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教案
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意图
本教案主要旨在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起关于数量的感性认识,掌握初步的加、减运算方法,并能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数字,熟悉1 ~ 9各数字的大小和写法;
2.感性认识数量概念;
3.初步掌握加、减运算方法;
4.能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及活动安排
活动一:引入
引导学生尝试用手把自己喜欢的颜色的小球分成几组,并数出每组有几个,了解以至少1个为单位去数数的意义。
活动二:探究
现在有5瓶牛奶,将其中3瓶牛奶倒进一只大杯子里,那大杯子里面有几瓶牛奶?
让学生小组自主探究,提供计数器等辅助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加、减数清晰有效的计算过程。
活动三:运用
假设学生拿到了一张购物单,上面写着“牛奶6元/瓶,饼干3元/袋,饮料5元/瓶”,于是学生们就可以进行自由组合进行消费,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己计算需要花多少钱买这些东西,而不是假设价格统一。
引导学生自己制定购物计划,购买牛奶、饼干或者饮料,然后计算需要多少元钱。
同时,在买完商品后进行交换,看看凭借自己的购物计算能否交换得到想要的物品。
巩固练习
给学生出题练习:
1.爸爸买了6瓶牛奶,妈妈又再买了3瓶,家里现在有几瓶牛奶?
2.买了2袋饼干,其中1袋有5块饼干,另一袋有7块饼干,这些饼干一共有几块?
总结
本节课以儿童喜爱的食品为教学素材,结合生活实际场景,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由浅入深地建立了湮没在大多数人生活之中的数量概念,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有几瓶牛奶》教案北师大版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练习题、测试试卷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有几瓶牛奶》教案北师大版
有几瓶牛奶
一、目标展示
理解“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
凑十歌引入: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1凑9,2凑8,3凑7来4凑6,两5相凑刚好够。
三、探索新知
1、利用情境,探索算法
2、师:淘气今天过生日,小朋友们都知道淘气喜欢喝牛奶,所以校园带来了纯奶和酸奶(课件出示:9瓶纯奶和5瓶酸奶),小朋友们,你想说什么?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选择最优价值、与本节有关的问题板书,并加以解决。
师板书:一共有几瓶牛奶?
师:小朋友想一想,该怎么解决呢?拿出你的小棒代替牛奶,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自由表达,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练习题、测试试卷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练习题、测试试卷。
《有几瓶牛奶》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数牛奶瓶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数数实验操作。每个小组数一数一定数量的牛奶瓶,并记录下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数数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此外,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在讲解数数规律时,我尝试了多种方法,如使用教具、动画演示等,但感觉效果还有提升的空间。未来,我打算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反复实践,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数数规律。
3.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数数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抽象规律,培养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4.问题解决能力:设置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团队合作能力:课堂活动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2.教学难点
-理解数与数之间的顺序关系,尤其是逆序数数时的难度;
-将抽象的数词与具体的实物数量进行有效对应,解决数与物不对等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跳跃数数、重复数数或漏数的情况;
-对于数数规律的理解,如何从具体的数数活动中抽象出规律。
举例:
-难点一: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逆序数数,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数数卡片,将数与对应的牛奶瓶图片结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感受逆序数数的逻辑;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有几瓶牛奶》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家里或超市里是否看到过一排排的牛奶瓶?”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数的奥秘。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精选12篇)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精选12篇)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CAI,小棒。
教法运用: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学法指导:分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创设情境:有几瓶牛奶星期天,笑笑家来了几位好朋友,妈妈买回2箱饮料招待他们,小客人走后,笑笑帮妈妈一起清理房间(出示挂图)。
看着箱子里的饮料,笑笑想起了一个数学问题,你能猜出她在想什么问题?(现在一共有几瓶饮料?)学生自主思考,并与同桌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讨论二、初学新课(初步探究)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汇报你们的想法。
根据这个问题请你能列一道算式吗?怎么列?9+5=你能说说9加5可以怎样算吗?(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观察小结:“凑十法”就是把没有学过的9加几变成已经学过的10加几来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活动讨论(可能出现不同的说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学生动手操作。
出示具体的情景图,让学生明确知道怎么列式,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更直观的认识看图列式的方法。
三、引导释疑(合作学习)做一做,说一说。
1、“9+3=”可以怎样算,你能用小棒摆出你的算法吗?自己想好后,摆给小组同学看,并说说你的想法。
请学生汇报,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
2、请学生自己摆一摆,算算“6+9=?”观察书上的图,圈一圈并填出得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教案:有几瓶牛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有趣的图形”,第一节“有几瓶牛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并数数瓶子中的牛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观察到瓶子中的牛奶,并能够用数数的方式表达出来。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让学生能够观察到瓶子中的牛奶,并能够用数数的方式表达出来。
