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与蒋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
如何看待中共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历史回溯
背 景 背 景
方法态度
研 究 方 法 问 究 题 结 讨 果 论 问总 题结 讨论 历 史 回 溯 研
论文总结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抗 日 大 事 记
日本驻中国关东军于午后十时破坏南满铁路柳条沟段路轨, 并诬指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向东北军北大营及沈阳发 起进攻。当时东北军首脑张学良上将正养病北平,即电令沈阳 守将王以哲中将不得抵抗,静候中央循外交途径解决。国民政 府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并向国际联盟提出控诉。五日后,辽 宁、吉林两省大部沦陷。
背景
方法态度
历史回溯
问题讨论
总结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政府组织了一 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 的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3个 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速战速决 ” 的方针。消耗了日本 的军事、经济实力, 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
1937年10月30日 国民政府迁都 国民政府将首都从南京迁至重庆,并发表告国民书,重申抗 战到底的决心。
背 景 背 景
方法态度
研 究 方 法 问 究 题 结 讨 果 论 问总 题结 讨论 历 史 回 溯 研
论文总结
1938年3月15日
台儿庄战役
抗 日 大 事 记
1938年4月20日 徐州会战 为报复台儿庄之败,日华中派遣军制订徐州会战计划,欲 分进合击,歼灭徐州附近国军主力。5月上旬,日军发动攻势, 国军向西后撤。5月19日日军攻占徐州,其华北方面军两个 师团向西追击国军,国军于中牟西方花园口掘开黄河南岸,造 成面积广大的黄泛区,阻滞日军进攻。 1939年5月1日 随枣会战 日军以两个师团向鄂西北大洪山至襄河地区国军第五战区 右集团军发起进攻,国军转为攻击日军侧翼。日军旋转向枣阳 方向国军左集团军进攻。后因左集团军后撤泌阳,无法达至围 歼目的,日军逐次撤回。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作用的简评:毛泽东对国民政府抗战的评价: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中说:抗战初期“所谓的‘共同领导’,实际上是国民党一党领导‘。
当时中国共产党”说在蒋委员长领导下抗战到底“,这话并“没有错”,“因为要打日本,就要有个头子,当时中国的头子就是蒋介石,他有那么多军队,外国也承认他。
但他后来要反共,这句话我们就少讲了,以至不讲了。
如果说共同领导,那就是你领导你那一堆子,领导中央军;我们领导八路军、新四军,领导广大人民,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毛泽东肯定的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胡锦涛在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而且抗战初期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担负了抗日战争的重要任务,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历史应该客观的反映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让人们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英勇的抵御外敌的战争。
国军也是中国人民的子弟兵,包括380万阵亡将士们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
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
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员11万多人。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
到1945年,有党员806万人。
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
相差极为悬殊。
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陆空军,1945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万人。
洛川会议毛泽东确立抗日战略方针[权威资料]
![洛川会议毛泽东确立抗日战略方针[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ecd3bc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1.png)
洛川会议毛泽东确立抗日战略方针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全国进入战争状态后,国共两党才就合作抗日达成协议,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这支刚刚经过长征的疲惫之师,武器装备极其落后,面对的是骄横凶悍且武器装备精良的日军,而且还要时时提防蒋介石的居心叵测的算计。
在这样的背景下,1937年8月22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陕北洛川召开,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
蒋介石的最后五分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和陕北红军会师后,两支队伍相加,总兵力也只有1万余人。
这里地贫人稀、物资匮乏,红军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危机。
此时,蒋介石虽然没有以嫡系中央军围困红军,可是红军仍然处在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军事威胁之中。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把统战工作的重点放在张学良、杨虎城等东北军和西北军高级将领的身上,力促“西北大联合”的建立,以寻求红军的生存空间。
1936年3月1日,毛泽东在为红军起草的布告中呼吁:“凡属爱国军人,不论积极地与本军联合抗日,或消极地不反对本军及爱国人民抗日者,本军均愿与之进行协商、协定或谅解。
”不久,又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公开向蒋介石进言:“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体办法。
”张、杨原本也不想打内战,消耗自己的力量,在中共的劝导下,也有意促成“西北大联合”。
红军因此有了相对安定的生存环境。
在此期间,毛泽东分别给国民党上层人物,给各地方实力派去函,进一步阐述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以求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他们是高桂慈、杨虎城、宋哲元、宋子文、傅作义、王以哲、宋庆龄、张学良、蔡元培和冯玉祥等。
仅1936年,毛泽东给他们的信函即达70多封。
