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体质
男子以肾为先天,病多在精气;女子以 肝为先天,病多在血。--刚柔 4. 饮食因素: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 有明显影响。饮食性味影响脏腑之精气 阴阳。
• 5.劳逸所伤 • 6.情志因素 • 7.地理因素 • 8.疾病针药及其它原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内经》:阴阳含量划分法 五行归属划分法 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 心理特征分类法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 体质因素决定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 “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 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 气必损”。
2 体质因素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等 老人:精气虚弱,体质转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消渴等 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眩晕,中风等; 瘦人或阴虚者:易患痨嗽等
脏气偏聚盈虚—对情志的反应不一。 此外: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的发生,以及过敏性体质的形
成,与体质有关。
二、阐释发病原理
1.体质决定能否感邪而发病 • 体质强壮者:正气旺盛,邪气难以侵入体内; • 体质羸弱者:正气虚弱,邪气易于乘虚侵入; • 发病的即时而发、伏而后发、时而复发、发病
后的证型与体质有关 2.体质状态或缺陷是情志病变发生的关键因素 此外,凡影响体质的因素均可影响发病。
性等。 心理发育水平:智力,情感,行为,个性,意志,性格等。 适应能力: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损害能力,
调控能力,修复能力等。
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
1. 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当; 2. 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富有弹性; 3. 声音洪亮,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均匀,睡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表现为人格、气质、性格 等。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
【目的要求】
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体质的概念、体质的构成、体质的标志、体质的特点。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二、阐释发病原理
三、解释病理变化
四、指导辨证
五、指导治疗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2
授课方法:启发式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中医体质学说知识点总结

中医体质学说知识点总结

中医体质学说知识点总结1. 体质的概念体质是中医对个体生理特点和素质倾向的总称。

个体的体质是由遗传、先天禀赋、后天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体质不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疾病易感性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中医体质包括整体体质、脏腑体质和气血津液体质三个方面。

2. 体质与疾病中医认为个体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体质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病程,对于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中医治疗中常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3. 体质与生活方式个体的体质特点也会影响其生活方式的选择。

比如体质较虚弱的人应该有规律作息,避免劳累过度,注意饮食营养等;而偏热体质的人适宜多参加户外活动,注意情绪调节等。

4. 体质与中医调理中医体质学说也在指导中医调理方面有所应用。

中医调理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按摩、运动疗法等多种手段,针对不同体质的个体可能选择不同的调理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5. 具体的体质分类根据中医体质学说,个体的体质可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等多个类型,每种体质都有其特定的素质特点、易发疾病和调理方法。

6. 平和体质平和体质是中医理想的体质状态,包括气血旺盛、脏腑功能协调、生理功能正常等特点。

平和体质的人一般比较健康,患病率较低。

平和体质的人应该注意保持生活的平衡,避免过度劳累及不良生活习惯。

7. 气虚体质气虚体质是指气血功能失调,气虚,常见疲乏无力、容易出汗、眩晕等症状。

气虚体质的人应该多进行一些气血调理的方法,如艾灸、适度的运动等。

8. 阴虚体质阴虚体质是指阴虚火旺,常见烦躁热症、盗汗、口干口渴等,适宜选择滋阴清热的调理方法。

9. 阳虚体质阳虚体质是指阳气不足,常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适宜选择温补阳气的调理方法。

10. 痰湿体质痰湿体质是指体内湿气过重,常见痰喘、口苦、消化不良等症状,适宜选择化湿祛痰的调理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即体质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质学说是根据个体的生理和病理特征,结合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科学地总结人体的本质特点和个体之间差异的理论体系。

中医体质学说主要包括人体形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等方面的特点。

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和《素问》,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独立的个体差异。

体质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模式和生态平衡的表现。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人体可以分为九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分别是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和气虚体质。

平和体质是最理想的体质类型,具有阳光开朗、生理机能协调、抵抗力强等特点。

阳虚体质则是以阳气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包括畏寒怕冷、气短懒言、脖子以上皮肤苍白等。

阴虚体质则是以阴液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手足心热等。

痰湿体质是以体内湿气过重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体形肥胖、口干欲饮、腹部胀满等。

湿热体质则是以湿气和热气过盛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苦咽干、大便干燥、疮疖发痒等。

血瘀体质是以血液循环不畅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气血不足、胸胁疼痛、色素沉着等。

