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民族 哈萨克族风俗

合集下载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之一。

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下面是一些哈萨克族的主要风俗和传统文化:
1.牧民文化:哈萨克族是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
牧民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他们骑马、放牧、饲
养羊、马等动物,把草原作为家园,并根据季节的变化迁
徙。

2.骏马文化:哈萨克族以骏马闻名,骑马技艺是他们的传统
技能之一。

哈萨克族人热衷于马术表演和马球比赛,并视
马为自己的朋友、亲人和财富。

3.音乐和舞蹈:音乐和舞蹈在哈萨克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
要地位。

他们善于演奏和制作各种乐器,如马头琴、揉镲、依普孜等。

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独特多样,如独舞、群舞等。

4.狩猎和射箭:作为一个民族传统,狩猎和射箭在哈萨克族
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以射箭技艺闻名,举行射箭
比赛和狩猎活动以展示自己的技艺和勇气。

5.民族服饰:哈萨克族有着自己特色的民族服饰。

男子通常
穿着长袍短袖的夹克、马裤、高筒靴、以及环腰刀。

女子
则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维吾尔族袍、长裙和高筒靴,头戴
斗笠和头巾,头饰丰富多样。

6.篝火晚会:哈萨克族喜欢在特定的日子举办篝火晚会,把
篝火点燃,围坐在一起,唱歌、跳舞、享受美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这些风俗和传统文化是哈萨克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独特的民族特色。

通过庆祝和传承这些传统,他们展示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身份和传统价值观。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哈萨克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哈萨克族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特点:1.游牧传统:哈萨克族以牧民为主,拥有丰富的游牧传统。

他们繁衍于广袤的草原地区,以养殖牲畜为生,如马、羊和驼鹿等。

游牧生活使他们与自然紧密相连,并形成了独特的牧民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2.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哈萨克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表演,代表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色。

他们常用一种叫做"dombra"的弦乐器演奏音乐,舞蹈则以婚礼、节日和庆典等场合为常见表现形式。

3.饮食文化:哈萨克族拥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以肉食为主。

他们擅长制作马肉和羊肉菜肴,如马肉烤串、博尔苏奶茶和手抓饭等。

马奶制品也在他们的日常饮食中扮演重要角色。

4.狩猎和射箭:哈萨克族传统的游牧生活赋予他们出色的狩猎和射箭技巧,这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体现。

他们参与射箭和马背上的游牧狩猎活动,并以此展示和传承他们的生活技能和传统价值观。

5.波斯风格的传统服饰: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通常采用波斯风格的设计,以鲜艳的色彩和精致的细节为特点。

男性常穿长袍、乌纱帽和皮靴,女性则常穿马褂、头巾和长裙等。

6.高度尊重和待客之道:哈萨克族文化强调对长辈、客人和尊贵客人的尊重和礼遇。

他们有独特的待客之道,如丰盛的款待、热情好客和分享。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并且与他们的牧民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这只是对哈萨克族风俗和传统文化的一些简要介绍,实际上还涉及许多其他方面,如诗歌、民间故事、马球运动等。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是中亚和西亚地区最大的民族之一,居住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国、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家的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民族。

其文化和习俗源远流长、深具时代性,一直流传至今。

哈萨克族风俗习惯包括家庭习俗、宗教习俗、风俗衣着、传统文化气氛等多方面。

哈萨克族的家庭习俗主要体现在以家为尊、长者为至尊、尊重老人,长辈绝不允许年轻人放纵行为,鼓励年轻人学习并努力工作,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以后代子孙以家为尊为宗旨,扎根当地文化,从而形成哈萨克族的独特的家庭传统。

哈萨克族的宗教习俗,以伊斯兰教为主,在有关宗教的场合,哈萨克人人人都会尊重老人,特别是男性,给他们留出座位供他们坐,从容不迫。

在宗教传统中,还有闻传定要把aidak母牛乳酪面包献上宗教仪式上的习惯,祭祀神灵和祈求上天的保佑。

哈萨克族的风俗衣着,以裹头袍、哈萨克式头部饰物等为代表,裹头袍常用新羊毛制作,以示哈萨克族人在家庭及社会生活中的孝顺,哈萨克式头部饰物主要以发夹、新羊毛及上面装饰有五颜六色绣花、金丝等比较常见,是哈萨克族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之一。

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气氛,源自古苏烈文化,其古老特色的文化气氛一直浸润在当代哈萨克族人的思想中,把道德准则、农民的智慧、女性的美德、健康的生活方式、贤淑的风俗和文化底蕴融汇贯通,形成了哈萨克族独特的文化特色。

总之,哈萨克族是名副其实的古老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家庭习俗、宗教习俗、风俗衣着等,以及传统文化气氛,总的来说,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都极其独特、多样、丰富,值得大家去收藏与了解。

哈萨克族民俗(礼节与禁忌等)

哈萨克族民俗(礼节与禁忌等)