在给杨虎城的信中说:“目前日本进攻绥远,陕甘受其威胁。
覆巢之下,将无完卵。
”在给宋哲元的信中说:“鲁韩绥傅晋阎三处,弟等甚愿与之发生关系,共组北方联合战线。
”在给傅作义的信中说:“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艾则亡,举国奋战则存。
抗日战 争中的重要军 事战略有哪些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军事战略有哪些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其悲壮而伟大的历史,在这场全民族的抗战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战略,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持久战战略是抗日战争中的核心战略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和战争形势,指出中国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日本是一个小而强的国家。
这就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
中国虽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相对落后,但拥有广阔的领土和众多的人口,能够通过长期的战争消耗敌人。
而日本虽然军事强大,但资源匮乏、战线过长,难以持久作战。
持久战战略包括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在战争初期,中国处于战略防御阶段,通过一系列战役和战斗,迟滞和消耗敌人。
随着战争的发展,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双方力量对比逐渐发生变化。
最终,在具备条件后,转入战略反攻,夺取最后的胜利。
游击战争战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能够有效地打击敌人,破坏其交通线、补给线,扰乱其后方。
通过游击战,建立了众多的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占领区变成了抗日的前线。
游击战不仅在军事上给敌人造成了困扰,还在政治上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日信心,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运动战战略也是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手段。
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寻找敌人的弱点,予以歼灭性打击。
例如平型关大捷就是一次成功的运动战。
在这场战役中,八路军充分利用地形,对日军进行了伏击,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
抗日根据地建设战略是保障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基础。
根据地不仅为抗日武装提供了休整和补给的场所,还成为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重要基地。
在根据地内,开展了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了抗战的物质基础。
同时,通过民主选举等方式,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抗日斗争中来。
《论持久战》解读

《论持久战》解读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写的一篇著名的军事理论文章,它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原则。
以下是对《论持久战》的解读:
1. 战胜日本侵略:《论持久战》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写成的,其主要目的是分析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必须采取持久战的战略,通过持久的抵抗,逐渐消耗敌人的力量,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
2. 战略思想:《论持久战》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思想和原则。
其中包括:以人民战争为基础,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战斗;运用游击战、阵地战等多样化的战术手段;注重政治工作,巩固人民基础;灵活运用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等。
3. 依靠人民: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抗战的胜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他认为,只有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动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形成强大的抗战力量。
4. 统一战线: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提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他呼吁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抗日的统一战线,共同抵抗外敌侵略。
5. 战略运筹:《论持久战》对战略运筹也进行了
一定的探讨。
毛泽东强调了运用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的灵活组合,以适应不同战场和敌情的需求。
同时,他也提出了要善于运用间接战、主动战和防御战相结合的原则。
总体来说,《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关于抗战时期战略思想的重要阐述,对中国的抗战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在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各阶段

抗日战争各阶段在抗日战争中被人为的分成了三个阶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抗日战争各阶段,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发。
抗日战争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卢沟桥事变-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中国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
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1月):日本表面上调整对华政策,军事进攻重心转向共产党的根据地;国民党政府不断对共产党军队制造摩擦,期间发生了皖南事变。
战略反攻阶段(1945年1月-1945年8月):解放区开始进行局部反攻;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同时毛泽东、朱德发布反攻命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
