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纹饰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彩陶

彩陶


彩陶器装饰纹样丰富,有动物,如狗、鹿、 鱼、鸟、蛇、蜥蜴等纹样;还有变化无穷、 形式多样的几何纹样,如三角纹、网纹、 漩涡纹、圆圈纹、水波纹等。
马 家 窑 文 化 漩 涡 纹 尖 底 瓶
马 家 窑 文 化 水 波 纹 彩 陶 钵


纵观原始社会的彩陶,不难发现其几个特点: 一是就地取材的材料的充分利用和生产技术的 紧密结合;二是生活资料的相对丰富、生活水 平的相对提高和原始人活动范围的相对扩大, 器物的造型越来越实用、美观并富有一定变化; 三是从装饰角度看,几何纹样占主流;四是装 饰格式多样,基础图案的类别形式几乎都有采 用。 陶器是生活的艺术,生活的必需,这在原始社 会时期体现得尤其突出。
1.彩陶的知识 2.彩陶的纹饰简介 3.不同时期彩陶纹饰图 4.结束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 白等色绘有花纹的陶器。延续约有三千年左右, 最早的彩陶约产生在距今六千年以前。它分布 地区广,在黄河、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都有或 多或少的遗存。器物种类多,饮食、蒸煮、储 荐器都有,可满足当时人们不同方面的需要; 根据考古学对原始文化的分类、彩陶分布的地 域、特点、和时间上的差异,可分为以下几个 主要文化类型: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 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等。

第三讲 彩陶

第三讲 彩陶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 南省渑(Miǎn)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因其分布之广泛,延续之久长,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而成为中国 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社会结构和 文化成就。
彩陶是指表面有彩绘装饰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在 黄河流域地区十分流行。
彩陶大都为手制;也有部分是轮制而成的。种类多样,形体完整, 形成了朴素,优美的艺术效果。 彩陶文化是我国灿烂的原始文化中的组成部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 马家窑、大汶口、大溪和屈家岭等文化遗址都发现了彩陶,具有相 当高的艺术水准。
这种人面鱼纹在其他文化的彩陶中均未见。通过人面鱼纹可以发现 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先民们已经有了对人和动 物等较复杂形体的基本表达方式,已经能够准确把握人面椭圆形与 五官位置、特征的表现,但又不以写实的方法表现。 整个纹样抓住了头面纹饰、表情这两个最基本的关键。不求形体逼 真而用圆形、三角形、曲线等几何形把握人面的形态特征,用线描 和平涂的手法构成。图形本身的对比形成较强的装饰意味。整个纹 样充分表述了人在自然生活中祈祷丰收和欢庆春的到来时的丰富表 情特征,表现出先民们的社会生活和战胜自然的信心。
图形寓意深刻,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从纹样中的鱼形饰物而认为是 由鱼而形成的观念或图腾崇拜,在原始文化中的这是一个重要现象。 对原始人来说,自然现象的风、雨、雷、电,四季与昼夜等后面,都 有一定的神的力量,至于他们的生存与安全保证,更来自于一个远古 的神秘物,神秘物的化身是某种植物或动物。与氏族有着血缘关系, 每个氏族成员必须崇敬,并以其为氏族成员的标志。有可能半坡的氏 族以鱼为图腾,人鱼结合的形象是氏族的标志,是氏族共同理解的象 征物。 但在出土的人面纹中也有不加装饰或以不同物的。而穗状饰物及鱼形 饰物似乎可以认为与欢庆春天到来有关。对髻两侧的装饰,那些上翘 的饰物,又使人联想起自古以来中国人冠上的带饰或帽翅,可能是中 国远古纹面习俗形成的牢固审美观念的迁延。

彩陶研究报告

彩陶研究报告

彩陶研究报告引言彩陶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从彩陶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样式特点和珍贵性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古老艺术形式。

一、历史背景彩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中国古代文化时期。

彩陶在陶器制作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陶瓷器皿,更是一种富有艺术性的表现形式。

二、制作工艺彩陶的制作工艺需要多道复杂的工序,包括原料的选择、胎土的制作、造型、刻画、上釉、烧制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釉上彩的施加过程。

彩陶采用多种颜料进行彩绘,例如红、黄、绿和蓝色等。

工匠们利用精湛的技艺,将各种颜色绘制於器皿表面,形成丰富多彩的图案。

三、样式特点彩陶的样式特点因区域和时代而异。

根据考古发现,彩陶的样式包括几何纹样、动植物纹样、人物纹样等。

其中,几何纹样在早期彩陶中占主导地位,而动植物纹样在后期逐渐流行起来。

古人将彩陶作为一种文化艺术表达的媒介,通过图案中所蕴含的意义来传递思想和价值观。

四、珍贵性彩陶的珍贵性体现在其稀缺性和文化价值两个方面。

由於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彩陶已经散失或被破坏。

因此,能够能够保存下来的精美彩陶都具有很高的收藏和市场价值。

此外,彩陶中所蕴含的古代文化和艺术价值也使得它在博物馆和考古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结论通过对彩陶的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它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

彩陶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样式特点以及珍贵性都展示了它在艺术领域中的独特地位。

