议、共识和指南[3],但针对基层医生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简洁、可操作的评估、干预方法和建议仍较少,目前的现状是普通人群对一级预防不重视,对二级预防管理不达标。

因此,本专家共识参照国内外的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证据、相关专业学会指南而制定,旨在指导我国基层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工作,促进基层医务人员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管理和风险评估意识,以危险因素控制为基础、以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发现和识别为转折点,预防和阻断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1 心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1.1 吸烟虽然中国居民吸烟率已呈下降趋势,但目前仍有3.16亿人吸烟,男性吸烟率高达52.1%。

同时有7.4亿人受二手烟危害,其中儿童约1.8亿。

主动和被动吸烟均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且呈剂量依赖关系[4-5]。

2016年吸烟造成我国246万人死亡,我国面临的控烟形势严峻。

此外,我国有3.1%的人使用过电子烟,0.5%的人仍在使用[6]。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量表使用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量表使用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量表使用专家共识》要点脑卒中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疾病负担重,已跃升为我国国民死因首位。

在目前有效特异性治疗手段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早期预防是减少脑卒中疾病负担的最佳途径。

风险评估是识别脑卒中发生、复发的高危人群,明确预防重点的有效工具,对脑卒中一、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已有了一些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风险的评估工具,但面对多种工具临床应该怎样选用尚缺乏规范化的推荐意见。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专家全面查阅国内外文献、多次反复讨论后对常用风险评估T具的选择达成共识性推荐意见如下,以便于临床应用。

一、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1.改良的弗明汉卒中量表(Framingham StrokeProfile,表1):弗明汉卒中量表是最早提出并得以广泛应用的简易卒中风险评估工具,由Wolf 等于1991年首先在弗明汉研究中提出,研究人群主要为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弗明汉小镇的居民,研究筛选出年龄、收缩压、降压治疗、糖尿病史、吸烟、心血管病病史、心房颤动史及心电图诊断的左心室肥厚等预测因子并赋予分值权重,建立了风险评分值与卒中发病率的数学模型,预测未来10年卒中发病风险。

2.汇集队列方程(Pooled Cohort Equations,表2):汇集队列方程运用在线计算器或手机软件(http://my.americanheart.org/evriskcalculator)评估个体未来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风险(致死性及非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及脑卒中)。

汇集队列方程的建模数据来源于美国心肺和血液研究所的多项大型队列研究(ARIC研究、CARDIA研究、Framingham研究等),模型包括性别、年龄、种族、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收缩压、是否接受抗高血压治疗、糖尿病、吸烟等项目。

结果显示该模型能较好预测未来10年ASCVD的发生风险(AUC:男性0.713,女性0.818)。

脑卒中指南

脑卒中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 80%。

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牛伞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止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1],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υ为方便l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

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L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日]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片)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O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

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一千、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 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详细描述:特殊人群的 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 血管硬化和血液粘稠度 增加等因素,容易发生 脑血管病。因此,应积 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 等基础疾病,同时保持 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孕妇:孕妇在孕期由 于生理变化,容易发生 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 等并发症,进而增加脑 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因 此,应积极控制基础疾 病,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和胎儿监测。
吸烟与饮酒
血脂异常是指血脂水平异常升高,是动脉 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缺血性脑 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脑血管病的风险,烟 草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会对血管壁造成损 伤,导致血栓形成和血管狭窄。
02
脑血管病预防
一级预防
总结词
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尚未发生脑血管病的人群,通过控制 和干预危险因素,降低疾病风险。
脑血管病分类
脑血管病可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流行病学
发病率
脑血管病在中国的发病率较高, 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00万人
,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比较大 。
死亡率
脑血管病是中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 因之一,每年因脑血管病死亡的人 数约150万人。
4. 心理健康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健康状态,减轻压力和焦虑,有助于 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二级预防
总结词
二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已经发生脑血 管病的人群,通过规范治疗和管理 ,预防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
详细描述
二级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规范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 的治疗方案,并进行规范化治疗, 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脑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也是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

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14.8/10万、246.8/10万和114.8/10万。

