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推行汉化政策,包括改革官制、律令、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视频、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权的位置,进而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包括官制、律令、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改革。

让学生了解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思考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3)引导: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过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

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得到加强?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

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

(2)引导: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加强,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使什么趋势加强了?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了。

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还使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3)引导:同学们,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不是)(4)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融合的前提条件。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教学方法:图示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四、教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 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在这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 十六国北朝时期, 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 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 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今天我们学习第 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来探讨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1.淝水之战的时间、战争的双方、经过、结果及影响是什么?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是什么?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过程、具体表现和影响是什么?(二)探究新课一、淝水之战1.学生根据课本简述前秦建立的背景及其强盛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本课主要内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发展,同时通过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使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板书。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课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内容,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讲解和巩固,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教材内容。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的交融情况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北魏时期我国北方的历史风貌,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时期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和民族交融的概念,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情况,认识改革和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北方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情况。

2.难点:改革和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及其意义。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1)生产技术;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 (2)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 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 础。
课堂小结:谈谈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型 授课 节数
1.能说出三国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及淝水之战的概况。

2.能说出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事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4.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
题的能力 标
5.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
族观。
教学重点
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个性化补充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 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提问导入:
西晋灭亡后,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许多政权,史称“十六国”。 那位同学能用一两个字概括当时中国北方的特点?假如你是当 时北方地区的一员,你可能会怎样做?
其他民族对前秦氐族的统治不满,希望前秦失败,已摆脱氐族控制,而秦 军中的汉族更是希望东晋能够取得胜利,这就看出秦军不得人心,也导致 了战斗力差,再加上指挥不当,战线过长这都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再加 上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这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新课
一、淝水之战
自主阅读课本 P86~87 内容,完成第 1~2 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c.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b. 通过图片、地图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兴趣和热爱;b.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a.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b.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a. 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b. 导入问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2. 学习任务(40分钟)a. 学习历史文本(15分钟)i. 学生阅读教材第19课,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和结果;ii. 学生针对教材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师生进行讨论;iii.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b. 小组合作(10分钟)i.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ii. 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事件的影响和意义;iii. 小组展示成果,学生进行互动和评价。

c. 案例分析(10分钟)i. 教师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ii.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iii.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性。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1、淝水之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2、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课前小练】1.383年,______与______发生淝水之战。

战争的结果是______取胜。

2、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圭建立。

439年北魏统一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

3、北魏建立后定都______,后孝文帝迁都______。

4、北魏孝文帝改革: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内容包括①②③④⑤⑥。

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合作探究】1.强大的前秦为什么在淝水之战中战败了呢?2.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3、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D.禁止学习汉族的礼法8.阅读下列图表,回答下列问题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赖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请回答:(1)表中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在哪一时期?(2)图表反映了什么史实?(3)你怎么评价这一历史现象?9.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

请你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探究以下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措施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2)商鞅变法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参考答案:1-5: DBACB 6-7:CD8.(1)北魏孝文帝(2)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3)促进了民族融合9、(1)相关内容: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 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认识南北朝期间我国北方地域民族交融的趋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举措。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使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交融的进度 ,为隋朝一致确立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经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资料,商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剖析概括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举措,培养学生史论联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经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议论,提升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论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正确的民族观点,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建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沟通是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主要内容。

二教课重难点教课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北方地域的民族交融。

教课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交融的含义。

三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 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觉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平共处,共同繁华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以前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假如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同穿越时空地道,到达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看看那时北方民族交融的状况吧!(二)新课1.淝水之战东晋成立的同时,北方地域从头堕入了杂乱的场面,出现了十六个不一样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那么这类杂乱的场面是何时结束的?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一致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1)部署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址、作战两方、兵力、结果、影响。