哈萨克族民俗发布时间:2008-11-06来源:般若导航网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一) 礼节和禁忌.哈萨克族是热情好客的民族, 牧民有谚语: "如果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放走客人, 是奇耻大辱."前來拜访或投宿的客人, 不管是否相识;都热情招待, 拿出最好的食品.客人必须尊重主人的风俗习惯, 当主人端出满盘整羊將羊头送到客人手中时, 客人应首先割一块羊脸送席中长者, 割一只羊耳朵给席中幼者, 再將羊头送给主人, 然后方开始吃盘中羊肉.哈萨克人耿直、重友情, 对老人特别尊敬, 不论吃饭喝茶, 说话走路, 都要礼让老人.此外还禁忌: 不要当面数主人的牲畜数目;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遇羊群要绕道而过;不准乱丢食物;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绝对不准跨过或踏过吃饭用的餐布.(二) 马奶酒.是由马奶经加工发酵而成的, 有浓烈、醇厚的香味.每年6月底到9月末是做马奶酒的季节.哈萨克族的妇女們把新鲜马奶放在木桶或皮桶里, 用特装工具上下搅动, 使马奶提高温度, 迅速发酵.没有喝过的人不知其酒性, 很易喝醉.哈萨克牧民不仅从你吃手抓羊肉, 也从你喝马奶酒來判断你的力量.(三) 爱唱诗歌.哈萨克人的一生, 沉醉在诗歌的海洋中.刚诞生的婴儿要在诗歌中连续迎接三次晨曦, 由男女青年通宵达旦地轮流唱三昼夜祝福歌.如此则婴儿的一生將是幸福和美满的.其他如婚礼、节日、聚会等无不是诗的海洋.受诗歌熏陶的每个哈萨克人都是诗人."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這谚语正是其生动的写照.(四) 姑娘追.是一种青年男女之间的娱乐活动.在场的青年男女, 不论未婚或已婚, 都可以自由结合, 骑上各自的马匹, 小伙子策马先跑, 姑娘扬鞭后迫, 追上者为优胜, 能获得观者的喝采和欢呼.在追逐中, 姑娘发现小伙子对自己有不检点的戏谑言行时, 可以用马鞭对其抽打.這种抽打纯属娱乐性质.未婚青年当然利用這一活动结识对象, 谈情说爱.姑娘追也是显示马匹和骑术的大好机会.(五) 叼羊.這是哈萨克人最喜爱的游戏, 每逢节日都要举行.赛前, 先由受人尊敬的长者將一只割去头的羊羔放在草地上.号令一响, 参赛的骑手們如离弦之箭, 纵马飞驰, 奔向羊羔, 争夺角逐的激烈场面扣人心弦.如获羊者能始终一马当先, 携羊羔到达指定地点, 即为优胜者.若中途被人赶上夺走羊羔, 就不能得到桂冠.优胜者受人尊敬, 被誉为草原上的"雄鹰".。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是中亚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了千余年的历史。

哈萨克族风俗习惯深入民心,由于长期融入东西方文化,使其习俗在不同的地域也能得到相应的变化。

一、宗教哈萨克族讲求平等、信仰自由,信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大宗教。

哈萨克族的伊斯兰教有伊斯兰教和清真教两大支派,清真教流传于新疆、库尔勒地区,伊斯兰教流传于新疆、河南地区。

而基督教则流传于新疆、河北、甘肃、陕西、西藏等地。

哈萨克族人民拥护和平,秉承宗教上的要求,生活中他们都注重道德教育和礼节。

二、服饰哈萨克族民族服饰朴素大方,其中以上衣、头巾、耳环等为主要部分,他们一般会根据节日或重要场合来使用。

而且,他们的服饰还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族群服饰政策,规定每个族群都要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进行节日庆祝或其他重要的场合。

三、节日哈萨克族有着众多的节日,而节日最重要的就是清明节、新年节、昭余节和马来日等。

清明节是哈萨克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他们会带上家人一起回到部落里,静静地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深深敬意;新年节则是哈萨克族表达祝福和互相祝福的日子,哈萨克族家家户户会准备新年节的特色料理,并大家团聚在一起,共同迎接新的一年;昭余节是哈萨克族信仰西伯利亚神灵的重要节日,人们会让孩子们把面包投进湖中,以示向神灵求福;马来日是哈萨克族清明节前一天,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家庭祭拜,以示尊重和珍爱亲人。

四、住宅哈萨克族的住宅,大多是用竹木作成的柱子,木板和稻草进行绑缚成的住所,将被叫做“黑屋”。

哈萨克族的住宅因地制宜,而呈现出多种形式。

它们的特点是把木头和泥土结合在一起,内部空间划分较为简单,主要有烟囱、架子、篝火炉和桌椅等。

总的来说,哈萨克族正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他们历史悠久,闪耀出百花齐放的文化芳香,他们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我们可以学习他们那种敬畏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在今天这个充斥着繁忙及动荡的世界里,按照他们的方式去生活,也许可以让我们收获更多健康而又快乐的生活。

阿勒泰印象之一——到哈萨克家作客

阿勒泰印象之一——到哈萨克家作客

阿勒泰印象之一——到哈萨克家去做客黎云昆哈萨克人十分好客。

到哈萨克家庭去做客,是到阿勒泰的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一进哈萨克人的家,暖洋洋的家庭气氛立刻会使你从外面带来的严冬气氛烟消云散。