脑血管病的发生给患者、家属、社会带来巨大的躯体、精神和经济负担。

卒中患者常常出现吞咽障碍、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等情况,这些脑功能障碍可以引起患者进食困难、营养摄入不足和(或)营养消耗增加(如发热等),从而引发卒中后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增加。

国际文献报道卒中后营养障碍发生率变异较大,波动在6%-62%。

XXX)研究是一项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该研究共纳入4023例卒中患者,其中314例(8%)存在营养不良。

各研究纳入人群、评价标准、评价时机的异质性是造成卒中后营养不良发生率变异较大的主要原因。

卒中后营养不良显著增加卒中相关肺炎、消化道出血等卒中并发症的风险,延长卒中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卒中后致残率和致死率风险。

FOOD研究显示,当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卒中后营养不良是6个月死亡(OR1.82,95% CI1.34-2.47)和不良预后(mRS>2分;OR1.52,95%CI1.05-2.21)的独立危险因素。

卒中后营养管理是组织化卒中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卒中预后的潜在干预靶点。

卒中后营养管理需要整合不同的医疗资源、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式和高效的临床路径,以及有效的质量监测和持续改进体系。

在国际上,针对卒中后营养标准化管理的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尚缺乏。

XXX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评价国际相关研究成果,撰写了《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简称专家共识),以期为提高卒中后营养管理的水平、效果和效率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1.专家共识编写方法本专家共识检索了如下数据库:Medline/PubMed、XXX、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XXX)、万方、维普和XXX等全文及摘要数据库。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完整版)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完整版)

中国卒中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9 ( CSA & TISC 2019 )于6月28日-6月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 开。

在CSA & TISC 2019第一天下午的CSA 临床管理指南解读I 论坛上,中国卒中学会制定的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在万 众期待中正式发布,发布会现场盛况空前。

本文就指南主要内容,尤 其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行了解读。

k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重磅发布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脑血管病的规范化防治水平,降低卒中发病率、致 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专家历时2年,制定 了包括脑血管病预防、诊疗、康复、组织化管理和卒中医疗质量控制 等内容的全方位的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采用流程图和推荐意见相 结合的模式,更加贴近临床工作,实用性强。

该指南的发布将成为脑 血管病领域的风向标,更好地指导和帮助脑血管病相关医疗工作者开 展工作。

CSA & TISC 201 9邀请多位神经领域知名专家对201 9中国脑血管病 临床管理指南分章节进行发布和解读。

指南共分八章,详见表1。

6 月28日下午的CSA 临床管理指南解读I 论坛主要对缺血性脑血管2019(完整版)病临床管理(第四章)进行解读,涉及缺血性卒中急诊评估诊断、再灌注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危险因素管理及长期干预。

表1指南章节分布2、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解读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及长期预防的基石,本文着重对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章节(第四章第四节)内容进行解读。

抗血小板章节推荐意见详见表2。

表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推荐意见汇总»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氯毗格雷或阿司匹林依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首选抗血小板药物。

1ST 和CAST两项硏究证明阿司匹林相比安慰剂可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或残疾率;CAPRIE硏究证实氯毗格雷相比阿司匹林显著降低复合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脑卒中防治知识-PPT课件

