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学基础(全)

合集下载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目录一、中医理论基础 (2)1.1 阴阳五行学说 (3)1.2 气血津液学说 (4)1.3 脏腑学说 (5)1.4 经络学说 (6)1.5 病因病机学说 (7)二、中医诊断学 (9)三、中医治疗学 (10)四、中医预防医学 (11)4.1 预防思想 (13)4.2 预防方法 (14)4.3 调养方法 (15)五、中医养生学 (16)5.1 养生理论 (18)5.2 养生方法 (19)5.3 常见养生保健方法 (20)六、中医临床各科 (22)七、中医名家与流派 (23)7.1 名家传记 (24)7.2 流派介绍 (25)八、中医现代研究 (26)8.1 现代研究成果 (28)8.2 中医现代化进程 (29)九、中医相关文献 (30)9.1 古代文献 (31)9.2 现代文献 (33)十、中医技能培训与考核 (35)10.1 中医技能培训 (36)10.2 中医技能考核 (37)一、中医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描述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基本属性。

五行学说则是中医理论中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滋生,构成了自然界的万物变化。

脏腑理论: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理论主要探讨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与人体外部环境的联系。

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对人体气血运行通道的描绘,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连接脏腑与四肢百骸,是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

经络学说描述了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状况,以及如何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病因与病理:中医的病理学说主要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风、寒、暑、湿等外邪入侵有关,也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有关。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理阶段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之一,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手段收集病人的信息,分析病因、病性、病位等,然后依据八纲辨证(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等)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最新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

最新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讲师:车轩一、中医的基本概念1.精气神学说精的基本概念中医认为,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

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分为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广义之精:包括血、津液及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脏腑之精等一切精华物质。

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储藏于肾。

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神的基本概念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狭义之神指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神由心所主宰。

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旺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

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属阳。

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属阴。

阴阳学说——现代养生抗老防衰中医认为,肾是体先天之体,主蔵精髓,人体衰老是因肾虚导致机体的虚损与失衡。

虚者补之,通过养生、滋补、药物、食疗和运动加以弥补,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

大量药理研究证明补肾壮阳药可以延缓衰老。

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3.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17:00-19:00为酉时,酉时肾经最旺,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在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三焦在亥时通百脉;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胆;下焦:肾、大肠、小肠、膀胱;人体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

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医学基础知识

中医学基础知识

中医学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体质、病因、发病、病机、防治等理论,是中医学基本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形体、官窍组成的,而每个脏腑、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结构和机能,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

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

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

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系统五脏六腑五体官窍经脉心系统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肝系统肝胆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脾系统脾胃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肾系统肾膀胱骨耳及二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阴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一个结构上完整统一的整体。

每个生理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

1.谈谈你对阴阳学说的认识。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阴阳学说则是运用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来概括客观事物和规律,说明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后,成为中医学重要而独特的思维方法,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

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简述阴阳学说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一、阴阳学说的特点:中医学理论中的阴阳具有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以及属性的规定性。

(1)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关联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

(2)阴阳的普遍性:也称广泛性,即用阴阳可以广泛地认识宇宙万物的发展与联系,也就是用阴阳可以概括一切相关联的事物或现象。

(3)阴阳的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

其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阴阳的可分性、阴阳的相互转化和划分事物阴阳属性前提或条件改变时,事物阴阳属性会随之改变。

(4)阴阳的属性的规定性:规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物阴阳属性的不可反称性;二是中医学根据自身的需要,将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阳,将人体内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阴。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主要为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和阴阳的互相转化。

最新中医学基础-2-3六腑和奇恒之腑-PPT文档

最新中医学基础-2-3六腑和奇恒之腑-PPT文档
② 证候特征:腹泻或痢下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痛, 纳呆,发热身重,苔黄腻,脉滑数。
③ 治法举要:清热化湿。
④ 方剂举例:葛根芩连汤或白头翁汤之类。
六腑在饮食物消化吸收排泄中的作用示意图
受纳
饮食物

腐熟

受盛化物泌

别清浊


小肠
水道


三焦

大肠

残 渣
传化 糟粕
水 液
贮尿
膀胱
排尿
第二章 脏腑
② 证候特征: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止,重则拘急剧痛,遇寒 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泛吐清水,呃逆呕 吐,舌淡,苔薄白,脉弦或迟。
③ 治法举要:温胃散寒。 ④ 方剂举例:良附丸之类。药物:高良姜、香附子。
2. 胃热证
① 病机概要:多因胃热偏盛与情志郁火相并,或邪热犯胃、过 食辛热之品而成。
② 证候特征:胃脘灼痛,吐酸嘈杂,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 食入即吐,口臭,牙龈肿胀,腐烂或出血,苔黄 舌红少津,脉滑数。
三、小肠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其上口与胃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 肠相连。
(一)主要功能: – 受盛化物:
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 受盛: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 • 化物: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 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
第三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概述
六腑的生理特性: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以通为用。
一、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胆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
(一)主要生理功能