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继续致力于保护和发扬这一珍贵的古代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彩陶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王明义著. 彩陶的制作与工艺[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杜源等著. 中国陶瓷彩画鉴赏[M].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8.•陈若宇. 创新元素下的彩陶珠辉——彩陶制作艺术初探[J]. 现代工艺美术, 2019.。

美术学考古论文概论---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美术学考古论文概论---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

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第一次证实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存在着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并从此开始把考古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旧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仰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制陶技术最能代表当时的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

从考古发现看,各部落都掌握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包括选用陶土、塑坯造型、烧制火候等一系列技术和绘画、贴塑装饰的工艺。

不过,制坯还停留在手制阶段,不少小件器物仍采用直接捏塑的简易方法。

仰韶文化中期以前,一般都采用泥条盘筑法制坯造型,后来出现了用慢轮修整口沿部分的技术。

制陶的工匠能够在器物表面施加各种纹饰,有的用特制的模具拍打,有的用工具刻划,有的装饰主要是为了加固器体,有的则仅仅是为了美观。

其中装饰作用最明显的是彩陶花纹。

仰韶文化各种类型遗址发现的彩陶花纹形式与风格互有区别,但也有它们的共同特点。

早期以红地黑彩或紫彩为多,中期流行先涂绘白色或红色陶衣为地,再加绘黑色、棕色或红色的纹饰,有的黑彩还镶加白边,十分美丽。

绘画所用的颜料、磨砚、研磨锤等工具,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遗址的营地、墓葬中都有发现。

从彩陶图案纹饰的痕迹分析,当时绘画已经使用毛笔一类较软的工具。

各地的居住营地中,有专门烧制陶器的窑场和作坊。

目前已发现仰韶文化各时期的陶窑上百座,构造分为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以横穴窑最为常见。

横穴窑是较原始的一种陶窑,由火膛、火道、窑箅和窑室四部分组成。

其特点是火膛、火道与窑室作横向排列,窑室在火膛后方并略倾斜向上,两者通过两条或更多的火道相连。

浅议彩陶文化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议彩陶文化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议彩陶文化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影响陶瓷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也是崭新的艺术。

本文通过对原始彩陶的艺术分析研究和探讨吸取其精华从而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提供装饰、造型等方面的借鉴。

关键词:彩陶文化现代陶瓷艺术纹饰造型一、彩陶文化的典型类别我国考古学家根据新石器时代石器、陶器等文化遗存所显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变化状况,将新石器时代分为早期(大约距今11000—7500年)、中期(大约距今7500—5000年)和晚期(大约距今5000—4000年)三个阶段。

彩陶的出现和发展主要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彩陶的真正大量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

已知的最早彩陶遗存是陕西省华县的老官台文化。

其年代大约距今7000多年。

由于老官台文化的遗址分布比较薄弱,内涵也比较贫乏。

虽有如大地湾的出土遗物这样的重要发现,但从总体看,文化层薄弱。

出土的陶器从质地、造型、火候等方面看,水平比较低,陶器器形以三足器为主,纹饰简单。

但是,作为迄今发现最早的彩陶遗存,它标志着原始造型艺术从石器首先转移到陶器上,因此,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1、仰韶文化彩陶距今大约6000多年至4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几个彩陶类型中,以年代的距今以远为序,依次是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大河村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的几种类型各有特色,但其共同特点是陶质多为细腻的红色陶,表里光滑,器型有圜底和平底碗、盆、钵,尖底的、大口深腹的、小口高颈的瓶和罐,纹饰色调明快和谐,其中如半坡类型中的鱼类纹饰及人面鱼纹、庙底沟的鸟纹、蛙纹、以及鹳鱼石斧图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大沽口文化彩陶新石器时代中期,除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彩陶最为重要外,大汶口文化彩陶则代表黄河下游彩陶的发展水平。

大汶口彩陶大约存在于公元前4300—前2500年间,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

大汶口彩陶数量不多,但以彩陶纹饰和陶衣的特色表明了它的独特性。

陶色多样化,红、灰、黑、黄、白都有,特别是白陶,不仅作为陶衣,而且还作为装饰本身的色彩应用。

原始时代的纹样概念和特点

原始时代的纹样概念和特点

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以印纹为特色。(大溪文 化)
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的彩陶,有一些以彩绘纹样与动物雕 刻相结合的作品,反映出农牧并重的经济生活。
第二节 装饰的萌芽
最先用于器物和生活用品上的装饰图形被称为实用品装 饰;
用于人体上的装饰图形被称为纹身装饰;
用于栖身居住之地的装饰图形被称为最原始的环境装饰
纹)、鱼形花纹、人面形花纹、鸟纹、蛙纹等。
半坡类型圜底钵
半坡类型彩陶钵
几何纹彩陶盆
尖底陶瓶
人面鱼纹彩陶盆
船形彩陶壶
鱼形纹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纹样,多装饰于 卷唇折腹圜底盆的肩部或内壁,可分为单体鱼纹 和复体鱼纹,有写实化、抽象化、样式化,常用 横式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
人面纹最有特色,共发现七例,多装饰于翻 唇浅腹盆的内壁。
数个单位 3. 以曲线为主,流行运用锯齿纹
半山型彩陶大罐
半山型彩陶四系罐
半山型彩陶双耳罐
半山型彩陶彩绘线条红、黑相间,产生富于变 化的节奏美,艺术风格富丽、精巧
5. 马厂型
马厂型彩陶发展的三个阶段:
1. 早期以双耳罐为主,装饰花纹虽流行红黑两彩,但不常 用红黑相间的画法。虽运用锯齿纹,但已不甚流行,并且 锯齿又粗又钝;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一般使用直线,大多 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2. 庙底沟型 代表器型: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敛口小平底大瓮、
圜底釜 装饰花纹:几何纹(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纹、
圆点纹、回旋勾连纹、网格纹)、花瓣纹、羽状叶 纹、鸟纹、蜥蜴纹
彩陶钵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盆
龙山文化黑陶杯
龙山文化黑陶杯
龙山文化黑陶小杯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