主人会用一壶温水为每一个刚跨进门的客人冲水洗手,下面用一个脸盆接冲洗过手的水。

哈萨克人清洁用水,只能用新鲜的水,而且不能够重复使用。

见图一。

客人洗过手后,即进入餐厅。

开始进餐前,主人会请客人中的年长者,说一句祝福的话语。

此时每一个在场的人都需虔诚地将双手申至胸前,十指张开,手心向着脸面。

眼睛注视着自己的双手。

如果没有客人,是他们自己家人一起吃饭,估计应当是在家长主持下做餐前祈祷。

待祝福的话语结束后,就餐正式开始。

此时方知进门就洗手绝不仅仅是一般的礼节,因为,几乎所有的饭食必须要用手爪。

哈萨克人的食物与维吾尔相近,客人入座后,先喝上一碗热腾腾的奶茶,面点也是馕,不过为了使远方的客人吃起来方便,他们将馕切成块状,或撕成块状。

见图二、三、四。

再有就是名目繁多的奶制品。

见图五、六、七。

待客人稍稍填补一下后,开始上主菜,即马肉、牛肉和羊肉。

这些肉都是用大锅煮的,煮熟后大块地盛上来,当着客人的面,用刀子一刀一刀的将肉切成小块,放到放有切好的洋葱的盘子里。

见图八、九、十。

肉菜上后,紧接着上了两道鱼,一是清蒸鱼,好像是鲳鱼;另一份是铁板烧鱼,据介绍是当地的一种冷水鱼,味道十分鲜美。

见图十一、十二。

待大家酒足饭饱以后,主人开始上最后一个节目。

这时主人用双手直接在饭盆里捧出一捧带肉的面片,按客人的长幼次序,直接递到客人的面前。

客人也以双手捧接,并且一定要吃得干干净净。

这个习俗源于哈萨克人的好客,一定要让客人吃饱了,不过第一次到哈萨克人家里做客的人可能会有些吃不消,已经吃饱了,再外加上一大捧肉饭,实在是吃不下去了,但你还得把它吃下去。

人们常说:“吃饭要吃八分饱”,可到了阿勒泰,如果要去哈萨克人家中作客,一定只能吃五分饱,否则,面对主人双手捧过来、再用自己双手捧接下的肉饭,你除了干干净净地把手里的食物吃掉之外,别无选择。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说到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很多都是在草原游牧的独特环境下形成的,包括他们的饮食方面,服饰方面,以及婚俗和葬礼,这些都是很有特点的。

朋友们,你们知道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吗?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公元六世纪,哈萨克部族的咄陆部就在塔城、额敏一带活动,十三世纪后,居住在额敏河流域的哈萨克部落有乃蛮、克烈、乌克斯、咄陆等部。

十七世纪末,西部蒙古族准噶尔部与哈萨克各部因争夺草场发生战事,县境内哈萨克人被迫向西迁移,哈萨克人口剧减。

以前的哈萨克人过着游牧,逐水草而居,流动性较大。

十九世纪中叶,一部分居住在塔尔巴哈台山以北的俄国哈萨克人迁入塔城额敏一带,和丰、阿尔泰的哈萨克人先后迁至额敏所属的玛依尔、加依尔一带居住。

1929年,苏联境内居住在塔尔巴哈台山以北的哈萨克人又一次大批迁入中国境内,一部分在额敏定居。

1943年,额敏县内哈萨克人达32222人。

新中国成立前,哈萨克族主要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居无定所,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几乎没有,少数贵族及宗教上层掌管着经文,他们把子女送往外地读书,大多数牧民与教育无缘。

新中国成立后,哈萨克族的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现有哈语中学9所,在校生4085人,17所,在校生5522人,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100%。

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定居的教民建有清真寺,成年男子按时进寺礼拜。

哈萨克人崇拜太阳和,所以所住毡房和清真寺的门都是开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哈萨克族过去主要从事牧业生产,饮食带有明显的牧区特点,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肉食有手抓肉,红烧肉、灌肠肉、熏肉等。

经腌制、风干的肉和马肠不但味道鲜美,而且便于储存。

主食有炒米、馕、馓子、包尔沙克、抓饭、面条、油饼等,奶制品有奶疙瘩、奶酪、奶油等。

喜喝用砖茶加牛奶和适量的盐煮成的奶茶,奶茶醇香且营养丰富,是每个家庭中必备的饮料。

过去的哈萨克族主要用牲畜的皮毛做衣料,布衣主要在夏秋天穿用。

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如下:
1、饮食文化。

哈萨克族以肉食为主,尤其偏爱羊肉、牛肉和马肉,常见的烹饪方式包括炖肉和火锅,他们的饮食文化中,火锅的清香、丰富的配料和营养价值非常重要。

2、舞蹈文化。

哈萨克族舞蹈丰富多样,其中包括“黑走马”和“鹰舞”,这些舞蹈反映了哈萨克族对马和鹰的崇拜,以及他们游牧生活的特点。

3、服饰文化。

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以实用和保暖为主要特点,通常包括三角帽、长袍、高筒靴等,男子一般穿深色长袍和裤子,而女子则穿着华丽刺绣的裙子和头巾。

4、婚俗文化。

哈萨克族的婚姻习俗中,终身婚姻是主流,离婚的情况非常少见,女方在嫁妆中还会收到彩礼,此外,哈萨克族还有独特的婚礼仪式,如“姑娘追”和“叼羊”。

5、节日文化。

哈萨克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那达慕大会、古尔邦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是庆祝和娱乐的场合,也是传承和展示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时刻。