脑卒中防治知识-PPT课件

脑卒中早期症状
• 这些症状有时单独出现一个,有时同时出 现多个。“时间就是大脑”,一旦突然出 现上述症状,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120”,紧急送到有条件的医院救治。千 万不要先找家人商量,或者以为过一会儿 就没事了而不理会,而延误治疗 .
四、脑卒中的就医指导
• 发生脑卒中后的就医原则有八个字:
脑动脉造影(DSA)
六、脑卒中的预防与治疗
(一)怎样选择治疗脑卒中的药物 和其他治疗方法?
• 目前,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的中、西药物种类繁多, 不下百种,同时还有针灸、手术、介入等各类无 创或有创的方法,为脑卒中的有效治疗和预防提 供了多种可采用的途径。但另一方面,面对太多 选择又令人难以选择。面对报纸、电视等大众媒 体的宣传广告和各种推销,怎样才能选出相对较 好的药物和其他治疗方法而不被误导呢?为此, 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些共同和基本的原则,希望对 患者和医生选择治疗方法都有所帮助。
二、脑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的最主 要杀手
按照20年前的调查数据推算,我国脑卒中每年 新发病例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超过150万 人,脑卒中后存活者约有600~700万人。在存活 的患者中,约75%~80%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约有1/4至1/3可能在2至 5年内复发。随着近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 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人群发病率还在不断上 升。特别是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临床医疗技术 的进步,卒中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同时也导致 了患病率大幅上升,造成更大的疾病负担。脑卒 中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部动脉干是否有病变 • 脑卒中是脑动脉堵塞,但医生却要查颈部动脉是 否有病变,那是为什么?连接心脏和脑动脉的是 颈部的四条动脉(前面两条颈动脉和后面两条椎 动脉),因此,尽管头在上颈在下,但这些颈部 动脉却是通往脑组织的上游动脉,我们可以统称 其为“颈部动脉干”。如果颈部动脉干中的某一 条或多条动脉的管壁像老化的水管子一样有很多 的锈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那么这些斑块的 碎片一旦掉下来,就有可能顺着血流进入脑动脉 而造成脑梗死。

《中国急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规范共识》要点

《中国急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规范共识》要点

《中国急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规范共识》要点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脑血管病规范化防治的临床实践和卫生决策对临床研究证据的迫切需求、国家队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及国内各大学和医院对科研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我国脑血管病研究进入聊一个新时代。

然而,根据众多专家多年的审稿经验,在数量庞大的脑血管病研究中,获得国内外公认、能用于指南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依然为数不多,与当前科研投入和论文数量严重不成正比。

制定方法和使用说明一、内容范围主要限于脑卒中急性期治疗和预防相关的研究方法,包括常用研究设计(随机对照试验和观察性研究)、观察指标选择以及关键问题的处理等。

主要聚焦临床研究设计与实施基本性和易混淆的问题,提供一个急性脑卒中临床研究方法的基本框架。

二、研究时限和场所主要限于针对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以医院(住院和门诊)为研究场所进行的研究,不包括基于社区的流行病学研究等。

三、使用对象主要用于指导由研究者(临床医师或其他临床研究人员)发起的临床研究。

四、撰写方法临床研究概念临床研究指对人体或其相关物质(如组织标本等)所进行的研究。

包括对发病机制、病因/危险因素、诊断、预后、治疗、康复及预防等方面的研究。

与基础研究不同的是,临床研究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研究,主要作用是回答临床热点、难点及有争议的问题,从而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证据。

简言之,临床研究就是提出临床问题并通过研究回答问题的过程临床研究选题推荐意见:选题应具有临床意义、创新性和可行性;建议基于PICOS 要素尽可能全面查询和分析相关文献,查阅指南和系统评价/荟萃分析可以提高效率;结合临床实践需求,优先选择临床急需、热点或难点、有争议而无高质量研究证据的临床问题。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确定一、脑卒中常用临床研究设计方案(Study design,S)选择推荐意见:临床研究设计方案各有优缺点,应根据临床问题、研究目的及可行性进行选择:(1)对于脑卒中干预措施(药物或非药物)的疗效评价,有条件时首选RCT,其中药物评价尽可能进行多中心、安慰剂双盲对照试验;药物试验安慰剂不可行或意见非药物干预措施时,可用开放对照但尽可能采用盲法判断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健康管理与脑卒中早期预防专家共识》要点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及生命的主要疾病,我国脑血管病近年在全死因顺位中已上升为第一位,1990至2013年,我国因脑卒中死亡导致生命年损失(YLLs)居首位的省从16个上升至27个。

因此,加强一级预防降低脑卒中发病率,是减轻其疾病负担的基本策略。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关口前移”的预防策略,但我国的卒中一级预防工作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认识脑血管健康的重要性,重视脑卒中预防的必要性,提高脑卒中风险评估与健康管理的可行性,将有力促进脑卒中的早期预防工作。

随着健康体检工作的普及,健康管理已经成为多种慢性病预防的重要路径。

就脑卒中而言,在从健康人、易患人群、高危人群发展到脑卒中患者的过程中,若能通过健康管理广泛开展早期预防工作,将会有力促进脑卒中危险因素群体暴露水平、发病风险和发病率的下降。