出土陶器
出土陶器
彩陶盉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 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灰陶和黑陶的数量较少。陶器的制作以手制 为主,轮修技术已普遍使用。纹饰有弦纹、划纹、乳丁纹、绳索纹、附加堆纹、锥刺纹以及指甲 纹等。彩陶数量增多,且花纹繁缛。其中圆点、弧线以及勾叶纹,与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类型相 似,可能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影响。中期以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次为泥质黑陶和灰陶,泥质红陶 和夹砂灰陶的数量最少。 中期的陶系和早期的区别是泥质红陶数量的减少和泥质黑陶、泥质灰陶数量的增多。中期还出现 了一些火候较高锦儿质地较为细密的灰白陶。 陶器的制作手法主要以手制为主,轮修比较普遍,一些小型的器物已经开始轮制。陶器以素面为 主,部分器形表面磨光。发现有繁缛的编织纹图案。有少量的彩陶。
制骨工艺
制骨工艺
中期以后,选用高硬度的蛋白石、流纹岩等为石料;石器的造型更加规整;器类、器型增多,出 现了系列工具,在一些墓中随葬有成套的大、中、小型石锛;还出现了精致的玉铲,并有更多的 玉、石装饰品,包括以不同形状的单件组成的串饰。制骨工艺十分出色。 刻符拓片 早期墓中出土有精致的小件骨雕品,如邳县大墩子遗址有一串10粒的雕花骨珠,刘林遗址有刻有 猪头纹样的牙质饰物;有的獐牙钩形器的器柄刻有纤细的花纹。至中、晚期,剔地透雕技术和镶 嵌技术已趋于成熟。大汶口的透雕十六齿象牙梳、花瓣纹象牙筒和镶嵌绿松石的骨雕筒等,代表 着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骨工艺的最高水平。 当时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对侧上门齿,有的长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颌 骨内缩变形。还流行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龟甲,死者手握獐牙或獐牙钩形器。
出土陶器
晚期的制陶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轮制技术已用来生产大件陶器。 烧窖技术有了改进,烧制出额薄胎磨光黑陶,胎厚仅1—2毫米。通过提高窖温,烧出薄胎、质硬、 色泽美的白陶、黄陶和粉色陶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器以灰陶最多,次为黑陶和白陶。出现了 大宽肩壶、瓶等新型器形。中期已经出现的仿兽型陶器,在晚期又有了创新。彩陶到晚期减少, 但仍有纹样复杂的多色陶器。

中国原始陶器

中国原始陶器

活着界所有文明的初期时期,几乎都经历过一个陶器的时期,最先的中华文明也是如此。

原始时期的彩陶装饰纹饰能够追溯到那时先民的生活痕迹,也能够在作品中感知到他们对生活的热衷和对信仰的忠诚。

史前的彩陶文化是人们集生活与精神世界的产物,尽管受到生产条件和工艺技术的制约,但人们尽可能使彩陶图案构图均衡对称,色调明快,反映出那时人们期望生活安宁幸福的心态。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那时的人们居住方式比较固定,有别于游牧民族,对生活用具的需求也油但是生,人们开始利用身旁熟悉的物质去制造所需物品。

陶瓷艺术是泥与火的艺术,它的前身是最一般只是的泥土,用泥经水湿润后,塑造成必然的形状,待干后用火加热到必然温度,就成了十分牢固的陶器。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发觉了火,也会利用火去烧烤食物,取暖的同时在夜晚燃起火堆来驱逐野兽,火堆在地上,久而久之地上的泥土经长时刻与火接触,很自然地变硬,这一现象被咱们人类发觉。

初期人类明白了软软的泥与火的结合能形成这么一种牢固器体,就开始用泥塑造成各类形状的物品和火结合制成陶器,由这人类的文明向前迈进了一步。

陶器的显现是中国新石器时期的要紧特点之一,它增强了初期人类居住的稳固性,丰硕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样选用粘土,通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

发觉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公元前5200~公元前4800年)的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较之上述陶器不同的是大地湾文化陶器中,部份器物有外红里黑,或两面红中间黑的现象,较为新颖;其纹饰有网状交叉绳纹、锯齿纹等。

新石器时期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遗址,和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黑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器等。

陶器产生的一个最好的背景是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贯穿了九个省,是咱们民族、咱们先人的一个发源地,咱们称它为“母亲河”,陶器的发觉地大多数都是沿黄河流域散布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发现研究50年

大汶口文化发现研究50年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首先发现在山东省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遗址位于岱岳区大汶口镇,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布范围主要在黄河下游,东自胶东半岛,西到河南中部、北到辽东半岛南端,南达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