2.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瓶子、牛奶、卡片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五、教学过程2. 讲解:教师向学生解释,通过数数的方式可以知道瓶子中有几瓶牛奶。
然后教师示范如何数数,从1数到学生猜测的数字。
3. 练习:教师给学生发放练习本,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题目为“有几瓶牛奶”。
4. 讲解:教师讲解题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数数的方式得出答案。
5. 练习:教师发放卡片,让学生独立完成卡片上的题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有几瓶牛奶观察瓶子数数牛奶得出答案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有几瓶牛奶题目描述:请学生观察图片,数出图片中有几瓶牛奶,并写下答案。
答案:根据图片中的牛奶瓶数量,学生应该数出图片中有4瓶牛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些瓶子和牛奶,尝试解决“有几瓶牛奶”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解决其他与数数有关的问题,如“有几颗糖果”、“有几只鸟”等,以提高学生的数数能力和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在引入新课时,我使用了实际的教具——瓶子和牛奶。
这个实践情景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通过让学生观察瓶子中的牛奶,我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个引入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在具体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重点:理解“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凑十法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口算题卡师:同学们,我们昨天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生:搭积木,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
师:你能运用我们昨天学习的知识直接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口算题卡开火车,将“10+4”贴在黑板上)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新的知识。
板书:有几瓶牛奶----9加几的进位加法二、教学新授1.摆小棒师:今天我们的好朋友笑笑给我们带来了牛奶,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生: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一共有几瓶牛奶?师:谁能列式解答一下这个问题?生:9+5=14,一共有14瓶牛奶。
师:很好,老师帮你把算式写出来,“9+5”这个算式我们以前没接触过,但是我们学过“10+4”,还知道10加几就是十几,那能不能把“9+5”也变成“10+几”这种形式呢?(此处大家可以酌情修改)师:现在就请出了我们的计算好帮手---“小棒”,通过摆小棒来解决这个问题,谁能帮老师摆一摆。
学生摆老师评价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有什么快速数数的方法?生:记大数数小数,10、11、12、13、14师:小棒一共有多少根,表示牛奶一共有多少瓶?生:一共有14根小棒,表示一共有14瓶牛奶师:还可以怎样借助我们的小棒来计算“9+5”,究竟能不能把它变成“10+几”,请你认真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生:先把5根小棒拆成1根和4根,1根和9根凑成10根,10根和4根合在一起一共是14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3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数牛奶瓶子的数量,自主探究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数的基本技能,对10以内的数字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进行加减运算时,可能还不太熟悉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逐步理解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牛奶瓶子的模型,用于让学生实际操作。
2.课件准备:制作课件,展示加减法的计算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牛奶瓶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数一数瓶子的数量,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简单的加减问题,如3+2=?,4-1=?等,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牛奶瓶子模型进行加减运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
如“捉迷藏”游戏,让学生在找出隐藏的牛奶瓶子的过程中,完成加减运算。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实际问题,如“如果我有一瓶牛奶,然后我喝掉了一半,我还剩下多少?”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加法计算;2.掌握数字1-20的读写和大小比较;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加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数字1-20的读写和大小比较;3.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路。
教学难点1.实际问题的转化和解决;2.能否正确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拿出一瓶牛奶并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2.学生回答:“牛奶。
”3.老师再问:“这是一瓶牛奶,我们可以说有几瓶牛奶?”4.引出本课题目:“有几瓶牛奶”。
模型讲解(15分钟)1.利用教具或黑板报,呈现如下模型:1瓶牛奶 + 2瓶牛奶 = 3瓶牛奶2.老师解释加法的概念,即把两个或多个数合起来的运算方法。
3.引导学生一起思考,若已知有一瓶牛奶,再加上两瓶牛奶,那我们就有了几瓶牛奶?4.引导学生回答:“三瓶牛奶。
”5.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上述算式,并让学生跟读,并且强制学生理解其中的加法运算。
数字的读写和大小比较(15分钟)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分别快速读出每个数字;2.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让学生判断大小,并说出比较结果;3.教师让学生试着组合数字,如13、15、18等,同时要求学生读出数字并说出各个数字的位置。
练习(20分钟)1.教师出示如下问题:小明家里本来有5瓶牛奶,现在又买了3瓶,那么小明家里有几瓶牛奶?2.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画图,模拟问题中的情景;3.提醒学生合理利用已学知识进行计算。
拓展(20分钟)让学生自己设计一道有关“有几瓶牛奶”的问题,要求符合实际生活,同时考虑语言表达情况。
课后作业1.记住1-20数字的读写;2.自己出一道有关“有几瓶牛奶”的问题;3.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加法的定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加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有几瓶牛奶”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在数字的读写和大小比较方面也加强了训练。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3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10以内的加减法。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能力,对10以内的数字有所了解。