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华民国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
毛泽东分析抗日战争阶段的划分在《论持久战》一书中,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情况,指出了中国人民经过持久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客观依据,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特点。
《论持久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指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这篇伟大著作,有力地批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谬论,为抗战胜利指明了具体道路,坚定了人民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勇气。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
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
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毛泽东抗日胜利重要论述

毛泽东抗日胜利重要论述毛泽东抗日胜利重要论述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在抗日战争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毛泽东抗日胜利的重要论述。
一、坚持武装斗争是抗日战争的根本方针毛泽东同志早在抗日战争初期就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敌人面前是弱小的,但是中国是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攻击对象,它必然要起来反抗日本侵略者。
中国民族的力量是很大的,可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坚定地认为,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对抗强大的日本侵略者。
他提出了“带着敌人的一部分力量打敌人”的战略思想,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组织武装力量,进行抗战。
正是毛泽东同志对武装斗争的坚持,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坚持人民战争是抗日战争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战争是战胜日本侵略者最有效的战争形式。
”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主张以人民战争为主要形式进行抗日斗争。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作战原则,充分发挥中国军民众志成城、全力抗战的特点。
他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抗战,组织抗日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对敌军进行持久的消耗战。
毛泽东同志的人民战争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指导,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提供了有效手段。
三、坚持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的关键所在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敌人进攻,我方反击;敌人集中,我方分散;敌人退却,我方进攻”的战略思想,强调了统一战线对于抗日胜利的重要性。
他主张全国人民要团结起来,形成统一战线,将抗日战争扩大成全民族的大革命。
毛泽东同志通过与国共两党的合作,实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抗日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壮大。
他还提出了“统一战线中共产党一角”的理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蒋介石与抗日战争的领导

蒋介石与抗日战争的领导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场伟大斗争,而蒋介石作为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的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
首先,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体现在他的军事战略上。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布局,以保卫国家的利益。
他提出了“持久抗战”的口号,意味着中国将坚持抗战到底,不向日本帝国主义低头。
蒋介石还提出了“以退为进”的战略思想,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灵活的战术,避免与日本军队正面交锋,而是采取游击战的方式进行抵抗。
这种战略的运用,使中国军队能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的抵抗能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还体现在他的政治手腕上。
他积极推动国共合作,与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种合作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动力。
蒋介石还提出了“三光政策”,即“灭共、灭军、灭党”,以削弱共产党的力量。
虽然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内战,但也确保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
蒋介石的政治手腕和合作精神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还表现在他的外交策略上。
他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尤其是美国。
他派遣使节赴美,争取援助和支持。
他还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这些外交努力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蒋介石的领导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能力不足,导致了一系列的失败。
例如,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在日军的进攻下溃败,损失惨重。
这引发了对蒋介石领导能力的质疑。
此外,蒋介石在战争期间也面临着内部的政治斗争,这对于战争的进行产生了一定的干扰。
总体而言,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对于中国的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的军事战略、政治手腕和外交策略都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第五章 淮海战役
