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概述共78页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4、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 . 叶天士 — “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 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二、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又称“疫气”、 “疫毒”、“戾气”、“乖戾之气”等。 1.疠气的致病特点: ①传染性强 ②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2.疠气形成及疫病流行原因: ①气候反常 ②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③预防隔离工作不好 ④社会因素
第六节 病因与发病
一、六淫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在 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外感性 季节性 地区性 ④相兼性 ⑤转化性 1.风: ①轻扬开泄(浮越)——病位在上,病位在表 ②善行数变 ——病位游走不定;症状变化多端 ③主动——肢体异常运动 ④为百病之长——多兼邪致病 2.寒: ①寒为阴邪——伤阳气 ②凝滞——气血运行迟滞甚至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③收引——腠理汗孔收缩;筋脉牵引拘急
2、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 病机学专著。 (2)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宋代 .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 说” 宋代 .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河间)— 寒凉派 李 杲(东垣)— 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 攻邪派 朱震亨(丹溪)— 养阴派
第四节 藏象
一、概述
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脏:肝、心、脾、肺、肾 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中医基础理论简易讲课文档

第8页,共125页。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2.阴阳的互根互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第9页,共125页。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 阴阳的消长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宣发 外达皮毛,汗、呼气
脾胃
水谷
津液 脾
肺 肃降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肾(膀胱)
尿
第31页,共125页。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1. 生理功能
4)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吸清,呼 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助心行血。
主治节 --- 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身 之气、血、水的作用。
五:金木水火土(五材)
行: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第16页,共125页。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1.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3.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第17页,共125页。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第10页,共125页。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手
阳
表
上
左
外 侧
腰 背
背
胸
六 腑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医药大学绪论一、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 是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的传统医学。
二、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为专业基础课性质。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理论体系的形成1、形成标志2、《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
3、体系的确立《难经》: 阐释并发展《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第一部临床辨证论治专著。
(《伤寒论》)、(《金匮要略》)。
(二)《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中药学专著。
(三)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 针灸学专著。
《脉经》: 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 病因学专著。
2.宋、金、元时期《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 寒凉派张从正: 攻下派李杲: 补土派朱震亨: 滋阴派3.明清时期温病学: 温热邪气导致的外感热病理论。
《瘟疫论》: 戾气导致外感热病理论。
《医林改错》:重视实践, 发展瘀血致病理论。
4.近现代时期四、中西汇通: 主张西学中用。
五、中西医结合: 中医现代化。
六、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 指一个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
➢在生理上互相联系。
➢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在诊断上要综合分析。
➢在治疗上要整体考虑。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1)季节气候的影响生理: 夏季多汗而少尿, 冬季少汗而多尿。
病理:冬春季多呼吸道疾病, 夏秋季多消化道疾病。
(2)昼夜晨昏的影响生理: 白天人体阳气盛, 夜晚阳气较衰。
病理:白天病情较轻, 夜晚病情较重。
(3)地方区域的影响(二)生理: 南方人腠理多疏松, 北方人腠理多致密。
(三)病理:地方病, 如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辨别证候, 讨论确立治则、治法。
➢证候: 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状: 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概括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人体是有机是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辩证论治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发病的不同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第二单元精气学说概念又称精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充塞于宇宙之中运动不息而又无形可见的精微物质,与“气”同义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精气的运动变化第三单元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指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包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化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第四单元五行学说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以及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五行的特征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水的特性,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火的特征,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土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金的特性,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木——火——土——金——水——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木水火金土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行制化与胜复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胜复,指五行之中一行亢盛,引起所不胜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稳定五行相乘与相侮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相克太过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五行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第五单元五脏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泄”“满而不能实”第六单元六腑生理功能:受盛传化水谷第八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精一、概念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二、功能繁衍生命、濡养作用、化血作用、化气作用、化神作用三、代谢产生:人体之精,是以先天之精为本,并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而生成,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辅助。
中医基础理论概括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根本观点的体系。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
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更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XXX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
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哲学概念和范畴通过中医学的诊疗实践,得到了探索、验证和深化,从而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
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而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
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文化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派展开了学术争鸣与交流,学术上呈现出“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
通过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交流与交融,出现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局面,从而奠定子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科学、社会历史基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它广泛地吸收、移植、渗透和交融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学说、各个学派的先进成就,诸如哲学、数学、化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地理学、声学、物候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技术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

血的功能
血能够滋养脏腑、肌肉、皮肤、 毛发等,维持人体各脏腑的正常
生理功能。
血的生成与运行
血由水谷之精微所化生,通过经 络系统在全身运行,为人体提供
充足的营养和氧气。
津液
津液的概念
01
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津液的功能
02
津液能够滋润皮肤、肌肉、关节等,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包 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 经、足三阳经,每条经脉都连接
着不同的脏腑器官。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沟通内 外、调节平衡等作用,对于维护 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具有重要意
义。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和循行路线 是有规律的,对于针灸、推拿等 中医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奇经八脉
中医的发展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医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健 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 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诊断和治疗时 ,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非仅针对 某一症状。
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 的诊断,辨别病因、病机,制定针对性的治 疗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
目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中医的气血津液理论 • 中医的经络理论 • 中医的诊断方法 • 中医的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医不断吸收各种医学流派的思想和经验, 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医学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等。
这些基础理论构建了中医的
独特思维模式和诊断治疗方法。
下面将对中医的基础理论进行概述。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阐述了宇宙万物的二元对立性质。
阴阳
起源于自然界对立的现象,阐释了一切事物的相互依赖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并通过保持平衡来维持生命的
正常运行。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阴阳学说被应用于理解疾病的本质、辨
证施治和调节人体健康状态。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
与病变。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内部的基本组织结构,其功能与病理变化
与全身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密切相关。
中医通过研究脏腑的解剖、生理、病
理变化,可以诊断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中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态与气、血、津、液的运行和充盈有关。
气
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失调将导致疾病的产生。
中医通过调理气血津液的平衡来促进身体的健康。
总之,中医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
说和气血津液学说等。
这些理论贯穿于中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体系中,
为中医的独特治疗方法和理念提供了理论根据。
中医理论的研究和传承对
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第十页,共八十一页。
2. 晋、隋、唐时期 晋代王叔和:《脉经》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第十一页,共八十一页。
3.宋、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 •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
药365(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养生、治 病、有毒无毒分上、中、下三品.总结了药物四气、五味、有毒无毒、
配伍法度、服药方法等基础原则
上品120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
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120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
如百合、当归、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
(1)含义: 症:即症状,是疾病的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
痛、发热、咳嗽等。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舌苔、脉象等。广义的症状 包括体征 病:疾病,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正虚邪凑到之机体内外失调,阴阳失和,气血紊 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适应能力下降的异常生命过程。表现为症 状和体征,由证候体现
• 同病异治 同一种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 或病人体质有异,反映出证候不同,因此治疗不同
• 异病同治
不同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可采用相同方 法治疗
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一页。
中医基础理论:关于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
学科。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学的哲 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养身和诊 疗疾病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