气郁体质则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胸闷气喘等症状。

特禀体质则是指对特定物质过敏,如花粉、尘螨等引起的过敏反应明显。

气虚体质以气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面色苍白、气短疲乏、易感冒等。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类型不同,对疾病的易感程度和治疗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具体特点,选择相应的针灸、推拿、药膳等治疗方法,以达到调整体质平衡、预防疾病和辨证施治的目的。

然而,中医体质学说也存在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体质学说过于主观,缺乏科学依据,体质类型的划分标准不够明确。

另一方面,体质学说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也必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女子 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男子多用气,故气
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男子病多在 气分,女子病多在血分。男子之病,多由伤精耗 气,女子之病,多由伤血。
(四)饮食因素
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有明显的影响。 长期的饮食习惯和固定的膳食品种质量,日久可 因体内某些成分的增减等变化而影响体质。 (五)劳逸因素 活动和安逸是影响体质的又一重要因素。 适度的劳作或体育锻炼,可使气血调畅,筋 骨强壮,脏腑功能旺盛;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消 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维持人体正常的功能 活动。劳逸结合,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保持 良好的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三、 体质的分类 四、 影响体质的因素 五、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 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 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 演变过程的影响,并用以指导诊断和防治 疾病的理论知识。 体质学说既是养生防病的理论支撑, 又是个性化诊疗的理论基础。中医讲的 “因人制宜”,就是强调在诊治疾病时因 个人的体质差异而做相应的调整。
(六)情志因素
七情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脏腑精气的变化,而影 响人体的体质。情志和调,则气血调畅,脏腑功能协调, 体质强壮;反之,长期、强烈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 的生理调节能力,可致脏腑精气的不足或紊乱,对体质 造成不良影响。
(七)地理因素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不 同地域人群的饮食结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民 俗等,从而导致其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的差异。同 时,人类具有能动的适应性,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 人类各自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协调的自我调节机 制和适应方式,从而产生并形成了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体 质特征。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体质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体质ppt课件
4
第五章 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三、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脏腑经络以及精气血津液是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脏腑的形态和机能特点是构成并决定体质差异的最根本的因素。 (二)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阴虚阳亢多热化,阳虚阴盛多寒化,津亏多燥化,气虚多湿化。
9
第五章 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二)体质决定疾病的传变 1.通过影响正气的强弱 2.通过影响病邪的从化 四、指导辨证 (一)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二)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体质因素 五、指导治疗
因人制宜的核心就是区别体质治疗。 (一)区别体质特征施治
6
第五章 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阴阳含量、五行归属、形态与机能特征、心理特征等分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理想的体质是阴阳平和质。 (一)阴阳平和质 (二)偏阳质 (三)偏阴质
☆接口: 体质的偏阴偏阳等概念与病理状态的阴虚阳虚概念不同。
10
(二)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第1.注五意药章物性味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2.注意用药剂量 3.注意针灸宜忌 (三)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 六、指导养生
11
中医基础理论
The Basic Theory of CM
1
第五章 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学说的概念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 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指导对疾病进行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体质)【圣才出品】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体质)【圣才出品】

第5章体质5.1 复习笔记一、体质学说概述1.体质学说的概念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2.体质的概念(1)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2)体质的特点包括:个体差异性、形神体性、群体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

(3)体质的构成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征的差异性构成。

(4)体质状况的评价指标包括:身体的形态结构、身体的机能水平、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心理的发育水平、适应能力。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三、体质的分类1.体质的分类依据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方法(框架),以藏象及精气血津液神为理论基础。

2.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表5-1 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3.九种常见体质表5-2 九种常见体质四、体质学说的应用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2.阐释发病原理3.解释病理变化4.指导辨证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

5.指导治疗(1)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常以患者的体质状态作为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

(2)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①注意药物性昧体质偏阳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体质偏阴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素体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阴阳平和质者——宜视病情权衡寒热补泻,忌妄攻蛮补等。

②注意用药剂量体质强壮者——对药物耐受性强,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体质瘦弱者——对药物耐受性差,剂量宜小,药性宜平和。

③注意针灸宜忌体质强壮者,对针石、火炳的耐受性强;体质弱者,耐受性差。

体质学说的基本内容

体质学说的基本内容

体质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质分类:中医体质学说将人体分为九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平衡质,每种体质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和病理特征。

2. 体质形成: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人体的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其中先天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遗传基因和胎儿期的发育情况,而后天因素则包括饮食、生活习惯、环境、情绪等方面的影响。

3. 体质与疾病: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容易患上不同的疾病,并且在患病后也会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影响。

因此,中医体质学说强调根据个体的体质类型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4. 体质调理:中医体质学说认为通过调理人体的体质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并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