双方在战前的筹 划
首歼黄百韬兵团
再歼黄维兵团 全歼杜聿明集团
第六章 平津战役
01
华北的战 前状况
02
从西线打 起
04
蒋介石宣 告下野
06
“绥远方 式”
03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05
北平和平 解放
第七章 综论
关于蒋介石
关于毛泽东
结束语
征引文献
增订版引言
第一章 两种战略指导方针的 对立
毛泽东的方针
蒋介石的方针
对战争局势变化 的不同判断
第二章 战略决战的前夜
蒋介石面对的全 面危机
战争发展的大趋 势
国共双方的两次 重要会议
第三章 决战前奏:济南战役
切断济南的对外 交通线
决战序幕的揭开
解放济南
第四章 辽沈战役
锦州和长春的解 放
01
(一)档 案、史料 汇编
02
(二)日 记
03
(三)年 谱、文集
04
(四)回 忆录、口 述历史
06
(六)报 纸、期刊
05
(五)著 作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决战:毛泽东、 蒋介石是如何应对
三大战役的》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增订版引言
目录
02
第一章 两种战略指导 方针的对立
03
第二章 战略决战的前 夜
04
第三章 决战前奏:济 南战役
05 第四章 辽沈战役
06 第五章 淮海战役
目录
07 第六章 平津战役
09 征引文献
08 第七章 综论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与战术思想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与战术思想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期间最重要的一场战争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抗日斗争的高峰。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国军队总结了丰富的战略与战术思想,为最终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战略思想:坚持持久战中国抗日战争中最重要的战略思想就是坚持持久战。
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中国军队明确认识到如果要在抗日战争中获得胜利,只有坚持长期抵抗,消耗日本侵略者的实力,降低其战争意志,最终等待战机出现,夺取胜利的机会。
在战略层面,中国军队将基本战略原则确定为“固守为主、适时反攻”,即以强化抗战第一线的陆上防御为主,力图保持领土完整,同时在适当的时机发起主动进攻,寻找日军的破绽,以取得胜利。
二、战术思想:灵活机动、分进合击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术思想强调灵活机动和分进合击的原则。
由于敌我悬殊,中国军队面临着数量的不足和技术的落后,因此需要利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来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斗争。
中国军队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方法,即将敌人分为多个部分,采取分别对待、分别消灭的策略。
在战斗中,中国军队通过快速机动,趁敌人行军或转移时发起袭击,然后迅速撤离,以减少自己的伤亡并迷惑对手。
三、诱敌深入、运动战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术思想也包括诱敌深入和运动战。
中国军队通过各种手段吸引敌人深入中国境内,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发起反击,打破敌人的进攻节奏。
运动战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常用的战术方法。
通过快速机动和强力攻击,中国军队能够迅速包围、消灭敌军,以保持自己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运动战的核心思想在于出其不意,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
四、人民战争、武装斗争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与战术思想还体现了人民战争和武装斗争的特点。
中国军队坚信,只有使人民成为战争的参与者和支持者,才能够真正打赢抗日战争。
人民战争思想强调军民一体的原则,通过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建立抗日根据地等方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长期斗争。
武装斗争则是通过建立游击队,发动地方武装,对敌人进行持久的武力抵抗。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与反攻计划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与反攻计划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军事战略与反攻计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所采取的军事战略以及其反攻计划。
一、全面抗战策略的制定为了有效抵抗日本的入侵,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政府联合制定了全面抗战的战略。
在战略上,中国决定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实行统一指挥和战略配合。
同时,也确定了以抗击日军进攻为主要目标,在国内抗战的同时,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争取国际的支持与援助。
二、防御战略的采取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主要采取了防御战略。
由于日军的强大火力以及装备优势,中国军队并没有具备立即进行反攻的条件,因此,抵御日军的进攻成为首要任务。
中国军队采取了分散战线抵抗的策略,利用地形和人民的支持开展游击战,有效拖延了日军的进攻步伐。
三、战略退却与死守的重要性在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一些重要战场的失败后,采取了战略退却与死守的战术。
这种战略上的后撤不但避免了对中国军队的重大伤亡,同时也为日军的后续进攻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在长时间的死守阶段,中国军队通过利用地下战壕、明火止敌、运用异地埋伏等战术手段,有效拖延了日军的步伐。
四、积极抗战的军事战略随着抗战的发展,中国军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积极抗战的军事战略。
首先,中国军队利用中国广阔的国土,采取战略退却退让战术,避免与日军正面对抗,同时重点保护重要城市和战略地区。
其次,中国军队通过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抗战,开展游击战,利用人民的优势和国土的广袤,有效消耗和牵制日军的兵力和精力。
最后,中国军队在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同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援助,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事业的支持。
五、反攻计划与成功中国军队在长时间的抵抗与战略退却后,逐渐形成了反攻计划。
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中国军队决定在适当的时机发动反攻,收复失地。