遗址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尤以大汶口文化最具代表性。

年代距今6100~4600年左右,前后延续1500多年。

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距今6100~5500年,中期距今5500-5000年,晚期距今5000~4600年。

大汶口遗址比较全面反映了三个发展阶段的面貌特征和社会形态。

据统计,山东境内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 547处,经过正式发掘的主要有泰安大汶口、邹县野店、滕州西公桥、枣庄建新、兖州王因、曲阜西夏侯、临沂大范庄、日照东海峪、长岛北庄、胶县三里河、诸城呈子、前寨、莒县陵阳河、大朱家村、五莲丹土、潍坊前埠下、栖霞杨家圈、广饶五村、傅家等遗址,江苏境内有邳县刘林、大墩子、花厅遗址,安徽主要是蒙城尉迟寺遗址。

大量田野发掘工作,对于研究大汶口文化社会经济、埋葬习俗、聚落形态及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等提供了丰富实物资料;对于探讨大汶口文化年代、分期及渊源等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一20世纪50年代,为配合津浦铁路复线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部门于1959年首次对大汶口遗址进行抢救发掘,清理133座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

小墓狭窄简陋,没有或只有一两件随葬品。

中型墓少数有木椁,随葬品有10~20件。

大墓坑穴规模大,棺椁具全,随葬品少者50~60件,多达180余件。

这批特征明显的随葬器物,当年引起考古学界的普遍关注,以此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70年代,为配合泰安至兖州公路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部门又对大汶口遗址进行第二、三次发掘,揭露面积近2000平方米,获取一批北辛文化及大汶口文化早期的房基、灰坑、墓葬及陶、石、骨等遗物。

对于进一步了解北辛文化的面貌特征及与大汶口文化的因袭关系,提供了一批珍贵资料。

山东省博物馆讲解参考

山东省博物馆讲解参考

山东省博物馆讲解参考孔昕一.基础知识1.鼎饪食器(煮肉)和礼器(所谓“钟鸣鼎食”,即是把鼎与钟分别作为贵族所使用的礼乐器的代表),也被作为王权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楚王问鼎中原)。

流行于商至汉代。

造型以圆腹、双耳、三足为主,腹用以盛鱼肉等食物,耳用钩钩起或用棍棒抬起鼎体。

商后期至西周早期多为四足方鼎,西周中后期有了鼎盖。

2.簋盛食器和礼器。

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

据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或一鼎)二簋”。

3.鬲外形似鼎,饪食器(煮粥)和礼器。

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

西周中期后,鬲除煮粥外,也作为祭器陪鼎使用,一般以鬲二、四器与鼎三、五组合。

4.甗饪食器和礼器。

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5.盉盛酒器和盛水器。

流行于商代至战国。

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调酒。

6.斝盛酒器和礼器。

形制似爵,但既无尾也无流,有柱。

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

7.卣盛酒器和礼器。

盛行于商至西周中期。

作用是祭祖。

造型多为椭圆形,颈微束,垂腹,圈足,带提梁,俗称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

饮酒器和礼器。

流行于夏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

西周后期,爵逐渐消失。

9.觚饮酒器和礼器。

盛行于商周时期。

造型为圆形细长身,喇叭形大口,侈口,细腰,圈足外撇。

西周后期,觚逐渐消失。

10.鬶盛水器,晚期上升为礼器。

开始出现于大汶口文化中期。

鸟喙流形。

早期为实足,后发展为袋足。

11.觯饮酒或盛酒器,椭圆体,侈口束颈深腹有圈足。

12.簠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盛谷物的器皿。

口部长方形,器与盖上下对称,可做两部分使用,出现于西周早中期之交,战国晚期消失。

13.豆盛食器和礼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掀开农业文明时期的大汶口文化

掀开农业文明时期的大汶口文化

掀开农业文明时期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继北辛文化发展而来,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为6100~4600年,前后延续了大约1500年的时间。

大汶口文化是因1959年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发掘而得名。

其实早在1952年,滕县岗上村就发现了大汶口文化的彩陶片,由于当时认识所限,曾将这类遗存视为了仰韶文化遗物。

迄今为止,枣庄市境内已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50余处,经过科学发掘的遗址近10处。

通过发掘,发现了一批房址、墓葬、灰坑、窖穴、水井等,出土文物数千件。

枣庄市是大汶口文化分布最密集地区之一,在大汶口文化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

大汶口文化分布状况和典型遗址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已经遍及整个山东地区,并波及苏北、皖北、豫东地区,影响至环渤海地区。

主要分布在以泰(山)沂(山)山系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由早到晚分布范围不断扩大,而且遗址的数量和规模也是逐渐递增。

早期的遗存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以南的汶、泗流域及苏北地区。

中期的范围扩展至泰沂山系以北的潍、淄河流域。

到了晚期其分布范围涵盖了山东全省并到达与山东省相邻的苏北、豫东、皖北地区。

枣庄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区,属于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还有山间谷地、山前冲积平原和濒湖湿地分布。

地表水系发达,土壤水分较多,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古代人类采集、渔猎,从事农耕的良好地区。

这里是东夷文化的重心,是远古氏族部落的重要活动区和密集分布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星罗棋布。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枣庄市的5区1市均有发现,主要分布在薛河中下游地区,其次分布于运河北岸的峄城区和台儿庄区。