但是,他们还未能完全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操作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并能通过实际操作,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正确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2.难点: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实物操作、直观演示、游戏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牛奶瓶子作为教具。
2.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着10以内的数字。
3.准备一些实际操作的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情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小朋友们,你们喝过牛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牛奶有关的问题。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一些牛奶瓶子,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有几瓶牛奶。
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解决一些简单的加减问题。
例如:每组有3个牛奶瓶子,再给他们增加2个牛奶瓶子,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牛奶瓶子。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加减运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例如:让学生计算4+3、4-2等。
《有几瓶牛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有几瓶牛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章《有趣的数字》中的一个小节《有几瓶牛奶》。
我们将通过这个实例来学习如何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个实例,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数数的方法,并且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大家掌握数数的方法,难点是让大家能够将数数的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牛奶瓶的模型,以及一些写有数字的卡片。
同学们需要准备的是一支笔和一张纸。
五、教学过程我会先给大家展示一些牛奶瓶的模型,然后提问:“有几瓶牛奶?”大家可以通过数数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会挑选几个同学来演示如何数数,并且纠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
然后我会给大家发放写有数字的卡片,让大家通过数数的方法来找出答案。
我会挑选几个同学来分享他们的答案,并且解释他们是如何得出这个答案的。
我会给大家出一道类似的题目,让大家在纸上解答,然后我会挑选几个同学的答案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上会写上“有几瓶牛奶?”这个问题,以及在解答过程中出现的关键词,如“数数”、“答案”等。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在纸上画出5个牛奶瓶,然后用数数的方法找出有几个牛奶瓶。
答案:5个牛奶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个实例,大家应该已经掌握了数数的方法,并且在实际问题中能够应用到这个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练习数数,并且尝试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对于拓展延伸,大家可以尝试自己出一道类似的问题,然后用数数的方法来解答。
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用计数器来计算等。
这就是我对于《有几瓶牛奶》这个实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和实践情景的构建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使用了实际的牛奶瓶模型来构建实践情景。
这个实践情景的构建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课。
教学目的:1、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感知算法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的计算道理。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课前小研究、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数学小故事。
《加号和减号》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2、如何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3、提出探究任务和探究要求,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四人小组汇报计算方法,同学和老师互相质疑、补充。
汇报用摆小棒计算时师质疑:(1)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里拿1根给9根,怎么不拿2根、3根或是其他的根数?(2)看来,这1根小棒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3)为什么要从9根小棒里拿5根给5根,怎么不和刚才一样拿1根或是其他的根数?(4)看来,这5根小棒也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5)这种方法和刚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汇报用计数器计算时师质疑:(1)为什么可以用十位上的1取代个位上的10?汇报用计数器计算时师补充:满十进一的计数法则。
5、其他小组交流汇报。
6、师小结:刚才我们用数数的方法,摆小棒的方法,凑十法,推算法、计数器计算等方法算出了9+5=14,请大家大声读一读这个算式。
7、练习:9+6=?怎样移动苹果,让我们很快看出苹果的总数?8、你喜欢哪种移动方法,为什么?9、计算4+9=?9+2=?,你是怎样算的?10、观察刚才算的这几道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特征?11、出示课题:9加几,9加几是怎样计算的?12、练习:9+3=9+7=9+8=9+9=13、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1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3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3 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3 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7.3节,是《有几瓶牛奶》。
这一节主要讲述的是通过观察和数数来确定物体的数量。
我们将通过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这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数数来确定物体的数量。
2. 学生能够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3.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有几瓶牛奶”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数数来确定物体的数量。
难点:学生能够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并理解“有几瓶牛奶”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瓶子模型、牛奶模型、数字卡片学具:练习册、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瓶子模型,并提问:“你们看到几个瓶子?”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确定瓶子的数量。
2. 讲解:我会向学生解释,通过观察和数数,我们可以确定物体的数量。
我会用数字卡片展示不同的数字,并让学生和我一起数数,确定卡片的数量。
3. 实践:我会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数数来确定练习册中的物体的数量。