中国军队采取了先迂回、后猛攻的战术,避免与日军正面交战,有效地打击了日军。
独立自主:毛泽东坚守的抗战原则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人们对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贡献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记述,却往往忽略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个亮点,这就是坚持独立自主。
回顾历史我们会看到,中国能够长期抗击大量日军,为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中发挥重大作用,与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和中国的独立自主分不开。
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必须独立自主西安事变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共产党与国民党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多次谈判并初步达成协议,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改编问题。
蒋介石千方百计要限制甚至取消共产党,他采取的关键步骤是取消共产党独立领导自己军队的权力。
1937年3月20日,周恩来应蒋介石之邀前往杭州与蒋谈判。
这次谈判中,蒋介石同意红军改编为三个师,师以上设总部,各级指挥军官由延安委派,总司令由蒋委派。
但蒋介石为了取消共产党的独立性,出尔反尔,于1937年6月再次请周恩来赴庐山谈判,蒋介石提出红军改编为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后,不设总指挥部;各师副职由国民政府委派;可以在团以上部队设政训处,负责政治工作,师上面的政训处,由蒋介石提名康泽任主任;朱德、毛泽东必须离开部队。
非常清楚,蒋介石这样做,实质是想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红军控制在自己手上,取消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
周恩来电告中央后,毛泽东坚决拒绝蒋介石提出的这些无理要求,周恩来即在与蒋介石会谈中驳回蒋的这一方案,坚决不同意国民党派人到红军部队中任职。
但蒋介石固执己见,红军改编之事随之搁浅。
为坚持共产党独立自主,毛泽东不怕红军改编之事搁浅,决心不理蒋介石那一套,如果蒋介石坚持他原来的主张,在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后,红军就自行改编;如果蒋介石连国共合作宣言也不发表,红军也于当年8月1日自行改编。
毛泽东此举表明了他的坚决态度: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也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决不能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任凭国民党控制;为了抗日救国,共产党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如果蒋介石想借此吃掉共产党,共产党决不答应。
张闻天毛泽东在西安事变前后的对蒋方针

张闻天毛泽东在西安事变前后的对蒋方针作者:张家康来源:《红广角》 2012年第2期(安徽)张家康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成为国共两党都必须直面且认真对待的问题。
中共领导人张闻天、毛泽东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顾全大局,审时度势,不断地调整对蒋方针,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形成。
张闻天:开展反日反蒋的民族武装自卫运动1935年11月13日,张闻天主持起草中共中央文件:《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和《关于开展抗日反蒋运动工作的决定》。
号召:“一切抗日反蒋的中国人民与武装队伍,……都应该联合起来,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国民党而血战!”指示各级党组织“必须立即开展反日反蒋的民族武装自卫运动。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张浩(即林育英,作者注)历经千辛万苦,于11月18日到达中共中央驻地瓦窑堡。
中央政治局随即召开会议,张浩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指出:“目前阶段策略上最紧急的要反对的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及地主。
”不要再提“没收富农消灭富农”,最适宜提“人民共和国”等。
会后,张闻天派专人给在直罗镇前线的毛泽东等送去专函,通报会议内容及中央上述策略的转变。
11月26日,毛泽东致信东北军第五十七军军长董英斌,信中就贯穿了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精神,提出:“东北军不打红军,红军亦不打东北军。
”“凡愿抗日反蒋者,不论过去打过红军与否,红军愿与订立条约,一同打日本打蒋介石。
”当然,在推行“抗日反蒋”的过程中,并非强求一律,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实施时可以灵活掌握。
11月29日,张闻天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这样解释:“我们现在主要是反蒋抗日。
但在谈判时,也不一定都要反日反蒋。
只反日不反蒋,反日反张学良,或者反蒋不反日,我们说也可以。
”毛泽东、周恩来等从前线回到后方,专程参加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后,毛泽东在给彭德怀和林彪、叶剑英、程子华的电文中说:“真是一次很好的讨论”,“很好地讨论了当前的形势、力量与任务。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如何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捐弃前嫌,倡导和推动国共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根据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已下降到次要和从属地位的 重大变化,最先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并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 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进一步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总路线。会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大力促进全国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国民党上层、各地方实 力派和爱国人士等社会各方面的统战工作。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不断调整对蒋介石集团政策,将 “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及至“联蒋抗日”,从而促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有力地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成为扭转中国时局的枢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 战争。