因此,撰写“脑血管健康管理与脑卒中早期预防专家共识”,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健康管理机构及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脑卒中早期风险评估,促进脑卒中预防“关口前移”。

一、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与控制(一)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分类1.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低出生体重、种族、遗传因素等,这些因素通常被认为是无法控制或无法改变的危险因素。

2. 证据充分且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房颤动、其他心脏疾病、血脂异常、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不合理的饮食与营养、缺乏身体活动、肥胖等。

3. 证据不充分或潜在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偏头痛、代谢综合征、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口服避孕药、绝经后激素治疗、睡眠呼吸紊乱、高凝状态、药物滥用、脂蛋白(a)水平增高、炎症和感染等。

(二)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治疗与控制1.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的风险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而上升。

高血压的治疗应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血压水平调整的目标值为<140/90 mmHg,降压药物应根据患者的特点和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

提倡家庭自测血压来改善血压控制水平。

2. 吸烟:吸烟不仅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同时也可能会增加其他危险因素的作用。

最有效的预防方式是不吸烟和尽量减少被动吸烟。

3. 糖尿病: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使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数倍,大约2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脑卒中。

糖尿病患者的干预包括降低血糖、血压,调节血脂和抗血小板治疗。

4.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房颤)是导致脑栓塞的主要原因,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4~5倍。

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治疗能使脑卒中发病降低9%(95%CI:22%~52%)。

新型口服抗凝剂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

现有的分析表明,新型口服抗凝剂是有效的,特别是对高危的心源性栓塞或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房颤患者应根据卒中的风险评估确定是否需要抗凝以及选用华法林或者新型口服抗凝剂进行治疗。

5. 其他心脏疾病:除房颤外,增加脑卒中风险的其他心脏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卵圆孔未闭和房间隔瘤、心脏肿瘤和大动脉粥样硬化等。

上述心脏病患者应在积极治疗和控制原发病的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抗凝治疗。

6. 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血脂水平与脑卒中的关系比较复杂。

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或高危患者的脑卒中风险,目前他汀类被广泛应用于血脂水平的调控。

7.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明显升高。

国内外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均有明确的建议:(1)推荐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筛查其他可治疗的脑卒中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治疗并改变生活方式。

(2)脑卒中高危患者(狭窄>70%)在有条件的医院(围手术期脑卒中和死亡发生率<3%的医院)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行CEA的患者,如无禁忌证,围手术期与手术后均建议服用阿司匹林。

(3)对慎重选择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70%),在有条件的医院也可以考虑行预防性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但CAS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证实。

(4)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定期进行超声随访,评估疾病的进展。

8. 不合理饮食与营养:饮食与脑卒中发病风险有关联,荟萃分析发现水果与蔬菜的摄入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呈显著的负相关。

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低钠和摄入较多的水果和蔬菜,有可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9. 缺乏身体活动:虽然身体活动的总量或强度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仍然不确定,而且可能存在性别差异,但适量身体活动与脑卒中发病率下降之间的联系已经明确。

10. 肥胖:超重或肥胖可增加脑卒中事件的风险,尤其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风险已经明确。

对于超重或肥胖的个体,建议减重以降低血压及脑卒中风险。

1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但目前关于复合B族维生素治疗是否能够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脑卒中风险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12. 其他因素:尚未被充分证实或有可能控制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偏头痛、代谢综合征、饮酒、口服避孕药、绝经后激素治疗、睡眠呼吸紊乱、高凝状态、药物滥用、脂蛋白(a)水平增高、炎症和感染等。

治疗与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是否能够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现有的研究证据还不够充分,但纠正与控制上述疾病状态无疑会有益于身心健康。

共识要点(1)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脑卒中危险因素;适量身体活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是维护脑血管健康,减少脑卒中发病风险的重要措施。

(2)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高血压、坚持合理治疗、实现降压达标至关重要。

糖尿病、房颤及其他心脏病、无症状颈动脉狭窄、血脂异常、肥胖等均是明确可改变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也应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