典型遗址可分为岗上遗址、建新遗址、西公桥遗址、红土埠遗址、沙沟五村遗址等。

岗上遗址,位于滕州东沙河镇岗上村500米处一片隆起的高地上,1956年6月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

1961年夏,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只有40平方米,在如此小的范围内共清理大汶口文化埋葬8座,东周灰坑1个,出土遗物百余件。

泥与火的艺术——精美的陶器会说话

泥与火的艺术——精美的陶器会说话

AppreciatION 鉴赏1陶器是泥与火的艺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

我国使用陶器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考古可知,我国古代先民至少在距今1万年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而陶器的出现,也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

陶器的出现,不仅大大改善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促进了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推动着原始社会组织形式与结构的变革。

可以说,陶器的发明与使用,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对世界物质文化发展史的一项重泥与火的艺术——精美的陶器会说话葛海洋 张秀民 程 红编辑|王 越AppreciatION 鉴赏2大贡献。

下面就让我们领略几件不同文化时期富有特色的陶瓷器物的绝世风采。

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北辛文化的陶器均为手制,陶器以夹砂黄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黑陶。

夹砂陶多为黏土中夹细砂,少数掺碎蚌片,以减少陶坯的变形与破裂,因此夹砂陶器又常用作炊具。

器形主要有鼎、釜、罐、钵、壶等,这些陶器均为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

陶鼎是北辛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形成了北辛独具特色的鼎文化。

从出土的陶器来看,夹砂陶火候较低,陶胎较厚;泥质陶火候较高,质地细腻。

纹饰主要有附加堆纹、画纹、指甲印纹等,其工艺相对还较为原始。

其中的盖鼎、指甲印纹钵和红陶壶为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

盖鼎(图1)炊器,夹砂黄褐陶。

通高37.5厘米,口径23.5厘米。

口微敛,腹深微鼓,下收成尖底,圆锥状高足,口沿外有一周锯齿状窄条堆纹和两两对称的四个小鼻。

有盖,呈覆盆状,上置弧形提手,盖与腹部均饰短窄条堆纹组成的曲折纹,壁上残存加工时所留细篦状痕,器形朴实,装饰简练。

盖鼎虽然质地粗糙,装饰简朴,但对于器物造型起源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启发。

视其鼎身,无疑与某种自然形态相契合,明显带有模拟植物中的瓜类或动物中的头盖骨等特征。

随着思维的发展,堆砌支架逐渐被随身粘撮的鼎足所代替,综合为鼎。

大汶口的文化特征介绍

大汶口的文化特征介绍

大汶口的文化特征介绍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约公元前4040—前224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那么你了解大汶口的文化特征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提供大汶口的文化特征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

大汶口的文化特征介绍1:业生产为主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业,辅以狩猎和捕鱼业。

已发现许多大小不等的村落遗址。

村落遗址所选择的地点,有在靠近河岸的台地上,也有在平原地带的高地上。

农业以种植粟为主。

在三里河遗址的一个窖穴中,曾发现1立方米的碳化粟。

还发掘出大量牛、羊、猪、狗等家畜骨骼。

大汶口的文化特征介绍2:房屋多数属于地面建筑房屋多数属于地面建筑,但也有少数半地穴式房屋。

在呈子遗址中曾发掘出一座大汶口文化近方形的房屋,房基东西长4.65米,南北长4.55米,房门朝南。

筑法是先在地坪上挖0.5米的基槽,槽内填土夯实。

墙基内有密集的柱洞,室内有四个柱洞。

在大墩子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还出土有陶房模型。

一件立面呈长方形,短檐,攒尖顶,前面开门,三面设窗,门口及周围墙上刻有狗的形象。

一件立面呈三角形,前面开门,左右及后墙也开窗。

另一件横断面呈圆形,上有一周短檐,攒尖顶,有五道肾,无窗。

这些陶房模型,为我们提供了相当形象的大汶口文化房屋形状。

大汶口的文化特征介绍3:大汶口文化的灰坑大汶口文化的灰坑有圆形竖穴和椭圆形竖穴,原先的用途可能是储藏东西的窖穴。

也有口大于底的不规则形灰坑。

大汶口的文化特征介绍4:大汶口文化的生产工具大汶口文化的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兼有一些骨器、角器和蚌器。

石器有铲、锛、斧、凿、刀、匕首、矛等,有的石铲和石斧钻有圆孔。

还有一些带柄石铲和有石锛。

骨器有镰、鱼镖、镞、匕首和矛。

角器有锄、鱼镖、镞、匕首。

蚌器有镰和镞。

另有少量的陶网坠和陶纺轮。

石器、骨器和角器都有一些变化,根据它们的出土层位可分早、中、晚3期。

大汶口的文化特征介绍5: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术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术较前已有很大提高。

陶质有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四类。

大汶口文化情况

大汶口文化情况

大汶口文化情况大汶口遗址发现后,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曲阜西夏侯遗址又发掘到文化面貌与之大体相同的一处墓地。

1964年将这类遗存定名为大汶口文化。

目前发现遗址已有200来处,经过发掘的除大汶口、西夏侯外,还有山东省邹县野店、兖州王因、茌平尚庄、胶县三里河、日照东海峪、诸城呈子,江苏省邳县刘林、大墩子等十多处,多为墓地。