哈萨克族民俗课件

哈萨克族民俗课件
马奶酒
哈萨 克族 民俗
五、哈萨克族的社交礼仪
1、待客礼仪
哈萨克族有史以来,就以热情好客而闻名。他们有这样一
句话:“祖先的遗产部分是留给客人的”。俗语:“太阳落山
时放走客人,是跳进河里也洗不尽的奇耻大辱。 ”
所以凡是登门来访的客人,不论民族信仰,均热情款待。
若遇黄昏,必定留宿。对远道而来的客人,不但要宰马驹或羊
羊头还给主人,以此表示对主人的谢。尔后,大家动手共食
手抓羊肉。最后,主客相互用双手,手心朝面部,轻轻向下抹
一下,表示谢谢上帝。
哈萨 克族 民俗
2、给小孩命名的方式 3、幼子继承制 4、哈萨克族的禁忌 (1)牲畜禁忌。忌用脚或棍棒踢打牲畜头部,不准骑马插 入羊群,否则认为不礼貌。遇羊群应绕路而行。忌别人从拴牲 口绳上跨越,以为胯下为不洁之处,会影响牲口的繁殖生产。 不得拔除幼嫩青草和毁坏树林。 (2)丧葬禁忌。人死后,须将其生前骑用的马剪去颈鬃、 尾鬃,其他任何人禁忌再骑用。行人骑马过墓地时不可急驶而 去,妇女则必须下马徒步而过。 (3)饮食禁忌。忌用手背擦摸食物;忌乱丢食物;忌坐装 食物的箱子;忌跨越、踏踩吃饭用的餐巾;泔水须择地而倒。 依伊斯兰教规,忌食猪肉、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等。 (4)礼俗禁忌。族人有好客习俗,故忌讳对前来拜访或过 路的客人(无论认识与否)不竭诚款待。俗谚云:“太阳落山 时放走客人,是跳进河里也洗不尽的奇耻大辱。 ” 到哈萨克 家做客时,应跪坐或盘腿而坐,禁忌双腿直伸,脚底朝人,尤 忌将鞋脱掉,否则会被认为极端无礼而触怒主人。青年人禁忌 坐上席。 (5)其他禁忌。媳妇、妇女忌在公婆、长辈面前走过,应 从背后行走;忌儿媳直呼公婆及长辈的姓名。毡房的门不得西 开。屋中为老年人特设的木床,忌其他人坐卧于上;床上如遮 挂布幔,外人禁忌牵动,否则,认为是对主人的不敬。伊斯兰 教民做礼拜时,他人不得从其面前通过,更不得踏踩地上铺的 布。

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少数民族风情如何体验

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少数民族风情如何体验

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少数民族风情如何体验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新疆阿勒泰地区。

这里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

如果你渴望深入体验这里独特的民族文化,那么请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探索阿勒泰地区少数民族风情的魅力所在。

要想真正体验阿勒泰地区的少数民族风情,首先得了解这里主要的少数民族。

阿勒泰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主要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等多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是阿勒泰地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以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而闻名。

走进哈萨克族的毡房,你会被主人的热情所感染。

主人会为你端上香喷喷的奶茶、手抓肉和各种奶制品。

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不妨欣赏一下哈萨克族传统的歌舞表演。

他们的舞蹈动作优美,节奏明快,充满了力量和活力。

而他们的音乐则以冬不拉为主要乐器,旋律悠扬动听,让人陶醉其中。

维吾尔族也是阿勒泰地区的重要民族之一。

维吾尔族的建筑风格独特,其房屋多采用土坯或砖块建造,墙壁上装饰着精美的图案。

维吾尔族的美食同样令人垂涎欲滴,如烤羊肉串、烤馕、大盘鸡等。

此外,维吾尔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地毯、花帽、艾德莱斯绸等,色彩鲜艳,工艺精湛,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蒙古族在阿勒泰地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他们的传统服饰华丽而庄重,骑马射箭是他们的传统技艺。

在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上,你可以看到精彩的赛马、摔跤和射箭比赛,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勇敢和豪爽。

想要深入体验阿勒泰地区的少数民族风情,参加当地的传统节日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比如哈萨克族的纳吾肉孜节,这是他们迎接春天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身着盛装,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歌舞表演、赛马、叼羊等。

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也是非常隆重的节日,人们会走亲访友,互赠礼物,宰杀牲畜,共同庆祝节日的到来。

除了节日,当地的民俗活动也不容错过。

哈萨克族的婚礼就是一场充满欢乐和浪漫的盛宴。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是蒙古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也是中亚地区最大的一个民族,它们继承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它们由来已久,贯穿了数代人的生活。

1、关于家庭结构,哈萨克文化比较注重家庭纪律,尤其是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经由家庭纪律,子女毕生服从父母,尊重父母、服从父母是他们的家庭责任。

一般来说,父亲作为家庭的核心,他有权利决定家庭的大事,比如子女的婚事和就业等,同时,他需要保护和照顾家庭成员,以维护家庭的安全和幸福。

2、哈萨克族也很重视仪式,尤其是宗教仪式和社会典礼,如婚礼、洗礼等。

与中国的传统婚礼不同,哈萨克族的宗教婚礼更强调敬畏神,向神献礼表达感恩,而且更重视家庭统一,重视到家庭统一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以及朋友们都会在婚礼现场分享喜悦的时刻。

3、哈萨克族的人们也很重视传统仪式,比如端午节、春节、中秋节等,都会按照传统习俗来举行习俗仪式,在此期间,人们会认真地参加各种活动,如歌舞、宗教仪式、游戏等,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4、此外,哈萨克族也有很多有趣的文化习俗,例如,每年元宵节很多哈萨克族人都会去“赶马车”,在朋友们的陪同下,搭乘“赶马车”到处游玩,欢度元宵节。

另外,他们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叫“塔拉宾”,也就是在节假日或者家庭聚会时,大家一起围绕一个圆桌,唱歌、讲故事、谈话等,融洽友好的空气笼罩着这个家庭。

以上是哈萨克文化比较独特的几种民俗习惯,它们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是哈萨克文化中独有的精华,也是哈萨克文化最闪亮的一面。

因此,为了保护哈萨克文化的瑰宝,保持哈萨克族民族的传承,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哈萨克文化使它永久流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哈萨克族文化的精髓,这才是最佳的结局!。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是一个古老而又有特色的民族,从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可以看出其独特的文化底蕴。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和认识一下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吧。

