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七情学说及其临床应用概述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七情的基本概念:
内伤病因一、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1、生理含义,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五志:喜、怒、思、悲、恐五种正常情志活动。

2、病因含义,导致疾病发生异常的七种情志变化,称之为七情内伤。

3、药物含义:指药物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相恶七种应用形式。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肝主怒、脾主思、心主喜、肺主悲、肾主恐。

2、七情与气血: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七情与心神的关系: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

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心神统七情。

(四)七情的致病特点
1、与精神刺激有关—多发情志疾病。

2、直接伤及脏腑—从内而发:怒伤肝、喜伤心…
3、影响脏腑气机—气机紊乱: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惊则其乱、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忧则气闭、恐则气下。

4、影响病情变化:情志波动,病情恶化。

情志和缓,病情好转。

二、饮食失宜
(一)饮食与健康:合理膳食—水谷精微—(化)气血—(充养)脏腑—健康。

(二)饮食与疾病:
1、饮食不节
病因致病特点主要病征。

过饥伤胃,化源不足,正气虚弱嘈杂泛酸,气血亏盈,易感外邪。

过饱损伤脾胃,痰湿内生嗳腐吞酸,胃痛腹泻,痰饮疳积。

进食无规律损伤脾胃变生诸病。

2、饮食不洁
病因致病特点主要病征
食物污染损伤脾胃脘腹疼痛,吐泻下利。

生冷不洁寄生虫病腹痛形瘦,嗜食异物。

腐则变质
有毒食物食物中毒腹痛吐泻,昏迷死亡。

中医名词解释七情

中医名词解释七情

中医名词解释七情啥是中医里说的七情呢?您别急,听我慢慢给您唠唠。

咱们先来说说这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这就好比咱们生活中的七种不同口味的菜,各有各的滋味。

您看这“喜”,就像是一块甜甜的糖,让人心里美滋滋的。

可要是大喜过度,那也不成,就像吃多了糖会牙疼一样,大喜过了头,可能会让人心神涣散,气血失调。

“怒”呢,像一把火,烧起来可不得了。

偶尔生生气,倒也正常,就像灶里的小火苗,能帮咱发发力。

可要是怒火中烧,那可就像森林大火,烧得自己心肝火旺,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影响到身体的其他地方。

“忧”啊,像是下雨天的乌云,压在心头沉甸甸的。

总是忧愁,身体也会跟着没精打采,就像被雨水泡久了的庄稼。

“思”,好比是个爱琢磨的小精灵,适当思考能让人明智,但要是思来想去没个完,就像老牛拉磨,不停地转,那脾胃可要抗议啦,消化功能都会受影响。

“悲”就像秋天的落叶,让人感到失落和消沉。

要是一直沉浸在悲伤里,肺气都会被损伤,整个人都没了精神头。

“恐”像是黑夜里的怪兽,突然冒出来能把人吓一跳。

过度恐惧,肾都要被吓得“发抖”,大小便都可能会失控呢。

“惊”则像一声惊雷,能把人震得心慌慌。

老是受惊,心和胆都不得安宁,身体能好才怪。

您说,这七情是不是就像我们身边的小调皮鬼,得好好管着,不然它们就会捣乱?咱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精密的大机器,七情就是操作这机器的按钮,按得合适,机器就能正常运转;按得不对,那可就得出故障啦。

所以啊,咱们得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别让这七情随意地控制咱们。

遇到高兴的事儿,别太得意忘形;生气的时候,赶紧给自己降降火;忧愁的时候,多想想开心的事儿;思考问题别钻牛角尖;悲伤的时候,找朋友倾诉倾诉;害怕的时候,给自己壮壮胆;受惊了,就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

总之,了解了这七情,咱们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心情,让身体这个大机器稳稳当当、健健康康地运转。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人体情绪的七种基本表现,具体为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然而,当这七种情志活动发生异常变化,即产生过激的情绪反应,或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引起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七情的具体含义及其对人体的影响1、喜:代表心情愉快、欢乐和愉悦的情感。

适度的喜悦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心脏功能,但过度的喜悦可能会损伤心脏,导致心神涣散,出现失眠、健忘等症状。

2、怒:代表愤怒、愤慨和情绪激动的状态。

愤怒易导致气机上逆,气血紊乱,对肝脏的健康产生影响。

过度愤怒可致肝气郁结,出现胸闷、胁痛等症状,甚至引发高血压、中风等疾病。

3、忧:代表忧虑、焦虑和精神刺激。

长期处于忧情状态会消耗脾胃气血,影响消化和营养吸收,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4、思:指长时间的思考、忧虑和忧伤的情绪。