调理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调理、心理调理和药物调理等,其中饮食调理是最基本的调理方法。

5. 体质检测:中医体质学说认为通过对人体的体质进行检测可以了解个体的体质类型和健康状况,并为个性化的诊
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前常用的体质检测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脉象检测、舌诊、面诊等。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
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
(二)体质九分—九种体质类型及其特征
1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
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 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 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阴阳分类法和五行分类法。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阴阳平和质:
特征:身体强壮,肥瘦适度,面色与肤色随 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 朗、随和,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舌红润,脉象 缓匀有神;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 敏捷,工作潜力大,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
力较强
2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疲乏,气短,自汗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
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较慢 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5
(二)体质的要素: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生长发育迟速;感觉运动敏钝 生殖机能旺衰;抗病能力强弱
(二)体质的要素:
6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感觉、 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等的总称, 属于中医学神的范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概念、形成、生理病理,及其对疾病的影响,并 指导疾病诊治理论。
第五章 体 质
第一节 概 述
• 一、体质的概念
• (三)体质与素质、气质、性格 • (1)体质与素质:素质主要是由先天禀赋因素决定的,
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体质是先、后天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而形成的在功能、形态和结构上的特征。
第五章 体 质
第五章 体 质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基础
•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 (一)先天因素 • 先天禀赋包括父母生殖之精的质量,父母精血所
禀受的遗传性,父母的生育年龄,在母体内的发 育过程、营养状态,以及母体在妊娠期间所受的 种种影响。
第五章 体 质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基础
• (二)后天因素 • 1、年龄因素 • 2、性别差异 • 3、地理因素 • 4、饮食营养 • 5、劳逸所伤 • 6、情志因素 • 7、其他因素
第一节 概 述
• 一、体质的概念
• (三)体质与素质、气质、性格 • (2)体质与气质:气质是人体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持
征,其侧重于人的心理特征;而体质不仅包括了个体的 某些气质特征,而且着重反映个体在形态、结构与功能 上的特点。 • (3)体质与性格:性格是个人在现实中习惯化了的稳 定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如骄 傲、谦虚、勤劳、怯懦等。体质强调个体生理特征,性 格突出个体心理上特点。
差异 2、体质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也是脏腑功能的 变化为基础的
第五章 体 质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基础
•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 • (二)体质与气血 • 体质的差异取决于气血的功能与多少。在功能上,气血
的强弱多少可以造成形体肥瘦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 体质。 • 如同为肥胖之人,根据其气血的多少又有“膏”、 “脂”、“肉”三型:膏型 之人,从气多阳,体质热 而耐寒;肉型之人,血多形体充实气血和平,不寒不热; 脂型之人,血清、气滑而少,形体不甚强壮。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ppt课件
1. 先天因素: 关键作用。父母生殖之精的盈亏盛衰,决定着子 代禀赋的薄厚强弱,影响其体质。它是构成不同体质 的基础。 2. 年龄因素: 不同体质都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成熟、定型和演变 的发展变化过程,也是中医学的“恒动观念”的重要 表现。年龄因素对于男性与女性的体质影响,大致经 历了五个阶段。
影响体质的因素
4. 体质的连续性和可预测性:在不同个体身上,体 质的存在和演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偏于某种体质类 型者,在初显端倪之后,多具有循着这类体质固有的 发展演变规律缓慢地演化趋势,从而为及早采取措施, 防体质恶化于未然提供了可能。
体质的构成和分类
1. 体质的构成要素 2.分类
体质的构成要素
(1)体型 指个体外观形状上的特征。它以躯体的形态和功 能特点,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一定的关系。体型差异 为直观,一望便知,故备受重视。《内经》论及体质 的篇章中,大多数是抓住体型特点的。 (2)脏腑 各项生理活动离不开脏腑,因此,脏腑的形态和 功能特点,是构成个体体质的要素。《内经》中充分 强调了这一点。
阴虚体质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 化。 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环境起居调摄:夏应避暑,秋冬养阴。居室应安, 熬夜,不剧烈运动,不在高温下工作。 •体育锻炼:宜选动静结合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 等控制出汗量,及时补水。 •精神调适:循《内经》“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之法,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
影响体质的因素
4. 地理气候因素: 包括水土性质、气候特点、生活习俗等。 5、其他因素: 包括:饮食和营养状况的影响。疾病因素 的影响,临床上常见大病久病之后,体质 趋弱。
体质的特点
1.体质是个体基本生理特性的概括:是内在脏腑气血等 强弱盛衰的概括。 2.体质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体质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不 同个体之间表现出复杂的多样性;体质学说的任务就 是揭示其规律,并就体质做出合理的分类。 3.体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成年后个体生理特性相对 稳定,一般不会骤然剧变。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可塑性 和可变性。年龄递增、慢性疾病的病理损害,以及自 身持之以恒的摄身行为等,都可以影响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学时】 4【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学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一、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二、体质的概念、构成、体质状况的评价及体质的特点(一)体质的概念(难点)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二)体质的构成(重点)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以躯体形态为基础,与内部脏器结构密切相关,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包括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其中,以体格、体型最为重要。