我会引导学生用铅笔在练习册上写下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4. 例题讲解: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牛奶模型,并提问:“有几瓶牛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数数来确定牛奶的数量。
我会引导学生用数字来表示牛奶的数量。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发放一些练习题,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数数来确定物体的数量。
我会引导学生用数字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并检查他们的答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有几瓶牛奶观察数数数字七、作业设计1. 请写出你们看到的瓶子的数量。
答案:根据学生观察的结果,写上相应的数字。
2. 请写出你们看到的牛奶的数量。
答案:根据学生观察的结果,写上相应的数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数数来确定物体的数量,并用数字来表示。
他们在解决“有几瓶牛奶”的问题时,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个概念。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优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一篇教材,主要讲述了利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这篇教材,学生能够掌握数数的技巧,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于数量的概念和数数的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数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数数的技巧,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培养数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数数的技巧,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将数数的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分组合作学习: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牛奶瓶子作为教具,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2.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3.准备一些小奖品,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牛奶瓶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有几瓶牛奶。
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实际的牛奶瓶子,让学生亲自动手数一数,并记录下结果。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数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情境,让学生计算有多少瓶牛奶,并将其排列出来。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
CAI课件,小棒。
教法运用:
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
学法指导:
分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创设情境:有几瓶牛奶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做一做,说一说。
1、9+3=可以怎样算,你能用小棒摆出你的算法吗?自己想好后,摆给小组同学看,并说说你的想法。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是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的一道例题。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在实际操作中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加减法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加减法,同时结合游戏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用加减法进行解答。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加减法。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图片和实物,如牛奶瓶、水果等。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练习纸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如牛奶瓶、水果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片中有几瓶牛奶?有几个水果?”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发学生对加减法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的加减问题,如“3瓶牛奶加上2瓶牛奶一共是多少瓶?”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同时,教师用教具进行实际操作,如拿出3个牛奶瓶,再拿出2个牛奶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加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纸,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10以内的加减题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秋教案:有几瓶牛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秋学期数学教材,主要涵盖第40页至第41页的“有几瓶牛奶”一节。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10以内数的认识。
2.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牛奶瓶模型。
2. 学具:学生作业本、铅笔、橡皮、小牛奶瓶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PPT上的牛奶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有几瓶牛奶。
2. 新课讲解:a. 引导学生观察牛奶瓶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有些瓶子是满的,有些瓶子是空的。
b. 向学生讲解,满的瓶子表示有一个单位,空的瓶子表示没有单位。
c.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满的瓶子和空的瓶子进行合并、分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2. 板书内容:a. 满的瓶子:1个单位b. 空的瓶子:0个单位c. 合并满的瓶子:2个单位d. 分离满的瓶子:1个单位e. 加法运算:3 + 2 = 5f. 减法运算:5 2 = 3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数一数,有几瓶牛奶?b. 完成作业本上的第15题。
2. 答案:a. 有5瓶牛奶。
b. 作业本上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个别学生的作业中,仍发现对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有几瓶牛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有几瓶牛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数量关系,能够准确地数出牛奶的数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和理解数量的概念。
2. 学习和掌握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
3. 学习和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数出牛奶的数量,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 教学难点:理解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以及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牛奶瓶模型、数字卡片、加号和减号卡片。