文化特征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

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硬质白陶。

泥质陶器上常饰镂孔、划纹,有彩陶和简单的朱绘陶。

砂质陶器上少数饰附加堆纹或篮纹。

三足器、圈足器发达,也有平底器、圜底器和袋足器。

典型器物为觚形器、釜形鼎、钵形鼎、罐形鼎、镂孔圈足豆、双鼻壶、背壶、宽肩壶、实足鬶、袋足鬶、高柄杯、瓶和大口尊等。

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齿的习俗(一般拔除一对上颌侧门齿)。

这里是流行于古代中国东方、南方地区的拔齿习俗的发源地。

在王因、大墩子墓中的骨骸上,还发现颌骨异常变形的现象,某些个体臼齿外侧严重磨损甚至内缩,有数例在变形处置有小石球烧成陶球,变形当是由于长期口含小球所致。

这是大汶口文化所独有的奇特习俗。

此外,死者随葬獐牙、獐牙钩形器及龟甲等,也为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所少见。

分期与年代大汶口文化分为3个发展阶段。

早期:约当前4300~前3500年间。

以刘林、王因遗址为代表。

红陶占绝大多数。

典型器有觚形器、釜形鼎、钵形鼎、彩陶盆、钵等。

彩陶有单色的红彩或黑彩,稍晚盛行白衣多色彩陶,纹样为花瓣纹、圆点钩叶纹、菱形纹等。

中期:约当前3500~前2800年间。

以大汶口墓地早、中期墓为代表。

典型器物有折腹罐形鼎、实足鬶、大镂孔圈足豆、深腹背壶等。

彩陶纹样除仍见早期的花瓣纹外,多用波折纹、方格纹,稍后出现红色圆点彩绘。

晚期:约当前2800~前2500年间。

以大汶口晚期墓为代表。

灰黑陶、黄陶剧增。

典型器物有篮纹鼎、袋足鬶、折腹豆、瓶、磨光黑陶高柄杯、篮纹大口尊等。

大汶口文化的彩陶 .kdh

大汶口文化的彩陶   .kdh

小竖鼻, 平底。通体绘黑白彩花纹, 颈口部涂一周黑
沿下黑色宽带间空出复道连三角纹。通高 13.4 厘米
彩, 颈间绘三个等距的黑白彩同心圆, 肩部为黑地白
( 彩版一, 1) 。
彩的简单涡纹, 上下界以白色弦纹, 腹部绘黑彩镶边
鼎 广 饶 五 村 遗 址 出 土 ( M55: 2) , 侈 口 , 束 颈 ,
土, 因而结构紧密, 坚固耐用。关于彩陶的烧成温度,
的彩陶纹饰笔痕分析, 有的器物上面的宽带纹宽二、
根 据 重 烧 对 比 试 验 观 察 , 在 烧 至 900℃时 , 陶 质 的 硬
三厘米, 而有的器物上面的细线条仅有几毫米, 近似
度和色料的颜色等, 均无显著变化。因此, 当时的烧
模印, 证明不是一种笔所能绘制。由此推断当时的绘
成温度可能在 900℃ ̄1000℃之间。
画工具可能非常类似现代的毛笔。这类画笔不容易
陶坯制作过程中, 器表还要进行磨光处理, 使之
保存, 所以目前还没有发现。但大墩子遗址出土的
光滑细腻。为了陶器上绘彩方便, 以及掩盖陶器表面
15 件 骨 帽 , 为 我 们 了 解 当 时 是 否 使 用 画 笔 提 供 了 重
处施多道白彩直线纹。母子编织纹仅在邹县野店遗
土, 白色可能是一种配入熔剂的瓷土。在烧制方面,
址发现过。用深褐色彩在钵的内外侧各画三个等距
已开始利用氧化焰、还原焰来赋予陶器以各种不同
相同的单体母子编织图案。这是大汶口文化中唯一
的 色 调 。花 纹 图 案 主 要 以 植 物 纹 和 几 何 形 纹 样 为 主 ,
时代晚期的彩陶花纹几乎都描绘在器高二分之一以
多黑地白彩, 亦有红地白彩。云雷纹则施位一般不画彩, 这

八角星纹彩陶豆,画着神秘符号的国宝

八角星纹彩陶豆,画着神秘符号的国宝

八角星纹彩陶豆,画着神秘符号的国宝丨井娟(山东博物馆)陶器的出现被看作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最初作为日常的生活用具,在制陶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融入了史前人类极为复杂的文明、艺术、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

彩陶的出现更是将这种信息通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得到了更为淋漓尽致的展示,在色彩斑斓和纹样缤纷中书写着独特的文化传统。

大汶口文化彩陶以其艳丽的复彩、多样的纹饰在史前彩陶的世界里独树一帜,八角星纹彩陶器更是成为了大汶口文化彩陶这件皇冠上熠熠生辉的耀眼宝石。

八角星纹彩陶豆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年)时期的盛食器,口径26厘米、高29厘米,1978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

陶豆由盆形盘和喇叭状高圈足构成。

盘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上绘有五个方形八角星状纹饰,其间以两列白彩竖线间隔;高圈足上绘两周褐色彩带,彩带之上是两条相对的弧线构成的几何纹样,每一组弧线纹样很像是一个圆括号。