过度思虑会伤及脾胃,影响消化吸收和脾胃功能,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5、悲:指悲伤、伤心和失望的情绪。

过度的悲情会伤及心脾肾,导致气滞血瘀,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甚至引发心脏病、抑郁症等疾病。

6、恐:代表恐惧和害怕的情绪。

恐惧会引起体内的肾气紊乱,影响膀胱和肾脏的功能,出现尿频、尿急、遗尿等症状。

过度恐惧还会伤及肾脏,引起精神紧张、恶梦、失眠等问题。

7、惊:指突然受到惊吓或意外刺激而引起的紧张、惊恐的情绪。

惊情常使心神错乱,导致气血失禁,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过度惊吓还会伤肾,导致肾气不足。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1、扰乱气机:七情不畅会扰乱人体气机,造成气机逆乱,主要特点是精气先虚。

2、伤及五脏:情志发病首先伤及五脏心、肝、脾、肺、肾,尤其是肝脏。

3、反复性:情志病在临床上都有比较强的反复性,稍有不如意,病就会复发。

4、兼夹性:两种或两种以上情绪纠结在一起会发病。

5、周期性:七情致病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更年期时肝气亏虚,容易发病。

中医七情的概念

中医七情的概念

中医七情的概念
中医七情是指中国传统医学中认为的七种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情与心脏、肝、脾、肺、肾、胆、小肠等内脏器官相应相连,当情绪过度或持续不宜时会影响内脏器官功能,引起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时,通常会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通过调节情绪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每种情绪都与一种或多种脏腑有关,具有不同的影响和病理表现。

七情影响脏腑的具体表现如下:
1. 喜:喜可以舒展肝气,促进气血流通,但也可能导致心肺气虚、气滞血瘀等疾病。

2. 怒:怒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疾病。

此外,经常生气还会影响血压、免疫力以及消化功能等。

3. 忧:忧会伤及脾气,引起脾虚湿重、气血不足等疾病。

忧虑心事也可能导致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

4. 思:思维过度,易伤及心脏,引发心神不宁、内分泌紊乱等问题。

5. 悲:悲伤可以刺激肺气,使气血畅通,但若过度悲伤会伤及肺气,导致肺气虚弱,产生胸闷、咳嗽等疾病。

6. 恐:恐惧可以刺激肾气,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但过度恐惧会伤及心神,引起虚惊、癫痫等疾病。

7. 惊:惊恐可以打乱人体的生物节律,影响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引发失眠、忘记、头痛等症状。

因此,中医注重维持情绪稳定和平衡,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强烈、持久的负面情绪,以维护身心健康。

关于中医“七情”说

关于中医“七情”说

关于中医“七情”说中医学是我国古老的瑰宝,书中大量的提到“七情”二字。

就此略谈一点个人的拙见,以供学佛人研究及受用,以下分几个方面作以概述∶一.“七情”的基本概念所谓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书中说这七个字是导致人类产生各种疾病的内在因素,简称内因。

乍听七情能致人生病,很难理解,或许不太相信。

让我们静下心来分析一下便可知哓。

“喜”是指欢乐、兴奋、喜悦而言。

原本这是高兴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怎么能导致疾病呢?其中有个原则,那就是不可过度。