2. 学具:学生自带的牛奶瓶、数字卡片、加号和减号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牛奶瓶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数出牛奶的数量。
2. 新课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数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通过摆放牛奶瓶模型,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实践操作经验和学习心得。
5. 总结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讲解,强调加法和减法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6.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几瓶牛奶》2. 板书内容:- 数量的概念- 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 加法和减法运算- 实际问题解决七、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有几瓶牛奶》的练习题。
2. 实践作业:观察身边的物品,进行数量的数数和加法和减法运算。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量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数出牛奶的数量,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但在实践操作中,部分学生还存在摆放牛奶瓶不准确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地认识数字1~10,并能将其用汉字表达出来;•能够理解和运用“有几瓶牛奶”、“多少瓶牛奶”等概念,完成相应的数学运算;•发展对于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数字1~10;•认识“有几瓶牛奶”、“多少瓶牛奶”等概念;•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有几瓶牛奶”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三、教学准备•根据教材准备好相关课件和教学资料;•准备瓶子和计数器等教学道具;•确定学生的座位和分组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出示目标1.教师向学生问好,并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新知讲授及示范演示1.向学生介绍数字1~10,帮助学生认识每个数字与汉字的对应关系。
2.引导学生认识“有几瓶牛奶”、“多少瓶牛奶”等概念,并进行相关的解释。
3.借助瓶子和计数器等教学道具,对学生进行示范演示,让学生感性理解“有几瓶牛奶”的含义。
3. 练习与巩固1.分组活动:教师指定一组“出题方”,其他组分别回答问题。
例如,教师询问“小明那里有几瓶牛奶?”,每组学生轮流回答。
2.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计算其中牛奶瓶数,并用句子表述答案。
4. 拓展与应用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给自己起个小组名,然后用他们的小组名进行计数。
例如,小组名为“火箭队”,那么就可以问:“火箭队有几个人?”“火箭队有几个书包?”等等。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数字和数量的概念,潜移默化中进行巩固学习。
5. 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并回顾本节课的目标。
2.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澄清不理解的内容。
3.布置相关的作业,并明确下节课的学习重点和目标。
五、教学评价1.通过分组活动和答题环节,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教师可以采取随堂测验或者小测验的形式,对于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评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3有几瓶牛奶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3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一、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七单元“量的认识”中的7.3节,“有几瓶牛奶”,主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认识量的表示和量的比较,并引出了量的加减法则。
本节课时所需教具有:1.食品图像卡片2.牛奶盒装或瓶装(有刻度标记)3.多功能数码计数器4.彩色粘纸二、教学目标1.能够解决有关物品数量的问题。
2.能够用数字表示数量,并进行比较。
3.能够进行简单的数量加减运算。
三、课前准备1.将食品图像卡片复制并拓印到A4纸上,并使用彩色粘纸进行着色,制作出五个种类的食品卡片。
2.准备四种品牌牛奶盒装或瓶装,并以1L为单位标记刻度,计算出每瓶牛奶重量。
3.每个学生需要准备一只多功能数码计数器,并确保其正常工作。
1. 导入在课堂开始前,教师给出两组问答题,让学生尝试通过参考周边环境的信息解决问题。
•问答题1:教师询问学生,在教室中有几个门?答案为几?•问答题2:教师问学生,课桌前有几个椅子?答案为几?这两组问答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清晰问题和寻找问题解决有助于前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2. 导入教学目标教师为学生介绍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和课时中需要达成的三个教学目标。
3. 演示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四种不同产品,包括:未开封的牛奶商品、小面包、蛋糕、矿泉水等,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卡牌、比较卡片的数量,进行数字表达。
随后,学生使用计数器,对牛奶进行称重操作,并记录下每瓶牛奶的重量。
4. 练习环节学生在使用计数器后,将该牛奶的重量数值输入计数器,计算出集合内一共有多少瓶牛奶。
学生需要将计算结果与加入集合中的初始货物数量比较。
5. 教学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通过摆放卡片,描述各类产品的数量。
随后,教师对课程进行总结,并加以适当的提醒和建议。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针对学生对数字表达的理解和数量加减法运算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并适当发现和纠正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和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几瓶牛奶
设计者:大连市甘井子区周水子小学金悦萍任丽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72-73页
教学目标:●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 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离不开数学。
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加法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牛奶瓶14个,磁板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有趣动画,激趣导入
1、导语:小朋友,刚才你听到的是什么歌曲啊?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动画片。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就象一对好朋友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今天在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2、课件演示动画。
(大头儿子去商店买奶的过程。
)
妈:大头儿子,家里没有牛奶了了,下楼买两盒吧.
儿:买牛奶啊,没问题,走喽.
(来到商店)
儿:阿姨,我买两盒牛奶.
阿姨:对不起,小朋友,没有两整盒了,只剩下这么多了.