首先,哈萨克族的家庭称谓是很有特色的,他们用叫做“蓄畜牧民”的叫法来区分不同的家庭成员,“蓄”、“畜”和“牧”分别表示其父亲、母亲和子女的关系。

如果说一个人的父亲叫做“蓄”,那么他的母亲就会被称为“畜”,而他的子女就被称为“牧”。

其次,哈萨克族在节日庆典上也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比如他们在春节期间会举行一种称之为“队伍赛跑”的节日活动。

参加赛跑的人会把自己穿戴的服装分为四组,以代表家族中的四个种类成员:父亲、母亲、哥哥和弟弟。

每一组都会带着自己的旗子,在比赛中互相竞争,最后家庭中的人会都集合起来,一起参加这欢乐的庆典活动。

此外,哈萨克族还有多种特殊的礼仪,比如当他们见到长辈时,就要以三跪九叩的方式来打招呼;当长辈对自己说“升”时,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直接跪地膜拜,不能说话、不能动,直到长辈把自己的话说完,才能抬头离开。

最后,哈萨克族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婚礼习俗。

哈萨克族的男子在婚姻前都要完成一次“婚前竞猜”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男方要把自己的未婚妻打扮得标致漂亮,然后对外招募其他未婚男子参加竞猜活动,最后男子们根据答案给出判断,胜出者就可以娶到这位未婚妻为妻。

以上就是关于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的介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哈萨克族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独特家庭称谓和礼仪以及丰富节日活动的民族,值得被敬仰和研究。

哈萨克族的不同礼仪_交际礼仪_

哈萨克族的不同礼仪_交际礼仪_

哈萨克族的不同礼仪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独具一格,别有特色。

他们主要有诞生礼、摇篮礼、满月礼、割礼、婚礼和葬礼等。

你还了解哈萨克族的什么礼仪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哈萨克族的不同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哈萨克族的不同礼仪诞生礼:哈萨克人把小孩诞生视为阿吾勒的喜事,婴儿诞生后要举行“齐勒大汗库再头”仪式,要宰哈勒加羊(为产妇宰的羊)。

青年男女要来为产妇和婴儿祝福,要唱《齐勒大汗库再头》即《出生歌》,祝福母子平安健康,人丁兴旺。

一般《齐勒大汗库再头》要连续唱3个晚上,主人要宰羊款待来客和产妇。

在《齐勒大汗库再头》晚会上,阿吾勒的中老年人带上钱、财等礼物,分批来到产妇家,看望大人小孩,以表恭喜祝福之意。

“齐勒大汗库再头”仪式上吃肉有讲究,吃羊脖子肉,不准用刀子。

双手端着羊脖子肉,用嘴啃着吃,吃完了肉要把脖子骨放在毡房的最高处,过上一段时间才能扔出去。

禁用刀子削肉或将脖子骨拆断,怕孩子得软脖子病。

并要唱一首歌:“孩子降临在温暖的毡房,草原的鲜花为你怒放。

愿你成为勇敢的骑手,阿吾勒中有名的摔跤手。

”摇篮礼:哈萨克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独特的育儿护理经验,哈萨克族牧民通常使用摇篮(别斯克)养育婴儿,婴儿出生后一周或满月(40天)时要举行摇篮礼(别斯克吐依),这是哈族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

摇篮由优质木材卯榫而成,头尾两端的下方有弧形木条着地,可左右摇摆。

别斯克的设计与哈萨克世世代代游牧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当家里男人外出放牧,而女人需要在户外干家务(如挤奶,制作奶制品)时,可以将婴儿固定在摇篮里,防止小孩因无人照看而发生意外。

在转迁牧场的时候也可以将小孩固定在摇篮里,避免小孩遭受长时间奔波之苦。

哈萨克摇篮几乎陪伴了所有哈萨克小孩的婴幼儿时期,对于哈萨克族而言别斯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少年轻母亲不分日夜的守护在摇篮旁,哼着摇篮曲,精心呵护着自己的小宝宝,盼着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满月礼:与汉族人的满月礼有所不同,哈萨克族的满月礼是在婴儿出生后的第四十天举行。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的习俗习气哈萨克族次要散布正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乱州、阿勒泰、塔乡地域以及木垒、巴面乾哈萨克自乱县及黑鲁木全等天,长数散布正在甘肃阿克赛战青海等天。