一旦喜气过度耗散,对心脏会产生直接的伤害,故喜乐过度也不是什么好事。

常言说∶乐极生悲,又言∶物极必反。

其中说明好事如果毫无制约的放纵至极,同样可以变成坏事。

从医学的角度来分析,气在人体内会大量的流失及消耗,这样对心主神志的功能会产生紊乱。

功能紊乱的话,对神志会产生伤害。

为什么?神志以血濡养而得清明,而血要靠气去推动而运行,同时气中又带进大量的氧气,供给心脏使用。

如果气过度消耗,心脑都会导致缺氧,若不收敛心气,而过分释怀畅放,人此时能不出问题吗?故知喜过也是病。

无论从养生还是从佛门来说,都不倡导喜乐长期过度消耗,喜乐也要有尺度,否则,没什么好事等着你。

总而言之,喜过度会导致生命受到威胁。

例如心肌缺血、哮喘病、动脉硬化症、狂燥症、高血压、心力衰竭者,都不利于狂喜穷欢乐,一旦放纵喜乐心,随时都会有危险。

古今都有例可证,此不多赘。

“怒”是指暴燥、嗔恨、牢骚、打骂、烦恼、不悦等而言。

喜大伤心,而怒大则伤肝。

不难得知,怒气是一种业毒,对身体及肝脏都不利。

喜欢发火的人,不仅是一种恶习,会直接伤害我们的肝脏。

肝主疏泄、调达,有调节血量及滤毒排毒的功能。

一旦怒放,会将肝脏的功能打乱;再加上我们有各种陋习,也在伤害肝功能,这样肝脏的负面负担会加重,长期下去肝脏自然会生出各种病来。

例如:肝癌、肝硬化、胆结石、胆囊肿、肝炎,及各种眼病、肾病、狂燥症等。

换个角度讲,怒中含有着一种刚毅、机智果断的气魄。

中医详解七情和合

中医详解七情和合

中医详解七情和合
中医详解七情和合
七情和合是一中医术语,《神农本草经》说:“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和合视之。

当用相须相使者,勿用相恶相反者。

”《神农本草经》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七情和合的具体含义如下:
中医详解七情和合
单行:一味药独立发挥作用。

如独参汤、独圣丸(五灵脂)、首乌片。

相须:两种作用相似的药配伍,有相互协同的作用。

如大黄与芒硝,乳香与没药,当归与白芍。

相使:两种作用不同的药配伍。

可相互促进。

如黄芪与茯苓,白术与防风,巴戟天与复盆子。

相畏:一种药能抑制或减轻另一种药的烈性。

如桔梗畏白芨,远志畏真珠,丁香畏郁金。

相杀:种药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的毒性。

如大黄与附子,甘遂与赤芍,石膏与粳米。

相恶:两种药合用会降低或丧失药效,属配伍禁忌。

如元参恶干姜,巴戟恶雷丸,狗脊恶败酱。

相反:两种药合用能产生毒副作用,属配伍禁忌。

如乌头反半夏,大戟反芫花,细辛反藜芦。

上述七情和合指明了药与药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这些都是业医者或从事药物学研究的人员必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十分重要,不可轻忽一分半毫。

浅议:中药中的“七情”含义

浅议:中药中的“七情”含义

《神农本草经》云:“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后人据此把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七个方面,称为“七情”。

但在某现行《中药学》教材中,称“古代医家把单味药的应用与药物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

即认为除了单行以外的其他六个方面都属于配伍关系。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妥贴。

一是《神农本草经》并未言明“七情”中除了单行外,其余六个方面是指药物的六种配伍关系。

再者,其余六者并不都属于配伍关系。

药物配伍的目的是什么?《中药学》教材上明言: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按照用药法度,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称为配伍。

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有四:一是增强治疗作用,二是扩大治疗范围,三是适应复杂的病情,四是为了减少不良反应。

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和相恶、相反六者中,相须、相使都能使药物产生协同作用而提高疗效;相畏、相杀两种用药情况,能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而相恶和相反却会降低疗效,甚或产生毒副作用。

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等,既然知道相恶、相反的药物配合应用会降低疗效、产生毒副作用,那么我们在临床辨证用药的时候避之惟恐不及,又怎么会配伍应用呢?如果用之,岂不偾事?再者,中药“配伍”的含义中应当还隐藏了一个潜意,即“配伍”有特意将两种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的意思,目的是为了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等。

如果我们知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会产生不好的效果,是不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

故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四者,符合药物配伍目的,属于配伍关系;而相恶和相反,不符合配伍目的,不属于配伍关系。

笔者认为,《神农本草经》所言之“七情”是指七种用药情况。

即有只用单味药治病的,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应用的。

而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一起应用时,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有时会增强疗效,产生相须或相使关系;有时会减轻或消除某些毒性或烈性药的毒副作用,产生相畏、相杀关系;有时还会产生降低疗效、甚或发生毒副作用的相恶、相反关系。

七情的中医名词解释

七情的中医名词解释

七情的中医名词解释七情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的情绪状态,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的理论起源于古代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详细的论述。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类情绪反应的基本形式,也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互动的一种表现。

中医认为,人的情绪状态对身体健康有深远的影响,七情过于极端或不稳定会影响身体的内脏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首先,我们来探讨喜、怒、忧、思四种情绪。

喜和怒相互对立,怒则气上,喜则气下。

怒可以消耗体内的精气,造成失眠、脱发等问题。

喜则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忧与思也是相对的情绪,忧伤心脾,思伤心肺。

长期的忧虑和思虑容易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出现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

悲、恐、惊是另外三种情绪。

悲伤伤心肺,恐伤肾和心,惊则伤肝。

悲伤会导致肺气郁结,引发哮喘、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恐惧会使肾气不固,引发尿频、遗精等病症。