中医观察体型,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长短,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等。

其中尤以肥瘦最有代表性。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生理机能的差异性,反映了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机能的盛衰偏颇。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人格、气质、性格等的差异。

*注意点:人体形态结构的差异性、生理机能的差异性和心理特征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三个组成部分;而这三个部分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在体质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三)体质状况的评价(了解)体质特征,通过体质的构成要素来体现。

故评价一个体的体质状况,应从其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心理特征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体质的评价指标(五项):见课本第198页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七项):见课本第198-199页(四)体质的特点(重点)1.先天遗传性2.差异多样性3.形神一体性4.群类趋同性5.相对稳定性6.动态可变性7.连续可测性8.后天可调性三、中医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略讲)(一)中医学史中表述体质概念的几种不同用词(二)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内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

一般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来判断,是反映体质的标志之一。

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是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

中医观察体型,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长短,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等。

其中尤以肥瘦最有代表性,如《灵枢·逆顺肥瘦》及《灵枢·卫气失常》即以体型将人分为肥人与瘦人,肥胖体质又以其形态特征等划分为膏型、脂型和肉型。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则进一步将体型与发病相联系,提出了“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的著名观点。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形态结构是产生生理机能的基础,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决定着机体生理机能及对反应的差异,而机体生理机能的个性特征,又会影响其形态结构,引起一系列相应的改变。

因此,生理机能上的差异也是个体体质特征的组成部分。

人体的生理机能是其内部形态结构完整性的反映,也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机能协调的体现。

因此,人体生理机能的差异,反映了脏腑机能的盛衰偏颇。

诸如心率、心律、面色、唇色、脉象、舌象、呼吸状况、语声的高低、食欲、口味、体温、对寒热的喜恶、二便情况、生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形体的动态及活动能力、睡眠状况、视听觉、触嗅觉、耐痛的程度、皮肤肌肉的弹性、须发的多少和光泽等,均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生理机能的反映,是了解体质状况的重要内容。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感觉、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等的总称,属于中医学神的范畴。

形与神是统一的整体,体质是特定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相关心理状况的综合体,形态、机能、心理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不同脏腑的机能活动,总是表现为某种特定的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由于人体脏腑精气及其机能各有所别,故个体所表现的情志活动也有差异,如有的人善怒,有的人善悲,有的人胆怯等。

人的心理特征不仅与形态、机能有关,而且与不同个体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即便为同种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者,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心理特征,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每一种类型的形构机能有五种不同的心理倾向,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形构特征的人共有二十五种心理类型。

因此,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使个体容易表现出某种心理特征,而心理特征在长期的显现中,又影响着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

可见,在体质构成因素中,形态、机能、心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因素是体质概念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体质特征取决于脏腑经络及其精气血津液的强弱偏颇。

因此,凡能影响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因素,均可影响体质。

(一)先天禀赋先天禀赋,是指子代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包括父母生殖之精的质量、父母血缘关系所赋予的遗传性、父母生育的年龄、以及在母体内孕育过程中母亲是否注意养胎和妊娠期疾病所导致的一切影响。

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人体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

父母生殖之精的盈亏盛衰和体质特征决定着子代禀赋的厚薄强弱,影响其体质,父母体质的阴阳偏颇和机能活动的差异,可使子代也有同样的倾向性。

父母形质精血的强弱盛衰,造成了子代禀赋的不同,表现出体质的差异,诸如身体强弱、肥瘦、刚柔、长短、肤色、性格、气质,乃至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遗传性疾病。

先天之精充盈,则禀赋足而周全,出生之后体质强壮而少偏颇;先天之精不足,禀赋虚弱或偏颇,可使小儿生长发育障碍,影响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在体质的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它确定了体质的“基调”。

但这只对体质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体质的发育和定型,还受后天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二)年龄因素体质是一个随着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而不断演变的生命过程,这是因为人体有生、长、壮、老、已的变化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人体的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生理机能都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灵枢·天年》和《素问·上古天真论》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人体脏腑精气盛衰与年龄的关系。