人心138多万人,崇奉伊斯兰学。

衣饰正在汗青上,哈萨克族续年夜大都人过着逐火草而居的游牧糊口,因此其衣饰带有浓烈的草本畜牧糊口的特色。

牧平易近次要用家畜的外相做衣服的本料。

哈萨克族女子怒悲脱棉毛衣裤,怒悲以条绒、华达呢等做衣料。

颜色上多选用玄色、咖啡色等深色。

冬日次要脱皮年夜衣、皮裤。

选材以羊皮为主,也用狼皮、狐狸皮或其余名贵兽皮。

为了就于上、上马,裤子用羊皮缝造成年夜裆裤,因而宽容牢固,耐久耐磨。

衬衣多为下发,上绣花边。

衬衣中套坎肩,坎肩上脱欠衣,有时借再套“袷袢”。

哈萨克族女子怒悲扎一条牛皮造成的腰带,腰带上镶嵌有金、银、宝石等各类粉饰品,腰带左侧佩有精巧的刀鞘,内插腰刀,以备随时运用。

正在夏日,哈萨克族女子正常摘一种用厚皂毡造做的翻边帽,分为二瓣,颇有特征。

而正在冬日,则要摘“咽马克”或“库推帕冷”二种差别的帽子。

“咽马克”有二个耳扇,一个首扇,呈四棱尖顶状,顶上借饰有猫头鹰毛。

“库推帕冷”则形似方锥体,内缝狐皮或乌羊羔皮,里面饰以色调素丽的绸缎,雅观真用。

哈萨克族女子的鞋、靴比力考究,依据游牧外差别的须要造成差别的品种,夏日的靴子根柢较厚,狩猎时的靴子后跟很低,笨重柔硬、难止,却不容易为猎物察觉。

少筒靴子有下跟,少及膝盖,齐牛皮造成,正在靴底上钉上铁掌,牢固耐用。

脱此靴经常脱毡袜,袜心用绒布镶边,非常雅观。

硬鞋子望文生义为硬皮造做,出有下后跟,往往战套鞋一同运用。

正在牧区,套鞋运用比力宽泛,套鞋既能掩护硬鞋没有蒙雨雪腐蚀,异时入帐篷时只穿来套鞋便否,因此非常圆就,很蒙人们青睐。

哈萨克族夫父的衣饰较女子去说愈加丰盛多彩。

她们依据春秋选择差别的款式。

年青的密斯怒悲脱连衣裙,裙袖有斑斓的绣花,裙显摆年夜做作成褶。

下身中套松身坎肩,坎肩上绣有斑斓的图案并缀有五颜六色的饰品,已没娶的密斯头上摘的是“塔克亚”、“别我克”或“特特我”。

阿勒泰民族哈萨克族风俗

阿勒泰民族哈萨克族风俗

阿勒泰民族哈萨克族风俗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

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相连,东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205千米。

总面积117988平方千米。

人口64万人(2004年),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56%,其中哈萨克族约占总人口一半。

2010年,全地区常住人口为60328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6166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1616人,增长7.41%。

年平均增长率为0.72%。

0-14岁人口为120488人,占19.97%;15-64岁人口为443429人,占73.50%;65岁及以上人口为39366人,占6.53%。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0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2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72个百分点。

[汉族人口232563人,占总人口的38.55%,各少数民族人口370720人,占总人口的61.45%,其中哈萨克族人口328153人,占总人口的54.39%,回族人口23656人,占总人口的3.92%,维吾尔族人口8703人,占总人口的1.44%,蒙古族人口5376人,占总人口的0.89%。

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除了少数经营农业的已经定居之外,绝大多数牧民都按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

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

节庆、礼仪食俗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

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库吉”(稀粥)。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

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

牧民认为:“如果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放走客人,是奇耻大辱。

”若有贵客,主人先将羊牵到客人面前,并伸出双手对客人说:“请允许吧。

哈萨克族饮食风俗

哈萨克族饮食风俗
不要离去;主人做饭时,客人不要走进配餐的地方,忌讳客人乱动餐 具,更不能用手拨弄食物或掀开锅盖; ◆ 五、 主人递送的茶、酒、肉食和其他食品,不管是否合乎自己的胃口,
都应高兴的接受,喝奶茶不应喝一半剩一半而离席,喝马奶酒也应一饮而尽, 不会喝酒也要少许啜上一口,以示谢意,不然主人会不高兴的; ◆ 六、 吃饭时,不必脱帽,或戴上白衬便帽; ◆ 七、 就餐前后,主人会给客人倒水洗手,洗完手,不要乱甩动,应用毛巾擦 手,并有礼貌地送还毛巾; ◆ 八、 年轻人不许当着老人的面喝酒; ◆ 九、 吃馕时,不能把整个拿在手上用嘴啃; ◆ 十、 妇女怀孕后忌食骆驼肉、免肉以及狼咬过的动物的肉。
◆ (2)包尔沙克(油果子):用奶子(或水)或用适量盐水和面(发酵的面为 佳)将和好的面切成菱形,用煮沸的牛、羊、驼油或植物油炸熟。
◆ (3)油饼。 ◆ (4)面条分肉面条和奶子面条。 ◆ (5)蒸饼牛、羊肉上盖上一层薄面片,然后蒸熟。 ◆ (6)面炸小饼(哈语称奥卡撒克馕)。
包尔沙克
19
面类食品的种类及做法二
油炸奶皮子
奶皮子、奶酪、奶疙瘩等
15
奶类食品的种类及做法
(l)鲜奶子是刚挤下的牛、羊奶,倒在铁锅里煮熟,称鲜奶子。
(2)胶奶子奶牛、羊产养后第一二天挤的奶,这种奶子稠,脂肪多,没有 鲜奶甜,但营养价值高。
(3)酸奶子:鲜奶通过发酵后制成,营养极为丰富。 (4)奶皮子是鲜奶煮沸放凉后表面凝积的一层油脂。21ຫໍສະໝຸດ THANK YOU11
食肉的礼仪二

吃手抓羊肉,要重新铺上干净的餐布,主人把肉盛在大盘内端
来。把盛有羊头、臀部肉、肋条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中年长
者必须先将羊头上的腮帮肉割一块回敬给年老的主人,再削下羊头上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在新疆有110.7万人,占全疆人口的7.3%。

主要分布在北疆沿天山一带,他们大多数从事畜牧业。

在牧区,除了少数定居以外,大部分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一、风俗住所:哈萨克毡房因与游牧的蒙古族所居住的蒙古包相同,内地人一般称为“蒙古包”。