惊的情绪会导致肝气犯寒,引发头晕、月经不调等状况。

七情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来判断病情。

比如,患者多愁善感,情绪低落,中医会判断其体内脾气不和,进而采用调理脾胃的方法来治疗。

治疗可以采用草药配方或针灸、推拿等手段。

除了药物和针灸,中医还强调情志调摄的重要性。

情志调摄即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来调节情绪。

中医认为,保持心情舒畅愉快,远离负面情绪和压力,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七情的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一定的认可。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状态与身体健康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联。

长期的负面情绪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加重,而积极的情绪则有益于身体的康复和健康。

总之,七情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人类情绪的基本形态。

七情过于极端或不稳定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不仅注重药物和技术手段,还强调情志调摄的重要性。

保持心情愉快、积极向上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通过理解和掌握七情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身体的健康与发展。

中医情志学说

中医情志学说

中医情志学说作者/刘天君中医有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情志学说。

情就是七情,志就是五志。

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五志是把悲和忧合并,再把惊和恐合并,于是成为喜怒忧思恐,七个缩减成了五个。

为什么要缩减成五个呢?因为要和五脏对应。

中医的情志并不是单纯的意识性存在,不仅仅是心理活动,而是与内在的气机运行,与脏腑的功能活动紧密相连。

一、七情与气机先说七情和内气的关系。

《黄帝内经》上有这么一段话:“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后人又补上了“忧则气凝”。

所以,七情中的每一种情绪都和内在的气机运行直接联系在一起。

比如什么叫怒则气上呢?所谓“怒发冲冠”,一生气,头发都竖起来了,那不就是气上来了吗?人一着急,一发怒,就会觉得气往上顶,血压也可能升高,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怒则气上。

所以怒并不仅仅是的心理活动,怒的心理情绪一出来,生理的气机或者说内在能量,就会向上涌。

什么叫恐则气下?一害怕,吓得尿裤子了,就是恐则气下。

再严重一些,大小便失禁了,都是恐则气下。

所以中医认为情志与气机运行相关,是有现实的症状为依据,并不是空想的。

同样,喜则气缓,就是哈哈一笑,心里很轻松,眉头都舒展开了。

很难想象一个人一边微笑着一边发怒,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只要是笑起来,喜洋洋的,怒气就升不起来,这就是喜则气缓。

而悲则气消,就是很悲伤的时候,人就没有力气,瘫倒在那里。

中医把气机运行和情绪直接关联,就是把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融在一起。

情绪不单单是心理活动,也是生理活动。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情绪就是气机运行。

而且,中医的七情是和人体整体的气机相关联的。

比如说怒则气上,气是往上,从下而上而怒发冲冠,恐则气下是从上而下,所以大小便会失禁。

气从上而下、从下而上,都是整体气机的运行方向发生了转化。

这就是七情和内气运行的关系。

二、七情与脏腑再说一下七情和脏腑的关系。

中医里有五脏,就是肝心脾肺肾。

五脏配不了七情,七大于五嘛。

七情致病的临床应用

七情致病的临床应用

七情致病的临床应用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是与人体脏腑相互关联密切的重要因素,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过激或经常受到扰乱会导致气
血紊乱,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而临床上,根据患者所表现的七情反应,中医医师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有效地应用七情致病的理论,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在日常实际应用中,中医医师经常会遇到因情志因素导致的疾病,
例如慢性失眠、抑郁症、焦虑症等。

对于这类疾病,如果只是简单地
用药物治疗,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因此,根据临床实践,运用七情
致病的理论,可以更好地进行辨证施治,达到更好的疗效。

举个例子,对于一些因愤怒导致胃火亢盛引起的消化不良、口腔溃
疡等疾病,中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辨明病机,运用清热
解毒的中药治疗,同时也要指导患者调整情绪,避免过度愤怒,以达
到治疗的目的。

又如,对于一些因忧思过度引起的神经衰弱、多梦失眠等疾病,中
医医师也可以根据七情致病的理论,通过运用柔肝固脾的中药治疗,
同时指导患者调整心情,保持心情愉快,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总的来说,七情致病的临床应用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
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和疾病表现,进行针对性的辨证施治,以达到治疗疾病、调理身心的目的。

同时,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
程中,也需要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心情平和,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
才能更好地恢复健康。

希望七情致病的理论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为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试述7情的含义及临床应用的意义