在生长、发育、壮盛以至衰老、死亡的过程中,脏腑精气由弱到强,又由盛至衰,一直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变化,决定着人体体质的演变。

小儿生机旺盛,故称之为“纯阳之体”。

但其精气阴阳均未充分成熟,故又称为“稚阴稚阳”。

小儿的体质特点前人概括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成年人一般精气血津液充盛,脏腑机能强健,体质强壮。

老年人由于脏腑机能活动的生理性衰退,体质常表现出精气神渐衰、阴阳失调、脏腑机能减退、代谢减缓、气血郁滞等特点。

(三)性别差异由于男女在先天禀赋、身体形态、脏腑结构等方面的差别,相应的生理机能、心理特征也就有区别,因而体质上存在着性别差异。

男为阳,女为阴。

男性多禀阳刚之气,脏腑机能较强,体魄健壮魁梧,能胜任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性格多外向,粗犷,心胸开阔;女性多禀阴柔之气,脏腑机能较弱,体形小巧苗条,性格多内向,喜静,细腻,多愁善感。

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男子多用气,故气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

男子病多在气分,女子病多在血分。

男子之病,多由伤精耗气,女子之病,多由伤血。

此外,女子由于经、带、胎、产、乳等特殊生理过程,还有月经期、妊娠期和产褥期的体质改变。

然而,男性在体质上也有不足,男性往往较女性对于病邪更为敏感,更易患疾病,且病变常较严重,死亡率也较高。

(四)饮食因素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有明显的影响。

饮食物各有不同的成分或性味特点,而人之五脏六腑,各有所好。

脏腑之精气阴阳,需五味阴阳和合而生。

长期的饮食习惯和固定的膳食品种质量,日久可因体内某些成分的增减等变化而影响体质。

如饮食不足,影响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可使体质虚弱;饮食偏嗜,使体内某种物质缺乏或过多,可引起人体脏气偏盛或偏衰,形成有偏颇趋向的体质,甚则成为导致某些疾病的原因。

如嗜食肥甘厚味可助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嗜食辛辣则易化火伤阴,形成阴虚火旺体质;合理的膳食结构,科学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营养水平,则能保持和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使精气神旺盛,脏腑机能协调,痰湿不生,阴阳平秘,体质强壮。

(五)劳逸所伤劳逸是影响体质的又一重要因素。

适度的劳作或体育锻炼,可使筋骨强壮,关节通利,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脏腑机能旺盛;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维持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

劳逸结合,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体质。

但过度的劳作,则易于损伤筋骨,消耗气血,致脏腑精气不足,机能减弱,形成虚性体质。

而过度安逸,长期养尊处优,四体不勤,则可使气血流行不畅,筋肉松弛,脾胃机能减退,而形成痰瘀型体质。

(六)情志因素情志,泛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心理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正常反应,反映了机体对自然、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调节能力。

情志活动的产生、维持有赖于内在脏腑的机能活动,以脏腑精气阴阳为物质基础。

七情的变化,通过影响脏腑精气的盛衰变化,而影响人体的体质。

所以精神情志,贵在和调。

情志和调,则气血调畅,脏腑机能协调,体质强壮;反之,长期强烈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可致脏腑精气的不足或紊乱,给体质造成不良影响。

常见的气郁性体质多由此而起。

如急躁易怒易患眩晕、中风等病证;忧愁日久,郁闷寡欢易诱发癌症等。

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体质健康十分有益。

(七)地理因素《素问·异法方宜论》详细论述了地域方土不同,人受到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件、饮食习惯影响所形成的东、南、西、北、中五方人的体质差异及其特征。

一般而言,北方人形体多壮实,腠理致密;东南之人多体型瘦弱,腠理偏疏松;滨海临湖之人,多湿多痰。

居住环境的寒冷潮湿,易形成阴盛体质或湿盛体质。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疾病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如大病、久病之后,常使体质虚弱。

此外,疾病损害而形成的体质改变,其体质类型还与疾病变化有一定关系,如肺痨(肺结核)易导致阴虚体质。

可见,体质与疾病因素常互为因果。

药物具有不同的性味特点,针灸也具相应的补泻效果,能够调整脏腑精气阴阳之盛衰及经络气血之偏颇,用之得当,将会收到补偏救弊的功效,使病理体质恢复正常;用之不当,或针药误施,将会加重体质损害,使体质由壮变衰,由强变弱。

总之,体质禀赋于先天,受制于后天。

先、后天多种因素构成影响体质的内外环境,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个体不同的体质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