哪里有白云,哪里就有哈萨克的毡房,“毡房”因使用羊毛等擀好的毡子搭制而得名。

婚礼:哈萨克人为避免血缘相近的婚姻,配偶都要到较远的部落选择。

一旦成婚,女子便很少有机会回到父母家中。

因此,结婚对姑娘来说,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悲伤的时刻,所以“边哭边唱”是哈萨克族姑娘出嫁的一大特色。

丧葬:是先用清水沐浴尸体,再用白布缠身,然后进行土葬。

习惯: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

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禁食猪肉、狗肉和驴肉,禁食动物血、不食自死动物之肉。

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 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

饮食:哈萨克的饮食有着浓厚的游牧生活特点,主要食物皆取自牲畜,奶类和肉类为日常生活之主要食物,面食是次要食物,很少吃蔬菜。

肉食多以牛、羊肉为主,也食马肉、驼肉、野生动物肉、鱼等。

牛羊肉做法主要有煮、熏、烤三种。

奶类主要有羊奶、牛奶、马奶、驼奶等。

奶茶是哈萨克人生活的必需品,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除了喝奶茶之外,有时也喝鲜奶。

奶子除了煮奶茶、喝鲜奶,还制成奶油(酥油)、奶豆腐、奶疙瘩等食品。

自制的马奶酒和酸奶子,是哈萨克族最喜欢的饮料。

二、传统文化节日:哈萨克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纳吾热孜节, 诺鲁孜。

服饰:哈萨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其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

男子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青年人的衣领上多刺绣有彩色图案,套西式背心,外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饮食,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有广泛分布。

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哈萨克族有着多样化的风俗习惯。

本文将对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进行详细介绍,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民族。

首先,在结婚时,哈萨克族传统上非常重视家庭名义,为了保持家庭名誉,他们关注婚姻的稳定。

一般而言,男性可以在20岁以上,女性则在18岁以上结婚,男子要通过家宴来纪念新婚。

婚礼上,客
人们会穿着节日服装,唱着歌曲,跳着舞蹈,欢聚一堂,把祝福赠送给新婚夫妇。

其次,哈萨克族有著传统的宗教习俗。

一般而言,他们信仰伊斯兰教,被称为“伊斯兰教哈萨克族”。

他们会安排每年两次宗教节日,分别为穆斯林斋月和耶路撒冷日。

此外,他们也会有宗教仪式,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

这些宗教仪式有助于他们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此外,哈萨克族还有很多特色的礼仪。

比如,在他们的社交场合,如果到访者比主人更贵重,主人应该向到访者礼貌有礼并多讲几句话。

同时,主人也会准备一些饮料和小吃,与那些来访的客人一起享用。

另外,男性和女性在社交活动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女性要更加婉转有礼,而男性则要礼貌大方,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最后,哈萨克族还有很多特色的文化,如音乐节、舞蹈节和体育节等,可以给他们带来欢乐和温暖。

这些节日既可以让他们放松身心,也可以粘贴民族之间的情谊。

总的来说,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反映出这一民族的独特性。

无论是结婚还是宗教节日,都有着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仪式,充分体现了哈萨克族人对家庭和宗教的重视,以及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主要是分布在中国新疆地区,阿勒泰以及塔城地区都有哈萨克族的分布。

那么哈萨克族的风俗文化,具体有哪些的习惯,你都知道吗?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服饰在历史上,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因而其服饰带有浓郁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征。