试述7情的含义及临床应用的意义

试述7情的含义及临床应用的意义
第一、单行。

就是使用一种药,就可以发挥治疗作用,不需要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

第二、相须。

就是两种药效相似的药物合用,可以增加原有药物的疗效。

第三、相使。

就是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一种药可以增加另一种药的疗效。

第四、相畏。

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第五、相杀。

就是一种药物能够将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减轻或消除。

第六、相恶。

两种药物配伍时,一种药物可以降低或消除另一药物的功能。

第七,相反。

两种药物配伍使用,可以产生毒副作用。

七情在地球生物圈中为人类所独有。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为宇宙万物之精灵。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人类在同疾病斗争中,就意识到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药库,在《本草纲目》中人部第五十二卷记载人体物质入药就有近三十余种。

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阐释为七种致病因素(指七情太过),其实它具有治病功能。

这里重点介绍人体内另一个自药系统,七情。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体健康,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若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情志改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
病,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起到防病治病功能,以至现在有人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七情如药,用之过则害于人,用之适当则益于人。

简述中药用法中七情的内容

简述中药用法中七情的内容

简述中药用法中七情的内容《七情:中药用法简述》在中医药中,七情是指人的情绪变化,即喜、怒、思、忧、悲、恐和惊。

这些情绪在中医药理论中被认为与人体的器官功能密切相关,并能影响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因此,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时,会结合患者的七情变化,采用相应的中药用法来调理身体和平衡情绪。

在中医药理论中,每一种情绪都与五脏六腑中的某个器官联系紧密。

喜对应心脏,怒对应肝脏,思对应脾脏,忧对应肺脏,悲对应肾脏,恐对应肝脏,惊对应心和肾脏。

当人的某种情绪过度或长期持续时,就会导致相关器官的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疾病。

中医药通过调理七情来平衡人体的阴阳和气血,从而达到调理自身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用法来调理七情:1. 喜:当人过度兴奋、嘴唇红润、心跳加快时,可使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如黄连、赤芍等,来降低过度兴奋的状态。

2. 怒:当人情绪激动、眼睛充血时,可使用一些清肝火、疏肝气的药物,如柴胡、丹参等,来平息怒气。

3. 思:当人思虑过度、胃口不佳时,可使用一些健脾益气的药物,如党参、白术等,来调理脾胃功能。

4. 忧:当人忧虑过度、呼吸困难时,可使用一些润肺止咳的药物,如麦冬、杏仁等,来舒缓忧虑情绪。

5. 悲:当人情绪低落、头晕无力时,可使用一些补肾益气的药物,如当归、黄精等,来缓解悲伤情绪。

6. 恐:当人感到恐惧、出冷汗时,可使用一些温阳驱寒的药物,如附子、葛根等,来减轻恐惧感。

7. 惊:当人受到惊吓、心悸胸闷时,可使用一些安神定志的药物,如远志、天麻等,来安抚心神。

虽然中药用法对七情的调理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对于严重的情绪障碍和精神疾病,仍需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并进行综合治疗。

总之,中医药注重人的整体健康,从调理情绪入手,通过合理运用中药用法来达到平衡身心的目标。

七情的简述提醒我们,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中医药在调理情绪和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

中药七情的论述

中药七情的论述

中药七情的论述
中药七情,指的是中药的七种配伍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单行:就是用一味药治病。

比如用一味马齿苋就可以治痢疾,用一味浮小麦就可以治疗虚汗。

相须:就是功用类似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可以起到协同的作用。

比如用生石膏的时候往往配知母,二者都能清热,起到相须为用、相互协同的作用。

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种药物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比如茯苓可以淡渗利湿,黄芪可以健脾益气,故黄芪健脾益气就可以助茯苓淡渗利湿,更好地起到脾气健、水湿利的作用。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外一种药物抑制。

比如用生姜抑制半夏,称半夏畏生姜。

相杀:一种药物可以解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像我们熟知的绿豆可以解巴豆毒,实际上就是一种相杀。

相恶:两种药物配合运用以后,一种药物可以减弱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后世总结的中药“十八反”与此相似。

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合用后产生不良反应。

中医药学中七情的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中七情的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中七情的名词解释七情,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人类情绪的七种基本表现。

这七种情绪分别是喜、怒、忧、思、悲、恐和惊。

中医药学认为,七情的升降变化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对七情的调节和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喜,是指人们感到愉悦和满足的情绪状态。

喜情忽升或过于泛滥,则可能导致心脉失常、血压升高等症状。

相反,喜情不济或缺乏喜乐感,则可出现心痛、腹痛等病症。

因此,保持适度的喜情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怒,是指人们遭遇到不满和愤怒时的情绪表现。