通过俯视八角星纹彩陶豆,可以了解其口沿部分的装饰。

平直的口沿上,以红彩等距离绘制了五组两两相对半弧状纹,又以黑红两彩五条直线做间隔。

整器造型规整匀称,构图合理,用彩适度,制作工艺精湛,是大汶口文化彩陶的代表作之一。

大汶口文化彩陶承袭北辛文化彩陶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与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以及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彩陶相比,其装饰手法上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呢?彩陶纹样风格鲜明、自然流畅。

大汶口文化彩陶纹样呈现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具象形态包括了植物纹样、自然景物纹样等,抽象形态包括了菱形纹、多边形纹、八角星纹等。

具象纹样通过加工概括、夸张变形,形成抽象的几何纹样表现出来,富含耐人寻味的抽象意象。

八角星纹的图案,最初的创造可能也只是三角、四角、五角,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成为大家认同的形象并具有象征意义。

色彩组合对比强烈、赏心悦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涡”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涡旋特征的概括与总结,它是人类在自身的生理结构与生活方式中存在涡旋意象的提炼与升华。“人涡”的原始意义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意识涡旋”、“生命涡旋”和“装饰涡旋”。
四、伟大的生命象征——“涡纹”
①旋图形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基础
原始图形是潜藏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而又难于用语言表达的心理结构的外化形态。涡旋图形作为原始图形的一个大的类别,自然也是一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结构的展现。涡旋以一种绵延不绝的曲线形态引导我们进行着视觉上的延伸,这种“绵延不绝”为我们带来了视觉美感的同时,也在欣赏者的心中引起了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张力,这种心理张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涡旋图形契合了人类的深层审美心理,而涡旋图形与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契合点就在于它们共同具有的“绵延不绝”的特点。涡旋图形正是人类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生命力的最好象征,因此才能在千百年中流传下来,并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积淀。我们可以说,“生生不息”作为对生命延续的本能欲望正是涡旋图形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基础。
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生命树”的崇拜,古印度的行者在树下打坐冥想,完成修行;中国的气功大师也都要在植物茂盛的地方运功,一定是无形中体会到了树下汇有大量新鲜氧气,令人神清目明的妙处。而“劫波树涡”所表现的正是大量气流的产生、汇聚、奔涌,这无数的涡旋将植物的吐息所带来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祖先的预知与后人的见识不谋而合,实在令人惊奇。可见,不管起因是什么,最终都将涡旋看作是永恒生命的象征,至少在亚洲,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或许,这与人类自身乃至整个宇宙的结构特征也有关联,人的发旋、指纹、感知平衡的耳蜗、甚至DNA的结构都带有涡旋。而宇宙天体中的涡旋更是比比皆是,当然,这些古人不可能全都知道,但,或许和“劫波树涡”的出现一样,在冥冥中有着某种契合,唤醒了人类意识深处的涡纹记忆,将其创造并大量运用,而使其成为了生命的象征。
二、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的主要装饰纹饰解析
1、纹饰形状分类
1花瓣纹
花瓣纹主要使用在器型较大的陶盆腹部,是富有中期特点的纹饰,形似绽开的花朵。瓣纹一般施在盆、钵、鼓、器座以及个别壶或罐上面,是由花瓣、圆点和线条等组成的花朵连
续图案,花瓣相互连接,组合巧妙。多数为红褐或红黑腹彩。
在20件作为研究对象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中,有4件的主要装饰图案为花瓣纹样(见图1—图4),其中三件结合运用了波点纹样,整体造型枢密有致,静谧中不失活泼的气质。花瓣纹样这一自然元素的运用,给人带来十分亲切的感觉,提现了新时期时代人们与自然之间紧密和谐的关系。令人欣喜和惊讶的是, 那个时期的劳动人民就懂得通过块面、线条和点的结合,带来不一样的个性和审美感觉。
②“劫波树涡”——生命的象征。
在亚洲,还有一种被称为“涡旋极致”的造型,源自古印度,叫做“劫波树涡”(见图7)。“劫波树涡”的意思是“心想事成的巨树”也就
是通常认为的“生命树”。这个涡旋纹表示的是孕育万物的树木,观察其细部,可见无数细小的乱流衍生出来,从整体看上去是右旋的涡纹,其中又蕴含着无数数不请的左旋,从而形成波澜壮阔的造型,仿佛生命的胚胎正在成形。
3涡旋纹
涡旋图形是大自然中充满神秘感的造型之一,它存在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表现形式当中。许多自然现象和生活当中的事物都是以涡旋的形态出现的。
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纹饰同样频繁地出现涡旋纹(见图6、7),仅作为研究对象的20件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中,就有9件作品的主要纹饰以涡旋纹为主体在这些作品中,往往以涡旋纹为基础,结合其他纹饰元素例如圆点纹、平行线纹来进行装饰,线条流畅柔美,富有精彩的变化却又秩序井然。
②地涡造型
所谓地涡,是指涡旋图形的原形来源于人类生存的周围空间,这其中既包括动物原形,也包括植物原形。动物原形的图腾往往充满着神话的寓意。在大量存
在的涡旋图形中,有许多都是原始人对动物形象的描绘,这些形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简化成为一些抽象的涡旋几何纹样,这是先民在事物描绘过程中自然简化的结果。
③人涡造型
2、大汶口文化中期的钵