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

哈萨克族男子喜欢穿棉毛衣裤,喜欢以条绒、华达呢等作衣料。

颜色上多选用黑色、咖啡色等深色。

冬季主要穿皮大衣、皮裤。

选材以羊皮为主,也用狼皮、狐狸皮或珍贵兽皮。

为了便于上、下马,裤子用羊皮缝制成大裆裤,因此宽大结实,经久耐磨。

衬衣多为高领,上绣花边。

衬衣外套坎肩,坎肩上穿短衣,有时还再套“袷袢”。

哈萨克族男子喜欢扎一条牛皮制成的腰带,腰带上镶嵌有金、银、宝石等各种装饰品,腰带右侧佩有精美的刀鞘,内插腰刀,以备随时使用。

在夏季,哈萨克族男子一般戴一种用薄白毡制作的翻边帽,分为两瓣,很有特色。

而在冬季,则要戴“吐马克”或“库拉帕热”两种不同的帽子。

“吐马克”有两个耳扇,一个尾扇,呈四棱尖顶状,顶上还饰有猫头鹰毛。

“库拉帕热”则形似圆锥体,内缝狐皮或黑羊羔皮,外面饰以色彩艳丽的绸缎,美观实用。

哈萨克族男子的鞋、靴比较讲究,根据游牧中不同的需要制成不同的种类,夏季的靴子底子较薄,打猎时的靴子后跟很低,轻便柔软、易行,却不易为猎物察觉。

长筒靴子有高跟,长及膝盖,全牛皮制成,在靴底上钉上铁掌,结实耐用。

穿此靴时常穿毡袜,袜口用绒布镶边,十分美观。

软鞋子顾名思义为软皮制作,没有高后跟,往往和套鞋一起使用。

在牧区,套鞋使用比较广泛,套鞋既能保护软鞋不受雪侵蚀,同时进帐篷时只脱去套鞋就可,因而十分方便,很受人们喜。

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较男子来说更加丰富多彩。

她们根据年龄选择不同的样式。

年轻的姑娘喜欢穿连衣裙,裙袖有美丽的绣花,裙摆阔大自然成褶。

上身外套紧身坎肩,坎肩上绣有美丽的图案并缀有五颜六色的饰品,未出嫁的姑娘头上戴的是“塔克亚”、“别尔克”或“特特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食品 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适应于畜牧业生活,如:冬肉,哈萨克族语称“索古姆”,是入冬后宰杀的马、羊肉制成;马奶子,民间也称酸马奶,是哈萨克族日常饮用的名贵饮料,在节日和婚宴中,更是不可缺少的饮料;奶疙瘩,哈萨克族民间日常食用的零食。
而不是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哈萨克族~因为环境变了~过几代子孙也变了~~
在哈萨克族中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在太阳下山时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里也洗不清这个耻辱”。还有民谚说,“好客人来到羊要下双羔”。因而凡是前来拜访和望门投宿的客人,无论认识与否,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也不论是哪个民族,都热烈欢迎,竭诚接待。哈萨克族有句俗话说:“祖先遗产中的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所以哈萨克族在接待客人时,连自己也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拿出来款待,不但用好饭、好肉招待客人,而且还精心喂养客人的马匹,第二天热情送行。这样的招待,并不向客人索取任何报酬。他们认为向客人买东西是非常耻辱的事。招待客人吃的肉,如果是陈肉,就要说明原因,否则客人可告诉头目,说他无礼,将陈肉待人,头目必定罚他有失散客之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住房:古代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民们住的是一种轻便而又易于支撑和拆的毡房。 毡房,哈萨克语称“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哈萨克牧民所喜爱,由于是用白色毡子做成,毡房里又布置得十分讲究,人们称之为白色的宫殿。它是哈萨克先民的重要创造。
汉族人口232563人,占总人口的38.55%,各少数民族人口370720人,占总人口的61.45%,其中哈萨克族人口328153人,占总人口的54.39%,回族人口23656人,占总人口的3.92%,维吾尔族人口8703人,占总人口的1.44%,蒙古族人口5376人,占总人口的0.89%。
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除了少数经营农业的已经定居之外,绝大多数牧民都按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准跨过或踏过餐巾;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节庆: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时间在旧历正月,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过节的那一天,互相祝贺,有如汉族的春节是送旧迎新的节日。每逢节日喜庆时都举行传统的刁羊、赛马和姑娘追等游戏。哈萨克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有些牧民仍保留着萨满教的残余。
毡房所用毛毡,都是勤劳聪慧的哈萨克族妇女手工制作的。制作毛毡时,先用木棍将羊毛敲打松散,洒水打湿,铺在平整的地上压实,再由多人反复卷压而成。毡房的主要构件都是由专门的工匠精心制作的,整个构架不用一枚铁钉,各连接处都用牛皮绳和牛筋固定,既轻便又牢固。
食俗:他们的饮食,大部分是肉食和奶食。奶制食品多种多样,如酥油、奶屯僭、奶皮子、奶酪等。他们制做的马奶子是名贵的饮料。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等等。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相连,东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205千米。总面积117988平方千米。人口64万人(2004年),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56%,其中哈萨克族约占总人口一半。
2010年,全地区常住人口为60328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6166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1616人,增长7.41%。年平均增长率为0.72%。0-14岁人口为120488人,占19.97%;15-64岁人口为443429人,占73.50%;65岁及以上人口为39366人,占6.5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0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2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72个百分点。[
待客: 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这是因为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时,凡有毡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处,行人就可免受饥寒之苦。可知好客是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美德。哈萨克人中流传说:“只要沿途有哈萨克,哪怕你走一年,也不用带一粒粮、一分钱。”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由于这样的好习惯,哈萨克族中一直没有乞丐。
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
节庆、礼仪食俗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库吉”(稀粥)。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牧民认为:“如果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放走客人,是奇耻大辱。”若有贵客,主人先将羊牵到客人面前,并伸出双手对客人说:“请允许吧。”取得客人应诺后,才将羊屠宰。如果客人谦谢,主人便反复说服客人,直到客人默许为止。十分尊贵的客人或许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餐后饮茶,也很讲究礼仪。当客人饮茶时,多是女主人跪坐倒茶。
服饰:哈萨克人长期逐水草游牧,多生活在山区、戈壁和高寒地区,因而哈萨克人民的服饰,也都带有较浓的高寒草原上畜牧生活的特征。他们的服饰很多是因牲畜的皮毛制成,其中使用最广的是羊皮。为了便于乘骑,服饰一般都比较宽大结实,经久耐磨,衣袖长过手指头。皮大衣有带布面和不带布面的两种,不带布面的叫“桶翁”,带布面的叫“衣什克”,还有一种絮有骆驼毛或绵羊毛的大衣叫“库鲁”,下雨天也当雨衣用。随着季节和年龄的不同,牧民在冬、夏两季选择不同的服饰。冬天主要穿各种兽皮缝制的衣服,用以保暖;夏天穿布衣,求其凉爽舒适。哈萨克族的穿衣,不但与生活环境有关,而且有着自己的审美情趣。男服讲究潇洒、实惠、舒适、方便,女的还讲究美观。
礼仪:在哈萨克族中,久别的亲友见面时,大辈见小辈接吻;年岁相当的见面时拥抱;若挚友见面,妇女施拥抱礼,男人行握手礼,即双方两只手掌对手掌握手。一般人见面必须热情问候并握手。这在王树桥的《新疆礼俗志》中早已指出:“戚友远别,相会必抱持,交首大哭,侪辈握手,搂腰”,“尊长见幼辈,则以吻接唇,口霎喋有声。”并还进一步指出“少不剃须,唯常剪唇髭,便汤饮,十日一剃发,三日一削爪,同于洋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