儿:恩?这盒有9瓶牛奶,这一盒只剩下5瓶了.
(设计意图:开课由动画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的情节安
排,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师:看着这些牛奶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生:一箱剩5瓶、一箱剩9瓶,商店里一共剩下几瓶牛奶呢?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9+5=14
师:说的对吗?你怎么知道等于14的呢?请小朋友用你手中的牛奶图边摆边说一说。
2、生汇报(到前面利用师的牛奶瓶边演示边说)
(1)生:用数的方法,9、10、11、12、13、14。
(2) 生:从这里(5瓶的盒里)拿出一瓶,放到这个盒子里,加上这盒的9瓶就是10瓶了。
再与剩下的4瓶和起来就等于14。
(师板书: 9+5=14)
(3)生:从9瓶的盒子里拿出5瓶,放到5瓶的盒子里。
10瓶加上剩下的4瓶就是14。
(师板书:9+5=14)
3、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计算9+5的时候,可以一根一根接着往下数;也可以从5里先拿出一个1与9相加,凑成10,再用10+4就等于14;还可以从9里先拿出一个5与5相加,凑成10,10+4=14。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想一想,得到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
5、摆一摆,算一算
(1)出示9+3
师:请小朋友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可以结合小棒,边摆边说。
生汇报得数和算法。
(2)出示7+9 9+4
师:这两道题你会算吗?请你自己算一算,有困难的小朋友还可以用手中的小棒来帮忙。
(做完后与同桌交流算法。
)
三、多种活动,巩固新知
(一)圈一圈,算一算。
1、出示9+8=
师:刚才小朋友用小棒摆得不错,我们再来看一道题,你会算吗?刚才算题时小朋友是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的,现在我们来看这个小棒图,请你用铅笔在小棒图上圈一圈,算一算。
生自做。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圈、怎样算的?(视频)
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2、出示书73页第一题
师:这四道题请小朋友自己圈一圈、算一算,就在书上的第73页。
(做完后)师:请你和组内的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一人说一道,其他小朋友认真听。
如果你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可以说出你的想法。
(交流完后)师:小朋友在和组内人说想法的时候有没有问题需要老师帮忙?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师:大头儿子买完牛奶回到了家里。
你看这是他们家的客厅。
你能看着他们家的客厅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把算式填完整吗?(拿出答题单)
生逐一汇报。
(师板书算式。
)
师:请小朋友看着这些算式,从中选出一道和组内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圈小棒图计算,巩固凑十法;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简便的方法。
)
2、数学游戏
师:大头儿子回到家在干什么?我们来看看。
(课件演示动画)儿:小头爸爸,我想玩一会,你还陪我玩翻牌游戏好吗?
爸:没问题。
儿:这些是0—9的数字卡片,我拿出一张9放在这,剩下的都扣过来,我们在这些卡片中一人拿一张和9相加,谁翻谁就说得数。
把这些卡片都翻过来,看谁一道也不错。
(父子俩开始玩)
师:小朋友,这个游戏你想玩吗?那就快拿出你的数字卡片和老对一起玩吧。
如果你们俩的题都算对了,就往下进行,如果一个人算错了,就让他改过来在继续,开始吧。
反馈:一道也没错的小朋友举手。
大头玩得怎么样呢?
(课件演示:爸:我的大头真了不起,一道也没错。
)
(设计意图:通过玩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玩中不知不觉巩固了知识,不感觉到枯燥、乏味。
)
3、检测(课件演示动画)
儿:哎呀,光高兴了,到点了该做作业了,作业我可得定要按时完成哦。
爸:我的大头习惯不错嘛。
师:大头儿子的作业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十道9+几的计算)你会做吗?咱们也来做一做大头的作业吧。
拿出你的答题单。
师读大头的答案,生交换检查。
(设计意图:在课后安排了检测的环节,旨在了解本节课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用大头儿子作业的形式引出检测让孩子感到有趣,没有紧张感。
)
4、师:刚才,大头做错题了,他非常难为情,不过爸爸鼓励他说:“没关系,只要下一次认真、仔细,不在犯同样的错误,就是好孩子。
”大头一听,又开心的笑了。
这不,爷俩高兴的唱起了歌呢。
(课件演示动画,学生拍手唱歌。
)
(设计意图:这样的结尾使本节课在结束时又掀起一个高潮,让孩子高兴的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