(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土崩崩溃”三个成语叙述淝水之战的大概过程。

播放动画。

(3)动脑筋:为何苻坚拥兵80 多万,却不可以一致江南?(4)从以少胜多方面考虑,淝水之战同此前哪几次战争相像?叙述: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崩溃,北方地域从头堕入盘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获得临时稳固,为经济发展供给了条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使得汉族与鲜卑族等民族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交流与融合。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分析能力尚处于形成阶段,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引导他们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此外,学生对本课中的一些历史概念和术语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辅助工具,如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魏孝文帝要进行这些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并解释这些改革措施的目的。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知道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重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一年?作战双方?有关成语?结果?影响?强大后的前秦(前秦(350年---394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

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共历六主,享国四十四年。

),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撒,以便晋军过河交战。

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撒。

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

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思考与判断: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但是,南方的东晋政权又被大将所夺。

420年大将刘裕称帝,国号宋,南朝开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4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

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学目标1.掌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了解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通过解析一系列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重点: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问题: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展示: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淝水之战自主阅读课本P86~87内容,完成第1~2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生回答。

展示: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展示: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自主阅读课本P87~88内容,完成第1~2题。

1.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生讨论)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展示: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自主阅读课本P88~89内容,完成第问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与汉族通婚等,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同时,教材还提到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如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以及北方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此外,学生对北方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交融现象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具体内容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基本情况。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探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4.实例分析法:教师运用具体实例,讲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实例材料:教师准备的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实例材料。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建立、北魏政治制度、北魏的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四个方面。

本课通过讲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方民族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交融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时期的历史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历史资料,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同时,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分析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的建立、北魏政治制度、北魏的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过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3.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如教材、参考书、历史图片等;2.制作PPT,展示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北魏建立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资料,如PPT、历史图片等。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方民族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交融过程。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9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史实。

本节课内容涉及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认识改革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细节内容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入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名词和概念理解不够准确,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讲解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创设北魏时期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学工具:准备好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学生活动:提前学生进行小组分组,分配学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为学生创设北魏时期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政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于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历史知识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封建化、中央集权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前教学分析与目标确立1、“课标”分析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2、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

3、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三维目标的要求。

5、教学策略设计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教法设计:以孝文帝为线索,通过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事件。

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由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根据史料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在合作探讨中体会教学内容,感悟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课程流程以及相关资料,辅助课堂教学。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询、收集反映民族交流、和睦相处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新课导入:情境营造播放幻灯片:(1)播放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并配有中国地图显示56个民族的分布和民族服饰特征。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篇Lesson 19 Lesson 19 politic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the great fusion of the northern nationalities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篇章2: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3、篇章3: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篇章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导入新课】教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那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哪五个少数民族?生:匈奴、鲜卑、羯、氐、羌教师: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灭亡西晋,是哪个少数民族?生:匈奴教师:那么在匈奴灭亡北方后,西晋皇室司马睿于建康重新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淝水之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2、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课前小练】
1.383年,______与______发生淝水之战。

战争的结果是______取胜。

2、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圭建立。

439年北魏统一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

3、北魏建立后定都______,后孝文帝迁都______。

4、北魏孝文帝改革: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内容包括①②③④
⑤⑥。

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
【合作探究】
1.强大的前秦为什么在淝水之战中战败了呢?
2.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3、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你说呢?
4、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一找
【当堂评价】
一、单选题
1..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2.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A. 匈奴族
B. 鲜卑族
C. 契丹族
D. 女真族
3. 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
4.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B.为统一全国作好了准备
C.促进了民族融合D.抑制了佛教发展
5. 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 呼韩邪单于
B. 北魏孝文帝
C. 辽太祖阿保机
D. 金太祖阿骨打
6. 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

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周平王迁都B.盘庚迁都C.北魏孝文帝迁都D.明成祖迁都
7. 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B.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D.禁止学习汉族的礼法
8
请回答:
(1)表中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在哪一时期?
(2)图表反映了什么史实?
(3)你怎么评价这一历史现象?
9.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

请你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探究以下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措施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
(2)商鞅变法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1-5: DBACB 6-7:CD
8.(1)北魏孝文帝(2)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3)促进了民族融合
9、(1)相关内容: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意义: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奖励耕战。

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

(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