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庐山谈话”承认中 国共产党合法地位。至此,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7年8月22日 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分析了中日战争敌强我弱的形势,指出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持久性,正式确定 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以及红军的战略任务和战略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也在作战指导计划中,确定了以持久战为主旨的战略方针。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地阐 明了持久抗战的方针。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 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中国共产党根据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之战争非正义性、我之战争正义性、敌失道寡助、我 得道多助等基本特点分析,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 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指出通过这3个阶段,中国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则将由优 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中国共产 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指明了夺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日的 信心。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唯一能使弱国打败强国夺取抗 日战争胜利的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总方针。中国抗日战争特别是敌后战场抗战的实践,正是按照毛泽东持久战的 战略思想和游击战理论,一步步走向了胜利,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抗日战争的历史说明,先进的军事理论, 对弱国战胜强国取得战争的彻底胜利,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
鲁教版七年上历史--战略大决战

C.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D.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 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 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 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 C.挺进大西南 B.百万雄师过大江
D.会师大西北
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中间力量 C.争取国内和平 B.成立联合政府 D.讨论停战问题
中共不断调整同国民党关系的主要依据是 A.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民政府的性质和政策 C.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需要 D.共产国际的指示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中国人民同国民党的矛盾 B、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C、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的矛盾 D、各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的矛盾 《双十协定》签订的最重要意义在于 A、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 B、赢得了反内战的时间 C、表明了共产党的诚意 D、中共取得了政治上主动权
C、山东解放区 D、陕甘宁解放区
对右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叙述 错误的是(重庆谈判) A、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B、反映了国共两党都有争取和 平愿望
C、签订了重要协议 D、充分显示了中共主要领导人 的胆识和智慧
对右图同一时段发生的两个历史场景的 解读,哪项是不正确的 A、国民党的积极准备内战
B、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C、当时中国面临着内战危机 D、全面内战已经爆发
《磨好刀再杀》
揭穿了抗战后蒋介石玩弄“假 和平,真内战”
材料一:万急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 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 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 商谈,事关国家大计,幸勿色吝驾,临电不胜迫切 悬盼之至。-引自《中央日报》1945、8
中流砥柱——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引领

一、中国共产党是民族解放的先锋,率先提出武装抗日爱国主张,二、中国共产党是最先进的政治组织,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核心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面前,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仍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在此情况下,能不能团结国内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是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关键。
在全国性的抗战爆发之前,我党不仅开始呼吁建立统一战线,而且已开始同部分国民党爱国将领进行了武装抗日的合作。
如,与以东北军为主体的抗日义勇军合作;与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合作,于1933年在察哈尔建立抗日同盟军;与十九路军开展抗日反蒋合作,帮助其建立中华民族革命联盟,呼吁成立“联合阵线,武装抗日”;二十六路军响应我党的抗日号召,在宁都起义加入红军,改编为红军第五军团,等等。