(完整版)1-中医学基础第一章

(完整版)1-中医学基础第一章
中医学基础
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李翠娟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
一、医学与中医学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四、中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医学与中医学
医学?
1. 医学的定义
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 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门 知识体系。
中医学?
2 .中医学的定义
中医学是指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 形成的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 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 门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以自然科学为主体,蕴涵着浓郁的人文 社科特征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具有二重性。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 春秋-西汉
人体任何一个症状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 调在局部的表现。
(4)诊断上的整体性
察外知内,以候全身:任何一个症状都 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表现,因而 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 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 腑的病理变化。如舌尖生疮→心火上炎
“有诸内必形诸外” “司外揣内”
舌诊、脉诊和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 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隋·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王焘《外台秘要》 唐·苏敬、李勣负责编撰《新修本草》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2、宋金元时期
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 论》 —— 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现存最早的 儿科专著,总结了儿科的临床经验
(5)治疗上的整体性
探求病源,整体调节:中医学强调在整 体层次上对局部病变进行调节,如从肝 治疗眼疾,从肾治疗耳疾等。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1-PPT文档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1-PPT文档

3.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 阶段,既有许多新的发明和创见,又有对医学理 论和经验的综合整理,编撰了大量的医学全书、 丛书和类书。
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字景岳)
赵献可(字养葵)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创卫气营血辨证
形神统一的整体,因而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 影响的。调理五脏精气血可调节人之心理异常, 如逍遥散、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通过观察 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 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由外察内(视其 外应,以知其内脏)。验舌与面部色诊都是 中医学整体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 如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 义》,发展为70年代的《中医学基础》,再分化 为80年代《中医基础理论》,即其标志;
二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 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著和 科研成果相继出现;
三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 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 新之路。
治疗技术的发展 药物疗法的发展:《神农本草经》 针灸技术的发展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汉代以后,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 不断提高,中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晋·王叔和《脉经》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王焘《外台秘要》
2.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 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人 身所有,邪去则正安”—攻邪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基础》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

《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

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

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二、中医学的概念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

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

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

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①《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①《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

《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精品文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①《脉经》西晋•王叔和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被译成多种文字,先后流传到欧洲许多国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②《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等编著,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③《新修本草》唐•李勣、苏敬主持编撰,是我国第一部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④《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撰,简称《千金要方》,是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医学百科全书,在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

其中,卷二十六为食治专卷,也是最早的食治专卷,对中医营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宋金元时期:涌现出众多的流派,中医学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无择撰,以“分别三因,归于一治”取为书名,简称《三因方》,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奠定了中医病因学说的基础。

②《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撰,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儿科著作。

③金元四大家刘完素以火热立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其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故治病主要以汗、吐、下三法,攻邪祛病,后世称其为攻下派;李杲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后世称其为补土派,并对中医营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多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其为滋(养)阴派;四家虽立论不同,但各有发明,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

6、明清时期:中医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①《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撰。

伟大的医学家、药学家,历时27年完成巨著。

载药1892种,附图1109幅,附方11000多首。

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传至海外。

②《温疫论》明•吴又可撰,揭示了“温疫”的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突破了前人的六气致病学说,在世界传染病历史上居于先进地位,是一部重要的温病学著作。

③《外感温热篇》清•叶天士撰,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为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④《温病条辨》清•吴鞠通撰,创立三焦辨证,推动了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

⑤《医林改错》清•王清任撰,纠正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发生的错误,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成为早期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代表医家之一。

⑥其它7、近代与现代:①收集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②中西汇通研究③运用现代科技研究。

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等。

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是指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②主要内容A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精品文档★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讨论: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辨证论治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的基本概念:是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证候)的基本概念: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

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

病、证、症三者联系:症是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是由症状和体征所组成的;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了证候;各阶段的证候贯穿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

②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是决定“论治”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其治疗的效果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③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五、中医学的思维方法①注重宏观观察。

②注重整体研究。

③擅长哲学思维,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

④强调功能联系。

绪论小结思考题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人体的有机整体是怎样构成的?2、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概述1、阴阳五行学说的实质: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2、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由于阴阳和五行各自具有其系统的理论,因而又称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3、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时代背景: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借以说明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指导养生、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构成了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阴阳学说概述1、阴阳学说:是研究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规律,并用于解释宇宙间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2、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是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领域,并逐渐与中医学的具体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1、阴阳的基本概念和属性①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②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属阳。

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A 阳的特性: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等;B 阴的特性: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等。

③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A 可转化性:需要一定的条件。

B 无限可分性:可再分阴阳。

C 因比较的对象不同而异。

2、阴阳学说的概念阴阳学说: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或一个事物对立着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来认识精品文档自然、解释自然的一种理性知识。

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是用阴阳的运动规律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指导养生和临床实践的一种基本理论。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①阴阳相互对立:相反;②阴阳相互制约:抑制、削弱、排斥、斗争。

2、阴阳互根互用:①阴阳互根:互根:相互依存、互为根基。

②阴阳互用:互用: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