怒情升高或怒气冲击心脏,则可能引发心悸、呼吸急促等疾病。

而过度压抑怒情,则可能导致气滞、血行不畅,出现头痛、口苦等不适。

因此,保持心平气和,正确处理怒情对身体有益。

忧,是指人们对未来和现实的担心和焦虑。

忧情过度可能导致脾气不和,消化不良等问题。

相反,缺乏忧情则可能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等症状。

因此,适度的忧情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

思,是指人们进行思考和分析时的情绪表现。

思情过盛可能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

而思情不足则可能出现头晕、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因此,保持适度的思情对脑力工作者尤为重要。

悲,是指人们遭遇失去和伤痛时的情绪表现。

悲情过度可能导致心理抑郁,出现食欲减退、失眠等问题。

相反,缺乏悲情则可能导致情感麻木,无法正确表达内心的痛苦。

因此,适度的悲情有助于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维持心理健康。

恐,是指人们在面对危险和未知时所产生的恐惧感。

恐情升高可能导致心悸、出冷汗等反应。

而过度恐惧则可能引发心绪不宁、失眠等问题。

因此,保持镇定和勇敢的态度对克服恐情至关重要。

惊,是指人们遭遇突发事件或意外惊吓时的情绪反应。

惊情升高可能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

而过度恐惧则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紊乱,出现失眠、胃痛等问题。

因此,保持冷静和稳定的态度对身体健康具有正面影响。

七情的平衡与调节对于中医药学而言至关重要。

根据中医理论,人的情绪与五脏六腑、经络运行密切相关。

简述中药七情的内容

简述中药七情的内容

简述中药七情的内容
中药七情概括了中药的治法原理及其引起的症状变化等,主要有七种情况:
(1)苦泄elimination of bitterness:使肝胆津液过量发泄,以清除肝胆津液中所含的毒素及激素类物质。

(2)苦药bitter herbs:苦药苦苦可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减少体内毒素,抑制抗药
性病毒,提高细胞吞噬力;
(3)温肤warming:中药可以活血散寒,温经活血,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抑制病毒的复制;
(4)疏肝magnesium:中药可以改善肝脏功能,促进排毒,对阳虚寒气有滋补养肝作用;
(5)利湿draining of moist:中药可以止血消炎,止湿健脾,清益气阴,调补机体阴阳平衡,有效治疗水湿症和风湿性疾病;
(6)补血blood tonic:中药可以补元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益精强壮,产后气虚及晕厥等;
(7)安神calming:中药可以安神调整情志,宁心舒筋活血,消除体内的紊乱,缓解精神状态,改善失眠、抑郁等精神疾病。

中药七情是指探求和理解中药功能性机理的七项方面。

它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性状和
作用,临床上也可根据这一原理,来选择中药加减调治,实现有效的治疗。

中药七情配伍的含义与应用原则

中药七情配伍的含义与应用原则

中国医考网 中药的七情配伍是执业中药师中药学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之一,中国医考网小编整理相关知识点内容如下,希望对参加2014年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的广大考生朋友们有所帮助。

1.含义
中药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

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7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2.应用原则
(1)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

(2)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

(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

简述中药用法中七情的内容

简述中药用法中七情的内容

简述中药用法中七情的内容
中药用法中的七情是指根据人的不同情绪状态,选择不同的中药
用来调节情绪和身体健康。

七情包括喜、怒、思、忧、悲、恐和惊。

1.喜:喜欢、兴奋、开心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柴胡、茴香、益
智仁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化气机,调畅气机的作用,可以舒缓紧张、
改善情绪、提升精神状态。

2.怒:愤怒、不满、易怒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苦参、青
皮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泄火平怒的功效,可以平衡情绪,缓
解怒气。

3.思:思念、思考、沉思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白芷、龙骨、牡
蛎等。

这些中药具有安神、开窍、宽心的作用,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提升思维能力。

4.忧:焦虑、担忧、紧张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白术、白
薇等。

这些中药具有舒肝解郁、安神定志的效果,可以缓解忧虑情绪。

5.悲:伤心、悲伤、失望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香附、地黄、桃
仁等。

这些中药具有补血养心、舒肝安神的功效,可以缓解悲伤情绪。

6.恐:恐惧、恐怖、惊恐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半夏、茯苓、白
术等。

这些中药具有安神定志、祛湿化痰的作用,可以减轻恐惧感。

7.惊:惊讶、惊喜、害怕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金钱草、没药、
密蒙花等。

这些中药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平复惊悸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用于调节情绪仅供参考,具体的使用还需要
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

此外,除了中药,情绪调节还可以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疗法、运动等方式来实现。

药性“七情”

药性“七情”

药性“七情”药性“七情”,内容如下:(一)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疾病。

例如用一味马齿苋治疗痢疾;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治疗虚脱等。

(二)相须:就是功用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后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加强药物的疗效,如石膏、知母都能清热泻火,配合应用作用更强;大黄、芒硝都能泻下通便,配用后作用更为明显等。