(3)积极发现和治疗高同型半胱酸血症、偏头痛、睡眠呼吸紊乱、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药物滥用、高凝状态、炎症和感染等危险因素有可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二、脑卒中风险评估与高危人群筛查风险评估已经成为脑卒中一级预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脑卒中风险评估是从目标人群中筛查出脑卒中高危个体的过程,其作用在于:①提前识别人群中可从治疗性干预中获益的高危个体和只需进行单个危险因素治疗与控制的个体;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指导一级预防用药;③提高被评估者对脑卒中的风险意识,自觉采取预防措施。

1. 弗莱明翰脑卒中风险预测量表(FSP):2. 心脑血管病风险计算器(CV risk calculator):3. 脑血管功能积分:4. 脑卒中风险测量计(Stroke Riskometer):5. 国内外其他心脑血管病风险评估工具:6. 脑血管病相关的常规体检项目:7. 脑血管临床评估:共识要点(1)风险评估已经成为脑卒中一级预防的重要手段。

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个体均应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其中主要目标人群为年龄≥40岁;特殊个体如:吸烟、有家族史者,应尽早进行风险评估。

(2)常用的风险评估工具包括:改良FSP、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计算器、脑血管功能积分以及脑卒中风险测量计。

国外的脑卒中风险评估工具应用于国人脑卒中风险评估最好先进行适用性调整。

(3)脑卒中高危个体可根据临床需要选用MRA、CTA、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等,必要时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其他检查项目对脑血管进行进一步评估。

三、脑血管健康管理脑血管健康管理是指通过健康管理,维护脑血管健康的过程。

脑血管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在以中老年人群为主的目标人群中,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危险因素的治疗与控制,同时针对有危险因素的个体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筛查出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治疗性干预和持续的脑血管健康管理。

(一)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内容包括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心理平衡等5个方面。

1. 合理膳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提出了适用于2岁以上健康人群的6条核心推荐。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2)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3)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4)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5)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6)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和适宜的烹调方式,保障饮食卫生。

2. 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原则上也是唯一能够完全控制的致病因素。

对吸烟者应判断其是否患有烟草依赖并对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烟草依赖者戒烟常需依靠专业化的戒烟干预。

3. 适量身体活动:适量的身体活动有益于健康,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危险。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推荐:(1)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身体活动来降低脑卒中风险。

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进行身体活动前,应考虑进行心脏应激检查,全方位考虑患者的运动限度,个体化制定运动方案。

(2)健康成人每周应至少有3~4次、每次至少持续40 min中等或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

4. 控制体重:我国超重和肥胖人数逐年增加,尤其是青少年,因此控制超重和肥胖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要内容。

在超重或肥胖者中,应通过减轻体重降低血压、调整血脂,以减少脑卒中风险。

5. 心理平衡: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中应重视心理问题的干预。

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惊恐发作、躯体化障碍、疑病症以及睡眠障碍等。

应重视对健康体检者心理障碍的筛查,注重对受检者的症状给予合理的解释,对焦虑和抑郁症状明显者应转诊至心理疾病专科门诊诊疗。

(二)危险因素治疗与控制危险因素治疗与控制是脑血管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于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应针对所有可控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的治疗与控制,针对潜在可控的危险因素选择适当的措施进行干预。

通过对危险因素的治疗与控制,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

与此同时,还应针对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风险评估,筛查出脑卒中高危个体进行治疗性干预。

(三)高危个体治疗性干预1. 抗血小板治疗:AHA/ASA 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均有明确的推荐如下:(1)不推荐阿司匹林用于脑血管病低危人群的脑卒中一级预防。

(2)对于无其他明确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证据的糖尿病或糖尿病伴无症状周围动脉性疾病(定义为踝臂指数≤0.99)的患者,不推荐阿司匹林用于脑卒中一级预防。

(3)在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为6%~10%的个体中,可以使用阿司匹林进行脑血管病预防。

对于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10%的个体,强调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脑血管病,其获益远超过风险。

(4)可以考虑阿司匹林用于预防慢性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45ml·min-1·1.73m-2)发生首次脑卒中的预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