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过程中的建筑物沉降规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工过程中的建筑物沉降规律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水科院综合楼(C座)工程沉降观测作业的具体实施以及对沉降观测成果中大量的数据

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一套完整的、合理的、能够指导施工生产的建筑物沉降与变形理论。这包括对沉降观测水准点的布置及测设、沉降观测、建筑物变形与裂缝观测以及在沉降观测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技术问题和处理措施等。其目的在于在施工过程中准确无误地掌握后浇带的浇筑时间,避免建筑物由于不均匀沉降而出现结构裂缝。

关键词:后浇带,沉降,测设,变形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Beijing ShuiKeYuan building (C a) engineering settlement observation of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of homework and subsidence observation results of a large amount of data and 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and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a set of complete and reasonable, can guide the construction production building settlement and deformation theory. This included the settlement observation point of the arrangement and the level set, settlement observation, building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observation and in settlement observation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technical problem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Its purpose is to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accurate and correct to grasp of the pouring belt of placing time, avoid the building because of the uneven settlement and appear structure crack.

Keywords: of the pouring belt, settlement, the set, de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TU19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1、建筑物概况

水科院综合楼(C座)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1号。工程主体为十二层,局部十四层,主楼部分建筑平面呈“工”字型,东西跨度有72.6m,南北跨度63.3m,最高高度为50.4米。建筑物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八度抗震设防,工程总建筑面积41938平方米。主楼、裙房、纯地下部分均设2层地下室,且各部分基础置于同一基础板上,基础设计埋深约在自然地面以下10.00m左右,基底标高-12.235m,最大基坑深度-13.20m。

2、地形与地物概况

场区地形基本平坦,勘探时钻孔孔口地面标高为

48.80m~49.30m。场区内原有房屋已基本拆除,但在场区内仍遗留有原房屋地下室及旧房基础。

3、土质概述

表层为厚1.10m~5.70m的人工堆积之粘质粉土、粉质粘土填土①层,房渣土①1层,炉灰①2层。以下为第四纪沉积的粘质粉土、粉质粘土②层,砂质粘土、粘质粉土②1层;卵石、圆砾③层,圆砾、卵石③1层,细砂、中砂③2层,粉质粘土③3层。标高35.08m~36.04m以下为第三纪的砾岩④层,粘土岩④1层。

本工程下部标高为-13m左右,正好处在卵石层当中,因此地基基础情况良好。

4、地下水条件概述

时间为2001年4月上旬至中旬,场区钻孔内实测地下水(潜水)静止水位标高为37.34m~37.74m(埋深11.20m~11.90m)。根据“北京市区浅层地下水位监测网”的长期观测资料,工程场区1959年最高地下水位标高为46.00m左右;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标高为39.00m左右。

5、场地与地震抗震条件评价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工程场区的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北京地区只考虑近震的影响。根据“钻孔波速测试成果”,场区自然地面以下15m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平均剪切波速V2m值为301m/s~

309m/s;根据地质资料,本场地的覆盖层厚度>9m。因此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 11-89)之相关规定可得出如下判定结论:拟建场区的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沉降观测水准点的测设

由于地上结构与地下结构存在差异,而且建筑物跨度较大,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几率很高,故在建筑物东西方向各设置一道后浇带,从基础底板开始留置。底板混凝土采取一次性浇筑,浇筑完毕后,即在后浇带四周开始布置沉降观测水准点。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根据建筑物附近的水准点进行的,所以这些水准点必须坚固稳定。为了对水准点进行相互校核,防止其本身产生变化,水准点的数目要尽量不少于3个,以组成水准网。对水准点要定期进行高程检测,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在布设水准点时还要考虑到如下因素:①水准点要尽量与观测点接近,其距离不应超过100米,以保证观测的精度;②水准点要尽量布设在受振区域以外的安全地点,以防止受到振动的影响;③为防止水准点受到冻胀的影响,水准点的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下0.5米。

第一次埋设的点位均设置在地下基础施工底板上,作为临时性观测点,经过联测沉降基准点,取得基础数据;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