(三)相使:就是用一种药物作为主药,配合其它药物来提高主药的功效。

如脾虚水肿,用黄耆配合茯苓,可加强益气健脾利水的作用;胃火牙痛、用石膏清胃火,再配合牛膝引火下行,促使胃火牙痛更快地消除等。

(四)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其它有害作用能被另一种药抑制或消除。

如生半夏有毒性,可以用生姜来消除它的毒性。

(五)相杀:就是一种药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

如防风能解砒霜毒、绿豆能减轻巴豆毒性等。

(六)相恶:就是两种药配合应用以后,一种药可以减弱另一种药物的药效。

如人参能大补元气,配合莱菔子同用,就会损失或减弱补气的功能等。

(七)相反:就是两种药物配合应用后,可能发生剧烈的副作用。

以上药性“七情”,除了单行以外,都是说明药物配伍需要加以注意的。

相须、相使,是临床用药尽可能加以考虑的,以便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一般用药“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相畏、相杀,是临床使用毒性药物或具有副作用药物时要加以注意的,“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相恶、相反,是临床用药必须注意禁忌的配伍情况,所以“勿用相恶、相反者”。

从应用单味药,到用多种药物配伍,这是医药史上的发展,可以对表里同病、寒热夹杂、虚中带实等病情复杂的病症给予全面照顾;对毒性药物可以使毒性消除或减弱,从而保证用药的安全。

但是,在临床上遇到的病症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单纯;在药性上来说有毒的药物也并不是多数。

所以在用药时,有的固然需要多种药物配伍治疗,有的单味药也能起到良好疗效,为了减轻病者经济上的负担,同时节约药材,如用单味药能够治疗的,就不一定要用许多药物来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6, 5(4), 105-110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journal/tcm /10.12677/tcm.2016.54017文章引用: 郭平, 郝一鸣, 许朝霞, 郭睿. 中医七情学说及其临床应用概述[J]. 中医学, 2016, 5(4): 105-110.The Seven Emotions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Ping Guo 1, Yiming Hao 2, Zhaoxia Xu 2, Rui Guo 2*1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Suizhou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Suizhou Hubei 2Key Laboratory of Health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Shangha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Received: Oct. 14th , 2016; accepted: Nov. 5th , 2016; published: Nov. 8th , 2016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e Seven Emotions” are important parts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Medicine. It is the pathogenic factor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reatment of emotional diseases as well.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ven Emotions”, psycholog-ical therapy of diseases due to “The Seven Emo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disease such as cance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depression. KeywordsSeven Emotions, Etiology,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Application中医七情学说及其临床应用概述郭 平1,郝一鸣2,许朝霞2,郭 睿2*1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骨科,湖北 随州 2上海中医药大学健康评估与辨识重点实验室,上海*通讯作者。

郭平等收稿日期:2016年10月14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5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8日摘要“七情”代表了中医学对人类基本心情的认识,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致病因素也是治疗情志疾病的理论依据。

本文介绍了中医七情致病的病因与特点、中医七情致病的心理疗法及其在癌症、冠心病以及抑郁症等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七情,病因,致病特点,临床应用1. 引言中医七情学说由来已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1]。

它形成了一套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与养生的系统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2. 中医七情致病的病因与特点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胜肾,思胜恐”、“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内外刺激作用于大脑的产物,是人脑对内外刺激做出的不同反应,任何人的情志所伤,同样都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

剧烈的精神创伤或不良情绪过度刺激,会使气血逆乱,脏腑失调,即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又可致使病情加重恶化。

临床往往症状复杂多变,如情志抑郁,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治胁痛,形成直接致病的机理。

但气郁化火,或暴怒伤肝,引动肝火,或火盛伤阴,或气滞血瘀,致胁络失和或失养,则形成间接致病的机理。

这两者又常常联合致病,且与其它发病因素相结合。

七情致病可影响脏腑气机,《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下”。

中医理论认为,升、降、出、入是脏腑气机的运动形式,使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矛盾运动的基本方式,一旦情志所伤,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运动就会发生紊乱[2],表现为气虚、气滞、气郁、气逆、气血失调、中气下陷、气滞血瘀等气血失调症状。

虽然七情内伤以太过为主,但也有七情不及而为病者,其不及主要表现为对脏腑气血的疏泄不及导致的忧、郁、悲、哀等情感表现[3]。

情感和情绪的稳定是心理健康的标准,过强或过弱都可以导致身心障碍,如欣喜过强可产生躁狂症,不足会诱发心身病症;激怒过强会导致心血管疾病、中风等疾病,不足则导致缺乏生活动力等;忧愁过强会导致忧郁症,过弱则缺乏应变能力等。