钵,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大汶口文化中期的钵,泥质红陶、敛口、圆纯凸起、宽圆肩,腹壁斜直内收、小平底,肩部施白彩作地,绘深红色和黑色等彩的弧线三角形、直线以及卵点等纹样,组成球形(或呈圆灯笼样)的图案,色泽艳丽,图案醒目。通高12、口径16、肩宽23.6、底径5.6厘米。
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纹饰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对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的主要纹饰行进行了分析,主要从花纹图案的颜色、形状、演变规律着手,研究其纹饰潜藏原始象征意义及蕴含的文化内涵。其中,以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为基础,主要分析了涡旋纹、波点纹的装饰意义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大汶口中期彩陶钵纹饰
大汶口文化彩陶是1953年首先在山东省滕县岗上村遗址最早发现的,五十多年来,经过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长期的不懈努力,已发现大量含有彩陶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这些彩陶色彩艳丽,图案丰富多彩,充分显示出古代艺术大师卓越的创作才能。花纹图案主要以植物纹和几何形纹样为主,未见鱼、蛙等动物以及人物纹样。这些花纹图案,大都有固定的器物组合,结构复杂巧妙,题材丰富多样,多以平行线作为界隔,中间绘三角纹或网纹,其中折线纹、花瓣纹、八角星纹和勾连回漩纹最具特色。
2波点纹
依据《中国彩陶图谱》而来的二十件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的统计来看,其中十五件运用了圆点纹来作为装饰纹样。从这个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那个时期人们对于波点纹样的钟爱。无论是在时尚界与设计界,波点纹样都十分的经典,就像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圆点成为了时尚史和设计史上一个无人能解的谜——这个看似千篇一律,但实际上又千变万化的图案,流动跳跃、似乎无休止地旋转滚动的圆点,没有人知道它何时起,更不知道它何时止。
一、大汶口遗址的钵
1、大汶口文化彩陶的整体特征
大汶口文化彩陶的显著特征大汉口文化彩陶与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以及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彩陶相比,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最突出的不同有两点:一是大坟口文化彩陶绘制图案纹样多用多色彩(或称复彩);二是彩绘纹样图案别出一格,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代表纹样是鱼、鹿等渔猎动物的变形图案和人形纹样,而大汶口彩陶的纹样题材以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叶纹样和各式几何图形为主,创造了许多不同于常见的勾叶纹、弧线三角纹、圆点等的图形,如八角星纹、花瓣纹、禾束纹、连贝纹、连栅纹等等。
[5]何德亮《大汶口文化彩陶的艺术特征》[J].《考古学》, 2008.
[6]南京博物院:《江苏那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
参考文献:
[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坟口续集》[M],科学出版社,1997年.
[ 2]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出版社,1990年.
[3]李芳《漫谈涡ຫໍສະໝຸດ 纹》[J].《苏州大学学报》, 1994.
[4]李囡囡《涡旋图形的原始象征意义与其在视觉设计上的应用》[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 2005.
在波点纹样的运用中,波点纹样常常作为一个陪衬者的角色出现,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对于纹饰的整体而言,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效果。波点的运用,使整个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有了生气和生机。即使我们以现代的眼光来看那些让人流连的艺术品装饰图案,它们依旧是一种潮流与时尚,给我们在设计与创作带来无限的灵感与启示。
在这二十件彩陶钵中,一件完全使用波点纹样的彩陶钵(见图5)显得十分的特别。钵身完全使用纹样的装饰,虽是旧物,却十分的具有现代感。无论是色彩、还是波点的排列,都十分的具有设计感,不禁让人感慨彩陶装饰纹样的美丽和神奇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在古代人们对图案的设计与布局是经过认真构思的,特别是对不同的器形已能做出不同的安排,注意实用和美观结合,使装饰和器形的统一,从而达到更完美的艺术效果。在一般情况下,器形的变化要先于花纹的变化,花纹往往是随着器形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彩陶钵上的花纹所构成的图案格式通常受着陶器器形的制约。
三、以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为例探究涡旋图形的原始象征意义
1、涡旋图形的原始象征意义分类
①天涡造型。
“天涡”是原始先民模仿自然天象创作而成的涡旋图形,有雷纹、水涡纹、风纹、太阳纹、云纹等。“天涡”是中华民族最早表现涡旋形态的代表。在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就刻有许多的天涡纹。其中“水涡纹”是原始人模仿河流、湖泊中的旋涡而形成的。水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原始纹饰中存在着非常丰富的水涡纹图案。水是生命之源,对水涡的表现也是原始人对生命绵延不息的表现。
2、颜色的使用与搭配
大汶口中期彩陶钵绘制图案纹样多用多色彩(或称复彩),一幅图案往往白、红、褐、黑各彩同时并用,图案色彩鲜明,绚丽灿烂,而其他彩陶则多为单色彩,或红或黑,色彩比较单一。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合理、效果明显。钵的色彩只有红、白、黑三色,但是制作者已经懂得利用白底红彩和红底白彩可以取得两种不同的效果,并用这个原理将钵身分离开来,更具有层次感和装饰性。另外,同样都是红底上画白彩,是否用黑彩勾边,效果也截然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