面对日本的铁蹄已经深入华北大地,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的客观现实,我们党及时在瓦窑堡召开会议,进一步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提出了我们党的新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在国民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好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成为当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键所在。
国共在历经多年内战后,要转变这种态势,做到联合抗日,实非易事。
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共产党通过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电告国民党三中全会,强烈要求国民党向共产党保证停止内战,枪口对外,迅速准备抗日和改良人民生活等。
我党也向国民党保证取消两党敌对,红军改变名称,在革命根据地施行新民主制度和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等四项,争取国民党抗日。
经过我们党的努力,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恢复“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决议,代表着国民党从事实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
毛泽东认为,“如果没有这一步骤,则两党合作的建立势将推迟,而这对于迅速准备抗日是完全不利的”。
独立自主:毛泽东坚守的抗战原则

思 想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1 9 3 1 年 日本 点 , 就 把 日本 侵 略 者 置 于 我 们 数 万 万 中 国 军 队 必 须 在 变 动 不 定 的 战 线上 , 侵 占 我 国 东 北 时 , 国 民 党 政 府 采 取 站 起 来 了的 人 民 之 前 , 使 它 像 一 匹 野 进 行 高度 的运 动 战 , 迅 速前 进 和 迅 速 不 抵抗 政 策 , 实 质 是 想 借 世 界 大 国 的 牛 冲 入 火 阵 ,我 们 一 声 唤 也 要 把 它 后 退 , 迅速 集 中和 迅 速 分 散 , 这就 是
后的胜利。 ” 毛 泽 东还 生动 地 说 : “ 日 对 地 形 、 民情 不 熟 ,必 然 处 处挨 打 ,
把 抗 战 放 在 自 己 力 量 的 基 点 本 敢 于 欺 负 我们 , 主 要 的 原 因在于 中 疲 于 奔 命 。 毛 泽 东 根据 他 的 这 个基 本 上。 是 毛 泽 东 在 抗 日战 争 中独 立 自主 国 民众 的 无 组织 状 态 。 克服 了这 一缺 认 识 ,提 出 的抗 日战争 作 战 方针 是 :
平 原 和察 绥 广 大地 区 , 独 立 自主 开 辟
毛 泽东 关于 把抗 战 放在 中国 自 装, 由于 在 对 日作 战 中大 量 缴 获 日军
了广 阔 的 华北 敌 后解 放 区战 场 。 敌 后 己 力量 基 点 上 的观 点 , 更 深 刻 的思 想 武 器 武 装 自己 ,八 路 军 、新 四军 的 武
9 3 7年 3月 2 0 日, 的一 个 亮 点 ,这 就 是 坚持 独 立 自主 。 回顾 历 史 独 立领 导 自己 军 队 的权 力 。1
我 们 会 看 到 , 中 国能 够 长 期 抗 击 大 量 日军 , 为 周 恩 来 应 蒋 介 石 之邀 前往 杭 州 与 蒋 谈 判。 这 次
伟大的舵手——忆抗战相持阶段的毛泽东

。
”
蒋老满怀 深 情 回 忆 了 以下 历 史片断
毛 泽 东没 有 动 催促 他
: “
,
把 吃饭 忘 到 了 九 霄云 外
, ,
。
公 务 员再 次
”
主
席
,
您别 写 了 饭 都 凉 了 快 吃 吧
。
一
21 一
“
峨 吃 饭 怎 么 又 吃 饭 啦 ? 毛 泽 东这 才 放 下 笔
,
,
,
”
。
有时
,
官 死 尸 旁边 扔 着 战 刀
。 ,
地 扑 向 解 放 区 时 毛 泽 东 镇 定 自若
,
他首 先高瞻远瞩
用
政 治 家的 眼 光 观 寨这 变 幻 的 形 势 和 党 中 央 从 政 治 上 揭
在 那 桃 花 盛 开 的 季节 我 来 到 沈 阳 走 访 了 原
。
,
,
,
,
露蒋 介 石 的 反 共 投 降 活 动 让 人 民 提 高 髻 隔 与之 进 行 针 锋 相 对的 斗 争 这 一 阶段
。
的 反动
3
,
方 针 开始
反共反 人 民 从
的反
19 3 9
年
12
月至
194 0
年
月 国 民党 政 府
共 活 动 发展 为 大 规 模 的 武装进 攻 派 出 重 兵 包 围 封
城
锁陕甘宁边区
起 了 第一 次 反 共 高 潮
. ,
。
在这 国 际 风 云 瞬 息万 变
,
日
军 和 蒋介 石 的 军 队 疯 狂
他
身旁 有 个 小 纸 捅
。
毛泽东与中共抗战方略

一、“红军担负以独立自主的游击运动战,钳制敌人大部分,消灭敌人一部的任务。
”1937年7月7日深夜,在北平(今北京)的南大门卢沟桥附近,日本侵略军突然向驻守在这里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中国军队被迫奋起还击。
卢沟桥反抗日本侵略军的枪声,标志着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全民族抗战终于开始。
14日,毛泽东等致电身在南京的叶剑英,要他转告蒋介石:“红军主力准备随时出动抗日,已令各军十天内准备完毕,待令出动。
”由于红军即将开赴前线,一个新的问题提到中共中央、毛泽东的面前:中共中央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军事策略——战略方针是什么?简言之,红军在抗日前线应该怎样作战?因为,毛泽东深知:“过去的革命战争证明,我们不但需要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需要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军事路线。
”1937年7月28日,毛泽东、张闻天联名致电同国民党谈判的中共代表周恩来、博古(秦邦宪)、林伯渠,要求他们转告蒋介石:“(一)八月十五日前编好,二十日出动抗日。
(二)三个师以上必须设总指挥部,朱正彭副,并设政治部,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不要康泽)(引者注:康泽为国民党特务头目),以便指挥作战。
……(四)主力出动后集中作战,不得分散。
(五)担任绥远方面之一线。
”“不要康泽”、“集中作战,不得分散”,意味着中共军队独立自主;“担任绥远方面(作战)之一线”,意味着红军主要起战役配合作用,不和日军正面硬拼。
1937年8月1日,毛泽东、张闻天联名致电周恩来、博古、林伯渠(三人正在云阳出席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召开的红军高级干部会议),对会议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其中最重要的是◆为了制定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方针和具体政策,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举行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
这是刊登在《解放》周刊第十五期上的宣传鼓动提纲。
把发展游击战争提到突出的地位,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了红军对日作战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分散游击战原则。
8月4日,毛泽东、张闻天联名致电准备出席南京国防会议的周恩来、朱德、叶剑英,指明了红军在民族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正规战与游击战相配合,游击战以红军与其他适宜部队及人民武装担任之,在整个战略部署下给与独立自主的指挥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工三班第三小组