中医七情致病的病因与各脏腑之间的病理关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如情志所伤往往首先伤肝,致肝气郁结,使其疏泄不及;继则肝犯与脾,胃气失和,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胃脘不适;若气郁化火,火扰心神,则出现心烦不宁、失明多梦等心理病理变化和症状;久则耗气伤阴,阴精亏虚,累及于肾;若肾失滋润而动,肺失清肃而气逆[4]。

七情致病任何一脏都可以累及它脏,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这也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郭平等七情整体观除了强调人自身的整体观外,还强调有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整体统一性。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升化之源,而人作为自然万物之一,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有时会把病人的社会关系考虑进去,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注意病人因社会环境因素导致情志的变化和生理功能的异常。

如《景岳全书》曾说过:“阴寒直中之证,……然维流离穷困之世多有之。

若时当治平,民安保暖,则直中之病少见。

”揭示出情志变异多是由社会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的变化作用于个体机能而诱发的。

3. 中医七情致病的心理治疗方法情志相胜法。

由《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胜肾,思胜恐”可见,“情志相胜”就是有意识的采用另一种情志活动去控制、调节某种情志刺激而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运用“以情胜情”疗法治疗情志因素导致的病变时,皆是根据五志相胜和以情胜情的道理,有目的地通过诱导、启发、暗示等手段调节患者心理,运用心理作用以达到“以情胜情”的治疗目的。

调畅气机法。

七情致病伤及内脏,主要影响脏腑的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

不同的情态刺激,对气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下”。

中医的心理治疗均重视对患者的安慰开导,以达到调畅气机,恢复其升降的正常秩序,病自愈的目的。

消除忧思、疑虑法。

《灵枢·本神》“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

”忧愁、怀疑、思虑、惊吓等是情志致病的重要根源,必须用消除忧思、解除疑虑的方法治疗。

如《王氏医亲》所云:“治一切心病,药所不及者,亦宜设法一心治心,弓影蛇杯,解铃系铃,此固在慧心人与物,推移无法之法,可意会儿不可言传也”。

说理开导式心理治疗法[5]。

这种心理治疗起源于《黄帝内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告之以其败”即指出疾病和危害,引起病人对疾病的重视。

第二是“语之以其善”,即指出只要与医务人员合作,及时治疗,措施得当是可以恢复健康的,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三“导之以其所便”,即告诉病人如何调养,指出治疗的具体措施。

第四“开之以其所苦”,即解病人的消极的心理状态。

4. 中医七情的临床应用4.1. 七情在癌症产生与治疗中的作用七情在癌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七情原本为五脏的正常生理功能,若七情太过或不及,必然影响五脏的生理功能,进而引起气滞、血瘀、痰浊等,是人体内环境失调,进一步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从而诱发癌症的发生。

大量的临床观察也证明,很多癌症病人在发病之前,或多或少都有一段不良情绪压抑或精神刺激[6]。

国外研究[7]报道,癌症患者中,有抑郁表现的占40%,有焦虑症状的占13%~33%;癌症早期患者中,20%~30%会出现人格适应障碍,如失眠、疲劳、情绪低落等;癌症晚期患者中,23%出现意识丧失、幻觉等。

吴艳林等[8]通过采用SCL-90量表对14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调查,发现癌症患者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等均高于正常人。

因此,要预防癌症的发生,就需要调和七情,避免长期或剧烈的恶性刺激。

治疗癌症更要重视七情。

癌症病人常表现出恐惧,常因思虑过度、悲观,使情绪抑制、低落,此时必然导致气机阻滞,不利于疾病恢复。

因此,对癌症病人应避免或减少不良因素的刺激和影响。

掌握癌症患者的心理,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保持健康心理,是配合治疗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

陆宝文等[9]在郭平等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心理干预治疗的效果评价研究中发现:根据患者心理变化特点,在常规化疗基础上,采用综合心理治疗方法,通过认知教育、放松训练治疗等,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分散患者的注意,能够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化疗所致胃肠反应。

侯颖等[10]观察34例肿瘤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发现抑郁与T抑制细胞(CD8)呈正相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癌症患者应摆脱病人角色,尽可能减轻精神压抑和心理负荷,培养良好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癌症患者往往都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顽固性疼痛,当患者过分注重自己的病情,时刻担心疼痛的威胁时,疼痛往往随之出现,甚至难以忍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