目录
• 一、背景(国共二次合作) • 二、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策略及 其结果 • 三、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的策略及 其结果 • 四、毛与蒋的策略对比及战场转变 的关系
一、背景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开辟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的道路。 • 毛泽东在国共建立统一战线的过程中深刻阐 述了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民族矛盾和阶 级矛盾一致性的问题。他认为:在民族斗争中, 阶级斗争是以民族斗争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形式, 表现了两者的一致性。一方面,阶级的政治经济 要求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衣不破裂合作为条件; 又一方面,一切阶级斗争的要求都应以民族斗争 的需要(抗日)为出发点。这样便把统一战线中 的统一性和独立性、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一致 起来了。
有了一个鲜明的态度。
•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 式公布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公布
国共合作宣言》。从此,毛泽东与蒋介石
正式携手,国共第二次合作终于点 • (二)此策略内容 • (三)在此策略指导下取得成功的 战役
• 曾在日本生活多年的蒋介石,看到了日本 发动全面战争的两个致命弱点: • 1、敌国小,人口少——日本本土为37.2万 平方公里,中国国土960万平方公里。日本 人口共7063万,中国人口4.5亿。 • 2、敌国资源匮乏——日本是个岛国,主要 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依靠进口,中国地大 物博,资产丰富,煤铁石油比日本多得多。 国小,资源必然有限;人少,兵员必然不足。
•
同时蒋介石方面,在“七七”卢沟桥事变爆
发后,他感到对日抗战难以避免,在7月19日的日
记中写下了他的抗战决心:“政府对和战表示决
心,此其时矣!人们以为危,我以为安,立意既
定,无论安危成败,在所不计。对倭最后之方剂,
唯此一着耳!”“书告既发,只有一意应战,不
再作回旋之想矣。”至此,蒋介石主要要指挥官:朱德、彭争中的策略
• (一)提出此策略的出发点 • (二)此策略内容 • (三)在此策略指导下取得成功的 战役
•
蒋介石的“持久消耗战略”虽然有一定 优势,但是,还是有一些缺陷。我军在劣 势装备下,与优势装备的强敌硬拼,我国 自身的损失远远超过消耗的日军力量。而 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清楚地看到蒋介石战
于是乎——
持久消耗战思想
•
其内容要点为:“以攻为守,以退为进,以
持久对速决——非以打垮敌人为目标,而以拖垮 敌人为目的”;“在军事上采取持久消耗战略, 以空间换取时间,逐次消耗敌人,以转变优越形 势,争取最后的胜利。”
•
其战略原则是:以空间换取时间。
•
这种思想的提出反映了蒋介石对中日两
国国力、军力形势对比的基本认识及应对 策略。显然,坚持持久消耗战的战略是正 确的。在抗战之初,蒋介石按照自己的思 想进行战争指导,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 了淞沪会战、南京会战、武汉会战、台儿 庄战役等。其中台儿庄战役取得巨大胜利。
• 对于怎样进行持久战,毛泽东在《论持久 战》中指出,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三个 阶段。 • 第一阶段为战略防御阶段。我军所采取的 的战争形式,主要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 和阵地战辅助之。 • 第二阶段为战略相持阶段。我军之作战形 式主要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 • 第三阶段为战略反攻阶段。我军所采取的 主要战争形式仍为运动战,但是阵地战将 提到重要地位。
•
毛泽东总结蒋介石在战争指导上的失 误及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在山西抗战所 积累的经验,他坚持全民抗战、在运动中 消灭敌人、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正确性。 • 他也认为,主力必须用于侧面,采取 包围迂回战法,独立自主地攻击敌人,才 能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并 且在正面战场作战的军队,也不可用单纯 防御的战法,主要应采取“反突击”。所 以八路军采取的战法——独立自主的游击 战和运动战。
•
于是,在接下来的战略相持阶段,共 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而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则退居次要位置。 由毛泽东游击思想指导的太原会战,平型 关大捷都取得了巨大胜利。而虽然毛泽东 对百团大战有一点儿不满,但是它仍然是 敌后游击战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儿庄大捷
主要指挥官:李宗仁、孙 连仲、 汤恩伯
•
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灵活运用于 不同的战略阶段,这使得毛泽东指挥的八
路军、新四军和武装革命取得了多次胜利。
例如平型关大捷。
四、毛与蒋的战略对比及战场转变 的关系
•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夹
击日军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基本形式,同时 也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
但是国共两党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 不是一成不变的。 • 在战略防御阶段,由于国民党控制着中 国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而日本前期主要 目标就是夺取大城市,所以由国民党军队 担任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台儿庄大捷的 胜利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 国”的计划,对抗日战争初期战略防御起到 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再加上 蒋介石集团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 的方针,正面战场的战局非常不利。
略的缺陷。于是乎——
全面持久抗战、进行游击作战方略
• 其观点为: 1、实行积极防御方针 2、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 3、开展游击战争 4、在政治上要动员全国军民 毛泽东认为,红军的基本任务是:创 造根据的,牵制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 (主要是战略配合),保存和扩大红军, 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向平原发 展游击战争,但着重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